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志农 , 王军 , 李素芝 , 王洪亚 , 陈忠东 , 张宝仁
2002, 23(4).
摘要:目的:评价高原地区动脉导管未闭(PDA)合并肺动脉高压手术治疗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1年5月至2001年6月在海拔3 700 m高原手术治疗的PDA合并肺动脉高压患者13例.其中藏族7例,世居西藏地区的汉族6例;年龄1.5~12岁,平均(4.4±2.1)岁;合并轻度肺动脉高压6例,中度肺动脉高压4例,严重肺动脉高压3例;术前动脉血氧饱和度79%~88%,平均84.5%.均采用腋下小切口.管型导管者采用三重结扎的方法,而漏斗型者以及合并严重肺动脉高压患者,采取缝扎再双重结扎的方法.结果:全组无手术死亡;术后均未出现严重的肺部并发症和声音嘶哑等,4~7 d均痊愈出院.随访时间1~2个月,超声心动图检查未发现导管再通、假性动脉瘤形成等,均已恢复正常活动.结论:高原地区PDA合并肺动脉高压患者,经过充分的术前准备,施行手术治疗可获得满意的早期疗效;采取三重结扎或缝扎再双重结扎的方法,对于不具备常规开展体外循环手术的西藏地区较为安全、有效.
王志农 , 王军 , 李素芝 , 王连才 , 张伟英 , 朱文忠 , 张胜天 , 汪沛 , 张宝仁
2002, 23(4).
摘要:目的:评价高原地区室间隔缺损(VSD)合并肺动脉高压手术治疗的早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1年6月至10月在海拔3 700 m手术治疗的VSD合并肺动脉高压患者18例.其中藏族10例,世居西藏地区的汉族8例;合并继发孔型房间隔缺损 (ASD)4例、动脉导管未闭(PDA)4例、中度以上三尖瓣功能性关闭不全7例.术前动脉血氧分压50.1~61.4 mmHg(1 mmHg=0.133 kPa)、碱剩余-11.0~-4.3.均在浅低温、中度血液稀释体外循环下施行手术,其中采用心脏不停跳方法10例.VSD直接缝合10例,补片修补8例,同期行PDA结扎4例,ASD修补4例,改良De Vega三尖瓣成形术7例.结果:无手术死亡;除1例术后早期出现肺动脉高压危象外,其余患者的肺动脉压在术后12 h后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均未出现其他严重的心、肺并发症;术后均痊愈出院,出院时经超声心动图检查未发现残余漏.结论:高原地区室间隔缺损合并肺动脉高压患者经过恰当的围术期处理,施行手术治疗可获得满意的早期疗效.
王志农 , 李素芝 , 王军 , 张富军 , 顾晖 , 李少勇 , 王洪亚 , 张宝仁
2002, 23(4).
摘要:目的:评价高原地区采用经右腋下小直切口施行先天性心脏间隔缺损修补术的早期效果.方法:选择2001年6月至2001年9月在海拔3 700 m手术治疗的先天性心脏间隔缺损合并肺动脉高压患者18例,根据手术径路,将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右腋下切口组(n=9), 采用右腋下小直切口;正中切口组(n=9),采用传统的胸骨正中切口.观察右腋下小直切口对关胸时间、术后辅助呼吸时间、24 h胸腔引流液量以及监护病房停留时间和术后住院时间的影响.结果:均无早期死亡.右腋下切口组体外循环结束后关胸所需时间、监护病房停留时间以及术后住院时间均显著短于正中切口组(P<0.05);右腋下切口组术后24 h的胸腔引流液量亦显著少于正中切口组(P<0.05);术后拔除气管插管的时间两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出院时经超声心动图检查均未发现残余漏.结论:高原地区采用经右腋下小直切口,施行先天性心脏间隔缺损心内直视修补手术,能避免或减少胸骨正中切口的弊端,明显缩短术后的愈合周期,而且切口隐蔽、美观,可取得满意的早期疗效.
王志农 , 李素芝 , 王军 , 张富军 , 顾辉 , 王洪亚 , 张宝仁
2002, 23(4).
