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3年第24卷第12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专题报道
    • 人造心脏瓣膜研究的现状和展望

      2003, 24(12):1277-1279.

      摘要 (1762) HTML (0) PDF 0.00 Byte (34) 评论 (0) 收藏

      摘要:人造心脏瓣膜置换术是治疗心脏瓣膜病的主要手段,人造心脏瓣膜的研制可追溯至上世纪40年代,Hufnage最早开始此方面的研究工作,并于1952年首次应用甲基丙烯球人造瓣膜缝置于降主动脉以治疗主动脉瓣关闭不全,手术虽然失败,但是人类第一次大胆地进行心脏瓣膜置换的尝试。1960年9月21日Starr首次应用笼球型瓣膜替换二尖瓣获得成功,揭开了心脏瓣膜病治疗的新纪元,同年

    • >研究简报
    • 复方甲苯咪唑乳膏对猪肠道线虫的疗效

      2003, 24(12):1279-1283.

      摘要 (1842) HTML (0) PDF 0.00 Byte (42)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本课题组选择上海宝山区长海大队养猪场,对猪体自然感染蛔虫、结节虫和鞭虫采用复方甲苯咪唑乳膏(海蜜克)皮涂和复方甲苯咪唑片(主药成分与乳膏相同)作口服治疗比较,观察复方甲苯咪唑乳膏在不同给药剂量在同一皮涂给药条件下对猪肠道线虫的疗效,同时将剂量为6mg/kg的复方甲苯咪唑乳膏皮涂组与相同药物剂量的口服组进行比较,为其用于治疗人体肠道线虫感染提供实验依据。

    • >专题报道
    • 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基因转染诱导大鼠骨髓基质干细胞分化为内皮细胞

      2003, 24(12):1280-1283.

      摘要 (1617) HTML (0) PDF 0.00 Byte (27)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评价经腺病毒介导的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基因转染后的大鼠骨髓基质干细胞(BMSCs)诱导成内皮细胞的可行性。方法:从大鼠骨髓中分离培养获取BMSCs,分别经Adv-VEGF、Adv-GFP转染,Western印迹分析检测VEGF蛋白的表达情况,细胞生长曲线测定BMSCs增殖特性,同时进行免疫表型鉴定,并与未转染细胞组比较。结果:AdvVEGF转染组BMSCs可分泌VEGF蛋白,而其余两组不分泌VEGF蛋白。转染VEGF基因后,BMSCs生长速度变快,向内皮细胞分化。与Adv-VEGF转染组BMSCs相比,Adv-GFP转染细胞组、未转染细胞组的BMSCs生长速度较慢,未有向内皮细胞分化的证掘。结论:腺病毒介导的VEGF基因转染可诱导BMSCs分化成内皮细胞。

    • 骨髓基质干细胞构建组织工程心脏瓣膜的初步研究

      2003, 24(12):1284-1286.

      摘要 (1806) HTML (0) PDF 0.00 Byte (3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用骨髓基质干细胞(BMSCs)和脱细胞天然瓣膜支架体外构建组织工程心脏瓣膜(TEHV)的可行性。方法:髂嵴穿刺抽取狗骨髓液,Percoll密度梯度离心法获取BMSCs,DMEM培养液体外培养扩增,免疫组化染色及流式细胞术分析鉴定分化细胞表型。采用去污剂和酶消化法制作脱细胞猪主动脉瓣膜支架,将BMSCs分化细胞接种于瓣膜支架上构建TEHV。分别行石蜡包埋切片H-E染色、免疫组化染色、扫描电镜及透射电镜检查观察TEHV的组织学结构并鉴定细胞类型。结果:BMSCs分化细胞呈梭形,α-SMA及Vimentin染色阳性,其α-SMA表达与血管壁肌成纤维细胞相近。异种瓣膜支架细胞去除完全,纤维支架结构保留完整。石蜡切片示BMSCs在脱细胞支架上呈复层生长,α-SMA阳性。扫描电镜示TEHV表面光滑,细胞层完整,透射电镜示其细胞成分为有活性的分泌型细胞,呈梭形,复层生长。结论:BMSCs的自然分化细胞具有肌成纤维细胞的特性,种植于脱细胞瓣膜支架上构建TEHV简便可行。TEHV的在体改建尚需进一步研究。

    • 人脐静脉内皮细胞用于构建组织工程心脏瓣膜的实验研究

      2003, 24(12):1287-1289.

      摘要 (1873) HTML (0) PDF 0.00 Byte (23)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以人脐静脉血管内皮细胞(HUVECs)为种子细胞,体外构建组织工程心脏瓣膜(TEHV),并对其分泌纤溶物质——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及其抑制物(PAI-1)的作用进行观察。方法:获取并扩增HUVECs,种植在猪脱细胞主动脉瓣叶上,体外静态构建TEHV。观察内皮细胞的形态学变化和生长状况。收集瓣膜培养液,采用发色底物法检测瓣膜内皮细胞分泌的t-PA和PAI-1活性。结果:以猪脱细胞主动脉瓣叶作支架,HUVECs做种子细胞,体外成功构建TEHV,种植的HUVECs在瓣膜表面长成一层连续的细胞层,生长状态良好。瓣膜表面的内皮细胞能够分泌纤溶物质t-PA和PAI-1。结论:HUVECs种植在猪脱细胞瓣膜支架上可以构建TEHV,且瓣膜内皮细胞能够分泌t-PA和PAI-1。

    • 组织工程心脏瓣膜构建中内皮细胞增殖的影响因素

      2003, 24(12):1290-1292.

