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 25(08):0813-0814. DOI: 10.3724/SP.J.1008.2004.00813
摘要:骨髓干细胞的可塑性是近年来干细胞研究领域的重要发现,为利用骨髓干细胞治疗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非造血系统的疾病提供了可能性;骨髓干细胞研究有丰富的资料可供借鉴,将会大大促进其研究进程.本文针对当前有关骨髓干细胞可塑性研究中的热点问题提出一些看法.
杨玲 , 刘善荣 , 仵敏娟 , 刘军 , 刘冰 , 邢新 , 刘厚奇
2004, 25(08):0815-0817. DOI: 10.3724/SP.J.1008.2004.00815
摘要:目的:研究表皮干细胞在成人体皮中的分布及其分离和培养.方法: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成人体皮中β1整合素及角蛋白19的表达,对成人体皮中的表皮干细胞进行定位和定量;用Ⅳ型胶原分离培养成人体皮表皮干细胞,通过检测β1整合素及角蛋白19的表达水平及克隆形成率(以角质细胞为对照)对其进行鉴定.结果:β1整合素及角蛋白19的免疫组化阳性信号主要位于表皮的基底部及毛囊周围,阳性细胞在表皮中所占的数量较少,且在真皮中也有少量表达.体外培养,可见细胞呈克隆样生长、β1整合素及角蛋白19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呈阳性,且其克隆形成率为17.1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83%(P<0.05).结论:应用Ⅳ型胶原快速贴附法及成人成纤维细胞条件培养液,对成人体皮中表皮干细胞成功进行了分离培养,为表皮干细胞体外的大量扩增奠定了基础.
仵敏娟 , 刘善荣 , 刘厚奇 , 惠宁 , 杨玲 , 王凤玫 , 汤淑萍
2004, 25(08):0818-0821. DOI: 10.3724/SP.J.1008.2004.00818
摘要:目的:从早期入胚分离培养人早期胚胎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MSC),并初步鉴定其生物学特性.方法:取4~6周胚龄的人胚,用免疫组织化学法,结合特定抗体SH-2,对MSC在人胚中的分布进行定位,分离组织进行培养.免疫组化和流式细胞术检测MSC的相对特异性抗原SH-2、CD44、OCT-4、S-100、CD34、α-smooth-actin在分离培养细胞中的表达.结果:在胚胎的四肢、躯体部紧邻神经管的下方(不包括原肠等内脏部位)有大量的MSC分布.分离培养可得到成纤维状的MSC,贴壁生长,有生长优势,可多次传代并保持MSC生物学特性不变.结论:通过机械分离和胰酶消化的方法,可从早期人胚得到MSC.利用MSC的贴壁生长特性及生长优势,经4~5次传代后可得到纯度很高的MSC.
李红华 , 刘厚奇 , 刘太华 , 汤淑萍 , 熊俊 , 惠宁
2004, 25(08):0822-0826. DOI: 10.3724/SP.J.1008.2004.00822
摘要:目的:选择平滑肌细胞(smooth muscle cell,SMC)特异性标志蛋白,作为判断人胚胎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stem cell,MSC)是否向SMC方向分化的指标.方法:采用免疫细胞化学、免疫荧光、Western印迹和RT-PCR等方法,检测SMC分化早、中、晚期标志蛋白smooth muscle(SM)-α-actin、calponin、SM-myosin heavy chain(SM-MHC)在人胚MSC中的表达情况.结果:各实验均证明SM-α-actin和calpomn蛋白在人胚MSC中表达.各种实验方法在人胚MSC中均检测不到SM-MHC蛋白及其mRNA的表达.结论:SM-MHC是一个有价值的SMC特异性标志物,可以做为判断人胚MSC向SMC方向分化与否的指标.
2004, 25(08):0827-0830. DOI: 10.3724/SP.J.1008.2004.00827
摘要:目的:体外分离和定向诱导小鼠胎肝间充质干细胞向胰岛B样细胞分化.方法:无菌条件下从正常C57BL/6J胎鼠肝中分离出间充质干细胞,体外培养传3代后用高浓度葡萄糖培养基以及碱性纤维生长因子(basic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bFGF)和尼克酰胺诱导分化,观察胎肝间充质干细胞诱导前后形态变化;用RT-PCR检测细胞诱导前后胰十二指肠同源异型基因盒1(pancreatic duodenal homeobox-1,PDX-1)、胰岛素原1(proinsulin-1,INS-1)、葡萄糖转运子2(glucose transporter-2,GLUT-2)表达情况;胰岛素免疫细胞化学染色鉴定诱导后细胞胰岛素的表达;在形成胰岛样细胞簇后,用双硫腙做胰岛B细胞特异性染色.结果:RT-PCR显示诱导5 d后PDX-1、INS-1、GLUT-2均有表达,而诱导前的细胞则没有检测到表达;胰岛素免疫细胞化学表明细胞簇内的细胞胰岛素染色强阳性;细胞簇双硫腙染色阳性(每个T-25培养瓶有80~120个).结论:从胎肝中分离出的间充质干细胞在体外可以定向诱导分化为胰岛B样细胞.
