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4年第25卷第1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专家论坛
    • 疟疾疫苗研究的现状和展望

      2004, 25(1):1-4.

      摘要 (2120) HTML (0) PDF 495.85 K (1727) 评论 (0) 收藏

      摘要:疟原虫抗药性及疟蚊对杀虫剂抗性的产生和迅速扩散迫切需要研究新的疟疾防治方法 ,以控制该传染病的流行。根据自愿者试验、动物模型及现场研究结果 ,研制疫苗预防疟疾是可行的。当前 ,全球科学家正在研制 3种类型的疟疾疫苗——抗红内期原虫疫苗、抗红前期原虫疫苗和传播阻断疫苗 ,其中一些候选疫苗已进入临床试验 ,并产生有意义的结果。由于疟原虫具有复杂的生活史、抗原变异和多种入侵途径 ,有效疫苗的研制将面临极大的困难 ,但是这种疫苗终究能够研制成功

    • 疟疾监测及早期预警系统

      2004, 25(1):5-8.

      摘要 (2310) HTML (0) PDF 503.04 K (1960) 评论 (0) 收藏

      摘要:对疟疾流行情况进行常年监测是疟疾流行病学研究的基本要求。在此基础上发展的疟疾早期预警系统 (MEWS)通过收集、分析各种层次的环境因子以及疟疾流行的资料 ,如发病率和死亡率 ,评估危险因素 ,分析与疟疾传播潜势有关的相关资料如气候和降雨量预报等相互关系 ,预测疟疾流行区的疟疾流行潜势

    • >专题报道
    • 恶性疟原虫融合抗原PfCP-2.9在不同品系小鼠中的免疫特性(英文)

      2004, 25(1):9-13.

      摘要 (1820) HTML (0) PDF 500.20 K (1463)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恶性疟原虫融合抗原 Pf CP- 2 .9在不同品系小鼠 (BAL B/ ca、C5 7BL/ 6 J、C3H/ He、DBA/ 2 J及昆明种 )中的免疫原性和免疫反应特性。方法 :以 ISA72 0为佐剂 ,Pf CP- 2 .9抗原皮下免疫 5种品系小鼠 3次 ,间隔 3周。以 EL ISA检测免疫血清中特异性抗体的动态变化、Ig G抗体亚型及对融合抗原各组分的抗体水平 ,以间接荧光抗体实验分析免疫血清对恶性疟原虫天然抗原的识别情况。 结果 :5种品系小鼠均能产生针对 Pf CP- 2 .9的免疫应答 ,3次免疫后血清中特异性抗体滴度达1 0 5以上。Pf CP- 2 .9所诱生的免疫血清不但能识别 MSP1 - 1 9和 AMA- 1 ( )两个主要片段 ,而且能识别恶性疟原虫天然抗原。所诱导的 4种 Ig G抗体亚型中 ,Ig G1和 Ig G2 a是免疫血清中主要的抗体类型。但特异性抗体水平及抗体亚型分布因遗传背景不同而异。 结论 :融合蛋白 Pf CP- 2 .9在 5种不同品系小鼠中具有强的免疫原性 ,其抗体能识别疟原虫天然蛋白

    • >短篇报道
    • 手部高压喷射伤的临床治疗

      2004, 25(1):13-17+21.

      摘要 (1910) HTML (0) PDF 401.01 K (1522) 评论 (0) 收藏

      摘要:

    • >专题报道
    • 重组恶性疟原虫红细胞结合抗原175功能区的制备及联合免疫

      2004, 25(1):14-17.

      摘要 (2143) HTML (0) PDF 491.62 K (1512)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全合成恶性疟原虫 eba- 1 75 f2基因并在毕氏酵母中进行高效分泌表达 ,用该重组蛋白与我室研制的疟疾疫苗候选抗原 Pf CP- 2 .9进行联合免疫以观察是否存在竞争性免疫抑制。方法 :采用不对称 PCR法拼接合成 eba- 1 75 f2基因(95 9bp) ,用电转化方法将合成基因导入毕氏酵母中并进行诱导表达 ,采用离子交换层析和分子筛层析纯化 EBA- 1 75 F2蛋白。 结果 :全合成 eba- 1 75 f2基因在毕氏酵母中高效分泌表达。重组 EBA- 1 75 F2和 Pf CP- 2 .9联合免疫后 ,以 EL ISA和IFA检测 ,针对 2个蛋白联合免疫的抗体滴度明显高于 2个蛋白单独免疫的滴度。 结论 :重组 EBA- 1 75 F2和 Pf CP- 2 .9联合免疫时不存在竞争性免疫抑制 ,这 2个重要的疟疾疫苗候选抗原具有潜在联合应用前景

    • 恶性疟原虫红内期两个重要候选抗原的相互影响

      2004, 25(1):18-21.

