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3年第24卷第4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院士论坛
    • 肝癌外科临床诊治中应重视的几个问题

      2003, 24(4):349-350.

      摘要 (1588) HTML (0) PDF 0.00 Byte (30) 评论 (0) 收藏

      摘要:原发性肝癌(以下简称肝癌)是我国常见的恶性肿瘤。肝癌起病隐匿,生长迅速,因此也是难治的恶性肿瘤之一[1]。随着新技术、新方法的不断涌现,以及广大外科临床医生长期不懈的努力,我国肝癌外科临床诊治工作取得了巨大的进步,累积了国际上最大宗的临床肝切除病例,积累了丰富的宝贵经验[2,3]。本文结合我们的工作实践,对肝癌外科临床诊治中应重视的几个问题谈谈如下体会。

    • >专家论坛
    • 21世纪分子病理诊断的发展与展望

      2003, 24(4):351-355.

      摘要 (2003) HTML (0) PDF 0.00 Byte (32) 评论 (0) 收藏

      摘要:21世纪病理诊断“金标准”的传统概念将会更新,病理诊断将充分体现形态病理学、免疫病理学和分子病理学的整体诊断水平,其准确性和可靠性都将得到极大地提高。分子病理诊断的临床应用将会进一步扩展经典病理学诊断的内涵,为从分子水平上认识病变的性质、生物学特性、对治疗方式的敏感性以及临床预后等提供多方面有价值的信息。建立疾病特异性的分子诊断谱以及使检测技术低成本、标准化和自动化,将是当前分子病理诊断发展中需要解决的重点问题。

    • 丙型肝炎病毒与肝细胞癌关系研究进展

      2003, 24(4):356-359.

      摘要 (1406) HTML (0) PDF 0.00 Byte (32) 评论 (0) 收藏

      摘要:据估计,目前全世界感染丙型肝炎病毒(HCV)者约1.7亿。我国大陆以HCV 1b、2a型为多,其中肝细胞癌(HCC)和(或)癌周肝组织HCV抗原阳性率达36.2%(25/69)~72.7%(48/66),这种差异与检测方法的不同有关。HCV感染后通常经由慢性肝炎→肝硬化路径引起HCC。HCV抗原表达与肝细胞恶性转化和肿瘤相关基因的功能改变有关,是HCC发生的重要危险因子之一。

    • >个案报告
    • 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继发反应性噬血细胞综合征一例报告

      2003, 24(4):359-379.

      摘要 (1598) HTML (0) PDF 0.00 Byte (45) 评论 (0) 收藏

      摘要:1临床资料 患儿,女,12岁,因全身瘙痒伴皮肤巩膜黄染1个月余于2000年6月入院。门诊B超及CT检查均提示“肝内胆管扩张,左外叶占位”。入院体检发现肝肋下平脐,肝上界位于右锁骨中线第5肋间,脾肋下未及。腹腔MRI诊断:肝内外胆管多发结石,阻塞性黄疸,慢性胆管炎。入院后

    • >专题报道
    • 肝细胞癌与肝内胆管癌间基因表型差异分析

      2003, 24(4):360-363.

      摘要 (1781) HTML (0) PDF 0.00 Byte (35)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通过对肝细胞癌(HCC)和肝内胆管癌(ICC)之间抑癌基因(tumor suppressor gene,TSG)和微卫星(mi—crosatellite,MS)变异谱特点进行对比分析,了解这两种肝脏最常见恶性肿瘤在基因发生路径上的差异。方法:采用微组织切割法,从石蜡包埋的组织切片中提取基因组DNA进行直接测序,对33例信息性(杂合性)HCC和22例ICC进行了6种TSG杂合性缺失(loss of heterozygosity,LOH)的检测,并对其中10例HCC和全部22例ICC做7个MS的LOH分析。结果:6种TSG的变异情况在HCC依次为:p53(4/5,80.0%)、OGG1(2/4,50.0%)、APC(5/12,41.7%)、RB1(1/5,20.0%)、DCC(0/4,0%)、MCC(0/3,0%);在ICC为:APC(11/16,68.8%)、DCC(6/13,46.2%)、OGG1(5/12,41.7%)、p53(6/16,37.5%)、RB1(2/9,22.2%)、MCC(1/7,14.3%)。HCC和ICC中7个MS的LOH发生率分别为30.0%(3/10)和59.1%(13/22)。7个MS在HCC中仅有2个发生LOH,而在ICC中则全部出现LOH,其中与p16/MTS-1和MXI-1基因连锁的4个MS仅在ICC中出现LOH。结论:HCC和ICC之间TSG和MS存在着明显不同的LOH谱,推测两者在发生过程中可能沿循各自不同的分子路径。对LOH基因谱成员的分析,有助于进一步认识HCC和ICC发生的分子机制。

    • 肝细胞癌微卫星变异的研究

      2003, 24(4):364-368.