2004, 25(08):0831-0834. DOI: 10.3724/SP.J.1008.2004.00831
摘要:目的:了解维A酸对人胎肝细胞神经组织特异基因表达的影响及其信号途径.方法:采用免疫磁珠法分离入胎肝CD34+细胞,培养4 d后,蛋白激酶C特异抑制剂chelerythrine chloride(3μmol/L)处理24 h,再加入维A酸处理24 h(5×10-7mol/L),无血清培养基培养5 d,Western印迹和半定量RT-PCR法分析维A酸处理前后神经特异基因表达.结果:维A酸诱导处理使胎肝细胞表达神经组织细胞特异蛋白如Nestin、NeuN和NF-M显著增加,分别增加4.∞倍、5.12倍和7.27倍(P<0.01).而chelerythrine chloride能明显抑制维A酸诱导的神经组织细胞特异蛋白Nestin、NeuN和NF-M的表达.MAP-2蛋白在维A酸处理前后均无明显表达.结论:维A酸通过蛋白激酶C途径促进人胎肝CD34+细胞表达神经组织细胞特异基因.
2004, 25(08):0835-0837. DOI: 10.3724/SP.J.1008.2004.00835
摘要:目的:探讨大鼠尾端延髓腹外侧区(CVLM)在介导可乐定降压机制中的作用.方法:氨基甲酸乙酯麻醉SD大鼠20只,体质量250~350 g,应用微量注射和动脉插管记录血压等方法观察CVLM给予咪唑啉1和α2-肾上腺素受体阻断剂对可乐定导致的心血管活动的影响.结果:双侧CVLM预先微量注射咪唑啉1和α2-肾上腺素受体阻断剂idazoxan(5 nmol)不仅能降低平均动脉血压[(-17.3±6.9)mmHg,1 mmHg=0.133 kPa,P<0.01]和心率[(-23.9±3.6)次/min,P<0.01],而且能完全阻断静脉注射可乐定(10 μg/kg)导致的降压[(-29.5±6.1)vs(-1.4±2.3)mmHg,P<0.01]和降心率效应[(-30.8±6.7)vs(-3.0±4.6)次/min,P<0.01],而预先CVLM微量注射α2-肾上腺素受体阻断剂育亨宾(500 pmo1)则不能影响可乐定导致的心血管效应.结论:CVLM咪唑啉受体1参与可乐定的中枢降压效应.
2004, 25(08):0838-0841. DOI: 10.3724/SP.J.1008.2004.00838
摘要:目的:观察哺乳期后幼鼠在不同饲料锌水平条件下的生长情况,探讨饲料中锌水平对幼鼠大脑皮质、海马及睾丸组织锌转运体3(ZnT3)mRNA表达的影响.方法:20只雄性3周龄ICR幼鼠(P21)随机分为饲料缺锌(ZD,Zn 1 mg/kg)、适锌(ZA,Zn 30 mg/kg)、高锌(ZS,Zn 180 mg/kg)、高锌对喂(PF,Zn 180 mg/kg,每日饲料投放量依据缺锌组每日摄食量确定)4组,以相应饲料饲喂3周(P21~P42),观察小鼠P21~P42期间的摄食量及体质量变化.饲喂3周后,处死小鼠取血清及大脑皮质、海马、睾丸组织,以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测定小鼠血清锌含量,半定量RT-PCR法检测分析不同饲料锌水平幼鼠P42时相应组织中ZnT3 mRNA的表达.结果:断乳幼鼠饲喂不同水平锌饲料3周后,ZD组幼鼠摄食量及体质量显著低于其余各组(P<0.05,P<0.01),血清锌也显著低于其余各组(P<0.05,P<0.01).P42时ZD小鼠睾丸及皮质中ZnT3 mRNA表达显著降低(P<0.05),PF小鼠海马中ZnT3 mRNA表达高于其他各组(P<0.05).结论:哺乳期后保证饲料中足量锌对幼鼠的生长发育十分重要;饲料缺锌显著降低哺乳期后小鼠睾丸及皮质ZnT3 mRNA表达,这种基因表达变化可能是哺乳期后幼鼠维持锌内稳态的一种反馈保护机制.
孙波 , 杨骅 , 满晓华 , 李兆申 , 屠振兴 , 龚燕芳
2004, 25(08):0842-0845. DOI: 10.3724/SP.J.1008.2004.00842
摘要:目的:构建携带幽门螺杆菌中性粒细胞激活蛋白(Hp neutrophil-activating protein,Hp-NAP)基因(napA)活减毒鼠伤寒沙门菌重组DNA疫苗,初步观察其对慢性Hp感染的免疫保护作用.方法:应用基因工程技术扩增全长napA,测序并经同源性分析后,将其亚克隆入真核表达载体pIRES,鉴定正确后将重组质粒转化活减毒鼠伤寒沙门菌构建Hp-NAP口服DNA疫苗.口服Hp-SS1建立SS1长期感染小鼠模型,30周后随机均分为3组,每组各5只.治疗组予109cfu/0.4 ml疫苗菌灌胃,1次/周×3周;2个对照组分别予等体积生理盐水或空白质粒.末次免疫4周后行快速尿素酶检测,ELISA测定血清抗体效价.结果:重组真核表达质粒pIRES-napA成功转化活减毒鼠伤寒沙门菌SL7207;所克隆napA与GenBank中SS1-na-pA核苷酸和蛋白质的同源性均>98%.免疫后4周治疗组75%(3/4)小鼠快速尿素酶检测阴性,对照组均阳性,差异显著(P<0.05);治疗组血清抗Hp-NAP抗体效价明显升高.结论:成功构建了具有较好免疫保护作用的Hp-NAP口服重组DNA疫苗,为进一步研制多价抗Hp核酸疫苗奠定了基础.
