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 25(10):1045-1048. DOI: 10.3724/SP.J.1008.2004.01045
摘要:严重烧伤后出现的胰岛素抵抗,不但加重烧伤病程中的代谢紊乱,影响创面愈合,而且使感染和多器官功能障碍的发生率增高;其发生可能是胰岛素受体前、受体及受体后多环节障碍的综合作用,目前防治措施有限.本文针对严重烧伤后胰岛素抵抗发生机制和干预措施进行了探讨,以期提高大面积烧伤的救治水平.
陈新龙 , 夏照帆 , 韦多 , 田建广 , 郇京宁 , 路卫 , 唐洪泰 , 朱世辉
2004, 25(10):1049-1051. DOI: 10.3724/SP.J.1008.2004.01049
摘要:目的:探讨大鼠烧伤后葡萄糖耐量,胰岛素敏感性指数和正常血糖高胰岛素钳夹的变化情况,证实烧伤后存在胰岛素抵抗.方法:6周龄SD大鼠(体质量160~170 g)随机分为假烫伤组和烫伤组,每组8只.烫伤组大鼠制成烧伤面积为30%的Ⅲ度烫伤模型,伤后第3天禁食12 h后采血,用自动血糖仪测定血糖;用大鼠胰岛素ELISA试剂盒测血浆胰岛素水平和胰岛素敏感性指数(ISI);测0、30、60、90、120 min血糖值,观察葡萄糖耐量的变化;伤后第4天观察正常血糖高胰岛素葡萄糖钳夹技术10%葡萄糖总输注率的变化情况.结果:与假烫伤组相比,大鼠烫伤后第3天血糖和血浆胰岛素水平显著升高[血糖(8.94±2.22)vs(6.10±0.62)mmol/L,血浆胰岛素浓度(3.14±1.08)vs(1.06±0.45)ng/ml,P<0.01],而ISI显著下降[(0.58±0.23)vs(1.23±0.16),P<0.01].烫伤后第3天葡萄糖耐量实验显示烫伤大鼠对于外源性葡萄糖耐受性在各时间点均明显降低.烫伤后第4天正常血糖高胰岛素钳夹技术检测显示10%葡萄糖输注率较假烫伤组显著下降[(7.23±1.35)vs(12.31±0.54)mg/(kg·min),P<0.01].结论:大鼠烧伤后可引起糖代谢异常并导致胰岛素抵抗发生.
2004, 25(10):1051-1051. DOI: 10.3724/SP.J.1008.2004.01051
摘要:
陈新龙 , 夏照帆 , 韦多 , 田建广 , 郇京宁 , 路卫 , 唐洪泰 , 朱世辉
2004, 25(10):1052-1054. DOI: 10.3724/SP.J.1008.2004.01052
摘要:目的:观察烧伤后胰岛素受体底物1(IRS-1)及其丝氨酸307和酪氨酸磷酸化的变化,探讨烧伤后胰岛素抵抗的分子机制.方法:6周龄SD大鼠(体质量160~170g)随机分为假烫伤组(n=8)和烫伤组(n=8),烫伤组大鼠制成烧伤面积为30%的Ⅲ度烫伤模型,伤后第4天,禁食5 h后的大鼠,进行正常血糖高胰岛素钳夹技术实验,实验后颈动脉放血处死,立即采集肌肉和脂肪标本,采用免疫沉淀和免疫印迹方法分析IRS-1及其丝氨酸307和酪氨酸磷酸化的变化情况.结果:烫伤后肌肉和脂肪组织中IRS-1上丝氨酸307磷酸化水平显著升高[假烫伤组光密度值设定为1,进行对照比较;骨骼肌:(3.78±1.58)vs(1.00±0.16),P<0.01;脂肪组织:(2.09±0.44)vs(1.00±0.18),P<0.05],而IRS-1上酪氨酸磷酸化水平显著降低[骨骼肌:(0.66±0.32)vs(1.00±0.34),P<0.05;脂肪组织:(0.62±0.27)vs(1.00±0.24),P<0.05].烫伤后IRS-1含量无显著性改变[肌肉组织:(0.87±0.05)vs(1.00±0.17),P>0.05;脂肪组织:(0.93±0.01)vs(1.00±0.16),P>0.05].结论:烧伤后IRS-1丝氨酸307磷酸化升高和酪氨酸磷酸化降低可能是烧伤后胰岛素抵抗发生的重要分子机制之一.