      摘要 (1874) HTML (0) PDF 461.78 K (1387)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分析恶性疟原虫红内期 2个疫苗候选抗原 Pf AMA- 1 ( )和 Pf MSP1 - 1 9的相互关系。方法 :用 EL ISA和竞争EL ISA检测蛋白和抗体的反应 ,一些抗体用特定的蛋白进行预吸附。 结果 :Pf MSP1 - 1 9蛋白能去除恶性疟疾患者血浆对Pf AMA- 1 ( )的反应 ,这种能力是剂量依赖的 ,完全去除需要高的蛋白浓度 ;Pf MSP1 - 1 9蛋白也能去除兔抗 Pf CP- 2 .9血清、兔抗 Pf AMA- 1 ( )血清、亲和纯化的兔抗 Pf AMA- 1 ( ) Ig G对 Pf AMA- 1 ( )的反应。 结论 :酵母表达的 Pf MSP1 - 1 9重组蛋白能吸附 Pf AMA- 1 ( )特异抗体

    • 恶性疟原虫红前期多表位融合抗原基因的构建及其高效表达

      2004, 25(1):22-24.

      摘要 (1927) HTML (0) PDF 405.42 K (181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构建一个恶性疟原虫红前期多表位融合抗原基因 (Pf CP- TCL) ,并在毕氏酵母中进行高效分泌表达。 方法 :选取了疟原虫红外期疫苗候选抗原 CSP、TRAP和 L SA- 1中的一些重要 T、B细胞表位 ,按一定的次序加以串联连接 ,并全合成该融合基因。在毕氏酵母中进行分泌表达 ,并纯化表达产物。结果 :合成的基因在毕氏酵母中高水平分泌表达 ,产量达 1 g/L 以上。经离子交换和凝胶过滤 2步纯化过程 ,获得纯度在 95 %以上的重组蛋白。 结论 :全合成的多表位融合抗原基因能在毕氏酵母中高水平分泌表达 ,并产生一种工艺简易的纯化方法。大量获得该重组蛋白为探讨其免疫学功能及作为多价联合疫苗的成分提供了基础

    • 转基因伯氏疟原虫的建立及报告基因表达的初步研究

      2004, 25(1):25-28.

      摘要 (2344) HTML (0) PDF 1.04 M (1738)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通过转染含有绿色荧光蛋白 (GFP)和 Pbf MSP1片段的重组质粒 ,建立伯氏疟原虫转染技术和表达恶性疟原虫 MSP- 1 1 90 0 0片段 (Pf MSP1 - 1 9)的转基因伯氏疟原虫。方法 :构建重组转染质粒 Pyr Flu/Pbf MSP1。伯氏疟原虫 ANKA株经培养和分离后用电转化方法转入重组转染质粒 ,药物筛选转化原虫后进行 PCR检测 ,并于荧光显微镜下检测报告基因GFP的表达。结果 :构建了重组转染质粒 Pyr Flu/Pbf MSP1。荧光显微镜下观察到呈绿色荧光的伯氏疟原虫。PCR检测显示转染伯氏疟原虫存在 GFP和 Pbf MSP1基因。结论 :重组质粒已成功转染伯氏疟原虫并表达了 GFP报告基因 ,建立了伯氏疟原虫转染技术

    • >研究简报
    • 卡介苗对哮喘小鼠淋巴细胞凋亡的影响

      2004, 25(1):28-33.

      摘要 (1690) HTML (0) PDF 318.29 K (1469) 评论 (0) 收藏

      摘要:

    • >专题报道
    • 修饰后日本血吸虫Sjc-97基因的真核表达及其免疫原性

      2004, 25(1):29-33.

      摘要 (1879) HTML (0) PDF 594.45 K (1643)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研究日本血吸虫大陆株副肌球蛋白基因第 3区域片段 (Sjc- 97f3)毕氏酵母表达产物的免疫原性。方法 :根据毕氏酵母密码子使用频率重新设计 Sjc- 97核苷酸序列 ,依据不对称 PCR原理人工合成 Sjc- 97f3,并在毕氏酵母中表达。表达产物通过 Ni- NTA亲和层析和凝胶过滤层析方法纯化 ,再分别与 ISA72 0和 Al(OH) 3佐剂乳化后 ,免疫 C5 7BL/ 6和昆明小鼠 ,通过尾蚴膜反应和 EL ISA反应检测特异性抗体。 结果 :Sjc- 97f3基因在毕氏酵母中获得了高水平分泌表达 ,其表达产物能与日本血吸虫免疫血清进行特异性免疫反应。经与佐剂乳化后 ,该蛋白具有良好的免疫原性。EL ISA结果显示重组蛋白在小鼠体内可激发明显的抗体反应 ,但 2种佐剂所诱导的抗体水平以 ISA72 0佐剂为高 ;该抗原在不同品系小鼠中的抗体水平存在显著差异 (P

    • 猪囊尾蚴抗原cC1 DNA疫苗和蛋白质疫苗联合诱导小鼠免疫应答

      2004, 25(1):34-36.

