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 20(2).
摘要:目的:提供简便有效的骨髓细胞(BMC)保存方法,以便进一步提高骨髓移植效果。方法:以昆明种小鼠急性放射病为模型,进行了-80℃冷冻保存BMC及其程序移植的研究。结果:-80℃保存的BMC其有核细胞回收率为(89.0±3.5)%,锥虫蓝拒染率为(85.0±3.6)%;产率(每105个BMC):单核巨噬细胞克隆形成单位(CFU-GM)为108±10,脾细胞克隆形成单位(CFU-S)为12±3。昆明种小鼠程序移植-80℃保存的同种异基因BMC 4×105,其活存率与一次移植同条件冻存的BMC 1×107相同(30%);程序移植4×106时,活存率显著提高(60%)。经性染色体检查各组均有植入证据。结论:-80℃保存BMC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骨髓程序移植可能充分利用了每次腾出的“龛位”,减少了移植细胞数,却增加了干细胞植入,提高了移植效果,是一种“种子与土壤”并重的移植新方法。
张春才 , 侯铁胜 , 马大烈 , 靳安民 , 李明 , 周初松
1999, 20(2).
摘要:目的:探讨脊髓伤后早期伤段脊髓组织一氧化氮合酶(NOS)活性动态变化的规律及其组织细胞来源。方法:检测伤段脊髓组织中3H标记的精氨酸转化生成3H-瓜氨酸的量,了解脊髓压迫伤后0-60min伤段脊髓组织NOS的活性变化;并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研究其细胞定位。结果:脊髓压迫伤后,NOS活性明显增加,伤后5min达最高点,后又迅速下降,于伤后1h恢复至正常水平。免疫组化可见脊髓灰质中间外侧细胞柱、中央管周围及背角和腹侧角有大量的NOS-Ⅰ型阳性细胞,而未见NOS-Ⅲ型阳性细胞。结论:在脊髓伤后1h内,伤段脊髓组织NOS活性迅速而短暂升高;其来源可能主要是脊髓灰质的神经细胞。
1999, 20(2).
摘要:目的:评价颈椎过伸性损伤不同诊断方法的价值,并探讨其手术治疗方法。方法:回顾53例颈椎过伸性损伤的临床资料,分析其病史、临床表现、X线片、MRI等诊断依据,总结各治疗方法的效果。结果:依据X线片确诊34例(64.15%);所有病例MRI均显示有不同的病理改变,以前纵韧带撕裂、部分或全部的椎间盘水平撕裂、椎间盘突出、脊髓压迫及水肿为突出特点;尚发现7例椎动脉阻塞。手术治疗的效果优于保守治疗。结论:MRI在损伤的检出、损伤机制的描述以及损伤程度的判断上均优于其他检查方法,业已成为首选检查方法;手术指征以及手术入路的确定应兼顾减压与稳定。
1999, 20(2).
摘要:目的:研究白细胞介素6(IL-6)和肿瘤坏死因子(TNF)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VEC)的损伤作用。方法:以原代培养的HVEC为模型,将IL-6、TNF及其抗体与HVEC共同孵育,观察内皮细胞(EC)形态变化和培养液中血管紧张素转化酶(ACE)和乳酸脱氢酶(LDH)水平。结果: TNF和IL-6可引起细胞间隙增大,甚至细胞脱落;并且随着TNF和IL-6浓度加大及作用时间延长,培养液中ACE和LDH水平升高。结论: IL-6和TNF对血管EC有损伤作用。
1999, 20(2).
