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 24(1):1-4.
摘要: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多囊肾病 (ADPKD)是一种常见的遗传性疾病 ,发病率约为 1/10 0 0~ 1/40 0。 ADPKD致病基因有 2个 :PK D1和 PK D 2 ,分别于 1994年和 1996年被克隆。目前研究热点主要集中于致病基因表达产物 ,即多囊蛋白 1和多囊蛋白 2的结构与功能、亚细胞定位 ,纤毛在多囊肾病发病中的作用 ,多囊蛋白与血管异常的关系 ,用影像学方法评价多囊肾病进展 ,阻断肾素 -血管紧张素系统延缓多囊肾病进展以及其他新的诊疗措施等方面。这些问题的深入研究将有助于阐明ADPKD的分子发病机制 ,为临床彻底治愈 ADPKD奠定基础
2003, 24(1):5-10.
摘要:目的 :通过 PK D1基因打靶载体的胚胎干细胞转染、药物筛选以及分子鉴定 ,获得发生同源重组的胚胎干细胞克隆 ,为产生 PK D 1基因缺陷小鼠品系准备条件。 方法 :体外培养小鼠胚胎干细胞 ,用电穿孔的方法进行 PK D1基因打靶载体的转移 ,并用 G4 18进行筛选培养 ,得到阳性克隆后 ,进一步扩大培养 ,抽提胚胎干细胞的基因组 DNA ,采用 DNA印迹法进行分子鉴定。结果 :经 G4 18筛选培养得到 192个阳性克隆 ,分子鉴定获得 2个发生同源重组的胚胎干细胞克隆。结论 :鉴定得到的 2个同源重组胚胎干细胞克隆 ,为进一步建立 PK D1基因缺陷小鼠奠定了基础
2003, 24(1):10-17.
摘要:
2003, 24(1):11-17.
摘要:目的 :观察重组人肝细胞生长因子 (rh HGF)对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多囊肾病 (ADPKD)囊肿衬里上皮细胞合成细胞外基质 (ECM)、基质金属蛋白酶及其抑制剂的作用。 方法 :采用放免法测定细胞合成层粘连蛋白 (L N )和 型前胶原氨基末端肽 (P NP) ,采用 EL ISA法检测细胞合成 型胶原 (Col ) ;采用 RT- PCR方法测定细胞表达转化生长因子β1 (TGFβ1 )、基质金属蛋白酶 2 (MMP- 2 )、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剂 1(TIMP- 1)、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剂 2 (TIMP- 2 ) m RNA的情况 ;用蛋白质印迹方法检测细胞上清液中 MMP- 2蛋白表达 ,明胶酶谱法检测 MMP- 2活性。 结果 :rh HGF及 rh HGF+抗 TGFβ1 抗体组ADPKD囊肿衬里上皮细胞合成 L N、Col 显著增多 ,但两组比较无显著差异。对照组、rh HGF组、 rh HGF+抗 HGF抗体组及rh HGF+抗 TGFβ1 抗体组各组间合成 P NP值均无显著差异。对照组、rh HGF组、 rh HGF+抗 HGF抗体组各组比较 TGFβ1m RNA表达无显著差异。与对照组比较 ,rh HGF显著上调细胞 MMP- 2 m RNA和细胞上清液中 MMP- 2蛋白表达及 MMP- 2活性 ,显著下调细胞 TIMP- 1、TIMP- 2 m RNA表达。 结论 :HGF促进 ADPKD囊肿衬里上皮细胞合成 L N和 Col ,增加MMP- 2表达 ,抑制 TIMP- 1、TIMP- 2的表达。这些改变可能参与了
2003, 24(1):18-21.
摘要:目的 :观察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多囊肾病 (ADPKD)囊肿液对肾小管细胞增殖、凋亡以及细胞周期的影响 ,以初步探讨 ADPKD囊肿发生、发展的机制。 方法 :用不同浓度的 ADPKD囊肿液处理 MDCK和 L L C- PK1 两株肾小管细胞 ,采用MTT法观察细胞增殖 ,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周期和凋亡指数。 结果 :(1)与对照组相比 ,不同浓度 (10 %、2 0 %、4 0 %、6 0 % ,V/ V) ADPKD囊肿液作用 2 4 h能明显促进上述两株肾小管细胞增殖 ,并呈剂量依赖性 ;而且明显影响细胞周期 ,使 G0 ~ G1 期细胞增多、S期细胞减少。 (2 )高浓度 (40 %、6 0 % ) ADPKD囊肿液作用 4 8h对 MDCK细胞仍有上述作用 ,但对 L L C- PK1 细胞则无类似作用。 (3)不同浓度 ADPKD囊肿液均不诱导上述两株细胞凋亡。结论 :ADPKD囊肿液可剂量依赖性地促进肾小管细胞增殖 ,并在 2 4 h达作用高峰 ,但并不诱导肾小管细胞凋亡 ,其机制可能与囊肿液通过激活 G1 期细胞 ,使细胞未从 G1 期脱离细胞周期而发生凋亡有关
2003, 24(1):21-24.
