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 20(8).
摘要:目的:检测退变颈椎间盘中炎症反应标志物含量变化,从生物化学角度探讨颈椎病的发生机制。方法:20只新西兰兔随机分为造模与对照组2组,每组再分3个月和8个月2个观察亚组。切除造模组动物颈棘上、棘间韧带及分离颈椎后旁两侧肌肉,造成颈椎力学上的失衡而诱导兔颈椎间盘退行性改变。在术后3个月和8个月时分别处死动物,取颈椎间盘组织,行病理学检查并测定其中组织胺、5-羟色胺、PGE2和6-酮-PGF1α含量。结果:造模组动物颈椎间盘中4种炎症介质含量均明显高于相应观察点的对照组;而造模组动物术后8个月的颈椎间盘中4种炎症介质含量均与术后3个月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退变颈椎间盘是致炎的,退变颈椎间盘中产生的炎症介质可能直接参与颈椎病的发病过程。
郭亚军 , 吴孟超 , 卫立辛 , 王皓 , 卢洋 , 周倩 , 刘小萍 , 王华菁 , 刘彦君
1999, 20(8).
摘要:目的:建立表达具有生物活性的人IL-12 的杆状病毒/昆虫细胞表达系统。方法:将p40和p35 cDNA一起构建入杆状病毒转移载体pAcUW42,然后与杆状病毒AcUW1.lacZ DNA共同转染昆虫细胞Sf9,使两者产生同源重组;随后利用病毒空斑实验筛选重组的杆状病毒,再由ELISA筛选及鉴定表达IL-12的重组病毒,并进行Western Blotting和体外生物活性的检测。结果:经病毒空斑试验、ELISA和Western Blotting逐步阳性选择的IL-12重组杆状病毒,其感染Sf9细胞的上清与IL-12标准品一样具备刺激正常人外周血T淋巴细胞增生的生物活性。结论:本研究建立了能表达具有体外生物活性的人重组IL-12的杆状病毒/昆虫表达系统。
1999, 20(8).
摘要:目的:构建一个用于比较研究哺乳动物细胞内表达基因和沉默基因的不同突变机制的质粒载体。方法和结果:设计并构建一种具两个lacⅠ突变靶基因的突变研究载体:pMCLacⅠ/Neo质粒。在该质粒中,一个lacⅠ靶基因受CMV启动子的驱动而使其在人和哺乳动物细胞内能表达,而另一个lacⅠ靶基因则不能表达。将所获得的pMCLacⅠ/Neo质粒经酶切鉴定后,再进行如下功能鉴定:一是分析两个lacⅠ靶基因在大肠杆菌细胞内的功能状态,结果显示这两个lacⅠ基因在DH5α宿主菌内功能正常;二是将其导入NIH3T3细胞内,分析两个靶基因是否能模拟哺乳动物细胞内表达基因和沉默基因的功能状态。结果表明其中一个lacⅠ靶基因在NIH3T3细胞中处于转录表达状态。结论:本研究构建了一种新型的突变研究载体,位于该载体上的两个lacⅠ靶基因能模拟人和哺乳动物细胞内表达基因和沉默基因的功能状态。
郑尊 , 于秉学 , 颜永碧 , 章卫平 , 曹雪涛 , 谢志芳
1999, 20(8).
摘要:目的:建立体外大量扩增树突状细胞(DC)的方法,并对DC进行形态学和免疫学性质鉴定。方法:制备小鼠骨髓细胞,用免疫磁珠方法去除其中的淋巴细胞、单核巨噬细胞及粒细胞,将阴性选择到的细胞用小鼠重组GM-CSF培养,8 d后收集悬浮细胞。将收集到的细胞进行免疫表型鉴定和超微结构观察,以及DC特异性抗原DEC205的免疫胶体金标记。结果:可从每只小鼠的股骨骨髓中扩增到(2-5)×106 个DC, 细胞纯度达80%以上。细胞表达DC的特异性抗原DEC205,具有DC的典型形态及表型。结论:成功地建立了体外大量扩增骨髓DC的方法,为深入研究其免疫学功能打下基础。
张玲珍 , 李雨 , 闵锐 , 蔡建明 , 吴玮 , 项莺松 , 杨如俊 , 李百龙
1999, 20(8).
