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3年第24卷第9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人干细胞的分化研究及临床应用探索

      2003, 24(9).

      摘要 (2528) HTML (0) PDF 0.00 Byte (311) 评论 (0) 收藏

      摘要:人干细胞是具有自我复制和分化潜能的细胞,有很多种类,在人体发育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干细胞的分化是干细胞研究的核心内容,除了受干细胞自身分化潜能制约外,同时受干细胞周围环境的控制.人干细胞的分化研究分为体外研究和体内研究,除观察人干细胞诱导分化后的形态变化外,同时也探索细胞分化的分子机制.人们关注人干细胞的研究,目的就是体外扩增干细胞并获得具有定向分化能力的干细胞,采用适当的手段治疗人类疾病,维护人体健康.

    • 人胚胎多能干细胞研究中的几个问题

      2003, 24(9).

      摘要 (3026) HTML (0) PDF 0.00 Byte (31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前在人胚胎多能干细胞的研究中存在材料来源不足、培养体系复杂和自发性分化的问题.这3个基本问题限制了人胚胎多能干细胞的基础和临床应用研究.要建立新的胚胎多能干细胞系应利用细胞核移植和细胞质重新编程功能建立新的途径,并探讨其中的机制和可能的关键因子;干细胞培养时主要进行简化培养体系和抑制细胞分化的研究;对干细胞分化进行临床应用研究时,主要将多种方法联合应用来诱导和筛选目的细胞并对其形态和功能进行评价.

    • 人胚生殖嵴干细胞多能性调节基因Oct4 的克隆及其在大肠杆菌中的表达

      2003, 24(9).

      摘要 (2480) HTML (0) PDF 0.00 Byte (298)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克隆人胚生殖系细胞多能性调节基因Oct4,并使其在大肠杆菌中表达.方法:取4~6周人胚胎分离生殖嵴和背侧肠系膜,利用RT-PCR技术扩增编码Oct4的全长cDNA,并插入到原核表达载体pGEX5T中,构建成 pGEX5T-Oct4重组质粒.β硫代半乳糖苷(IPTG)诱导使该基因在k802菌中表达.结果:用PCR方法扩增获得大小约1.1 kb条带;全自动测序与GenBank中登录的序列97%同源.获得了pGEX5T-Oct4 重组子并在k802菌中获得了表达,SDS-PAGE分析有一特异性的62 000条带.结论:扩增和克隆了人胚生殖系细胞多能性调节蛋白Oct4 全长cDNA并在大肠杆菌中获得表达,为进一步研究人胚生殖系细胞多能性调节与分化奠定了基础.

    • 人胚胎生殖系细胞分离与体外培养的初步研究

      2003, 24(9).

      摘要 (2526) HTML (0) PDF 0.00 Byte (27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初步探讨人胚胎生殖系细胞的分离与体外培养.方法:体外分离人胚胎生殖嵴和肠系膜组织,按单纯机械分离、酶消化分离、二者结合法及是否有饲养层将组织分为5种不同的方式培养后,用碱性磷酸酶标记,计数阳性克隆并进行比较.结果:酶消化法培养所获得的克隆较单纯机械分离方法多,原代培养时种植到饲养层上效果较好.将分离到的组织用0.25%胰酶消化3 min,种植到丝裂霉素C处理过的小鼠胚胎成纤维细胞上培养3 d,挑取克隆传代,在第10天形成30.7 个阳性克隆,显著高于其他方法获得的阳性克隆数.用碱性磷酸酶标记的细胞(克隆)具有多样性,细胞胞体为圆形,分为有突起和无突起两种;阳性细胞克隆呈圆球形、条带形和块形,与周围细胞分界清楚.结论:人胚胎体内的微环境限制生殖系细胞的体外扩增培养,原代培养需要在饲养层上进行且宜用酶消化法尽早传代.

    • 不同发育阶段人胚胎原始生殖细胞的定位及体外培养

      2003, 24(9).

      摘要 (2905) HTML (0) PDF 0.00 Byte (319)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对不同发育阶段的人胚胎原始生殖细胞(PGC)进行定位并比较其体外培养的差异.方法:取4~7周发育阶段的人胚胎,应用组织化学法检测PGC内碱性磷酸酶(AP)以对其定位.体外分离人胚胎生殖嵴和肠系膜组织进行培养,第1次传代后,用AP标记,计数不同发育阶段AP阳性的PGC和体外培养的阳性克隆并进行比较.结果:在卵黄囊、原肠、背侧肠系膜和生殖嵴处有AP强阳性细胞,阳性信号位于胞质内.阳性细胞散在分布,在生殖嵴处聚集成团.不同发育阶段的胚胎组织培养均有阳性克隆出现.统计学分析结果表明,4~7周人胚胎内AP阳性的PGC数目及细胞内信号强度无明显差异(P>0.05);由胚胎组织培养获得的AP阳性克隆数也无显著差异.结论:人PGC位于卵黄囊、原肠、背侧肠系膜和生殖嵴处.4~7周发育阶段,胚胎内PGC数目和体外培养的克隆数无明显变化.