陈新龙 , 夏照帆 , 韦多 , 田建广 , 郇京宁 , 路卫 , 唐洪泰 , 朱世辉
2004, 25(10):1055-1057. DOI: 10.3724/SP.J.1008.2004.01055
摘要:目的:探讨西罗莫司对大鼠烧伤后胰岛素受体底物1丝氨酸307(IRS-1 Ser307)磷酸化和胰岛素抵抗的作用.方法:6周龄SD大鼠(体质量160~170g)随机分为假烫伤组(n=8)、烫伤组(n=8)和烫伤+西罗莫司组(n=8).烫伤组和烫伤+西罗莫司组大鼠制成烫伤面积为30%的Ⅲ度烫伤模型,伤后第4天禁食5 h后的大鼠腹腔注射西罗莫司(0.4mg/kg)2h后,进行正常血糖高胰岛素葡萄糖钳夹技术实验,实验后颈动脉放血处死,立即采集肌肉和脂肪标本,采用免疫沉淀和免疫印迹方法分析IRS-1及其磷酸化丝氨酸307和酪氨酸活性的变化,通过免疫组化观察各组肌肉组织中磷酸化哺乳类西罗莫司靶点激酶(mTOR)表达的差异.结果:正常血糖高胰岛素葡萄糖钳夹技术实验中假烫伤组、烫伤组和烫伤+西罗莫司组10%葡萄糖输注率分别为(12.33±0.42)、(6.61±0.27)和(10.35±0.63)mg/(kg·min),烫伤组和其他2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烫伤大鼠肌肉和脂肪组织中IRS-1 Ser307活性较假烫伤组明显升高(P<0.05),而IRS-1磷酸化酪氨酸活性较假烫伤组明显降低(P<0.05).西罗莫司明显降低烫伤大鼠IRS-1 Ser307活性而明显增加IRS-1磷酸化酪氨酸活性(P<0.05).免疫组化显示烫伤后磷酸化mTOR活性升高,西罗莫司显著抑制了mTOR活化.结论:西罗莫司通过抑制mTOR磷酸化作用从而降低了IRS-1磷酸化丝氨酸307活性,至少部分减轻烧伤后胰岛素抵抗的发生.
刘世建 , 马国昭 , 王雪琦 , 高霄飞 , 徐荷 , 何成 , 路长林
2004, 25(10):1058-1061. DOI: 10.3724/SP.J.1008.2004.01058
摘要:目的:侧脑室给予螺内酯和(或)米非司酮,观察大鼠海马G蛋白偶联内向整流钾通道1-4(GIRK1-4)mRNA的表达,初步探讨皮质激素受体在调控GIRK mRNA中的作用.方法: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9组(每组5只):对照组(CON),生理盐水组(NS),螺内酯组(SPI),米非司酮组(MIF),SPI+MIF组,抑郁(DEP)+NS组,DEP+SPI组,DEP+MIF组,DEP+SPI+MIF组.用地高辛(DIG)标记的GIRK1-4 cRNA探针进行原位杂交;切片贴于涂有铬矾明胶的载玻片上,37℃烘箱中过夜.常规脱水,透明,中性树胶封片.利用Leica图像分析系统测定海马各区GIRK14mRNA杂交阳性信号的平均灰度.使用SPSS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与CON组相比,DEP+NS组海马CA1-3区和齿状回GIRK14mRNA表达均明显下降;与DEP+NS组相比,DEP+SPI组和DEP+SPI+MIF组海马各区GIRK1-4 mRNA表达均明显升高,DEP+MIF组变化不显著,SPI组、MIF组和SPI+MIF组与NS组相比,GIRK1-4 mRNA表达无明显差异,表明SPI和MIF本身对正常大鼠GIRK表达的影响不明显.结论:糖皮质激素受体通过与GIRK1中的糖皮质激素受体反应元件结合,使GIRKs mRNA在海马的表达增加,皮质酮通过海马的5-HT1A受体增加GIRKs通道的通透性,两者共同调控抑郁大鼠海马GIRK1-4 mRNA表达.
2004, 25(10):1062-1065. DOI: 10.3724/SP.J.1008.2004.01062
摘要:目的:探讨在大鼠脑的晚期发育过程中,甲状腺激素对海马组织中糖皮质激素代谢酶11β-羟基类固醇脱氢酶Ⅰ型(11β-HSD1)表达的影响及意义.方法:将妊娠末期SD母鼠用丙基硫氧嘧啶(PTU,50mg/d)灌胃,制造孕晚期甲状腺功能低下的模型;应用Western免疫印迹法,检测实验性妊娠晚期甲状腺功能低下对新生大鼠海马组织11β-HSD1表达的影响;应用薄层层析法和Western免疫印迹法,观察三碘甲腺原氨酸(triiodothyronine,T3)和人工合成的糖皮质激素(Dex)对体外培养的新生大鼠海马神经元11β-HSD1活性和蛋白的影响.结果:妊娠晚期甲状腺功能低下的母鼠分娩的新生鼠海马组织11β-HSD1酶蛋白的表达量比对照组降低41.6%.T3(10-9、10-8、10-7mol/L)及Dex(10-7mol/L)分别上调原代培养的新生大鼠海马神经元中11β-HSD1酶的活性达29.4%、45.6%、60.9%、39.8%,分别上调酶蛋白的表达量达26.0%、43.2%、64.9%、41.1%,而且T3与Dex之间表现出显著的协同效应,Dex(10-7mol/L)+T3(10-7mol/L)组上调该酶活性达114.1%,上调该酶蛋白质表达达123.3%.结论:T3可以单独或与糖皮质激素协同作用上调11β-HSD1酶的蛋白表达和活性,从而进一步增加海马组织局部有活性的糖皮质激素的水平,这可能是甲状腺激素调节脑发育成熟的机制之一.
