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99年第20卷第9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原代小鼠骨骼肌细胞和C2C12细胞转人凝血因子Ⅸ基因后高效表达及分泌功能

      1999, 20(9).

      摘要 (2349) HTML (0) PDF 0.00 Byte (279)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研究骨骼肌细胞作为基因治疗靶细胞,其合成、加工和分泌外源性蛋白质的功能。方法:应用骨骼肌细胞特异性和非特异性表达载体(pdLMe4bAhⅨm和LⅨSN)转染联合免疫缺陷(SCID)小鼠原代成肌细胞(SCID-MB)和C2C12成肌细胞系,观察这两种细胞在合成、加工和分泌人凝血因子Ⅸ(FⅨ)蛋白质方面的异同。结果:在SCID-MB中,pdLMe4bAhⅨm可表达的FⅨ 达2 000ng.10-6.(24 h)-1,凝血活性达95%?103%。比较细胞内和培养上清液中的FⅨ蛋白及细胞内FⅨ mRNA丰度变化表明,C2C12细胞分泌FⅨ的功能不如SCID-MB,而合成、加工FⅨ的能力与SCID-MB相似。结论:原代小鼠骨骼肌细胞可高效表达、加工和分泌外源性基因产物;在以骨骼肌细胞作为靶细胞进行基因治疗研究时,应尽量应用原代细胞。本研究为临床应用骨骼肌细胞作为基因治疗靶细胞奠定了实验基础。

    • 乙型肝炎病毒纯合子转基因小鼠(adr 1.2)的培育

      1999, 20(9).

      摘要 (2884) HTML (0) PDF 0.00 Byte (31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通过遗传学育种使外源基因整合位点随机的HBV转基因小鼠成为单一整合位点的纯合子转基因小鼠。方法:产生founder小鼠以后,将正常小鼠与转基因小鼠交配,通过PCR,Dot-blotting,Southern-blotting等方法检测 HBV DNA在转基因小鼠体内的整合状况,阳性率达50%左右后,进行近亲交配。结果:共得到了7代HBV转基因小鼠,其中包含有整合HBV基因纯合子的转基因小鼠。结论:外源基因在转基因小鼠体内可以稳定遗传,并得到了整合有HBV基因的纯合子转基因小鼠。 目的:通过遗传学育种使外源基因整合位点随机的HBV转基因小鼠成为单一整合位点的纯合子转基因小鼠。方法:产生founder小鼠以后,将正常小鼠与转基因小鼠交配,通过PCR,Dot-blotting,Southern-blotting等方法检测 HBV DNA在转基因小鼠体内的整合状况,阳性率达50%左右后,进行近亲交配。结果:共得到了7代HBV转基因小鼠,其中包含有整合HBV基因纯合子的转基因小鼠。结论:外源基因在转基因小鼠体内可以稳定遗传,并得到了整合有HBV基因的纯合子转基因小鼠。 目的:通过遗传学育种使外源基因整合位点随机的HBV转基因小鼠成为单一整合位点的纯合子转基因小鼠。方法:产生founder小鼠以后,将正常小鼠与转基因小鼠交配,通过PCR,Dot-blotting,Southern-blotting等方法检测 HBV DNA在转基因小鼠体内的整合状况,阳性率达50%左右后,进行近亲交配。结果:共得到了7代HBV转基因小鼠,其中包含有整合HBV基因纯合子的转基因小鼠。结论:外源基因在转基因小鼠体内可以稳定遗传,并得到了整合有HBV基因的纯合子转基因小鼠。

    • 中性蛋白酶在颈椎间盘退变中的作用机制

      1999, 20(9).

