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 24(3):233-235.
摘要:心脏瓣膜病是常见的心脏病 ,心脏瓣膜置换术是治疗心脏瓣膜病的有效方法。目前所用的机械瓣和生物瓣均存在一定的缺点 ,探索和研究一种理想的人造心脏瓣膜 ,是心脏瓣膜外科领域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随着组织工程技术的发展 ,组织工程心脏瓣膜被认为是一种潜在的理想的人造瓣膜 ,具有非常重要的临床应用前景 ,是目前心脏瓣膜外科领域重大研究课题。本文对近年来组织工程瓣膜支架材料、组织细胞来源和种植、体外预适应和在体动物试验等方面研究进行了评估 ,并指出目前研究中所存在的问题
2003, 24(3):235-248.
摘要:
2003, 24(3):236-238.
摘要:微创手术的概念是指凡能够较好地保持机体内环境稳定、减少组织损伤、有利于机体较快地恢复并有良好预后的治疗手术。妇科微创技术的主要代表是腹腔镜和宫腔镜手术 ,几乎可以替代所有的传统妇科手术 ,且治疗效果优越。由于全新概念的手术器械、仪器和各种能源的使用 ,使治疗具有更大的潜在风险。多年的腹腔镜临床实践证实 ,合理应用腹腔镜技术对保证手术质量和患者术后生活质量具有重大意义。妇科微创治疗的普及受地区经济发展和医生传统观念的较大影响 ,因此加强医师专业技术训练、更新医师观念是目前重要的任务
2003, 24(3):239-241.
摘要:目的 :制备羊带支架自体心包三尖瓣 ,并进行瓣膜置换研究。 方法 :成年绵羊 5只 ,全麻下开胸取心前区心包 80mm× 4 0mm ,经 0 .6 2 5 %戊二醛磷酸盐缓冲液 (pH 7.4 )浸泡处理后 ,采用自行研制的支架模具制备自体心包瓣膜 ,在中度低温 (鼻咽温度 32℃ )中高流量 (80~ 10 0ml·kg-1·min-1)并行体外循环下置换三尖瓣 ,手术后早期采用Swan Ganz导管测定血流动力学指标 ,手术后 2 4h、7d及 1、6、12个月时行超声心动图检查 ,观察自体心包瓣膜形态、启闭功能、瓣叶活动度 ,测量自体心包瓣膜跨瓣压差 (TPG)、流速、瓣口面积和反流量。 结果 :体外循环时间 (5 1± 5 .4 8)min ;自体心包瓣膜制作时间 (15± 3.0 8)min ;2例死于麻醉过深所致呼吸功能衰竭 ,3例存活超过 12 15个月。手术后三尖瓣TPG较术前增高 [(5 .76± 1.2 1)mmHgvs (1.6 0± 0 .4 0 )mmHg ,P
2003, 24(3):242-244.
摘要:目的 :初步探索猪主动脉组织工程瓣膜的制备方法。 方法 :经胰酶 EDTA、表面活性剂、核酸酶处理 ,去除猪主动脉瓣的细胞成分 ,测定瓣叶去细胞前、后的生物力学特性 ,并在其表面种植BAECs。 结果 :猪主动脉瓣膜中的细胞成分能完全被去除 ,获得完整无细胞的纤维网状支架 ,瓣叶去细胞前、后的断裂强度和断裂伸长率无明显变化 ,瓣膜近端存留的主动脉壁中的细胞一半被去除 ;种植的BAECs在去细胞瓣膜表面、主动脉内膜形成一连续的细胞层。 结论 :猪主动脉瓣膜去细胞后获得的纤维支架适宜血管内皮细胞的生长 ,可以用来构建组织工程瓣膜
2003, 24(3):245-248.
摘要:目的 :评价二尖瓣前瓣脱垂施行成形术的近远期疗效。 方法 :分析 1993年 9月至 2 0 0 2年 4月间接受二尖瓣成形术治疗前瓣病变患者 4 3例 ,其中二尖瓣前瓣退行性变 33例、感染性心内膜炎 6例、先天性二尖瓣前瓣裂或穿孔 5例、其他 2例。术前NYHA心功能Ⅱ级 18例、Ⅲ级 2 3例、Ⅳ级 2例。超声心动图示二尖瓣中度反流 17例 ,重度反流 2 6例。采用前瓣叶三角形切除 2 5例、腱索缩短 14例、腱索转移 2 0例、人工腱索 11例、乳头肌缩短 4例、瓣叶游离缘重塑 6例、自体心包片修复 4例及瓣叶裂隙缝合 4例。 结果 :术中改行二尖瓣置换术 4例 ;术后早期死亡 1例 (2 .32 % )。随访 38例 ,无晚期死亡 ;术后 6个月心功能恢复Ⅰ级 11例 ,Ⅱ级 19例 ,Ⅲ级 6例 ,Ⅳ级 2例 ;术后 3年超声心动图随访检查二尖瓣瞬时反流量少于 3.0ml者占 82 .76 % (2 4 / 2 9) ;术后 5年免于再次手术和血栓栓塞的比率分别为 (90 .4± 1.9) %和 (97.4± 1.2 ) % ;5年的实际生存率为(85 .7± 1.3) %。 结论 :二尖瓣前瓣病变往往需采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成形技术才能达到较为满意的疗效 ;手术中注意恢复二尖瓣几何形态上的对称性对成形术效果有较大的影响
2003, 24(3):249-251.
