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用之;朱家麟;耿振江;张宝仁;龙国粹;郝家骅;孙道华;陈如坤;朱泉芳;邱薇君;邵文玉;邱年辛;徐开国
1981, 2(4):257-263.
摘要:本文介绍第二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研制的弹性架猪异种瓣。支架由聚甲醛构成,采用三瓣叶等距设计,架高15mm;经物理,化学及生物学试验,证明性能稳定,富有弹性,抗蠕变,抗疲劳性能好。动物体内埋藏,对组织无不良反应。于1980年10月开始应用于临床,至1981年1月共14例,1例术后死亡与瓣膜无关,其余13例长期生存,心功能均有明显改善,近期效果满意。本文对弹性支架性能及设计问题进行了讨论。
毛庆武;朱艳萍;曾宏逵;王宇;乌乃侯;袁晓璞;张丽民;陈杞;孙洁
1981, 2(4):264-272.
摘要:本文介绍了α-银环蛇毒素的分离提纯、碘标记和鉴定。用羧甲基葡聚糖C-50离子交换层析和葡聚糖G-25层析,从湖南银环蛇毒液中制备出纯α-银环蛇毒素。均质α-银环蛇毒素是用羧甲基纤维素CM-32重层析纯α-银环蛇毒素(第3峰)而获得。 用氯胶-T法进行125~I标记α-银环蛇毒素。经Sephadex G-25柱层析分离纯化,产品放射性比度为90~100Ci/mM,标记率40~50%,蛋白回收率40~60%,游离碘含量小于3%。用测定N-末端氨基酸,氨基酸成分,等电点和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进行纯α-银环蛇毒素的鉴定。以小白鼠毒性,神经肌肉阻断作用和结合胆硷能受体等测定α-银环蛇毒素的生物活性。
1981, 2(4):273-276.
摘要:本文用体外培养的方法,研究了HPQP对肺泡巨噬细胞的保护作用。经用细胞存活率、酸性磷酸酶释出比值和乳酸脱氢酶释出比值等指标观察,结果表明,用药后细胞死亡及酶释出均减少,说明该药有明显保护肺泡巨噬细胞的作用,这可能是HPQP对矽肺治疗取得较好疗效的作用机理之一。
1981, 2(4):277-280+355.
摘要:本实验应用小鼠进行了磷酸羟基喹哌的致畸性研究。实验将已交配的雌鼠分为五组,即正常对照组、阳性对照组(阳性物是浓缩鱼肝油,每次给予量含维生素A1.5万单位/0.3ml)、磷酸羟基喹哌高剂量组(每次给药1/3LD_(50))、中剂量组(1/9LD_(50))和低剂量组(1/27LD_(50))。于受孕第9天给药,连续给药6天。受孕第18天处死动物作畸胎学检查。 经从胚胎死亡,生长发育、外形、头部器官、内脏和骨胳等方面的检查,发现阳性对照组吸收胎和死胎数显著增加,生长发育迟缓,有头小、脑突出、开眼、耳小、短肢,并趾、缺趾、无趾和腹裂等外观畸形,并有腭裂和鼻道扩大,骨胳有颅骨骨化迟缓、脊柱弯曲和肋骨游离端膨大等畸形。同样实验条件下,各用药组与正常组完全一致,未见任何胚胎毒性的表现,故根据实验结果认为:磷酸羟基喹哌无致畸性。
1981, 2(4):281-283.
摘要:本文报告以健康人离体外周血淋巴细胞的SCE为指标,来检测磷酸羟基喹哌有无诱变作用的实验研究结果,发现磷酸羟基喹哌各浓度组的SCE频率与对照组(自发SCE)以及各浓度组之间都无显著差异(P>0.05)。而同样实验条件下,作为阳性对照的丝裂霉素C诱发的SCE频率比对照组和磷酸羟基喹哌各浓度组都大量增加,差异非常显著(P
1981, 2(4):284-286.