      摘要 (1788) HTML (0) PDF 402.07 K (1388)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观察 c C1 DNA疫苗和蛋白质疫苗联合免疫对诱导 BAL B/ c小鼠免疫应答的影响。 方法 :雌性 BAL B/ c小鼠随机分为 4组 :A组 (DNA疫苗组 ) ,质粒 DNA以 1 0 d间隔免疫 3次 ;B组 (联合免疫组 ) ,质粒 DNA以 1 0 d间隔免疫 2次后以 GST- c C1融合蛋白加强免疫 1次 ;C组 (蛋白质疫苗组 ) ,分别在第 0、3周免疫接种融合蛋白 ;D组 (pc DNA3对照组 ) ,以 1 0d间隔 ,3次免疫接种质粒 pc DNA3。 EL ISA法检测血清样品中的特异性抗体水平以及实验小鼠脾脏淋巴细胞分泌 IFN- γ和IL- 4水平 ,以 MTT法行脾脏淋巴细胞增殖实验。 结果 :C组可诱导相对较强的小鼠免疫应答 ,其特异性 Ig G和 Ig G1以及脾脏淋巴细胞分泌 IL- 4水平均高于其他各组 (P

    • 卡介菌基因组 DNA和卡介菌多糖核酸免疫调控活性的比较(英文)

      2004, 25(1):37-40.

      摘要 (1729) HTML (0) PDF 419.32 K (1431)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比较研究卡介菌 (Mycobacterium bovis Bacillus Calm ette- Guérin,BCG)基因组 DNA(BCG- DNA)和卡介菌多糖核酸 (BCG- PSN)的免疫调控活性。 方法 :制备高纯度的 BCG- DNA,小鼠脾细胞 (splenocyte)和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 (pe-ripheral blood m ononuclear cell,PBMC)分别与 BCG- DNA和 BCG- PSN共同培养 72 h,采用 EL ISA方法检测细胞培养上清中 IFN -γ的水平。结果 :所制备的 BCG- DNA纯度较高 ,DNA含量达 95 .3%。琼脂糖电泳显示 :BCG- DNA片断大小集中于2 0 0~ 2 5 0 bp。EL ISA结果表明 BCG- DNA与 BCG- PSN均可显著激活小鼠脾细胞和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 ,有效诱导 IFN-γ的产生 (P

    • 膜联蛋白A5 cDNA的克隆及其在大肠杆菌中的表达

      2004, 25(1):41-43.

      摘要 (1917) HTML (0) PDF 395.77 K (1637)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克隆人膜联蛋白 A5 c DNA并在大肠杆菌系统内作表达。 方法 :利用 RT- PCR技术从人胎盘组织的总 RNA扩增膜联蛋白 A5的 c DNA序列 ,将该基因插入 GST融合表达载体 p GEX- 5 T,在 tac启动子控制下 ,IPTG诱导表达 GST融合蛋白。以亲合层析法纯化表达的融合蛋白 ,用 KPTT法验证抗凝血活性。结果 :凝胶电泳显示 PCR扩增产物的长度为 978bp,重组质粒测序结果表明 ,插入片段与人膜联蛋白 A5的序列完全一致。在 IPTG诱导下 ,K80 2重组菌高效表达出相对分子质量为 5 80 0 0的融合蛋白 ,表达量占菌体总蛋白的 2 6 %。纯化蛋白具有很强的抗凝血活性。 结论 :成功克隆人膜联蛋白 A5基因并在大肠杆菌中高效表达

    • Annexin B1与磷脂酰丝氨酸的结合活性

      2004, 25(1):44-46.

      摘要 (1854) HTML (0) PDF 404.17 K (1849)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研究 annexin B1与磷脂酰丝氨酸的结合活性。方法 :在大肠杆菌中表达 annexin B1蛋白 ,经离子交换层析得纯品 ;选用 U937细胞 ,以过氧化氢诱导凋亡 ,制备小鼠洗涤血小板 ,凝血酶激活 ;以异硫氰酸荧光黄 (FITC)标记的 annexin B1检测凋亡细胞和活化血小板。结果 :FITC标记的 annexin B1既能与凋亡细胞特异性结合 ,又能与活化血小板特异性结合 ,结合活性接近 annexin 。结论 :研究表明 annexin B1可结合于凋亡细胞和活化血小板膜上的磷脂酰丝氨酸 (PS) ,而非其他膜成分 ,也进一步阐明 annexin B1的抗凝血功能是通过与血小板膜磷脂结合干扰凝血过程

    • HBV基因疫苗诱导正常及HBV转基因小鼠产生体液免疫应答

      2004, 25(1):47-50.

      摘要 (2332) HTML (0) PDF 485.40 K (1678)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用乙型肝炎病毒 (HBV)蛋白基因真核表达载体诱导正常小鼠及 HBV转基因小鼠产生特异性体液免疫应答 ,以探讨其预防及治疗 HBV慢性感染的可行性。方法 :将 HBV S2 .S基因的真核表达载体 p CMV- S2 .S(PS)和相应的空载体 pc D-NA3.0分别免疫正常 C5 7BL/ 6小鼠及同一品系 HBV转基因小鼠 (n=5 )。每只小鼠肌内注射纯化质粒 1 0 0 μg。用 EL ISA方法检测小鼠血清抗 HBs和抗 pre S2效价及 HBV转基因小鼠血清 HBs Ag和 HBe Ag的水平。注射基因疫苗后第 8周 ,活检取转基因小鼠肝脏组织 ,制备石蜡切片并行 H- E染色 ,光镜下观察其病理改变。 结果 :PS诱导正常及转基因小鼠产生了抗 HBs及抗pre S2 ,并且抗 pre S2的出现早于抗 HBs约 1~ 2周。PS免疫 8周后 ,转基因小鼠血清 HBs Ag和 HBe Ag为阴性。注射基因疫苗后第 8周病理检查转基因小鼠肝脏组织 ,肝细胞出现程度不同的广泛浊肿和水样变性 ,而相应的对照组无明显改变。免疫前后肝组织内单个核淋巴细胞数量无显著变化。结论 :研究表明 HBV中蛋白基因疫苗能够有效诱导 HBs Ag特异性的体液免疫应答 ,能够清除转基因小鼠血清中的 HBs Ag和 HBe Ag;初步的实验结果为研制治疗 HBV慢性感染的基因疫苗提供了依据

    • >研究简报
    • 老年男性心力衰竭患者血清皮质醇浓度的变化

      2004, 25(1):50-54+71.