2004, 25(08):0846-0848. DOI: 10.3724/SP.J.1008.2004.00846
摘要:目的:探讨海水浸泡开放性腹部创伤大鼠胃壁细胞泌酸动态变化及其与急性胃黏膜病变的关系.方法:将104只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单纯腹腔开放组、单纯海水浸泡组(不开腹)、腹腔生理盐水浸泡伤组、腹腔海水浸泡伤组,后4组又分为浸泡1 h、2 h、3 h组,每组各8只.观测各组胃黏膜溃疡指数(UI)、胃液pH及壁细胞超微结构的动态变化.结果:随着海水浸泡时间的延长,大鼠胃液pH值明显降低而UI明显增加,二者之间呈明显负相关(r=-0.700 35,P<0.01);电镜示胃壁细胞在正常对照组呈静息状态,而各种应激1、2、3 h后均有不同程度的泌酸活跃,以海水浸泡者更重,并在3 h时达高峰.结论:海水是一重要的致伤因素,可通过促进胃壁细胞泌酸作用而加重急性胃黏膜病变.
2004, 25(08):0849-0851. DOI: 10.3724/SP.J.1008.2004.00849
摘要:目的:利用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相关抗原4 Ig融合蛋白(CTLA-4 Ig)和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单克隆抗体联合治疗经供者树突状细胞前体(DCp)免疫的移植受者诱导移植耐受.方法:实验分4组:对照组、CTLA-4 Ig组、ICAM-1单抗组和联合组,每组8只BALB/c受鼠.每组均以2×106C57BL/6供者DCp经尾静脉输注受鼠.CTLA-4Ig组和ICAM-1单抗组分别自DCp输注之日起连续2周向受鼠腹腔内注射CTLA-4 Ig或ICAM-1单抗(0.1 mg/d);联合组以同样剂量两药注射2周;对照组则仅输注DCp.DCp输注1周后4组均行异位心脏移植并观察移植心存活时间,进一步作皮肤移植确认耐受状态.结果:对照组、ICAM-1单抗组和CTLA-4 Ig组的C57BL/6供心平均存活时间分别为(20.13±1.64)d、(45.00±2.62)d和(90.00±3.07)d,联合组8例中除1例存活98 d外,其他7例均超过100 d.前3组C57BL/6来源皮肤平均存活时间分别为(4.25±0.89)d、(9.00±0.76)d和(44.50±3.42)d,联合组8例中1例存活91 d,3例存活95 d,其他4例均超过100 d.结论:在供者DCp输注受者后以ICAM-1单抗和CTLA-4 Ig联合处理受者能够诱导针对供者的耐受状态.
吴渊文 , 朱有华 , 杨军昌 , 鲁可权 , 张明 , 高晓刚 , 张纯
2004, 25(08):0852-0854. DOI: 10.3724/SP.J.1008.2004.00852
摘要:目的:研究HCA-Ⅱ肾保存液对草犬肾脏低温保存的效果.方法:采用草犬肾脏非循环离体灌注模型,比较HCA-Ⅱ液、UW液和高渗枸橼酸盐嘌呤溶液(HC-A液)低温保存肾脏后其形态学及生物化学指标的改变,并进行自体肾脏移植,观察移植后肾功能恢复情况.结果:HCA-Ⅱ液组保存48、72 h后,形态学改变、肾脏线粒体呼吸控制率(RCR)和皮质ATP含量、移植肾功能指标明显优于HC-A液(P<0.05),与UW液组无明显差异;低温保存供肾24 h,3组上述指标无显著差异.保存24、48、72 h后保存液pH值,HCA-Ⅱ液组均明显高于HC液组(P<0.05).结论:HCA-Ⅱ液保存犬肾48 h及72 h效果优于HC-A液,与UW液相当.
2004, 25(08):0855-0857. DOI: 10.3724/SP.J.1008.2004.00855
摘要:目的:观察他克莫司对大鼠减体积肝移植后肝再生的影响.方法:建立大鼠部分肝(65%)移植模型,并随机分为对照组、他克莫司大剂量组(0.1 mg·kg-1·d-1)和他克莫司小剂量组(0.05 mg·kg-1·d-1),每组各24只.受体于术前3 d起肌注给药,每天1次,直至术后.观察术后第1、2、3、5天肝细胞有丝分裂指数(MI)、增殖细胞核抗原标记指数(PCNA LI),速率法检测血清胆红素(TB)、谷丙转氨酶(ALT)等指标.结果:肝移植术后的肝细胞有丝分裂的高峰期出现在术后48 h,他克莫司显著提高了大鼠减体积肝移植术后48 h MI及PCNA LI(P<0.05,P<0.01);大剂量实验组术后48 h PCNA LI高于小剂量组(P<0.05);两种剂量组的TB、ALT没有明显改变.结论:他克莫司对大鼠减体积肝移植后肝再生有促进作用,且该作用有剂量依赖性,同时肝脏毒性较小.