陈道运 , 杨向群 , 张传森 , 樊瑜波 , 张喜 , 宋锦膦 , 何辉 , 李晓宁 , 叶勇
2004, 25(10):1070-1073. DOI: 10.3724/SP.J.1008.2004.01070
摘要:目的:研究周期性应变条件下血管平滑肌细胞(vascular smooth muscle cells,VSMCs)形态和生长的变化.方法:利用脉动膜式张应力系统,给VSMCs施加周期性应变,运用相差显微镜、计算机图像捕获系统及图像处理分析软件观察和分析VSMCs的形态变化;用3HTdR掺入率测定法检测VSMCs的DNA合成变化.结果:VSMCs承受14%的周期性应变后,细胞发生重排并与应力加载方向垂直,细胞形态指数减小,铺展面积、周长、细胞长轴在加载6h时明显增加,12~24h逐渐减小并趋向于稳定.8%的周期性应变抑制VSMCs生长和DNA合成;14%的周期性应变使VSMCs生长和DNA的合成明显增加,24h和48h时其DNA合成分别是对照组的1.4和1.8倍.结论:周期性应变不但影响VSMC的形变,且会导致VSMCs的重排.近生理条件下的周期性应变抑制VSMCs的生长,超生理范围的应变促进VSMCs的生长.
李红华 , 刘厚奇 , 汤淑萍 , 熊俊 , 汤瑞宝 , 胡凯猛
2004, 25(10):1074-1077. DOI: 10.3724/SP.J.1008.2004.01074
摘要:目的:构建人血管内皮生长因子(hVEGF)-121的真核细胞复制表达质粒,将hVEGF121基因转染进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man umbilical vein endothelial cell,HUVEC),通过旁分泌作用来加快其生长速度.方法:采用RT-PCR方法,从人胚胎成纤维细胞中克隆hVEGF121前体蛋白全长cDNA,构建重组真核表达质粒pcDNA3-hVEGF121,用FuGENE 6介导转染入HUVEC.收集转染的HUVEC培养上清,用ELISA法定量检测hVEGF蛋白的表达情况;绘制细胞生长曲线,检测hVEGF121促进HUVEC增殖的生物学活性.设转染pcDNA3空质粒载体和不转染任何DNA的HUVEC做对照.结果:(1)成功构建了pcDNA3-hVEGF121真核表达质粒,经测序证明基因序列与GenBank中核酸序列一致,且插入方向正确;(2)转染细胞瞬时表达hVEGF蛋白,于转染1d后每104个细胞每天可分泌hVEGF蛋白59.95 Pg,约为对照组的100倍;之后表达水平先快后慢下降,于转染7d后仍较对照组高近1倍;(3)转染细胞生长速度明显加快,在转染3 d后细胞数与对照组相比即有显著性差异(P<0.01),细胞倍增时间从对照组的7d以上缩短为3d左右.结论:成功构建了pcDNA3-hVEGF121真核表达质粒;该质粒能在HUVEC中表达有生物活性的hVEGF121蛋白,通过旁分泌作用明显促进HUVEC的分裂增殖.
王凯慧 , 郭瀛军 , 高远舰 , 王开宇 , 颜宏利 , 孙树汉
2004, 25(10):1078-1081. DOI: 10.3724/SP.J.1008.2004.01078
摘要:目的:研究Annexin B1与其他膜联蛋白的相关性及生物学功能.方法:从Swiss-Prot和NCBI-Structure数据库中已知的膜联蛋白氨基酸序列中,根据物种的分类挑选68个,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Annexin B1的结构、功能与进化.结果:Annexin B1包含4个序列和结构高度相似的结构域,含有8个Ca2+结合位点,二级结构显示蛋白主要由α螺旋结构组成,具有寄生生物所特有的氨基酸残基.在物种进化上,Annexin B1和节肢动物为1支,新杆线虫、植物、鸟类和脊椎动物为1支,原虫、腔肠动物、两栖类和脊索动物为1支.另外,Annexin B1与Annexin A1在进化上有较强的亲缘关系,结构和功能上An-nexin A1和Annexin A5相似.结论:Annexin B1具有膜联蛋白的结构特征,含有抗凝血、参与细胞凋亡、炎性反应、信号转导和细胞分化等细胞生理功能的氨基酸结构域和决定种属特异性的氨基酸序列,在进化上同源于Annexin A1.
朱伟 , 张勇 , 陈哲宇 , 王丽梅 , 路长林 , 何成
2004, 25(10):1082-1085. DOI: 10.3724/SP.J.1008.2004.01082
摘要:目的:制备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受体α1(GFRα1)的突变体质粒,并建立rGFRα1各突变体和RET基因双转染的稳定RCE细胞株.方法:通过Fugene6脂质体转染试剂,将PCR法快速制备的pcDNA3-rGFRα1突变体质粒分别与带潮霉素B抗性筛选标记的pcDNA3.1-RET质粒共转染野生型PC12细胞,建立rGFRα1各突变体和RET基因双转染的稳定PC12细胞株.经Western印迹和细胞免疫荧光化学方法对转染入PC12细胞中的各rGFRα1突变体基因和RET基因的表达进行鉴定.结果:Western印迹和细胞免疫荧光化学方法检测均证实了所构建的细胞株中有转入基因的正确表达.结论:成功构建了rGFRα1各突变体基因和RET基因同时转入表达的稳定细胞株,为研究rGFRα1中关键氨基酸的位点参与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DNF)信号转导的作用奠定基础.
