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 24(5):465-467.
摘要:对胸部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CEMRA)的序列选择、扫描时机、对比剂剂量和流速、患者配合以及图像后处理等方面的技术优化进行了讨论和分析。认为理想的序列应当快速、多相并有脂肪抑制,延迟时间最好做试验性注射确定,对比剂以30ml、流速2~3 ml/s注射为佳,患者良好的配合以及恰当的后处理,都是获得理想检查效果的优化因素。
肖湘生;刘士远;徐雪元;张沉石;杨春山;李成洲;李惠民;于红
2003, 24(5):468-472.
摘要:目的:探讨人胸部增强磁共振血管造影(contrast-enhanced MR anglography,CEMRA)的对比剂(钆喷酸葡胺)最佳应用方案。方法:无胸部疾病的自愿者61人,按0.08、0.17、0.25和0.33 mmol/kg 4种不同剂量分成4组,各组再分别以2、3、4 ml/s的流速注射对比剂,应用Siemens Vision:Plus 1.5T成像系统进行CEMRA检查,评价不同成像条件对人胸部CEMRA信噪比、信号强度、血管对比度等的影响。结果:从图像的主观评价看,对比剂在0.17 mmol/kg以下无论以何种速度都难以取得理想图像(相同剂量下低流速略好于高流速),对比剂在0.25 mmol/kg以上却无论何种速度都能获得较满意图像。血管的对比度也基本与剂量成正比,但肺动脉在对比剂剂量较大时,由于肺实质的强化,反而会引起血管肺组织对比度的下降。结论:胸部血管的动态三维增强MR血管造影效果主要与对比剂的注射剂量有关,与流速关系不大。推荐胸部增强MRA对比剂剂量为0.25 mmol/kg,注射流速为2~3 ml/s。
2003, 24(5):473-475.
摘要:目的:探讨不同流速时磁共振对比剂在胸部血管内的血流动力学分布特征,为把握胸部增强磁共振血管造影的最佳扫描时机提供参考数据。方法:无明显胸部疾病的自愿者50例,按对比剂流速2、3和4 ml/s随机分3组,用2 ml对比剂进行试验性注射,均经肘静脉注射。绘制各靶血管的动态强化曲线,测量对比剂到达时间、峰值时间、肺循环时间等。结果:2 ml/s流速时,对比剂到达肺动脉、肺静脉和主动脉的时间分别为(5.17±1.47)、(8.16±1.09)和(10.17±0.75)s;3 ml/s流速时,分别为(4.43±1.27)、(7.71±2.69)和(8.71±1.60)s;4 ml/s时,分别为(4.33±1.16)、(8.35±2.15)和(8.20±1.84)s,呈现出高流速略快于低流速的趋势;强化峰值持续时间均在15~20 s;肺循环时间2 ml/s组为(3.50±0.55)s,3 ml/s组为(3.43±0.54)s,4 ml/s组(3.67±0.58)s,各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1)对比剂到达靶血管时间肺动脉为3~6 s,肺静脉为7~11 s,主动脉为8~12 s;(2)15~20 s的强化峰值持续时间基本可以保证大多数快速序列的扫描;(3)肺实质成像的数据采集时间最好短至5 s以下才能比较理想。
2003, 24(5):475-487.
摘要:器官来源的缺乏正制约着器官移植的广泛开展。为扩大供肾来源,我院自1983年起开始进行活体亲属供肾移植,至今共完成12例,现介绍如下。
刘士远;肖湘生;徐雪元;董伟华;董生;陈柏松;张沉石;李玉莉;刘会敏
2003, 24(5):476-478.
摘要:目的:探索磁共振肺灌注成像的最佳剂量及其对肺栓塞的诊断价值。方法:应用0.125、0.25、0.375、0.5和0.625mmol/kg的钆喷酸葡胺(Gd—DTPA)溶液以3 ml/s的流速对6头中华猪进行三维动态增强肺实质灌注成像(机型为SiemensVision 1.5T);之后,用明胶海绵颗粒制备猪肺动脉栓塞模型,再以0.5 mmol/kg剂量和3 ml/s的速度进行肺灌注成像,评价其诊断急性肺栓塞的能力,并与DSA对照。结果:0.125、0.25、0.375、0.5和0.625 mmol/kg 5种剂量时肺组织的强化率分别为(29.07±21.67)%、(60.39±12.21)%、(84.87±8.32)%、(87.80±8.49)%和(81.00±9.98)%;后三者与前两者比较差别有非常显著的意义(P
2003, 24(5):479-483.