摘要:本文报告以我校自制的新抗疟药磷酸羟基喹哌在动物和人体试验证明毒性较低並对鼠疟和猴疟治疗有效后,首次于1974年11~12月对现症疟疾患者试治的临床结果(以相同剂量氯喹作对照)。治疗组44例(恶性疟30例,间日疟14例)于一疗程全部治愈,半数患者随访一月未见复发。平均退热时间及平均原虫转阴时间对恶性疟与间日疟均较对照组为短。对照组19例(恶性疟12例,间日疟7例),痊愈17例,2例分别于治疗开始后第5天和第6天再现原虫血症。不同年龄组以不同剂量治疗效果相同。磷酸羟基喹哌对胃肠道刺激较小;对造血系统无明显毒性反应;心电图观察除治疗组有4例窦性心动过缓外,未见其他异常。
1981, 2(4):287-291+355.
摘要:给狗间断急性放血使血压降到零(失血量约41ml/kg体重),立即分别输入与失血量相等的1%柚皮果胶(Mw2.1×10~4)和6%低分子右旋糖酐(Mw2×10~4)溶液。柚皮果胶溶液对恢复和维持血压、血量和尿量有良好的效果;72小时动物活存率为20/24(低分子右旋糖酐组为7/14)。输液后10~14天将动物处死作病理组织学检查:肝、脾网状内皮细胞轻度或中度增生;部分动物脾窦内有小量果胶物;肾小管内有少数果胶管型。未见果胶蓄积及其所引起的异物反应或其它损害性变化。
1981, 2(4):292-296.
摘要:本文介绍了木犀草素和槲皮素对由卵蛋白致敏豚鼠肺释放组织胺与过敏性慢反应物质(SRS—A)的影响及它们直接对SRS—A的作用。 木犀草素和槲皮素有抑制致敏豚鼠肺释放组织胺与SRS—A的作用,抑制浓度为4×10~(-5)~1×10~(-4)g。木犀草素的抑制作用比槲皮素为强,抑制SRS—A释放的平均百分率分别为86.5±9.5,6.21±2.5;抑制组织胺释放的平均百分率分别为6.15±9.0,50.7±7.3。 木犀草素与槲皮素都能直接对抗或抑制SRS—A的作用,同样木犀草素的作用比槲皮素为强。木犀草素半数抑制浓度(IC_(50))为3.8×10~(-6)g,槲皮素半数抑制浓度为6.2×10~(-6)g;木犀草素拮抗SRS—A的作用较拮抗组织胺的作用略强,拮抗SRS—A的pA_2值为7.4,拮抗组织胺的pA_2为7.0。
1981, 2(4):297-299+356.
摘要:本文介绍专为检查颅外段椎动脉阻抗血流图的改进方法,以及对38名健康成年人(正常对照组)和23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患病组)的检查结果。正常对照组两侧波幅值对比结果差异不显著(P>0.05)。正常对照组与患病组波幅值对比结果差异也不显著(P>0.05)。但是,两组目测参数的对比,差异很显著(P<0.01)。提示应对计量(指以均值计的波幅值)和计数(指目测后以百分数表示的波型和重搏波)两类参数进行综合分析,对正确诊断是必要的。转头试验的结果与病情轻重及患者合作程度有关。
招镜尧;叶曜芩;沈曼斐;文世钥;邓琨;陈国根;王近中;王友谦
1981, 2(4):300-303.
摘要:本文报告784例正常人常规通气功能、最大呼气流速-容量曲线和闭合气量。从所测得的结果,制订出正常男、女性FVC、FEV_1、PFR、MVV共八个预计值回归方程式(与其他作者公式比较,经统计学处理结果无差异性),以本文方程式计算得的通气功能资料与另文(未发表)方程式计算同一批对象的流速-容量、闭合气量的资料比较,发现最大呼气流速-容量、闭合气量测定的异常检出率较常规通气功能测定的异常检出率为高。我们认为,常规通气功能测定是最基本的检查方法,但是要较全面考核肺功能,从而可以同时发现大、小气道阻塞性疾病,最好在作常规通气功能检查的同时,加作流速-容量、闭合气量测定。
叶曜芩;招镜尧;文世钥;沈曼斐;邓琨;陈国根;王近中;王友谦
1981, 2(4):304-309.
