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登海 , 张玲珍 , 李莉 , 叶挺军 , 孔宪涛 , 鲍一笑
1999, 20(5).
摘要:目的:观察雷公藤红素诱导人肥大细 胞系(HMC-1)细胞凋亡过程中细胞形态的变化,并探讨其意义。方法:在HMC-1细胞培养体系中加入雷公藤红素,用光镜、电镜观察细胞的形态变化,用TUNE L和流式细胞术(FCM)检测细胞凋亡。结果:细胞在雷公藤红素作用下呈葵 样改变:细胞母体居中,周边围以形成或正在形成的凋亡小体。葵样细胞(sunflower-like cell, SLC)对锥虫蓝拒染,可伴有核染色质浓缩和着边,药物作用20 min即可形成,持续数小时后完全裂解为凋亡小体,或凋亡小体游离,残留细胞母体,最后崩溃;SLC的形成具 有时间和药物浓度依赖性;在8 h内与TUNEL标记和碘化丙啶染色/FCM检测的凋亡结果有显著 相关性;SLC清晰易辨,个体内和个体间计数重复性良好。结论:SLC 是凋亡细胞的特征性形态改变,可作为检测HMC-1细胞凋亡的定性和定量指标。
1999, 20(5).
摘要:目的:研究治疗脊髓损伤后痉挛性膀胱的新手术方法。方法:利用骶神经根及骶丛神经相互间代偿的原理,设计了选择性骶神经前根切断术,治疗脊髓损伤后痉挛性膀胱。结果:术后患者膀胱痉挛明显缓解,膀胱贮尿及排尿功能得到明显改善,6个月后随访患者膀胱功能已达到或接近正常水平。结论:选择性骶神经前根切断术治疗脊髓损伤后痉挛性膀胱近期疗效显著。
1999, 20(5).
摘要:目的:研究人肾细胞癌(RCC)原代细胞生物学特性及其癌基因的表达情况。方法:应用改良的原代肿瘤细胞分离法分离培养7例人RCC原代细胞。应用染色体核型分析和免疫组化方法,分析原代细胞核型以及癌基因与抑癌基因的表达。结果:用本法培养的原代细胞比其他常规方法所得细胞既多且纯。所培养的人RCC原代细胞的癌基因表达分析发现bcl-2,c-erbB-2,c-met,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有轻度至中度表达,而p53没有表达。结论:人RCC原代培养及其癌基因表达检测,为应用原代RCC所开展exvivo的RCC基因治疗打下了初步的基础。
1999, 20(5).
摘要:目的:克隆大鼠肝脏再生增强因子(ALR)cDNA,并对其序列进行分析。方法:建立大鼠2/3肝切除模型,从再生肝组织中提取总RNA,利用RT-PCR技术扩增出大鼠ALRcDNA,亚克隆于pGEM-T载体,并将DNA序列及其推测的氨基酸序列与Genebank作同源性比较。结果和结论:克隆到大鼠ALRcDNA,经核苷酸序列测定证实序列完全正确,其核苷酸序列没有任何突变,它与酵母ERV1cDNA有较高的同源性,核苷酸序列同源性达54.99%,氨基酸序列同源性达47.01%,并发现氨基酸序列中含有锌指蛋白结合区域。
朱诗应 , 潘卫 , 崔晓红 , 戚中田 , 缪晓辉 , 许臻
1999, 20(5).
摘要:目的:了解血透患者庚型肝炎病毒(HGV)感染率及与其他肝炎病毒重叠感染的情况。方法:收集57份血透患者血清标本,根据HGV RNA保守片段5′非编码区序列,设计了两对引物,采用逆转录巢式PCR扩增HGV RNA,以及EIA法检测HGV IgG抗体。同时还检测了HBV DNA及HCV IgG抗体。结果:57份标本中,4份HGV RNA阳性(7.0%),2份HGV IgG抗体阳性(3.5%)。HGV RNA与HGV IgG抗体呈“分离”现象。4份HGV RNA阳性标本中2份为HBV DNA阳性,2份为HCV IgG抗体阳性;其中1份标本HBV DNA和HCV IgG抗体均为阳性。结论:血透患者HGV感染率高于健康献血员和正常人群,HGV可与HBV和HCV重叠感染。
1999, 20(5).
