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1, 2(1):1.
摘要:自从中南美洲及东南亚地区陆续报道有抗氯喹的恶性疟以后,近几年在我国海南岛及云南省边陲也相继发现了抗氯喹恶性疟。寻找高效、低毒、对抗药性疟疾有效的新药成为当前疟疾防治研究中的迫切任务之一。 我校抗疟药研究组合成的抗疟新药—磷酸羟基喹哌通过前几年的现场验证证明对恶性疟和间日疟的疗效良好,副反应少,并已
1981, 2(1):5.
摘要:寻找新的疟疾长效预防药物是当前疟疾防治研究中的重要课题之一。我校抗疟药研究组合成的新药——磷酸羟基喹哌,经过前几年的现场验证,证明对恶性疟和间日疟的疗效良好,副反应少,而且对抗氯喹恶性疟的疗效同样满意。但是,此药对疟疾的预防效果如何,尚未进行过验证。为此,我们于1977年7月中旬至10月底在安徽省淮南市往年疟疾发病率较高的李一矿,进行对间日疟的预防效果观察。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981, 2(1):8.
摘要:寻找高效低毒的根治间日疟药物是当前抗疟药研究中的重要课题。自伯喹问世20年以来,尚无可以代替它的理想新药。Coatney(1953)曾指出,某些5-取代-6-甲氧基-8-氨基喹啉类化合物,比相应的5位上无取代基的化合物具有更强的抗疟作用和更低的毒性反应。近年来,Chen等(1977)和Tanabe等(1978)报道了某些5-取代伯喹衍生物的毒性明显低于伯喹,其中个别5-取代
1981, 2(1):11.
摘要:自五十年代初期磷酸伯氨喹啉开始用于治疗疟疾以来,至今仍是唯一有效的根治药,但由于其疗程过长、毒性较大,不适于防治的需要。为此,一直在改造它的化学结构,以寻求高效低毒的根治新药。Chen等(1977)报告用5-对氟苯氧基-6甲氧基-8-(-1-甲基-4-氨基丁基)氨基喹啉0.5mg/kg×8天对食蟹猴疟原虫(Plasmodium cynomolgi)子
1981, 2(1):14-18.
摘要:我校药学系新合成的5-对氟苯氧基伯喹柠檬酸盐(MP0090),属8-氨基喹啉类抗疟药。在临床应用中,8-氨基喹啉类抗疟药,常引起急性溶血性贫血。因此,我们用MP0090对家兔进行试验,并与磷酸伯氨喹啉进行比较,观察其溶血反应。
沈念慈 ;唐惠兰 ;李宝春 ;张林春 ;李新凤 ;祝兰卿 ;温伟荣 ;董荣春 ;何德华 ;谭世杰
1981, 2(1):19-25+18.
摘要:磷酸伯氨喹啉(简称伯喹)是间日疟治疗中迄今为止,视为毒性最小、效果最好的抗复发药。即使这样,伯喹仍有疗程过长,毒性较大等缺点,临床应用受到一定的限制。为此,多少年来国内外学者致力于伯喹结构的改造和构效关系的探索,借以寻找高效低毒的新抗复发药,已成为当前抗疟药研究中
1981, 2(1):26-28.
摘要:本文报道5-对氟苯氧基伯喹柠檬酸盐(NP0090)和伯喹亚急性毒性试验中42只狗和6只猴的大体解剖和脏器显微镜检查的病理形态学观察的结果,其中以心、肝作为重点。
1981, 2(1):29-30+35.
摘要:恶性疟原虫体外培养在国内外均已成功,其培养液除含RPMI1640培养粉、HEPES缓冲剂,并用5%NaHCO_3调节pH外,必须添加入血清。因人血清来源困难,且价格昂贵,故寻找代用晶就显得极为重要。我们自1979年8月开始,用兔血清代替人血清连续培养恶性疟原虫400多天,原虫繁殖旺盛,其感染率可高达20%以上,与用人血清同时进行比较无明显差异。兹将实验结果
1981, 2(1):31-35.
摘要:恶性疟原虫体外培养使其与体内发育规律同步是筛选和研究抗疟药的重要方法。Trager等报道恶性疟原虫红内期体外连续培养成功后,Rieckmann又改进了体外微量测定方法,为体外培养的疟原虫用于抗疟药研究创造了条件。Lambros(1979)报道用5%山梨醇处理后达到同步发育。我们采用Lambros的方法,观察其同步发育的效
1981, 2(1):36-39+73,74.