摘要:目的:研究γ射线照射后小鼠骨髓造血细胞凋亡及其与Fas 表达的关系。方法:采用电镜、DNA琼脂糖凝胶电泳及流式细胞术观察小鼠经60Co γ射线照射后不同时间的骨髓造血细胞凋亡及Fas的表达情况。结果:在照射后4 h细胞即出现核固缩、染色质凝集;DNA琼脂糖凝胶电泳有大量的小分子片段,呈典型“梯状”图谱;流式细胞术分析表明,凋亡细胞百分率在照射后4 h明显增加,8 h达到高峰;照后4 h,Fas表达显著增强。结论:γ射线照射后可引起骨髓造血细胞凋亡,Fas可能参与了辐射诱导的造血细胞凋亡过程。
1999, 20(8).
摘要:目的:研究内皮素受体拮抗剂PD142893对大鼠损伤脊髓血流及功能的影响,探讨内皮素在继发性脊髓损伤中的作用机制。方法:35 g物体后路压迫大鼠胸段脊髓5 min造成脊髓急性中度损伤。应用激光多普勒血流仪检测对照组、损伤组及PD142893治疗组(蛛网膜下腔注射给药50 μg)大鼠局部脊髓血流的动态变化,并观察伤后一周的神经功能恢复情况。结果:PD142893蛛网膜下腔注射能明显改善脊髓压迫伤早期(30 min至8 h)的低血流灌注;且能部分恢复损伤大鼠脊髓功能。结论:内皮素可能是脊髓继发性损伤的重要损害因子之一; 蛛网膜下腔注射内皮素受体拮抗剂PD142893能部分逆转脊髓损伤。
1999, 20(8).
摘要:目的:探讨钢板和矩形髓内钉固定对兔胫腓骨骨折骨痂含量和成骨细胞内骨形态生成蛋白(BMP)含量的影响。方法:第1部分实验用新西兰兔24只,对同一动物的两侧下肢分别用矩形髓内钉和4孔不锈钢板固定,并分3批于固定后14,21,28 d处死。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骨痂中成骨细胞中BMP的分布,用计算机图像分析系统将结果进行定量分析。第2部分实验用新西兰兔8只,同法制作动物实验模型,于术后56 d摄双侧胫骨X线片,将X线片经计算机图像分析处理系统对骨折处骨痂图像进行定量分析。结果:矩形髓内钉组术后56 d骨痂含量和术后14,21,28 d骨痂中成骨细胞内BMP含量均高于钢板组(P<0.05)。结论:矩形髓内钉内固定胫骨有利于骨折愈合。
朱诚 , 袁国梁 , 蔡如珏 , 卢洪流 , 林兆奋 , 金焰 , 石学银 , 刘刚 , 江基尧 , 杨朋范
1999, 20(8).
摘要:目的:研究超深低温对犬脑组织缺血的保护作用。方法:建立实验犬闭胸式体外循环,体内体外结合降温,并以海脉素置换行控制性放血,至红细胞比容降至5%左右。中心体温7-10℃维持低流量体外循环90 min。复温过程中回输自体血并予复苏。结果:7只犬中1只因技术因素死于术中,其余6只复苏后神经功能均恢复,但在2-4 h后均死于肺功能不全。病理检查示:脑、肝脏、肾脏正常;心脏轻度缺血性改变;肺水肿、肺泡出血明显。结论:超深低温下犬脑、肝、肾可耐受缺血90 min而无明确异常,但在复苏后维持肺功能困难。
周晓军 , 喻毅强 , 赵蓓蕾 , 施毅 , 夏锡荣 , 肖永营
1999, 20(8).