    • 表达人Jagged1基因的骨髓基质细胞系的建立及其在HL-60细胞分化过程中的作用

      2003, 24(9).

      摘要 (2401) HTML (0) PDF 0.00 Byte (312)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建立表达人Jagged1基因的骨髓基质细胞系,并研究Jagged1基因表达在HL-60细胞诱导分化过程中的作用.方法:构建含有人全长Jagged1基因的逆转录病毒载体MSCV-Jagged1/neoR,将其导入包装细胞PT67并收获病毒上清,用病毒上清转染骨髓基质细胞系HFCL,经G418筛选得HFCL-pMSCV-Jagged1细胞,用Western印迹方法检测Jagged1基因的表达;将HL-60细胞与HFCL-pMSCV-Jagged1细胞、HFCL细胞在含有全反式维甲酸(ATRA)的培养液中共培养,流式细胞仪检测不同时间点HL-60细胞CD11b的阳性率.结果:Western印迹方法证明HFCL-pMSCV-Jagged1细胞Jagged1表达水平明显高于HFCL细胞;HL-60细胞与HFCL-pMSCV-Jagged1、HFCL共培养48和72 h后,CD11b阳性率在Jagged1组明显低于HFCL组(P<0.05).结论:Jagged1基因表达可以较为显著地抑制ATRA诱导的HL-60细胞的分化.

    • 体外诱导小鼠胎肝间充质细胞向神经元样细胞分化的研究

      2003, 24(9).

      摘要 (2273) HTML (0) PDF 0.00 Byte (286)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胎肝间充质细胞在体外向神经元样细胞分化的潜能.方法:无菌条件下获取胎龄14.5 d的胎肝细胞,DMEM/HEPES/F12(20%FCS)培养得到贴壁细胞并传代,第5代细胞经β-巯基乙醇(β-mercaptoethanol,β-ME)与全反式维甲酸(all-trans-rentinoic acid,ATRA)程序化诱导处理后5 h、5 d,用免疫细胞化学鉴定神经元抗原表达,同时用半定量RT-PCR检测神经元相关基因mRNA表达情况.结果:胎肝间充质细胞经β-ME、ATRA诱导处理后,约80%细胞呈现典型的神经元样的形态表型.免疫细胞化学显示诱导分化后的细胞表达神经元特异蛋白如神经元核特异性抗原(neuron-specific nuclear protein,NeuN)、神经元特异性管蛋白Ⅲ型(neuronc-specific tubulin Ⅲ,TuJ-1)、神经丝蛋白中链(neurofilament-M,NF-M)及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euron-specific enolase,NSE),但是无成熟神经元微管相关蛋白Tau(microtubule-associated protein tau, Tau-1)、微管相关蛋白2(microtubule-associated protein-2, MAP-2)表达.半定量RT-PCR结果显示诱导分化后的细胞酪氨酸羟化酶(tyrosine hydroxylase,TH)mRNA有表达,脑因子1基因(brain factor 1,BF-1)、脑因子3基因 (brain-3, Brn-3)、神经丝蛋白轻链基因(neurofilament-L,NF-L)表达增加,与未处理组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1).结论:胎肝间充质细胞在体外培养条件下,经过β-ME与ATRA程序化诱导,可以分化成早期未成熟神经元样细胞.

    • 中脑祖细胞移植治疗大鼠帕金森病

      2003, 24(9).

      摘要 (2036) HTML (0) PDF 0.00 Byte (319)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研究中脑祖细胞作为移植供体治疗帕金森病(Parkinson disease,PD)的可行性.方法:将SD大鼠制成6-羟基多巴(6-OH-DA)毁损的PD动物模型;从孕龄13 d胎鼠的脑中分离出中脑祖细胞,在体外进行扩增和诱导分化,并移植入PD大鼠纹状体内.结果:在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和表皮生长因子(EGF)存在的条件下,中脑祖细胞可以在体外稳定扩增;白细胞介素1(IL-1)和纹状体上清可以促进中脑祖细胞向多巴胺神经元转化;将分化的中脑祖细胞移植入PD大鼠的纹状体内,可以明显减轻动物的旋转症状.结论:中脑祖细胞移植治疗PD大鼠有一定疗效.

    • 人神经干细胞临床移植治疗帕金森病

      2003, 24(9).

      摘要 (2768) HTML (0) PDF 0.00 Byte (348)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索人神经干细胞移植治疗帕金森病(Parkinson disease,PD)的有效方法.方法:5~11周人胚胎的前脑细胞在体外稳定扩增,并向多巴胺神经元转化,通过立体定向手术将其植入PD患者的纹状体;2000年11月至2002年11月,采用此方法治疗50例PD患者.结果:人胚胎前脑细胞可在体外扩增并维持不分化状态1年以上,扩增的细胞可达原始细胞数量的1×107倍,并可向多巴胺能神经元转化;PD患者临床移植手术后随访8~30个月(平均24个月),有效率为92%,未见明显的免疫排斥反应.结论:应用体外长期扩增的人类神经干细胞移植治疗PD是可行和有效的.

    • 哺乳动物生殖细胞的形成、性分化和永生化

      2003, 24(9).

