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3年第24卷第2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专家论坛
    • 后基因组时代的基因工程小鼠

      2003, 24(2):117-119.

      摘要 (1950) HTML (0) PDF 0.00 Byte (40) 评论 (0) 收藏

      摘要:基因工程小鼠是当今生命科学中集成度最高的综合性研究体系之一 ,在认识“基因 -蛋白质 -生命现象”、制备人类疾病研究的实验动物模型 ,以及新药开发的评价体系等领域中具有重要作用。随着生命科学中功能基因组学的兴起和模式生物时代的到来 ,使得生物医药研究对基因工程小鼠的需求日趋增加 ,同时也促使基因工程小鼠技术体系得到了快速的发展。然而 ,在基因工程小鼠的产生中 ,仍存在着一些问题。它们的解决 ,则需加强一些与基因工程小鼠直接相关的基础问题和有潜在应用价值的基础问题的研究

    • 肠易激综合征内脏高敏感性研究现状和展望

      2003, 24(2):120-123.

      摘要 (1804) HTML (0) PDF 0.00 Byte (45) 评论 (0) 收藏

      摘要:肠易激综合征 (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是一种以腹部不适和排便习惯改变为特征的胃肠功能性疾病。用于评估 IBS患者内脏高敏感性的研究方法包括 :内脏感知、反射反应和中枢反应 ,作为评估胃 -肠通路上的内脏感觉传导异常的依据。目前证明内脏敏感性增高是其特征性的病理生理基础。IBS内脏高敏感性确切的神经生物学机制尚不清楚 ,可能包括肠道局部机械性受体和神经末稍的超敏感 ,神经通路及中枢神经短暂或长期的功能异常。其中异常的中枢兴奋性和神经 -肥大细胞联系是 IBS患者内脏高敏感的重要触发点。总之 ,脑 -肠轴上有多种机制单独或共同作用形成内脏感觉的异常。上述部分发病机制已在动物高敏感模型中得到证实 ,而近年来神经生物学的研究进展提示在脑 -肠轴的各个层面有不同的神经介质发挥作用 ,为 IBS内脏高敏感性形成的机制提供了新思路。相信今后多角度、多层面的深入研究 ,最终有助于我们认识 IBS内脏高敏感性确切的发生机制 ,用以指导临床治疗。

    • >临床研究
    • 肠易激综合征的临床诊断研究

      2003, 24(2):124-126.

      摘要 (1622) HTML (0) PDF 0.00 Byte (32) 评论 (0) 收藏

      摘要:肠易激综合征 (irritable bowel syndrom e,IBS)缺乏明确的解剖学和生理学指标 ,目前主要以排除性诊断为主。不少患者因此而难以及时获得确诊和治疗。应当正确认识罗马 等标准的诊断价值及其局限性 ,抓住腹痛与排便有关、排便后腹痛缓解、便意不尽、黏液便和腹胀等表现 ,如有“红色信号”,则应结合必要的辅助检查手段排除器质性疾病。IBS发病机制的研究在不断进步。肠道感染的先驱病史可能改变肠黏膜免疫系统 ,使传入神经兴奋性增高 ,进而导致肠道动力异常。严重的生活事件或慢性精神抑郁也显著影响 IBS的发病方式和严重程度 ,也与肠道感染后 IBS的发病有关。在上述因素的背后 ,可能存在着与患者发病相关的特异性遗传素质

    • 右心房黏液瘤的诊断和治疗

      2003, 24(2):126-130.

      摘要 (1449) HTML (0) PDF 0.00 Byte (29) 评论 (0) 收藏

      摘要:198 0年 1月至 2 0 0 2年 4月间我院共诊治右心房黏液瘤 6例 ,超声心动图均显示右房内肿块 ,其中 5例在全麻体外循环下手术治疗 ,完整切除肿瘤 ,术中及术后病理证实为右房黏液瘤。术后无死亡 ,随访 6个月至 5年 ,结果满意 ,未见复发。早期准确诊断和积极、及时手术是治疗右房黏液瘤的最好选择

    • >专题报道
    • 腹腔注射卵清白蛋白致大鼠内脏高敏感的研究

      2003, 24(2):127-130.

      摘要 (1808) HTML (0) PDF 0.00 Byte (38)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建立鸡卵清白蛋白致内脏高敏感大鼠模型 ,研究该模型内脏高敏感与肥大细胞的关联。 方法 :腹腔注射鸡卵清白蛋白使大鼠内脏致敏 ,分别在给药 3d及 2周后用特殊染色法观察结肠肥大细胞的形态学改变。用腹部撤离反射 (abdom -inal withdrawal reflex,AWR)评估致敏大鼠对直肠扩张刺激的内脏感觉改变。 结果 :甲苯胺蓝染色法显示 ,致敏大鼠肠黏膜及肠系膜肥大细胞数量明显增加 (P

    • 内脏高敏感大鼠肠道和脊髓5-羟色胺能神经元及神经纤维分布

      2003, 24(2):131-134.