      摘要 (1821) HTML (0) PDF 406.30 K (1386) 评论 (0) 收藏

      摘要:

    • >专题报道
    • 幽门螺杆菌UreB核酸疫苗的构建

      2004, 25(1):51-54.

      摘要 (1959) HTML (0) PDF 494.39 K (2021)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构建含幽门螺杆菌 (H elicobacter pylori,Hp)尿素酶 B亚单位 (Ure B)基因的核酸疫苗。方法 :抽提 Hp标准菌株 CCUG1 7874基因组 DNA,应用 PCR技术从基因组 DNA扩增 U re B基因 ,克隆入 PUCm T载体 ,检测 U re B基因序列。经过一系列酶切、连接反应将其克隆入真核表达载体 p IRES,转入感受态大肠杆菌 DH5 α,筛选阳性克隆 ,通过 PCR和酶切反应进行鉴定。通过脂质体法将构建好的重组载体 p IRES- Ure B转染 COS- 7细胞 ,Western印迹分析检测 p IRES- U re B表达 Ure B蛋白的免疫原性。 结果 :扩增出长约 1 70 0 bp的 U re B基因 ,与基因库 Hp U re B序列一致 ,PCR和酶切鉴定结果证实成功构建了含 U re B基因的 Hp核酸疫苗 p IRES- U re B,并且 Western印迹分析检测到特异性的蛋白条带。结论 :构建了具有免疫反应性 Ure B基因的 Hp核酸疫苗 ,为进一步探索其免疫作用奠定了基础

    • 抗阿尔茨海默病重组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

      2004, 25(1):55-57.

      摘要 (1730) HTML (0) PDF 410.81 K (1536)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将淀粉样蛋白 N端的抗原表位基因以 4种不同的组合与小鼠 Ig G重链区基因融合 ,构建抗阿尔茨海默病的重组质粒。方法 :通过 RT- PCR技术从小鼠脾组织中克隆 Ig G重链区 c DNA,将柔性接头与抗原表位基因序列设计在 5′端引物中 ,然后以克隆出的小鼠 Ig G重链区 c DNA为模板 ,用 PCR法克隆出由柔性接头将抗原表位和 Ig G重链区基因融合在一起的序列 ,并插入到 p VAX质粒载体中。结果 :扩增出来的 4种不同组合的抗原表位基因和 Ig G重链区基因融合序列大小分别为 999、1 0 2 0、1 0 0 5、1 0 2 6 bp,均与 Gen Bank上登录的相符 ;p VAX重组质粒酶切结果表明融合基因正确地插入到 p VAX载体中 ,全自动测序亦显示抗原表位基因和 Ig G重链区基因为所需基因 ,接头序列也完全正确。结论 :成功构建了抗阿尔茨海默病的 4种表位基因 - Ig G重链区融合表达的重组质粒 ,为探索防治阿尔茨海默病打下基础

    • DNA疫苗海藻酸钠微球的制备及体外释药

      2004, 25(1):58-60.

      摘要 (2583) HTML (0) PDF 414.68 K (2182)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研制 DNA疫苗海藻酸钠微球 ,并对其体外释药特性进行考察。 方法 :以海藻酸钠为载体 ,采用 W/ O乳化 -离子交联法制备 DNA疫苗海藻酸钠微球 ;考察粒径大小、外观、载药量等理化特性 ;考察微球的体外释药特性及影响因素。 结果 :微球球形圆整 ,分散性好 ,平均粒径为 (1 2 .0 3± 6 .9) μm,载药量可达 5 % ,包封率为 5 6 .0 % ;微球的体外释放速率与载药量呈正相关 ,与壳聚糖的交联固化度呈负相关。结论 :海藻酸钠可以作为 DNA疫苗微球的可生物降解辅料 ;乳化离子交联法的制备工艺简便 ,有利于 DNA疫苗结构和功能的稳定性 ;海藻酸钠微球是 DNA疫苗的一种理想给药系统

    • 恶性疟原虫体外抑制实验方法的改进

      2004, 25(1):61-62.