      摘要 (1784) HTML (0) PDF 0.00 Byte (34)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研究影响种植在脱细胞猪主动脉瓣叶上的新生牛主动脉内皮细胞(BAECs)增殖的因素。方法:以脱细胞猪主动脉瓣叶为支架,在其上种植BAECs。实验分3组:A组单次种植和多次重复(间隔24 h)种植内皮细胞,细胞总数相同;B组细胞培养液含和不含内皮细胞生长物质(ECGS);C组种植前分别以PBS和 FCS预处理12 h;通过细胞计数,观察种植细胞增殖的变化。结果:多次重复连续种植较单次种植的细胞数明显增加(P<0.05);培养液中加ECGS组细胞计数明显比未加ECGS组高(P<0.05);细胞种植前以FCS浸泡者比以PBS浸泡者细胞数增加(P

    • >个案报告
    • 子宫平滑肌瘤肺转移一例报告

      2003, 24(12):1292-1296.

      摘要 (1668) HTML (0) PDF 0.00 Byte (30) 评论 (0) 收藏

      摘要:1 临床资料 女性患者,53岁,14年前因有症状的子宫平滑肌瘤住院手术。妇检示:外阴及阴道无特殊;宫颈光;子宫前位,孕3个月大小,活动可;双侧附件正常。术前X线胸片发现右肺2个直径约1.2cm结节,边界清楚,疑转移瘤,予超声、胃镜、肠镜及多种实验室检查未发现肺外恶性肿瘤,1周后行子宫次全子宫切除术。切除子宫孕3个月大小,有多发肌瘤,最大肌核6cm×6cm×5cm,病理报告“良性子宫平滑肌瘤”。1周后出院。出院后密切随访1年,无呼吸道不适等

    • >专题报道
    • 不同脱细胞方法对猪主动脉瓣的组织学及生物力学特性的影响

      2003, 24(12):1294-1296.

      摘要 (1824) HTML (0) PDF 0.00 Byte (46)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研究不同脱细胞方法对猪主动脉瓣的组织学及生物力学特性的影响。方法:瓣叶随机分为5组:新鲜瓣叶对照组(组Ⅰ)及脱细胞组(组Ⅱ、Ⅲ、Ⅳ、Ⅴ)。脱细胞处理:组Ⅱ用1%Triton X-100+核酸酶;组Ⅲ用0.01%胰蛋白酶+核酸酶;组Ⅳ用0.05%胰蛋白酶;组Ⅴ用1%Triton X-100+0.01%胰蛋白酶+核酸酶。瓣叶分别行大鼠皮下包埋,并测定生物力学特性。结果:组Ⅳ瓣叶纤维结构受损,其极限抗张强度明显下降(P

    • 猪脱细胞主动脉瓣叶不同方法预处理后种植内皮细胞的比较研究

      2003, 24(12):1297-1299.

      摘要 (1711) HTML (0) PDF 0.00 Byte (29)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猪脱细胞主动脉瓣叶经不同的方法预处理后,种植新生牛主动脉内皮细胞(BAECs),观察细胞的增殖状态。方法:猪脱细胞主动脉瓣叶分别经纤维连接蛋白(Fn,50 μg/ml)预铺、胎牛血清(FCS)浸泡、无血清DMEM浸泡预处理12 h,采用间隔24 h、3次种植的方法种植 BAECs,于种植后第4天、第7天进行细胞计数,并行MTT法和~3H-TdR掺入量检测比较细胞的增殖状态。同时于第7天取瓣叶进行组织学检测,观察瓣叶表面内皮细胞覆盖情况。结果:种植后第4天和第7天,采用Fn预铺、FCS浸泡预处理的脱细胞瓣叶,其细胞计数、MTT的光密度和~3H-TdR掺入值明显高于无血清DMEM预处理组(P<0.01)。瓣叶经H-E染色,可见Fn预铺、FCS浸泡预处理组内皮细胞的覆盖情况优于无血清DMEM浸泡组。结论:Fn或FCS预处理能明显增加内皮细胞在脱细胞瓣叶表面的黏附和增殖,有利于组织工程心脏瓣膜的体外构建。

    • 体外诱导骨髓基质干细胞向内皮细胞分化的实验研究(英文)

      2003, 24(12):1300-1304.

      摘要 (1436) HTML (0) PDF 0.00 Byte (28)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成体骨髓基质干细胞体外定向诱导分化为内皮细胞的可行性,为心血管组织工程提供新的种子细胞来源。方法:骨髓穿刺抽取绵羊骨髓液,密度梯度离心法获取骨髓单个核细胞,通过贴壁培养纯化骨髓基质干细胞。以含EGF、bFGF、IGF和肝素的M199培养液培养原代细胞,并以VEGF诱导骨髓基质干细胞向内皮细胞分化。通过CD34、CD31流式细胞仪分析,免疫组化CD34、CD31、Ⅷ因子相关抗原染色鉴定内皮细胞,UEA结合实验及NO含量测定评价内皮细胞功能。结果:骨髓基质于细胞表达α-SMA,不表达CD34和CD31。体外定向诱导2周后分化为内皮细胞,呈梭形,表达CD34和CD31及Ⅷ因子相关抗原,UEA结合试验阳性,并具有分泌NO的功能。结论:体外培养条件下骨髓基质干细胞能够分化为内皮细胞,并具有成熟内皮细胞的生物学特性和功能。

    • 组织工程心脏瓣膜的研究进展

      2003, 24(12):1305-1307.