      摘要 (1776) HTML (0) PDF 0.00 Byte (34)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研究内脏高敏感大鼠肠道及脊髓内的 5 -羟色胺 (5 - HT)能神经元及神经纤维的分布 ,肥大细胞脱颗粒对 5 - HT能神经元及神经纤维的影响。 方法 :鸡卵清白蛋白制备的内脏高敏感大鼠分为两组 (A组和 B组 ) ,B组为事先给予促肥大细胞脱颗粒释放剂 C4 8/ 80的内脏高敏感大鼠 ,A组为未予该药物的内脏高敏感大鼠。对内脏高敏感大鼠和正常对照组 (C组 )结肠和脊髓进行 5 - HT免疫组化 IHN- Envision染色并作定量分析。 结果 :A组和 C组比较 ,肠道 5 - HT免疫阳性神经纤维在黏膜下层阳性指数 (PI)明显增加 [(0 .6 34± 0 .2 75 ) vs(0 .2 4 5± 0 .131) ,P

    • 肠易激综合征患者肠黏膜神经肽阳性纤维与肥大细胞的关系

      2003, 24(2):135-138.

      摘要 (1473) HTML (0) PDF 0.00 Byte (34)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肠易激综合征 (IBS)患者结肠黏膜神经肽阳性纤维与肥大细胞 (MC)的关系 ,以及它们在 IBS中可能的作用和临床意义。方法 :黏膜标本取自 19例正常人和 31例 IBS患者的回盲部、乙状结肠 ,应用特殊组化和免疫组化染色法分别对神经肽阳性纤维和 MC进行染色 ,并应用彩色病理图像分析软件进行分析 ;电镜观察 MC及其毗邻结构。结果 :IBS患者 P物质 (SP)、血管活性肠肽 (VIP)阳性纤维的阳性强度、面积与 MC的密度、面积密切相关 (r=0 .386 0~ 0 .6 6 32 ,P

    • 内脏高敏感大鼠腹腔肥大细胞活性的改变及5-羟色胺对其的作用

      2003, 24(2):139-142.

      摘要 (1789) HTML (0) PDF 0.00 Byte (31)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证实内脏高敏感大鼠腹腔中肥大细胞活性增加 ,探讨 5 -羟色胺 (5 - HT)影响肥大细胞脱颗粒的作用。方法 :用腹腔注射鸡卵清白蛋白制备内脏高敏感大鼠 ,并随机分为 A组和 B组 ;空白对照鼠 (腹腔注射生理盐水 )随机分为 C组和 D组。提取内脏高敏感大鼠和对照组大鼠的腹腔肥大细胞 ,用抗原和抗血清孵育刺激肥大细胞脱颗粒 ,计数肥大细胞脱颗粒率 ,并用荧光法检测其组胺释放率。比较经不含 5 - HT孵育液组 (A组和 D组 )和富含 5 - HT孵育液组 (B组和 C组 )孵育的肥大细胞脱颗粒率和组胺释放率。 结果 :内脏致敏组大鼠 (A组和 B组 )的组胺释放率明显高于 D组大鼠 (P

    • 颈部坏死性筋膜炎的诊断和治疗(附二例报告)

      2003, 24(2):142-151.

      摘要 (1387) HTML (0) PDF 0.00 Byte (31) 评论 (0) 收藏

      摘要:结合文献复习 ,探讨坏死性筋膜炎 (necrotizing fasciitis,NF)的病因、临床表现及诊治。早期给予大剂量强力广谱抗生素 ;及时脓肿切开 ,彻底清创引流 ,切除全部坏死组织直至可见到出血红润的正常组织 ,创面用 3%双氧水、抗生素液冲洗后放置引流 ;术后加强换药 ,伤口 期缝合 ;可选择使用高压氧辅助治疗。治疗过程中注意观察处理原发感染病灶及并发症。结果 2例均治愈 ,伤口延期愈合。分析认为 ,及早诊断、足量抗生素和有效的外科处理以及防治并发症是治疗抢救成功的关键

    • 肠易激综合征患者内脏高敏感性与肥大细胞的关系

      2003, 24(2):143-146.

      摘要 (1667) HTML (0) PDF 0.00 Byte (32)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肠易激综合征 (IBS)患者肠黏膜肥大细胞 (MC)在内脏高敏感机制中的可能作用和临床意义。 方法 :应用电子气压泵及灌注导管测压仪检测 2 2例腹泻型 IBS(D- IBS)患者、2 0例便秘型 IBS(C- IBS)患者和 19例正常人肛门直肠压力、直肠对容量刺激的感觉及直肠顺应性。取回肠末端、回盲部、升结肠、乙状结肠黏膜标本 ,应用特殊组化染色法 (甲苯胺蓝改良染色法 )对 MC染色 ,并应用彩色病理图像分析软件进行分析。结果 :IBS患者肛门直肠括约肌的静息压、收缩压、松弛压与正常人相似 (P>0 .0 5 ) ;感觉阈值、排便阈值、疼痛阈值明显低于正常人 (P

    • >临床研究
    • 经右前外侧胸部切口行二尖瓣手术的体会

      2003, 24(2):146-158.