      摘要 (1772) HTML (0) PDF 326.31 K (1379)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恶性疟原虫融合抗原 Pf CP- 2 .9免疫兔血清为待测血清 ,将起始原虫率从 1 %降至 0 .2 %~ 0 .5 % ,采用 2种方法作对比 ,即一组每 2 4 h更换培养液、加入免疫血清 ,另一组 72 h内不更换培养液也不加免疫血清试验方法。培养至 72 h,涂片 ,油镜下计数 ,计算原虫感染率和抑制率。结果 2组的抑制率相近 ,经统计分析无显著差异。测定不同剂量抗原免疫血清的抑制率 ,结果显示抑制率与免疫血清中特异抗体滴度呈正相关 ,2种方法的结果无显著差异。研究表明通过降低起始原虫率可将常规体外抑制实验由需每天换液改为 72 h不换液

    • >论著
    • 抗人组织金属蛋白酶抑制剂1的核酶高表达载体的构建及体外活性鉴定(英文)

      2004, 25(1):63-67.

      摘要 (1901) HTML (0) PDF 525.86 K (2166)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构建特异性切割人组织金属蛋白酶抑制剂 1 (tissue inhibitor of m etalloproteinases1 ,TIMP- 1 )的锤头状核酶的真核表达载体并在体外进行活性鉴定 ,为应用于瘢痕基因治疗奠定基础。方法 :设计并合成针对人组织 TIMP- 1 m RNA的锤头状核酶基因 Rz1 82、Rz35 8和 Rz4 1 2及相应的点突变核酶基因 ,将核酶基因克隆于可在体内高表达核酶的载体 p BSK-neo U 6中 ,制备嵌合于 U 6 sn RNA分子的核酶基因克隆。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获得全长 TIMP- 1 m RNA基因片段并克隆至T载体。体外转录法大量制备以 α- 32 P U TP标记的核酶及靶 RNA,进行体外切割实验。 结果 :核酶基因克隆制备正确 ,在体外成功转录出嵌合于 U6 sn RNA的核酶和靶 RNA。 37℃的生理温度下 ,U6 Rz1 82和 U6 Rz35 8成功切割了靶 RNA,U6 Rz1 82切割效率为 4 9.2 3% ,Km=2 9.7nmol/ L ,Kcat=0 .32 m in- 1 。 U 6 Rz35 8切割效率为 5 5 .2 1 %。 Km=39.6 nm ol/ L ,Kcat=0 .2 1min- 1。U6 Rz4 1 2及突变核酶均未显示切割活性。结论 :本研究中制备的 U6 Rz1 82和 U6 Rz35 8有良好的特异催化切割活性 ,有望在瘢痕成纤维细胞内抑制人 TIMP- 1的表达 ,成为新的抗瘢痕核酸药物

    • 锌对原代培养海马神经元锌转运体1和金属硫蛋白mRNA表达的影响

      2004, 25(1):68-71.

      摘要 (1839) HTML (0) PDF 453.15 K (1374)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观察不同浓度锌对锌转运体 1 (zinc transporter1 ,Zn T- 1 ) m RNA和金属硫蛋白 (metallothionein,MT) 1、2m RNA表达的影响 ,旨在探讨神经元锌内稳态的可能机制。 方法 :采用锥虫蓝染色法检测不同浓度锌 (0、5 0、1 0 0、1 2 5、1 5 0、1 75、2 0 0 μm ol/ L)对原代培养海马神经元存活率的影响 ;用实时荧光定量 RT- PCR法分别检测不同浓度锌 (0、5 0、75、1 0 0、1 2 5、1 5 0 μmol/ L)对 Zn T- 1、MT1、MT2的 m RNA表达的影响 ,检测 1 0 0 μm ol/ L 锌暴露不同时间点 (0、2、4、6、8h)对 Zn T- 1、MT1、MT2的 m RNA表达的影响。 结果 :培养基锌浓度大于 1 2 5 μmol/ L 时 ,海马神经元存活率明显下降 ;锌浓度大于 75μm ol/ L 时 ,Zn T- 1 m RNA表达成线性上升 (P

    • 组织工程血管脱细胞支架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Ⅰ抗原性的免疫组化观察

      2004, 25(1):72-74+118.

      摘要 (1550) HTML (0) PDF 408.21 K (1942)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组织工程血管全生物支架的免疫原性的检测方法。 方法 :取猪颈总动脉 ,剥离外膜 ,剪成 2 cm长的血管段 ,随机分为 3组 :对照组、脱细胞组和脱细胞加碱处理组 ,每组 5段。以免疫组化方法检测血管脱细胞处理前后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 (MHC )的变化情况 ,并将检测结果作图像分析。 结果 :对照组血管壁 MHC 高表达 ,脱细胞处理后 MHC 明显减少。图像分析得出阳性颗粒面积与视场面积比 :对照组为 (2 4 .0 9± 6 .0 9) % ,脱细胞组为 (6 .71± 2 .1 8) % ,脱细胞加碱处理组为 (1 .6 2± 0 .76 ) % ,组间比较差别均有显著意义 (P

    • >短篇报道
    • 院校学员乙肝疫苗接种效果的评价

      2004, 25(1):74-79.

      摘要 (1815) HTML (0) PDF 327.52 K (1431) 评论 (0) 收藏

      摘要:

    • >论著
    • 增殖型腺病毒载体介导mIL-12基因对胃癌细胞的杀伤作用(英文)

      2004, 25(1):75-79.