摘要:目的:探讨大量吸烟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气道纤毛超微结构和粘液-纤毛转运系统功能的变化。方法:对10例大量吸烟的COPD患者和6例健康对照者经纤维支气管镜活检术取支气管粘膜标本行纤毛超微结构检查;用放射性气溶胶吸入ECT显像法测定7例大量吸烟COPD患者和7例健康对照者气道粘液-纤毛转运系统的功能。结果:患者组纤毛轴丝超微结构异常比例[(19.2±2.8)%]显著高于对照组[(11.6±2.3)%,P<0.01];粘液-纤毛转运系统的功能(右肺中央感兴趣区放射性气溶胶被清除一半需要的时间)显著下降,患者组为(1 943±629)s,对照组为(1 207±276)s,P<0.05; 并且气道纤毛超微结构异常改变和粘液-纤毛转运系统的功能变化呈显著相关(r=0.7045,P<0.05)。结论:大量吸烟和慢性气道炎症因素可使气道纤毛超微结构明显改变,粘液-纤毛转运系统的功能下降;且结构和功能改变具有一致性。
1999, 20(8).
摘要:目的:评价CT引导肺小结节经皮穿刺术的准确性、并发症及诊断价值。方法:选择1991年8月至1997年5月间行经皮肺穿刺术的158例患者中,病灶直径为0.5-2.0 cm平均(1.7±0.4)cm的35例(35个结节),共做了38次穿刺,所采组织同时作细胞学和组织学检查。经手术者病理与穿刺结果对照,其余经临床随访而明确诊断。结果:35例中癌24例(原发支气管肺癌19例,转移癌5例),穿刺阳性者共21例,3例假阴性,无假阳性。穿刺确诊11例良性病变,并经手术和随访证实。阳性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100%和79%。共有5例(13%)发生气胸,无1例经闭式引流或抽气处理。结论:肺小结节经皮肺穿刺术与较大结节或肿块穿刺比较同样具很高的敏感性,且临床价值更大,值得推广。
1999, 20(8).
摘要:目的:探索红花最佳采收期及其加工方法。方法:在对红花进行引种栽培的基础上,在其开花的不同时间采集药材,并进行阴干、晒干、45℃和60℃烘干,UV,HPLC法测定红花的化学成分含量。结果:不同采收期对红花化学成分含量影响显著(P<0.01),不同加工方法对红花化学成分含量影响不显著(P >0.05)。结论:红花在开花后第3天采收最佳,阴干、晒干及60℃以下烘干均不影响其质量。
1999, 20(8).
摘要:目的:探讨免疫抑制药物对成人型多囊肾病(APKD)的治疗作用及其作用机制。方法:回顾总结24例APKD患者肾移植并免疫抑制治疗[均为常规的环孢素A(CsA)、硫唑嘌呤(Aza)、泼尼松(Pred)三联方案]前后情况,对比观察的指标是腰部胀痛、肉眼血尿、高血压、多囊肾大小。结果:移植术后腰部胀痛症状改善最为明显; 术前频发肉眼血尿者为83.3%,术后减为12.5%,相差非常显著(P<0.01);高血压在术后1个月内改善不明显,而在术后1年时改善非常明显(P<0.01);多囊肾B超测定值,术前与术后各期相比, 大小无显著差异,呈现“稳定”状态。结论:APKD患者肾移植术后腰部胀痛、血尿、高血压等症状的改善可归因于免疫抑制药物的治疗作用。推测其作用机制,可能APKD属基因决定基础上的免疫性疾病,或免疫因素在其病程中起重要作用,因此免疫抑制药物可能对APKD具有治疗作用。
吴宗贵 , 林文 , 张国元 , 储智勇 , 徐永华 , 芮耀诚 , 王兵
1999, 20(8).
