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 20(7).
摘要:目的:评价H1受体拮抗剂在哮喘炎症防治中的作用。方法:采用3种治疗方案(生理盐水1 ml/d,酮替芬0.1 mg.kg-1d-1,氯雷他定2 mg.kg-1.d-1),测定3组哮喘豚鼠细胞间粘附分子-1(ICAM-1)、P-选择素(P-S)、白介素8(IL-8)和嗜酸性粒细胞阳离子蛋白(ECP)水平的变化,以及肺功能损害和组织学改变。结果:氯雷他定治疗后,(1)血浆或血清和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中sICAM-1,sP-S,ECP和BALF中IL-8水平均较对照组下降(P<0.05);(2)肺组织气道上皮和血管内皮细胞ICAM-1及IL-8表达明显下调,且氯雷他定效果优于酮替芬(P<0.05);(3)血白细胞ICAM-1表达明显下调(P<0.05);(4)动态肺顺应性和潮气量显著提高,气道阻力降低(P<0.05);(5)气道炎症和嗜酸性粒细胞脱颗粒明显被抑制。结论:新一代的H1受体拮抗剂氯雷他定具有多方面抗炎作用,本研究可为临床防治哮喘气道炎症提供实验依据。
刘植珊 , 赵杰 , 徐美英 , 左长京 , 王培军 , 陈舰 , 王成焘 , 张春才 , 徐卫东 , 侯铁胜 , 吴岳嵩
1999, 20(7).
摘要:目的:研制新一代的人工半骨盆并临床应用。方法:应用计算机三维重建、个体化设计及数控制造技术研制新一代的人工半骨盆,应用椎弓根螺钉固定假体,将新型人工半骨盆置换入人体。结果:临床应用1例髂骨软骨肉瘤术后复发患者,手术顺利,随访3个月,患者恢复良好,X线检查未见异常。患侧髋关节活动及下肢感觉、运动等正常,可持拐下地。结论:计算机三维重建、个体化设计及制造技术研制人工半骨盆,增加了假体固定后的可靠性和稳定性,有较好临床应用前景。人工半骨盆的外形和功能“仿生”及生物力学上的稳定性,仍是人工半骨盆研究的重点。
1999, 20(7).
摘要:目的:设计一种经侧后方斜向置入单枚多孔螺纹状融合器的椎间融合新技术,并对其进行生物力学评价。方法:小牛的脊柱标本12件,分为2组(n=6),第一组经侧后方斜向置入加长的单枚椎间融合器;第二组经后路置入双枚椎间融合器。测定纵向压缩、屈曲、侧方弯曲、伸展及双向旋转刚度。第一次测试各组置入融合器后之刚度值,第二次测试各组增大融合器规格后之刚度值,第三次测试第一组附加小关节突螺钉内固定后之刚度值。结果:单枚融合器组的纵向压缩刚度、左侧(融合器植入侧)弯曲刚度、顺与逆时针旋转刚度均较双枚融合器组显著增大(P<0.05)。第一组试件,辅加小关节突螺丝钉固定后,伸展、双侧弯曲和顺时针旋转刚度有明显增加。单枚融合器组的右侧弯曲刚度较双枚融合器组下降。单枚融合器组,增大融合器规格可提高压缩刚度、伸展刚度、屈曲刚度,但右侧弯曲刚度及逆时针刚度下降。双枚融合器组增大融合器规格,刚度并无明显增大。结论:经侧后方斜向植入的单枚椎间融合器加上小关节突螺丝钉内固定融合术,在提供充分椎管减压的同时,具有损伤小、脊柱后部稳定性好、术中对马尾及神经根牵拉轻的优点,可以比较理想地取代后路双枚融合器椎间融合术。
楼美清 , 张晓鹏 , 杨中坚 , 张光霁 , 卢亦成 , 朱诚 , 丁学华
1999, 20(7).