      摘要 (2614) HTML (0) PDF 0.00 Byte (311) 评论 (0) 收藏

      摘要:小鼠原始生殖细胞产生于原肠胚形成阶段,迁移到生殖嵴位置后获得性别分化决定.体外培养时原始生殖细胞可大量增殖,现在已经建立了人类EG细胞株,这些永生的EG细胞具有正常的核型和多向分化能力,它可分化为某些特定的细胞类型,在临床上对退行性疾病的治疗有一定的意义.

    • Oct4调节胚胎干细胞全能性扩增的研究进展

      2003, 24(9).

      摘要 (2285) HTML (0) PDF 0.00 Byte (316) 评论 (0) 收藏

      摘要:Oct4是一种POU转录因子,属于Ⅴ类POU蛋白,在小鼠全能胚胎干细胞和生殖系干细胞表达.在早期鼠胚中,只有在ICM变成滋养层阶段,Oct4为维持其全能表型而发挥作用.Oct4表达可能是由位置效应引起的,还与特异调节Oct4活性的元件,如近端、远端增强子元件有关.Oct4对转录的调节分为抑制转录和转录激活两种.Oct4的激活有3种模式:远端依赖性共激活,构象依赖性共激活,Oct4聚合体依赖性共激活.

    • 造血调控的主要细胞因子及通路

      2003, 24(9).

      摘要 (2185) HTML (0) PDF 0.00 Byte (288) 评论 (0) 收藏

      摘要:血液中的血细胞均来自于造血干细胞,发育中的脊椎动物的许多结构中都存在造血干细胞.造血过程是一个持续的动态的过程,在此过程中,造血干细胞及造血祖细胞的活动均要受到各种细胞因子的调节.一些特殊的细胞因子可以作用于多个靶细胞,具有多种活性.它们通过与受体的相互作用进行信号转导,通过信号转导来调节造血干细胞及祖细胞的生存、增殖、分化及迁移.本文主要就近期对造血细胞特别是髓系干细胞增殖及分化中主要信号转导通路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 神经胶质纤维酸性蛋白在小鼠骨骼肌中的表达

      2003, 24(9).

      摘要 (1961) HTML (0) PDF 0.00 Byte (275) 评论 (0) 收藏

      摘要:用半定量RT-PCR检测到新生鼠和成年鼠骨骼肌组织中神经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lial fibrillary acidic protein,GFAP) mRNA都有表达,二者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同时用Western印迹法检测到新生鼠和成年鼠骨骼肌GFAP蛋白表达均为阳性.提示成年鼠骨骼肌可能具有向神经胶质细胞分化的潜能.

    • 第二原发胰腺癌临床特征分析

      2003, 24(9).

      摘要 (2137) HTML (0) PDF 0.00 Byte (268)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第二原发胰腺癌的临床特征.方法:以96例普通原发胰腺癌作为对照,回顾性分析了病理确诊的32例第二原发胰腺癌的临床特征.结果:32例第二原发胰腺癌15例(46.9%)发生于乳腺癌、胃癌之后.性别、年龄、部位、临床症状、常规实验室检查及肿瘤标志物检测与普通进展期胰腺癌具有可比性,仅年龄略为提前,消化不良稍多,腹痛、黄疸比例稍降.B型超声、CT、MRI、逆行胰胆管造影诊断敏感率较普通胰腺癌高.处于Ⅰ期者仅2例(6.3%).总体半年存活率为50.0%,较普通胰腺癌略低.病理显示84.4%为腺癌,分化差.结论:第二原发胰腺癌症状更不典型,诊断更为滞后,预后更差,故应加强联系与第一次癌肿的早期检测手段(如肿瘤标志物)研究.

    • 超声内镜对上消化道黏膜下肿瘤诊断与鉴别诊断的价值

      2003, 24(9).

      摘要 (2761) HTML (0) PDF 0.00 Byte (278)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评价超声内镜(endoscopic ultrasonography, EUS)对上消化道黏膜下肿瘤诊断与鉴别诊断的价值.方法:通过对97例上消化道黏膜下肿瘤及51例其他隆起性病变进行EUS检查,并与内镜活检、切除和手术病理进行比较.结果:上消化道黏膜下肿瘤种类的分布有一定规律,其中间质细胞瘤最为常见,本组占35.81%(53/148);EUS 对本组的总诊断符合率达91.22%(135/148);各种黏膜下肿瘤的声像图具有一定的特征.间质细胞瘤的声像图特征为低回声,呈梭形或椭圆形,病灶边界清楚、包膜光滑、回声均匀.恶性间质细胞瘤边界不清,包膜完整性差,回声不均,常有断裂征;与间质细胞瘤难以鉴别的神经源性肿瘤与颗粒细胞瘤的声像图呈低回声.与胃镜、钡餐造影、CT等相比,EUS更易确定病变的性质.结论:EUS对上消化道黏膜下肿瘤的诊断与鉴别诊断具有更高的价值.

    • 双拷贝和x基因缺失HBV DNA质粒的构建及其细胞转染

      2003, 24(9).