      摘要 (3295) HTML (0) PDF 0.00 Byte (32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研究中性蛋白酶在颈椎间盘退变中的作用机制。方法:实验选用20只新西兰兔分为造模与对照两组,每组再分术后3和8个月观察组。通过切除造模组动物颈椎棘上、棘间韧带及分离颈椎后旁两侧肌肉,造成颈椎力学上的失衡而诱导兔的颈椎间盘退行性变化。在术后3和8个月时分别处死各组动物,取动物颈椎间盘组织,测定其中胶原酶和丝氨酸蛋白酶活性。结果:造模组动物颈椎间盘中胶原酶和丝氨酸蛋白酶活性明显高于各自的对照组。造模组术后3个月组动物颈椎间盘中胶原酶和丝氨酸蛋白酶活性高于术后8个月组动物。结论:退变颈椎间盘中胶原酶和丝氨酸蛋白酶活性明显升高,但酶活性升高程度并不与椎间盘退变程度一致。提示胶原酶和丝氨酸蛋白酶在椎间盘退变的启动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 献血员中TT病毒感染的检测及序列分析

      1999, 20(9).

      摘要 (2599) HTML (0) PDF 0.00 Byte (302)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研究ALT正常的献血员中TTV(transfusion transmitted virus) 的感染情况,探讨TTV感染的传播途径和致病性。方法: 设计TTV保守区域的特异性引物,聚合酶链反应(PCR)方法检测120例ALT正常的献血员,对1例TTV DNA阳性标本(TTVD026)进行PCR产物测序,并与已知TTV核苷酸序列比较同源性。结果: 120例ALT正常献血员中有20例为TTV DNA阳性,感染率为16.7%。同源性分析表明TTVD026与TA278,GH1,TTVCHN1和TTVCHN2的核苷酸同源性分别为99%,99%,99%和89%。结论: ALT正常的献血员中存在TTV的感染; TTVD026与TTV TA278,GH1,TTVCHN1和TTVCHN2可能属于同一个基因型;输血可能是TTV传播的主要途径。

    • TNF,IFN,MHCⅠ类分子基因“正反馈”式放大表达的重组腺病毒载体的构建

      1999, 20(9).

      摘要 (2347) HTML (0) PDF 0.00 Byte (284)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为使外源性TNF,IFN基因和内源性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物Ⅰ类(MHCⅠ)分子基因表达呈现“正反馈”式放大效应,构建在 HLA-B7启动子调控、IRES连接下协同表达TNFα和IFNβ基因的重组腺病毒载体。方法和结果:从pGL3B7TNF及pIRIF中切下B7pro-TNF和IRES-IFNβ基因片段,先后插入pBluescript Sk (+), 构建成pBLB7TNIRIF。回收TNFα-IRES-IFNβ基因片段,连入AdCMVLink1中,构建成CMV启动子驱动表达的AdCMVTNIRIF(+)。回收B7pro-TNF-IRES-IFNβ基因片段,连入缺失E1和E3区及启动子的AdBglⅡ中, 构建成HLA-B7启动子驱动表达的AdB7TNIRIF(-)。结论:此两种载体为“正反馈”式放大肿瘤免疫原性提供一条新途径。

    • 疱疹病毒Ⅰ型胸苷激酶基因和更昔洛韦系统对恶性胶质瘤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

      1999, 20(9).

      摘要 (2288) HTML (0) PDF 0.00 Byte (28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疱疹病毒Ⅰ型胸苷激酶基因和更昔洛韦(HSV-TK/GCV)系统对恶性胶质瘤患者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对12例恶性胶质瘤患者采用HSV-TK/GCV试验治疗。分别于治疗前、治疗过程中和治疗后采外周血和脑脊液,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用免疫比浊法测定血清和脑脊液免疫球蛋白的含量。结果:血CD4+T细胞在治疗开始后2周显著升高;自然杀伤(NK)细胞在治疗过程中明显下降,治疗结束后则显著高于治疗前水平;细胞毒性细胞(CTL)在治疗结束后显著高于治疗前水平;血清IgM和脑脊液IgG、IgA和IgM水平在治疗结束后均显著高于治疗前水平。结论:HSV-TK/GCV系统对机体的体液和细胞免疫功能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 玄参提取物的抗炎和抗氧活性

      1999, 20(9).