摘要:目的:观察拉萨高原地区体外循环(CPB)围术期呼吸指数(RI)、肺顺应性等肺功能指标的动态变化,探讨血液超滤技术对CPB后肺功能的保护作用.方法:选择2001年6月至7月在海拔3 700 m开展的CPB心内直视手术患者10例,根据CPB过程中有无应用血液超滤技术,将患者分成血液超滤组(n=5)和对照组(n=5),各组均分别于CPB前、主动脉开放后5 min、CPB结束时、以及CPB后60、120、240 min,测定气道平台压(PPlateau)、气道峰压(PAP)、静态胸肺顺应性(Cs)、动态胸肺顺应性(Cd)和RI的变化.结果:全组无早期死亡.所有患者在CPB转流中及转流后均未出现血红蛋白尿.与CPB前相比,对照组在主动脉开放后5 min至CPB后240 min各时间点,其RI、PPlateau和PAP均显著升高(P<0.05),Cs、Cd均明显降低(P<0.05);血液超滤组在主动脉开放后5 min至CPB后60 min,其PPlateau、PAP和RI虽较CPB前有增加趋势,Cs、Cd有降低趋势,但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主动脉开放后各时间点,对照组PPlateau、PAP和RI均较血液超滤组明显升高(P<0.05),而Cs、Cd较血液超滤组明显降低(P<0.05).结论:高原地区CPB可引起明显的肺功能急性受损;CPB中应用血液超滤技术能明显减轻术后的急性肺损伤.
王志农 , 王军 , 李素芝 , 王洪亚 , 张胜天 , 李少勇 , 陈忠东 , 张宝仁
2002, 23(4).
摘要:目的:评价拉萨高原地区体外循环(CPB)心内直视手术后,早期拔除气管插管对右心室收缩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在海拔3 700 m开展CPB心内直视手术患者16例,随机将患者分成早拔管组(n=8,进入ICU后6 h内拔除气管插管)和对照组(n=8,进入ICU后8 h后拔除气管插管).分别于拔管前及拔管后10、30、60、120和240 min,测定右心房压(RAP)、右心室舒张末容积指数(RVEDVI)、右心室射血分数(RVEF)、心输出量(CO)、心脏指数(CI)、右心室每搏容量指数(RVSI) 和肺血管阻力指数(PVRI).结果:患者均无早期死亡.早拔管组和对照组分别于CPB后(3.85±1.21)和(12.22±1.63) h拔除气管插管.早拔管组RAP在拔管后10 min较拔管前显著下降(P<0.05),而且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RVEDVI、CI以及RVSI明显增加(P<0.05),并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拔管后60 min,PVRI显著降低,RVEF显著升高(P<0.05);对照组的RAP、RVEDVI、PVRI、RVEF、CI以及RVSI在相应的时间点均无明显变化.结论:高原地区CPB心内直视手术后早期拔除气管插管能增加静脉回流量,降低右心室的后负荷,改善右心室收缩力和泵功能,增加心输出量.
寇志华 , 孙树汉 , 郭瀛军 , 陈祖欢 , 施柯 , 胡振林 , 张洪英 , 周凤娟
2002, 23(4).
摘要:目的:进一步分析钩端螺旋体LipL41的免疫原性.方法:通过PCR的方法,以我国特有的钩端螺旋体流感伤寒群临海型lin6株(56609)的DNA 为模板,扩增目的基因LipL41,克隆至pcDNA3载体上,以自动测序仪测序后进行序列分析,然后克隆至原核表达载体pGEX-5T进行原核表达,Western印迹分析其免疫原性.结果:获得长1 068 bp的片段,DNA序列分析表明该菌株的LipL41基因与文献报道具有很高的同源性(95.0%~99.4%),在大肠杆菌中获得了表达,并与抗钩端螺旋体血清反应.结论:该抗原为致病性钩端螺旋体所具有的保守性抗原成分,可能在钩端螺旋体病的诊断和预防中发挥作用.
2002, 23(4).
摘要:目的:构建膜联蛋白32(annexin32,Anx32)和低相对分子质量单链尿激酶(ScuPA32k)的融合基因,并在大肠杆菌系统内作表达.方法:利用重叠区扩增法进行基因拼接,然后在谷胱甘肽S转移酶原核表达系统内表达,Western 印迹验证表达产物.结果:重叠区扩增得到1.8 kb融合基因,该基因在原核表达系统内得到高效表达,表达量占菌体总蛋白的26%,Western 印迹证明表达产物正确.结论:用重叠区扩增法进行基因拼接快速、简便.