摘要:
2003, 24(1):22-24.
摘要:目的 :在蛋白水平研究角质细胞生长因子 (keratinocyte growth factor,KGF)在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多囊肾病 (auto-somel dominant polycystic kidney disease,ADPKD)囊肿组织中的表达及定位。方法 :分别采用蛋白质印迹及免疫组化方法分析 ADPKD患者囊肿组织中 KGF的表达和进行细胞定位。 结果 :与正常肾组织相比 ,ADPKD患者的囊肿组织 KGF含量明显增高 ,约是前者的 4倍 ,主要在囊肿衬里上皮细胞和残存的正常肾小管上皮细胞中表达。 结论 :KGF在 ADPKD囊肿组织局部的过度表达可能是 ADPKD囊肿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2003, 24(1):25-28.
摘要:目的 :体外表达并纯化多囊蛋白 1胞外区片段。方法 :提取健康人肾组织总 RNA,用一步法 RT- PCR选择扩增编码多囊蛋白 1胞外多拷贝区的 2个 c DNA片段 ,并将之克隆到融合蛋白表达载体 p QE30中 ,转染含有阻遏质粒 p REP4的大肠杆菌 M15。异丙基硫代半乳糖苷 (IPTG)诱导表达融合蛋白 ,用亲和层析法纯化。纯化产物经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及蛋白质印迹分析鉴定。 结果 :克隆到 2个编码多囊蛋白 1胞外区的 c DNA片段 ,其大小分别为 5 0 2 bp和 4 71bp。构建的表达质粒p QE30 - PK D1e1和 p QE30 - PK D1e2经限制性内切酶酶切和 DNA测序证实为所需要的质粒。表达出相对分子质量分别为19 80 0、1890 0的融合蛋白 ,经蛋白质印迹分析鉴定为多囊蛋白 1的融合蛋白。结论 :本实验克服了 PK D1基因在体内多个同源序列的干扰 ,克隆了编码多囊蛋白 1胞外多拷贝区的 c DNA序列 ,并成功地获得了融合表达的目的蛋白 ,为进一步制备抗多囊蛋白 1胞外区的抗体创造了条件
2003, 24(1):29-31.
摘要:目的 :观察 PK D2基因在正常人和 2型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多囊肾病 (ADPKD)患者肾组织中的不同表达 ,探讨多囊肾病的发病机制。 方法 :抽提正常人肾组织细胞总 RNA ,通过 RT- PCR法获得 PK D 2基因第 12~ 13外显子 c DNA片段 ,以此为探针 ,用地高辛标记 ,对正常人和 2型 ADPKD患者肾组织分别进行原位杂交 ,并结合图像分析系统观察 PK D2基因表达情况。 结果 :正常人肾组织中 PK D2基因在 Henle襻的厚升支、远曲小管和皮质集合管有较强的表达 (平均光密度为 1.2 3± 0 .0 4 ) ;而 2型ADPKD患者肾组织中 PKD2基因仅在部分囊壁中有少量表达 (平均光密度为 0 .5 6± 0 .0 3)。 结论 :正常人肾组织中 PK D2基因表达量明显高于 2型 ADPKD患者 ,提示 PK D2基因表达降低在 2型 ADPKD的发生和发展中起着一定的作用
2003, 24(1):32-34.
