阵发性房颤的起搏治疗(附三例报告)
CSTR:
作者:
作者单位:

作者简介:

通讯作者:

中图分类号:

R541.75

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0070749)


Pacing for treatment of paroxymal atrial fibrillation:a report of 3 cases
Author:
Affiliation:

Fund Project:

  • 摘要
  • |
  • 图/表
  • |
  • 访问统计
  • |
  • 参考文献
  • |
  • 相似文献
  • |
  • 引证文献
  • |
  • 资源附件
  • |
  • 文章评论
    摘要:

    目的:探讨起搏治疗对阵发性房颤的预防作用,并针对房颤不同的发作特点,选择理想的起搏模式.方法:3例阵发性房颤、病窦慢-快综合征患者,男性2例,女性1例,平均年龄50岁,2例安装Vitatron Selection 900E、1例安装Pacesetter Integrity 5346抗房颤起搏器.房颤由多个房性早搏诱发者采用房早后反应(post PAC response,PPR)及房早抑制(PAC supression,PS)两种起搏模式,房颤由单个房早触发者采用起搏调控(pace conditioning,PC)或动态心房超速抑制(dynamic atrial overdrive,DAO)模式.术后随访3~5个月,比较抗房颤起搏治疗前后房颤负荷、房颤发作频率、房性早搏的变化.结果:抗房颤起搏治疗后1例患者房颤负荷(h/d)、发作频率(episodes/d)、房性早搏(beats/d)明显降低(0.06 vs 0.29、2.15 vs 11.28、1 340 vs 4 700);1例患者改善不明显(1.18 vs 0.76、1.48 vs 4.59、1 688 vs 1 206);1例采用DAO起搏患者3项指标均有增加,联用胺碘酮后明显降低(0.04 vs 2.48、0.12 vs 30.66、780 vs 8 446).结论:部分病窦慢-快综合征采用抗房颤起搏治疗,不仅有效治疗缓慢心律失常,还能预防房颤发作.单纯抗房颤起搏效果不佳时联合抗心律失常药物也可有效降低房颤负荷,缓解症状.

    Abstract:

    参考文献
    相似文献
    引证文献
相关视频

分享
文章指标
  • 点击次数:
  • 下载次数:
  • HTML阅读次数:
  • 引用次数:
历史
  • 收稿日期:2004-03-02
  • 最后修改日期:2004-05-20
  • 录用日期:
  • 在线发布日期: 2004-11-15
  • 出版日期:
文章二维码
重要通知
友情提醒: 近日发现论文正式见刊或网络首发后,有人冒充我刊编辑部名义给作者发邮件,要求添加微信,此系诈骗行为!可致电编辑部核实:021-81870792。
            《海军军医大学学报》编辑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