      摘要 (1776) HTML (0) PDF 0.00 Byte (39) 评论 (0) 收藏

      摘要:随着组织工程学技术的进展,利用培养的自身组织细胞种植于支架材料表面,体外重新构建理想的心脏瓣膜移植物日益成为瓣膜外科的研究热点。本文对瓣膜支架材料的选择、种子细胞的获取和培养、体外应力预适应以及体内实验等进行了综述,并指出下一步研究中尚需解决的问题。

    • >论著
    • 尼莫地平和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在增殖性视网膜病变中的作用(英文)

      2003, 24(12):1308-1311.

      摘要 (1634) HTML (0) PDF 0.00 Byte (21)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研究钙通道拮抗剂尼莫地平对增殖性视网膜病变(OIR)的治疗作用及其与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PDGF)的相互作用。方法:以高浓度氧气诱导SD幼鼠 OIR模型。将P_2(出生后第2天)SD幼鼠随机分为8组(n=10),A为正常对照组,于自然空气中饲养,B为单纯OIR组,C、D、E为球后注射药物组,F、G、H为腹腔内注射药物组,后7组动物均于高浓度氧环境下饲养。球后及腹腔内注射组分别注射不同剂量的尼莫地平。取幼鼠眼球作普通病理切片及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分别检测视网膜新生血管芽内皮细胞数目及PDGF的表达。结果:单纯OIR组视网膜新生血管芽内皮细胞数目及 PDGF的表达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增加(P<0.01),球后注药大、中剂量组较单纯OIR组均明显减少(P<0.01),小剂量组则无明显变化。腹腔内注射各剂量组较未用药组均明显减少(P<0.01)。结论:PDGF在OIR组织中表达明显增加,而钙通道拮抗剂尼莫地平可抑制OIR的发生,并在某种程度上抑制PDGF的表达。

    • 庆大霉素诱导肾小管上皮细胞凋亡及细胞周期调节蛋白表达

      2003, 24(12):1312-1315.

      摘要 (1853) HTML (0) PDF 0.00 Byte (29)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观察庆大霉素对体外培养的肾小管上皮细胞凋亡的诱导作用;研究在细胞凋亡过程中细胞周期调节蛋白cy-clin E、CDK_2和p27~(Kipl)蛋白表达的改变,并探讨细胞凋亡与细胞周期调节蛋白表达之间的关系。方法:0.2~3.2 mg/ml的庆大霉素作用于体外培养的猪肾近端小管上皮细胞株(LLC-PK1细胞)24~96 h,MTT法测定庆大霉素对细胞增殖的抑制率,琼脂糖凝胶电泳法观察凋亡细胞DNA条带,流式细胞术测定细胞凋亡率(AI)和细胞增殖动力学,Western印迹分析检测培养96 h时细胞内cyclin E、CDK_2和p27~(Kipl)的蛋白表达。结果:庆大霉素对LLC-PK1细胞增殖有抑制作用,庆大霉素具诱导细胞凋亡的作用,AI呈药物浓度和作用时间依赖性;庆大霉素致细胞周期停滞于G_1期。随着庆大霉素浓度的增加,细胞内cy-clin E和 CDK_2蛋白表达逐渐下调,而p27~(Kipl)蛋白表达则逐渐上调。结论:庆大霉素诱导的LLC-PK1细胞凋亡与细胞周期调节蛋白cyclin E和 CDK_2表达下调以及p27~(Kipl)表达上调有关。

    • 促肝细胞生长素对大鼠肝星状细胞增殖及α1(Ⅰ)胶原基因启动子活性的影响

      2003, 24(12):1316-1318.

      摘要 (1900) HTML (0) PDF 0.00 Byte (36)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促肝细胞生长素(pHGF)对大鼠肝星状细胞HSC-T_6增殖及α1(Ⅰ)胶原基因启动子活性的影响。方法:(1)采用MTT法分析pHGF对HSC-T_6细胞增殖的影响。(2)构建含人α1(Ⅰ)胶原基因5′侧翼序列(启动子)与氯霉素乙酰基转移酶(CAT)报告基因的重组体 pCOLH1.5,以脂质体法转染HSC-T_6细胞,ELISA法测定不同浓度pHGF作用24 h后,转染了重组体质粒的HSC-T_6细胞的CAT表达量。结果:(1)不同浓度pHGF对HSC-T_6细胞增殖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与对照组比较有明显差异(P<0.01)。结论:pHGF对HSC-T_6细胞增殖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对α1(Ⅰ)胶原基因启动子活性具有负性调控作用。

    • >个案报告
    • 星座链球菌与大肠埃希菌共感染一例报告

      2003, 24(12):1318-1333.

      摘要 (1715) HTML (0) PDF 0.00 Byte (37) 评论 (0) 收藏

      摘要:1 临床资料 患者,男,51岁,2001年5月22日因胃癌、胆道术后切口感染入院,抗感染治疗后出院。于2001年6月21日因发热、寒战伴胸闷再次入院,体温 38.9 C,实验室检查:WBC 18.27×10~9/L,N 0.92,L 0.04,肝脓肿穿刺出脓性液体,第1次肝脓肿液及血培养检出星座链球菌(Streptococcusconstellatus)和大肠埃希菌(Escherichia coli),2周后肝脓肿液及血培养再次检出星座链球菌和大肠埃希菌。生化反应:(1)较小菌落,触酶试验阴性,分解葡萄糖,不分解甘露醇、山

    • >论著
    • 绞股蓝总皂苷对免疫性肝纤维化大鼠肝功能和肝纤维化的影响

      2003, 24(12):1319-1321.