摘要:目的 :探讨人酸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aFGF)基因重组腺病毒载体 (Ad .aFGF)转染缺血心肌后促进侧支血管增生的作用。 方法 :实验用小型猪开胸于左冠回旋支 (Lcx)放置Ameroid环 ,4周后 ,将Ad .aFGF(n =7)、Ad .Null(n =6 )、PBS (n =6 )直接注射到Lcx供血区域 ,每只 10点 ,每点 10 9pfu或 10 0 μl;4周后心脏超声检测局部心功能的改善 ,体外冠状动脉造影观察侧支血管的增生 ,注射点心肌Ⅷ因子免疫组化染色检测心肌中的新生血管。 结果 :冠状动脉造影显示Ad .aFGF组较其他两组心肌中有明显的侧支血管增生 ,局部室壁功能显著提高 ;Ⅷ因子免疫组化染色显示Ad .aFGF组心肌中新生血管的密度显著高于另两组 (P
2003, 24(3):252-254.
摘要:目的 :分析心肌组织内何种细胞对骨髓间质干细胞 (bonemesenchymalstemcells,BMSCs)的定向分化起决定作用。方法 :利用BMSCs与心肌细胞 (cardiomyocytes,CM)、内皮细胞 (endothelialcells,EC)共培养和单独培养 ,分析形态和结构蛋白表达等方面的变化。 结果 :与CM共培养后 ,相邻的BMSCs之间融合成肌管样结构 ,并与相邻胎鼠CM初步形成闰盘样结构。心肌肌球蛋白重链 (myosinheavychain ,MHC)抗体染色呈阳性。在与EC共培养以及BMSCs单独培养时 ,BMSCs均未出现肌管样结构 ,MHC染色呈阴性。 结论 :CM对BMSCs的定向分化具有一定作用。
2003, 24(3):255-257.
摘要:目的 :观察缺血预处理 (ischemicpreconditioning ,IPC)对体外循环中缺血再灌注心肌细胞凋亡的影响 ,评价其对心肌的保护作用。 方法 :在猫体外循环 (cardiopulmonarybypass,CPB)模型的基础上随机分成 3组 :组 1(单纯CPB组 ,n =18)和组 2 (主动脉阻断组 ,n =18)于CPB开始 4 5min后阻断主动脉 ,6 0min后开放主动脉使心脏恢复再灌注 90min ;组 3(IPC组 ,n =18)于主动脉阻断前进行IPC(阻断升主动脉 5min后开放 10min ,并重复 3次 ) ,余处理与组 2相同。应用Annexin Ⅴ /PI联合染色、流式细胞仪检测心肌细胞膜磷脂酰丝氨酸的外翻 ,比较IPC处理组及单纯缺血再灌注组体外循环过程中 4 5、10 5、195min时间点心肌细胞坏死和凋亡的数量。 结果 :组 2于主动脉阻断 6 0min及再灌注 90min时心肌细胞坏死率分别为(2 .6 75± 0 .4 2 4 ) %及 (5 .32 7± 0 .5 13) % ,而组 3则分别为 (1.317± 0 .2 92 ) %和 (3.112± 0 .32 8) % ,两组主动脉阻断 6 0min时 ,均未检出凋亡心肌细胞 ,但在再灌注 90min时 ,组 2和组 3的心肌细胞凋亡率分别达 (2 .32 7± 0 .6 73) %和 (0 .94 3± 0 .14 6 ) %(P
2003, 24(3):258-260.