摘要:目的:观察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LHRH)类似物那法瑞林对体外培养的人乳腺癌细胞BCaP-37生长的影响。方法:培养的BCaP-37细胞,经下列条件作用4 d后进行细胞计数:(1) 加入10-5-10-9mol/L的那法瑞林;(2)加入10-7-10-10mol/L的雌二醇(E2);(3)在含10-8mol/L E2的条件下,加入10-6-10-8mol/L的那法瑞林或他莫昔芬;(4)加入10ng/ml或50ng/ml的表皮生长因子(EGF);(5)在含10ng/ml EGF的条件下,加入10-5-10-7mol/L的那法瑞林。结果:那法瑞林在10-5-10-9mol/L浓度下对BCaP-37培养细胞的生长无显著抑制作用,在10-6-10-8mol/L浓度下可拮抗10-8mol/L E2对BCaP-37细胞的生长促进作用,对10ng/ml EGF抑制BCaP-37细胞生长的作用无显著影响。他莫昔芬拮抗E2促进BCaP-37生长的作用与那法瑞林相似。结论:那法瑞林对人乳腺癌细胞BCaP-37体外培养生长无显著抑制作用,但能拮抗E2对BCaP-37细胞的生长促进作用。
1999, 20(2).
摘要:目的:研究低氧对近端肾小管细胞株(LLC-PK1)细胞增殖和去分化的作用。方法:LLC-PK1细胞分别置于低氧(3% O2)和正常氧(18% O2)孵箱中培养,用3H-胸腺嘧啶掺入法和细胞计数,观察细胞增殖情况;以钠依赖葡萄糖和氨基异丁酸(AIB)转运为指标,观察细胞分化程度;用放射核素法测定蛋白激酶C(PKC)活性。结果:与正常氧培养比较,低氧培养16 h,3H-胸腺嘧啶掺入显著增加;培养24 h,细胞数显著增加;培养72 h,细胞摄取α-甲基糖甙和AIB显著降低。细胞低氧培养4 h,细胞膜与细胞质PKC活性比率增高,随后降至原先水平;但继续培养至24 h,PKC活性再次增高,直至72 h,表明PKC呈急性和持续双相激活。PKC抑制剂可显著抑制低氧诱导的3H-胸腺嘧啶掺入,并显著增加α-甲基糖甙和AIB转运。结论:慢性低氧可诱导LLC-PK1细胞的增殖和去分化,这些作用部分由PKC持续激活介导。
1999, 20(2).
摘要:目的:研究维拉帕米、利舍平在淋球菌多重耐药性中的作用。方法:利用淋球菌快速定量药敏测试法对30株淋球菌进行药物敏感性检测。所测菌株包括WHO标准株,A,B,C,D,E株及临床分离株,6种抗生素分别加利舍平、维拉帕米,测定两者对淋球菌耐药性的影响。结果:一定浓度利舍平降低药物对淋球菌的最小抑菌浓度最多可达86%,而维拉帕米降低药物对淋球菌的最小抑菌浓度最多也可达81%。结论:利舍平和维拉帕米对淋球菌的多重耐药性具有一定的逆转作用,可降低抗生素对淋球菌最小抑菌浓度。
1999, 20(2).
摘要:目的:验证硫酸镁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神经功能的保护作用。方法:22只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缺血组和硫酸镁治疗组。参照Pulsinelli和Brierley的方法建立脑缺血再灌注动物模型,并观察动物神经行为学和病理学的改变。结果:与对照组和缺血组相比,硫酸镁能改善神经行为异常和减轻脑组织病理损害,且对血压无明显影响。结论:硫酸镁能明显减轻缺血再灌注后脑组织病理形态学的损害程度,对神经功能的恢复起促进作用。
1999, 20(2).