2004, 25(10):1086-1089. DOI: 10.3724/SP.J.1008.2004.01086
摘要:目的:在大肠杆菌中高效融合表达人破骨细胞形成抑制因子(osteoclastogenesis inhibitory factor,OCIF)成熟肽基因.方法:利用PCR从人肝细胞文库中扩增得到OCIF成熟肽编码基因序列,将其与pMD18-T连接,转化大肠杆菌K802,筛选得到阳性重组克隆载体pMD18-OCIFm,双酶切重组克隆质粒pMD18-OCIFm得到OCIF成熟肽基因,将其定向插入pMAL-c2载体中,转化大肠杆菌TB1.筛选得到阳性重组表达子后进行诱导表达.结果:所获得的OCIF成熟肽基因编码序列经测序与GenBank报道的完全一致.所表达的产物经SDS-PAGE分析可见在相对分子质量80000处出现一条特殊条带,与预期的相对分子质量一致.Western印迹证实了表达产物的正确.表达产物在高剂量(>120ng/L)时可诱导体外培养小鼠成熟破骨细胞的凋亡.结论:成功获得了人OCIF成熟肽基因的克隆并实现了其在大肠杆菌中的融合表达.
徐铮 , 曹永兵 , 高平挥 , 张军东 , 曹颖瑛 , 唐榕 , 应康 , 姜远英
2004, 25(10):1090-1093. DOI: 10.3724/SP.J.1008.2004.01090
摘要:目的:为克隆和研究白念珠菌新耐药相关基因,应用SMART(switching mechanism at 5'end of RNA transcript)技术,快速构建高质量的白念珠菌全长cDNA文库.方法:采用TRIzol试剂提取不同生长期、不同药物刺激的白念珠菌SC5314的总RNA,经Oligotex试剂盒纯化得到mRNA.利用含Sfi Ⅰ B酶切位点的CDSⅢ/3'PCR引物合成cDNA第1条链,而含SfiⅠA酶切位点的SMART寡核苷酸作为cDNA第1条链在mRNA 5'端延伸出去的模板.LD-PCR合成双链cDNA,经SfiⅠ酶切和过柱分级分离后,与pBSF质粒进行连接,随后转化大肠杆菌,构建成全长cDNA文库.测序验证部分插入cDNA的全序列,计算全长性比例.结果:构建好的文库中含有约1.1×106的重组子,重组率为97.6%,插入cDNA长度为750~3000bp,且大部分在1.5kb以上.测定60个克隆的全序列,经生物信息学分析,全长性比例在50%以上.结论:成功构建了白念珠菌全长cDNA文库,为进一步筛选、克隆白念珠菌耐药相关基因奠定了基础.
2004, 25(10):1094-1096. DOI: 10.3724/SP.J.1008.2004.01094
摘要:目的:考察菊科植物、芸香科植物、椒样薄荷、留兰香和香茅共5种植物的精油对致倦库蚊的熏蒸杀虫效果.方法:以三角瓶密闭熏蒸法测定5种精油对致倦库蚊的熏杀效果.结果:持续熏蒸不同时间后,5种精油对致倦库蚊的毒力有差异.在熏蒸0.5、4和24h后芸香科植物精油均毒力最大,其LC50分别为0.013、0.055、0.058.而菊科植物精油毒力最小,其3个时间段的LC50分别为0.948、0.427、1.711.用供试植物精油的LC95剂量(0.5h)熏蒸处理致倦库蚊,显示留兰香油的熏杀速度最快,其LT50值为6.087min,而香茅油的最慢,为21.143 min.结论:5种植物精油对致倦库蚊均具有一定的熏杀活性,以芸香科植物精油和留兰香油的杀虫效果较好,为其现场实验提供了基础资料.
2004, 25(10):1096-1096. DOI: 10.3724/SP.J.1008.2004.01096
摘要:
2004, 25(10):1097-1099. DOI: 10.3724/SP.J.1008.2004.01097
摘要:目的:研究体内封闭趋化蛋白受体5(CCR5)分子对严重联合免疫缺陷小鼠(severe combined immunodeficientNOD,NOD.Scid)1型糖尿病发病的影响.方法:将发病非肥胖性糖尿病小鼠(1只)的脾细胞腹腔注射至NOD.Scid小鼠体内,将这些小鼠随机分成2组(每组8只):抗CCR5组小鼠腹腔注射抗CCR5膜外第一襻的多克隆抗体,1周3次,共计12次;对照组相同方法注射PBS,同时测定其血糖和体重.脾细胞注射后70 d或当小鼠出现重度糖尿病临床表现时处死,进行组织学观察和脾细胞分泌细胞因子的ELISA测定.结果:脾细胞射后70 d内,抗CCR5组小鼠糖尿病发病率为37.5%(3/8),对照组为100%(8/8);胰腺炎积分抗CCR5组较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抗CCR5组IL-2、IL-10、IFN-γ水平分别为25.2、27.3 Pg/ml和0.238 ng/ml,对照组为57.7、31.6 Pg/ml和18.03 ng/ml,前者的IL-2和IFN-γ水平显著低于后者(P<0.05).结论:在NOD.Scid小鼠体内注射抗体封闭CCR5可以部分抑制1型糖尿病的发生.