2002, 23(4).
摘要:目的:对抗原基因cC1进行结构分析和初步功能研究.方法:利用网上生物信息学软件进行cC1的一级结构、二级结构分析,同源建模预测三级结构.白陶土部分凝血活酶时间(KPTT)检测重组蛋白GST-anx32的抗凝血活性.结果:cC1在核酸水平和氨基酸水平均与膜联蛋白基因同源, 具有4个同源结构区域,且每一个同源区域均具有膜联蛋白的典型motif "G-X-G-T(38 residues)-D/E".抗凝血实验表明大肠杆菌表达的谷胱甘肽转移酶-cC1融合蛋白具有很强的抗凝血活性.结论:抗原基因cC1具有膜联蛋白家族的典型特征,但与已知的31个亚家族氨基酸序列的同源性均低于48%,因此是一个新的膜联蛋白亚家族成员,命名为膜联蛋白32(anx32).为进一步研究其生理功能及核酸疫苗pcDNA3-γcC1诱导囊尾蚴细胞凋亡的分子机制打下了基础.
2002, 23(4).
摘要:目的:筛选并建立稳定表达亚洲人常见的adr亚型HBsAg的P815细胞株,为乙肝DNA疫苗的效果评价提供体外细胞感染模型.方法:用PCR方法扩增乙肝病毒的S基因片段后装入pcDNA3载体,并通过脂质体转染P815细胞,G418筛选.结果:构建了重组质粒pcDNA3-HBsAg(S),转染细胞及其培养上清中均可检测到HBsAg(S)的存在,PCR扩增也证实HBsAg(S)基因已稳定整合于P815细胞的染色体中.结论:获得了稳定表达HBsAg的P815细胞株,为今后在小鼠体内检测乙肝DNA疫苗激发的CTL反应奠定了基础.
李兆申 , 邹多武 , 许国铭 , 叶萍 , 李珍 , 张梅勤
2002, 23(4).
摘要:目的:评价枸橼酸莫沙必利对功能性消化不良(FD)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60例FD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予以枸橼酸莫沙必利5 mg, 3次/d ,治疗4周;对照组予以西沙必利5 mg, 3次/d,治疗4周.治疗前存在胃排空延迟患者,治疗后用不透X线小钡条法复查固体食物胃排空.结果:莫沙必利及西沙必利治疗4周均可显著改善FD患者早饱、上腹胀、上腹痛、嗳气、反酸及烧心感等症状(与治疗前比P<0.01);莫沙必利对上述症状的有效率分别为59.09%、55.56%、81.82%、71.43%、100%及76.92%,西沙必利有效率分别为45.45%、73.33%、71.43%、82.61%、92.86%及66.67%,两组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莫沙必利及西沙必利均可改善胃排空延迟患者胃排空率,前者对胃排空改善的有效率为88.24%,后者为83.33%,两组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均无QTC间期延长等不良反应.结论:枸橼酸莫沙必利是治疗FD安全、有效的药物.
2002, 23(4).
摘要:目的:研究瑞格列奈的药代动力学和药效动力学.方法:20名男性健康志愿者单剂量口服4 mg 瑞格列奈片,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血药浓度,生化和放免方法分别测定血糖和血清胰岛素浓度.结果:瑞格列奈体内过程符合一室开放模型,达峰时间tmax为(0.75±0.43) h,峰浓度cmax为(54.44±24.97) ng/ml, t1/2为(0.80±0.31) h,平均滞留时间(MRT)为(1.55±0.41) h, 清除率(Cl/F)为(61.43±20.10) L/h, AUC为 (73.34±29.95) h*ng/ml.给药后胰岛素浓度升高,血糖随之下降,胰岛素浓度于给药后0.75 h 达峰,为(126.24±95.93) mU/L,血糖值给药后1 h 最低,达(2.34±0.44) mmol/L.结论:瑞格列奈起效迅速,作用持续时间短,适用于餐时血糖调节,可用于治疗2型糖尿病.
范国荣 , 李珍 , 唐世新 , 石晶 , 宋洪杰 , 刘涛 , 胡晋红
2002, 23(4).