      摘要 (2074) HTML (0) PDF 0.00 Byte (47)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肝细胞癌(HCC)微卫星变异的特点及其与临床病理的相关性。方法:采用MegaBACE 500型自动化DNA分析系统,对56例HCC中10个微卫星的杂合性缺失(loss of heterozygosity,LOH)、微卫星不稳定性(microsatillite instability,MSI)和等位基因失衡(allelic imbalance,AI)3种变异特征进行检测。结果:56例HCC中,76.8%(43/56)出现LOH,其中以RIZ[76.7%(23/30)]和D4S426[61.0%(25/41)]最高;EdmondsonⅢ、Ⅳ级肿瘤D4S426的LOH明显高于Edmondson Ⅰ、Ⅱ级[76.7%(23/30)vs 18.2%(2/11),P

    • 肝脏少见原发性间叶性肿瘤101例的临床病理研究

      2003, 24(4):369-372.

      摘要 (2009) HTML (0) PDF 0.00 Byte (4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研究肝脏少见原发性良、恶性间叶性肿瘤的临床病理特点以提高病理诊断的准确性。方法:回顾性分析于1982年1月至2002年12月间经手术切除、组织病理和免疫病理诊断证实的原发性间叶性肿瘤共计18种101例(不包括肝海绵状血管瘤)。结果:肝良性间叶性肿瘤有7种48例,占47.5%(48/101),男女之比为1:1.8,平均31.2岁;以肝血管平滑肌脂肪瘤最为常见,占70.8%(34/48);该组患者术后至今全部生存,无1例复发。肝恶性间叶性肿瘤有11种53例,占52.5%(53/101),男女之比为1.2:1,平均44.1岁;其中最常见者为肝淋巴瘤[20.8%(11/53)],全部见于男性,且63.6%(7/11)的患者有HBV感染史,2例合并肝细胞癌;该组患者术后2年和3年生存率分别为61.9%(13/21)和33.3%(7/21)。结论:肝脏可以原发大部分类型的软组织肿瘤,良、恶性肿瘤患者之间的性别和年龄分布有所不同,值得在诊断时参考。在做出病理诊断之前必须结合临床排除转移;鉴别诊断应首先排除肝细胞癌与肝内胆管癌的梭形细胞型或局部肉瘤样化生等变异类型;科学、合理地使用免疫组化染色谱具有重要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价值。

    • 肝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免疫病理特点(附36例分析)(英文)

      2003, 24(4):373-379.

      摘要 (1801) HTML (0) PDF 0.00 Byte (4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肝血管平滑肌脂肪瘤(AML)的临床和免疫病理学特点及鉴别诊断要点。方法:对36例手术切除肝AML的临床和病理学特点、10种免疫组化标志物的表达状况进行检测。结果:36例肝AML中女性21例,男性15例,平均年龄41.6岁(26~60岁),26例(72.2%)有肝区胀痛,10例(27.8%)为偶然发现。瘤体直径为2.5~14 cm,平均6.8 cm。光镜下肿瘤由平滑肌细胞、厚壁血管及脂肪3种成分混合组成,根据瘤组织成分的比例可分为经典型(7例,19.4%),、肌细胞为主型(24例,66.7%)、脂肪细胞为主型(4例,11.1%)、血管瘤型(1例,2.8%),有时可见髓外造血。免疫组化染色显示,瘤细胞呈HMB45(100%)、SMA(100%)和CD117(66.7%)阳性。结论:肝AML组织学变异较大,容易造成误诊,鉴别诊断需排除肝细胞癌、脂肪性肿瘤、血管源性肿瘤以及间叶性错构瘤等;免疫组化以出现HMB45阳性瘤细胞具有重要的诊断意义。

    • 毛细管电泳法检测肝细胞癌微卫星基因表型的影响因素

      2003, 24(4):380-383.

      摘要 (1653) HTML (0) PDF 0.00 Byte (16)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分析影响肝细胞癌微卫星-自动毛细管电泳检测结果的技术因素。方法:应用MegaBACE 500毛细管电泳测序仪对一组高度多态性微卫星PCR扩增产物进行电泳,应用Genetic Profiler软件进行基因表型分型,比较PCR扩增产物在不同处理条件下对基因分型的影响。结果:PCR反应体系残留混合物(dNTP、引物和盐离子的浓度等)对基因分型的结果有明显的影响,当PCR体系中盐离子和DNA的浓度比>10 000:1时可使等位基因片段分析系统评分出现偏差而导致结论错误,基因组DNA—PCR样品浓度在50 ng/μl时较为合适。结论:毛细管电泳测序体系中PCR反应体系残留混合物的浓度是影响基因分型结果的一个重要因素。

    • 高低转移性小鼠肝癌细胞系基因组的不稳定性

      2003, 24(4):384-386.

      摘要 (1365) HTML (0) PDF 0.00 Byte (27)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了解小鼠高、低转移性肝癌细胞系Hca/16A3-F(F)和Hca/A2-P(P)发生基因组不稳定性情况。方法:随机选择小鼠7号和11号染色体上21个微卫星多态标记,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简单重复序列多态性(simple sequence length poly—morphism,SSLP)方法对F和P细胞系进行分析。结果:F和P细胞系有信息的微卫星基因座等位基因与近交系C3H小鼠相同,且存在多基因座等位基因异常;P和F细胞在3个基因座表现不同的等位基因条带。结论:小鼠高、低转移性肝癌细胞系存在基因组不稳定性,并在小鼠肝癌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源自纯合性小鼠的一个肿瘤的两个亚克隆细胞系存在不同的遗传学特征。

    • >论著
    • 伯氏疟原虫氯喹敏感株和抗性株虫体食物泡和疟色素形态及形成的比较

      2003, 24(4):387-389.