      摘要 (1946) HTML (0) PDF 0.00 Byte (38)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研究绞股蓝总皂苷(GPs)对免疫性肝纤维化大鼠肝功能和肝纤维化的影响。方法:36只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肝纤维化组和GPs组3组,每阻各12只。采用人血清白蛋白攻击注射大鼠建立免疫性肝纤维化模型,GPs治疗组大鼠则在连续30 d给予白蛋白攻击注射的同时给予0.5 mg GPs。采用全自动生化仪检测血清中谷丙转氨酶(ALT)、总胆红素(TBIL)、总胆汁酸(TBA)水平以评价肝功能,应用放射免疫法(RIA)检测血清中透明质酸(HA)、Ⅲ型胶原(PCⅢ)和层粘蛋白(LN)含量以评价肝纤维化程度,并以大鼠肝组织切片病理变化验证。结果:白蛋白攻击注射可显著升高肝纤维化大鼠血清中ALT、TBIL、TBA水平和HA、PCⅢ、LN水平(P<0.01,P<0.01,P<0.05)。GPs还可显著减少白蛋白攻击所致的胶原纤维生成,并改善大鼠肝纤维化病理损伤。结论:GPs可保护大鼠肝功能,抑制大鼠肝纤维化形成。

    • 幽门螺杆菌诱导MKN 45细胞分泌IL-8及其与p38信号转导途径的关系

      2003, 24(12):1322-1324.

      摘要 (1475) HTML (0) PDF 0.00 Byte (31)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p38信号转导途径在幽门螺杆菌(Hp)诱导胃上皮细胞株MKN45(来源于低分化腺癌)IL-8蛋白分泌中的作用。方法:以特异性p38有丝分裂原激活的蛋白激酶(mitogen-activated protein kinase,MAPK)抑制剂SB203580与MKN 45作用2 h,Hp标准菌株CCUG17874与MKN 45共同孵育24 h,ELISA法检测IL-8表达产物的量。结果:Hp显著增加了IL-8在胃上皮细胞株MKN 45的分泌,以细菌细胞数比为100时分泌量最高,作用24 h时IL-8量达峰值;经终浓度为0.3、1、3、10μmol/L的SB203580作用后,Hp诱导的胃上皮细胞IL-8蛋白的分泌分别减少了28%、49%、60%、76%。结论:Hp诱导胃上皮细胞株MKN45分泌IL-8,MAPK抑制剂明显地抑制该分泌作用,提示该分泌作用可能依赖于p38信号转导途径。

    • A型肉毒毒素对犬下食管括约肌的作用

      2003, 24(12):1325-1327.

      摘要 (1874) HTML (0) PDF 0.00 Byte (32)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研究A型肉毒毒素(BTA)对犬下食管括约肌(LES)的作用机制,为临床BTA治疗贲门失弛缓症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在胃镜下对BTA组(10条犬)LES分4点注射BTA,对照组(10条犬)注射生理盐水,分别于注射前、注射后1周测定LES的压力,同时测定LES中Ach的含量和AchE活性,并观察AchE阳性神经末梢和Ach囊泡的超微结构。结果:注射BTA后1周BTA组LES压力、Ach含量和AchE活性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在光镜下发现,运动终板色泽变淡,数目减少;在电镜下发现,神经末梢内含Ach的囊泡明显减少,末梢内AchE阳性反应物也明显减少。结论:犬LES局部注射BTA后,可引起LES压力明显下降,这可能是由于BTA破坏或抑制局部胆碱能神经末梢运动终极中的囊泡,导致局部Ach含量和AchE活性明显降低而引起。

    • 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剂Marimastat抑制胃癌生长和转移的作用

      2003, 24(12):1328-1330.

      摘要 (1737) HTML (0) PDF 0.00 Byte (43)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观察基质金属蛋白酶(MMP)抑制剂Marimastat对人胃癌在裸鼠体内生长和转移的抑制作用。方法:人胃腺癌细胞株SGC-7901完整组织块裸鼠原位种植,建立类似于临床的胃癌转移模型。移植7 d后,治疗组开始腹腔内注射Mari-mastat,隔天1次,剂量为10、30、60 mg/kg,每个剂量组13只裸鼠,对照组13只裸鼠给予相同量的生理盐水,8周后处死动物,测量原位肿瘤大小,计算抑瘤率,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肿瘤微血管密度(MVD)、MMP-9的表达率,并观察肿瘤转移情况。结果:对照组和治疗组Marimastat剂量为10、30、60mg/kg时,原位肿瘤质量分别为(1.63±0.53)、(0.71±0.28)、(0.33±0.17)、(0.14±0.09)g;抑瘤率分别为0、56.4%、79.8%、91.4%;MVD分别为(1.36±4.56)、(8.74±2.22)、(3.25±1.29)、(0.92±0.76);MMP-9的表达率分别为81.8%、38.5%、23.1%、0;腹膜转移率分别为81.8%、30.8%、15.4%、0;肝脏转移率分别为90.9%、38.5%、23.1%、0。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胃癌的生长和转移受到明显抑制(P<0.05),且与Marimastat的剂量呈正相关。结论:Marimastat对体内胃癌的生长及转移均有抑制作用。

    • 妊高征患者胎盘组织细胞信号及传递蛋白相关基因表达的变化

      2003, 24(12):1331-1333.