      摘要 (1932) HTML (0) PDF 510.77 K (1936)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观察增殖型腺病毒载体介导的 m IL - 1 2基因对胃癌细胞的杀伤作用。 方法 :利用携带 m IL - 1 2基因的增殖型腺病毒转染胃癌细胞株 SGC- 790 1 ,通过病毒增殖实验、细胞病理效应、酶链免疫反应等分别观察病毒复制能力、病毒对胃癌细胞的杀伤作用及 m IL - 1 2表达水平。结果 :携带 m IL - 1 2基因的增殖型腺病毒转染胃癌细胞株 SGC- 790 1具有肿瘤增殖型腺病毒 ONYX- 0 1 5的相似作用 ,可在肿瘤细胞内复制、增殖并杀死肿瘤细胞 ,而并不能在正常细胞内复制及增殖。该病毒在肿瘤细胞内的增殖能力是传统载体的近千倍。该载体携带的 m IL - 1 2基因的表达量明显高于传统基因治疗的腺病毒载体体系 ,是传统基因治疗表达量的百倍。 结论 :CNHK2 0 0 - m IL - 1 2能在胃癌细胞中增殖并杀死胃癌细胞 ,并提高目的基因的表达水平 ,可能为胃癌治疗提供一新途径

    • 利用基因芯片技术研究人胰腺癌相关基因

      2004, 25(1):80-83.

      摘要 (2164) HTML (0) PDF 471.02 K (1596)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观察人胰腺癌基因表达谱的变化 ,研究胰腺癌发生、发展过程中的相关基因 ,并探讨基因表达谱芯片技术在筛查肿瘤相关基因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 :应用含有 4 0 96条人类全长基因的 c DNA表达谱芯片 ,对 9例临床切除的胰头导管腺癌标本组织抽提及纯化的 m RNA进行芯片杂交 ,并对基因表达谱进行分析研究。 结果 :按差异显著阳性标准 ,从 4 0 96个基因中筛选出在胰腺癌组织中共同差异表达基因 1 84条 ,其中 87条表达上调 ,97条表达下调 ,包括原癌及抑癌基因、细胞周期、信号转导、细胞外基质、细胞骨架和运动蛋白、转录因子、DNA损伤修复基因、凋亡相关蛋白以及核糖体蛋白等相关编码基因。其中有 1 1条为尚未在 Gen Bank登录的人类新基因。 结论 :运用 c DNA表达谱芯片分析基因表达谱 ,能够快速筛查出新的肿瘤相关基因 ,并高效率地对基因功能进行研究

    • 肝动脉灌注AdVEGF-tk治疗大鼠肝癌

      2004, 25(1):84-86.

      摘要 (1615) HTML (0) PDF 399.04 K (1533)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研究经肝动脉灌注腺病毒介导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EGF)启动子调控的单纯疱疹病毒胸苷激酶基因(HSV- tk)系统 (Ad VEGF- tk)对大鼠肝癌模型的治疗作用。 方法 :以二乙基亚硝胺 (DEN)诱导建立 Wistar大鼠肝癌模型 ,将32只成瘤鼠随机分成 Ad VEGF- tk/GCV组、Ad/GCV组、Ad CMV- tk/GCV组和生理盐水 /GCV组 ,每组 8只。诱癌后第 1 2 0天时经肝动脉分别给予重组腺病毒或生理盐水 ,次日起连续 1 0 d每天腹腔内给予丙氧鸟苷 (GCV) 1次 ,剂量为 5 0 mg·kg- 1· d- 1。停止注射后第 1 0天剖腹测量肿瘤大小 ,比较各组间肿瘤评分变化及大鼠存活情况。结果 :DEN处理第 1 2 0天后 ,所有大鼠均有典型肿瘤形成 ,病理证实为肝细胞癌。经肝动脉灌注腺病毒载体或生理盐水后 ,Ad CMV- tk/GCV组在腹腔内注射 GCV开始后第 5天陆续死亡 ,灌注后第 2 0天时该组大鼠只剩下 2只 ;其他 3组大鼠均完全存活。肿瘤评分表明 ,Ad VEGF-tk/GCV组处理前后肿瘤评分没有明显差异 [(2 .2 5± 0 .89) vs(2 .2 5± 0 .76 ) ],而 Ad/GCV组 [(2 .0 0± 0 .93) vs(3.89±0 .83) ]和生理盐水 /GCV组 [(2 .1 3± 0 .83) vs(3.75± 0 .89) ]在处理后明显增高 (P

    • Smac在TRAIL诱导人骨肉瘤Saos-2细胞凋亡中的作用

      2004, 25(1):87-89.

      摘要 (1655) HTML (0) PDF 397.75 K (1753)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初步研究 Smac在 TNF相关的凋亡诱导配体 (TNF- related apoptosis inducing ligand,TRAIL)诱导的人骨肉瘤 Saos- 2细胞凋亡中的作用。 方法 :观察细胞形态变化和以琼脂糖凝胶电泳分析 TRAIL 作用的 Saos- 2细胞 DNA片段 ,利用流式细胞术及细胞计数法比较 Smac或 Bcl- 2表达不同的细胞的凋亡程度 ,同时以 Western印迹半定量检测细胞胞质内Sm ac表达水平。结果 :Saos- 2细胞在 TRAIL 的作用下出现典型的凋亡样改变。在 TRAIL 作用 Saos- 2细胞时 ,Smac在胞质中的含量明显增加。在 TRAIL 作用 2 4 h后 ,Smac在 Saos- 2细胞中过表达 ,细胞凋亡率由 1 2 .7%增加到 31 .4 %。TRAIL 作用 Saos- 2细胞 4 8h后 ,转染 Bcl- 2的细胞与转染空载体的 Saos- 2细胞相比 ,凋亡率显著降低 (由 2 4 %降至 1 5 % ) ,且胞质中Sm ac的表达水平也明显降低。 结论 :在 TRAIL 诱导的凋亡中 Sm ac起促进作用 ,Bcl- 2可以通过阻止 Sm ac从线粒体释放到胞质中来抑制细胞凋亡

    • >研究简报
    • STI571联合异基因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治疗加速/急变期慢性髓细胞白血病两例

      2004, 25(1):89-100.