      摘要 (1489) HTML (0) PDF 0.00 Byte (3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了解伯氏疟原虫氯喹敏感株(N)和抗性株(RC)红内期虫体在抗药性、致病力和诱导免疫应答方面差异的形态学基础。方法:应用超薄切片和透射电镜技术,比较N株和RC株虫体食物泡和疟色素形态及形成的差异。结果:N株滋养体具有单一的、大型的食物泡,疟色素位于滋养体周边的质膜下;在裂体生殖中,疟色素发生聚合和中心化。RC株滋养体食物泡少见,其中多数虫体形成多个微型单层膜的食物泡样结构;疟色素形成明显少于N株滋养体;而且在裂体生殖中,未见疟色素聚合和中心化。结论:伯氏疟原虫RC株长期在氯喹压力下,形成了微型食物泡样结构的摄食方式,具有与N株疟原虫不同的对游离血红素的解毒机制,这可能是伯氏疟原虫N株和RC株在抗药性、致病力和诱导宿主免疫应答方面差异的基础。

    • 重组腺病毒介导的FLT3配体和阿霉素联合治疗小鼠肝癌

      2003, 24(4):390-392.

      摘要 (1954) HTML (0) PDF 0.00 Byte (45)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将重组腺病毒介导的FLT3配体(FLT3 ligand,FL)与阿霉素(adriamycin,ADM)联合治疗小鼠肝癌,探索基因治疗和化疗相结合治疗肿瘤的新方法。方法:构建携带鼠FL的重组腺病毒载体(AdmFL),单独用其或ADM以及两者联用对实验性肝癌小鼠进行治疗,观察抗肿瘤效果。结果:(1)FL+ADM组小鼠肝癌生长抑制率最大值为56.5%,明显高于ADM组和FL组的27.5%和26.6%(P<0.01);(2)FL+ADM组小鼠早期死亡率为8.3%,明显低于ADM组的37.5%(P<0.01);FL十ADM组小鼠长期生存率为86.4%,明显高于ADM组和FL组的50.0%和41.5%(P<0.01)。结论:(1)FL和ADM治疗小鼠肝癌具有协同作用,FL可显著增强化疗效果;(2)FL能明显降低化疗不良反应。

    • 三种蟾毒单体对SMMC-7721和BEL-7402人肝癌细胞生长的抑制作用

      2003, 24(4):393-395.

      摘要 (2275) HTML (0) PDF 0.00 Byte (45)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蟾蜍中主要蟾毒内酯类成分蟾毒灵、华蟾酥毒基、酯蟾毒配基的抗肝癌作用及机制。方法:以SMMC-7721、BEL-7402人肝癌细胞为靶细胞,以丝裂霉素为阳性对照药物,应用四甲基偶氮唑盐比色法、锥虫蓝染色和DNA染色分析法观察这3种蟾毒单体对肝癌细胞的生长抑制和诱导凋亡作用。结果:蟾毒灵和华蟾酥毒基对上述肝癌细胞具有明显生长抑制作用,华蟾酥毒基较蟾毒灵作用略弱,但两者达到相同生长抑制效果所需浓度均低于丝裂霉素,酯蟾毒配基只有在较高浓度下才显示对肝癌细胞的生长抑制作用;不同浓度蟾毒灵、华蟾酥毒基对人肝癌细胞细胞膜具有破坏作用;可使人肝癌细胞阻止于G2/M期,使处于S期的细胞比例降低,并有明显诱导肝癌细胞凋亡作用。结论:蟾毒灵、华蟾酥毒基对上述人肝癌细胞具有明显生长抑制作用,具有对肝癌细胞膜的直接破坏作用和诱导凋亡作用;酯蟾毒配基抗肿瘤作用较弱。

    • 原发性肝癌围手术期血清前白蛋白检测的临床价值

      2003, 24(4):396-398.

      摘要 (2140) HTML (0) PDF 0.00 Byte (37)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血清前白蛋白(prealbumin,PA)检测在原发性肝癌围手术期肝储备功能评价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分析120例接受左半肝切除的原发性肝癌患者围手术期血清PA水平与常规肝功能、肝硬化程度及术后肝功能衰竭的关系。结果:肝癌患者术前血清PA平均水平为(1 72±30)mg/L,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1),血清PA值异常的发生率较Alb、TBIL的高(P<0.01)。结论:血清PA值可以较敏感而准确地反映围手术期肝脏储备能力和肝功能的损害程度,术后动态观察血清PA值的变化能及时发现肝功能衰竭,并对判断预后提供了较准确的依据。

    • 3’末端碱基游移混合引物提高多变区基因片段PCR检测的阳性率(英文)

      2003, 24(4):399-402.

      摘要 (1460) HTML (0) PDF 0.00 Byte (14)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通过使用3’末端碱基游移混合引物,减少引物末端错配,提高多变区基因片段的PCR检测阳性率。方法:在HBV DNA P基因区设计一对检测阳性率相对较高的引物(原型引物),在原型引物序列基础上将两根引物的3’末端分别截去1个或2个碱基,设计出两对参数与原型引物近似的突变引物。分别单独用原型引物和原型引物与突变引物组成的混合引物,在相同条件下对27份HBV DNA阳性标本行PCR,比较二者阳性率。用混合引物扩增4例拉米呋丁治疗无效患者血清HBV DNA,将扩增产物测序并评价3’末端错配对PCR的影响。结果:原型引物和混合引物检测阳性率分别为70.4%(19/27)和85.2%(23/27),两者差异非常显著(P<0.05)。引物3’末端错配能导致PCR假阴性。结论:扩增保守性相对较差的基因片段,采用3’末端单个或多个碱基截短的引物,构成3’末端碱基游移混合引物,可以避免因3’末端错配产生的PCR假阴性,提高检测阳性率。

    • >个案报告
    • 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甲状腺上动脉假性动脉瘤一例报告

      2003, 24(4):402-405+465.