      摘要 (2262) HTML (0) PDF 0.00 Byte (315)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构建双拷贝和x基因缺失的HBV真核细胞复制表达质粒,并研究其在Hep3B肝癌细胞株中对HBV的复制表达效果.方法:利用含HBV DNA(adrⅠ)的质粒,酶切出HBV DNA片段,克隆入哺乳动物细胞表达载体pcDNA3,构建双拷贝HBV DNA的真核表达质粒pcDNA3-ES-HBV2;将原始质粒通过插入人工合成DNA片段和基因重组破坏乙肝病毒x基因区,再克隆入pcDNA3,构建成pcDNA3-KN-F1F2真核表达质粒;用两质粒分别转染Hep3B肝癌细胞株,进行G418筛选的同时用荧光定量PCR法检测细胞培养上清液HBV DNA.结果:(1)成功构建了x基因缺失的HBV真核表达质粒pcDNA3-KN-F1F2及含双拷贝HBV DNA的真核表达质粒pcDNA3-ES-HBV2;(2)对两质粒成功进行细胞转染后,测得第3、6、14天细胞培养上清液中HBV DNA均高表达,两质粒之间差别不明显.结论:构建的质粒可在Hep3B细胞株中表达并引起HBV的复制及分泌;x基因的缺失不影响HBV在Hep3B细胞株中的表达复制.

    • 去铁处理对大鼠免疫性肝损伤的影响

      2003, 24(9).

      摘要 (2656) HTML (0) PDF 0.00 Byte (321)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去铁处理对实验性大鼠免疫性肝损伤的影响.方法:将48只Wistar大鼠随机分成单纯对照组、单纯肝损伤组、放血对照组、放血肝损伤组、去铁胺(DFO)对照组、DFO肝损伤组6组,通过放血或DFO疗法制做低铁模型,采用卡介苗加脂多糖诱导法复制免疫性肝损伤模型.检测血清铁(SI)、转铁蛋白(TRF)、总蛋白(TP)含量及天冬氨酸转氨酶(AST)活性,肝组织中丙二醛(MDA)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和肝铁含量(HIC)的变化.结果:与对照组比较,DFO对照组及放血对照组SI有降低趋势,但差异不显著;DFO对照组TRF增高,放血对照组TRF降低;肝损伤后SI水平和TRF均显著下降,AST均增高,TP均降低;DFO损伤组和放血损伤组AST活性增高幅度和TP含量的降低幅度均小于单纯肝损伤组.各组动物肝组织铁含量无显著差异.与对照组比较,DFO对照组及放血对照组MDA均显著降低,SOD活性仅有下降趋势.各损伤组与其相应对照组比较,MDA含量均增高,SOD活性均降低.结论:去铁处理降低铁负荷,可以改善肝损伤程度.

    • 普鲁泊福对GABAA受体结合功能的影响

      2003, 24(9).

      摘要 (2014) HTML (0) PDF 0.00 Byte (25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观察普鲁泊福对离体小鼠脑细胞膜GABAA受体结合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放射配体受体结合分析法,测定普鲁泊福对小鼠脑细胞膜3H-GABA特异性结合以及GABAA受体饱和曲线的影响.结果:特异性结合试验显示,与对照组相比,10~300 μmol/L浓度组的普鲁泊福明显增强3H-GABA与脑细胞膜GABAA受体的特异性结合,并呈浓度依赖性(P<0.05),而浓度低于10 μmol/L的普鲁泊福无明显增强作用(P>0.05).GABAA受体饱和试验显示,普鲁泊福组(10 μmol/L)的饱和曲线解离常数Kd2值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但2组的Kd1、Bmax1及Bmax2值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临床相关浓度的普鲁泊福可显著增强内源性GABA与GABAA受体的结合功能,其主要机制是通过提高GABA低亲和力结合位点的亲和性而起作用的.

    • 布比卡因和芬太尼浓度与容量匹配对肝脏术后硬膜外镇痛效应的影响

      2003, 24(9).

      摘要 (1986) HTML (0) PDF 0.00 Byte (287)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研究布比卡因和芬太尼联合用药的浓度与容量匹配对肝脏术后硬膜外镇痛效应的影响.方法:对125例肝脏手术患者(ASA Ⅰ~Ⅱ)采用布比卡因(3.75 mg/h)和芬太尼(12 μg/h)联合用药行术后硬膜外镇痛,将该两药等剂量的浓度与容量的匹配关系随机分成5组(n=25),G1组为0.375%布比卡因和12 μg/ml芬太尼混合液以1 ml/h速率持续硬膜外输注;G2组为0.187 5%布比卡因和6 μg/ml芬太尼(2 ml/h);G3组为0.125%布比卡因和4 μg/ml芬太尼(3 ml/h);G4组为0.093 75%布比卡因和3 μg/ml芬太尼(4 ml/h);G5组为0.075%布比卡因和2.4 μg/ml芬太尼(5 ml/h).选择负荷量+持续输注量+PCA给药模式,计算术后48 h的用药总量,观察镇痛效果及相应的不良反应.结果:(1)药物用量:术后48 h各组的布比卡因和芬太尼用药总量、按压总数/按压实进数比值(D/D值)均无明显差异(P>0.05);但G4组的按压实进数明显低于G1和G5组(P<0.05).(2)镇痛效果:各组的有效镇痛率依次为G4>G3>G2>G5>G1.组间比较G3和G4组的静息痛视觉模拟评分(VAS)明显低于G1和G5组(P<0.05),但G3和G4组的咳嗽痛VAS评分仅低于G1组(P<0.05).(3)不良反应:G1组的恶心、呕吐和瘙痒发生率最高,分别为24%和32%,但组间比较未见明显差异.结论:肝脏术后联合应用等剂量布比卡因和芬太尼行硬膜外镇痛,其浓度与容量的匹配关系对镇痛效应有明显的影响.