摘要:目的:探讨MR动态增强对孤立性肺结节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对47例孤立性肺结节行MR动态增强,绘制MR动态增强时间-信号强度曲线,测量病灶的强化峰值(PH)、强化斜率(F)、最大强化率(Emax)及1、2、3、4、5、6 min时的信号强化率(E1、E2、E3、E4、E5、E6)。结果:恶性结节及炎性结节的强化程度明显高于良性结节,恶性结节及炎性结节的PH、SS、Emax、E1~E6均明显高于良性结节(P0.05)。结论:MR动态增强能反映病灶的血流动力学信息,对良恶性结节的鉴别诊断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2003, 24(5):484-487.
摘要:目的:阐述脾动脉瘤的CT血管造影(CTA)表现,分析多层CT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例患者,其中仅1例因脾动脉瘤破裂而检查。CTA检查采用四层面螺旋CT机,准直为5 mm或2.5 mm,VR(容积显示)和TS—MIP(薄层块最大强度投影)重建。CT诊断标准为脾动脉局限性膨大1.5倍或以上且与正常脾动脉节段之间界限分明。结果:20例共检出脾动脉瘤28个,其中1例5个、1例3个、2例2个,其余均为单发。28个脾动脉瘤中18个位于脾门;14个有明确钙化,其中10个呈明显层状环形;1例破裂瘤体与周围界限不清,均未见血栓存在。瘤体最大为55 mm×48 mm,最小为17 mm×15 mm。VR清晰显示全部27个未破裂的脾动脉瘤,3例与血管造影显示一致,但其中1例5个瘤体者显示瘤体和载瘤动脉关系优于DSA。结论:多层面CTA能可靠、无创、立体地显示脾动脉瘤及与载瘤动脉等的相互关系。
2003, 24(5):488-490.
摘要:目的:探讨肝硬化门静脉高压时经肾静脉自发分流的CT表现与诊断。方法:220例临床确诊为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的患者行多层螺旋CT检查,扫描参数:准直/有效层厚/重建间隔为5 mm/6.5 mm/2.0 mm(180例)或2.5 mm/3.2 mm/1.6mm(40例)。双期增强扫描:动脉期延迟26~28 s,门脉期延迟55~60 s。对图像进行电影显示,对有异常血管的病例分别完成薄层块最大强度投影(TS—MIP)和容积显示(VR)三维血管成像。结果:经肾静脉分流26例(11.8%),其中脾左肾静脉分流20例,胃左肾静脉分流16例(同时有此2种分流12例),门脉右肾静脉分流2例。肾门周围静脉增多、增粗7例。结论:自发性门脉-肾静脉分流并不少见,多层螺旋CT增强扫描及血管造影可有效显示分流血管,有助于指导临床诊断和治疗。
2003, 24(5):491-495.
摘要:目的:制备丙型肝炎病毒(HCV)基因的分型诊断芯片,检测其对丙型肝炎患者血清HCV RNA基因分型诊断的价值。方法:根据HCV 5’端非编码区末端(5’UTR)和C区设计引物和特异性探针,将设计的20条特异性寡核苷酸探针用核苷酸合成仪合成后,配制成50μmol/ml的点样液,用点样仪点到特殊处理的玻片介质上,制成HCV基因分型诊断芯片。收集HCV RNA阳性的丙型肝炎患者血清30份作为实验组,健康人血清30份作为对照组。用荧光定量PCR仪对两组血清进行HCV RNA定量检测,实验组血清HCV RNA含量均大于500 copies/ml,对照组血清HCV RNA均为阴性。两组血清进行HCV RNA分离纯化、逆转录反应、巢式PCR扩增后,分别用基因芯片与核酸序列测定法进行双盲HCV基因分型检测。结果:实验组血清基因诊断芯片检测均为阳性;基因分型1b型23例,3a型2例,3b型1例,2a型1例,2b型1例,混合型1b+2a 1例,1b+3b型1例;核酸序列测定分型1b型25例,3a型2例,3b型1例,2a型1例,2b型1例;两种方法检测的基因分型符合率为93.3%。对照组血清基因芯片检测均阴性。结论:制备的HVC基因诊断芯片可以用于检测血清HCV RNA,并进行基因诊断分型,准确率较高。
2003, 24(5):495-513.