      摘要 (1879) HTML (0) PDF 0.00 Byte (35) 评论 (0) 收藏

      摘要:1 临床资料 患者男性,42岁。行Smith—Robinson前路颈椎手术后1周自觉右侧颈前区出现一肿物,2d内渐增大,触之较硬。第3天经治医师检查肿物活动度较差,无明显搏动。颈部高频超声检查见右甲状腺上极外侧和胸锁乳突肌内侧缘之间有一大小约50 mm×35 mm的实性中等偏低回声团块,呈椭圆形,边界清晰,彩色多普勒能量超声检查发现右侧甲状腺上动脉(STA)受该肿块压迫,从距甲状腺上动脉起点约4cm处发出一明亮的彩色血流信号进入该肿块内(图1A、1B,见封三),该信号在彩色多普勒血流图(CDFI)上呈现为红监双色(图1C,见封三);将脉冲多普勒取样容积置于该信号发出点处,频谱显示为收缩期窄谱和舒张期宽谱动脉频谱

    • >论著
    • 小鼠不同细胞数骨髓移植后回巢与生存率观察

      2003, 24(4):403-405.

      摘要 (1698) HTML (0) PDF 0.00 Byte (31)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移植细胞数对小鼠骨髓移植回巢及生存率的影响。方法:采用不同细胞数移植、不同细胞数加不同时问间隔程序移植及流式细胞仪检测等方法,观察不同细胞数骨髓移植后小鼠骨髓内回巢效果和生存情况。结果:不同细胞数骨髓移植中5×105组的回巢细胞数与高细胞数组无差异,回巢率远远高于后者(P<0.01)。结论:在一定细胞数量范围内,分次移植可能提高移植干细胞的回巢效率。

    • 热灭活隐球菌对小鼠隐球菌脑炎的作用及其机制

      2003, 24(4):406-408.

      摘要 (1419) HTML (0) PDF 0.00 Byte (29)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研究脑内接种热灭活的隐球菌(heat—inactived Cryptococcus neoformans,H-CN)在中枢神经系统隐球菌感染中的作用及对小鼠脑和脾IL-2、IL-6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实验动物随机分为实验组(先给予两次脑内接种H—CN)和对照组(先给予两次脑内接种生理盐水),然后分别取两组中部分小鼠的脑和脾用RT—PCR方法检测IL-6 mRNA和IL-2 mRNA基因表达,同时给予两组剩余小鼠脑内接种致死量的隐球菌,观察小鼠脑组织病理改变。结果:小鼠脑组织总RNA以IL-6和IL-2引物进行RT—PCR,实验组IL-6表达阳性,IL-2表达阴性,对照组IL-6、IL-2均表达阴性。小鼠脾组织总RNA以IL-6和IL-2两种引物进行RT—PCR,两组IL-6、IL-2均表达阴性。实验组小鼠脑组织病理与对照组相比可见侧脑室的隐球菌周围有大量的炎性细胞浸润。结论:脑内接种H—CN可引起中枢神经系统特异性免疫反应,中枢神经系统抗隐球菌机制很可能与H—CN引起局部细胞因子IL-6的分泌有关。

    • 携带lacz报告基因的腺病毒载体在大鼠滑膜组织中的表达

      2003, 24(4):409-411.

      摘要 (1727) HTML (0) PDF 0.00 Byte (35)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观察lacz报告基因重组腺病毒对滑膜组织的转染能力及表达持续时间。方法:55只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11组,每组5只。将100μl lacz报告基因的腺病毒载体(pAxCAI lacz)进行踝关节腔注射,注射后分别于第1、2、3天及第1、2、3、4、5、6、7、8周时处死1组大鼠,采用x—gal染色的方法观察腺病毒在滑膜组织中的表达情况,计算机图像分析定量描述其表达的时相性改变。结果:X-gal染色显示,腺病毒转染滑膜组织后,报告基因在滑膜衬里层及滑膜下层的组织细胞中表达,表达的高峰出现在转染后3~7 d,持续表达时间一直维持到转染后7周。结论:腺病毒载体可以高效实现体内基因的转移和表达,是一种可用于关节滑膜组织体内转基因治疗的基因载体。

    • >个案报告
    • 系统性红斑狼疮并发硬膜下积液一例报告

      2003, 24(4):411-414.

      摘要 (1391) HTML (0) PDF 0.00 Byte (16) 评论 (0) 收藏

      摘要:1 临床资料 患者女性,49岁,因头痛伴恶心、呕吐半个月余入院。半个月前患者无明显诱因出现头痛,为额颞部持续性胀痛,伴轻度恶心、呕吐,无明显发热。测血压150/90mmHg(20/12 kPa),服用硝苯地平10mg,3次/d,共2d,头痛无明显缓解,又服用吡罗昔康,1次/d,共2d,自觉头痛有

    • >论著
    • 淀粉样脑血管病相关脑出血的临床研究

      2003, 24(4):412-414.