      摘要 (1792) HTML (0) PDF 0.00 Byte (28) 评论 (0) 收藏

      摘要:选用右前外侧胸部切口行二尖瓣手术 9例。全组男 2例 ,女 7例 ;年龄 11~ 4 5岁 ,平均 2 4 .6岁。其中行二尖瓣置换术8例 ,行二尖瓣成形术加室缺修补术 1例。术后无伤口感染 ,均为 1期愈合 ,全组无死亡和术后并发症。右前外侧胸部切口径路手术切口小且隐蔽 ,符合美观要求 ,创伤小 ,避免劈开胸骨 ,维护了胸廓完整性 ,有利术后恢复 ;并保留了再次心脏手术的入路。严格掌握手术指征 ,慎重选择手术对象 ,经右前外侧胸部切口是单纯二尖瓣手术径路的较好选择

    • >专题报道
    • 肠易激综合征肠黏膜SP、VIP、CGRP变化的研究

      2003, 24(2):147-151.

      摘要 (1874) HTML (0) PDF 0.00 Byte (37)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肠易激综合征 (IBS)患者结肠黏膜 P物质 (SP)、血管活性肠肽 (VIP)和降钙素基因相关肽 (CGRP)的变化 ,以及它们在 IBS中的可能作用和临床意义。 方法 :黏膜标本取自 17例正常人、16例腹泻型 IBS(D- IBS)患者和 12例便秘型 IBS(C- IBS)患者的回盲部、乙状结肠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和放射免疫测定法分别检测 SP、VIP、CGRP。结果 :IBS患者结肠黏膜 SP、VIP含量均较正常对照组显著升高 (P0 .0 5 )。 结论 :SP、VIP可能参与了 IBS的病理生理过程。

    • 肠易激综合征患者活动期和缓解期血浆5-HT、5-HIAA的变化

      2003, 24(2):152-154.

      摘要 (1620) HTML (0) PDF 0.00 Byte (19)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肠易激综合征 (IBS)活动期及缓解期的血浆 5 -羟色胺 (5 - HT)及其代谢产物 5 -羟吲哚乙酸 (5 - HIAA)水平的差异。 方法 :参照罗马 诊断标准 ,选取腹泻型 IBS(D- IBS)患者 14例及便秘型 IBS(C- IBS)患者 11例 ,正常对照组 12例。用高效液相色谱电化学法测定 IBS患者缓解期和活动期及健康对照组的血浆 5 - HT、5 - HIAA水平。结果 :活动期 D- IBS及 C-IBS患者血浆 5 - HT、5 - HIAA水平均升高 ,和正常对照组比较升高达 2~ 5倍 ,差异均有显著性 (P

    • 乙型肝炎病毒x基因转基因小鼠的表型分析

      2003, 24(2):155-158.

      摘要 (2000) HTML (0) PDF 0.00 Byte (33)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研究乙型肝炎病毒 X蛋白致转基因小鼠的表型效应。 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和组织病理学方法分析转基因小鼠中 X蛋白的表达部位及其病理学改变。结果 :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发现 X蛋白在转基因小鼠的肝脏、脾脏、肺脏、肾脏和皮肤组织中均有表达 ,从 F0 代到 F3代小鼠 ,X蛋白在肝细胞中的分布逐渐从细胞质向细胞核转移。病理学分析显示 ,表达 X蛋白的转基因小鼠出现了皮肤组织结构异常、肝组织和肺组织轻度变性等病理学变化。 结论 :乙型肝炎病毒 x基因转基因小鼠的肝脏、脾脏、肺脏、肾脏和皮肤等组织中表达 X蛋白 ,部分转基因小鼠出现的皮肤组织、肝组织和肺组织病理性损伤可能与 X蛋白有关 ;各代转基因小鼠肝细胞中 X蛋白的分布具有规律性的变化 ,可用于研究 X蛋白在不同部位发挥功能的途径

    • HBVpreS2-S基因诱发的体液免疫引起乙肝转基因小鼠肝组织损伤

      2003, 24(2):159-163.