      摘要 (3110) HTML (0) PDF 0.00 Byte (319)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研究玄参提取液和玄参中4种单体成分的抗炎和抗氧活性。方法:应用(l)角叉菜胶及眼镜蛇毒致大鼠脚趾肿胀实验;(2)Fe2+/半胱氨酸诱导肝微粒体脂质过氧化;(3)AAPH诱导红细胞氧化性溶血实验,观察玄参提取液以及玄参中环烯醚萜甙类成分哈帕酯甙、哈帕甙和苯丙素甙类成分安格洛甙C、阿格托甙的作用。结果:玄参提取液具有较好的抗肿胀作用。在相应剂量,其苯丙素甙类成分具有较强的抗氧活性,环烯醚萜甙类成分作用较弱。结论:玄参的抗炎、抗氧化作用可能主要与其苯丙素甙类成分有关。

    • 去甲斑蝥素缓释制剂毒性与疗效的实验研究

      1999, 20(9).

      摘要 (2862) HTML (0) PDF 0.00 Byte (293)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初步探讨去甲斑蝥素缓释制剂的减毒增效作用。方法:选择泊洛沙姆407作为去甲斑蝥素局部用药的载体,将去甲斑蝥素制成缓释剂型,在初步证实该制剂兔肝内注射后确能缓慢释放的前提下,比较不同剂型的去甲斑蝥素的毒性及对荷W256肿瘤大鼠的抗肿瘤效果。结果:(1)去甲斑蝥素缓释制剂肝内注射后在局部至少能停留4 h;(2)去甲斑蝥素缓释制剂的毒性明显低于单纯去甲斑蝥素;(3)去甲斑蝥素缓释剂型治疗组大鼠肿瘤生长受到显著抑制,肿瘤组织坏死广泛,治疗后平均生存期延长(与单纯去甲斑蝥素组相比,P<0.05),综合疗效优于单纯去甲斑蝥素组。结论:去甲斑蝥素缓释制剂肝内局部注射能够通过延缓去甲斑蝥素的释放速度,增加其与肿瘤细胞直接作用的时间等途径达到减毒增效的目的。

    • 内异方对子宫内膜异位症IL-6、IL-10的调节作用

      1999, 20(9).

      摘要 (2730) HTML (0) PDF 0.00 Byte (308)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中药内异方对子宫内膜异位症细胞因子IL-6、IL-10的调节作用。方法:根据Cummings AM方法建立子宫内膜异位症动物模型,采用ELISA法检测IL-6、IL-10含量。结果:非治疗组的腹腔巨噬细胞数量及巨噬细胞在脂多糖(LPS)刺激下产生的IL-6含量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内异方治疗组异位种植内膜组织质量、腹腔巨噬细胞数量及巨噬细胞在LPS刺激下产生的IL-6水平显著低于非治疗组;非治疗组腹腔巨噬细胞在LPS刺激下产生的IL-10含量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和内异方组。结论:子宫内膜异位症细胞因子IL-6、IL-10的失衡与疾病的发生发展有关。内异方通过抑制IL-6的合成、促进IL-10的分泌,从而阻止了异位内膜组织的生长。

    •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中的流感嗜血杆菌感染

      1999, 20(9).

      摘要 (2365) HTML (0) PDF 0.00 Byte (374)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了解上海地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中流感嗜血杆菌(HI)感染的发病情况、药物敏感性及临床特点。方法:以改良哥伦比亚巧克力琼脂作为分离培养基,分别以纸片(K-B)法和肉汤微量稀释法测定各种抗生素的敏感性,分析COPD患者HI感染的临床特点。结果:在421例COPD急性加重的患者中,分离出致病菌229株,其中45株(19.7%)为HI;患者临床表现主要为肺部一般炎症;第3代头孢菌素和喹诺酮类抗生素抗菌活性高,氨苄西林的耐药率达22.2%。结论:HI感染是COPD急性加重的主要原因之一,其临床特点无特异性。喹诺酮类、第3代头孢菌素等抗生素对HI抗菌活性较高。

    • 中性粘多糖对沙土鼠脑缺血再灌注红细胞膜的保护作用

      1999, 20(9).