      摘要 (1455) HTML (0) PDF 0.00 Byte (38)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研究淀粉样脑血管病(erebral amyloid angiopathy,CAA)相关脑出血(CAAH)的临床和病理特点。方法:通过分析5例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的临床表现、影像学和脑组织局部解剖,总结CAAH的临床特点。结果:CAAH的发病情况和临床表现类似于高血压性脑出血。CAAH可并存高血压病,高血压病可加重CAA改变。典型CAA脑出血以皮质、皮质下脑叶出血多见,血肿形态多不规则,占位效应明显。但常见的高血压脑出血部位,如基底节、丘脑出血,并不能排除CAA脑出血的可能。结论:高血压病为脑出血的常见病因,CAA是脑出血的重要病因,并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 复发性脑梗死患者外周血黏附分子的变化

      2003, 24(4):415-417.

      摘要 (1501) HTML (0) PDF 0.00 Byte (33)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复发性脑梗死患者外周血黏附分子的变化。方法:流式细胞仪和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33例复发性脑梗死和42例既往有1次脑梗死发病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整合素Mac-1的β亚单位(CD18)、细胞间黏附分子3(CD50)、细胞间黏附分子1(CD54)、非常晚抗原4(VLA-4)的α和β亚单位(CD49d和CD29)、CD44和L-选择素(CD62L)的表达,血小板膜糖蛋白Ⅱb-Ⅲa复合物的α亚单位(CD41)、P-选择素(CD62p)的表达及血清中可溶性P-选择素(sP-选择素)和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sICAM-1)的水平。结果:与既往有1次脑梗死发病患者相比,复发性脑梗死患者淋巴细胞CD18、CD50、CD54、CD49d、CD29、CD44、CD62L和血小板CD41的阳性百分率无显著性差异;血小板CD62p的表达和血清中sP-选择素和sICAM-1水平显著升高(P<0.05,P<0.01);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证实sICAM-1和sP-选择素是脑梗死复发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血小板和内皮细胞的活化在脑梗死复发中起重要作用。

    • 颈椎前路椎管扩大的三维有限元研究

      2003, 24(4):418-420.

      摘要 (1871) HTML (0) PDF 0.00 Byte (42)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运用三维有限元法分析颈椎前路椎体撑开的安全性和椎管扩大的有效性。方法:采用下颈椎(C5)三维有限元模型,模拟颈椎前路椎体开槽撑开过程,分别施加80、120、160 N荷载,采用静态分析方法对模型进行线弹性分析,观察应力分布与应变特征,并重建颈椎应变的截面轮廓图进行比较分析。结果:C5有效应力主要集中在椎板近棘突处,椎板内外壁主应力方向不同。应变后椎管面积增加率最大,集中在椎管中央和侧方;壁椎管内壁径增加率最小,160 N载荷下椎管内壁的变形率为1.77%。结论:颈椎前路椎体撑开可扩大椎管,有效减小椎管内压应力,并提示在一分限度内是安全的。

    • 氯沙坦和卡托普利对兔动脉粥样斑块形成的影响

      2003, 24(4):421-424.

      摘要 (1800) HTML (0) PDF 0.00 Byte (28)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研究血管紧张素Ⅱ1型受体拮抗剂氯沙坦和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卡托普利对兔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干预作用。方法:31只雄性新西兰兔分为正常对照组(4只)、高胆固醇组(7只)、氯沙坦组(6只)、卡托普利组(7只)和联合用药(氯沙坦+卡托普利)组(7只),饲养16周处死动物,分别测定(或计算)内皮素、一氧化氮、主动脉中胆固醇含量、主动脉粥样斑块面积比及血管平滑肌细胞(vascular smooth muscle cells,VSMC)凋亡率等指标。结果:与高胆固醇组比较,各服药组动脉粥样斑块面积和主动脉胆固醇含量显著减少,以联合用药组疗效最佳,内皮素水平下降,一氧化氮含量增加;氯沙坦组及联合用药组VSMC凋亡率增加。结论:氯沙坦和卡托普利可显著延缓高胆固醇饮食诱导的动脉粥样硬化进程,其作用机制与促进VSMC凋亡和内皮功能保护有关;小剂量联合用药疗效更佳。

    • >个案报告
    • 彩色多普勒超声纠正肾动脉瘤误诊为肾囊肿一例报告

      2003, 24(4):424-433+465.

      摘要 (1352) HTML (0) PDF 0.00 Byte (30) 评论 (0) 收藏

      摘要:1临床资料 女性患者,52岁。4年前在健康体检中超声检查发现“右肾囊肿”,当时囊肿大小为25 mm×16 mm。1周前因近阶段常感乏力、右侧腰部酸胀,于其他医院就诊时超声检查仍提示“右肾囊肿”,被建议到我院行肾囊肿穿刺硬化治疗。穿刺前即刻超声检查发现右肾“囊肿”大小约37 mm×28mm,右肾短轴切面上“囊肿”位于肾门处,肾脏集合系统轻度受挤压。“囊肿”边界清晰,内部约2/3为透声良好的液性暗区,外侧1/3为附壁的实性回声,呈新月状(图1A,见封三)。

    • >论著
    • 左旋卡尼汀对糖尿病伴高血压患者血浆肉碱浓度及血糖的影响

      2003, 24(4):425-427.