摘要:目的:探讨转化生长因子α(TGFα)-绿脓杆菌外毒素(PE40)融合蛋白(TP40)对血管平滑肌细胞(SMC)增殖的抑制作用。方法:用免疫组化ABC法检测原代培养增殖期及静止期SMC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的表达,用结晶紫染色法和3H-亮氨酸掺入法检测TP40对增殖期和静止期SMC增殖及蛋白质合成的抑制,用过量EGF竞争抑制TP40的细胞毒作用。结果:增殖期SMC能高水平表达EGFR,静止期SMC表达水平较低。TP40浓度为0.1和1.0 ng/ml时,对增殖期SMC增殖及蛋白质合成的抑制作用与静止期SMC无差异(P>0.05);10及100 ng/ml时,对增殖期SMC增殖及蛋白质合成的抑制作用较静止期SMC强(P<0.01);过量EGF能完全抑制TP40的细胞毒作用。结论:TP40对增殖期SMC的增殖具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对静止期SMC则影响较小,作用部位为细胞的EGFR。
1999, 20(8).
摘要:目的:探讨高血压大鼠年龄、高血压持续时间与肾内小动脉形态学重建的关系。方法:16,26,40和55周自发性高血压大鼠(SHR),使肾内小动脉处于最大舒张状态后,在肾组织切片上用光镜配合计算机图像分析法观测肾内小动脉的几何形态。结果:与同龄正常血压大鼠(Wistar-Kyoto,WKY)相比,4个年龄组SHR肾内小动脉的壁厚、壁厚内径比都显著增大;外径在50-200 μm间的小动脉还伴有壁面积的增加;40和55周SHR外径在20-50 μm间的小动脉内径减小。肾内小动脉的形态学改变与年龄和高血压状态有关。结论:高血压是16-55周龄SHR肾内小动脉重建的主要因素,外径在50 μm以下的肾内小动脉的重建以中膜平滑肌细胞的重排为主,外径在50 μm以上的肾内小动脉的重建则存在中膜平滑肌细胞的增殖。
1999, 20(8).
摘要:目的:观察99mTc腈类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SPECT)心肌灌注显像时肝脏高放射性对下壁心肌图像的影响,并探讨其校正方法。方法:应用特制的心脏和肝脏模型。浓度研究选用心/肝放射性计数皆比为0.6,0.7,0.8,0.9和无肝脏5个点。距离研究选用心-肝距离为1,2,3,4,5,6 cm和无肝脏7个点(心/肝放射性计数比皆为0.5)。用常规对比增强型Ramp滤波函数(Ramp-C)和定量分析用Ramp滤波函数(Ramp-Q)重建图像。以Ramp-C重建的无肝脏影响的心脏下壁/前壁放射性计数比为正常,用直线相关分析不同浓度和不同距离时下壁/前壁比减低程度。结果:下壁/前壁比减低程度与心/肝比呈直线负相关(r=-0.987,P<0.01),当心/肝比为0.9时,下壁/前壁比减低程度<10%。下壁/前壁比减低程度与心-肝距离呈直线负相关(r=-0.970, P<0.01)。Ramp-Q重建较Ramp-C重建下壁/前壁比增加2.2%?10.0%,且心/肝比越低,心-肝距离越近,增加越明显。结论:肝脏高放射性可引起重建图像下壁心肌伪影性放射性计数减低(肝-心伪影),肝脏放射性浓度越高,后者减低越严重。心脏与肝脏的距离越近,伪影越明显。Ramp-Q重建可部分校正Ramp-C重建时下壁计数减低,且计数减低程度越大,校正作用越明显。
1999, 20(8).
摘要:目的:对比观察间断灌注冷血、持续灌注冷血及持续灌注温血心脏停搏液对长时间停搏心脏心室功能的保护作用。方法:利用猫体外循环模型,分别用间断冷血、持续冷血及持续温血停搏液保护心肌,测定其心功能、心肌酶释放及丙二醛(MDA)含量变化。结果:心脏停搏180 min复灌60 min时,间断冷血及持续冷血停搏液灌注组心室功能明显下降,心肌酶释放及MDA含量增加,尤以前者为甚,而持续温血停搏液灌注组心室功能在复灌后其测值接近停搏前水平,心肌酶释放及MDA含量亦出现类似变化。结论:持续灌注温血心脏停搏液在心脏长时间的停搏过程中可提供充足的血供,是一种理想的心肌保护方法,特别适用于需长时间停搏及高危心脏病患者的术中心肌保护。
1999, 20(8).