2004, 25(10):1100-1103. DOI: 10.3724/SP.J.1008.2004.01100
摘要:目的:应用红外光谱法研究多味中药混合水提液对肝癌细胞的作用机制.方法:用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法(FTIR)研究肝癌SMMC-7721细胞(空白组)及其经夏枯草、鱼腥草、柴胡、茵陈等4味抗癌中药水提液培养(中药组)20h后的红外光谱,考察光谱上表征蛋白质的酰胺带、核酸的磷酸二酯带等的峰形、峰位、峰强变化,以及部分特征峰峰强比的变化,并对各红外光谱进行聚类分析.结果:中药组与空白组的红外光谱在峰形、峰位、峰强度等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中药组的νs(PO2-)、νas(PO2)谱带多向低波数移动,νas(CH3)、δ(CH2)谱带多向高波数移动.中药组的νas(CH3)与νs(CH2)相对峰强比减小,νs(PO2)与δ(N-H)相对峰面积比值大多升高,分别提示对SMMU-7721细胞中膜结构的破坏作用、对DNA复制的抑制作用等.聚类分析将中药组与空白组分开,不归肝经的中药与归肝经的中药分开.结论:通过FTIR可以对由中药作用引起的细胞变化进行快速、有效的分析,对阐明中药的作用机制有提示作用.
2004, 25(10):1104-1107. DOI: 10.3724/SP.J.1008.2004.01104
摘要:目的:观察银耳多糖对D-半乳糖所致衰老小鼠的作用.方法:40只雄性ICR小鼠,随机分为5组,正常对照组腹腔注射生理盐水,其余4组每天腹腔注射D-半乳糖120mg/kg,连续60d,建立亚急性衰老模型.同时在这4组中,衰老对照组灌胃生理盐水,其余3组每天分别灌胃800、400和200mg/kg银耳多糖.实验结束后,比色法检测各组小鼠心、脑中氧化性指标丙二醛(MDA)与脂褐质(LP)的含量,抗氧化酶SOD与GSH-Px的活性以及小鼠皮肤中羟脯氨酸含量,免疫组化法检测肾脏中细胞周期调节因子P21的表达情况,MTT法检测ConA诱导的小鼠脾淋巴细胞增殖转化.结果:各银耳多糖干预组SOD及GSH-Px高于衰老对照组,而MDA及LP低于衰老对照组,并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银耳多糖能明显促进ConA诱导的小鼠淋巴细胞增殖转化;各银耳多糖干预组肾脏P21的表达量比衰老对照组低(P<0.05),而皮肤羟脯氨酸含量比衰老对照组高(P<0.05).结论:银耳多糖对D-半乳糖所致的衰老有一定的改善作用.
2004, 25(10):1106-1109. DOI: 10.3724/SP.J.1008.2004.01106
摘要:目的:将体外筛选具有切割内皮素-1(endothelin-1,ET-1)mRNA的10-23脱氧核酶转染原代培养新生大鼠心肌细胞,观察其对心肌细胞ET-1 mRNA的影响.方法:体外转录ET-1全长RNA底物,设计并合成5条ET-1 10-23脱氧核酶(DZ1~DZ5),其5'及3'端各有2个核苷酸硫代修饰,体外切割ET-1 RNA底物,筛选有效脱氧核酶;5'标记荧光素FAM的10-23脱氧核酶瞬间转染新生大鼠心肌细胞以观察对10-23脱氧核酶的摄取;采用半定量RT-PCR检测ET-1基因的表达.结果:DZ2、DZ3、DZ4及DZ5在体外均可切割RNA底物,其中DZ4两侧结合区结合自由能之差最大,其切割效率最高,达83.5%,而DZ3两侧结合区结合自由能之差最小,其切割效率亦最低(47.3%);瞬间转染新生大鼠心肌细胞24h,心肌细胞内可见10-23脱氧核酶的分布,半定量RT-PCR结果显示转染24h后的DZ4(0.2μmol/L)可减少血清诱导肥大心肌细胞ET-1mRNA及细胞总蛋白,降低细胞活力与蛋白质合成速率(P<0.05).结论:本研究设计的10-23脱氧核酶能切割体外转录的ET-1全长RNA底物,转染心肌细胞后,可抑制ET-1 mRNA的表达,减缓血清诱导心肌细胞肥大,10-23脱氧核酶两侧结合区自由能的差值与切割效率有关.