摘要:本文报道346例慢性阻塞性肺疾患病人常规通气功能、最大呼气流速—容量曲线和闭合气量的综合研究,并与784例正常人作了比较;各项结果均数并与自身预计值均数比较,提示了这些检查对发现COPD的肺功能异常有肯定价值。253例慢性支气管炎有/无肺气肿病人,于不同病程和不同痰量时常规通气功能的比较表明,随病程增加,通气功能逐渐减退,而MVV10年以下与10年以上即有显著差别,提示慢性支气管炎病程达10年后,多数病人即有发展到肺气肿的可能。随着痰量增加,加重通气功能损害,提出积极消炎、祛痰等治疗对改善肺功能的重要意义。常规通气功能、MEFV曲线和CV的单项阳性率和成对资料比较结果表明,V_(50)阳性率最高,通气功能较V_(中牛)和CV为优;通气功能中以FEV_1、PFR和MVV为好。FVC和CV最不敏感。故认为早期发现COPD病人的肺功能损害,用反映气道流速的测试方法比用反映容量的测试方法为敏感。
1981, 2(4):310-312.
摘要:报告胃大部切除术后并发碱性反流性胃炎手术治疗6例经验。其主要临床表现是上腹部灼痛、呕吐胆汁、胃纳差和体重减轻。手术对象选择经非手术治疗无效而坚决要求手术者。作Tanner-Roux-y-19型手术或Roux-y手术共4例,痊愈。行空肠输入袢与输出袢侧侧吻合术或空肠与十二指肠横部侧侧吻合者各1例,吐胆消失。本文对本病的诊断和手术方式进行了讨论。
1981, 2(4):313-316+356.
摘要:本文对确诊的五例结外淋巴瘤进行了一般分析。本组五例结外淋巴瘤初步诊断时全部错诊,从发病到明确诊断时间平均5.5个月,最长的一例延误诊断10个月。因此作者结合本组病例的实际经验,温习了有关文献,并分别对五例(皮肤淋巴瘤,胸骨淋巴瘤,乳腺淋巴瘤、胃淋巴瘤、咽部淋巴瘤)作了简要讨论和典型病例报道。着重讨论了结外淋巴瘤及“淋巴瘤的特殊表现”形式。提出了结外淋巴瘤的诊断标准,并根据本组病例错诊的教训,对结外淋巴瘤的早期诊断提出了建议。
1981, 2(4):317-320.
摘要:本文报道了受照家兔的骨髓,大鼠的脾脏及小鼠的骨髓DNA变化及其与有核细胞数间的关系,~3H-TdR的掺入骨髓细胞DNA以及抗放药-苯甲酸雌二醇治疗急性放射损伤小鼠作用等的研究结果。照后骨髓等造血组织DNA含量下降,骨髓有核细胞数亦相应减少、且与剂量有关,~3H-TdR掺入也受到明显抑制。活存动物则随机体的恢复,造血组织DNA含量均有不同程度的回升。苯甲酸雌二醇治疗急性放射损伤小鼠后早期,骨髓DNA合成与细胞数均增加。对上述结果作了初步讨论。
1981, 2(4):321-325.
摘要:不少工作证明雌激素对受照射动物具有保护作用。为了取得抗放效价更高的雌激素,近年来,四川化学研究所合成了一系列雌激素衍生物,我们对其中的18种合成药物,进行了抗辐射效果的筛选,发现12种药
周广智;史荫绵;张心曙;王桂清;刘桂华;杜荣杰;林健;李庭和;蒋方健;潘山鹰;倪晓明;江兴永;王伟琦
1981, 2(4):326-329.
摘要:1980年3~6月,我们对上海市虹口区70余万人口进行了癫痫流行病学的普查,现将资料整理如下: 调查方法 一、调查时间 1980年3月30日至6月28日。 二、调查地点和人数 对虹口区13个街道的751594名常住户藉居民进行了流行病学调查。 三、调查病种 凡符合临床诊断标准的
1981, 2(4):330-333.
摘要:在流行性脑脊髓膜炎(以下简称流脑)防治的研究中,疫情预测是一个重要的课题。目前虽然已经有了一些可供采用的预测方法,但因流脑的流行受着复杂的社会因素、自然因素和生物因素的影响,故要对未来的疫情作出准确的预报也是困难的。为了
1981, 2(4):334-336.