摘要:目的 :研究与多囊肾病 PK D1基因紧密连锁的 4个微卫星 DNA的多态性 ,为家系连锁分析和临床分子诊断提供有用的遗传标记。方法 :抽提上海市 80名汉族无关个体 (均为健康志愿者 )的 DNA,对其进行 4个微卫星位点 (KG8、SM6、CW2和 SM7)的 PCR扩增 ,采用毛细管电泳法分离 PCR扩增产物 ,用 Gene Scan TM、Genotyper TM软件对其进行基因分型。结果 :在上海市汉族人群中 ,发现 KG8、SM6、CW2、SM7分别有 4、10、11和 9个等位基因片段 ,其杂合度和多态信息含量分别为 0 .2 9和 0 .2 74、0 .82 5和 0 .819、0 .786和 0 .779、0 .85和 0 .82 7,群体分布符合 Hardy- Weinberg平衡。结论 :微卫星位点 SM6、CW2、SM7具有较高的杂合度和多态信息含量 ,在基因连锁分析和群体遗传学中具有较重要的应用价值
2003, 24(1):35-37.
摘要:目的 :利用与多囊肾病 PK D1基因紧密连锁的微卫星 DNA,通过家系连锁分析 ,进行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多囊肾病 (ADPKD)的囊肿前诊断 ,为临床分子诊断奠定基础。 方法 :采用 PCR-基因扫描的方法 ,对 4个 ADPKD家系共 39人进行连锁分析。 结果 :通过连锁分析 ,发现 4个家系中 1名 16岁个体为 PK D1突变携带者 ,处于囊肿发生前期。 结论 :基因扫描微卫星 DNA是一种快速、准确的基因分型方法 ,可用于 ADPKD的囊肿前诊断
2003, 24(1):38-43.
摘要:目的 :探讨 4 -羟苯基维甲酸 (4- HPR)诱导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多囊肾病 (ADPKD)囊肿衬里上皮细胞凋亡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采用 MTT法检测 1、2 .5、5、10μmol/ L 4 - HPR分别作用 ADPKD囊肿衬里上皮细胞 2 4、4 8、72、96 h后细胞的增殖情况 ;采用锥虫蓝染色、DNA电泳、Hoechst 33342染色检测 4 - HPR作用后的肝细胞生长因子 (HGF)刺激的 ADPKD囊肿衬里上皮细胞的存活率和凋亡率 ;采用免疫组化及半定量分析检测 4 - HPR对 HGF刺激的囊肿衬里上皮细胞表达 HGF和c- Myc蛋白的作用。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 ,4 - HPR抑制了 ADPKD囊肿衬里上皮细胞增殖 ,且呈量效和时效关系 ,5 μmol/ L 或10 μmol/ L 4 - HPR作用 96 h后抑制效果最强 (P
2003, 24(1):44-47.
摘要:目的 :观察牛磺酸对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 (PDGF)诱导的系膜细胞增殖及细胞外基质分泌的影响 ,并探讨其作用的可能机制。 方法 :体外传代培养的大鼠系膜细胞 ,经一定量的牛磺酸和 (或 ) PDGF作用 4 8h后 ,用噻唑蓝 (MTT)法检测细胞增殖 ,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周期 ,EL ISA方法检测细胞外基质 ( 型胶原及层粘连蛋白 )含量 ,免疫细胞化学方法检测 C- jun、C- fos的表达。 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 ,10、2 0 ng/ ml PDGF可明显促进系膜细胞增殖 ,影响细胞周期 ,使 G0 ~ G1 期细胞减少 ,S期细胞增加 ,并能明显促进细胞外基质的分泌及 C- jun、C- fos的表达 (P
2003, 24(1):48-50.
摘要:目的 :对一个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视网膜色素变性 (autosomal dominant retinitis pigm entosa,ADRP)大家系进行基因定位。 方法 :收集 ADRP家系 ,对该家系成员进行详细眼科检查确诊为视网膜色素变性 (retinitis pigmentosa,RP) ;采集外周血 3~ 5 m l并抽提 DNA;采用多个已知遗传标记与该家系致病基因位点进行连锁分析。 结果 :两点连锁分析结果显示该家系致病基因位点与遗传标记 D3S12 92连锁 ,在 θ=0 .1时得到最大 L OD分数 2 .73。结论 :由于 D3S12 92位于 3号染色体长臂2 1区 (3q2 1) ,从而将该家系致病基因位点大致定位于 3q2 1附近
2003, 24(1):51-54.
摘要:目的 :探讨大鼠延髓腹外侧区 (VL M)在介导可乐定心血管效应中的作用。 方法 :氨基甲酸乙酯麻醉 SD大鼠 ,应用微量注射和细胞外记录等方法观察尾端延髓腹外侧区 (CVL M)和头端延髓腹外侧区 (RVL M)内局部给予可乐定导致的心血管活动变化。 结果 :单侧 CVL M微量注射可乐定 (5 nm ol/ 10 0 nl,n=10 )不仅能明显升高动脉血压 (AP)和增加心率 (HR)(P
2003, 24(1):55-57.