      摘要 (2038) HTML (0) PDF 0.00 Byte (34)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乙型肝炎病毒 (HBV) pre S2 - S基因诱发的体液免疫在乙型肝炎发病机制中的作用。 方法 :用含 HBVpre S2 - S基因的质粒 pc DNA3- S2 - S经胫骨前肌肌肉注射免疫正常 BAL B/ c小鼠获得抗血清 ,将抗血清经尾静脉注射到转基因小鼠 BAL B/ c- Tg N(pre S2 - S/ ayw)体内 ,不同时间点静脉采血检测小鼠血清 HBs Ag、抗 HBs抗体、前 S2抗原、前 S2抗体、转氨酶、尿素氮和肌酐的变化 ,并处死动物检查肝、脾、肾、肠、肺和肌肉组织的病理学改变。 结果 :DNA免疫正常小鼠后 8~14周 ,抗 HBs抗体的浓度维持在 130~ 14 0 m IU/ ml;免疫后小鼠抗血清转移到转基因小鼠 BAL B/ c- Tg N(pre S2 - S/ ayw)后 2、4、7和 14 d,小鼠血清中未检测到 HBs Ag和前 S2抗原 ,抗 HBs抗体持续阳性 ,前 S2抗体 14 d时转阴 ;AL T2、4 d升高 ,7d恢复到正常 ;AST14 d内始终高于正常值 ,4 d时达高峰 ;尿素氮异常 ,γ- GT与肌酐正常。转基因小鼠肝脏出现急性乙型肝炎的改变 ,初期 (2 d、4 d)血窦内和汇管区有淋巴细胞浸润 ,4 d肝细胞开始肿胀 ;中期 (7d)全小叶出现肝细胞气球样变 ,肝小叶内出现肝细胞点灶性坏死伴单个核细胞浸润 ,汇管区轻度单个核细胞的浸润 ;后期 (14 d)时肝细胞肿胀明显减轻 ,小叶内和汇管区的淋巴细胞浸润

    • 单克隆抗体诱发乙肝转基因小鼠肝组织损伤

      2003, 24(2):164-167.

      摘要 (1787) HTML (0) PDF 0.00 Byte (33)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诱导整合有乙型肝炎病毒 (HBV)全基因组、无病理学反应的转基因小鼠产生病理学改变 ,建立研究急性肝炎发生机制及治疗药物筛选的转基因动物模型。方法 :采用尾静脉注射方法将 3种 HBV单克隆抗体 HBs Ab、HBe Ab、HBc Ab分别或混合导入整合有 HBV全基因组的转基因小鼠体内 ,使之与体内的抗原结合产生免疫学反应 ,随后进行血清学及常规病理学的研究。结果 :3种单克隆抗体单独或混合处理均引起 HBV转基因小鼠肝细胞的病理学损伤 ,以 HBs Ab及 HBs Ab+HBc Ab混合处理组损伤较为严重 ;但小鼠血清转氨酶基本表现正常。 结论 :体液免疫反应可以诱导 HBV转基因小鼠组织细胞发生损伤 ,并产生与急性肝炎相似症状的病理学改变 ,HBs Ab及 HBs Ab+HBc Ab处理的 HBV转基因小鼠可以作为研究急性肝炎发生机制的动物模型

    • >个案报告
    • 临床表现为周期性麻痹的寂静性甲状腺炎一例报告

      2003, 24(2):167-199.

      摘要 (1531) HTML (0) PDF 0.00 Byte (28) 评论 (0) 收藏

      摘要:

    • >专题报道
    • 乙型肝炎病毒(adr亚型)preS2-S基因转基因小鼠的建立

      2003, 24(2):168-171.

      摘要 (2169) HTML (0) PDF 0.00 Byte (5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建立可表达乙型肝炎病毒 (adr亚型 )包膜中蛋白的转基因小鼠品系。 方法 :通过原核显微注射法制备带有乙型肝炎病毒 (adr亚型 ) pre S2 - S基因的转基因小鼠。应用 PCR方法筛选乙型肝炎病毒 pre S2 - S基因转基因首建者 (founder)小鼠 ,再以免疫组织化学法分析乙型肝炎病毒蛋白在这些小鼠中的表达特性 ,PCR和免疫组化均阳性的转基因小鼠与正常同系异性小鼠交配用于传代培育 ,并用 PCR法检测其子代小鼠。结果 :共注射受精卵 6 9枚。选取存活受精卵 5 8枚分别植入 4只假孕小鼠 ,产仔并存活 2 3只。经尾组织 DNA PCR筛选得到 5只整合 pre S2 - S基因的 founder小鼠 ,免疫组织化学法发现其中3只小鼠的肝脏中表达 HBs Ag,进而对其中表达较强的阳性鼠进行保种。结论 :所建立的乙型肝炎病毒 (adr亚型 ) pre S2 - S基因转基因小鼠品系具有表达乙肝病毒中蛋白的生物学特性 ,这一品系的建立为中蛋白的相关研究提供了技术平台

    • >短篇报道
    • 超临界流体萃取-气相色谱法测定丁香药材中丁香酚的含量

      2003, 24(2):171-178.

      摘要 (1862) HTML (0) PDF 0.00 Byte (21) 评论 (0) 收藏

      摘要:

    • >专题报道
    • 乙型肝炎病毒核心抗原转基因小鼠的建立

      2003, 24(2):172-174.