      摘要 (1874) HTML (0) PDF 0.00 Byte (3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应用左旋卡尼汀(L—carnitine,L—CN)治疗对2型糖尿病伴高血压患者血浆游离肉碱(free carnitine,FC)浓度、血糖及血黏度的影响。方法:用L—CN针剂治疗20例2型糖尿病伴高血压患者(DM+EH),并以20例单纯高血压病患者(EH)为对照,测定治疗前后血浆FC浓度及血糖和血黏度的变化。结果:DM+EH患者治疗前血浆FC浓度[(50.59±13.41)μmol/L]低于EH患者[(63.32±1 5.23)μmol/L,P<0.01)。在L—CN治疗后血糖及血黏度也有所下降,并以全血低切黏度下降明显(P<0.05)。结论:2型糖尿病伴高血压患者血浆FC下降,外源性L-CN的补充可明显提高血浆FC浓度,降低血糖和血黏度,对改善糖尿病有益。

    • 联机动态尿素清除率监测评价血液透析充分性

      2003, 24(4):428-430.

      摘要 (1853) HTML (0) PDF 0.00 Byte (19)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了解联机动态监测尿素清除率对透析充分性的评估价值。方法:采用Fresenius 2008-S透析机和联机清除率监测器(online clearance monitoring,OCM),对40例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作动态KT/V监测;并测定透析前、后的肾功能,计算KT/V和尿素清除率(urea reduction ratio,UUR)。比较不同体质量、不同超滤量的单次透析KT/V值,对KT/V不能达到1.3以上者,调整患者的透析器面积、透析时间和血流量。结果:在体质量<0.01,P0.05);未达标者给予调整透析时间、换大面积透析器、加大血流量等逐渐达标。不同超滤量患者的KT/V值无显著差别。结论:不同患者单次透析的尿素清除率存在明显差异,常规透析高体质量组的KT/V值低于低体质量组,高体质量组患者要达到预定KT/V,必须要提高血流量或采用大面积透析器;OCM监测的KT/V值低于公式计算值,提示设?

    • 铸造纯钛义齿表面形态和粗糙度对其颜色稳定性的影响

      2003, 24(4):431-433.

      摘要 (1606) HTML (0) PDF 0.00 Byte (34)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铸造纯钛义齿在口腔中戴用后不同表面形态与粗糙度对颜色稳定性的影响。方法:制作皱纹形和不同粗糙度的平面形纯钛铸件共5组,在无牙颌受试者上颌总义齿基托磨光面和组织面的不同部位粘固试件,戴用义齿6个月,测试各试件戴用前后色差△E。结果:(1)不同患者的试件△E不同,相同粗糙度的各组试件戴用后△E均比在空气中自然放置的大(P0.05),但比其他未抛光组大(P0.05),但大于放置在组织面的试件△E(P<0.05);(3)在空气中自然放置的试件均存在△E的变化,以经过抛光的平面组△E最大(P<0.05)。结论:纯钛铸件表面粗糙度对颜色稳定性的影响与其表面形态无关,而与其表面是否经过抛光有关。如未抛光,其对颜色稳定性没有明显的影响;而经过抛光后表面粗糙度Rz发生了变化,颜色稳定性变差。

    • 四种根管充填材料的密封性比较

      2003, 24(4):434-436.

      摘要 (2211) HTML (0) PDF 0.00 Byte (57)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评价4种根管充填材料的根管密封性能,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收集新鲜拔除的人完整前牙40颗,随机分成4组,每组10颗牙,分别用氧化锌丁香油糊剂、Vitapex糊剂、Cortisomol糊剂、AH—Plus糊剂加牙胶尖以侧压法进行根管充填。每组随机选5颗牙经染色后行微渗漏长度测量;男5颗牙行扫描电镜测量根管壁与根管糊剂间微缝隙宽度。结果:氧化锌丁香油糊剂组、Vitapex糊剂组、Cortisomol糊剂组及AH—Plus糊剂组微渗漏均值分别为(3.04±1.30)、(0.74±0.49)、(0.87±0.44)、(0.60±0.26)mm,微缝隙均值分别为(11.70±5.95)、(3.05±2.75)、(1.55±1.75)、(1.95±1.00)μm,氧化锌丁香油糊剂组微渗漏和微缝隙两项均值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其余各组间均值比较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氧化锌丁香油糊剂作为根管糊剂逐渐被淘汰,急需我国自行研制新型根管充填材料。

    • >个案报告
    • 肾脏动静脉瘘的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二例报告

      2003, 24(4):436-439+465.