摘要:目的 :研究前列腺素类药物米索前列醇 (PGE1类似物 )和卡前列甲酯 (PGF2α类似物 )对人前脂肪细胞增殖与分化的作用。方法 :培养人皮下脂肪的前脂肪细胞 ,在其增殖与分化的不同阶段分别加入米索前列醇和卡前列甲酯 ,观察其对人前脂肪细胞的增殖、分化过程中的磷酸甘油脱氢酶 (GPDH)和细胞内脂肪积聚的作用。 结果 :米索前列醇对人前脂肪细胞的增殖和分化过程中的 GPDH升高、脂肪积聚均有促进作用 ;卡前列甲酯对米索前列醇有协同作用。 结论 :米索前列醇和卡前列甲酯联合作用于人脂肪组织有望提高脂肪移植的成活率
2003, 24(1):58-60.
摘要:目的 :探讨高压氧对离体小胶质细胞活性的影响。 方法 :离体培养新生大鼠脑小胶质细胞 ,分别经 3、7、10、14 d不同时程及不同压力 (0 .2和 0 .35 MPa)的高压氧预处理后 ,观察静息及活化小胶质细胞细胞外液中细胞因子 IL - 1、TNFα和NO的浓度变化。 结果 :在活化小胶质细胞 ,10及 14 d组小胶质细胞细胞外液 IL - 1和 TNFα降低显著 (P
2003, 24(1):60-69.
摘要:
2003, 24(1):61-63.
摘要:目的 :将结核杆菌 4种保护性抗原基因与小鼠遍在蛋白质 (泛素 )基因融合 ,建立抗原 -遍在蛋白质系统。方法 :通过RT- PCR技术从小鼠睾丸组织中克隆遍在蛋白质 c DNA,同时培养结核杆菌并从基因组中克隆出 4种保护性抗原编码区 ,然后通过柔性接头将遍在蛋白质与 4种抗原的基因分别融合在一起 ,并插入到 p VAX质粒中。结果 :扩增出来的 4种抗原基因大小分别约为 0 .3、0 .7、1.0、1.6 5 kb,遍在蛋白质 PCR产物约为 0 .2 kb,均与 Gen Bank中登录的相符 ;p VAX重组质粒酶切结果显示融合基因正确地插入到 p VAX载体中 ,全自动测序显示抗原基因和遍在蛋白质基因均为所需基因 ,柔性接头序列也完全正确。 结论 :成功地构建了中国株结核杆菌的 4种保护性抗原基因 -遍在蛋白质融合系统 ,为结核病的防治打下基础
2003, 24(1):64-66.
摘要:目的 :制备含胞嘧啶脱氨酶 (CD)基因、胸苷激酶 (TK )基因的融合基因重组腺病毒 ,为恶性肿瘤的基因治疗研究作准备。方法 :构建含有 CD、TK融合基因的重组粘粒 ,将其与腺病毒 DNA末端肽复合物混合后以磷酸钙共沉淀法转染人胚肾2 93细胞株细胞 ,获取重组腺病毒 ,并进行鉴定。结果 :酶切结果及 PCR结果显示 ,重组粘粒中 CD、TK融合基因插入正确 ,经鉴定所获重组腺病毒带有融合基因 ,并且无具有复制能力的腺病毒存在。 结论 :所获重组腺病毒为 E1、E3缺陷型 ,含有所需的双自杀基因 ,可进一步用于基因治疗研究
2003, 24(1):67-69.
摘要:目的 :研究水疱性口炎病毒 (VSV)对肝癌细胞感染和溶解的选择性。 方法 :将 VSV分别感染 5种经过或未经过干扰素预处理的肝癌细胞系 (Hep3B、Hep G2、SMMC- 772 1、BBEL- 74 0 2和 BEL- 74 0 4细胞 )、正常传代肝细胞 (L- 0 2细胞 )和正常原代培养肝细胞 ,应用标准噬斑测定技术滴定病毒在各类细胞中的产量 ,锥虫蓝染色排除试验检测细胞活力 ,亚甲蓝和伊红染色观察细胞溶解动力学。 结果 :0 .1pfu/细胞的 VSV与上述 5种肝癌细胞、正常传代和正常原代人肝细胞共同培养 18h后 ,各细胞 VSV的产量分别为 1.8× 10 9、1.5× 10 8、8.0× 10 7、5 .6× 10 8、7.7× 10 8、6 .5× 10 7、2 .3× 10 5pfu/ m l;而经 10 0 0 U/ m l干扰素预先处理后 ,上述细胞 VSV的产量分别降至 2 .4× 10 4 、3.8× 10 4 、6 .9× 10 5、4 .2× 10 3、8.3× 10 5、5 .3× 10 4 、
2003, 24(1):70-72+119.