2004, 25(10):1107-1107. DOI: 10.3724/SP.J.1008.2004.01107
摘要:
2004, 25(10):1108-1110. DOI: 10.3724/SP.J.1008.2004.01108
摘要:目的:探讨Mg2+对大鼠脑缺血和再灌注时细胞外液中谷氨酸、葡萄糖和乳酸的影响.方法:雄性Wistar大鼠12只,随机分为硫酸镁组和生理盐水组,每组6只,线栓法制备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脑缺血前30 min分别给予硫酸镁100mg/kg或生理盐水2 ml腹腔注射;微透析技术每15 min取缺血侧皮层细胞外液1次,观察缺血1 h及再灌注1 h期间脑细胞外液谷氨酸、葡萄糖及乳酸动态变化.结果:硫酸镁组缺血期葡萄糖降低的幅度显著低于生理盐水组(P<0.05,P<0.01),再灌注后即恢复正常;缺血早期(0~15 min)及再灌注期乳酸水平也明显低于生理盐水组(P<0.05,P<0.01);各时间点谷氨酸浓度均显著低于生理盐水组,硫酸镁组再灌注30min时恢复正常.结论:Mg2+可能通过改善能量代谢,减少乳酸堆积以及降低谷氨酸浓度来实现对脑缺血及再灌注损害的保护作用.
胡百奇 , 徐振东 , 石学银 , 徐海涛 , 刘刚 , 周卓志
2004, 25(10):1111-1113. DOI: 10.3724/SP.J.1008.2004.01111
摘要:目的:在脊柱侧弯矫形术中研究、比较地氟烷/一氧化氮(NO)和普鲁泊福对体感诱发电位(SSEP)以及麻醉后苏醒的影响.方法:20名特发性脊柱侧弯需行侧弯矫形术的青少年患者随机等分为2组,一组以地氟烷/NO维持麻醉,另一组用普鲁泊福行静脉麻醉,2组均按需给予芬太尼.分别检测2组的SSEP,并观察其苏醒情况.结果:麻醉药物的浓度变化对SSEP的潜伏期几乎没有影响,但两种药物对SSEP波幅的影响却有显著性差异(P<0.05).与普鲁泊福相比,地氟烷可使SSEP快速降低和较快恢复(P<0.05).在恢复期,地氟烷和普鲁泊福麻醉的患者睁眼所需时间、运动脚趾时间无统计学差异.行为学评分结果显示,地氟烷组比普鲁泊福组苏醒较为彻底.结论:与普鲁泊福麻醉相比,地氟烷可使SSEP的波幅较快下降,麻醉患者苏醒较为彻底.
2004, 25(10):1114-1116. DOI: 10.3724/SP.J.1008.2004.01114
摘要:目的:探讨影响中药色谱指纹图谱相似度计算的保留时间校正和内标峰选择.方法:对金银花药材指纹图谱进行保留时间和峰面积校正,分别使用相关系数法和夹角余弦法计算处理前后图谱间相似度.结果:保留时间校正前后相似度结果差异较大,内标峰选择与否和选择不同内标峰的各图谱与对照图谱的相似度均有差异.结论:相似度计算中,内标峰选择和保留时间校正须规范化,才能获得稳定的计算结果.
郭鹏飞 , 张罗漫 , 熊林平 , 徐荷 , 张宏伟 , 田文华 , 陈千 , 高宏伟
2004, 25(10):1117-1120. DOI: 10.3724/SP.J.1008.2004.01117
摘要:目的:分析影响军队人员门诊服务利用的主要因素,推进军队卫生服务建设.方法: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对抽取的华东某地区2300名军队人员进行健康询问调查(收回有效问卷2187份,有效率95.09%),利用Logistic回归模型对军队人员门诊服务利用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该地区军队人员的两周患病就诊率是56.36%,疾病的严重程度是影响门诊服务利用的最主要因素,年购药自付费用>1000元、年龄55岁及以上、最愿意就诊的医疗机构选择和对部队医疗机构供药的满意度等因素对两周患病就诊率有较大影响.结论:应加大对基层卫生力量的投入,加强部队基层卫生机构的建设,以便进一步提高门诊服务的利用率.
张艳姣 , 石勇铨 , 顾明君 , 刘志民 , 邹俊杰 , 张心葵
2004, 25(10):1121-1123. DOI: 10.3724/SP.J.1008.2004.01121
摘要:目的:探讨免疫抑制剂在甲状腺相关性眼病治疗中应用方法.方法:165例确诊为甲状腺相关性眼病伴弥漫性甲状腺肿大的患者随机分A、B、C、D、E 5组,所有患者均在口服常规抗甲状腺治疗药同时接受含甲泼尼龙0.5g的生理盐水250ml及含环磷酰胺0.2g的生理盐水500ml静滴,1次/d,连用3d,间隔5~7d重复用,共3~5个疗程;A组间隔期甲状腺局部注射地塞米松5mg,1次/d;B组间隔期甲状腺局部注射地塞米松5mg加环磷酰胺50 mg,1次/d;C组间隔期局部注射地塞米松5mg加环磷酰胺50mg及环孢素A 50mg,1次/d;D组间隔期甲状腺局部注射奥曲肽100μg 1次/d;E组为对照组,未行甲状腺局部注射治疗.治疗前后记录突眼度并判定疗效.结果:5组冲击治疗疗效均好,治疗前后突眼明显改善(P<0.01),其中C组与对照组E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1);随着局部注射免疫抑制剂品种增加,患者有效率明显增加,尤其加入环孢素A后有效率更进一步增加,各组有效率由高到低顺序为:C、B、A、D、E组.各组不良反应无明显差别.结论:静脉冲击联合免疫抑制剂甲状腺局部注射治疗甲状腺相关性眼病使疗效显著提高,尤其对突眼度疗效比单纯静脉冲击更佳.