摘要:目的:研究头孢羟氨苄(CDX)分散片的人体药代动力学和相对生物利用度.方法:选择20名男性健康志愿者,采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RP-HPLC)法,于紫外254 nm处测定单剂量(750 mg)口服CDX分散片试验制剂和CDX胶囊对照制剂后体内CDX的血药浓度.结果:CDX的体内动态过程呈一级吸收的一室开放模型,试验制剂和对照制剂的cmax分别为(24.16±2.79)和(23.25±2.91) μg/ml,tmax分别为(1.9±0.6)和(1.9±0.8) h,t1/2分别为(1.87±0.21)和(1.82±0.15) h,AUC0~10分别为(86.39±11.50)和(84.43±10.45) μg*h/ml,AUC0~∞分别为(89.15±12.23)和(87.33±11.43) μg*h/ml.CDX分散片的相对生物利用度为(102.10±6.00)%;选择cmax、AUC0~10和AUC0~∞进行比较,CDX分散片与CDX胶囊无显著性差异.结论:CDX分散片作为新剂型与CDX胶囊具有生物等效性.
2002, 23(4).
摘要:目的:研究氟氧头孢注射剂在健康人体内的药代动力学.方法:8 名健康志愿者单剂量静脉滴注氟氧头孢1 g,采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法测定血浆和尿中药物浓度.结果:滴注完成即刻浓度(cmax)为(56.15±13.16) μg/ml,末端相消除半衰期(t1/2β)为(1.29±0.32) h,分布容积(Vc)为(13.11±2.06) L,清除率(Cls)为(16.02±1.88) L/h,AUC为(64.86±4.93) μg*h/ml.结论:氟氧头孢体内过程符合二室开放模型,主要以原形经肾脏排出体外,8 h累积尿排百分率为(79.39±4.01)%.
2002, 23(4).
摘要:目的:建立霉酚酸(MPA)及其葡糖苷酸(MPAG)血药浓度测定方法.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二极管阵列检测器测定血药浓度,检测波长254 nm.血样加乙腈沉淀蛋白.色谱柱:Hypersil ODS2(200 mm×4.6 mm,5 μm);流动相:A相为25% CH3CN+75% 0.02 mol/L KH2PO4(pH 3.0),B相为70% CH3CN +30% 0.02 mol/L K2HPO4(pH 6.5),梯度洗脱;流速:1.0 ml/min.结果:MPA、MPAG血药浓度线性范围分别为1.0~50 μg/ml(r=0.999 4,n=6)和2.5~100 μg/ml(r=0.999 5,n=7),MPA、MPAG血浆最低检测浓度分别为0.5 μg/ml和1.0 μg/ml,高、中、低3种浓度MPA平均回收率分别为(95.75±2.31)%、(104.10±1.91)%和(98.11±4.24)%,MPAG则分别为(97.37±1.43)%、(101.10±5.41)%和(105.44±7.59)%.结论:本研究为MPA和MPAG的药代动力学研究及血药浓度监测提供了一种测定方法.
2002, 23(4).
摘要:目的:研究肝硬化和黄疸患者肝脏中CYP3A4蛋白含量、活性及其mRNA表达,进一步探讨其药理学意义.方法:提取肝炎后肝硬化、阻塞性黄疸及肝血管瘤患者的肝组织标本,以后者为正常肝组织对照;Nash法测定CYP3A4酶活性,ELISA法测定蛋白量,一步法抽提肝组织总RNA,随机引物标记法制备CYP3A4 cDNA探针,Northern杂交比较CYP3A4基因在以上三组中的表达差异.结果:肝炎后肝硬化患者CYP3A4蛋白量、活性及mRNA表达较正常肝显著降低(P<0.01),而阻塞性黄疸患者该酶改变与正常肝相差无显著性.结论:肝硬化患者CYP3A4 mRNA表达显著降低,导致同工酶含量和酶活性下降,肝脏对包括静脉麻醉药物在内的多种药物的代谢能力下降,提示临床麻醉工作中应考虑药酶改变,减低患者的麻醉药剂量.
2002, 23(4).