      摘要 (1750) HTML (0) PDF 324.30 K (1330) 评论 (0) 收藏

      摘要:

    • >论著
    • β_3-肾上腺素能受体基因变异与中国人2型糖尿病并发视网膜病变相关研究

      2004, 25(1):90-92.

      摘要 (1821) HTML (0) PDF 390.58 K (1517)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上海人群β3-肾上腺素能受体 (β3- AR)基因 6 4位点的色氨酸 (Trp)密码子被精氨酸 (Arg)置换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DR)之间的关系。方法 :采用 PCR- REL P技术 ,对上海地区 5 0例非糖尿病正常对照者和 1 96例 2型糖尿病患者的 β3- AR基因的多态性进行检测 ,并测体质量指数 (BMI)、空腹血脂、血糖、血压及糖化血红蛋白 (Hb A1 c)。 结果 :(1 )糖尿病患者与非糖尿病正常对照者的 β3- AR基因 Trp6 4 Arg多态性的基因型频率和等位基因频率均无显著性差异 ,男女糖尿病患者间也无差异 ;(2 )在女性糖尿病患者中 ,Arg6 4携带者组 BMI、舒张期血压、血三酰甘油水平明显高于非携带者组 (P

    • 比那地尔与肺动脉平滑肌细胞的增殖和凋亡

      2004, 25(1):93-95.

      摘要 (2069) HTML (0) PDF 390.37 K (1541)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研究钾通道开放剂比那地尔 (Pin)对大鼠肺动脉平滑肌细胞 (PASMC)增殖和凋亡的作用。方法 :通过非核素标记细胞增殖检测、3H- Td R掺入、形态学、流式细胞术等方法研究 Pin对大鼠 PASMC增殖和凋亡的作用。 结果 :2 5~ 5 0 0μm ol/ L 的 Pin呈剂量依赖性地减少大鼠 PASMC的细胞数和 DNA合成 ,5 0 0 μm ol/ L 的 Pin显著减少 S期和 G2 / M期的细胞比例 ,增加 G0 / G1 期细胞的比例。 5 0~ 5 0 0 μm ol/ L 的 Pin呈剂量依赖性地增加大鼠 PASMC的凋亡率。 结论 :钾通道开放剂抑制大鼠 PASMC增殖并促进其凋亡。钾通道开放剂可能成为今后预防和控制低氧性肺动脉高压血管重建的有效药物

    • >综述
    • 恶性胶质瘤的基因治疗现状(英文)

      2004, 25(1):96-100.

      摘要 (1544) HTML (0) PDF 444.00 K (1333)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前胶质瘤仍然是一个难以治愈的恶性疾病。近 2 0年来 ,尽管在临床上对胶质瘤已经有了一系列积极的综合治疗措施 ,但胶质瘤患者的死亡率仍高踞不下。随着医学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 ,有关胶质瘤基因治疗的实验研究已经取得了令人振奋的有一定价值的实验结果 ,并已经过渡到进行临床 期研究。但在胶质瘤基因治疗的动物实验和临床研究中仍然会遇到有关有效性问题 ,因此如何有效地克服阻碍基因治疗的一些屏障和尽可能最大程度地发挥基因治疗的生物学治疗作用是一个重大的研究课题。为了更好和全面地了解目前所开展的胶质瘤基因治疗工作情况 ,我们对有关胶质瘤基因治疗的基本范畴和阻碍基因治疗的生理屏障作一综述

    • 软骨移植及关节软骨组织工程技术研究进展

      2004, 25(1):101-104.

      摘要 (1759) HTML (0) PDF 539.94 K (2237) 评论 (0) 收藏

      摘要:关节软骨缺损是临床常见的疑难病例 ,目前的治疗包括自体或异体骨软骨移植修复、软骨膜或骨膜移植修复及软骨细胞移植修复。组织工程技术的发展使软骨移植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本文就软骨移植及关节软骨组织工程技术进展进行综述

    • 成釉细胞的研究进展

      2004, 25(1):105-107.

      摘要 (2168) HTML (0) PDF 440.69 K (1557) 评论 (0) 收藏

      摘要:成釉细胞是牙器官形成的关键细胞 ,国内外已成功离体培养出成釉细胞 ,成釉细胞合成和分泌的细胞外基质——釉原蛋白在釉质的形成中起着关键作用。成釉细胞的增殖和分化受到多种因素的调控。本文就成釉细胞的离体培养、釉原蛋白的研究及影响成釉细胞增殖和分化的因素作一综述

    • >实验研究
    • 牛初乳免疫球蛋白 A的纯化与原子力显微镜观测

      2004, 25(1):108-110.