摘要:目的 :探讨冠心病患者行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EC CABG)和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NEC CABG)心功能恢复的效果。 方法 :回顾性分析 2 0 0 0年 1月至 2 0 0 1年 12月连续 12 0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其中EC CABG组 6 9例 ,手术在体外循环下进行 ;NEC CABG组 5 1例 ,不用体外循环 ,心脏跳动下完成旁路移植手术。应用肺动脉漂浮导管连续监测心排血量 (CO)、心排血指数 (CI)、左心室每搏功指数 (LVSWI) ,记录围术期主动脉内球囊反搏 (IABP)使用情况、机械通气时间、正性肌力药物用量、血液超滤的使用情况、手术时间、输血量等。 结果 :NEC CABG组CO、CI、LVSWI较EC CABG组恢复快 ;NEC CABG组使用IABP(1.9% )较EC CABG组 (8.6 % )明显降低 (P
2003, 24(3):261-263.
摘要:目的 :探讨深低温停循环 (deephypothermiccircolatoryarrest,DHCA)逆行灌注在胸主动脉瘤手术中的器官保护效果。 方法 :2 0 0 0年 1月至 2 0 0 2年 2月间 2 6例确诊为胸主动脉瘤的患者 ,在DHCA下根据不同手术方式采用全身逆行灌注(totalbodyretrogradeperfusion ,TBRP)、单纯上腔静脉逆行脑灌注 (superiorvenacava retrogradecerebralperfusion ,SVC RCP)和上下腔静脉同时逆行脑灌注 (superiorandinferiorvenacava retrogradecerebralperfusion ,SIVC RCP) 3种方法 ,观察术后器官功能恢复情况。 结果 :本组患者采用SVC RCP 14例 ,SIVC RCP 5例 ,TBRP 7例。全组体外循环时间 10 1~ 2 86min ,DHCA时间 18~ 4 2min ,逆行灌注时间 18~ 39min。 2 6例患者心脏均自动复跳 ,无手术死亡 ,无 1例发生精神症状及其他大脑并发症 ,无 1例瘫痪及肾功能衰竭。 结论 :DHCA时采用逆行灌注的方法能起到良好的器官保护效果 ,但应根据不同的病情和手术方式正确地选择不同种类的逆行灌注方法
2003, 24(3):263-268.
摘要:
2003, 24(3):269-271.
摘要:目的 :探讨改良超滤对成人心脏瓣膜替换术后左心功能的影响。 方法 :2 2例成人心脏瓣膜替换术患者随机分为改良超滤 (MUF)组 (n =10 )和无超滤对照组 (n =12 ) ,动态观察体外循环 (CPB)前、CPB停时及MUF结束时 (对照组CPB停后15min) 3个时间点心排量 (CO)、心排指数 (CI)、每搏输出量 (SV)、每搏指数 (SVI)、平均动脉压 (MAP)、左室每搏做功指数(IVSWI)等心功能指标。 结果 :MUF组超滤后CO、CI、SV、SVI、LVSWI均较CPB停时明显升高 (P
2003, 24(3):272-275.
摘要:目的 :研究腹腔镜子宫切除术 (LH)和开腹子宫切除术 (AH)对机体免疫功能的影响。 方法 :2 0 0 0年 5月至 2 0 0 2年7月因子宫肌瘤行LH的患者 4 8例 ,对照组开腹手术的患者 32例。术前 2 4h、术后 2 4h、72h分别抽取肘静脉血 ,采用ELISA双抗体夹心法测定血清IL 6、TNF α ,用散射比浊法测定血清CRP水平 ;流式细胞仪测定CD3+ (T细胞总数 )、CD4 + (T辅助 /诱导细胞 )、CD8+ (T抑制 /杀伤细胞 )、CD16 + (NK细胞 )的数量。 结果 :手术前两组患者血清IL 6、TNF α和CRP水无显著差异 (P >0 .0 5 )。术后 2 4h、72h两组患者的血清IL 6、TNF α和CRP水平与术前相比均明显升高 (P 0 .0 5 )。AH组患者在术后 2 4hCD3+ 、CD4 + 、CD8+ 均明显下降 (P 0 .0 5 )。 结论 :腹腔镜手术创伤小 ,对全身免疫功能影响小
2003, 24(3):276-278.
摘要:目的 :探讨腹腔镜下卵巢巨大囊肿的手术方法 ,比较腹腔镜与开腹手术的临床效果。 方法 :腹腔镜组为行卵巢巨大囊肿腹腔镜手术患者 13例 ,对照组为行开腹手术的巨大卵巢囊肿患者 18例。腹腔镜手术应用改良的开放式穿刺进腹 ,气腹压力控制在 12mmHg(1mmHg =0 .133kPa) ,镜下行囊肿穿刺抽吸囊液 ,根据病情行囊肿剥除术或附件切除术。 结果 :13例患者均在腹腔镜下完成手术。囊肿剥除术手术时间腹腔镜组为 (6 0 .7± 2 6 .5 )min ,对照组为 (5 4 .1± 19.2 )min ,两者无显著差异 ;附件切除术腹腔镜组手术时间为 (40 .7± 16 .5 )min ;对照组为 (5 0 .3± 18.4 )min ,两者有显著性差异 (P
2003, 24(3):278-284.