摘要:目的:探讨表皮生长因子对急性胰腺炎大鼠肠黏膜屏障功能的保护作用.方法:SD大鼠32只,采用3.5 mg*L-1牛磺胆酸钠逆行胰胆管注射建立急性胰腺炎模型后,随机分为对照组(n=16)及治疗组(n=16),对照组给予全肠外营养支持,治疗组给予相同配方的全肠外营养支持,并予表皮生长因子皮下注射.于治疗后第1及第5天处死大鼠,检测肠道通透性、吸收功能、空肠黏膜蛋白、DNA含量以及肠管细菌易位率.结果:在术后第5天,治疗组动物肠道通透性显著低于对照组[(3.4±0.7) vs (7.5±0.9) mg*L-1, P<0.01];空肠黏膜蛋白及DNA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2.65±0.23) vs (1.12±0.18) mg*cm-1, (0.25±0.07) vs (0.12±0.04) mg*cm-1,P<0.01];肝脏及脾脏细菌培养阳性率显著低于对照组(37.5% vs 100%, 25% vs 100%, P<0.05).结论:表皮生长因子对急性胰腺炎大鼠肠黏膜屏障具有保护作用.
张殿勇 , 张树忠 , 汤兵 , 张维莉 , 戴兵 , 盛茂 , 孙田美 , 梅长林
2002, 23(4).
摘要:目的:检测中国汉族人Ⅱ型多囊肾病基因PKD2的突变.方法:筛选临床确诊的26个中国汉族家系中31例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多囊肾病(ADPKD)患者,提取外周血白细胞DNA,应用聚合酶链反应-单链构象多态性分析(PCR-SSCP),取异常条带标本进行核苷酸序列测定,判别PKD2外显子突变位置及类型.结果:以20例健康志愿者为对照,从31例患者中成功检测出2种突变.1种为无义突变,系PKD2外显子13的第2407位碱基由胞嘧啶置换为胸腺嘧啶,形成1个终止密码子;另1种为错义突变,系PKD2外显子4的第964位碱基由胞嘧啶置换为胸腺嘧啶,使编码氨基酸由精氨酸变为色氨酸.结论:本研究建立了PCR-SSCP直接检测我国汉族人PKD2突变方法,检测出2种基因突变,为今后开展ADPKD患者囊肿前诊断提供了实验基础.
权启镇 , 齐凤 , 王要军 , 江学良 , 王东 , 孙自勤
2002, 23(4).
摘要:目的:观察黏膜层加固硬化疗法对闭塞的食管曲张静脉再通的预防作用.方法:对136例经过硬化、结扎治疗使食管静脉曲张闭塞和消失的患者进行黏膜层加固硬化治疗,观察其疗效,并通过内镜及内镜超声观察曲张静脉变化.对128例相同病情的患者行非加固治疗作对照组.随访1~13年.结果:加固治疗组无食管静脉曲张复发及再出血,而对照组有25例(19.5%)出现孤立状或条状曲张静脉伴有红色征,21例(16.4%)细小静脉变粗、局部黏膜充血明显,6例(4.7%)再出血,两组间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黏膜层加固硬化疗法对已闭塞的食管曲张静脉有防止曲张静脉复发和再出血的确切疗效.
2002, 23(4).
摘要:目的:观察神经节苷脂GM1在急性颅脑损伤早期的脑保护作用.方法:在大鼠颅脑液压损伤后早期给予神经节苷脂GM1(30 mg*kg-1,伤后5 min和60 min各一次)或等量的生理盐水进行治疗,观察神经节苷脂GM1在伤后6 h对动物平均动脉压、脑水肿,以及损伤侧脑组织内乳酸和脂质过氧化物(LPO)的影响.结果:在颅脑液压损伤后,损伤组动物出现平均动脉压降低,损伤侧脑组织含水量、乳酸和LPO含量增加;而神经节苷脂GM1治疗组动物平均动脉压维持在伤前水平,损伤侧脑组织含水量、乳酸和LPO含量较损伤组动物显著下降(P<0.05或P<0.01),生理盐水对照组与颅脑损伤组之间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神经节苷脂GM1在颅脑损伤后早期有明显的脑保护作用.
2002, 23(4).