摘要:1临床资料男性患者,12岁。6年前因肉眼血尿就诊后被发现患有双侧肾脏多发性结石,因年龄小肾脏结石未治,其后血尿反复间断性发作。此次因肾脏功能损害(肌酐293μmol/L,尿素21.4 mmol/L)入院,尿液常规检验提示红细胞形态正常;腹部超声常规检查发现双侧肾脏大小、形态正
2003, 24(5):496-498.
摘要:目的:研究衰老因素对神经生长因子(nerve growth factor,NGF)和凋亡相关蛋白(Bcl-2和Bax)表达的影响,探讨老年颅脑损伤恢复不良的分子生物学机制。方法:采用侧方液压打击颅脑损伤模型,应用免疫组化方法和计算机显微图像分析技术,比较幼龄(2~3个月)和老龄(15个月)大鼠脑损伤后12 h脑内NGF、Bcl-2、Bax蛋白表达水平的差异。结果:液压打击伤后NGF、Bcl-2、Bax蛋白在损伤侧大脑皮质、海马表达明显增强,老龄组大鼠伤侧皮质NGF蛋白表达和Bcl-2/Bax蛋白表达比率显著低于幼龄组(P<0.05)。结论:老龄和幼龄大鼠液压脑损伤后NGF、Bcl-2和Bax蛋白表达的差异提示老龄哺乳动物受损神经元修复和生存能力下降,为认识创伤性脑损伤后年龄相关性神经功能缺失的病理生理学机制提供了帮助。
2003, 24(5):499-501.
摘要:目的:观察糖皮质激素对人卵巢癌细胞HO-8910细胞周期的影响,并初步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将1×10-7mol/L地塞米松(dexamethasone,Dex)和1×10-6mol/L糖皮质激素受体阻断剂RU486分别单用或合用处理HO-8910细胞,采用流式细胞术测定细胞周期,核素掺入半定量RT-PCR检测细胞周期蛋白激酶抑制剂p21/WAF1的表达水平。结果:Dex诱导HO-8910细胞发生G0/G1期停滞,并使p21/WAF1 mRNA表达上调;RU486可逆转Dex引起的p21/WAF1表达的变化。结论:p21/WAF1的表达上调可能参与糖皮质激素引起的HO-8910细胞G0/G1期停滞作用。
2003, 24(5):502-505.
摘要:目的:分析卒中危险因素对脑血管血流动力学检测各指标(CVHI)及总积分的影响。方法:以整群抽样的方法抽取上海市南汇区芦潮港、彭镇、泥城、书院、大团5个镇35岁及以上人群中的11 651例,进行卒中危险因素的调查,检测CVHI指标,对检测指标进行积分,分析不同卒中危险因素暴露水平对CVHI各检测指标和总积分的影响。结果: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卒中家族史、吸烟危险因素的暴露率分别为48.16%、11.67%、4.50%、10.45%和16.34%。高血压、心脏病和糖尿病暴露使脑血管最大血流速度(Vmax)、最小血流速度(Vmin)以及舒张压与临界压的差值(DP)等下降,使脉搏波波速(WV)、外周阻力(Rv)、特异性阻抗(Zcv)、动态阻力(DR)、临界压水平(CP)等指标上升。危险因素聚集使CVHI的变化加重。使CVHI总积分降低的危险因素分别为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和年龄、男性。结论: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对CVHI单项指标和总积分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2003, 24(5):506-509.
摘要:目的:对非穿透性小梁手术治疗开角型青光眼的疗效进行Meta分析。方法:检索MEDLINE和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获得以往发表的相关论文。根据临床和统计标准进行合并分析,评价非穿透性小梁手术的降压效果。结果:总计有26篇文献纳入Meta分析。无需降压药物治疗而术后眼压控制良好患者的合并百分率:单纯深层巩膜切除术为71.3%[95%CI为56.2%~86.5%],深层巩膜切除术联合胶原植入物为58.5%[95%CI为47.8%~69.2%],深层巩膜切除术联合交键透明质酸植入物为62.O%[95%CI为51.0%~73.0%],粘性小管切除术为69.7%[95%CI为50.5%~88.9%]。非穿透性小梁手术和小梁切除术的合并危险差为2%[95%CI为-8%~12%]。结论:非穿透性小梁手术是药物难以控制的开角型青光眼的一种很好的治疗措施,治疗成功率超过60%,眼压控制效果和标准小梁切除术近似。但联合植入物的应用并没有显著改善治疗效果的意义。
2003, 24(5):510-513.