摘要:目的:探讨颈髓髓内肿瘤的手术治疗问题。方法:对73例颈髓髓内肿瘤的临床、影像学表现,手术治疗方法、疗效等方面进行回顾性总结分析。结果:全组无手术死亡;1985年以前颈髓髓内肿瘤22例,全切除7例,占31.8%;1985年至1998年6月共51例,全部采用显微外科手术切除,其中肿瘤全切除43例,占84.3%。随访5个月至16年9个月,失访11例,实际随访62例。其中存活51例,42例(82.3%)已经恢复工作和家务,4例(7.8%)生活自理,尚有5例(9.8%)不能自理生活。结论:利用显微外科技术切除脊髓髓内肿瘤是目前最有效的治疗方法,能明显提高肿瘤的全切除率。同时应重视术中和术后的呼吸监测和呼吸道的管理。
郭亚军 , 卫立辛 , 王皓 , 卢洋 , 周倩 , 刘小萍 , 王华菁 , 刘彦君
1999, 20(7).
摘要:目的: 克隆人IL-12的cDNA。方法:利用RT-PCR从人NC 37淋巴母细胞中克隆出IL-12中两个亚基p35和p40的cDNA并进行序列测定。结果:从NC 37细胞中克隆的p35 cDNA序列(GenBank登录号为AF 101062)与先前登录在GenBank上的M65271 (NC 37细胞来源)和M 65291(RPMI 8866细胞来源,美国专利号:5648467)的p35 cDNA序列分别有2处和1处碱基不同:编码第44位氨基酸残基密码子的第3个碱基M 65291是C,而M 65271和本研究AF 101062的相应序列2是G;编码第244氨基酸残基密码子的第3个碱基,M 65271序列是C,而M 65291和AF 101062的相应序列是T;编码第247氨基酸残基密码子的第2个碱基M 65271序列是C,而M 65291和AF 101062的相应序列是T。此外,本研究克隆的p40 cDNA序列与登录在GenBank的p40 cDNA (M 38444)序列完全相同。结论:尽管本研究克隆的p35 cDNA序列与已知的两种p35 cDNA序列分别有2处和1处碱基不同,但其编码的氨基酸序列却与专利登记的p35 cDNA(M 65291)编码的氨基酸序列完全一致,表明克隆的IL-12基因所表达的蛋白质在理论上是符合目前药用标准的。
1999, 20(7).
摘要:目的:证实缺血性脑损伤主要是以细胞凋亡的方式发生。 方法:用TUNEL法标记检测损伤的神经细胞,用原位杂交组织化学法检测bcl-2 mRNA,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Bax蛋白。结果:手术组检测到TUNEL标记的阳性神经细胞主要位于海马CA1区,渐进性增多,第3天达到高峰,可检测到凋亡小体和正在形成凋亡小体的神经细胞。bcl-2主要在海马CA3区表达,Bax则主要在CA1区表达,两者均于再灌注8 h出现,24 h阳性信号达到高峰,72 h明显下降。结论:细胞凋亡是大鼠全脑缺血后海马区神经元丢失的重要原因,大鼠全脑缺血再灌注后海马区bcl-2 和Bax 的区域性表达可能参与海马不同区域缺血耐受性差异的形成。
原源 , 陈海生 , 乔传卓 , 杨根金 , 樊伟 , 陈万生
1999, 20(7).
摘要:目的:研究制首乌(Radix Polygonum multiflorum Preparata)的化学成分。方法:应用硅胶柱层析对制首乌氯仿萃取部分中化学成分进行分离纯化,应用理化常数测定和光谱(IR,FAB-MS,EI-MS,1H-NMR,13C-NMR,HMQC,HMBC)分析技术鉴定结构。结果:得到12个单体化合物,确定了其中的7个,分别为大黄素(emodin,Ⅰ)、大黄素甲醚(physcion,Ⅱ)、大黄素-3-乙醚(emodin-3-ether,Ⅲ)、2,3,5,4′-四羟基二苯乙烯-2-O-β-D-葡萄糖甙(2,3,5,4′-tetrahydroxystilbene-2-O-β-D-glucoside,Ⅳ)、五味子素(schizandrin,Ⅴ)、β-谷甾醇(β-sitosterol,Ⅵ)、胡萝卜甙(β-sitosterol-3-O-β-D-glucopyranoside,Ⅶ)。结论:Ⅲ为新化合物,Ⅴ是首次从蓼属中药中分得。
1999, 20(7).