摘要:目的 :研究肝脏良恶性病变中细胞增殖活性和微血管密度表达强度与数量的差异性 ,进一步揭示肿瘤的生物学特征。 方法 :选取肝细胞癌 2 90例、肝硬化 12 8例与肝良性病变 (包括肝细胞腺瘤和肝细胞局灶性结节增生 ) 2 5例 ,应用组织芯片技术和免疫组化方法研究细胞核增殖抗原 (PCNA)、Ki- 6 7和微血管密度 (MVD)在肝脏良恶性病变中的表达强度与数量。结果 :PCNA、Ki- 6 7在肝细胞癌组阳性率分别为 90 .2 %和 4 3.1% ,在肝硬化组为 4 8.5 %和 3.9% ,组间差异有高度显著性(P0 .0 5 )。肝细胞癌病理 - 级 MVD(2 9.9± 18.6 )显著高于病理 级和 级 (2 2 .2± 18.2、2 2 .9± 19.0 ,P
2003, 24(1):73-76.
摘要:目的 :探讨跨膜肿瘤坏死因子受体 (m TNFR1 )在大鼠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 (MODS)中表达的变化及其意义。 方法 :将 32只健康雄性 SD大鼠随机分为 MODS组与正常对照组 ,采用创伤 +感染二次打击 ,复制出“双相迟发”的 MODS大鼠模型 ,并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 (RT- PCR)及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半定量检测 m TNFR1 在大鼠主要器官表达的变化。 结果 :MODS组和正常对照组肝、肺、肾组织均有 m TNFR1 的表达 ,以肝组织表达最丰富 ,且 MODS组较正常对照组肝组织m TNFR1 的表达显著增加 (P0 .0 5 )。血清 AL T与肝组织 m TNFR1 基因表达水平呈正相关 (r=0 .76 6 0 ,P0 .0 5 )。 结论 :动物发生多器官功能障碍之后 ,m TNFR1 的表达增加 ,提示肿瘤坏死因子(TNF)的作用可在受体水平进行调节
2003, 24(1):77-79+120.
摘要:目的 :探讨增殖细胞核抗原 (PCNA )、CD4 4在人喉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 Envi-sion法对 96例喉癌、2 8例非喉癌病变、5 1例癌旁或癌周对侧喉组织标本进行 PCNA、CD4 4表达情况检测。结果 :(1) PCNA、CD4 4在喉癌组织中的表达阳性率分别为 87.5 % (84 / 96 )和 70 .8% (6 8/ 96 ) ,均显著高于非喉癌病变喉组织、癌旁及癌周喉组织 (P
2003, 24(1):80-82.
摘要:目的 :探讨部分微量元素与乳腺肿瘤的关系。方法 :采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对 10 0例健康女性志愿者血清、91例乳腺良性肿瘤和 86例乳腺癌患者手术前后血清、肿瘤组织及非病变组织中 Cu、Zn、Fe、Mg、Ca等 5种微量元素的含量进行测定。 结果 :3组的血清及肿瘤组织中微量元素有显著差异 ,乳癌组血清、肿瘤组织中 Cu、Fe比值明显高于良性瘤组、健康对照组和非病变组织 (P
2003, 24(1):83-86.