梁军 , 战淑珺 , 赵园园 , 沈方臻 , 姚如永 , 丁爱萍 , 尚庆军
2004, 25(08):0858-0861. DOI: 10.3724/SP.J.1008.2004.00858
摘要:目的:观察不同剂量三氧化二砷(As 2O3)对于实体型胃癌移植瘤615系小鼠模型的抑瘤及诱导凋亡作用.方法:40只615系小鼠皮下注射鼠前胃癌细胞株MFC建立移植瘤模型,然后随机分为5组,每组各8只.分别在腹腔内注射5-Fu、生理盐水及不同剂量的As2O3(1、2、4 mg·kg-1·d-1),给药8 d,末次给药24 h后计算抑瘤率,流式细胞术观察凋亡率,透射电镜观察凋亡细胞超微结构,免疫组化半定量分析凋亡调控基因Bcl-2、Bax的表达情况.结果:As2O3对移植瘤生长有明显抑制作用,表现为瘤细胞超微结构出现凋亡征象且凋亡率增加,以2 mg·kg-1·d-1组作用最明显;免疫组化显示As2O3作用下Bcl-2基因阳性细胞数降低,Bax阳性细胞数则上升.结论:As2O3主要是通过诱导细胞凋亡对荷胃癌鼠皮下移植瘤具有明显抑制作用.
2004, 25(08):0861-0861. DOI: 10.3724/SP.J.1008.2004.00861
摘要:
彭艳 , 郑颖 , 蒋平 , 何玮 , 侯彦强 , 周聪 , 郭春香 , 倪健 , 焦炳华
2004, 25(08):0862-0864. DOI: 10.3724/SP.J.1008.2004.00862
摘要:目的:建立一种利用二维液相色谱法分离肿瘤细胞全细胞裂解液的方法.方法:将肿瘤细胞裂解样品用初始缓冲液置换后,进行一维色谱聚焦分离,然后先对二维色谱条件进行优化和重现性分析,再将一维收集的pH值8.5~4.0之间的组分分别进行二维反相HPLC分离,利用ProteoVue软件将UV图转换成胶图.结果:一维色谱聚焦分离pH值8.5~4.0之间的组分共收集到16个,每个组分的二维UV图转换成pI/UV胶图.结论:二维液相色谱分离法是一种有效的分离肿瘤细胞裂解液的方法.
钟延强 , 周永刚 , 张国庆 , 傅强 , 王彬 , 龚纯贵 , 鲁莹 , 高申
2004, 25(08):0865-0868. DOI: 10.3724/SP.J.1008.2004.00865
摘要:目的:制备盐酸布比卡因聚乳酸聚羟乙酸嵌段共聚物(PLGA)微球,并对其皮下给药和蛛网膜下腔给药后体内药动学、药效学进行评价.方法:微球制备采用乳化溶媒挥发法,用反相HPLC法测定其体内血药浓度,分别以针刺疼痛反应和后肢反应综合评分法评价盐酸布比卡因PLGA微球的麻醉效果,以盐酸布比卡因注射液作为对照.结果:微球的包封率为86.78%,载药量为28.92%,微球平均粒径为85.32 μm.相同剂量微球组皮下给药和蛛网膜下腔给药后血药浓度均产生2个峰浓度,两峰浓度值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P<0.01),微球组不同给药的平均滞留时间(MRT)明显长于对照组(P<0.01).微球组皮下给药最大麻醉圈直径(4.3 cm)显著小于注射剂对照组(8.3 cm,P<0.01),而微球组局麻持续时间(72 h)较对照组(4 h)明显延长(P<0.01).微球组蛛网膜下腔给药后不同麻醉阶段的麻醉时间t1(460 min)、t2(307.5 min)、t 3(242.5min)以及麻醉有效总时间t(1 010 min)和综合评分S(1 860)值均显著大于注射剂对照组的t1(45 min)、t2(83.8 min)、t3(53min)以及t(181.8 min)和S(328)值(P<0.01).结论:盐酸布比卡因PLGA微球能显著延长皮下给药和蛛网膜下腔给药的体内驻留时间和局部麻醉时间,降低最大血药浓度,提高用药安全性.
梅志军 , 景在平 , 包俊敏 , 赵志青 , 刘崎 , 左长京 , 冯翔 , 赵珺 , 曲乐丰 , 陆清声
2004, 25(08):0869-0871. DOI: 10.3724/SP.J.1008.2004.00869
摘要:目的:研究女性腹主动脉瘤(AAA)的形态特征.方法:回顾分析111例(男90例,女21例)AAA断层和三维形态,分别统计男性和女性患者动脉瘤横径(D)、纵径(L)、瘤颈长度和扭曲角度以及是否有附壁血栓等指标,并进行比较.结果:与男性AAA患者比较,女性AAA患者的D/L值较大[(0.77±0.12)vs(0.58±0.11),P<0.05],瘤颈长度较长[(63±18)vs(33±20)mm,P<0.01],但扭曲角度较大[(69±15)°vs(35±21)°,P<0.01],附壁血栓的比例较低(14.3%vs 74.4%,P<0.01).结论:女性AAA更加趋向于球形,瘤颈长但扭曲严重和较少形成附壁血栓,这些形态特征提示女性AAA可能有特殊的病理基础.
2004, 25(08):0871-0871. DOI: 10.3724/SP.J.1008.2004.00871
摘要:
2004, 25(08):0872-0874. DOI: 10.3724/SP.J.1008.2004.00872
摘要:目的:研究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AS)是否有父母育龄及胎次效应.方法:用Haldane和Smith方法研究215例AS患者的父母育龄及胎次效应,对41例B27阴性患者和164例B27阳性患者资料进行对比分析,并用统计学方法分析首胎患者和末胎患者的同胞数.结果:用Haldane和Smith方法的计算公式算得215例AS患者X=4.02>2,164例B27阳性患者X=3.54>2,41例B27阴性患者X=1.58<2;首胎AS患者的数目明显少于期望值(χ2=6.71,P<0.01),而末胎AS患者的数目明显高于期望值(χ2=6.30,P<0.05).结论:父母育龄越大或胎次晚者易患AS;B27阴性和B27阳性AS有遗传异质性.首胎比非首胎的儿女有更低的AS罹患风险率,而末胎比非末胎的儿女有更高的AS罹患风险率.