      摘要 (1998) HTML (0) PDF 0.00 Byte (35)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建立乙型肝炎病毒核心抗原 (ayw亚型 )转基因小鼠模型。 方法 :采用受精卵显微注射的方法制备转基因小鼠 ,以 PCR、免疫组化和 H- E染色法分析导入基因在小鼠基因组中的整合、肝脏中的表达及肝组织的病理变化。结果 :得到 6只基因组中整合了核心抗原基因的首建者 (founder)小鼠 ,其中 1只在肝细胞核和胞浆均有 HBc Ag的表达。将肝脏中表达的小鼠继续传代 ,F1 代 10只小鼠中的 4只小鼠肝细胞有 HBc Ag的表达。 结论 :建立了乙型肝炎病毒核心抗原转基因小鼠 ,核心抗原基因能够在小鼠肝脏中表达 ,并且可以遗传

    • 乙型肝炎病毒preS2蛋白在转基因小鼠肝脏中的表达

      2003, 24(2):175-178.

      摘要 (2101) HTML (0) PDF 0.00 Byte (35)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分析乙型肝炎病毒 pre S2蛋白在 3′末端缺失的 pre S/ S基因转基因小鼠肝脏中的分布及其病理学作用。方法 :采用原核显微注射法将质粒 pc DNA3.1- pre S/ St注射入小鼠受精卵雄原核 ,制备转基因小鼠。PCR法在基因组水平筛选 3′末端缺失的 pre S/ S基因转基因小鼠首建者 (founder)及后代 ;免疫组织化学法在蛋白水平检测 pre S2蛋白在这些小鼠中的表达 ;H- E染色分析转基因小鼠肝组织的病理学变化。结果 :经原核显微注射法将目的片段注射入受精卵雄原核后 ,共出生 15只新生小鼠 ,其中存活 7只 ,经 PCR检测后获得 2只 founder转基因小鼠 ,命名为 C5 7- Tg N (pre S/ St) SMMU。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发现转基因小鼠肝细胞质中有 pre S 2蛋白表达 ,H- E染色发现转基因小鼠肝组织中央静脉周围有淋巴细胞聚集。将这 2只转基因小鼠与正常同系异性小鼠交配 ,进行传代培育 ,PCR法筛选阳性转基因小鼠 ,目前已传至 F2 代。 结论 :本研究成功建立了稳定遗传 3′末端缺失的 pre S/ S基因并表达 pre S2蛋白的转基因小鼠 C5 7- Tg N((pre S/ St) SMMU,它将是体内研究 3′末端缺失的 pre S/ S基因的表达产物在体内的生物学作用及其与肝细胞内细胞癌基因的转录激活之间关系的理想动物模型

    • >论著
    • 灾害救援药材保障的模块化设计研究

      2003, 24(2):179-183.

      摘要 (1846) HTML (0) PDF 0.00 Byte (18)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应用模块化原理 ,在系统分析常见灾害药材需求的基础上 ,研究建立灾害救援药材的基本模块和模块组装方法。 方法 :根据模块化原理 ,应用聚类分析法、Delphi法和决策分析法 ,建立药材基本模块和模块组装方案。 结果 :用于常见灾害救援的药材可以划分为急救模块、公共模块、灾害专用救治模块。地震灾害应按灾情的不同阶段 ,选用不同的组装比例 ;水灾灾害应按 2个急救模块、3个公共模块、4个水灾模块组成。结论 :本研究首次提出了药材模块化保障方法 ,建立了模块的合理划分和有效组合 ,为解决灾害救援的药材保障提供了一个新的途径

    • 镉诱导大鼠睾丸三种类型细胞和肝脏金属硫蛋白基因表达的研究

      2003, 24(2):184-187.

      摘要 (1875) HTML (0) PDF 0.00 Byte (28)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啮齿类动物睾丸较肝脏对镉毒性更敏感。通过对镉诱导早期大鼠睾丸三种类型细胞 (支持细胞、间质细胞和生精细胞 )与肝脏金属硫蛋白 (MT)及其亚型 MT1、MT2表达的研究 ,阐明大鼠睾丸对镉毒性较肝脏更敏感的分子机制。方法 :采用半定量 RT- PCR、EL ISA、原子分光光度吸收法 ,观察镉处理后不同时相大鼠睾丸三种类型细胞与肝脏 MT基因表达的变化。结果 :睾丸组织中存在 MT。同时还发现 0 h对照组大鼠镉处理后肝脏 MT m RNA增加并保持较高的基础水平 ,3h达峰值后下降 ;而睾丸支持细胞和间质细胞则在 6 h达高峰。镉中毒大鼠睾丸支持细胞和肝脏 MT1m RNA的变化幅度要低于MT2 m RNA,而在间质细胞中则相反。此外 ,生精细胞 MT1m RNA在镉处理后 0~ 3h减少 ,然后增加 ,而 MT2 m RNA的变化则相反 ,而且它们的诱导变化幅度较其他细胞低。镉暴露后肝脏 MT m RNA和 MT均升高 ,但在睾丸三种类型细胞中 MT的表达并没有增加。 结论 :镉诱导后 MT m RNA的表达具有细胞和时间依赖性 ;镉虽然能诱导睾丸 MT m RNA的转录但没有促进其 MT的合成 ,可能是睾丸对镉毒性与致癌作用较肝脏更敏感的重要原因

    • CD11b-BFP融合蛋白在U937细胞株中的表达与鉴定

      2003, 24(2):188-191.