    • 内吗啡肽1的依赖潜力及其对μ阿片受体的调节

      2003, 24(9).

      摘要 (2185) HTML (0) PDF 0.00 Byte (307)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观察内吗啡肽1(EM-1)的耐受和依赖形成过程及其对脑组织μ阿片受体的调节,探讨EM-1的依赖性机制.方法:60只SD大鼠随机分为生理盐水组、EM-1急性处理组和EM-1慢性处理组.急性处理组大鼠侧脑室1次注射10 μg/kg EM-1,慢性处理组大鼠于每天8:00、15:00侧脑室注射EM-1,共9 d,剂量依次为10、15、20、25、30、35、40、45、50 μg/kg,并选第1、3、6、9天进行观察.EM-1的耐受性采用Dixon改良法求出,依赖性采用自然戒断和纳洛酮催促戒断法测定.μ阿片受体采用3H-DAMGO Scatchard分析法和RT-PCR半定量表达法测定.结果:(1)EM-1慢性处理组第3天就出现3.1倍和1.9倍的耐受,第9天高达28.4倍和8.5倍.慢性处理组第9天跳跃反应、体质量丢失和戒断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2)EM-1慢性处理第9天时,大鼠纹状体、中脑、额叶皮质μ阿片受体的结合容量、mRNA表达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和急性处理组,但亲和力没有发生明显变化.结论:EM-1具有耐受性和依赖性,EM-1慢性处理后μ阿片受体的结合容量和mRNA表达出现下调并与依赖发生有关.

    • 精神应激对正常青年人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

      2003, 24(9).

      摘要 (2088) HTML (0) PDF 0.00 Byte (293)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观察精神应激对正常青年人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二维超声法测定30例正常青年人精神应激(心算6 min)前后肱动脉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血流介导性舒张反应),同时测定心率和血压.结果:精神应激时心率由(72±13)次/min增加到(99±20)次/min(P<0.01),增幅为(37±23)%;收缩压、舒张压分别由(118±8)、(71±6) mmHg(1 mmHg=0.133 kPa)上升到(130±13)、(78±8) mmHg(P<0.01),分别上升(10±7)%和(12±8)%.无精神应激时肱动脉内皮依赖性舒张内径变化率为(9.44±5.73)%, 精神应激时上升到(11.55±6.47)%(P<0.01).结论:精神应激使正常青年人血管内皮依赖性舒张反应明显增加.

    • 精神应激对行冠状动脉造影患者血小板功能的影响

      2003, 24(9).

      摘要 (2045) HTML (0) PDF 0.00 Byte (244)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观察精神应激对行冠状动脉造影(CAG)患者血小板功能的影响.方法:用流式细胞术测定24例行CAG患者精神应激(心算10 min)前、结束后即刻、休息10 min后外周血血小板膜糖蛋白Ⅱb-Ⅲa复合物的α亚单位(CD41)、P选择素(CD62p)的变化.结果:精神应激后行CAG患者外周血中CD41阳性百分率由应激前的(74.15±22.24)%增加到(87.41±9.24)%(P<0.05),CD62p阳性百分率由(2.33±0.82)%增加到(3.01±0.85)%(P<0.05);休息10 min后均降至应激前水平.结论:精神应激可以激活行CAG患者的血小板功能.

    • 上海市南汇区卒中高危人群筛检与重点干预同期对照研究

      2003, 24(9).

      摘要 (2649) HTML (0) PDF 0.00 Byte (29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通过同期对照研究,评价卒中高危人群筛选与重点干预策略实施的效果.方法:选择上海市南汇区作为干预区,从35岁及以上人群中根据危险因素暴露情况筛选出易感人群,实施一般干预措施,再以脑血管血流动力学指标(CVHI)检测筛选出高危人群,实施脑安胶囊重点干预措施.选择与南汇区毗邻的奉贤区6个镇作为对照区.干预3年期间同期随访监测干预区与对照区的卒中发生和死亡情况.结果:干预区和对照区的卒中发病率分别为82.30/10万和150.57/10万,死亡率分别为63.39/10万和129.72/10万,均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1).干预区的发病率下降45.3%,死亡率下降51.2%.结论:高危人群筛选与重点干预策略能使卒中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显著降低.

    • 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多囊肾病基因型与临床表型的关系

      2003, 24(9).