摘要:有关鸟类、爬虫类、灵长类以及人类疟原虫,包括恶性疟原虫的超微结构络续已有报道。但是至今有关我国海南岛人类恶性疟原虫超微结构的报道尚不多见。我们把这株疟原虫取名为FCC—1/HN。它的超微结构与上述各种类型的疟原虫略有不同之处。本文先就本株疟原虫滋养体的超微结构作如下报道,并结合有关文献进行探讨。
沈念慈 ;姜渭 ;唐惠兰 ;李哲英 ;陈惠贞 ;林周容 ;陈周道 ;林葆城 ;张彦树 ;黄宏伟
1981, 2(1):40-46.
摘要:长效抗疟药的研制,对于保护部队的战斗力和保证部队在疟区的军事行动具有重大意义。国外曾报道肌内注射羟萘酸圜氯胍(CI-501),据称有半年以上的长效,经我们实验研究,发现其局部刺激作用较剧。为此,我们从1966年开始寻找口服长效抗疟制剂。 Rhone-Poulene从1962年起报道7-氯代喹啉的4位碱性侧链中引入哌嗪基团
1981, 2(1):47-48+75,76.
摘要:磷酸喹哌为口服长效抗疟药,我们曾对用药动物作肝、心、肾、脾、空肠和肾上腺等主要器官作超微结构检查,发现以肝细胞的改变最为明显。本文报道磷酸喹哌与周效磺胺组成的复方(防疟片3号)对肝细胞超微结构影响的观察,包括肝细胞损害的严重程度,是否可逆;药物对肝细胞的影响在停药后的变化和恢复过程。
1981, 2(1):49-51.
摘要:疟原虫红内期体外培养需供以正常红细胞才能支持原虫生长繁殖,习用ACD或CPD血,置4C下备用。Jensen及Trager报道血库过期的ACD血可供体外培养恶性疟原虫之用,并认为对大量生产恶性疟原虫抗原有很大的现实意义。郭盛琪等介绍制备血浆后的压积红细胞加“706”代血浆,在4C下存放20天仍可用于培养。但上述
1981, 2(1):52-54.
摘要:体外连续培养恶性疟原虫的成功,为抗疟药筛选开辟了新的途径。国外用微量培养技术,测定恶性疟原虫虫株抗药性。近年来,国内已建立体外连续培养恶性疟原虫。以体外培养物为虫源,建立抗疟药体外筛选的常规方法,至今尚未见报道。 采用微量培养技术,耗量小、操作简便,符合体外药物初筛要求。但在一定的容器内培养时,适宜的培养物容量和其中所需含的
1981, 2(1):55-56.
摘要:近年来,我国云南省及广东省海南岛均发现对氯喹有抗药性的恶性疟原虫。为调查抗性虫株的分布及其抗性程度,并寻找新药,我们采用液氮冻存法将海南岛一恶性疟原虫虫株带回实验室复苏,参照Trager及Jenaen的蜡烛缸培养法培养,用微量法以减虫率作观察指标,测定原虫对药物的敏感性。证明该株对氯喹已产生抗药性,体外培养两个月左右仍有明显抗药性,经连续转种培养3~4个月,抗性自行消失。现将结果
1981, 2(1):57-58.
摘要:近年来,抗氯喹恶性疟原虫日见增多,引起人们重视,采取相应的对策获得一定的效果。作者于1979年在海南岛发现3例恶性疟疾患者,经三个疗程的氯喹治疗仍未奏效,最后经用磷酸羟基喹哌治愈。现报道于下。 例1 刘×× 男性、30岁,1971年到海南。从1974年起每年均患疟疾。1979年10月11日又复发,给氯喹每日4片顿服,计3天(基质1.8g),发
1981, 2(1):59-63+77.
摘要:病历摘要 患者 男性,57岁,住院号169235。1980年5月24日入院。主诉胃纳减退、腹胀、黄疸一个月;尿少、神志不清一周。既往健康、入院前50天因“感冒”服扑热息痛几片,半月后巩膜发黄,胃纳明显下降,厌油腻、腹胀、尿色深黄、黄疸日渐加重、粪由陶土色变为黄色。外院检查肝、脾肋下二横指、胆囊肿大、腹部有移动性浊音、血红蛋白8.5g/dl、白细胞5000/cu.mm、中性66%、血小
1981, 2(1):64-69.
摘要:人体钾代谢的研究已有数十年的历史,1935年Morew Petrunkin开始检查了血钾,1939年Robinson氏重复血钾的研究。1946年Darrow开始试用钾盐静脉输入治疗重症腹泻患儿,同年Holler对糖尿病酸中毒患者,亦应用了钾盐,疗效满意。迄今四十多年中对人体钾代谢的研究,有了不断提高。通过(一)对人体钾正常代谢的研究,测定了成人和儿童体钾总量并改进了血钾测定方法;对钾的摄入与排出及人体钾交换等进行了研究。近数十年中对细胞膜不断的实验探索从而对钾的移动有了进一步的认识,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