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多环芳烃化合物(polycyclic aromatic hydrocarbons,PAHs)是全球性有机污染物,在各种环境介质如空气、水、土壤、沉积物等中都广泛存在。PAHs中有相当一部分是致癌物,其中以苯并\[a\]芘(benzo\[a\]pyrene,B\[a\]P)的致癌性最强。B\[a\]P可引起实验动物肺癌、皮肤癌等多种癌症。B\[a\]P本身无致癌活性,必须在体内活化代谢后,生成终致癌物如反式二羟环氧苯并芘(anti-benzo\[a\]pyrene trans-7,8-dihydrodiol-9,10-epoxide,anti-BPDE)等才具有致癌活性。anti-BPDE-DNA加合物的生成被认为是B\[a\]P致癌过程的关键\[1-2\]。该代谢产物不可逆地引起细胞内生物大分子的损伤(如DNA,蛋白和脂质)\[3\] ,产生致突变和致癌作用。但是对于anti-BPDE介导的致癌机制研究还不是很明确。为了更好地理解anti-BPDE作用后的分子行为,在一定的细胞类型中证实基因和蛋白的表达不同已经成为当今的研究兴趣所在。p53是一个重要的肺癌变相关基因,超过一半的癌症患者发生了p53抑癌基因的突变,这表明正常的P53蛋白在防御癌症的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大约95%致癌的P53蛋白突变发生在与DNA结合的核心区域,主要分布于Exon 5~Exon 8 之间\[4\]。科学家们发现该区域对研究它的抗癌活性起着关键的作用。黄勇等\[5\]研究表明anti-BPDE诱发p53基因Exon8发生G→T点突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