      摘要 (1463) HTML (0) PDF 0.00 Byte (34)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观察妊高征患者胎盘组织细胞信号及传递蛋白相关基因表达的变化。方法:TRIzol法抽提6例妊高征患者和5例正常妊娠产妇胎盘组织总RNA并纯化mRNA;应用cDNA阵列检测与细胞信号和传递蛋白相关的1651个基因表达变化,信号扫描仪分析结果。结果:在1651条与细胞信号和传递蛋白相关基因中,妊高征胎盘组织与正常妊娠胎盘组织之间存在差异表达基因32个,包括上调基因26个,下调基因6个,其中已知基因31个,1个为未知基因EST片段。一些与介导免疫、水钠调节、细胞生长相关的基因表达上调。下调基因中也涉及了与免疫、水钠调节相关的基因。结论:妊高征的发病机制可能涉及了一些细胞信号和传递蛋白相关基因表达的变化。

    • 2-吲哚酮类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受体抑制剂的三维定量构效关系

      2003, 24(12):1334-1337.

      摘要 (1843) HTML (0) PDF 0.00 Byte (38)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建立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受体酪氨酸激酶抑制剂的三维定量构效关系。十站:从报道的2一叫咪酮类***F受体酪氨酸激酶抑制剂中选取35个化合物,采用分子全局最低能量构象以最小二乘匹配法叠合分子建立比较分子力场分析(CoMFA)模型。结果:模型的交叉验证系数 Q’一0.625,传统相关系数 r’一0.968,F;。。一175.475,标准误 S。一0.124。结论:利用COMFA方法建立的化合物三维定量构效关系模型有较好的预测能力,可以指导新的活性更优的抑制剂的合成。

    • 中药通光藤中通光藤苷J的高效毛细管电泳分析

      2003, 24(12):1338-1340.

      摘要 (1893) HTML (0) PDF 0.00 Byte (49)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建立中药通光藤中通光藤苷J的高效毛细管电泳(CZE)分析方法。方法:使用空心熔融石英毛细管(75μm×47 cm),用苯甲酸为内标,背景电解质为含20%乙腈的50 mmol/L硼砂缓冲液(pH 9.28),运行电压20 kV,温度25 C,重力进样,时间5 s,紫外检测波长214 nm,两次进样间用0.1 mol/L氢氧化钠溶液冲柱1 min,以水冲柱1min,再用电解液冲柱1min。结果:在15 min内可实现通光藤苷J的分离和测定,在43.43~1732.06 μg/ml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0.998 5,n=6);加样回收率98.1%~104.7%,平均102.4%;日内RSD≤2.50%和日间 RSD≤5.16%;不同产地(云南昆明 X_1~X_4、贵州贞丰X_5)、不同化学部位(乙醚部位、乙酸乙酯部位、正丁醇部位、50%乙醇部位、95%乙醇部位)和不同制剂(片剂、糖浆、注射液)中通光藤苷J的含量均有显著不同。结论:本法简便、快速、准确,为科学评价通光藤药材质量提供了有效手段。

    • 可视化褶合变换傅立叶红外光谱法用于鉴别中药材血竭

      2003, 24(12):1341-1343.

      摘要 (2107) HTML (0) PDF 0.00 Byte (44)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建立可视化褶合变换红外光谱法鉴别中药材血竭的新方法。方法:采集傅立叶红外光谱图、采用聚类分析法和可视化褶合变换光谱变换软件以及相关系数判别定性鉴别不同产地的血竭药材。结果:16个样品的可视化褶合变换红外光谱图显示,国产、进口血竭、草血竭差异显著,与红外光谱、聚类分析结果一致。该法可以有效地鉴别不同来源血竭药材,与经典的形态分类学鉴别方法结果基本一致。结论:该方法是一种快速、简便、低耗的新型分析技术,可用于血竭中药材的定性鉴别。

    • >个案报告
    • 肝畸胎瘤一例报告

      2003, 24(12):1343-1351.

      摘要 (1447) HTML (0) PDF 0.00 Byte (33) 评论 (0) 收藏

      摘要:1 临床资料 患者,男,65岁,因发现肝占位17年余、胆囊结石3d、右上腹疼痛5d,于2002年8月5日入院。查体:皮肤巩膜无黄染,心肺阴性;肝右肋下4cm、剑突下3cm可及,边缘钝、质地中等偏软,随呼吸上下活动,余无殊。患者1984年因上腹部闷胀不适查B超、CT示“右肝占位、右肝畸胎瘤”,未行特殊处理。2002年8月初无明显诱因出现上腹部隐痛伴右腰背部放射痛,8月2日查B超提示“胆囊炎、胆囊结石、右肝巨大占位”,即复查CT提示“右肝巨大畸胎瘤、胆囊

    • >论著
    • 胶束电动毛细管色谱法测定复方酮康唑霜中酮康唑和特美呋的含量

      2003, 24(12):1344-1346.

      摘要 (1501) HTML (0) PDF 0.00 Byte (27)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毛细管电泳法测定酮康唑霜中酮康唑和特美味的含量。方法:分离缓冲液为胆汁酸钠(70 mmol/L)-三羟甲基氨基甲烷-磷酸(50 mmol/L)(pH 8.14),分离电压30 kV、温度25 C、50 μm(内径)×48.5cm(有效长度40cm)空心熔融石英毛细管柱、检测波长240nm。结果:以丙酸睾酮为内标,酮康唑质量浓度在140.5~702.5 μg/ml、特美呋质量浓度在151~755μg/ml之间成良好的线性关系;加样回收率分别为95.4%~103.9%、95.9%~102.6%,RSD%分别为2.8%~4.2%(n=3)、2.9%~3.6%。结论:本法简便、快速、可靠,可用于该复方制剂中酮康唑及特美呋的含量测定。

    • 实验性形觉剥夺性近视晶状体悬韧带的超微结构改变

      2003, 24(12):1347-1348.