      摘要 (2336) HTML (0) PDF 0.00 Byte (424)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中性粘多糖(NM)对沙土鼠缺血再灌注后红细胞膜的保护作用。方法:采用沙土鼠脑缺血再灌注模型,观察NM对红细胞免疫粘附功能的影响,检测红细胞超氧化物歧化酶(RBC-SOD)和脂质过氧化物代谢产物丙二醛(RBC-MDA)的含量,同时与淀粉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NM可使沙土鼠再灌注时RBC免疫粘附功能得到恢复;RBC-SOD的含量轻度提高;RBC-MDA含量明显降低。结论:NM通过抗氧化作用对RBC免疫粘附功能有调节作用,从而对沙土鼠缺血再灌注脑组织损伤时红细胞膜起到保护作用。

    • 驻极体对成纤维细胞生长周期的影响

      1999, 20(9).

      摘要 (3033) HTML (0) PDF 0.00 Byte (314)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研究驻极体对成纤维细胞生长周期的影响及其调控机制。方法: 利用流式细胞术通过二维点图研究聚四氟乙烯(PTFE)驻极体对成纤维细胞(3T3)生长周期的时相参数的影响。结果: (1)负极性PTFE驻极体作用于3T3细胞24 h后, S期内的细胞数明显增加。(2)负极性驻极体在促进细胞生长的同时对部分细胞有促进其凋亡的作用。(3)正极性驻极体作用于3T3细胞24 h后,G1期内的细胞数增加,G2期和S期中的细胞数减少。结论: 负极性驻极体具有促进细胞生长的作用,正极性驻极体具有抑制3T3细胞生长的作用。

    • 生长抑素及氧化苦参碱治疗大鼠急性胰腺炎的实验研究

      1999, 20(9).

      摘要 (2228) HTML (0) PDF 0.00 Byte (296)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生长抑素(somatostatin,SS)及氧化苦参碱(oxymatrine,Oxy)对大鼠急性胰腺炎(AP)的治疗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由蛙皮素皮下注射诱导大鼠AP,随后予静脉输注SS及腹腔内注射Oxy。结果: 与AP组相比,SS及Oxy治疗组大鼠胰腺/体质量值明显下降,血清淀粉酶及胰腺组织病理学改变明显改善, 血清及胰腺组织内IL-1、IL-6、TNFα等炎性细胞因子水平显著降低(均P<0.01)。结论: SS及Oxy对实验性大鼠AP具有良好治疗效果,其机制可能与其抑制炎性细胞因子的产生有关。

    • As2O3诱导人胃癌细胞凋亡的研究

      1999, 20(9).

      摘要 (2675) HTML (0) PDF 0.00 Byte (314)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观察As2O3对人胃癌细胞 株 的作用,并探讨其抗胃癌作用的机制。方法: 不同浓度进口分析纯A s2O3 0.1-2.0 μmol/L与人胃癌细胞株共育一定时间后,观察细胞的 存活、形态学改变及细胞DNA含量的分布,并以NIH3T3细胞作对照。结果:1.0-2.0 μmol/L As2O3处理的胃癌细胞呈典型的凋亡特征性改变:在形态上 表现为胞膜完整、染色质固缩、核碎裂、凋亡小体形成;流式细胞术分析显示在G1期细胞 前出现亚二倍体峰,与As2O3作用的时间及浓度呈正相关趋势。结论:As2O3抗胃癌作用机制之一可能是诱导胃癌细胞凋亡。

    • VHL肿瘤抑制基因及其突变的检测

      1999, 20(9).

      摘要 (2664) HTML (0) PDF 0.00 Byte (323)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研究von Hippel-Lindau(VH L)肿瘤抑制基因的突变。方法:提取外周血白细胞核酸,应用聚合酶 链反应-单链构象多态性分析(PCR-SSCP)方法和自动化测序仪检测DNA 序列, 判别VHL基因外显子的突变。结果:对13例VHL患者或有家族史者检测 ,发现4例有突变,突 变类型有碱基插入、置换和无意义变异。结论:本组受测者的基因突 变主要是碱基简单变异。

    • 间质内放射治疗深部脑肿瘤

      1999, 20(9).