摘要:目的 :观察马尾神经综合征 (CES)个体骶髓前角细胞的病理改变 ,以探讨其可能的发生机制。 方法 :选用纯种健康雄性新西兰兔 80只 ,将压迫装置置于其 S2 ~ S3棘突之间压迫马尾神经制备 CES模型。取出现 CES后不同时期 (发病后 1/ 4、1/ 2、3、7、30 d)的动物麻醉后 ,用生理盐水和 4 %多聚甲醛心脏灌注固定 ,取脊髓圆锥包埋 ,以 5μm厚度连续切片 ,进行 H- E染色和 DNA片段原位末端标记 (TUNEL)法检测 ,结合其形态学改变进行凋亡细胞计数 ,并作对比研究。结果 :出现 CES后1/ 4 d,TUNEL 法检测示骶髓前角细胞发生凋亡改变 ;至 1/ 2 d时 ,凋亡细胞明显增多 ,且以早期凋亡细胞为主 ,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差异 ,H- E染色示骶髓前角细胞形态发生改变 ;以后凋亡细胞逐渐减少 ,但仍高于对照组水平。结论 :CES时骶髓前角细胞病理改变的主要方式是细胞凋亡 ;随着病情的发展 ,大部分凋亡细胞由凋亡早期进入死亡期 (不可逆期 ) ,这可能是该病临床症状难以恢复的重要原因之一
2003, 24(1):86.
摘要:
胡小吾;周晓平;王来兴;姜秀峰;徐波涛;曹依群;金爱国;曾浩
2003, 24(1):87-89.
摘要:目的 :分析帕金森病双侧立体定向手术的术式与疗效、并发症的关系。方法 :5 8例帕金森病患者进行了双侧手术治疗 ,其中分期双侧苍白球腹后部毁损术 (PVP)或腹中间核 (Vim)毁损术 4 1例 ,分期一侧 PVP或 Vim毁损术、另一侧丘脑底核(STN)或 Vim脑深部刺激术 (DBS) 6例 ;同期双侧 PVP5例 ,同期双侧 STN DBS4例 ,同期一侧 PVP,另一侧 STN DBS2例。平均随访 6 .2个月。 结果 :UPDRS评分显示双侧术后帕金森病症状均有不同程度改善 ,但以同期双侧 STN DBS效果最佳 ,无并发症。双侧毁损术并发症较高 ,尤其是分期双侧 Vim毁损术和同期双侧 PVP。结论 :双侧 DBS是具有双侧症状的帕金森病患者立体定向手术治疗的最佳术式 ,双侧毁损术并发症较高 ,应慎重采用
2003, 24(1):90-92.
摘要:目的 :寻找提高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 (OSAS)治疗效果的有效方法。 方法 :对 185例 OSAS患者采用单纯悬雍垂腭咽成形术 (U PPP)或多种术式 (鼻下甲切除术、增殖体切除术、鼻中隔矫正术、鼻息肉切除术、舌成形术和气管切开术 )联合治疗。结果 :单纯行 UPPP治疗 OSAS的有效率为 72 .4 % (134/ 185 ) ,对 U PPP无效的 5 1例 (2 7.6 % )患者根据不同阻塞部位再次施行不同术式后均获得满意疗效。 结论 :对于多个部位狭窄引起的 OSAS患者宜采用多种术式联合治疗 ,有望提高疗效
2003, 24(1):93-95.
摘要:目的 :了解乙状窦的解剖变异对颞骨径路在内镜下行桥小脑角区病变手术的影响。方法 :在 2 0例 4 0侧成人尸头上模拟颞骨径路内镜手术 ,测量乙状窦距颞骨表面距离 ,乙状窦宽度和高度 ,乙状窦与外耳道后壁距离 ,乙状窦内侧距内淋巴囊、共脚及内淋巴管的距离 ,并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 :乙状窦距颞骨表面距离 (以乙状窦上膝为标准 )为 (5 .2 7± 1.6 0 ) m m;乙状窦宽度为 (11.97± 2 .10 ) m m,上下膝长度为 (2 4 .78± 4 .2 1) mm;乙状窦与外耳道后壁距离为 (13.5 9± 3.0 3) m m;乙状窦内侧距内淋巴囊外侧距离为 (3.73± 1.6 6 ) mm,距共脚距离为 (13.89± 2 .34) mm,距内淋巴管距离为 (10 .6 2± 2 .0 9) mm。结论 :当遇到乙状窦前移、深位乙状窦或宽大乙状窦等情况时 ,施行迷路后径路内镜手术难度很大 ,故不提倡采用该术式
2003, 24(1):96-98.
