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外循环技术对建立山羊心肌缺血预适应模型的影响
DOI:
CSTR:
作者:
作者单位:

作者简介:

通讯作者:

中图分类号:

基金项目:


Author:
Affiliation:

Fund Project:

  • 摘要
  • |
  • 图/表
  • |
  • 访问统计
  • |
  • 参考文献
  • |
  • 相似文献
  • |
  • 引证文献
  • |
  • 资源附件
  • |
  • 文章评论
    摘要:

    目的 :探讨体外循环 (CPB)技术对建立山羊心肌缺血预适应 (IPC)模型的影响。 方法 :1 2只雄性山羊右侧开胸 ,升主动脉插主动脉供血管 ,上、下腔静脉插腔静脉引流管 ,建立 CPB,阻断升主动脉 (ACC)、肺动脉 5 m in,开放恢复灌注 5 m in,并重复 3次 ,随后 ACC6 0 min,心脏停搏 ,后开放升主动脉心脏再灌注 90 min。CPB前及再灌注后 30、6 0、90 m in监测血流动力学及心功能。 结果 :1 2只山羊中 1 0只顺利脱离 CPB机 ,停机后血流动力学逐渐稳定 ;1只复跳后反复出现室颤 ,经多次除颤无效死亡 ;1只术后出现急性肺水肿死亡。平均转机时间 (1 36 .0± 1 3.0 ) min,平均预充胶体 (6 %贺斯代血浆或血 ) (5 5 0 .0±1 5 0 .0 ) ml,平均追加胶体 (1 75 .0± 5 0 .0 ) m l。再灌注后与 CPB前相比较 ,血流动力学及心功能恢复满意。 结论 :CPB保证下可模拟临床顺利完成山羊的 IPC实验。把握好几个关键的 CPB技术 ,可有效地提高山羊 IPC模型的成功率

    Abstract:

    参考文献
    相似文献
    引证文献
相关视频

分享
文章指标
  • 点击次数:
  • 下载次数:
  • HTML阅读次数:
  • 引用次数:
历史
  • 收稿日期:
  • 最后修改日期:
  • 录用日期:
  • 在线发布日期: 2013-07-23
  • 出版日期:
文章二维码
重要通知
友情提醒: 近日发现论文正式见刊或网络首发后,有人冒充我刊编辑部名义给作者发邮件,要求添加微信,此系诈骗行为!可致电编辑部核实:021-81870792。
            《海军军医大学学报》编辑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