于明琨 , 卢亦成 , 朱诚 , 陈先震 , 姚智强 , 宋波 , 张光霁
2004, 25(08):0875-0878. DOI: 10.3724/SP.J.1008.2004.00875
摘要:目的:探讨影响特重型颅脑伤预后的因素及提高救治成功率的关键.方法:收集我院1990年6月至2002年8月间收治的253例特重型颅脑伤(GCS 3~5分)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其伤情,伴脑疝、脑挫裂伤情况,颅内血肿类型等与病死率的关系,同时对不同阶段,即1990年6月至1994年12月(A组,采用传统救治方案)、1995年1月至1997年1月(B组,在常规救治措施的基础上重点建立与完善了颅脑创伤救治体系)、1997年2月至2002年8月(C组,采用综合救治措施)的救治结果进行比较.结果:有脑疝形成、脑挫裂伤、多发颅内血肿者病死率均显著高于无脑疝形成和脑挫裂伤以及有硬膜外血肿者,分别为66.0%(136/206)vs29.8%(14/47,P<0.01)、64.2%(115/179)vs47.3%(35/74,P<0.05)和68.6%(59/86)vs40.0%(8/20,P<0.05).A、B、C组病死率分别为69.6%(48/69)、60.4%(32/53)和53.4%(70/131),C组较A组显著下降(P<0.05).结论:脑疝、弥漫性脑肿胀致恶性高颅压是患者早期死亡的主要原因,后期死亡的主要原因是多器官功能衰竭.早期发现和清除颅内血肿、有效去大骨瓣减压,重视早期脑保护,加强术后监护,维持内环境稳定,是提高特重型颅脑伤救治成功率的关键.
胡建强 , 秦永文 , 王胜强 , 赵仙先 , 周炳炎 , 熊文峰
2004, 25(08):0879-0881. DOI: 10.3724/SP.J.1008.2004.00879
摘要:目的:在犬室间隔缺损动物模型上观察新型室间隔缺损封堵器的性能及其生物相容性.方法:通过右颈内静脉途径穿刺室间隔制备犬室间隔缺损模型,模拟临床经导管封堵过程,经鞘管送入新型室间隔缺损封堵器,闭合人工制备的室间隔缺损.应用心室造影和心脏超声观察封堵器位置及三尖瓣、主动脉瓣功能.术后1、2、3、4个月分别处死动物行组织学检查,观察封堵器周围及表面纤维组织和内皮覆盖情况.结果:6条犬成功制作室缺模型并成功封堵,术后心室造影及超声显示封堵器位置固定良好,不影响三尖瓣、主动脉瓣启闭功能;全部实验犬封堵器位于相当于隔瓣下型膜周部室缺的位置,所有封堵器均被薄层的新生内膜覆盖,金属丝无变色、无腐蚀,肉眼观察封堵器表面光滑,光镜和电镜检查显示无明显的炎症反应及纤维组织增生;术后3个月封堵器表面内皮细胞完全覆盖;术后4个月扫描电镜观察金属丝无腐蚀.肺、肝、脾、肾、胰等组织无血栓栓塞、炎症表现.结论:新型室间隔缺损封堵器具有操作简便、使用安全及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可安全地用于膜周部室缺的封堵.
2004, 25(08):0882-0885. DOI: 10.3724/SP.J.1008.2004.00882
摘要:乙肝复发是影响肝移植成功的重要因素,未作预防的乙肝病毒(HBV)感染者移植术后HBV的再感染率在80%以上,居乙肝肝硬化肝移植后死亡原因的首位.近年来,许多新的防治策略明显降低了该类患者术后的乙肝复发率.本文就肝移植术后乙肝复发的原因及防治作一综述.
2004, 25(08):0886-0888. DOI: 10.3724/SP.J.1008.2004.00886
摘要: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ystemic inflammatory response syndrome,SIRS)和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ultiple organdysfunction syndrome,MODS)是重症监护病房(ICU)中治疗的难题.除传统的治疗方法外,近年来人们尝试通过免疫治疗来调节机体的炎症反应系统,纠正机体异常自身应答,从而达到治疗SIRS和MODS的目的.本文从阻断炎症反应的激活、调节炎症反应的活性、基因治疗以及中西医结合治疗几个方面综述了SIRS和MODS的治疗进展.
2004, 25(08):0890-0891. DOI: 10.3724/SP.J.1008.2004.00890
摘要:表皮干细胞(epiderimal stem cells,ESCs)在体内数量很少,且缺乏特异性标志物,分离鉴定存在一定困难.目前,分离ESCs主要根据细胞动力学特点,以及特异性标志物标记后经流式细胞术分选来完成,已发现多种ESCs特异性标志物可用于其分离及鉴定.
2004, 25(08):0892-0894. DOI: 10.3724/SP.J.1008.2004.00892
摘要:目的:建立一个组成性地高表达小鼠Retn基因的3T3-L1细胞系.方法:(1)采用重组DNA技术将小鼠Retn基因的全长cDNA克隆到质粒pcDNA3的CMV启动子下面而获得一个能在真核细胞内组成性表达小鼠Resistin蛋白的表达载体pcDNA3-mRetn.(2)用电穿孔转染和G418筛选等方法建立能组成性地高表达小鼠Retn基因的3T3-L1细胞系.(3)诱导细胞分化为脂肪细胞,并用实时荧光RT-PCR法分析这些脂肪细胞内Retn基因mRNA的水平.结果:构建了一个能在真核细胞内表达小鼠Retn基因的表达载体;建立了一个携带有pcDNA3-mRetn载体并组成性地高表达小鼠Retn基因的细胞系.结论:成功地建立了一个组成性地高表达小鼠Retn基因细胞系,为进一步研究Retn基因的功能和小鼠Resistin蛋白的获得奠定了基础.