      摘要 (2638) HTML (0) PDF 0.00 Byte (334)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了解间质内放射治疗脑深部肿瘤的效果,以利于提高间质内放射疗效。方法:在不同时间段,应用3种不同方式和剂量对 173 例患者脑深部肿瘤进行间质内放射治疗,分期进行追踪随访。结果:全组无手术死亡,随访 5-82 个月,其中星形细胞瘤Ⅰ?Ⅱ级3年生存率为54.5%,5年生存率为38.6%;Ⅲ?Ⅳ级1年生存率为11.6%,2年生存率为72.0%,3年生存率为16.2%。影像学随访结果:肿瘤完全消失15例(8.7%);肿瘤直径缩小在80%以上的29例(16.8%);缩小30%?50%者81例(46.8%)。完全消失的肿瘤为颅内恶性淋巴瘤、松果体区生殖细胞瘤、部分成胶质细胞瘤和转移瘤等。结论:为减少照射后的并发症,提高治疗效果,对颅内不同部位和不同性质肿瘤的内放射治疗应选用不同的照射剂量,以超分割内照射加外照射方法较优。

    • 立体定向等中心直线加速器放射外科治疗颅内病变

      1999, 20(9).

      摘要 (2168) HTML (0) PDF 0.00 Byte (349)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立体定向等中心直线加速器放射外科治疗颅内各种疾病的疗效。方法:用立体定向等中心直线加速器放射外科治疗226例颅内各种疾病。结果:134例随访1个月?3年,病变消失38例(28.4%),缩小45例(33.6%),无变化35例(26.1%),增大11例(11.9%)。结论:该技术对颅内各疾病有不同程度的疗效,特别对脑转移瘤治疗效果最为满意。

    • 高原护肤霜的制备及抗紫外线作用研究

      1999, 20(9).

      摘要 (4484) HTML (0) PDF 0.00 Byte (377)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制备适合高原地区使用的防晒、防裂护肤霜。方法:选用疏水性强、润滑涂展性好、能抗高寒气流的聚甲基硅氧烷为主要基质,壬基酚聚氧乙烯醚(OP)为主要乳化剂,附加其他多种防晒护肤成分制得O/W型高原护肤霜。抗紫外线实验采用氯丙嗪在光照下发生光毒反应模型,从光毒反应的减轻程度反映霜剂抗紫外线作用的强弱。结果:动物实验表明,高原护肤霜具有显著的抗紫外线效果,优于擦脸油产品,且对皮肤、角膜等均无刺激性和过敏反应发生。结论:高原护肤霜具有可靠的防晒作用,建议作为一种特殊防护用品装备部队使用。

    • 盐酸尼卡地平缓释微丸的药代动力学及生物利用度

      1999, 20(9).

      摘要 (3012) HTML (0) PDF 0.00 Byte (313)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比较自制的盐酸尼卡地平缓释微丸(NIC-SP)与普通市售盐酸尼卡地平片剂、进口缓释尼卡地平胶囊(Perdipine LA)的药代动力学及生物利用度。方法:采用拉丁方试验设计,将志愿者6人随机分为3组,交叉口服NIC-SP、普通市售片剂和Perdipine LA,以普通片剂和Perdipine LA为对照制剂,计算NIC-SP的相对生物利用度。结果:NIC-SP相对于Perdipine LA的生物利用度为116.09%;两种制剂的AUC及体内平均驻留时间(MRT)有显著性差异(P<0.05);达峰时间,峰浓度,消除速率常数和吸收速率常数均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NIC-SP和Perdipine LA相对于普通片剂的生物利用度分别为86.53%和74.54%。结论:NIC-SP体内缓释效果优于进口的Perdipine LA,达到设计要求。

    • 新型三氮唑类化合物的抗念珠菌属真菌的活性

      1999, 20(9).