摘要:医院的医疗质量问题是个比较复杂的问题,受许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对医疗质量怎样进行检查,用什么标准衡量,目前尚无统一的标准和方法。我们根据上级指示精神,采用评分法抽样检查了两个附属医院的医疗工作质量,目的是要肯定成绩,找出薄弱环节,并摸索出一些能正确评价医疗质量的客
1981, 2(4):337-338+357.
摘要:同一患者发生一个以上的原发性巨细胞瘤极为罕见,我院近收治一例,报告如下: 女性,32岁。左髋及左膝酸痛、乏力、跛行一年半。一年半前产后自觉左髋及左膝酸痛,跛行,在附近医院诊断为“左侧坐骨神经痛”,给予中药治疗,症状稍缓解。2月后参加劳动,症状复发。用中药洽疗效果不显。经我院门诊X线拍片见左股骨头及
1981, 2(4):339-341+338.
摘要:血红蛋白(简称Hb)遗传性分子病,近年来在国内外引起广泛重视,对异常Hb的研究工作发展很快,目前已报道的异常Hb已达300多种,国内据初步统计,建国三十年来在国人中已发现异常Hb达20余种。我们于1980年在上海宝山县地区普查了1001例幼儿园儿童及学龄儿童,发现两例属不稳定Hb病,现将结果初步分析报道如下:
1981, 2(4):342-344.
摘要:1952年Bruton报道免疫缺陷性疾病以来,随着免疫学的进展,多种原发及继发性免疫缺陷病相继报道,后者在小儿科比较多见。免疫缺陷病共有的症状是反复、持续或严重的各种感染,生长停滞,慢性腹泻,肝脾肿大等。因此小儿中如有上述症状,而常用的治疗难于奏效者,应警惕有本
1981, 2(4):345.
摘要:先天性中脑导水管畸形通常有分叉畸形、狭窄闭锁和隔膜等数种,后者少见。今将我院经尸检证实的一例报告于下。 病例报告 李某,女,16岁,学生。因头晕头痛伴呕吐20天,昏迷1天于1961年6月15日首次入院。患者于入院前20天的一次考试中突然头晕头痛,随之呕吐;当夜发热、牙关紧闭,神志逐渐模糊。次日在某医
1981, 2(4):346-347+344.
摘要:我院自1969年10月至1977年8月,共收治颅脑损伤553例,其中发生脑脊液鼻漏超过两周以上者5例,经治疗三例全愈,有二例晚期发生脑脊液鼻漏,其中一例中度脑外伤在伤后两月发生鼻漏并发急性脑膜炎,另一例颅面部骨折脑挫伤一个月后开始鼻漏。神经外科与耳鼻喉科协作,采用了鼻腔顶部
1981, 2(4):348-350+358.
摘要:病历摘要 袁某,男,49岁,右利者,因头昏,口角歪斜,左侧上下肢活动困难11天,于1979年12月27日入院。 患者于1979年12月16日晚饭时突然头晕,视物模糊,口角歪斜,流涎,左侧上下肢无力。在附近医院急诊,血压130/80,左侧轻偏瘫,言语含糊。疑为“病毒性脑炎”和“脑血栓形成”,用丹参及地塞米松等治疗无效。8天后病情加重,左侧上下肢
1981, 2(4):352.
摘要:巨乳症临床常分青春型及妊娠型,国外报道至1968年已有243例,国内至1978年共报道34例。 病例报告 姜某,女性,14岁。因两侧乳房进行性增大5个月,于1980年7月2日入院。患者于1980年1月月经初潮,同年2月无明显诱因出现两侧乳头周围皮肤发痒,逐渐出现粟粒样红色丘疹,发痒,可自行消退,搔痒后丘疹可再次出现,两侧乳房发胀,体
1981, 2(4):354-358.
摘要:眼球突出骨发育障碍病为传染性网状内皮细胞新陈代谢障碍所致,1893年Hand首先报告一例两侧眼球突出,男孩,有烦渴及尿崩症史,尸检发现肝、脾有类脂质增多。1915年Schuller报告两例,并从放射学观点对颅骨病变详细讨论。1919年Christian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