      摘要 (1596) HTML (0) PDF 0.00 Byte (3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构建并表达巨噬细胞分化抗原 1(Mac- 1)的 α链 CD11b与蓝色荧光蛋白 (BFP)的融合蛋白 CD11b- BFP,为进一步直视研究 Mac- 1在白细胞内的分布、走向及归宿提供物质条件。方法 :首先将 CD11b的全长 c DNA进行酶切并获得 2个片段 ,将其中含有终止密码的片段作为模板 ,通过设计引物进行 PCR,获得不含有终止密码的该片段 ,然后与另一片段进行连接 ,形成不含有终止密码的 Mac- 1全长 c DNA,将其插入到表达载体 p EBFP- N1中 ,构建完成 CD11b- BFP融合基因 ,最后将其转染至 U937细胞株中 ,通过荧光显微镜观察与流式细胞术检测 Mac- 1的表达及其黏附活性来进行鉴定。 结果 :经酶切鉴定 ,p CD11b- BFP构建完全正确 ,转染 U937细胞株后 ,可见 CD11b- BFP融合蛋白发出的蓝色荧光。 结论 :构建完成 CD11b-BFP融合基因并在 U937细胞株中进行表达

    • 钾通道阻断剂和一氧化氮对肺动脉平滑肌细胞钾电流的作用

      2003, 24(2):192-195.

      摘要 (1737) HTML (0) PDF 0.00 Byte (33)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研究钾通道阻断剂、一氧化氮 (NO)对继代培养大鼠肺动脉平滑肌细胞 (PASMC)钾电流 (IK)的作用。 方法 :使用全细胞膜片钳技术观察继代培养大鼠 PASMC IK 及钾通道阻断剂格列本脲 (Gli) ,四乙胺 (TEA) ,4 -氨基吡啶 (4- AP)和 NO供体 S-亚硝基乙酰青霉胺 (SNAP)对其的作用。 结果 :继代培养大鼠 PASMC较急性分离者之 IK 明显降低。 4 - AP和高浓度TEA显著降低继代培养大鼠 PASMC之 IK,SNAP显著增加继代培养大鼠 PASMC之 IK。结论 :继代培养大鼠 PASMC钾通道特性发生改变 ,但通道阻断剂和 NO仍能显著改变其活性。

    • >个案报告
    • 空肠多发憩室合并末段回肠溃疡一例报告

      2003, 24(2):195.

      摘要 (1492) HTML (0) PDF 0.00 Byte (27) 评论 (0) 收藏

      摘要:

    • >论著
    • 间歇正压通气治疗兔海水淹溺型肺水肿

      2003, 24(2):196-199.

      摘要 (1599) HTML (0) PDF 0.00 Byte (29)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观察间歇正压通气 (intermittent positive pressure ventilation,IPPV)治疗兔海水淹溺型肺水肿 (pulmonaryedem a after seawater drowning,PE- SWD)的疗效。方法 :应用 IPPV对 PE- SWD新西兰大白兔进行救治 ,着重观察治疗后血气分析、肺损伤指标、病理学的改善情况 ,并观察部分呼吸动力学、血流动力学指标。结果 :经 IPPV治疗后 PE- SWD兔血氧分压 (Pa O2 )、二氧化碳分压 (Pa CO2 )均较未治疗组有明显改善 (P

    • 凝血因子Ⅸ基因剔除小鼠近交系的建立

      2003, 24(2):200-202.

      摘要 (1965) HTML (0) PDF 0.00 Byte (36)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建立可稳定遗传、临床症状显著的凝血因子 (F )基因剔除小鼠近交系。 方法 :以 PCR扩增检测小鼠尾组织 DNA,一期法检定小鼠血浆 F 活性和血浆凝血酶原时间 (PT)、白陶土部分凝血活酶时间 (KPTT)值 ;取以上结果为全阳性的小鼠以选优法进行全同胞兄妹交配 ,每代选用第一胎小鼠留种 ,第 8代开始筛选纯合子。 结果 :F8代 F 基因剔除小鼠PCR检测阳性率 92 % ,到 F1 2 代小鼠阳性率达 10 0 % ;F 活性 (2 .4 7± 1.75 ) %较正常小鼠 (14 8.18± 4 6 .98) %明显降低 (P

    • 血管紧张素Ⅱ1型受体mRNA和蛋白在人胰腺癌组织中的表达

      2003, 24(2):203-206.