摘要:目的:探讨类固醇激素对突触体摄取甘氨酸功能的非基因组作用,以进一步阐明类固醇激.素的生理功能。方法:应用液体闪烁技术检测使用类固醇激素前后小脑或脊髓突触体摄取氚标记甘氨酸的量。结果:皮质酮和孕酮能快速促进小脑突触体摄取甘氨酸,雌二醇和脱氧皮质酮无明显作用,表明类固醇激素作用有特异性。但皮质酮、孕酮、雌二醇和脱氧皮质酮对脊髓突触体均无明显作用。结论:皮质酮和孕酮快速促进小脑突触体摄取甘氨酸是通过非基因组机制起作用的。
1999, 20(5).
摘要:目的:观察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转入对人肝癌细胞系癌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pL(TGFβ1)SN和相应重组病毒上清用脂质体转染包装细胞及肝癌细胞,经G418筛选后,进行免疫组化染色,观察癌基因蛋白表达的改变。结果:提取的TGFβ1cDNA连接物经酶切鉴定,证明有正向插入及反向插入两类。病毒上清TGFβ1含量在16-41ng/ml,套式PCR后均出现290bp条带。转基因后肝癌细胞癌基因蛋白免疫组化染色结果:c-myc,c-met及ras癌基因表达,反向TGFβ1转入者为(+)?(++),而正向转入均为(-)。免疫组化检测其TGFβ1表达蛋白,空白对照染色(±),正向则为(++)。结论:正向插入的TGFβ1cDNA可使癌基因c-myc,c-met及ras表达减少,提示它在体外对肝癌细胞具有负调控作用。
1999, 20(5).
摘要:目的:研究细胞间粘附分子-1(ICAM-1)反义DNA对内皮细胞ICAM-1表达的抑制作用。方法:构建ICAM-1反义DNA载体,用脂质体转染内皮细胞,TNFα刺激后,流式细胞术检测转染细胞表面ICAM-1蛋白的表达。结果:酶切鉴定证明,1.4kb的ICAM-1DNA片段反向连接到pcDNA3表达载体;流式细胞术检测显示,正常细胞加TNFα刺激后,表面ICAM-1表达明显升高(P<0.01),转染细胞加TNFα刺激后表面ICAM-1表达无明显升高(P>0.05),转染细胞表面ICAM-1表达低于正常细胞(P<0.05)。结论:ICAM-1反义DNA体外可抑制细胞ICAM-1表达。
1999, 20(5).
摘要:目的:了解S2?S4神经根对膀胱、尿道及阴茎主要支配分布及功能影响,为高选择性神经根切断治疗脊髓损伤后痉挛性膀胱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分别电刺激家犬S2?S4神经根,观察记录逼尿肌、括约肌收缩状况,膀胱压力变化及阴茎勃起状态,并对其运动诱发电位峰值进行比较分析。结果:电刺激S2神经根引起的逼尿肌运动诱发电位峰值及膀胱压力变化可达到正常的60%,电刺激S3神经根引起的括约肌运动诱发电位峰值可达正常的57%,电刺激S4神经根可使犬阴茎勃起程度较高。结论:S2?S4神经分别为膀胱逼尿肌、尿道括约肌及阴茎的主要支配神经。此对于进一步重建和恢复截瘫后下尿路功能且避免在治疗过程中引起不必要的功能损害,奠定了必要的实验基础。
朱大元 , 蒋山好 , 姜远英 , 贺祥 , 曾华武 , 李医明
1999, 20(5).
摘要:目的:探讨玄参化学成分和药理活性关系。方法:应用大孔树脂、葡聚糖凝胶和正、反相硅胶等层析方法,摸索多种溶剂系统对玄参中含量高的水溶性成分进行分离,应用化学和光谱方法鉴定结构。观察分离得到的主要单体成分对大鼠腹腔中性白细胞中花生四烯酸(AA)代谢产物白三烯B4(LTB4)的影响,及对阈剂量的二磷酸腺苷,AA和20nmol/LPAF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的抑制作用。结果:共分得11种玄参水溶性成分,发现它们属于环烯醚萜甙和苯丙素甙类型。药理实验中苯丙素甙XS-8,XS-10在0.5mmol/L时对LTB4产生较强抑制作用;环烯醚萜甙XS-6,XS-7在相同条件下作用较弱。苯丙素甙和环烯醚萜甙在0.5mmol/L时,对体外诱导的血小板聚集都有不同程度的作用,但苯丙素甙的作用强于环烯醚萜甙。结论:玄参中的苯丙素甙和环烯醚萜甙成分与玄参的抗炎和抗血小板聚集作用有关。
1999, 20(5).