      摘要 (1441) HTML (0) PDF 0.00 Byte (37)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观察实验性近视中悬韧带超微结构的改变。方法:应用睑裂缝合法制备豚鼠的实验性近视模型,电镜观察悬韧带结构的改变。结果:睑裂缝合眼与对照眼眼轴长度和屈光度都有明显差异(P<0.01)。在实验性近视中,睫状体非色素上皮表面的细小悬韧带纤维的数量明显减少,悬韧带本体中微纤维排列稀疏,同时深入晶状体囊膜悬韧带微纤维明显减少。结论:在近视眼的病理改变中也伴随着悬韧带结构的改变。

    • 大鼠牙周组织中降钙素基因相关肽阳性神经纤维的分布

      2003, 24(12):1349-1351.

      摘要 (1545) HTML (0) PDF 0.00 Byte (41)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观察降钙素基因相关肽阳性(CGRP-IR)神经纤维在大鼠牙周组织中的分布,为进一步研究CGRP在牙周炎发病中的作用提供形态学依据。方法:5只成年SD大鼠经心灌注4%多聚甲醛内固定,取下颌骨,脱钙,冰冻切片,免疫组织化学技术观察牙周组织中CGRP-IR神经纤维的分布。结果:牙龈、牙槽骨、牙周膜中均可见CGRP-IR神经纤维的存在,尤以结合上皮、沟内上皮、龈谷区上皮下固有层数量多、染色深,并可见大量CGRP-IR神经纤维进入结合上皮和龈谷区上皮内。结论:CGRP-IR神经纤维广泛分布于牙周组织中,牙周炎起始部位最为密集,提示 CGRP可能与牙周炎的发生、发展有关。

    • 计算机屏幕定点可重复性相关因素分析

      2003, 24(12):1352-1355.

      摘要 (1339) HTML (0) PDF 0.00 Byte (31)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研究计算机屏幕定点的可重复性相关因素。方法:随机选择30张头颅定位侧位片,由两名操作者在计算机屏幕上用鼠标各进行两次定点,获得标志点的纵、横坐标值,对操作者本身及操作者之间所定位的标志点在坐标轴上的各种定点情况进行分析研究。结果:(1)操作者本身及操作者之间定位标志点时在纵横坐标上的定点可重复性不同;(2)操作者之间定点可重复性在一定范围内具有相似性;(3)操作者所定位的部分标志点本身在纵横坐标上的定点可重复性有显著性差异。结论:标志点定位的可重复性与标志点所在位置、人眼对标志点的准确识别尤其是在纵向上的识别以及X线片的质量有密切的关系。

    • >个案报告
    • 恶性胰岛细胞瘤侵犯脾脏的超声图像分析一例报告

      2003, 24(12):1355-1358.

      摘要 (1236) HTML (0) PDF 0.00 Byte (28) 评论 (0) 收藏

      摘要:1 临床资料 患者,男,59岁,因“间断呕血,黑便4年”诊断为门脉高压症入院。查体无明显阳性发现。CT检查:脾脏增厚,脾门处见不规则软组织影,与胰尾融合在一起,增强后见脾内不均匀强化,脾结构紊乱,可见多数迂曲血管。CT诊断为脾脏恶性肿瘤侵犯胰尾部。超声检查:脾脏增大,脾门增厚,形态失常,脾实质区内偏下方见一大小约8.0cm×7.6cm×7.2cm的类圆形等回声团块,边界可辨,形态不规则,其内侧达脾门,下方至脾下极。肿块内部回声欠均匀,可见低

    • >综述
    • 幽门螺杆菌与胃癌

      2003, 24(12):1356-1358.

      摘要 (1883) HTML (0) PDF 0.00 Byte (37) 评论 (0) 收藏

      摘要:幽门螺杆菌(Hp)感染与胃癌的发生密切相关,其分子机制非常复杂,可能通过多个途径的调节而发生。动物模型的建立为阐明Hp感染在胃癌发生中的作用奠定了基础。本文就近年来该领域流行病学、动物模型、分子发病机制等研究作一综述。

    • 膜转运蛋白与白念珠菌抗药

      2003, 24(12):1359-1361.

      摘要 (1766) HTML (0) PDF 0.00 Byte (31) 评论 (0) 收藏

      摘要:近年来白念珠菌感染的发生率剧增,随着抗真菌药物的广泛使用,抗药菌株不断出现,抗药现象已成为药物治疗的严峻挑战。膜转运蛋白高表达导致多药抗药是白念珠菌抗药性产生的最重要机制之一。本文对与白念珠菌抗药有关的膜转运蛋白做一综述。

    • 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病机制和中西医治疗的研究进展

      2003, 24(12):1362-1364.

      摘要 (1445) HTML (0) PDF 0.00 Byte (28) 评论 (0) 收藏

      摘要:子宫内膜异位症(EM)是妇科常见病、疑难病、具有侵袭性强、广泛种植、易复发等特性。其发病机制尚不清楚,治疗尚不理想,目前已成为妇科界的研究热点之一。本文就其发病机制及中西医治疗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 海水浸泡创伤病理生理变化和救治措施的研究进展

      2003, 24(12):1365-1367.

      摘要 (1919) HTML (0) PDF 0.00 Byte (36) 评论 (0) 收藏

      摘要:海水呈高渗碱性,是一种复合理化致伤因子。机体创伤后经海水浸泡会产生特殊的病理生理变化,对于该类创伤的救治也有特殊的要求。本文对海水浸泡的软组织创伤、脑外伤、淹溺伤、胸腔开放伤、腹腔开放伤及休克后海水浸泡伤的病理生理改变及救治措施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 >临床病例讨论
    • 反复胸闷、气急、猝死(第45例)

      2003, 24(12):1368-1370.