      摘要 (1751) HTML (0) PDF 0.00 Byte (33)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血管紧张素 1型受体 (angiotensin type1receptor,AT1R) m RNA和蛋白在人胰腺癌组织中的表达。 方法 :标本取自 8例手术切除的胰腺癌、癌旁组织及 3例正常胰腺组织 ,RT- PCR方法检测人胰腺癌及正常胰腺组织中AT1R m RNA的表达 ;免疫组织化学方法与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 (SDS- PAGE)检测人胰腺癌组织中蛋白的表达。 结果 :AT1R m RNA和蛋白在人胰腺癌组织中均有表达。RT- PCR显示 AT1R m RNA在人胰腺癌组织与人正常胰腺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 87.5 % (7/ 8)和 0 (0 / 3)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 AT1R蛋白在人胰腺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为 6 2 .5 % (5 / 8) ,明显高于癌旁组织的 12 .5 % (1/ 8) ,差异有高度显著性 (P

    • >临床研究
    • ~(131)I治疗甲状腺功能亢进伴周期性麻痹(附42例分析)

      2003, 24(2):206-209.

      摘要 (1392) HTML (0) PDF 0.00 Byte (19) 评论 (0) 收藏

      摘要:甲状腺功能亢进 (甲亢 )伴周期性麻痹是一种临床常见病 ,口服药物治疗效果不佳。为探讨 1 31 I对甲亢伴周期性麻痹的治疗价值 ,选择 4 2例该类患者给予口服 1 31 I5 .0~ 9.0 m Ci(1Ci=3.7× 10 1 0 Bq)治疗 ,评价周期性麻痹的缓解情况 ,结果表明 ,1 31 I治疗甲亢伴周期性麻痹疗效肯定 ,使用安全 ,不良反应轻微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论著
    • 维生素A前体脂质体的研制及其特性考察

      2003, 24(2):207-209.

      摘要 (2131) HTML (0) PDF 0.00 Byte (44)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研制维生素 A前体脂质体 ,提高维生素 A的稳定性。 方法 :采用冷冻干燥法 ,选择甘露醇做冻干剂制备维生素 A前体脂质体 ,并考察维生素 A脂质体的形态、粒径分布、包封率和稳定性。 结果 :维生素 A前体脂质体经水合后呈单室脂质体 ,脂质体粒径分布均匀 ,平均粒径 0 .6 15 μm,药物包封率为 98.5 %。在 4 0℃贮存 3个月 ,脂质体形成、粒径及包封率无明显变化。 结论 :前体脂质体能明显提高维生素 A稳定性

    • 硝苯地平溶液的光解动力学研究

      2003, 24(2):210-213.

      摘要 (1895) HTML (0) PDF 0.00 Byte (38)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研究硝苯地平溶液光解反应的动力学规律和影响因素 ,探讨药物光稳定性的研究方法。方法 :在日光灯、紫外灯和自然光照射下对不同浓度硝苯地平溶液进行强制降解实验。结果 :硝苯地平溶液在自然光和日光灯下的光解动力学规律基本相同 ,溶液的浓度影响药物对光的吸收 :低浓度溶液的光解为一级反应 ;高浓度时光解反应趋向于零级反应 ,光解反应速率常数与光的照度成线性关系。 结论 :硝苯地平溶液光解的速率主要决定于照射光的性质、照度和药物对光的吸收

    • >实验研究
    • 楮实子的氨基酸及脂肪油成分分析

      2003, 24(2):213-217+227.

      摘要 (1971) HTML (0) PDF 0.00 Byte (37) 评论 (0) 收藏

      摘要:使用氨基酸自动分析仪对楮实子的游离与结合氨基酸进行分析 ,用气相色谱 -质谱联用仪分析测定其脂肪酸成分。结果发现楮实子含有 14种以上的氨基酸 ,主要为谷氨酸、精氨酸等。油中的脂肪酸组成主要为亚油酸以及棕榈酸、硬脂酸等 ,其中不饱和脂肪酸十八碳 - 8,11-二烯酸占总脂肪酸的 83.6 2 %。该结果表明 ,楮实子含有丰富的氨基酸与不饱和脂肪酸 ,其补益作用可能与之有关

    • >综述
    • 无嘌呤无嘧啶核酸内切酶/氧化还原因子1的研究进展

      2003, 24(2):214-217.

      摘要 (1811) HTML (0) PDF 0.00 Byte (25) 评论 (0) 收藏

      摘要:无嘌呤无嘧啶核酸内切酶 /氧化还原因子 1(APE/Ref- 1)具有修复 DNA损伤、影响氧化还原反应及调节转录因子DNA结合活性等功能 ,对细胞的生存有重要作用。近年来有关 APE/Ref- 1的研究在其基因、功能、分布以及与某些疾病尤其是神经系统疾病和肿瘤之间的关系等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进展 ,本文对此进行了综述

    • 脑神经细胞移植的研究和应用

      2003, 24(2):218-220.