      摘要 (3530) HTML (0) PDF 0.00 Byte (267)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研究华东地区汉族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多囊肾病(ADPKD)基因型与临床表现型的关系.方法:利用聚合酶链反应-单链构象多态性分析方法对79例ADPKD患者进行基因诊断,收集经基因诊断确定为2型或1型ADPKD患者的临床资料,以发病年龄、肝囊肿、高血压、尿路感染、尿路结石、血尿等主要临床症状为参数,通过统计学方法研究该病基因型与临床表现型的关系.结果:2型患者的平均发病年龄比1型患者晚9.7岁[(46.09±9.86)岁 vs (36.38±11.35)岁],两者有显著性差异(P<0.05),主要临床症状的出现在两组间无显著性差异.结论:ADPKD2型患者与1型患者临床症状相似,但发病较晚.

    • 不同步态位相跟、距骨应力分布的三维有限元分析

      2003, 24(9).

      摘要 (2412) HTML (0) PDF 0.00 Byte (261)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建立跟、距骨骨性结构的三维有限元模型,对其在不同步态过程中的应力分布进行分析.方法:应用CT扫描技术和计算机图像处理系统,建立跟、距骨的三维有限元模型.利用跟、距骨有限元模型模拟跟、距骨在步态过程中3个位相(落地相、中立相、起步相)时的受力状况,并进行有限元计算.结果:建立了跟、距骨骨性结构的三维有限元精细模型,同时获得了跟、距骨在3个位相时的应力分布和应力增高区.跟、距骨在不同位相的应力分布明显不同,从落地相到起步相应力逐渐增高.结论:本研究建立的三维有限元模型可用于跟、距骨的生物力学研究.跟、距骨的应力增高区对临床研究有重要意义,可提示导致跟、距骨骨折及骨性关节炎的好发因素.

    • 不同抑郁程度对脊柱转移癌患者临床症状及生存的影响

      2003, 24(9).

      摘要 (2672) HTML (0) PDF 0.00 Byte (246)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研究不同抑郁程度对脊柱转移癌患者临床症状及生存的影响.方法:采用Zung抑郁自评量表对我科1999~2001年125名脊柱转移癌患者进行问卷调查,并研究不同抑郁程度与临床因素及生存期之间的相关性.结果:44%(55/125)的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抑郁状态,其中轻度抑郁11.2%(14/125)、中度抑郁25.6%(32/125)、重度抑郁7.2%(9/125).平均随访时间21个月.无抑郁组生存期明显长于中、重度抑郁组(P<0.01).抑郁组疼痛程度、疼痛持续时间、疲劳及不良反应频繁例数均高于无抑郁组(P<0.01);同时中、重度抑郁组疼痛时间、不良反应频繁及瘫痪例数均明显多于轻度抑郁组(P<0.01).结论:在脊柱转移癌患者的治疗中应充分重视抑郁的早期诊断和治疗.

    • 可调式中空钛合金人工椎体动物实验研究

      2003, 24(9).

      摘要 (2224) HTML (0) PDF 0.00 Byte (233)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观察可调式中空钛合金人工椎体对犬脊柱重建及植骨融合的作用.方法:12只实验犬随机分为对照组(n=3)及实验组(n=9).将其制成腰椎椎体切除模型,对照组植入髂骨,实验组植入填塞有松质骨碎骨块的可调式中空钛合金人工椎体.分别于术后即刻、术后3个月、6个月摄正、侧位片,观察植入后椎节高度的变化及对植骨融合的影响.术后3个月、6个月将实验犬分批处死,切取相应脊柱单元制成不脱钙病理切片,光镜下观察骨融合情况.结果:椎体置换术后即刻椎节高度较术前无明显变化,术后3个月较术后即刻显著下降(P<0.01),但仍不低于术前高度,术后6个月与术后3个月相比无显著性差异.术后3个月,人工椎体周围有纤维细胞及少量软骨细胞生成,植入后6个月在人工椎体与骨界面上有大量软骨细胞及部分骨细胞生长.结论:可调式中空钛合金人工椎体植入后可有效重建椎节高度,在犬人工椎体周围有成骨现象;该人工椎体可兼顾术后即刻的稳定性及远期骨性融合的需要.

    • 金黄杆菌下呼吸道感染的临床特征及其药物敏感性

      2003, 24(9).

      摘要 (2681) HTML (0) PDF 0.00 Byte (311)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金黄杆菌致下呼吸道感染的临床特征及其对抗生素的敏感性,以指导临床诊断及治疗.方法:研究52例金黄杆菌致下呼吸道感染的临床资料,采用平板稀释法测定常用抗生素对该菌株的最低抑菌浓度,测定金黄杆菌对小鼠的半数致死量(LD50).结果:52例中>60岁者36例,全部病例均有基础疾病,主要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恶性肿瘤.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17例,35例有长期应用广谱抗生素史,感染前患者的住院时间平均为35.6 d.20例(38.5%)为混合感染.临床症状及X线表现缺乏特异性.药敏试验提示该菌耐药性广,舒哌酮、氧氟沙星、环丙沙星、复方磺胺甲唑及哌拉西林为相对敏感抗生素.20株菌株的LD50范围为4.11×106~5.68×108/mouse,提示该菌属的毒力相对较弱.结论:金黄杆菌毒力较弱,其所致下呼吸道感染多发生于有基础疾病、免疫力低下、长期使用抗生素的老龄患者,细菌耐药率高,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治疗应依据药敏选用敏感抗生素.