摘要:目的:研究黄颜木素对激活的永生型大鼠肝储脂细胞--HSC-T6细胞增殖和胶原合成的影响。方法:细胞增殖采用结晶紫染色法检测,胶原合成采用3H-脯氨酸掺入法分析。结果:黄颜木素(6.25-50.00μmol/L)以剂量依赖方式显著抑制血小板源生长因子(PDGF)刺激的HSC-T6细胞增殖,并抑制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诱导的细胞内胶原合成。结论:黄颜木素具有抑制激活的肝储脂细胞增殖和胶原合成的作用。
1999, 20(5).
摘要:目的:调查太白?B木的资源并研究其繁殖方法。方法:资源调查和栽培试验。结果:发现太白?B木为我国特产,分布中西部秦巴山区及其余脉,资源丰富;野生种群自然繁育存在困难,人工种子繁殖及营养繁殖可获得其幼苗。结论:推行人工种子繁殖和营养繁殖,变野生为人工种植,是对付太白?B木野生资源耗竭的有效办法。
1999, 20(5).
摘要:目的:评价奥氮平的抗精神病作用。方法:通过苯丙胺诱导的小鼠定向运动实验、5-HTP诱导的小鼠头部抽动实验、大鼠僵住症试验,对奥氮平进行药效学观察,并与氯氮平及氟哌啶醇的药效进行比较。结果:奥氮平(ig,ED505.88mg/kg)、氯氮平(ig,ED5037.16mg/kg)、氟哌啶醇(ig,ED500.74mg/kg)能显著地拮抗苯丙胺诱导的小鼠定向运动,且有明显的量效关系。奥氮平(ig,ED500.54mg/kg)、氯氮平(ig,ED503.10mg/kg)、氟哌啶醇(ig,ED500.71mg/kg)能明显地拮抗5-HTP诱导的小鼠头部抽动。大鼠僵住症实验中,奥氮平、氯氮平、氟哌啶醇的ig,ED50分别是26,149,0.54mg/kg。结论:奥氮平有拮抗多巴胺及5-HT的活性,且其拮抗5-HT的作用比拮抗多巴胺的作用强,奥氮平的锥体外系不良反应轻,是一较好的抗精神病药物,奥氮平与氟哌啶醇合用对一些患者可能是较好的治疗方案。
1999, 20(5).
摘要:目的:用薄层色谱扫描法检测抗真菌药物氟康唑对真菌麦角固醇生物合成的影响。方法:真菌与不同浓度氟康唑温育24h后计数、称量、皂化,提取真菌中难皂化脂,薄层层析,扫描测定其中的麦角固醇和羊毛固醇含量。结果:随着氟康唑浓度的增加,真菌中的麦角固醇含量逐渐减少,而羊毛固醇含量迅速增加。当抑制85%的麦角固醇生物合成时,真菌生长繁殖的受抑率也在85%左右。结论:薄层色谱扫描法能准确测定真菌中的麦角固醇和羊毛固醇含量,可用于考察抗真菌药物对真菌麦角固醇生物合成的影响,为新化合物的体外抗真菌活性筛选和作用机制研究提供了新方法。
1999, 20(5).
摘要:目的:探讨Wasternblot法对重症肌无力合并胸腺瘤(MGT)患者的血清学诊断价值。方法:分别用蛋白印迹法和酶联免疫法检测33例重症肌无力患者(有瘤16例,无瘤17例)、正常人10例、其他疾病对照18例血清中的人骨骼肌柠檬酸提取物抗体(CAE-Ab)。结果:CAE抗原中3.4万,5.0万,6.0万组分与MGT患者血清结合显色率分别为93.7%(15/16例),75.0%(12/16例),75.0%(12/16例),而其他组无1例结合显色。蛋白印迹法、酶联免疫法对MGT患者检出阳性率分别为16/16,12/16,假阳性率分别为0/17,1/17。结论:蛋白印迹法检测血清中CAE-Ab比酶联免疫法更敏感,特异性高。但蛋白印迹法比酶联免疫法操作复杂,费用较高。
1999, 20(5).