      摘要 (1811) HTML (0) PDF 415.78 K (1581)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纯化牛初乳免疫球蛋白 A(Ig A)并在原子力显微镜 (AFM)下进行观测。 方法 :应用逐级盐析、透析和离子交换层析等生化手段 ,从牛初乳中提取 Ig A,SDS- PAGE鉴定纯化结果。应用 AFM对吸附在新剥离云母或多聚赖氨酸 (PL L)处理云母片基上的 Ig A进行空气相的结构观测。 结果 :考马斯亮蓝染色鉴定纯化的蛋白含有重链、轻链和分泌片 ;正常生理条件下的 Ig A以寡聚体结构为主 ,单体大约 2 .6 nm× 1 8.0 nm× 2 0 .2 nm,与电镜结果基本吻合 ;Ig A在 PL L 处理云母片基上的吸附呈现树枝状聚集 ,随孵育时间的延长 ,聚集现象更趋明显。 结论 :结合生化方法和 AFM观测 ,可对 Ig A等免疫球蛋白分子进行天然结构状态的微观探测 ,为研究其生理调控功能的结构基础提供有效的研究途径

    • 金雀异黄素衍生物5-羟基 -4'-硝基-7-取代氧基异黄酮的合成及抗肿瘤活性研究

      2004, 25(1):111-113.

      摘要 (2515) HTML (0) PDF 410.10 K (193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寻找新型的以细胞信号转导为靶点抗肿瘤活性物质。 方法 :根据先导化合物金雀异黄素的结构 ,设计合成了一类金雀异黄素衍生物 :5 -羟基 - 4 '-硝基 - 7-取代氧基异黄酮。以氯苄为起始原料 ,经取代、硝化、Friedel- Crafts反应和环合 ,再与各种卤代烃反应 ;采用 MINI法对合成的目标化合物进行了体外抑制 MDA- MB- 4 35肿瘤细胞增殖实验。结果 :得到 2类重要中间体 :4 '-硝基脱氧安息香和 4 '-硝基金雀异黄素 (4 - 6 )和 6个目标化合物 ,其中 5 -羟基 - 4 '-硝基 - 7-甲氧基异黄酮 (4 - 1 )、5 -羟基 - 4 '-硝基 - 7-烯丙氧基异黄酮 (4 - 2 )、5 -羟基 - 4 '-硝基 - 7-对氯苄氧基异黄酮 (4 - 3)、5 -羟基 - 4 '-硝基 - 7-苄氧基异黄酮 (4 - 4 )和 5 -羟基 - 4 '-硝基 - 7-乙氧基异黄酮 (4 - 5 )为首次报道。除化合物 (4 - 6 )具有较好的抗肿瘤活性外 ,其余化合物抗肿瘤活性都较弱。结论 :在 7位羟基上引入简单烃基不能提高该类化合物的抗肿瘤活性

    • 西司他丁钠+亚胺培南消除细胞培养中细菌污染的研究

      2004, 25(1):114-115.

      摘要 (2110) HTML (0) PDF 333.15 K (2286)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研究西司他丁钠 +亚胺培南 (泰能 )清除细胞培养中细菌污染的可行性。 方法 :将 1 5批细胞培养中已发生细菌污染的细胞 ,用含泰能 1 0~ 1 0 0 μg/ ml的 PBS洗涤 3次 (PBS用量逐次递增 ) ,第 3次洗涤之前将细胞悬浮于含 1 0 0 μg/ m l泰能的完全培养液 1 .5 ml中 37℃孵育 30 min;然后细胞移入含 1 0 0 μg/ m l泰能的完全培养液中培养 ,更换含 1 0 0 μg/ ml泰能的完全培养液 1次 / d,共 3d。结果 :成功消除 1 4批细菌感染 ,另 1批加用万古霉素后亦获成功。结论 :泰能可以有效消除细胞培养中的细菌污染 ,其剂型和包装等尚可改进

    • HPGFC-ELSD法测定商陆多糖的重均相对分子质量

      2004, 25(1):116-117.

      摘要 (2144) HTML (0) PDF 326.33 K (1697)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测定商陆多糖的重均相对分子质量。 方法 :将商陆多糖分离纯化 ,采用 HPGFC- EL SD法测定重均相对分子质量分布。测定条件为 TSK柱 (G2 0 0 0 SW,7.5 mm× 30 0 mm) ;水为流动相 ,流速 1 .0 ml/ min;漂移管温度 4 0℃ ;气体 (N2 )压力 2 .0× 1 0 5Pa。结果 :多糖重均相对分子质量的线性范围为 1 0 0 0 0~ 1 70 0 0 0 (r=0 .973) ,测得商陆多糖重均相对分子质量约为 76 896 .4。 结论 :该法为多糖重均相对分子质量测定提供了简便实用的分析方法

本期文章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

重要通知
友情提醒: 近日发现论文正式见刊或网络首发后,有人冒充我刊编辑部名义给作者发邮件,要求添加微信,此系诈骗行为!可致电编辑部核实:021-81870792。
            《海军军医大学学报》编辑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