    • 癌胚抗原免疫细胞化学检查提高脑膜癌病的诊断敏感性

      2003, 24(9).

      摘要 (2259) HTML (0) PDF 0.00 Byte (251)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癌胚抗原(CEA)免疫细胞化学方法在诊断脑膜癌病(meningeal carcinomatosis,MC)中的作用.方法:对13例确诊为MC患者的21份脑脊液标本、5例非MC患者的7份标本分别进行常规脑脊液细胞学检查和CEA免疫细胞化学检查.结果:常规脑脊液细胞学检查阳性率42.86%(9/21),CEA免疫细胞化学检查阳性率80.95%(17/21),两者相差显著(P<0.05);其中对首次腰穿获得的脑脊液标本检查,两种方法的阳性率分别为30.77%(4/13)和76.92%(10/13),两者相差也显著(P<0.05);非脑膜癌病患者的脑脊液检查结果均为阴性.结论:在诊断脑膜癌病时,CEA免疫细胞化学检查的敏感性高于常规脑脊液细胞学检查,且具有特异性.

    • 吸入麻醉药全麻敏感基因的研究现状

      2003, 24(9).

      摘要 (2575) HTML (0) PDF 0.00 Byte (302) 评论 (0) 收藏

      摘要:利用分子遗传学研究手段,在生物整体水平探索影响吸入麻醉药全麻敏感性的相关基因及其表达产物,是近年来开展的全麻机制研究的新方法和新策略.目前已在酵母类、线虫类、果蝇类、哺乳类等生物模型中筛选到许多吸入麻醉药的全麻敏感基因,并进行了初步的定位、克隆和功能鉴定,为进一步阐明特异性的全麻分子靶位作出了有益的探索.

    • SOCS-3在瘦素抵抗及肥胖发病中的作用

      2003, 24(9).

      摘要 (2340) HTML (0) PDF 0.00 Byte (278) 评论 (0) 收藏

      摘要:细胞因子信号转导抑制物(suppressor of cytokine signaling, SOCS)是一组抑制JAK-STAT信号转导的蛋白,在体内可抑制多种细胞因子的信号转导,包括瘦素的转导.目前认为,SOCS-3增多是瘦素抵抗的标志,并与肥胖的发病有明显的相关性.本文对SOCS的结构与功能及其在瘦素信号转导中的作用机制进行综述,探讨SOCS在肥胖发病中的作用.

    • 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法在花椒药材鉴别中的研究

      2003, 24(9).

      摘要 (2547) HTML (0) PDF 0.00 Byte (243)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本实验采用衰减全反射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法结合聚类分析方法定性鉴别花椒属生药材.结果显示,该方法可以有效地鉴别不同产地的花椒药材,且与经典形态分类学结果基本一致,是一种快速、简便、低耗的新型分析技术.

    • 老年肺癌患者的外科治疗

      2003, 24(9).

      摘要 (2168) HTML (0) PDF 0.00 Byte (269) 评论 (0) 收藏

      摘要:我科1995年1月至2002年11 月外科手术治疗的70岁以上老年患者70例,其中,男64例,女6例,年龄70~82岁,平均72岁;鳞癌52例,腺癌14例,小细胞未分化癌2例,其他类型2例;手术切除66例(94.28%),其中全肺切除12例,肺叶切除53例,楔形切除1例;术后TNM分期,Ⅰ期4例,Ⅱa期12例,Ⅱb期27例,Ⅲa期23例,Ⅲb期4例;术后发生并发症21例(30.0%),无围手术期死亡,术后1、3、5年生存率分别为75.0%、34.7%、27.0%.分析认为,年龄不是手术禁忌,在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充分术前准备和积极处理术后并发症的基础上,可取得满意的临床疗效.

    • 冠状动脉狭窄程度与冠心病危险因素的关系

      2003, 24(9).

      摘要 (2527) HTML (0) PDF 0.00 Byte (349)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探讨不同冠状动脉造影病变程度与冠心病危险因素之间的关系,对1997~2001年间行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的649例住院患者进行冠心病危险因素分析.结果发现危险因素中高血压病史、糖尿病史、吸烟史、男性及高LDL组中冠状动脉狭窄的百分率均明显高于无危险因素组(P=0.000 1~0.016);冠状动脉造影病变组中年龄高低、高血压病程、糖尿病程、吸烟量、血Glu、SBP、TC、LDL和ApoA1的均值明显高于冠状动脉造影正常组(t=2.423~7.816,P=0.000 1~0.016);高龄、高血压病程、糖尿病程、吸烟量、血Glu、TC与病变冠脉积分、冠脉病变积分及病变支数呈显著正相关性(r=0.093~0.29,P=0.000 1~0.022).Logistic 回归分析显示,高龄(P=0.000 1)、高血压病程(P=0.007)、吸烟量(P=0.000 1)、高LDL(P=0.003)为冠心病的独立危险因素.

    • 冠心病无创性检查与冠状动脉造影的诊断价值比较

      2003, 24(9).