      摘要 (1378) HTML (0) PDF 0.00 Byte (30) 评论 (0) 收藏

      摘要:1 病史摘要 患者,女,47岁,因反复胸闷、气急5年余,加重3周入院。患者5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胸闷、气急,活动后加剧,休息后好转,无明显胸痛、心悸症状,B超示肝硬化,脾肿大,腹水,后者为渗出性,细菌培养(-),TB-DNA(-),亦未找到肿瘤细胞。胃镜示食管胃底静脉曲张,予地高辛、呋塞米、螺内酯、卡托普利处理,腹水引流5000ml后缓解。入院前3个月又出现胸闷、气急症状,且不断加重,夜间不能平卧,伴有咳嗽、咳泡沫痰,腹围进行性增大,为进一步诊治于2001年

    • >实验研究
    • 尼莫地平胶丸的人体药代动力学及相对生物利用度研究

      2003, 24(12):1371-1372.

      摘要 (1732) HTML (0) PDF 0.00 Byte (34)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采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以紫外238nm为检测波长测定了20名男性健康志愿者单剂量口服90 mg尼莫地平(Nim)胶丸和Nim片(尼莫同)后体内Nim的血药浓度。结果显示,Nim胶丸的相对生物利用度为(112.79±7.50)%;Nim胶丸的t_(1/2)、t_(max)与Nim片无显著性差异,而c_(max)、AUC_(0~8)、AUC_(0~∞)明显高于Nim片(P<0.05),说明Nim胶丸相对于Nim片为一高效口服制剂。

    • 人胃癌相关蛋白VRG107基因的扩增及组织表达初步研究

      2003, 24(12):1373-1374.

      摘要 (1488) HTML (0) PDF 0.00 Byte (25)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正常人肝脏cDNA文库为模板,采用PCR方法扩增出编码胃癌相关蛋白VRG107基因片段,应用半定量RT-PCR和Northern印迹分析研究它在人体组织中表达的分布。结果表明VRG107基因编码区为297 bp,与文献报道完全相同。该基因在肝、胃、结肠、肾、乳腺等多种组织(包括肿瘤组织)中均有不同程度的表达。在肝癌组织中表达量明显少于癌旁组织(P<0.01),而在结肠癌组织中表达也少于癌旁组织。提示VRG107基因是一个组织分布广泛的基因,在部分肿瘤组织中表达量明显减少。

    • 细胞增殖调控基因在反流性食管炎及其并发症中的表达变化

      2003, 24(12):1375-1377.

      摘要 (1421) HTML (0) PDF 0.00 Byte (18) 评论 (0) 收藏

      摘要:胃镜检查或手术中取得正常对照组(25例)、反流性食管炎(RE,35例)、Barrett食管(BE,20例)及食管腺癌(EA,9例)患者的食管组织标本,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cyclin D_1、CDK_1和CDK_4基因表达。结果发现EA组的cyclin D_1和CDK_4表达较正常对照组显著增强(P<0.01,P

    • 哮喘豚鼠肺泡衬里层肺表面活性物质超微结构的改变

      2003, 24(12):1377-1379.

      摘要 (1497) HTML (0) PDF 0.00 Byte (29)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采用血管灌注固定与组织块固定相结合的方法观察哮喘豚鼠肺泡衬里层肺表面活性物质(PS)的超微结构改变。结果显示:(1)表面活性膜内出现异常PS超微结构;(2)下相中出现某些PS结构;(3)肺泡腔内巨噬细胞易见,其胞饮小体内可见残存的PS结构;(4)单位肺泡区内表面活性较大的PS结构个数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减少(P<0.01)。提示哮喘时存在PS超微结构异常。

    • 联合用药抗红色毛癣菌耐药的动物实验

      2003, 24(12):1379-1380.

      摘要 (1421) HTML (0) PDF 0.00 Byte (30)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豚鼠做成浅部真菌感染模型,选择氟康唑、环吡酮胺和特比萘芬等3种药物,以两两联合应用与单独使用比较其MIC值变化及疗程。结果显示,联合用药组疗程中MIC值无明显变化,而单一用药组有明显升高;联合用药组的疗程比单一用药短。实验提示联合用药能有效防止耐药产生,并有效缩短疗程。

    • >临床研究
    • ZNF191 mRNA在卵巢恶性肿瘤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2003, 24(12):1381-1382.

      摘要 (1443) HTML (0) PDF 0.00 Byte (34)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采用RT-PCR方法检测31例卵巢恶性肿瘤组织和31例正常卵巢组织中ZNF191 mRNA的表达。结果显示,与正常卵巢组织相比,ZNF191 mRNA在卵巢恶性肿瘤组织中的表达显著下调(P<0.01);在浆液性癌、黏液性癌、宫内膜样癌等上皮性卵巢癌中的下调程度显著大于颗粒细胞瘤(P

    • 彩色超声多普勒检查对二尖瓣闭式扩张术远期疗效的评价

      2003, 24(12):1383-1384.

      摘要 (1625) HTML (0) PDF 0.00 Byte (36) 评论 (0) 收藏

      摘要:回顾性分析47例二尖瓣狭窄患者行闭式扩张手术前后彩色超声多普勒检查及其对手术远期疗效的评估情况。结果发现术后二尖瓣口面积(MVA)、跨瓣压力阶差(MVG)和心排血量(CO)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二尖瓣闭式扩张术是一安全、有效、经济易行的术式,在目前条件下,仍应保留其应有的地位。彩色超声多普勒作为一种无创的手段,可以作为确定手术指征和评价疗效的首选方法。

    • 恶性淋巴瘤继发的RS3PE综合征(附一例报告)

      2003, 24(12):1385-1386.