2004, 25(10):1124-1126. DOI: 10.3724/SP.J.1008.2004.01124
摘要:5-脂氧合酶是合成白三烯的关键酶,白三烯是体内一种重要的炎症和过敏介质.采用同源重组方式敲除胚胎干细胞中的5-脂氧合酶基因,小鼠能正常生长和发育,但对某些炎症损伤的反应性与正常小鼠不同.5-脂氧合酶在不同的细胞中表现出不同的亚细胞定位,分布于胞质或胞核,或两者都有.在一定条件下,5-脂氧合酶发生胞核内外的穿梭,提示5-脂氧合酶可能还具有传统酶催化作用以外的其他功能.
2004, 25(10):1127-1129. DOI: 10.3724/SP.J.1008.2004.01127
摘要:硝基化和氧化相关酶类的可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ducible nitric oxide synthase,iNOS)和环氧化酶2型(cyclooxy-genase-2,COX-2)与肿瘤的相关性日益成为研究者关注的焦点.关于iNOS和COX-2与血液系统恶性肿瘤的相关性存在两种不同的观点,它们的作用机制尚不清楚.针对NOS、COX或两者的选择性抑制剂为血液系统恶性肿瘤的治疗提供了新的线索.
孙青(龙天) , 柴逸峰 , 吴秋业 , 潘亚菊 , 俞世冲
2004, 25(10):1130-1131. DOI: 10.3724/SP.J.1008.2004.01130
摘要:目的:研究部分取代β-环糊精甲醚的合成及其纯化方法.方法:依据相关文献,选择适合工业化生产的硫酸二甲酯作为β-环糊精的甲醚化试剂,在氢氧化钠溶液碱性体系中使β-环糊精与配料比适宜的甲醚化试剂硫酸二甲酯进行反应制备得部分取代β-环糊精甲醚,并利用低压反相渗透法纯化终产物部分取代β-环糊精甲醚.结果:在氢氧化钠溶液中β-环糊精与配料比适宜的甲醚化试剂硫酸二甲酯反应制备部分取代β-环糊精甲醚,并利用低压反相渗透法纯化终产物部分取代β-环糊精甲醚的合成路线反应条件易于控制,终产物收率92%,熔点154~156 C,终产物收率及纯度较文献均有较大改善.结论:所选合成路线其反应条件及纯化方法适用于工业化生产.
2004, 25(10):1131-1132. DOI: 10.3724/SP.J.1008.2004.01131
摘要:目的:通过研究周围神经端侧吻合后外源性神经生长因子(NGF)的作用,探讨改善端侧吻合侧支发芽的方法.方法:雄性SD大鼠20只,体质量220~240g,建立胫腓神经端侧吻合模型,随机分为NGF组和生理盐水(SAL)组(n=10),NGF组术后1周每日胫前肌注射NGF 5μg,SAL组注射生理盐水5μl,术后8周行HRP逆行追踪和乙酰胆碱转移酶(ChAT)活性测定.结果:再生神经元存活百分率(%),NGF组运动神经元为47.5±13.1、感觉神经元为45.6士6.4,SAL组运动神经元为36.7±12.2、感觉神经元为32.8±8.5,两组比较均有显著差异(P<0.05).NGF组ChAT活性为(1.94±0.23)×1012 Bq,达正常对照(2.39±0.38)×1012 Bq的81%,高于SAL组[(1.72±0.33)×1012Bq,占正常对照的72%].结论:端侧吻合术后给予NGF可以促进神经侧支发芽,提高神经元存活率.
2004, 25(10):1133-1135. DOI: 10.3724/SP.J.1008.2004.01133
摘要:目的:探讨显示人体和实验动物肾组织中的肌纤维、胶原纤维、肾小球基膜和红细胞等成分的复合染色法.方法:选用Periodic acid-Schiff-Orange G-Iodine green(高碘酸、雪夫、橙黄G和碘绿,简称PA-S-O-IG)组合染色法,Sirius red-Picricacid-Iodine green(天狼星红、苦味酸和碘绿,简称SR-PA-IG)组合染色法和改进的Masson组合染色法对肾组织中的多种成分进行染色.结果:PAS-O-IG法显示肾小球基膜黏多糖呈紫红色,细胞核呈绿色,红细胞呈黄色.SR-PA-IG法显示肾小球基膜和囊壁纤维组织增生的胶原纤维呈红色,细胞核呈淡绿色,背景呈黄色.Masson法显示肾小球和小管等胶原纤维呈绿色或蓝色,红细胞呈橙红色,血管和间质的平滑肌纤维呈红色.结论:3种组合染色方法,克服了原法染色单一、对比效果差的缺点,能够更好地显示肾组织中的血管和间质平滑肌纤维、肾小球基膜和囊的黏多糖,细胞核和红细胞、肾小球和肾小管的胶原纤维和细胞核等成分,为肾脏疾病形态学诊断和研究,提供了较为理想的组合染色法.