      摘要 (2011) HTML (0) PDF 0.00 Byte (302)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探讨无创性检查对不同冠心病的诊断价值,在接受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的639例住院患者中,对常规心电图(ECG)、运动试验(TET)、动态心电图(Holter)3种无创性检查进行冠心病诊断价值的分析比较.结果发现3种检查方法中ECG敏感性最高,达77.2%(P=0.001),TET最低,为62.5%(P=0.013).特异性最高为TET,达63.5%,Holter最低,为49.7%.ECG、TET及Holter对冠状动脉狭窄检出率随病变支数的增多而增高.研究认为常规ECG可作为冠心病筛选检查的首选方法;TET的诊断价值最高,尤其是对无症状性心肌缺血,更具有实用价值;Holter的敏感性及特异性与ECG相似,用于发现院外及日常生活中的心肌缺血,是其他检查方法无法替代的.

    • 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心电图与冠状动脉造影的对比分析

      2003, 24(9).

      摘要 (2101) HTML (0) PDF 0.00 Byte (268)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分析右冠状动脉(RCA)或左回旋支(LCX)急性下壁心肌梗死(AMI)时的心电图特征,选择55例患者进行常规18导联心电图及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结果显示发生房室传导阻滞组的RCA病变率明显高于无房室传导阻滞组(100% vs 70.97%,P<0.01); STⅢ↑/STⅡ↑>1组的RCA病变率明显高于STⅢ↑/STⅡ↑≤1组(100% vs 47.68%,P<0.01);STⅠ↓+STaVL↓组的RCA病变率明显高于非STⅠ↓+STaVL↓组(90.91% vs 66.67%,P<0.05);V4RST↑组的RCA病变率明显高于无V4RST↑组(100% vs 75%,P<0.05).研究认为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时发生房室传导阻滞、STⅢ↑/STⅡ↑>1、STⅠ↓+STaVL↓和V4RST↑有助于RCA病变的临床诊断.

    • 软组织占位性病变的MRI诊断分析

      2003, 24(9).

      摘要 (2368) HTML (0) PDF 0.00 Byte (260) 评论 (0) 收藏

      摘要:回顾分析294例经病理证实的软组织占位病变患者的MRI资料,分析总结良恶性占位的MRI特征.良性占位MRI表现多为形态规则、边界清晰、信号均匀;恶性则多为形态不规则、边界模糊、信号杂乱.MRI对良恶性占位定性诊断准确率分别为98.58%和100%,组织学诊断准确率分别为98.22%和25.00%(P<0.01).MRI对于软组织占位的定性诊断和良性软组织占位的组织学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 Survivin在人原发性肝细胞癌中的表达及其与凋亡的相关性

      2003, 24(9).

      摘要 (2068) HTML (0) PDF 0.00 Byte (299) 评论 (0) 收藏

      摘要:利用免疫组化(IHC)-EnVision法和Tunel法检测了68例原发性肝细胞癌(HCC)和癌旁肝组织及12例正常肝组织中Survivin、PcNA、Bcl-xl,探讨Survivin基因在肝组织细胞中的表达与凋亡指数(AI)、增殖指数(PI)和凋亡抑制因子的相关性.结果发现Survivin和Bcl-xl在HCC中阳性检测率分别为58.8%(40/68)和48.5%(33/68),高于癌旁肝组织[分别为5.88%(4/68)和36.8%(25/68)]及正常肝组织[0(0/12)和25%(3/12)].Survivin和Bcl-xl主要表达在细胞质或细胞膜上.Survivin的阳性表达与HCC的侵袭转移倾向、AI以及 Bcl-xl有关(P<0.05,P<0.01),而与PI无关.

    • 硝酸银耳蜗光镜制片改做透射电镜样品的方法

      2003, 24(9).

      摘要 (2026) HTML (0) PDF 0.00 Byte (260) 评论 (0) 收藏

      摘要:

    • 恶性肿瘤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核仁形成区嗜银蛋白测定的临床意义

      2003, 24(9).

      摘要 (2040) HTML (0) PDF 0.00 Byte (344) 评论 (0) 收藏

      摘要:

    • 霉酚酸酯治疗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的临床分析

      2003, 24(9).

      摘要 (2340) HTML (0) PDF 0.00 Byte (328) 评论 (0) 收藏

      摘要:

    • 剖宫产术中出血42例临床分析

      2003, 24(9).

      摘要 (2025) HTML (0) PDF 0.00 Byte (296) 评论 (0) 收藏

      摘要:

    • 肝肾联合移植术后患者凝血及纤溶动态监测

      2003, 24(9).

      摘要 (2013) HTML (0) PDF 0.00 Byte (288) 评论 (0) 收藏

      摘要:

    • 横纹肌溶解致急性肾功能衰竭一例报告

      2003, 24(9).

      摘要 (1990) HTML (0) PDF 0.00 Byte (285) 评论 (0) 收藏

      摘要:

本期文章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

重要通知
友情提醒: 近日发现论文正式见刊或网络首发后,有人冒充我刊编辑部名义给作者发邮件,要求添加微信,此系诈骗行为!可致电编辑部核实:021-81870792。
            《海军军医大学学报》编辑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