摘要:目的 :研究不同栽培居群红花各器官的组织构造和化学成分含量,为不同栽培居群红花的鉴别及资源的扩大利用提供依据。方法 :在对4个栽培居群红花进行引种栽培的基础上,常规石蜡切片进行不同器官组织构造观察,UV,HPLC法测定不同器官的化学成分含量。结果 :描述了红花各器官的组织特征。同一栽培居群红花不同器官间及不同栽培居群红花相同器官间化学成分含量均存在差异(P<0.01),黄色素含量花冠高于根、茎、叶器官(P<0.01),居群间巍山居群>简阳居群>新乡居群>吉木萨尔居群(P<0.01);腺苷含量叶片高于根、茎、花器官(P<0.01),居群间吉木萨尔居群>简阳居群>新乡居群>巍山居群(P<0.01)。结论 :4个栽培居群红花组织构造及化学成分含量均存在差异。花冠是黄色素积累的主要器官,巍山居群含量最高;叶片是腺苷积累的主要器官,高出花冠5.5-12.7倍,吉木萨尔居群含量最高,应重视红花叶片资源的利用。
1999, 20(7).
摘要:目的:探讨氧化苦参碱对实验性肝损伤肝胶原合成度及纤维化的影响。方法:采用CCl4造成大鼠慢性肝损伤肝纤维化模型,同时用氧化苦参碱防治,并动态观察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Ⅳ型胶原(Ⅳ-C)、透明质酸(HA)、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水平及肝组织病理变化,通过计算机图像分析系统分析肝内纤维组织增生情况。结果:氧化苦参碱治疗组血清ALT,Ⅳ-C,HA,TNFα水平及肝组织内炎症活动度、纤维组织增生程度均低于模型组,且大剂量治疗组又低于小剂量治疗组。结论:氧化苦参碱有减轻肝脏炎症活动度、抑制肝内胶原合成度及抗肝纤维化作用。
胡晋红 , 唐世新 , 宋洪杰 , 范国荣 , 石晶 , 沈意翔 , 李珍 , 王卓
1999, 20(7).
摘要:目的: 测试国产头孢克洛分散片在8 名健康男性志愿者体内的药代动力学和相对生物利用度。方法:采用 HPLC 法测定血、尿药浓度, 比较了单剂量口服 500 mg头孢克洛分散片和普通胶囊的体内过程和生物利用度。结果:头孢克洛分散片的药代动力学符合一室开放模型。试验药品和对照药品的cmax分别为(15.87±4.54)和 (13.75±4.54)μg/ml; tmax分别为(0.63±0.19 )和(0.66±0.19)h; t1/2 分别为(0.54±0.13)和(0.63±0.20)h; AUC0?∞分别为(19.13±2.82)和(18.30±3.62)h*μg/ml。试验药品的相对生物利用度为(106.59±19.13)%。结论:两种制剂的AUC及其对数形式经三因素方差分析和双单侧t检验均无显著性差异,提示两者具有生物等效性。
1999, 20(7).
摘要:目的:将盐酸尼卡地平制成肠溶缓释固体分散体,以促进其在肠道内溶出,提高制剂的生物利用度。方法:以水溶性材料(PEG6000)和肠溶性材料(Ⅱ丙烯酸树脂)为混合载体,采用溶剂法制备了盐酸尼卡地平固体分散体。通过正交实验设计,筛选得到了具有理想肠溶缓释效果的处方。结果:盐酸尼卡地平制成的肠溶缓释固体分散体在人工肠液中3 h释放量为54.33%,10 h释放量为80.18%。其体外释药方式符合Higuchi 方程。DTA分析和X-射线粉末衍射证实药物以无定形态分散于载体中。结论:以固体分散体制备的肠溶缓释微丸具有促进药物溶出、定位缓慢释放的作用。
1999, 20(7).