2004, 25(08):0894-0895. DOI: 10.3724/SP.J.1008.2004.00894
摘要:目的:评价大气热氧化、阳极氧化和氮化钛镀膜对铸造纯钛在口腔中应用半年后颜色稳定性的影响.方法:制作纯钛试件36个,分为对照组(未进行表面改性组)、大气热氧化组(400℃,30 min)、阳极氧化组(45 V,10 min)及氮化钛镀膜组(真空多弧离子镀,200 ℃,62 min).将试件放入全口义齿患者上颌腭侧基板对称的4个部位,在口腔中戴用半年后取出,比较试件戴用前后及各组间色差△E的大小.结果:各实验组戴用过的试件与在空气中自然放置的试件相比,△E均明显增加(P<0.01);在戴用过的各组试件中,对照组和大气热氧化组,阳极氧化组和氮化钛镀膜组△E没有显著性差异;而对照组和热氧化组△E分别明显大干阳极氧化组、氮化钛镀膜组(P<0.05).结论:氮化钛镀膜和阳极氧化可以提高纯钛在口腔中戴用后的颜色稳定性,而大气热氧化没有这样的作用.因此从义齿美观角度看,氮化钛镀膜和阳极氧化技术较理想.
2004, 25(08):0896-0898. DOI: 10.3724/SP.J.1008.2004.00896
摘要:目的:研究小鼠肝脏中具有耐热特性的蛋白质,尤其是与肝功能、肝脏再生有密切关系的耐热蛋白.方法:将小鼠肝脏蛋白在65℃处理30 min,去除热变性蛋白,剩余耐热蛋白进行二维电泳,经过考马斯亮蓝染色,得到小鼠肝脏耐热蛋白二维电泳图谱,共约50个蛋白斑点.其中选取5个相对分子质量在10 000~50 000、分离效果较好的斑点进行MALDI-TOF-MS肽质量指纹谱分析及生物信息学处理.结果:这5个蛋白分别为: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lutathione peroxidase)、蛋白酶体亚单位(AF060087)、尼克酰胺乙酰乙酸水解酶(nicotinate-nucleotide pyrophosphorylase)、延胡索酰乙酰乙酸水解酶(fumary-lacetoacetate hydrolase)和regucalcin.结论:初步证明肝脏中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尼克酰胺乙酰乙酸水解酶、延胡索酰乙酰乙酸水解酶和regucalcin具有较强的耐热特性.
2004, 25(08):0898-0899. DOI: 10.3724/SP.J.1008.2004.00898
摘要:目的:测定利扎曲普坦中有机溶剂残留量.方法:毛细管气相色谱柱顶空进样法,氢火焰离子化检测器.以Car-bowax 20 M(25 m×0.32 mm×0.3μm)聚硅氧烷为固定相,载气为氮气,柱前压120 kPa,柱温33℃,顶空瓶区域温度90℃,样品进样阀100℃,传输管温度100℃,样品瓶加热平衡时间10 min,瓶压71 kPa,进样量100μl.结果:正已烷、四氢呋喃、二氯甲烷、乙酸乙酯和乙醇质量与峰面积线性范围为6.60~99.00、8.88~133.20、133.30~199.50、9.00~135.00、7.90~118.50μg,r均大干0.998;平均回收率分别为98.3%、103.3%、101.5%、96.2%、92.8%,RSD分别为3.57%、4.69%、7.42%、4.84%、3.26%(n=5).结论:本方法柱效高、灵敏、准确,适用于利扎曲普坦中有机溶剂残留量测定.
阮芳铭 , 赵岚 , 周昌艳 , 俞云亮 , 郭俊生 , 杨焱 , 贾薇 , 季红光 , 郭苗莉
2004, 25(08):0900-0901. DOI: 10.3724/SP.J.1008.2004.00900
摘要:目的:研究灰树花子实体粉(Grifola frondosa)、姬松茸子实体粉(Agaricus blazei)、猴头子实体粉(Hericiumerinaceus)和毛头鬼伞子实体粉(Coprinus comatus)等4种食药用菌对正常小鼠及糖尿病小鼠血糖调节的影响.方法:正常血糖动物模型:筛选空腹血糖在3~5 mmol·L-1之间的小鼠,随机分成对照组:10只,同体积注射用水灌胃;4个样品组:各10只,分别用上述4个食药用菌灌胃.高血糖动物模型组:在禁食24 h后给予尾静脉注射四氧嘧啶70 mg·kg-1,72 h后禁食,尾静脉取血测血糖值,并选用血糖值在10 mmol·L-1以上者再按血糖水平随机分成1个对照组(10只,以同体积注射用水灌胃)和4个样品组(各10只,分别以上述4个食药用菌灌胃),每天灌胃1次,连续灌胃给药28 d后,禁食,次日晨进行空腹血糖和糖耐量测定.结果:对正常血糖动物模型实验显示,除了猴头子实体粉和毛头鬼伞子实体粉样品组动物2 h时相的血糖显著降低(P<0.05)以及毛头鬼伞子实体粉样品组动物2.0 h-0.5 h时相血糖差值也降低(P<0.05)外,其他均无显著性差异;对高血糖动物模型实验显示,灰树花子实体粉和毛头鬼伞子实体粉样品组动物在2 h时相的血糖值低于高血糖模型对照组(P<0.05,P<0.01),此外,猴头子实体粉和毛头鬼伞子实体粉样品组动物2.0 h-0.5 h时相的血糖差值也低于高血糖模型对照组(P<0.05),其他均无显著性差异.结论:毛头鬼伞子实体粉和猴头子实体粉可显著降低四氧嘧啶糖尿病小鼠的血糖含量.