摘要:目的:评估氩激光超全视网膜光凝术对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所致的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疗效。方法:用氩蓝绿激光对12眼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所致的新生血管性青光眼行超全视网膜光凝术,每眼平均光凝点达2050点。结果:术后8例虹膜和前房角新生血管全部萎缩,4例术后眼压控制至正常水平,8例术后眼压仍高,但较术前明显下降,虽需药物或其他手术辅助降压,但全部患者的眼痛、头痛症状均有减轻或消失。结论:超全视网膜光凝术应为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所致的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首选治疗方法,光凝越早,范围越广,效果越好。
毛红娟 , 卢岩 , 季品芳 , 曹爱芳 , 边长勇 , 陈少萍 , 胡坚强 , 周炳炎 , 秦永文 , 曹江
1999, 20(5).
摘要:目的:探讨持续性交接区反复性心动过速(PJRT)的电生理特点和导管射频消融(RFCA)的疗效。方法:7例患者(男3例;女4例)经心内电生理检查诊断为PJRT;心动过速发作或右室起搏时,沿房室环标测最提前的逆传房波(EAA′)作为消融靶点,常规方法消融旁道,阻断其传导。结果:7例患者均呈典型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SVT)发作,但持续时间较长,心功能均正常。SVT发作时R-P′间期较长,为(196±24)ms,R-P′/P′-R比值多>1,逆P波在下壁导联为负波。电生理检查证实均存在只有逆传功能的房室旁道,传导速度慢,靶点处V-A间期为(163±22)ms,并具有递减传导的特性。7条旁道分别位于右后间隔4条、右中间隔1条、左后间隔1条及左后壁1条。7例患者均1次手术成功,平均X线时间(11±3)min,无并发症。随访3-34个月无复发。结论:PJRT是递减传导的房室慢旁道参与的一种特殊类型的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RFCA是安全有效的根治方法。
史沁卫 , 朱泉芳 , 吴弘 , 郝家骅 , 张宝仁 , 朱家麟 , 郎希龙
1999, 20(5).
摘要:目的:研究风湿性心脏病(RHD)心衰时心室肌中肌球蛋白轻链(VMLC)的变化与心脏重塑的关系。方法:采用Western blotting技术对13例RHD心衰患者及7例意外死亡者VMLC-1,VMLC-2含量进行定量分析。结果:RHD组VMLC-1,VMLC-2含量均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以VMLC-2含量下降最明显,VMLC-1/VMLC-2比值在1∶0.95-1∶0.61。结论:RHD心衰发展过程中涉及了VMLC-1,VMLC-2蛋白水平的改变,这种改变可能对心功能的进行性恶化有直接影响。
1999, 20(5).
摘要:目的:研究不同人群中红细胞CR1基因组密度多型性与红细胞免疫粘附肿瘤细胞能力的相关性。方法:采用PCR加HindⅢ酶切技术测定红细胞CR1基因组密度多型性(HH型、HL型、LL型),采用肿瘤红细胞花环试验测定红细胞免疫粘附肿瘤细胞的能力。结果:在不同人群中,HH型红细胞免疫粘附肿瘤细胞的能力明显大于HL型红细胞,而HL型红细胞免疫粘附肿瘤细胞的能力明显大于LL型红细胞。结论:红细胞免疫粘附肿瘤细胞的能力与CR1基因组密度多型性有关。
1999, 20(5).
摘要:目的:探讨大蒜素诱导卵巢癌细胞株OVCA-3凋亡规律。方法:应用DNA断裂点标记(TUNEL)法、DNA凝胶电泳以及光镜等技术观察有关细胞的凋亡情况。结果:0.01-100μg/ml的大蒜素作用OVCA-3细胞2h及10μg/ml的大蒜素作用OVCA-3细胞不同时间,锥虫蓝染色阳性率均在18.5%以下。TUNEL显示:1-100μg/ml的大蒜素作用OVCA-3细胞2h,即出现典型的细胞凋亡特征;50μg/ml时凋亡率为65.9%。结论:一定剂量范围内的大蒜素可在直接杀伤作用较小的情况下明显诱导OVCA-3细胞凋亡,不会因细胞坏死而引起炎症反应,这对于大蒜素应用于临床将有重要意义。
1999, 20(5).
摘要:
1999, 20(5).
摘要:
1999, 20(5).
摘要:
1999, 20(5).
摘要:
1999, 20(5).
摘要:
1999, 20(5).
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