      摘要 (2909) HTML (0) PDF 0.00 Byte (312)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研究一类新型的三氮唑化合物对念珠菌属真菌的抗真菌活性。方法:采用体外抗真菌活性试验, 测定化合物的最低抑菌浓度(MIC),从而评价化合物的生物活性作用。结果:所有24个新的化合物对念珠菌属真菌均有不同的抑制作用,其中对白念珠菌的活性最好。化合物12对白念珠菌的活性最强,是标准对照品氟康唑的256倍。化合物17对耐氟康唑的白念珠菌的活性最强,是标准对照品氟康唑的16倍。结论:化合物12和17可以作为两个潜在的药物进一步进行研究。

    • 风湿性心脏病慢性心房颤动的窦房结、房室结功能评价

      1999, 20(9).

      摘要 (2255) HTML (0) PDF 0.00 Byte (315)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风湿性心脏病(风心病)慢性心房颤动(AF)患者窦房结及房室结的功能。方法:3例风心病慢性AF患者在瓣膜手术时进行心外膜标测,电复律后测量窦房结和房室结功能。结果:28例电转复为窦性心律,成功率94%,28例中无1例有窦房结功能低下表现,窦房结恢复时间(SNRT)为(840.7±199.1) ms,矫正的窦房结恢复时间(SNRTc) 为(231.8±103.1) ms,房室结文氏点均在130 min-1以上,平均为(327.1±37.1) ms,房室结2∶1阻滞点均>150 min-1。结论:风心病慢性AF患者电复律后窦房结、房室结功能仍在正常范围,对于二尖瓣疾患合并慢性AF的患者应积极争取复律治疗。

    • 心肌梗死大鼠梗死区和非梗死区间质胶原重构

      1999, 20(9).

      摘要 (2287) HTML (0) PDF 0.00 Byte (321)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研究心肌梗死(心梗)大鼠梗死区(IZ)和非梗死区(NIZ)间质胶原重构。方法:通过结扎左冠状动脉造成大鼠左心室大面积心梗。应用氯氨T法测定胶原含量,用SDS-PAGE分析胶原Ⅰ/Ⅲ型比值,动态观察大鼠心梗后1,3,7,14和42 d时IZ和NIZ胶原含量及胶原Ⅰ/Ⅲ比值的变化。结果: 3 d以后时间点IZ和NIZ胶原含量均明显大于假手术组相应时间的测值(P<0.05)。IZ胶原Ⅰ/Ⅲ比值3 d时降低,7 d以后明显升高(P<0.01)。NIZ在14 d时Ⅰ/Ⅲ比值明显升高。结论:在心梗后梗死区和非梗死区均发生间质胶原重构,这种重构在心梗后的左心室重构中可能发挥重要作用。

    • 黄芪皂甙对小鼠柯萨奇B3病毒性心肌炎的治疗作用

      1999, 20(9).

      摘要 (3299) HTML (0) PDF 0.00 Byte (358)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黄芪皂甙对BALB/c小鼠柯萨奇B3(CVB3)病毒性心肌炎的治疗作用。方法:雄性BALB/c小鼠腹腔接种CVB3,制成急性病毒性心肌炎模型,接种1 h后腹腔内注入黄芪皂甙5.64×10-3 mg/g,1次/d ×7 d,观测小鼠存活率、血浆乳酸脱氢酶(LDH)和谷草转氨酶(GOT)、体温、心肌病理变化和心肌病毒滴度的影响。结果:黄芪皂甙治疗组比病毒感染组存活率明显增高,血浆LDH和GOT明显降低,体温保持正常,心脏质量/体质量值显著降低,心肌病理变化减轻,心肌匀浆病毒滴度降低(P<0.05)。结论:黄芪皂甙有治疗病毒性心肌炎的作用。

    •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在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的表达

      1999, 20(9).

      摘要 (2772) HTML (0) PDF 0.00 Byte (298)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观察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的表达。方法: 利用高胆固醇饲料复制兔动脉粥样硬化模型,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VEGF在胸主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的表达。结果:正常兔主动脉组织中未见VEGF蛋白阳性表达,而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区VEGF蛋白表达明显增加。结论: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VEGF表达增加,并可能参与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和发展的病理过程。

    • 来氟米特对大鼠不同器官移植排斥反应的抑制作用

      1999, 20(9).