摘要:目的:设计合成6-[4-(4-取代乙酰胺基哌嗪基)苯基]-4,5-二氢-3(2H)-哒嗪酮和6-[4-(4-取代酰胺基哌嗪基)苯基]-5-甲基-4,5-二氢-3(2H)-哒嗪酮两类化合物,寻找作用更强的血小板聚集抑制剂。方法:以乙酰苯胺为原料,经傅克反应、满尼希反应、环合反应、酰化反应合成两类中间体(M)和(N),再经缩合和取代反应得到两类目标化合物,参考Born方法进行体外抑制血小板聚集实验。结果:共合成目标化合物12个,其中10个属首次报道,通过元素分析,1H-NMR确证结构。其中化合物(9)抑制血小板聚集作用的活性最强,为对照物CCI-17810的60多倍;化合物(6)、(7)、(10)、(11)、(12)的活性也优于CCI-17810。结论:目标化合物具有较强的抑制血小板聚集活性。
2003, 24(5):514-517.
摘要:最近研究表明胚胎干细胞(embryonic stem cells,ESC)在体内外均可以发育分化出神经组织细胞,这对于了解神经发育的机制和研究神经组织退化性或者脑组织损伤性疾病的治疗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就胚胎干细胞定向分化为神经组织细胞及其基因表达特点作一综述。
2003, 24(5):517-517.
摘要:1 临床资料患者,男,42岁,因发热2周,出现畏寒、寒战、高热(体温40.8℃)于2002年11月12日收治入院。患者入院前2周间歇性发作畏寒、发热、头痛,尿呈茶色,下腹痛伴腹泻、恶心、呕吐10 d。病史调查:患者为2002年9月自非洲布隆迪来我国的留学人员(当地为恶性疟流行地区),此前7 辛淑敏 刘曼娇 张尚珍 【摘要】:正 1 临床资料患者,男,42岁,因发热2周,出现畏寒、寒战、高热(体温40.8℃)于2002年11月12日收治入院。患者入院前2周间歇性发作畏寒、发热、头痛,尿呈茶色,下腹痛伴腹泻、恶心、呕吐10 d。病史调查:患者为2002年9月自非洲布隆迪来我国的留学人员(当地为恶性疟流行地区),此前7
2003, 24(5):518-520.
摘要:我国对新药研究中残留溶剂的控制尚无明确的管理原则和技术要求,通常把ICH Q3C作为重要参考。但在实际研发和审评中,在深刻掌握ICH Q3C科学内涵的前提下,应注意紧密结合国情,灵活运用,并加以适当调整和完善。本文探讨了我国现阶段对残留溶剂控制应重点关注、灵活把握及需进一步研究完善的一些问题,并提出了初步解决思路。
2003, 24(5):521-523.
摘要:利用无血清培养和细胞克隆技术从孕鼠(14 d)胚胎中分离出神经干细胞,并进行传代培养,采用免疫细胞化学技术检测神经巢蛋白和成熟脑细胞特异性抗原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euron specific enolase,NSE)、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lialfibrillary acidic protein,GFAP)的表达,同时采用H-E染色法鉴定神经细胞类型。证实从大鼠胚胎大脑皮质分离出的细胞具有连续的克隆能力,并表达神经巢蛋白,分化的细胞表达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的特异性抗原,为中枢神经系统的干细胞。
2003, 24(5):523-524.
摘要:为观察肝细胞生长因子(HGF)对牛冠状动脉平滑肌细胞(BCASMC)增殖、迁移的影响,分离和培养BCASMC,采用四甲基偶氮唑蓝法观察HGF对BCASMC增殖的作用,倒置显微镜观察BCASMC的迁移。结果显示,对照组、HGF组BCASMC的D值相差显著(P<0.05),HGF组的BCASMC增殖率为45.2%,且迁移明显。提示HGF能促进BCASMC的增殖和迁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