摘要:
2003, 24(3):279-281.
摘要:目的 :介绍一种改良的开放式第一穿刺方法 ,并对几种腹腔镜手术第一穿刺方法的安全性进行探讨。 方法 :4 10 2例腹腔镜手术采用 4种第一穿刺方法进入腹腔 :A组 2 4 92例 ,气腹形成后进行套管针穿刺 ;B组 798例 ,切开脐孔皮肤 ,套管针直接穿刺 ;C组 387例 ,切开脐孔皮肤、皮下脂肪及筋膜 ,套管针直接穿刺 ;D组 4 2 5例 ,用改良的开放式第一穿刺方法 ,即切开脐孔 ,套管鞘直接插入腹腔。一次穿刺 3次以上未进入腹腔或进入腹腔为成功 ;气腹针或套管穿刺针穿刺两次为穿刺不安全、不顺利 ;穿刺 3次以上未进入腹腔或进入皮下或引起血管或器官损伤为失败。 结果 :A组与B组的穿刺成功率无统计学差异(P >0 .0 5 ) ,C组和D组穿刺成功率明显高于A组 (P
2003, 24(3):282-284.
摘要:目的 :对输卵管妊娠腹腔镜手术与开腹手术的成本效益进行分析。 方法 :选择我院 2 0 0 0年 1月至 2 0 0 2年 6月间80例行输卵管妊娠腹腔镜手术与 13例开腹手术的患者 ,对其治疗前后花费时间、住院费用及医疗总费用 (包括直接医疗费用、直接非医疗费用和间接费用 )进行比较。 结果 :腹腔镜组的住院时间、术后恢复工作及误工时间明显低于后者 (P
2003, 24(3):285-287.
摘要:目的 :探讨CO2 及N2 气腹对裸鼠腹腔恶性肿瘤细胞种植和生长的影响。 方法 :30只裸鼠分为 3组 ,即开腹组、CO2气腹组、N2 气腹组 ,每组 10只动物。术前 30min每只裸鼠腹腔注入 5× 10 5SHZ88细胞 ,术后 1h、4 8h取 3组裸鼠的前腹膜行透射电镜检查 ,术后 30d处死所有裸鼠 ,打开腹腔对比腹腔生长的肿瘤平均质量。 结果 :CO2 气腹组与N2 气腹组腹膜电镜下表现为间皮细胞变性、间皮细胞间连接断裂、基底膜裸露以及完整性破坏 ,开腹组腹膜的微观结构没有明显改变。术后30d开腹组腹腔生长的肿瘤平均质量为 (0 .736 8± 0 .1895 )g ,CO2 气腹组为 (1.786 1± 0 .0 399)g ,N2 气腹组为 (0 .82 6 0±0 .35 5 9) g ,其中CO2 气腹组腹腔生长的肿瘤平均质量与开腹组和N2 气腹组有显著性区别 (P
2003, 24(3):288-290.
摘要:目的 :观察术前灌肠对妇科腹腔镜手术后肠功能恢复的影响。 方法 :将 177例患者分为术前灌肠组 (12 0例 )与不灌肠组 (5 7例 ) ,灌肠组又分为两个亚组 :术前 12h灌肠组 (6 3例 )和术前 2 4h灌肠组 (5 7例 )。所有患者术前 8h禁食 ,4h禁饮。所有患者均于术后 6h开始给予半流饮食。分别观察 3组患者术中肠胀气情况 ,术后第 1次下床活动和进食时间 ,术后肠功能、肠鸣音恢复时间。 结果 :3组患者术后第 1次进食和下床活动时间无统计学差异 ;不灌肠组患者术中肠胀气者 3例(5 .2 6 % ) ,术前 12h灌肠组患者术中肠胀气者 2 0例 (31.17% ) ,术前 2 4h灌肠组患者术中肠胀气者 12例 (2 1.0 5 % ) ,不灌肠组与灌肠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 (P
2003, 24(3):290-302.
摘要:
2003, 24(3):291-294.