摘要:目的:观察病毒性心肌炎病理过程中内源性阿片系统激活的动态变化,探讨阿片肽在心肌炎病理损伤中的作用。方法:以柯萨奇B3病毒(Cox B3)诱导BALB/c鼠心肌炎为实验模型,观察感染后第3,7 ,10,15,25和35 d鼠体、肝和肺的质量,血浆β-内啡肽(β-EP)水平、心肌细胞膜 β-EP受体及心肌病损程度。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血浆 β-EP、放射配体结合法测定 β-EP受体、常规病理检查心肌病损程度。结果:以1 000 TCID50Cox B3感染BALB/c鼠,约92.8%(65-70)鼠诱导出典型的心肌炎病理改变。感染后3-25 d受染鼠血浆 β-EP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感染后10-25 d受染鼠肺/体质量和肝/体质量比均高于正常对照鼠,提示受染鼠出现较严重的充血性心力衰竭。同时,受染鼠心肌细胞膜 β-EP受体Bmax显著增高,Kd值变化不明显。结论:由于病毒和自身免疫对心肌细胞的损伤,使病毒性心肌炎患鼠出现充血性心力衰竭,引起循环中阿片肽水平升高及相应受体的变化。通过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这些变化必将对心脏的病理损伤产生明显的作用。
1999, 20(8).
摘要:目的:制备睫状神经营养因子(ciliary neurotrophic factor,CNTF)单克隆抗体。方法:将CNTF免疫的BALB/c小鼠脾细胞和SP2/0骨髓瘤细胞融合,经3次克隆化培养,获得分泌CNTF单克隆抗体的杂交瘤细胞株;然后进行体内诱生获取含大量CNTF单克隆抗体的腹水和血清;再进行CNTF单克隆抗体鉴定和效价测定。结果:获得5株分泌CNTF单克隆抗体的杂交瘤细胞株,抗体亚型为IgG2a;腹水和血清中该抗体效价分别为1∶107-1∶108和1∶106;该抗体能特异性地显示SD大鼠脑内表达CNTF的神经元,其中1株单克隆抗体能抑制CNTF促进体外培养新生SD大鼠骨骼肌细胞增殖的功能。结论:制备成功高效且特异的CNTF单克隆抗体,为CNTF结构、功能和机制的研究提供了有效工具。
1999, 20(8).
摘要:目的:探讨药物对颅脑伤后血糖水平的影响。方法:采用颅脑外伤液压致伤装置制作颅脑伤动物模型,动态观察药物对血糖水平的影响。结果:(1)地塞米松+10%葡萄糖+胰岛素药物组和地塞米松+20%甘露醇+胰岛素组,对颅脑伤后的高血糖具有治疗作用。(2)单纯应用20%甘露醇,在72 h内对颅脑伤大鼠具显著的降血糖作用。(3)纳络酮能够显著降低颅脑伤大鼠的血糖含量,给药后24 h作用最为显著,72 h时仍能维持很好的疗效。结论:甘露醇、纳络酮和适度的pH值,对颅脑伤动物具有降血糖作用。
1999, 20(8).
摘要:目的:探讨21-氨基类固醇类药物U-74389G对脑外伤后脑水肿和离子含量的影响。方法:分别采用干/湿质量法测定伤后脑含水量,原子吸收光谱分析法测定脑组织内离子含量。结果:伤侧脑组织含水量外伤组较对照组显著增加,但治疗组含水量比外伤组又显著降低。Na+、Ca2+含量外伤组较对照组明显增加,但治疗组比外伤组显著降低;K+、Mg2+含量外伤组较对照组明显降低,但治疗组较外伤组有不同程度的升高。结论:U-74389G能有效地减轻脑外伤后脑水肿
1999, 20(8).