摘要:目的:研究小鼠脾脏是否存在褪黑素(M)结合位点,该结合位点是否存在昼夜节律。方法:应用放射配体结合法检测小鼠脾脏M结合位点(MR)。每4 h处死一批动物,研究不同时间脾脏MR的差异;分别持续光照及注射M 21 d,观察MR结合量及昼夜节律的改变。结果:小鼠脾脏存在MR,其特点为低结合容量,高亲和力,对M具高度特异性,符合特异结合位点的基本条件;昼夜节律研究显示,MR结合量峰值在12:00-16:00,谷值在0:00-4:00,F检验峰谷值间差异显著(P<0.01)。结论:小鼠脾脏存在MR,其MR有昼夜节律变化;持续光照及注射M不影响MR节律,表明MR昼夜节律的机制是自主的,具生理学意义。
1999, 20(7).
摘要:目的:研究细胞粘附分子(CAMs)在大肠癌浸润转移过程中的作用。方法:应用免疫组化LSAB法,检测CAMs家族CEA,CD44s及CD44v9在正常肠上皮、大肠癌原发灶组织中表达的改变。结果:大肠癌细胞中CAMs的分布极性发生了明显改变;癌细胞的表达强度与正常肠上皮明显不同;在原发灶组中,CEA和CD44s的表达呈显著正相关,CD44v9的表达与肿瘤的分化程度和Dukes分期密切相关。结论:CAMs以分布极性的变动以及表达程度的改变影响着癌细胞的侵袭表型,在大肠癌浸润转移的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CD44s和CD44v9有可能作为新的肿瘤标志物,用于癌症的辅助诊断或转移潜能的筛选。
1999, 20(7).
摘要:目的:探讨烧伤早期血液中性粒细胞(PMN)粘附的变化规律及其机制。方法:采用兔30% TBSA Ⅲ度烧伤,于伤后即刻,2,4,8,16,24,48 h取血分离获得PMN,测定PMN粘附率及其粘附分子CD11a/CD18的变化;同时检测血浆中PLA2和TNF的改变。结果:烧伤早期PMN粘附率及粘附分子CD11a/CD18均明显高于伤前组,尤以伤后8 h为最显著,然后逐渐下降,至48 h后恢复至烧伤前水平,PMN粘附率与CD11a/CD18两者之间呈明显的正相关(r=0.90);烧伤后血浆中TNF,PLA2也开始升高,分别于烧伤后即刻与24 h达峰值。结论:烧伤早期PMN粘附率及粘附分子CD11a/CD18均明显升高;粘附分子CD11a/CD18可能是介导烧伤后PMN粘附的重要因素;烧伤早期TNF,PLA2的变化可能也是PMN粘附改变的原因之一。
1999, 20(7).
摘要:目的:探讨注射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对正常大鼠胰岛素敏感性及其相关状态的影响。方法:给正常大鼠注射小剂量TNFα后,以葡萄糖-胰岛素耐量试验(G-InsTT)检测其胰岛素敏感性的变化,并观察血浆胰高血糖素(GC)、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血脂水平及组织中糖原、三酰甘油(TG)含量的变化情况。结果:发现TNFα可致正常大鼠出现高胰岛素血症,G-InsTT的K值下降,血浆GC,ACTH和血脂水平升高,肝脏和红色股四头肌糖原含量减少,肝脏TG含量升高。结论:TNFα可致正常大鼠发生明显的胰岛素抵抗(IR),这可能与血中胰岛素拮抗激素水平升高或糖代谢、脂代谢紊乱有关。
1999, 20(7).
摘要:目的 探讨食管癌放疗前后血清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水平改变与放疗疗效及预后的关系。方法:采用ELISA方法检测56例明确诊断的食管癌患者放疗前后的血清TGF β1水平,并将其与病变范围、部位、X线病理分型、近期疗效及转移复发的关系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放疗前食管癌患者血清TGF β1平均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血清TGF β1的表达与病变部位、病变长度、X线病理分型无关(P>0.05);放疗后血清TGF β1水平下降(P<0.05),其改变与近期疗效及转移复发相关(P<0.01)。结论:血清TGF β1水平可作为监测食管癌近期放疗疗效和预后、提示后续或辅助治疗的一项参考指标。
1999, 20(7).