摘要:目的 :研究吸入性糖皮质激素对豚鼠速发性支气管哮喘的快速作用。 方法 :以卵白蛋白为抗原致敏豚鼠 ,抗原再次激发速发性支气管哮喘反应前 ,处理组雾化吸入糖皮质激素布地奈德 (3mg/ml混悬于羟甲基纤维素赋形剂 ) 5min ,对照组雾化吸入赋形剂和生理盐水。实时测量哮喘豚鼠肺功能参数 ,肺动态顺应性 (Cdyn)和肺阻力 (RL)的变化 ,作为反映哮喘严重程度的指标。 结果 :基因组机制介导的糖皮质激素作用需要数小时才能起效 ,而抗原激发前雾化吸入糖皮质激素布地奈德在 10min内明显抑制了豚鼠支气管哮喘反应的Cdyn和RL变化 (P
2003, 24(3):295-297.
摘要:目的 :探讨骨髓基质细胞条件培养液诱导中脑神经干细胞分化为高比例神经元的机制。 方法 :采用骨髓基质细胞条件培养液培养中脑神经干细胞 7d ,通过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方法鉴别和计数神经元的数量 ,并与自然分化组、骨髓基质细胞膜片段组、骨髓基质细胞固定组以及骨髓基质细胞共培养组相比较。 结果 :用成年大鼠骨髓基质细胞的条件培养液体外培养新生大鼠中脑神经干细胞 ,神经干细胞分化为神经元比例 [(40 .5± 14 .5 ) % ]明显高于自然分化组 [(16 .6± 10 .5 ) % ]、骨髓基质细胞膜片段组 [(2 0 .8± 12 .5 ) % ]以及骨髓基质细胞固定组 ,但与骨髓基质细胞共培养组 [(36 .1± 9.7) % ]相比无统计学差异 (P >0 .0 5 )。 结论 :骨髓基质细胞条件培养液可明显提高神经干细胞分化为神经元的比例
沈毅珺;潘卫;易进华;徐容;陈秋莉;潘欣;冯春芝;邓松华;戚中田;刘彦君
2003, 24(3):298-302.
摘要:目的 :将柔性多肽接头和多克隆位点引入噬菌粒载体 pCANTAB5X中 ,构建适用于展示各种随机肽库、功能靶蛋白、功能靶蛋白变异体库和大分子量 (>30 0个氨基酸 )功能蛋白的新型噬菌粒展示载体。 方法 :应用 5′端含XbaⅠ、StuⅠ、SalⅠ、KpnⅠ识别序列的引物 ,PCR扩增获得XbaⅠ StuⅠ SalⅠ KpnⅠ [G4S]3 NotⅠ衔接片段 ,将该PCR产物克隆到pMD 18T中 ,再将该片段插入 pCANTAB 5X中构建成新型噬菌粒展示载体 pCANTAB5L。 结果 :限制性内切酶酶谱及DNA序列分析证明[G4S]3多肽接头和限制性内酶切位点XbaⅠ、StuⅠ、SalⅠ、KpnⅠ序列被引入到新构建的噬菌粒载体pCANTAB 5L中。 结论 :成功构建了新型噬菌粒展示载体 pCANTAB5L ,并能有效展示功能靶蛋白、功能靶蛋白变异体库和大分子量功能蛋白
陈云;朱明华;周晓军;林万和;倪灿荣;李芳梅;张顺民;龚志锦
2003, 24(3):303-306.
摘要:目的 :探讨滤泡源性甲状腺肿瘤及结节性甲状腺肿中RET、Mucin 1和Galectin 3蛋白的表达 ,寻找有助于诊断良恶性甲状腺肿瘤的标志物。 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S P法 ,检测 19例结节性甲状腺肿 ,5 4例腺瘤 (其中不典型腺瘤 19例 ) ,4 3例乳头状癌 (其中 11例乳头状微癌 ) ,16例滤泡性癌中上述 3种蛋白的表达情况。 结果 :良性病变 (结节性甲状腺肿和腺瘤 )与恶性病变 (乳头状癌和滤泡性癌 )中 3种蛋白的表达差异有极显著意义 (P 0 .0 5 )。 11例微癌患者中Galectin 3全部阳性 ,RET 8例阳性 ,Mucin 1阳性仅 3例 ;结节性甲状腺肿RET的表达与甲状腺癌比较虽无统计学意义 (P >0 .0 5 ) ,但前者为弱阳性 ,后者多为强阳性 ;腺瘤中不典型腺瘤Galectin 3的表达与其他腺瘤相比差异显著 (P 0 .0 5 ) ;部分腺瘤中见灶性Mucin 1和Galectin 3同时阳性。结论 :RET、Mucin 1和Galectin 3的同时检测可作为良恶性滤泡上皮性肿瘤鉴别诊断的指标 ,其中以Galectin 3的敏感性最佳 ,RET次之。Mucin 1高表达可能是去分化、浸润和转移的标志 ,Galectin 3阳性的不典型腺瘤是滤泡性腺瘤和滤泡性癌的交界性病变 ,良性腺瘤中Mucin 1?