摘要:目的:观察辣椒素眶下神经干局部给药对大鼠初级传入神经和P物质的影响,探讨其对三叉神经痛的潜在治疗意义.方法:2%辣椒素溶液直接于大鼠一侧眶下神经干给药,对侧做自身对照,分别在给药后3 d及1、2、3、4、5、6周电镜观察双侧眶下神经纤维的变化,免疫组化方法检测三叉神经脊束尾侧核区(CNV)P物质(SP)阳性颗粒的灰度值.结果:辣椒素给药后无髓神经纤维变性溶解,而有髓神经纤维完好;给辣椒素后CNV区SP免疫阳性颗粒灰度值明显高于对照侧(P<0.01),即SP含量明显降低,不同时间组之间SP含量没有明显差异.结论:辣椒素局部神经干给药能选择性毁损初级传入神经中的无髓纤维,减少CNV区SP含量,提示辣椒素局部给药对治疗三叉神经痛有临床意义.
赵云富 , 姜晓钟 , 胡世辉 , 黄建涛 , 刘渊 , 韩玉升
2002, 23(4).
摘要:目的:观察有髓鞘纤维病变与三叉神经痛之间的关系.方法:用透射电镜观察10例三叉神经痛患者痛支与非痛支神经及5例无三叉神经痛口腔颌面部肿瘤手术患者舌神经、眶下神经及耳大神经.结果:10例三叉神经痛患者的痛支及非痛支神经的有髓鞘纤维均有明显的病理改变,主要是神经膜细胞(雪旺细胞)、髓鞘、线粒体的病变;5例无三叉神经痛的手术患者中仅1例年龄最大者,舌神经出现与三叉神经痛患者类似的病变.结论:有髓鞘纤维的病变与三叉神经痛有一定的关系,可能是发病因素之一;有髓鞘纤维的病变可能是一种增龄性变化;在有髓鞘纤维病变的基础上,是否发病还与其他因素有关.
吴涛 , 涂来慧 , 肖作平 , 张仁琴 , 金冶宁 , 张晓松
2002, 23(4).
摘要:目的:研究伴胸腺瘤的重症肌无力(MG)患者术后放射治疗的效果.方法:观察和比较60例伴胸腺瘤MG患者术后放疗与43例术后未放疗患者的远期疗效和生存率.结果:术后放疗组的50例(83.3%)患者放疗后MG症状好转.随访1~15年,MG总有效率为78.3%,其中完全缓解者12例(20.0%)、药物缓解者16例(26.7%);术后未放疗组MG总有效率为79.1%,其中完全缓解者16例(37.2%)、药物缓解者5例(11.6%),两组远期疗效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放疗组2、5和10年生存率分别为93.3%、80.0%和46.7%,其中Masaoka分期Ⅰ-Ⅱ期者分别为97.6%、92.8%和83.3%,Ⅲ-Ⅳ期者分别为83.3%、50.0%和0%;术后未放疗组2年、5年和10年生存率分别为86.0%、74.4%和48.8%,其中Ⅰ-Ⅱ期者分别为94.7%、86.8%和71.1%,Ⅲ-Ⅳ期者分别为40.0%、0%和0%.两组Ⅲ-Ⅳ期患者生存率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放射治疗可以提高伴浸润性胸腺瘤的MG患者远期生存率和缓解MG症状.
陈裕充 , 温海 , 李志刚 , 钟江 , 尹隽 , 陈江汉 , 廖万清
2002, 23(4).
摘要:目的:检测新生隐球菌中的热休克蛋白70(Hsp70)在不同的温度条件下表达量的差别,以探讨Hsp70在新生隐球菌致病中的作用.方法:采用鼠抗人、猪、狗等的Hsp70抗体通过Western印迹法检测6株临床分离株及1株CZYD2标准株新生隐球菌的Hsp70,根据实验信号强弱定性判断在不同刺激条件下的Hsp70产量.结果:在42℃×30 min热应激及37℃×48 h持续体外培养下新生隐球菌Hsp70产量较30℃培养下为高.结论:结合较难治愈病例分离株的Hsp70表达量高、热休克反应强的情况,推测Hsp70可能是新生隐球菌致病的一个因素.
2002, 23(4).
摘要:目的:制备海绵状胶原膜,探讨其作为真皮支架的可行性.方法:酸溶法提取猪皮胶原,冻干成膜.将胶原膜包埋于SD大鼠皮下,定期活检以检测其组织相容性、血管化能力及降解速度.结果:制备的胶原膜具有密集的相互贯通的微孔结构,且具有一定的强度与韧性,适于手术操作.SD大鼠皮下埋藏试验表明组织相容性较好,无急性炎症反应,血管化能力较强,降解速度慢,真皮构架稳定性好.结论:海绵状胶原膜可作为真皮支架移植于创面.