2004, 25(08):0902-0903. DOI: 10.3724/SP.J.1008.2004.00902
摘要:目的:探讨在冠脉旁路移植术(CABG)后应用双相正压通气模式(biphasic positive airway pressure,BIPAP)是否优于同步间歇指令通气模式(synchronized intermittent mandatory ventilation pressure support,S-IMV/PS).方法:26例术前无合并症及手术顺利的CABG患者,在术后彻底清醒恢复自主呼吸后随机分为BIPAP模式组(n=13)和S-IMV/PS模式组(n=13),分别在原有呼吸模式和改换对应呼吸模式1 h后,以及再次换回原呼吸模式1 h后,监测血流动力学、血气和呼吸参数.结果:BIPAP模式时的气道吸气峰压(Ppeak)明显低于S-IMV/PS时(P<0.05),两组患者用BIPAP和S-IMV/PS时血流动力学、血气及其他的呼吸参数均没有显著差异.结论:CABG术后应用BIPAP模式优于S-IMV/PS模式.
2004, 25(08):0904-0905. DOI: 10.3724/SP.J.1008.2004.00904
摘要:目的:探讨脾窦岸细胞血管瘤(littoral cell angioma,LCA)的临床病理特点、诊断与鉴别诊断要点及其与内脏恶性肿瘤的关系.方法:对1例LCA进行临床资料分析、影像学特征分析及光镜观察并复习有关文献.结果:肿瘤由窦样腔隙构成,腔壁见乳头状结构,内衬单层内皮样细胞,高柱状,无异型,可见含铁血黄素沉积.国外文献报道的病例中LCA常合并恶性肿瘤.结论:LCA是脾脏特有的来源于脾窦岸细胞的血管源性肿瘤,其诊断主要依靠病理组织学及免疫组化.LCA与恶性肿瘤相关,应密切随访和严密观察有无继发内脏肿瘤.
2004, 25(08):0906-0907. DOI: 10.3724/SP.J.1008.2004.00906
摘要:目的:观察和评价国产盐酸布替萘酚喷雾剂治疗体、股、足真菌病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采用随机双盲对照法,入选80例患者,其中体股真菌病患者40例,足真菌病患者40例.随即分为2组,每组各40例,试验组应用1%盐酸布替萘芬喷雾剂,对照组应用1%联苯苄唑喷雾剂.药品编号随机产生,入选病例随机取用1个编号的药物,按规定使用,每日1次.足真菌病疗程4周,每2周复诊1次;体股真菌病疗程2周,每周复诊1次;停药后2周均再复诊1次.结果:在用药结束后2周时体股真菌病和足真菌病试验组的临床痊愈率与有效率合计为35%和85%,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在用药结束时试验组真菌镜检转阴率与培养清除率合计为97.50%和96.77%,均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试验组没有发生严重的不良反应.结论:研究显示国产1%盐酸布替萘芬喷雾剂在治疗足真菌病时有良好的疗效,在治疗体股真菌病时可通过增加用药次数来提高它的短期痊愈率.
2004, 25(08):0908-0909. DOI: 10.3724/SP.J.1008.2004.00908
摘要:目的:探讨心肌组织及冠脉流出液卡尼汀(CN)浓度测定的意义.方法:30只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缺血/再灌注组(I/R)、CN组,每组各10只.正常对照组以改良台氏液离体心脏灌注110 min;I/R组以改良台氏液离体心脏灌注20min,缺血20 min,再灌注70 min;CN组以10 mmol/L CN灌注离体心脏20 min,缺血20 min,再灌注60 min,以改良台氏液冲洗10 min.以放射化学酶法测定心肌组织及其冠脉流出液卡尼汀浓度;电镜下观察心肌组织超微结构.结果:心肌组织中卡尼汀I/R组明显较正常对照组少(P<0.05),而CN组明显高于I/R组和正常对照组(P<0.05,P<0.01);冠脉流出液中卡尼汀I/R组和CN组均较正常对照组高(P<0.05,P<0.01);CN组心肌组织超微结构损伤轻微.结论:缺血组织存在卡尼汀缺乏,外源补充卡尼汀能渗入心肌细胞,为临床治疗缺血性心脏病提供理论依据.
薛建亚 , 李成忠 , 陈怡 , 张迁 , 朱咏梅 , 张红娣 , 宋玉
2004, 25(08):0910-0911. DOI: 10.3724/SP.J.1008.2004.00910
摘要:目的:探讨重型病毒性肝炎患者上消化道出血的特点及其对策.方法:回顾性调查分析1999年1月至2002年10月住院重型病毒性肝炎患者上消化道出血的原因、发生率、病死率及与其他并发症的关系.结果:241例重型病毒性肝炎患者中发生上消化道出血73例(30.29%),与上消化道出血直接相关的死亡43例(58.90%);发生上消化道出血的患者常常同时或先后出现其他并发症,尤以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68.49%)、肝性脑病(42.47%)和肝肾综合征(38.36%)的发生率为高.结论:重型病毒性肝炎发生上消化道出血的比例较高,常与其他并发症共存,病死率亦较高.预防和治疗上消化道出血需要采取综合措施.