2003, 24(3):307-310.
摘要:目的 :对目前常用的致突菌株和PCR随机突变方法进行评价。 方法 :用单链抗体表达质粒转化致突菌株XL1 Red ,转种传代 7d ,选取克隆测定DNA序列。用错配PCR在相同基因中引入突变 ,比较不同Mg2 + 浓度、不同dNTP的浓度、不同dITP等条件下所致突变率。 结果 :在XL1 Red菌株中转种 7d(约 5 0代 )后 ,测定突变率 2 %。其突变类型有明显偏向性 ,以A/T的突变为主 ,转换多于颠换。 结论 :用致突菌株引入的突变率过低 ,不适用于抗体亲和力成熟 ,错配PCR在合适条件下可达到 2 %以上突变率 ,适用于随机突变抗体库的构建 ,但其突变类型有偏向性 ,应予以考虑。
2003, 24(3):311-313.
摘要:目的 :观察内源性阿片肽在正常妊娠及分娩各阶段含量的变化规律。 方法 :采用神经肽放射免疫测定方法 ,测定5 0例正常未孕妇女 (对照组 )、4 5例正常妊娠妇女 (早孕、中孕及晚孕 3个时间段 )、4 5例正常平产妇女 (潜伏期、活跃期及分娩即刻 3个时间段 )和 4 5例产后妇女 (2h、2 4h 2个时间点 )血浆中 3种内源性阿片肽 (β 内啡肽、强啡肽A1 13 及亮啡肽 )含量的变化。 结果 :妊娠、分娩不同阶段 ,血浆中 3种内源性阿片肽含量均有不同程度的变化 ;β 内啡肽含量在妊娠期略有上升 ,分娩期开始显著增高 ,至分娩即刻升到最高 ,升高程度是 3种肽中最高的且产后 2 4h降至正常 ;强啡肽A1 13 含量从晚期妊娠开始显著升高 ,并上升至分娩即刻 ,分娩后渐下降 ,整个变化趋势平稳 ;亮啡肽含量在早孕时显著升高 ,而中、晚期降至正常 ,直至分娩即刻时再次显著升高 ,产后 2 4h继续上升至最高。 结论 :内源性阿片肽在正常妊娠及分娩各时期有着重要的调节功能。
2003, 24(3):314-317.
摘要:目的 :观察伽玛刀照射正常大鼠后急性期血脑屏障 (blood brainbarrier,BBB)通透性的改变。 方法 :选择正常大鼠右侧尾状核头部为照射靶点 ,动物按伽玛刀最大照射剂量分为 2 0、5 0、75、16 0Gy 4组 ,准直器直径为 4mm。于伽玛刀照射后12h至 14d内应用兔多抗清蛋白抗体行免疫组化染色半定量分析 ;并以硝酸镧作为示踪剂 ,应用透射电镜观察BBB的超微结构改变。 结果 :免疫组化法显示 16 0Gy和 75Gy剂量组于照射后 12h ,5 0Gy和 2 0Gy剂量组于照射后 1d靶区内出现血浆蛋白外渗 ;硝酸镧示踪电镜显示 16 0Gy、75Gy和 5 0Gy组于照射后 12h、2 0Gy组于照射后 1dBBB内皮细胞间的紧密连接开放。 75Gy、5 0Gy、2 0Gy组变化高峰期出现在照射后 3d ,而 7d后开始消散 ,16 0Gy组靶区阳性反应持续至照射后 14d。结论 :大鼠在伽玛刀照射后急性期存在BBB通透性改变 ,这种改变在 2 0~ 75Gy范围内具有自限性。
2003, 24(3):318-320.
摘要:目的 :探讨血液透滤器用于慢性肾衰患者普通透析的可行性和效果。 方法 :选择 30例长期维持性血透患者 ,治疗组和对照组各 15例。治疗组采用面积 1.3m2 、超滤系数为 30ml·h-1·mmHg-1的聚砜膜高通量透滤器 ,对照组采用面积 1.3m2 、超滤系数
2003, 24(3):321-323.