2002, 23(4).
摘要:目的:研究克拉霉素对动物体内血管生成的影响,为其抗肿瘤血管生成治疗的临床应用提供实验依据.方法:采用b-FGF诱导小鼠腹壁Matrigel种植体方法进行血管生成实验,500 μl Matrigel与 b-FGF 、肝素混匀后,小鼠腹部正中区域皮下注射,5 d 后取出,分别测量Matrigel种植体中血红蛋白含量和微血管面积.抑制实验在Matrigel种植前3 d开始,实验小鼠按10~70 mg/(kg*d)的不同剂量,经胃管灌注克拉霉素,1次/d ,直至实验结束.结果:克拉霉素剂量≥40 mg/(kg*d)后,可明显减少Matrigel种植体中血红蛋白含量和微血管面积,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1),并与克拉霉素服用剂量呈剂量-效应关系.结论:克拉霉素具有明显抗血管生成作用,在肿瘤和其他疾病的抗血管生成治疗中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韩广轩 , 王立新 , 张卫东 , 杨志 , 李廷钊 , 姜涛 , 刘文庸
2002, 23(4).
摘要:目的:研究中药白及的化学成分.方法:用多种层析方法分离甲醇提取物,根据理化性质和波谱分析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分离并鉴定了5个化合物,分别是2,7-二羟基-4-甲氧基-9,10-二氢菲(2,7-dihydroxy-4-methoxy-9,10-dihydrophenanthrene)(1);2,7-二羟基-3,4-二甲氧基菲(2,7-dihydroxy-3,4-dimethoxyphenanthrene)(2);3,7-二羟基-2,4-二甲氧基菲(3,7-dihydroxy-2,4-dimethoxyphenanthrene)(3);3′,3-二羟基-5-甲氧基联苄(3′,3-dihydroxy-5-methoxybibenzyl)(4);对羟基苯甲醛(p-hydroxybenzaldehyde)(5).结论:化合物2,3,4是首次从兰科植物白及中分离得到的.
2002, 23(4).
摘要:目的:研究半乳糖诱导白内障大鼠异常晶状体蛋白X36的出现及其与白内障形成的关系.方法:半乳糖饲养SD大鼠,诱导白内障;选不同年龄大鼠(出生后1天、2周、8周、8个月及1.5年)作老化进程对照组;提取水溶性晶状体蛋白,双向电泳(等电聚焦/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IEF/SDS-PAGE)得到大鼠晶状体蛋白电泳图形,考马斯亮蓝染色后扫描蛋白图形并确认各主要晶状体蛋白组分及异常晶状体蛋白X36.结果:(1)异常晶状体蛋白X36相对分子质量约27 000、等电点约4.5.(2)X36蛋白在对照组不同年龄大鼠的水溶性晶状体蛋白中均未出现.(3)X36蛋白在Ⅲ期及以后各期糖性白内障大鼠的眼晶状体水溶性蛋白中均有出现,且含量逐期增加.结论:半乳糖诱导大鼠白内障形成过程中出现异常晶状体蛋白X36,该蛋白含量随白内障程度加重而增加,与大鼠生理性老化无关.
2002, 23(4).
摘要: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相关性抗原4是已知最重要的免疫抑制性受体,该基因的基因多态性与支气管哮喘发病密切相关,其融合蛋白能有效抑制哮喘动物模型的气道高反应性、肺部嗜酸粒细胞增多等表现,使抗原导致的气道功能紊乱症状明显减轻,对将来应用于临床提供了广阔前景.
2002, 23(4).
摘要:CD40L-CD40信号转导系统是一种调控多种病理生理过程的重要生物信号表达系统,近年来大量的研究发现该系统对于类风湿性关节炎(RA)发病机制的调节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主要表现在:(1)CD40促进了RA的免疫应答反应过程;(2)CD40参与了RA滑膜组织的炎症因子网络;(3)CD40可以促进滑膜血管翳的形成;(4)CD40参与了RA关节炎后期关节软骨与骨的破环过程.
2002, 23(4).
摘要:
2002, 23(4).
摘要:
2002, 23(4).
摘要:
2002, 23(4).
摘要:
2002, 23(4).
摘要:
2002, 23(4).
摘要:
2002, 23(4).
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