      摘要 (1330) HTML (0) PDF 0.00 Byte (28) 评论 (0) 收藏

      摘要:1临床资料 例1,女,64岁。因间隙性全程肉眼血尿和左侧腰部不适4年就诊。既往曾行腹部KUB平片、IVP造影和B超检查,均疑诊为尿路小结石,并按尿路结石症治疗。此次患者左侧腰部疼痛加剧,尿液中可见明显的血凝块。泌尿外科门诊首先建议MRI检查,T1像发现左肾中部集合系统旁可见一大小约11 mm×8 mm的椭圆形无信号结构,T2加权像上仍为无信号(图1A,见封三)。因尚不能确定其性质,超声医师主动建议行左肾超声检查,声像图显示左肾中部集合系统旁有一大小约11 mm×9 mm的无回声结构,壁厚薄不均,回声较强(图1B,见封三);彩色多普勒能量超声(CDE)检查发现该无回声结构内有明亮的血流信号(图1C,见封三);彩色多普勒血流图(CDFI)显示中央明亮的血流信号呈五彩镶嵌状;多普勒频谱显示为边缘粗糙的动静脉混合谱型

    • >研究快报
    • hNa_v1.8mRNA在三叉神经痛患者痛支神经中的表达

      2003, 24(4):437-439.

      摘要 (1668) HTML (0) PDF 0.00 Byte (31)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观察河豚毒素不敏感型钠通道Nav1.8 mRNA在三叉神经痛(trigeminal neuralgia,TN)患者痛支神经中的表达。方法:利用RT-PCR技术,以β-actin为内参照,检测5例原发性TN保守治疗无效患者的痛支神经、2例行舌颌颈联合根治术患者正常耳大神经和肌肉组织中hNav1.8 mRNA的表达。结果:hNav1.8 mRNA在TN患者痛支神经中有明显表达,而在正常耳大神经及肌肉组织中均无表达。结论:hNav1.8 mRNA在三叉神经痛支中的异常表达可能与TN的发病机制有关。

    • >综述
    • 三氧化二砷抗实体肿瘤的研究概况(英文)

      2003, 24(4):440-443.

      摘要 (1740) HTML (0) PDF 0.00 Byte (29)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三氧化二砷(As2O3)临床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有极好的疗效,在此基础上国内外开展了将其应用于实体瘤的研究。初步结果显示,As2O3对肝癌、食管癌、胃癌等消化系统肿瘤有明显的治疗作用;对宫颈癌、卵巢癌、膀胱癌等泌尿生殖系统肿瘤,以及肺癌、乳腺癌、前列腺癌等其他肿瘤,也显示了抑制细胞增殖并诱导凋亡的作用,本文对此进行了综述。

    • 实体瘤患者微量残留癌细胞检测的临床应用

      2003, 24(4):444-446.

      摘要 (1765) HTML (0) PDF 0.00 Byte (27) 评论 (0) 收藏

      摘要:手术切除原发瘤后,微量残留癌细胞(minimal residual cancer cell,MRCC)以及由此而产生的转移是所有治疗方法的靶标。由于以PCR为基础的检测系统灵敏度非常高,MRCC分子特征的鉴定将提供有关转移潜能、药靶可利用性、药物敏感性或治疗耐受性等方面的信息,弥补了原发瘤与通过影像技术等传统方法发现转移之间分析的缺陷,从而有助于治疗方案选择、治疗效果监测和预后预测,最终使患者从个体化医疗中获益。

    • 放射性核素脑显像与阿尔茨海默病

      2003, 24(4):447-450.

      摘要 (1906) HTML (0) PDF 0.00 Byte (33) 评论 (0) 收藏

      摘要: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的早期诊断仍是临床一大难题。大量研究表明放射性核素脑显像,特别是PET显像是一种极有前途的早期诊断方法。研究显示AD早期大脑顶颞叶局部脑血流和葡萄糖代谢减低。一项研究显示PET显像可较临床诊断包括脑电图和形态学影像技术等早2年半诊断AD,其准确性超过90%。最新研究瞄准了AD的病理学特征——神经元纤维缠结和老年斑的“活体病理学”诊断,一些研究者用18F—FDDNP PET显像来定位和定量AD患者脑内的神经元纤维缠结和老年斑,监测神经元纤维缠结和老年斑有助于AD的确诊及疗效判断。

    • >个案报告
    • 腹腔镜手术中发现卵巢恶性肿瘤并切除患者长期存活二例报告

      2003, 24(4):450-452.

      摘要 (1466) HTML (0) PDF 0.00 Byte (37) 评论 (0) 收藏

      摘要:1 临床资料 例1,患者35岁,因突然下腹痛伴恶心2 h于1 993年11月24日下午急诊入院。患者突然无明显诱因右下腹痛,伴恶心,LMP11-5,1-0-1-1,平素身体健康。入院查体:体温36.7℃,脉搏80次/min,呼吸20次/min,血压120/76mmHg(1 mmHg=0.133 kPa);神志清,查体合作,痛苦面容;心肺检查无明显异常;下腹部平、软,除右下腹压痛外,余

    • >实验研究
    • N-乙酰半胱氨酸对AGEs诱导的微血管内皮细胞VCAM-1表达的抑制作用

      2003, 24(4):451-452.

      摘要 (1523) HTML (0) PDF 0.00 Byte (27) 评论 (0) 收藏

      摘要:用流式细胞仪测定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advanced glycation end products,AGEs)刺激及N-乙酰半胱氨酸(NAC)干预前后小鼠心脏微血管内皮细胞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VCAM-1)的表达,同时用放免法测定培养上清中TNF—α水平。结果发现AGEs刺激后微血管内皮细胞VCAM-1表达增加,TNF—α水平升高;NAC干预组VCAM—1表达降低,TNF-α水平下降并具有剂量依赖性。提示NAC能抑制AGEs诱导的微血管内皮细胞VCAM-1的表达,TNF—α的介导是可能的机制之一。

    • 两性霉素B和5-氟胞嘧啶的体外联合药敏试验

      2003, 24(4):453-454.