      摘要 (2721) HTML (0) PDF 0.00 Byte (26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验证来氟米特(leflunomide)对同种异体急性排斥反应的抑制作用。方法:60只成年Lewis雄性大鼠作为受体,ACI大鼠作为供体,分别行原位肝脏、小肠、肾脏以及异位心脏、胰腺移植。除对照组外,给予每只受体来氟米特5 mg.kg-1.d-1治疗14 d。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来氟米特可显著延长受体及移植物存活时间。其中,来氟米特可将2/6肾移植受体及5/5肝移植受体存活时间延长至100 d以上。结论:来氟米特可显著延缓大鼠同种异体小肠、心脏及胰腺器官移植排斥反应;可有效控制肝脏及肾脏移植排斥反应。

    • 大肠癌患者癌细胞DNA含量及倍体分布与某些胃肠激素水平的关系

      1999, 20(9).

      摘要 (2078) HTML (0) PDF 0.00 Byte (363)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大肠癌患者癌细胞DNA含量、倍体分布与体内胃泌素(G)、生长抑素(SS)水平变化,以及肿瘤临床病理参数之间的关系。方法:以图像分析法测定40例大肠癌患者癌细胞DNA含量及二倍体偏离指数(2cDI);放免法测定血清G,血浆、肿瘤、癌近旁粘膜和癌远旁粘膜的SS水平;借助计算机以多因素逐步回归法分析癌细胞DNA含量、2cDI、上述胃肠激素水平与肿瘤临床病理特点之间的关系。结果:肿瘤SS上升伴随着DNA含量和2cDI显著下降(P<0.01);癌近旁粘膜SS与DNA含量(P<0.05)和2cDI(P<0.01)呈显著正相关;直肠癌细胞DNA含量和2cDI明显增高(P<0.01)。结论:内源性SS参与了对癌细胞DNA合成的调节;提高肿瘤和癌近旁粘膜SS水平将有助于抑制大肠癌细胞内DNA的合成。

    • 病毒性肝炎患者血浆神经肽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1999, 20(9).

      摘要 (3007) HTML (0) PDF 0.00 Byte (332)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病毒性肝炎患者血浆神经肽的变化规律及其意义。方法:用放射免疫法(RIA)检测了67例各型肝炎患者及10名正常人血浆亮啡肽、神经肽Y含量。结果:各型肝炎患者急性肝炎、慢重肝、慢肝重度和中度血浆亮啡肽含量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且慢重肝和慢肝重度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1)。神经肽Y显著低于慢肝轻度和正常对照组(P<0.01)。在慢性肝病者中,血浆亮啡肽与血清总胆红素呈正相关,与清蛋白和凝血酶原活动度呈负相关,而神经肽Y与之相反。结论:病毒性肝炎患者血浆亮啡肽显著升高,而神经肽Y显著降低,并与肝损害程度基本一致。推测该两种神经肽可能参与了病毒性肝炎的病理损害过程,并与某些临床症状有关,可作为评价肝功能的一项辅助指标。

    • 重症急性胰腺炎外科治疗方法的探讨

      1999, 20(9).

      摘要 (2083) HTML (0) PDF 0.00 Byte (318)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重症急性胰腺炎(SAP)的合理治疗方法。方法:回顾近20年来我科158例SAP的不同治疗方式,对比研究以早期手术治疗为主的A组(73例)和以非手术综合治疗为主的B组(85例)的并发症发生率、住院天数及住院费用情况。结果:B组的并发症发生率、平均住院天数及住院费用明显低于A组(P<0.01)。结论:SAP的综合性非手术治疗是有效方法之一,而手术治疗则是合理的补充。

    • 截瘫后下肢神经病理改变的初步研究

      1999, 20(9).

      摘要 (2646) HTML (0) PDF 0.00 Byte (346)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了解截瘫后下肢神经的病理改变。 方法:(1) 将实验犬的脊髓从T11-12平面完全横断,分别于第3,6周取出下肢主要神经干,切片、染色后,光镜下观察神经纤维形态学改变;(2) 在给陈旧性截瘫患者行肋间神经转位、腓肠神经移植桥接马尾手术的同时,切取腓肠神经行病理切片检查。结果: 实验犬的下肢神经未见明显变性,截瘫患者的腓肠神经组织形态基本正常。结论: T11以上脊髓损伤截瘫后,下肢神经无明显变性。

    • 强直性肌营养不良基因CTG重复数与SEP、MEP对比分析

      1999, 20(9).