摘要:目的:探索鞍区肿瘤的脑电图(EEG)特征。方法:224例经手术和(或)病理、CT、MRI证实的鞍区肿瘤分成3组:(1)垂体腺瘤组153例;(2)颅咽管瘤组46例;(3)鞍区其他肿瘤组25例。所有患者均按常规方法在手术前2-30 d内记录EEG。结果:过半数的患者(57.6%)呈现正常或轻度异常EEG,其余患者(42.4%)表现EEG异常,其中弥漫性异常29.0%,阵发性异常8.5%,局灶性异常4.9%。此外,有24例(10.7%)出现间歇性节律性δ活动(IRDA),77例(34.4%)有生理波抑制现象。IRDA及生理波抑制在颅咽管瘤组中的出现率明显高于其他两组。直径>20 mm的鞍区肿瘤EEG异常率高。结论:鞍区肿瘤的EEG以无特征性改变占主导地位,其EEG异常的主要表现形式是弥漫性及阵发性异常,少有局灶性异常出现。肿瘤体积与异常程度呈正相关。EEG对鞍区肿瘤的定性诊断有一定帮助。
1999, 20(8).
摘要:目的:研究膳食中营养因素与脑卒中患病率的关系。方法:采用简单相关和逐步回归方法分析全国143个调查点居民1984-1986年各种食物营养因素摄入与1986年脑卒中患病率的关系。结果:蛋白质、糖类、钙与患病率呈负相关,维生素A、锌、铁与之呈正相关。结论:膳食营养结构对脑卒中患病有一定影响,高蛋白和高钙摄入是脑卒中的保护因素,而维生素A可能是脑卒中的危险因素。
1999, 20(8).
摘要:目的:探讨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妊高征)患者脐血、羊水中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含量的变化。方法:应用放射免疫测定法,观察26例正常妊娠妇女和32例妊高征患者脐血与羊水中CGRP含量的变化。结果:脐动脉血中CGRP含量,妊高征患者显著高于正常妊娠者(P<0.05),且随着病情的加重逐渐增加,重度者显著高于轻度者(P<0.05);羊水中CGRP含量妊高征患者显著高于正常妊娠对照组(P<0.05);脐动脉血、羊水中CGRP含量的变化与新生儿1 min Apgar评分呈显著负相关(P<0.01,P<0.05)。结论:脐动脉血、羊水中CGRP含量的变化可能与胎儿宫内缺氧有关。
1999, 20(8).
摘要:目的:利用模数转换技术进行骨骼肌肌浆网确定时间内功能形态变化的研究。方法:采用双向红外线探测器、模数转换卡、计算机和Reichert Jung KF-80快速冷冻仪组成计算机控制的电刺激超低温快速冷冻固定系统,在蟾蜍骨骼肌兴奋-收缩偶联变化的瞬间,实时测定功能变化经历的精确时间。结果:测量得到骨骼肌肌浆网功能变化的0.8,5.6,8.4 ms时间间隔,并同步获得骨骼肌肌浆网的超微结构形态图像。结论:计算机模数转换技术控制电刺激超低温快速固定技术有效地实现了生物学中功能形态瞬时变化的同步研究。
1999, 20(8).
摘要:目的:探讨伤员创伤严重度与药品消耗之间的关系,为客观地描述战时药材需求和需求分布提供一种有用的方法。方法:运用简明损伤严重度评分法(AIS-ISS)和反映药物利用的约定日剂量(DDD),研究“两山”作战中后方医院收治伤员的伤势和药品(抗感染药物)消耗的规律。结果:建立了战伤严重度ISS值和抗感染药品消耗DDD数的数学模型,其关系式为:Y=16.99ln X-0.53,决定系数r2=0.663 7,P<0.01。在ISS的一定范围内,抗感染药的使用频度随伤势的严重度增加而加大,且随着伤势的进一步加重,抗感染药物的使用有一个饱和的趋势。 结论:解决了对伤员伤势难以量化的限制,对于揭示后方医院战伤救治药品消耗的一般规律具有实际意义。本方法具有使用方便、可操作性强的优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