      摘要 (1275) HTML (0) PDF 0.00 Byte (32) 评论 (0) 收藏

      摘要:报告以缓解型血清阴性对称性滑膜炎伴凹陷性水肿(RS3PE)综合征为首发症状的恶性淋巴瘤1例,并复习文献。RS3PE综合征只是一种临床综合征,而非一个独立的疾病,有原发性与继发性之分。继发性RS3PE综合征常与肿瘤、风湿性疾病、血液病等密切相关。其预后与原发疾病密切相关。诊断和治疗时应注意查找其原发疾病。与肿瘤合并出现且随着肿瘤治疗缓解消失的RS3PE综合征称为副瘤性RS3PE综合征。当伴随全身症状与体征、血嗜酸细胞计数和(或)乳酸脱氢酶水平升高时应警惕恶性淋巴瘤。

    • 涉及医疗纠纷的围产儿死亡243例临床病理分析

      2003, 24(12):1387-1388.

      摘要 (1735) HTML (0) PDF 0.00 Byte (27) 评论 (0) 收藏

      摘要:回顾性分析涉及医疗纠纷的243例围产儿尸检资料,整理尸体解剖记录、尸检结果和相关病历资料,总结其常见死亡原因及医疗纠纷的发生原因。结果发现在同期所有医疗纠纷尸检中围产儿尸检占40.9%,常见死亡原因依次为窒息性疾病、感染、出血性疾病、畸形及产科因素,纠纷发生的原因以临床不能确诊死亡原因或家属无法接受临床死因诊断最常见。另外,涉及医疗纠纷的围产儿尸检中仅有少数为医疗事故,随着医疗质量的提高及医学和法律知识的普及,尸检量正在逐渐减少。

    • 小面积心肌梗死与缺血性心肌病的相关性分析

      2003, 24(12):1389-1390.

      摘要 (1749) HTML (0) PDF 0.00 Byte (31) 评论 (0) 收藏

      摘要:1998年1月1日至2001年12月31日896例住院患者中,缺血性心肌病65例,占7.3%(65/896),包括小面积心肌梗死38例,占58.5%(38/65),大面积心肌梗死27例,占41.5%(27/65)。缺血性心肌病为心肌细胞的血供长期不足,冠状动脉有多支病变。小面积心肌梗死,不仅在急性期作血管再通,还应防治它的危险因素。

    • >研究简报
    • 同种异体原位心脏移植术初步体会

      2003, 24(12):1390-1391.

      摘要 (1594) HTML (0) PDF 0.00 Byte (29) 评论 (0) 收藏

      摘要:我科于2001年1月与2002年7月分别完成同种异体原位心脏移植2例,现将我们的初步体会报告如下。1 资料和方法1.1 临床资料 例1,男,51岁。心慌、胸闷1年余,反复双下肢水肿、夜间不能平卧2个月,经内科治疗无明显改善。有吸烟、酗酒史。心脏超声显示左心增大,左室容积308ml,左房容积75.7ml,二尖瓣及三尖瓣均有轻度关闭不全,左室收缩功能明显下降,FS 11.8%,EF 24.4%;胸片显示心胸比为0.71,右心导管检查显示肺动脉压和肺血管阻力均在正常范

    • >个案报告
    • 手术治疗冠心病合并退行性心瓣膜病及预激综合征一例报告

      2003, 24(12):1391.

      摘要 (1266) HTML (0) PDF 0.00 Byte (31) 评论 (0) 收藏

      摘要:1 临床资料 患者男性,56岁。因反复发作性心悸2年,加重15d入院。患者于2年前出现阵发性心悸,胸闷,心率达180次/min,于当地医院行心电图检查示预激综合征(A型),心脏超声心动图检查示主动脉瓣重度关闭不全。近15d来发作频繁,我院以“退行性心瓣膜病,主动脉瓣关闭不全;预激综合征A型”收入院。查体:血压125/75mmHg(1mmHg=0.133kPa),心率86次/min,胸骨右缘第2肋间可闻及Ⅲ级收缩期杂音及Ⅲ级舒张期杂音。心电图示:预激综合征(A型)。心脏超声心动图示:退行性心瓣膜病,主动脉瓣

    • 筋膜内子宫切除术后残留宫颈癌一例报告

      2003, 24(12):1392.

      摘要 (1516) HTML (0) PDF 0.00 Byte (15) 评论 (0) 收藏

      摘要:1 临床资料 患者,女,42岁,因“腹腔镜下子宫切除术后阴道流液1年余”于2002年3月20日收入长海医院。患者2000年11月8日因“子宫肌瘤”在外院行腹腔镜筋膜内子宫切除术(CISH)。当时术前妇科检查:外阴为已婚已产式,宫颈表面光滑,略肥大,宫体呈前位,增大如妊娠50d大小,双附件未触及包块。宫颈刮片:巴氏1级。手术指征:子宫肌瘤。手术过程顺利,术后病理:子宫平滑肌瘤。术后7d阴道大出血,阴道填塞纱布止血无效,经阴道缝合宫颈4针后血止。之后阴道一直流液,量逐渐增多,疑为“尿瘘”,行膀胱镜检查、逆行造影检查,均未发现异常。术后1年多再次宫颈刮片:找到部分异型细胞。 入本院妇科检查:阴道壁无充血,见阴道后穹窿有少量

本期文章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

重要通知
友情提醒: 近日发现论文正式见刊或网络首发后,有人冒充我刊编辑部名义给作者发邮件,要求添加微信,此系诈骗行为!可致电编辑部核实:021-81870792。
            《海军军医大学学报》编辑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