      摘要 (2260) HTML (0) PDF 0.00 Byte (261)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强直性肌营养不良(DM)患者及其家系成员基因CTG重复数的变化与体感诱发电位(SEP)、经颅刺激运动诱发电位(MEP)的比较。方法: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扩增及DNA杂交法对5例临床诊断DM患者及其中3个家系16名成员进行DM基因CTG重复数和SEP、MEP测定。结果:10名正常人CTG重复数19-30个,SEP、 MEP正常5例。 DM患者CTG重复数均在80个以上,其中2例在1 605个以上,明显高于正常人;16名家系成员中除4例正常,余12例CTG重复数均超过正常基因。CTG重复数与临床症状、SEP、MEP有关。结论:DM基因诊断与其临床诊断、SEP、MEP相一致。

    • 糖尿病患者血清晚期糖化终产物含量测定及临床意义

      1999, 20(9).

      摘要 (2439) HTML (0) PDF 0.00 Byte (35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晚期糖化终产物(AGE)浓度。方法:采用ELISA法检测2型糖尿病患者及正常人血清AGE含量。结果:15例无糖尿病慢性并发症和11例有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患者血清AGE/蛋白分别为0.597±0.540和0.750±0.390,均显著高于正常人(P<0.01)。结论:糖尿病患者血清AGE水平较正常人明显上升;血清AGE水平可以作为糖尿病血糖控制和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监测的参考指标。

    • 烧伤切痂植皮术后糖代谢的变化

      1999, 20(9).

      摘要 (2043) HTML (0) PDF 0.00 Byte (311) 评论 (0) 收藏

      摘要:

    • 吡喹酮“两日疗法”治疗血吸虫病临床经验

      1999, 20(9).

      摘要 (2335) HTML (0) PDF 0.00 Byte (297) 评论 (0) 收藏

      摘要:

    • 老年患者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特点

      1999, 20(9).

      摘要 (2609) HTML (0) PDF 0.00 Byte (330) 评论 (0) 收藏

      摘要:

    • 颧部褐青色痣发病时间的分析

      1999, 20(9).

      摘要 (2271) HTML (0) PDF 0.00 Byte (304) 评论 (0) 收藏

      摘要:

    • 不稳定血红蛋白病合并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一例报告

      1999, 20(9).

      摘要 (2201) HTML (0) PDF 0.00 Byte (329) 评论 (0) 收藏

      摘要:

    • 小儿嗜酸粒细胞增多症累及心脏一例报告

      1999, 20(9).

      摘要 (2337) HTML (0) PDF 0.00 Byte (302) 评论 (0) 收藏

      摘要:

    • 法乐四联症伴冠状动脉发育异常根治手术一例报告

      1999, 20(9).

      摘要 (1991) HTML (0) PDF 0.00 Byte (363) 评论 (0) 收藏

      摘要:

    • 肺减容术治疗终末期肺气肿一例报告

      1999, 20(9).

      摘要 (2111) HTML (0) PDF 0.00 Byte (300) 评论 (0) 收藏

      摘要:

    • 睫状神经营养因子防治强脉冲噪声对豚鼠内耳损伤的实验研究

      1999, 20(9).

      摘要 (2198) HTML (0) PDF 0.00 Byte (308) 评论 (0) 收藏

      摘要:

    • 主动脉-左室隧道的外科治疗

      1999, 20(9).

      摘要 (2015) HTML (0) PDF 0.00 Byte (304) 评论 (0) 收藏

      摘要:

本期文章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

重要通知
友情提醒: 近日发现论文正式见刊或网络首发后,有人冒充我刊编辑部名义给作者发邮件,要求添加微信,此系诈骗行为!可致电编辑部核实:021-81870792。
            《海军军医大学学报》编辑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