摘要:目的 :比较口服泼尼松和甲状腺内注射地塞米松治疗亚急性甲状腺炎的疗效及两种疗法对肾上腺皮质功能的影响。方法 :6 0例亚急性甲状腺炎患者随机分为 2组 ,Dex组 (30例 )予地塞米松注射液 (5mg ,每周 2次 ,有效病例 2周后每周 1次 )甲状腺内注射 ,Pre组 (30例 )口服泼尼松 (30mg/d 2周 ,2 0mg/d 2周 ,以后每周减 5mg/d) ,治疗后 4周、6周、8周比较 2组疗效。两组于治疗前及治疗结束后 2 4h、2周及以后每 4周进行快速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刺激试验至肾上腺皮质功能正常 (血清皮质醇水平≥ 5 5 2nmol/L)。 结果 :8周时Dex组治愈率为 10 0 % ,Pre组治愈率 90 %。所有病例均于 10周内治愈。Dex组疗程为 (5 .7± 2 .0 )周 ,Pre组为 (8.8± 1.8)周 (P
2003, 24(3):324-326.
摘要:目的 :探讨曲美他嗪 (trimetazidine ,TMZ)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 (RI)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 方法 :5 0只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生理盐水组和药物组 (TMZ 5或 10mg/kg) ,共 4组 ,假手术组只开胸 ,不结扎冠脉。余 3组制作RI模型 ,缺血前分别静脉注射TMZ(5或 10mg/kg)及等量生理盐水 ,在缺血 30min及再灌注 4 0min时分别测定血清肌酸磷酸激酶 (CK) ,再灌注 4 0min时测定RI区心肌丙二醛 (MDA)、超氧化物歧化酶 (SOD)、谷胱甘肽 (GSH)及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 Px)等变化。 结果 :药物组在缺血 30min时及再灌注 4 0min时的血清CK较生理盐水组显著降低。与假手术组相比 ,生理盐水组及药物组的MDA显著增高 ,SOD、GSH及GSH Px显著降低 ;与生理盐水组比较 ,药物组的MDA显著降低 ,SOD、GSH及GSH Px显著增高。 结论 :TMZ能抑制心肌细胞缺血及再灌注时心肌酶的漏出 ,对心肌缺血及缺血再灌注损伤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是通过提高体内自由基清除剂GSH的含量及SOD、GSH Px的活力 ,减轻脂质过氧化及其有害代谢产物对心肌细胞膜的损害
2003, 24(3):327-329.
摘要:目的 :建立盐酸奥昔布宁片的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测定法。 方法 :采用外标法 ,色谱柱 :Irregular HC18柱 ,流动相 :甲醇∶水∶1mol/L醋酸铵 (85∶13∶2 ) ,流速 :1.0ml/min ,检测波长 :2 2 0nm ,灵敏度 :1.5AUFS ,进样量 :10 μl。 结果 :本法线性范围为 0 .2 70 .0 μg/ml,最低检测限为 1ng ,平均回收率为 10 7.4 6 % ,日内差和日间差分别为 4 .4 4 %和 2 .15 %。 结论 :本测定方法简便易行 ,符合分析测定要求
2003, 24(3):330-332.
摘要:目的 :观测七叶皂苷钠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局部炎症反应的影响。 方法 :线栓法阻塞大鼠左侧大脑中动脉 ,建立缺血再灌注模型 ,经视交叉的冠状脑组织块行TTC染色测梗死面积 ,并进行髓过氧化物酶 (myeloperoxidase,MPO)、细胞间黏附分子 1(inter cellularadhesionmolecule 1,ICAM 1)免疫组化染色。 结果 :再灌注即刻腹腔内注射七叶皂苷钠的治疗组较对照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显著减轻 (P 0 .0 5 )。 结论 :七叶皂苷钠对局灶性脑缺血损伤的保护作用可能与抑制局部炎性渗出有一定的关系
2003, 24(3):333-334.
摘要:目的 :为细胞凋亡研究提供一种新的检测用蛋白。 方法 :在大肠杆菌中表达AnnexinB1蛋白 ,经离子交换层析后得纯品 ,异硫氰酸荧光黄 (fluoresceinisothiocyanate,FITC)标记AnnexinB1;选用Jarkat细胞 ,羟基喜树碱诱导该细胞凋亡 ;以FITC标记的AnnexinB1检测凋亡细胞。 结果 :FITC标记的AnnexinB1与凋亡细胞膜表面磷脂酰丝氨酸(phosphatidylserine,PS)结合 ,使凋亡细胞呈阳性着色 ,能有效检测细胞凋亡。 结论 :开发得到了一种新的细胞凋亡检测用蛋白AnnexinB1,为推广高效快捷的凋亡检测技术提供国产试剂奠定了基础。
2003, 24(3):335-337.
