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1, 2(2):79-82+157.
摘要:脑干神经元投射到脊髓的纤维,除传递运动信息外,并对感觉传入信息起反馈作用,产生下行抑制和提高痛阈与针刺镇痛有关。
1981, 2(2):83-85+158.
摘要:下丘脑不仅可以产生激素,参与各种内脏、躯体活动的调节,并且还广泛影响中枢神经系各部位的活动。要了解下丘脑的这些作用机理,需要知道下丘脑各核团神经元轴突的投射情况。但是下丘脑各核团大多比较弥散,神经元一般比较小,轴突细而分散;
1981, 2(2):86-90.
摘要:大蒜作为食品和民间药物已有几千年的历史,至今还在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用于多种疾患的防治。 国外于七十年代开始进行大蒜防治动脉粥样硬化的研究,近年来的报道肯定了它的作用。1966年Gupta首先报道洋葱
1981, 2(2):91-95.
摘要:磷酸羟基喹哌(代号:西军-216)在进行药理实验与人体试服时发现有减慢心率的作用,在疟区现场应用时,发现一例恶性疟患者服药后原有频发的室性早搏消失,另一例服药后原有的右束枝传导阻滞减轻。根据这些事实,我校第一、二附属医院内科于1976-1977年应用此药试治了心律失常患者近200
1981, 2(2):96-98.
摘要:磷酸羟基喹哌(代号西军—214)是一种新的4-氨基喹啉类抗疟药。文献报道4-氨基喹啉类药物如氯喹等对心房颤动也有疗效。1976年本校第一附属医院曾用磷酸羟基喹哌治疗各类心律失常110例,对室性早搏显示有疗效外,对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房性早搏、阵发性房颤等也有治疗效果。本
1981, 2(2):99-102.
摘要:心位居胸中,外有心胞络护围,华盖覆于上,以朝百脉。张景岳说:“全身经脉血液流通,必由于气,气至于肺,言气血循经脉输布,内而脏腑,外至皮毛,无处不到。”心在体合脉,其经脉下络小肠,故于小肠相表里,开窍于舌。心的功能是十二官之主宰,
1981, 2(2):103-107.
摘要:自1954年Edler首先报道超声诊断心血管疾病以来,国内外应用各类超声仪器诊断心血管疾病日趋普及。1973年以后,Kloster等先后报道了多晶体回声图的临床应用和评价,由于多晶体超声较超声心动图更能形象地反映心脏及大血管的解剖结构,从而根据各房室及大血管的大小等间接征象和
1981, 2(2):108-111.
摘要:近年来,在应用超声扫描技术诊断各类心血管疾病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文献中报道较多的是采用超声心动图和扇形扫描仪。有关多晶体超声扫描仪诊断心血管疾病的资料较少。这种技术的优越性在于能同时显示心脏大部分结构和它们连续运动的回声图像,并能更精确地确定心内空间的相互
1981, 2(2):112-115.
摘要:由心肌瘢痕组织形成的室壁瘤是心肌梗塞后的常见并发症。心电图和超声心动图是当前临床上常用的诊断本瘤非创伤性的方法。本文报告二年来我院经心电图及超声心动图检查诊断本瘤的18例临床资料。
1981, 2(2):116-118.
摘要:人类受真菌感染,引起严重疾病,甚至死亡者,主要为深部真菌所致。查明感染的来源对真菌的防治有重要意义。为此,我们于1979年,3月至8月,分批调查了300例正常人真菌带菌情况,以探讨正常人带真菌的某些规律,为防治真菌感染提供一些依据。
1981, 2(2):119-121+159.
摘要:烟雾病又称大脑云雾状血管瘤,是脑底动脉闭塞伴有基底节部位的微血管扩张,形成异常的血管网,扩张的微血管在脑血管造影时呈烟雾状图象,临床上有脑血液循环障碍的表现。是一种少见的脑血管疾病,1955年首先在日本发现,此后,欧美及非洲相继有报道,1969年Suzuki等报告21
1981, 2(2):122-123+160.
摘要:我院于1980年6月10日收治一例“烟雾病”患者,采用了硬脑膜中动脉一大脑中动脉皮层支吻合术,治疗结果较为满意。现报告如下:
1981, 2(2):124-127.
摘要:青壮年大肠癌并不少见,预后较差,若熟悉其临床与病理特点,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则可改善其预后。现将我院自1954年~1968年和1976年~1979年经手术治疗的133例青壮年(年龄小于40岁)大肠癌,作一初步分析探讨,并与同期的203例41岁以上患者作对照研究。
1981, 2(2):128-131.
摘要:抗利尿激素分泌异常综合征(Syndrome of Inappropriate Secretion of Antidiuretic Hormone简称SIADH),是多种病理因素引起的体内抗利尿激素(ADH)分泌过多,以致水分潴留、肾脏持续排钠、血钠及血渗透压减低,并引起相应症状的一种病态。
1981, 2(2):137-140.
摘要:近年来国内外广泛开展了雌激素类药物对急性放射病防治效果的研究。发现其中雌二醇-3-苯甲酸酯(以下简称BE_2)对防治急性放射病有一定的效果,因此合成BE_2的氚标记物进行生物示踪实验,对探索其抗放作用与改进用药方法有重要意义。
1981, 2(2):141-145.
摘要:胆汁酸由肝脏形成,经胆道排泄。分析研究胆汁中胆汁酸对肝胆消化系统疾病在基础理论和医疗实用上都有重要意义。胆汁中胆汁酸有胆酸(三羟)和鹅脱氧胆酸、脱氧胆酸(二羟)等几种,除少量属游离型外,大部分与甘氨酸或牛磺酸连接呈结合型存在。本文介绍一种不需要水解结合型键,同时测定胆汁中游离型及结合型的三羟及二羟胆烷酸的紫外分光光度法。
1981, 2(2):146-149.
摘要:患者许××,男性,63岁,退休工人,江苏籍,住院号145143。因乏力,反复发作性球结膜出血半年,加重3个月于1980年3月14日入院。患者于1979年8月初感乏力,在外院就诊发现血小板3万~4万/Cu,mm,血红蛋白,红、白细胞数正常,未治疗。12月起乏力渐重,行动不便,反复出现两眼球结膜下出血及双足底部瘀斑。1980年2月28日来我院就诊时血红蛋白9.4g/dl,白细胞11.000/C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