摘要:目的: 探讨不同严重程度的胰腺炎时血清总淀粉酶及淀粉酶同工酶活性变化的规律。方法: 建立急性水肿型及急性出血坏死型胰腺炎的动物模型, 观察淀粉酶及同工酶的变化。结果: 在急性水肿型胰腺炎组中, 血清胰淀粉酶的增高与胰腺炎严重程度呈正相关; 在坏死型胰腺炎组中, 随着胰腺坏死程度的加重, 血清总淀粉酶活性下降至正常对照组的1.5倍左右, 但血清胰淀粉酶活性仍在正常对照组的5倍以上。 结论: 急性水肿型胰腺炎时,血清总淀粉酶及胰淀粉酶活性可反映炎症水肿的程度; 坏死型胰腺炎时,测定血清胰淀粉酶较测定血清总淀粉酶活性更有效。
沈炜 , 韩丽荣 , 夏凤华 , 陆健 , 彭亚军 , 徐琪
1999, 20(7).
摘要:目的:探讨Ⅱ型糖尿病(NIDDM)患者并发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DR)临床发病的规律及与各种发病因素的关系。方法:对304例NIDDM患者进行病史调查、眼科检查及实验室检查,分类分析相关发病因素。结果:本组NIDDM患者中DR总发生率为40.8%,其中单纯型视网膜病变(BDR)发生率高于增殖型视网膜病变(PDR);随着患者年龄的增长、病程的延长,以及伴发高血压和晶状体后囊下皮质混浊,BDR和PDR的发生率均随之增加。结论:长病程、高龄、伴有高血压和晶状体后囊下皮质混浊是NIDDM患者发生DR的重要危险因素。
1999, 20(7).
摘要:目的:研究窦口鼻道复合体(ostiomeatal complex,OMC)的CT影像解剖与慢性鼻窦炎的相关性,为OMC的研究提供影像解剖学的新思路。方法:对67例头颅冠状CT薄层扫描片进行观测,包括:中鼻道宽度,筛漏斗长度、宽度,钩突厚度、内倾角度,筛泡、鼻丘的内径,并对测量结果与鼻窦炎积分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67例(134侧)中钩突头端的附着部位有3种类型:筛顶型(23.13%)、纸样板型(56.72%)和中鼻甲型(20.15%),这3种类型的比例在鼻窦炎组与非鼻窦炎组有较大差异(P<0.01)。鼻窦炎组与非鼻窦炎组筛漏斗长度有显著差异(P<0.01)。筛漏斗长度及钩突角度与鼻窦炎积分之间有显著相关性。结论:OMC解剖因素(包括筛漏斗及钩突的发育等)与慢性鼻窦炎发病有密切关系。
1999, 20(7).
摘要:目的:利用广义线性模型对纵向观测二分类数据进行分析,充分考虑纵向观测间的相关性,给出一般分析方法。方法:采用Zeger和提出的广义估计方程,拟合logistic广义线性模型,讨论3种协方差矩阵结构。结果:同时获得回归参数、相关参数的估计,完成了较为实用的运行程序,并进行了实例分析。结论:医学研究和临床试验中经常接触到纵向观测数据,对这类数据需采用特殊的方法进行分析处理,以解决重复观测间的相关性问题。
1999, 20(7).
摘要:目的:比较和评价医院管理中各种成本核算方法的优劣,分析成本核算的发展趋势。方法:以国内文献资料为基础,对多数医院目前采用的成本核算方法进行调查分析,着重探讨有关大型医疗设备核算、病种医疗成本核算及药品成本核算的最佳方法。结果和结论:成本预测、成本控制和成本评价是成本管理的发展趋势,搞好成本核算基础工作,加强医院内部管理是适应医保制度改革的必由之路。
1999, 20(7).
摘要:
1999, 20(7).
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