摘要:目的 :建立重庆地区少年 X线头影测量 Mc Nam ara分析法正常值并对其颅颌线距值作相关分析。 方法 :选择重庆地区 13岁左右正常少年共计 5 5名 (其中男 2 7名 ,女 2 8名 ) ,拍摄头颅定位侧位片 ,建立 Mc Namara分析法正常值并作相关分析。结果 :获得重庆地区少年 Mc Nam ara分析法头影测量正常值。经成组 t检验 ,男女间有效上颌长度、有效下颌长度、下前面高、上颌突距有显著性差异 ;下颌突距、上前牙突距、下前牙突距性别差异不明显。其中有效上颌长度与有效下颌长度、上颌突距与下颌突距、有效下颌长度与下前面高分别有正相关关系 ,下前面高与下颌突距在一定条件下为负相关关系 ,并建立回归方程。 结论 :X线头影测量颅颌线距测量值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可以相互推算
2003, 24(1):99-102.
摘要:枕颈部不稳可导致高位脊髓或脑干受压 ,引起患者瘫痪甚至呼吸障碍。近年来 ,随着内固定材料和外科技术的不断提高 ,对枕颈部不稳的外科干预技术有了很大的发展 ,新的手术方式和内固定方法不断的涌现 ,手术的成功率和安全性明显提高 ,并发症和手术死亡率明显减低。本文就枕颈部不稳的外科治疗技术的进展作一综述
2003, 24(1):102-105.
摘要:本文首次报告乳房植入物隆乳术后乳房纤维腺瘤微创旋切术 ,乳腺肿块与植入物最近距离仅 3mm,采用乳腺微创旋切手术配以实时超声导航手段 ,精确、彻底地切除肿块 ,避免了伤及乳房植入物 ,皮肤微切口处无瘢痕 ,乳房不变形 ,不影响美观 ,为治疗乳房植入物隆乳手术后出现的乳房良性病变提供了微创、安全、彻底的手段
2003, 24(1):103-105.
摘要:分别考察了不同菌种与菌株、耐药型与敏感型菌株的红外光谱的特点 ,以探索鉴别耐药真菌的新方法。结果表明新型隐球菌与白念珠菌呈现较明显的光谱差异 ;白念珠菌的耐药型与敏感型菌株之间的光谱差异较小 ,但仍能用于初步鉴别。提示红外光谱法可以用于不同菌种与菌株、耐药型与敏感型菌株的快速、简便的鉴别
2003, 24(1):106-107.
摘要:榧属植物叶的提取物经 TL C法初步分离 ,再用 HPL C法检测其中紫杉醇的含量。 HPL C测定条件为 Shim- PackCL C- ODS柱 (15 0 m m× 6 .0 mm ,5μm) ;甲醇∶水 (6 6∶ 34)为流动相 ;流速 0 .5 m l/m in,检测波长 2 2 7nm,柱温 35℃。该法在10 0~ 5 0 0μg/ml浓度范围内峰高 (Y)与其浓度 (X)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 ;平均回收率为 85 .7% (n=12 ) ,RSD为 7.8% ;精密度、重复性较好。说明所建方法能成功检测出榧属植物叶中微量的紫杉醇
2003, 24(1):108-109.
摘要:以质粒 pc DNA3.1为载体 ,将血管内皮基因 (VEGF) 16 5 c DNA片段反向插入得到反义 VEGF16 5真核表达载体 ,经过酶切电泳和基因测序证实获得的载体插入方向正确 ,可以进一步用于反义基因表达的实验研究
2003, 24(1):110-112.
摘要:采用 99m Tc- DTPA和 1 31 I- OIH作显像剂 ,对 132例患者行肾动态显像和肾小球滤过率 (GFR)及有效肾血浆流量(ERPF)测定。 GFR测定时 ,选用 2种本底感兴趣区 (ROI) ,即常规双肾外下方 (下本底 )和双肾内上方 (上本底 )。结果发现选用常规下本底 ROI测得肾功能较差肾的相对肾功能值能明显高于 ERPF所测 ;而选用上本底 ROI所测值更接近 ERPF所测。结果提示 99m Tc- DTPA作显像剂时 ,常规本底减除方法可能高估功能受损肾的 GFR,而采用内上方本底 ROI处理所得GFR可能更准确
2003, 24(1):112-115.
摘要:
2003, 24(1):113-115.
摘要:回顾性分析 10 3例 70岁以上食管癌贲门癌患者临床资料 ,结果发现术后主要并发症为吻合口瘘及肺部并发症 ,吻合口瘘的发生与手术方式密切相关 ,三切口手术及食管拔脱左颈吻合术吻合口瘘的发生率显著高于其他手术方式 (P
2003, 24(1):116.
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