摘要:目的: 一定程度上区分孤束核(NTS)内GABAA 和GABAB 受体对血压调节的作用。方法:NTS微注射、NTS损毁及电刺激下丘脑防御反应区,记录血压和心率。结果:GABAA受体拮抗剂荷包牡丹碱能逆转GABA摄取抑制剂3-哌啶甲酸引起的血压升高,GABAB受体拮抗剂CGP 35348则不能;谷氨酸使蝇蕈醇所致的血压升高小幅度下降,对GABAB受体激动剂引起的血压升高无明显影响;刺激下丘脑防御反应区引起的血压升高能被NTS部位注射荷包牡丹碱所阻断,GABAB受体拮抗剂CGP 35348不能。结论:NTS部位的GABAA和GABAB受体在对心血管功能的调控方面存在差异,这些差异可能是由于GABAA受体主要存在于突触后膜,GABAB受体主要存在于突触前膜所造成的。
曹颖瑛 , 朱玲仙 , 宓鹤鸣 , 郑钦岳 , 王昭梅 , 唐龙英
1999, 20(2).
摘要:目的:观察去甲斑蝥素(NCTD)体外对卵巢癌3AO细胞和AO细胞的抑制作用,并初步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利用细胞培养技术,以结晶紫染色法测定NCTD对卵巢癌3AO和AO细胞的抑制作用,并利用流式细胞仪测定分析NCTD作用下两种肿瘤细胞的细胞周期变化。结果:NCTD 1μg/ml即对3AO和AO细胞有轻微抑制作用,其半数抑制剂量(IC50)分别为20μg/ml和10μg/ml。NCTD作用6h,3AO和AO细胞生长即受到抑制,其抑制率随着药物作用时间延长而升高。在NCTD作用下,3AO和AO细胞G2+M期细胞百分比明显升高,而S期细胞百分比相应地明显降低。结论:NCTD体外对卵巢癌3AO和AO细胞有明显抑制作用,其抑制作用呈剂量和时间依赖性。NCTD抗肿瘤细胞增殖的机制可能与其将肿瘤细胞特异阻抑于G2+M期有关。
1999, 20(2).
摘要:目的:观察芪灵胶囊对自然杀伤细胞(NK)活性的影响。方法:采用3H-TdR标记靶细胞释放法,以杀伤率和抑制率为测定指标;采用细胞病变抑制法,以血清干扰素(IFN)效价为测定指标。 结果:芪灵胶囊体外可不同程度地增加正常和环磷酰胺(CY)抑制的小鼠脾NK活性;对CY抑制模型鼠体内给药后可明显提高NK杀伤活性(P<0.01)及血清IFN水平(P<0.01), 对正常鼠无明显作用(P>0.05)。结论:芪灵胶囊可在一定程度上保护NK抵抗CY的抑制作用,其作用可能是通过提高血清IFN水平来实现的。
1999, 20(2).
摘要:目的: 观察体外TNFα联用IL-2培养LAK细胞的抗胃癌作用及TNFα预处理后胃癌细胞对LAK细胞敏感性的变化。方法: 以不同浓度TNFα与IL-2配伍培养LAK细胞, 并做TNFα的单抗阻断试验, 用LDH释放法检测LAK细胞抗癌活性;以TNFα预处理胃癌细胞, 检测LAK细胞抗瘤活性。结果: TNFα在低浓度IL-2下增加LAK活性,使IL-2诱导同等LAK活性的浓度下降约10倍;TNFα预处理使LAK对其抗瘤活性提高约9%。结论: TNFα可增加IL-2诱导的LAK抗胃癌活性;TNFα预处理可使胃癌细胞对LAK的敏感性增加。
1999, 20(2).
摘要:目的:利用自行建立的条件性位置偏爱模型,探讨N-硝基-L-精氨酸(NO2Arg)对阿片类物质诱导的精神依赖性的影响。方法:通过观察吗啡、二氢埃托啡精神依赖的昆明种小鼠,在皮下注射NO2Arg前后于条件性位置偏爱箱偏爱侧停留的时间,判断小鼠精神依赖情况。结果:4mg/kg NO2Arg使吗啡和二氢埃托啡精神依赖小鼠在偏爱侧停留时间分别由给予NO2Arg前的(6.09±2.02),(7.98±0.72)min增加到给予后的(9.31±1.10),(9.48±1.21)min(P<0.01)。结论:NO2Arg可逆转吗啡和二氢埃托啡所致的条件性位置偏爱,提示NO在阿片类药物精神依赖性形成中起重要作用。
1999, 20(2).