曹鹏宇 , 范静平 , 吴建 , 廖建春 , 杨毓梅 , 王海青 , 叶青
2004, 25(08):0911-0913. DOI: 10.3724/SP.J.1008.2004.00911
摘要:目的:探讨鼻内镜技术用于治疗下鼻甲肥大引起的鼻塞.方法:采用鼻内镜下下鼻甲骨黏膜下切除术,对68例因下鼻甲肥大引起鼻塞的患者进行手术治疗.通过主观评分及鼻声反射评价鼻塞状况.结果:随访1~5年,术后鼻通气主观评分白天平均降低3.53分,夜间平均降低3.35分,术后6例(8.8%)继续使用类固醇激素鼻喷剂,5例(7.4%)使用减充血剂,6例(8.8%)间断地使用中医中药治疗.鼻声反射检查,术后鼻气道阻力(NAR)降低3.73 cmH2O/(L·min),鼻腔最小截面积距前鼻孔距离(DCAN)后移0.70 cm,鼻腔最小截面积(NMCA)扩大0.24 cm2,鼻腔容积(NCV)增大3.39 cm3.术后不良反应小,仅2例(2.9%)有鼻腔干燥,4例(5.9%)鼻腔分泌物增加.除2例外所有患者均有程度不等的鼻通气改善.结论:鼻内镜下下鼻甲骨切除用于治疗下鼻甲肥大引起的鼻塞安全有效.
2004, 25(08):0913-0914. DOI: 10.3724/SP.J.1008.2004.00913
摘要:目的:探讨老年患者室上性心动过速的类型构成、发病机制方面的特殊性及射频消融的治疗效果.方法:189例老年室上性心动过速病例,其中男性90例,女性99例,年龄60~84岁,平均(67.1±5.3)岁,行常规电生理检查及射频消融治疗.结果: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AVNRT)101例,占52.1%,左侧旁道参与的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AVRT)64例,占33.0%,右侧旁道参与的AVRT 20例,占10.3%,房性心动过速(AT)有9例,占4.6%.除1例AT未消融成功外,其余均消融成功,成功率99.5%.AVNRT 2例消融后出现高度~Ⅲ度房室传导阻滞(AVB),术后1个月复查恢复正常,较大的腹股沟血肿1例,经理疗后自行吸收,并发症发生率1.5%.平均手术时间(2.4±1.0)h,X线曝光时间(16.2±11.5)min.随访3个月至7.5年,复发6例(房室结双径2例,左侧旁道2例,右侧旁道及房速各1例),复发率3.0%.结论:老年室上性心动过速类型中,AVNRT占大部分,可能与Koch三角区及周围纤维化等退行性变有关;射频消融治疗老年室上性心动过速治愈率高,复发率低,并发症少.
董贺玲 , 赵舒薇 , 叶青 , 英信江 , 杨毓梅 , 邱杰 , 萧璧君
2004, 25(08):0915-0916. DOI: 10.3724/SP.J.1008.2004.00915
摘要:目的:观察YAG激光结合一清胶囊治疗慢性肥厚性咽炎的疗效.方法:1 086例慢性肥厚性咽炎患者随机分为3组:治疗组采用YAG激光结合一清胶囊口服,每次2粒(每粒0.5 g),每日3次,共2周;对照组I单纯服用一清胶囊.对照组Ⅱ单纯应用YAG激光.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7.0%(508/524),对照组I总有效率47.9%(219/457),对照组Ⅱ总有效率54.3%(57/105),治疗组与2个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YAG激光结合一清胶囊治疗慢性肥厚性咽炎可以获得明显的治疗效果,具有较好的临床价值.
曹晓伟 , 唱浩 , 王正昕 , 傅志仁 , 丁国善 , 李先兴
2004, 25(08):0916-0918. DOI: 10.3724/SP.J.1008.2004.00916
摘要:目的:探讨原位肝移植术后急性排斥反应的诊断和防治.方法:回顾分析2002年6月至2003年8月71例人原位肝移植术后急性排斥反应患者诊治的临床资料.结果:14例肝移植后8~200 d共出现16次急性排斥反应,平均46 d,6例有典型临床表现,所有病例均出现血清学改变并经肝穿刺活检确诊.经大剂量激素冲击治疗后,15次急性排斥反应被控制.结论:细针肝穿活检术是确诊急性排斥反应的惟一手段;预防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的关键在于合理应用免疫抑制剂;临床治疗应注重对病理学诊断、血清学检查和临床表现的综合分析和判断.
2004, 25(08):0918-0919. DOI: 10.3724/SP.J.1008.2004.00918
摘要:
2004, 25(08):0920-0921. DOI: 10.3724/SP.J.1008.2004.00920
摘要:
2004, 25(08):0921-0922. DOI: 10.3724/SP.J.1008.2004.00921
摘要:
2004, 25(08):0923-0923. DOI: 10.3724/SP.J.1008.2004.00923
摘要:
2004, 25(08):0924-0925. DOI: 10.3724/SP.J.1008.2004.00924
摘要:
2004, 25(08):0925-0926. DOI: 10.3724/SP.J.1008.2004.00925
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