      摘要 (1501) HTML (0) PDF 0.00 Byte (17) 评论 (0) 收藏

      摘要:参照美国国家临床试验标准化委员会(NCCLS)提出的标准,采用棋盘微量稀释法对28株隐球菌和念珠菌进行两性霉素B和5-氟胞嘧啶的体外联合药敏试验。结果显示联合用药时各药物的最低抑菌浓度(minimal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MIC)几何均值比单独用药显著降低(P

    • 20种金丝桃属植物的近红外漫反射光谱法鉴别

      2003, 24(4):455-456.

      摘要 (2005) HTML (0) PDF 0.00 Byte (33)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了建立近红外漫反射光谱快速鉴别金丝桃属药用植物的方法,本实验采用聚类分析方法对金丝桃同属20种植物 进行定性鉴别。结果表明,本方法有效、简便、快速、低消耗,可用于属内不同种药材的鉴别与质量控制。

    • 国产11种金丝桃属植物中化学成分的含量分析

      2003, 24(4):457-459.

      摘要 (2471) HTML (0) PDF 0.00 Byte (58)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采用RP—HPLC梯度洗脱和等强度洗脱相结合的方法测定11种金丝桃属植物的提取物中5种化合物的含量。结果发现金丝桃属植物中各化学成分含量差异较大,其中贯叶金丝桃中的芦丁、金丝桃苷、金丝桃素含量均高于其他种;仅贯叶金丝桃、扬子小连翘、元宝草和遍地金等4种草本类中被检测出含有金丝桃素,而灌木类中未检测出;11种金丝桃属植物中都含有贯叶金丝桃素,且贯叶金丝桃素在展萼金丝桃中的含量高于贯叶金丝桃。这提示展萼金丝桃、扬子小连翘、元宝草和遍地金有望成为贯叶金丝桃的替代品。

    • 依布硒林的合成

      2003, 24(4):459-460.

      摘要 (2040) HTML (0) PDF 0.00 Byte (33)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了研究神经保护剂依布硒林的合成,依据相关文献,选择适合工业化生产的合成路线,进行反应条件以及终产物纯化方法的探索和优化:采用硼氢化钾及聚乙二醇800还原硒粉制备中间体2,2’-二硒化双苯甲酸,提高原路线中的反应温度并革除氮气保护获得较满意的收率;选用颗粒性较好的碳酸钾替代原来的碳酸氢钠,在乙醚-水体系中制备中间体2-苯基-1,2-苯并导硒唑-3(2H)-酮,取得了较好的效果;采用丁酮和无水乙醇作为依布硒林的重结晶溶剂,所得产品回收率及纯度均较理想。优化后的合成路线在常规条件下易于控制,终产物收率及产品纯度均符合要求,适用于工业化生产。

    • >临床研究
    • 细菌性肝脓肿及膈下脓肿的超声引导穿刺治疗

      2003, 24(4):461-462.

      摘要 (1725) HTML (0) PDF 0.00 Byte (33) 评论 (0) 收藏

      摘要:对49例细菌性肝脓肿及膈下脓肿患者在超声直视引导下行穿刺抽脓;对脓液黏稠且有坏死组织块、抽脓不彻底的患者置管引流,每日冲洗。有48.98%(24/49)的患者行1次抽脓治疗,24.49%(12/49)行2次,8.1 6%(4/49)行3次,4.08%(2/49)行4次穿刺抽脓;另14.29%(7/49)行置管引流。所有患者均治愈出院,治疗后1、3、6个月随访肝内无脓腔。这表明细菌性肝脓肿及膈下脓肿的超声引导穿刺抽脓、置管引流是一种有效、可靠的治疗方法。

    • >短篇报道
    • 阿司匹林对人结肠腺癌细胞LS174-T凋亡及caspase-3活性的影响

      2003, 24(4):463.

      摘要 (1478) HTML (0) PDF 0.00 Byte (19) 评论 (0) 收藏

      摘要:研究发现,长期服用阿司匹林可明显降低结肠肿瘤的发病率及预防致癌剂诱发结肠癌的发生[1]。本实验观察阿司匹林对人结肠腺癌细胞LS174-T凋亡及caspase-3活性的影响,以进一步探讨其作用机制。

    • >个案报告
    • 双肾多发性大嗜酸颗粒细胞瘤一例报告

      2003, 24(4):464.

      摘要 (1372) HTML (0) PDF 0.00 Byte (29) 评论 (0) 收藏

      摘要:1 临床资料 患者,男,48岁,因腰酸、腰痛而发现双肾肿大于2002年5月20日入我院。患者4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右侧腰酸、疼痛,无尿频、血尿。入院前3个月内体质量减轻6 kg,手足时有麻木(夜间、晨起时明显),有高血压史15年。入院时血压180/100 mmHg,实验室检查示尿蛋白(++)、尿酸

本期文章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

重要通知
友情提醒: 近日发现论文正式见刊或网络首发后,有人冒充我刊编辑部名义给作者发邮件,要求添加微信,此系诈骗行为!可致电编辑部核实:021-81870792。
            《海军军医大学学报》编辑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