摘要:血小板活化因子 (platelet activatingfactor ,PAF)是一种高生理活性的磷脂介质 ,具有广泛的生物学作用 ,参与体内多种疾病的发病过程。近年来发现 ,PAF系统参与表皮角质形成细胞功能和皮肤炎性反应 ,与许多皮肤炎症有密切联系。同时人体角质形成细胞能够表达功能性的PAF受体 ,并参与诱导表皮细胞因子网络 ,与其他炎性介质相互作用 ,对皮肤炎症的发生起协同放大的效应
程黎明;贾连顺;黄本才;朱川海;郑本辉;梅炯;俞光荣;蔡宣松
2003, 24(3):338-340.
摘要:采用新鲜尸体完整颈椎标本 ,CT扫描读取C5椎节各结构的三维空间坐标 ,确立有限元模型的几何边界 ;根据文献设置材料参数 ;运用三维有限元分析程序ANSYS 5 .5 ,采用实体建模法建立颈椎骨性半结构的三维有限元模型。建立的C5椎节骨性半结构三维有限元模型 ,共有关键点 5 6 4个 ,节点 2 178个 ,4面体单元 785 4个。模型模拟了下颈椎的椎体皮质骨、松质骨、终板以及颈椎侧块、椎弓根、椎板、横突、棘突等脊椎后结构的材料特性。所建模型结构完整 ,空间结构测量准确度高 ,单元划分精细 ,重点突出 ,较为准确地模拟了下颈椎的形态结构和生物力学特点
2003, 24(3):341-342.
摘要:将符合本试验纳入标准的 88例充血性心衰患者分成试验组 (40例 )和对照组 (48例 ) ,患者均口服地高辛、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制剂、血管扩张剂 (非钙离子拮抗剂 )和利尿剂等基本抗心衰药物 ,在此基础上试验组加服卡维地洛。随访 7个月后 ,复查心脏彩超心脏射血分数和左室短轴缩短率 ,与试验初比较两组均有显著的改善 ,而服药 7个月后试验组较对照组有显著的升高 (P
2003, 24(3):343-344.
摘要:为观察葛根素对冠心病患者心肌缺血的治疗作用 ,将 6 0例冠心病心肌缺血患者随机分为葛根素组 (30例 ,常规西药加葛根素注射液治疗 )与对照组 (30例 ,单用常规西药治疗 )。结果显示 ,治疗后葛根素组的心肌缺血总负荷下降幅度明显大于对照组 (P 0 .0 5 ) ,室性期前收缩有明显减少 (P
2003, 24(3):345-346.
摘要:探讨NIP方案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 (NSCLC)的近期疗效及毒副作用。 32例非小细胞肺癌 ,其中Ⅲ期 2 8例 (Ⅲa期 6例 ,Ⅲb期 2 2例 ) ,Ⅳ期 4例 ,化疗方案为去甲长春花碱 (Vinorelbine ,NVB) 2 5mg/m2 静滴 ,第 1、8天 ;异环磷酰胺 (IFO) 3g静滴 ,1次 /d ,共 3d ;顺铂 (DDP) 2 5mg/m2 静滴 ,1次 /d ,共 3d。每疗程间隔 2 8d ,2个疗程后评价疗效。 32例患者经NIP方案治疗后的总有效率 5 3.13% ,其中CR 1例 ,PR 16例 ,SD 4例 ,PD 9例 ;主要不良反应为骨髓抑制。提示NIP方案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安全、有效。
叶有生;孙永安;曹培;宁占河;王平;蔡利;霍云霞;郑月;李燕;于世平
2003, 24(3):347-348.
摘要:为观察12 5I放射粒子组织间永久性植入治疗恶性肿瘤的临床效果 ,选择 113例的治疗病例 ,其中口腔、颌面部肿瘤 4 9例 ,头、肺、乳腺、肝、胰、结肠、直肠及前列腺等各种肿瘤共 6 4例 ,病理诊断明确。经CT定位术植入 5 7例 ,CT、B超引导下经皮穿刺植入 5 2例 ,模板插植 3例 ,立体定向支架术插植 1例 ,均为组织间永久植入。随访 4 10个月 ,结果显示有 2例患者肿瘤完全消失 ,4例晚期肿瘤患者 6个月后转移衰竭死亡 ,2例因心脑疾病死亡 ,其余患者肿瘤均有不同程度缩小 ,症状改善 ,生存时间延长。在治疗中 ,全组无白细胞下降 ,无因植入12 5I粒子而导致的严重并发症。临床实践证明12 5I放射粒子组织间永久植入治疗恶性肿瘤安全有效 ,可明显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2003, 24(3):349.
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