      摘要 (1575) HTML (0) PDF 0.00 Byte (32) 评论 (0) 收藏

      摘要:近年来 ,脑神经细胞移植在治疗中枢神经损伤和退行变性疾病方面取得重要进展 ,重新引起医学界广泛重视。本文就脑神经细胞移植发展历程、其移植技术的研究和临床应用进行综述

    • >实验研究
    • 中药刺蒺藜化学成分的研究

      2003, 24(2):221-222.

      摘要 (1958) HTML (0) PDF 0.00 Byte (52)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采用硅胶柱层析对刺蒺藜 (Tribulus terrestris L.)的氯仿和乙酸乙酯萃取部分进行分离纯化 ,应用理化常数测定和光谱 (IR,EI- MS,1 H- NMR,1 3C- NMR)分析技术鉴定化合物的结构。分离并鉴定了 7个化合物 ,分别为 β-谷甾醇 (β- sitosterol, )、胡萝卜苷 (dancosterol, )、大黄素 (emodin, )、大黄素甲醚 (physcion, )、蒺藜酰胺 (terrestriamide, )、N-反式 -对羟基苯乙基阿魏酰胺 (N- trans- feruloyltyram ine, )和 N-反式 -对羟基苯乙基咖啡酰胺 (N- trans- caffeoyltyramine, )。其中化合物 , , 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得

    • 直接染色法观察组织工程心脏瓣膜构建中种植细胞的生长

      2003, 24(2):223-224.

      摘要 (1737) HTML (0) PDF 0.00 Byte (33)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了快速观察组织工程心脏瓣膜构建中种植细胞的生长状况 ,采用去细胞猪主动脉瓣叶为支架 ,将新生牛主动脉内皮细胞种植于其上 ,第 3、7天取瓣叶行 H- E直接染色 ,并以常规切片 H- E染色和扫描电镜作为对照。结果发现 ,该 3种方法观察所见细胞第 3、7天的生长疏密状况基本同步。提示 ,瓣叶 H- E直接染色可方便快捷地观察种植细胞的生长状况

    • 5-脂氧合酶诱导表达系统的建立

      2003, 24(2):225-227.

      摘要 (1625) HTML (0) PDF 0.00 Byte (34)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建立 5 -脂氧合酶 (5 L O)诱导表达系统 ,深入研究 5 L O功能、信号转导机制及药物筛选 ,采用 PCR扩增含 H ind 酶切位点的 2 kb长的 5 L O c DNA基因片段并将其克隆入质粒 p BI- G中构建重组表达载体 p BI- 5 L O。 p BI- 5 L O/ p TK- Hyg共转染 Tet- He L a细胞。多西环素与转染细胞孵育 4 8h诱导目的基因表达。对构建的重组载体 p BI- 5 L O进行序列测定 ,证实克隆的目的基因片段是 5 L O基因片段 ,且阅读框架正确。X- gal染色证实多西环素能诱导目的基因表达 ,阳性细胞的细胞核被染为蓝色。提示 5 L O诱导表达系统建立成功 ,证实其在细胞模型上系统工作

    • >临床研究
    • 腰骶神经根减压手术前、后及术中躯体感觉诱发电位与临床预后的相关性

      2003, 24(2):228-229.

      摘要 (1828) HTML (0) PDF 0.00 Byte (33) 评论 (0) 收藏

      摘要:观察腰骶神经根病变患者减压手术中 DSEP改善程度与术后临床症状改善之间的相关性。对 2 2例经 CT或 MRI检查证实的腰骶神经根压迫症患者 ,在术前及术后 9周 (8~ 10周 )进行临床随访检查。结果减压手术中 DSEP的波幅增高 ,术后临床症状明显改善 (P

    • 微波消融治疗心房颤动在心脏直视手术中的应用

      2003, 24(2):230-231.

      摘要 (2022) HTML (0) PDF 0.00 Byte (31) 评论 (0) 收藏

      摘要:对 3例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病变合并持续性心房纤颤 (房颤 )病史 14个月至 4年的患者 ,在行二尖瓣置换加三尖瓣成形手术的同时行非体外循环下心外膜微波线性切割 2例、心内膜微波线性切割 1例。结果全组均无栓塞等并发症 ,无术后死亡。术后房颤心律转为窦性心律 2例 ,仍为房颤的 1例。认为 ,在心脏直视手术时做微波线性切割操作方便、时间短 ,可将房颤心律转为窦性心律 ;但心外膜切割时要注意维持血压平稳 ,预防心律失常发生 ,避免损伤冠状动脉

    • >短篇报道
    • 断、分流联合术治疗门静脉高压症25例

      2003, 24(2):232.

      摘要 (1349) HTML (0) PDF 0.00 Byte (31) 评论 (0) 收藏

      摘要:

本期文章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

重要通知
友情提醒: 近日发现论文正式见刊或网络首发后,有人冒充我刊编辑部名义给作者发邮件,要求添加微信,此系诈骗行为!可致电编辑部核实:021-81870792。
            《海军军医大学学报》编辑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