摘要:目的:探讨施他宁对门脉高压性胃病(PHG)的治疗作用。方法:部分结扎大鼠门脉主干2周制作PHG模型,观察施他宁对PHG大鼠全身血流动力学、胃粘膜血流量(GMBF)、门脉压力(PVP)和胃粘膜下层血管的影响,测定了输注施他宁30 min后PHG大鼠血浆胰高糖素,血浆和胃粘膜 6-keto-PGF1α含量,并与普萘洛尔进行了对比。结果:施他宁和普萘洛尔均能降低PVP、GMBF, 而对胃粘膜下层血管无影响;施他宁能拮抗PHG大鼠胰高糖素作用、抑制胃酸和胃蛋白酶,对平均动脉压(MAP)和心率无明显影响,普萘洛尔与施他宁相反;普萘洛尔和施他宁两组均不能拮抗PGI2。结论:施他宁通过拮抗PHG大鼠胰高糖素的作用降低GMBF,且对外周循环无明显影响。
黄明 , 孙秀英 , 严胜林 , 赵慧娟 , 黄玲 , 李全华 , 郑青渝 , 马大烈 , 詹洲 , 富克远 , 余永伟
1999, 20(2).
摘要:目的:研究消化道平滑肌瘤(LA)和平滑肌肉瘤(LS)的鉴别。方法:采用肉眼,HE染色、特殊染色、免疫组织化学及电镜技术对消化道190例LA和LS进行形态学观察。结果:LA平均直径3.3cm,表面光滑,质地坚韧,壁间型、腔内型多见。细胞富裕1-2级多,细胞形态梭形或上皮样,细胞分化程度高,细胞核多为细棒状,肥胖形,核分裂计数平均0.47/25 HPF,无核分裂占75%。LS平均直径8.6cm,质地鱼肉样,哑铃型多见。细胞富裕2-3级多,细胞多形性,细胞核多不规则,巨核、多核,核分裂平均计数20/25 HPF,细胞分化程度低。应用特殊染色、免疫组化染色和电镜技术鉴别组织来源。结论:核分裂计数是诊断LA和分辨低度、中度、高度恶性LS的主要依据,免疫组化和电镜技术也是确定平滑肌组织来源的重要手段。
1999, 20(2).
摘要:目的:研究钛-75(钛铝钼锆)合金的组织相容性。方法:成年杂种犬6只,于其双侧后腿股骨内侧手术植入种植体,一侧为纯钛,另一侧为钛-75合金。分别于术后3,6,12个月处死动物,并于处死前14d及3d给动物肌注四环素各一次。取与种植体接触的皮质骨制成磨片,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骨-种植体界面,并摄取照片,通过计算机图像分析系统计算四环素荧光标记区占全视野骨面积的百分比。结果:四环素-荧光标记区所占骨面积在两种材料间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同种材料不同程期间四环素-荧光标记区所占骨面积的比较也无显著学差异(P>0.05)。结论:钛-75合金具有与纯钛相近的组织相容性。
1999, 20(2).
摘要:目的:比较生物可吸收张力带(Biofix棒和Biopoly人工韧带)与金属张力带(克氏针和钢丝)治疗髌骨骨折的疗效。方法:38例髌骨骨折患者被随机分为可吸收张力带治疗组(18例)和金属张力带治疗组(20例),随访时间14-32个月,平均24个月,根据术后X线片和关节功能恢复情况评定疗效。结果:平均骨折愈合时间为8周。可吸收张力带治疗组:优13例,良4例,差1例;金属张力带治疗组:优15例,良3例,差2例。两种治疗方法临床效果无统计学差别。结论:生物可吸收张力带是治疗髌骨骨折的有效方法,并具有无需二期手术取出内固定的优点。
1999, 20(2).
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