2004, 25(10):1135-1137. DOI: 10.3724/SP.J.1008.2004.01135
摘要:目的:分析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的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结果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对118例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患者进行DSA检查,其中出血期检查21例,间歇期检查97例.4例胆道出血采用明胶海绵颗粒及弹簧钢圈栓塞.结果:118例中检查阳性33例,其中有直接出血征象者12例(10.2%),血管畸形13例(11.0%),肿瘤8例(6.8%).20例经手术病理证实.出血期检查阳性率52.4%(11/21),间歇期阳性率22.7%(22/97),两者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DSA对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血管畸形和肿瘤可能是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的主要原因.
2004, 25(10):1137-1138. DOI: 10.3724/SP.J.1008.2004.01137
摘要:目的:观察泪道探通加注药物治疗慢性泪囊炎的疗效.方法:随机选择慢性泪囊炎患者120眼分为A(70眼)和B(50眼)两组.用α-糜蛋白酶、林可霉素、地塞米松三联冲洗液将泪囊内的脓性分泌物冲洗干净,用泪道探针按常规探通泪道,取出探针,用三联冲洗液缓慢冲洗泪道,如泪道通畅,A组注入素高捷疗眼膏1ml;B组注入0.5%金霉素眼膏0.5 g.结果:随访3个月至1年,A组眼经随访治愈64眼,治愈率91.43%,未愈6眼,占8.57%.B组眼经随访治愈42眼,治愈率84%,未愈8眼,占16%.结论:采用三联冲洗液冲洗泪道和探通后加注药物的方法治疗慢性泪囊炎,操作较简单,方法安全可靠,疗效较好.
2004, 25(10):1139-1140. DOI: 10.3724/SP.J.1008.2004.01139
摘要:目的:了解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围术期凝血功能变化规律.方法:实验组20例恶性梗阻性黄疸手术患者,于术前、术后第1、7、14天晨取血浆或血清进行血液学检测,检测项目包括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D-二聚体(D-D)、von Wille-brand factor抗原(vWF抗原)、血小板颗粒膜糖蛋白-140(GMP-140)、纤维蛋白原(Fig)、抗凝血酶Ⅲ抗原(AT-Ⅲ抗原)、凝血酶原时间(PT)和白陶土部分凝血活酶时间(KPTT),其中前4项采用ELISA方法检测,Fig和AT-Ⅲ抗原采用免疫浊度法,血液凝固分析仪检测PT和KPTT.10例健康人作为对照组.结果:实验组与对照组的Fig、FDP、D-D、vWF抗原和AT-Ⅲ抗原存在显著差异;实验组患者术后Fig、FDP和D-D含量术后均升高,术后第7天水平最高,术后第14天仍未恢复至正常;vWF抗原含量围手术期均显著升高;AT-Ⅲ抗原术前最高,术后降至正常范围.GMP-140在术后第1天水平最高,PT和KPTT手术前后变化不大,与对照组无差异.结论: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术前存在高凝状态,术后早期凝血功能下降,术后第7天再次出现高凝状态,至术后第14天仍未改善.
2004, 25(10):1141-1142. DOI: 10.3724/SP.J.1008.2004.01141
摘要:目的:综合评价麻醉胃镜检查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将411例拟行胃镜检查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231例,静脉推注麻醉药芬太尼、普鲁泊福)与对照组(180例,常规操作),观察比较2组患者的检查反应、操作成功率、操作时间以及检查前、中、后的血压(BP)、心率(HR)、氧饱和度(SaO2)的变化.结果:观察组成功率达100%,满意率100%,检查过程中的反应、操作时间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用药后BP、HR均有下降(P<0.01),下降幅度在安全范围,检查结束后恢复到检查前水平;低氧血症发生率和维持时间与对照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结论:麻醉胃镜检查是一种易被患者接受、安全程度高、操作比较简单的新型胃镜检查方法.
2004, 25(10):1143-1144. DOI: 10.3724/SP.J.1008.2004.01143
摘要:目的:分析立体定向显微手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疗效.方法:用立体定向辅助开颅显微手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30例,一次清除血肿量达80%~90%.结果:30例患者中生活能自理16例,生活部分自理8例,植物生存1例,总有效率为83.3%,死亡5例.结论:掌握手术时机,尽早解除脑受压是治疗的关键.立体定向显微手术方式是降低高血压脑出血死亡及重残率的有效方法.
2004, 25(10):1144-1145. DOI: 10.3724/SP.J.1008.2004.01144
摘要:目的:比较不同的胰岛素给药方法对糖尿病酮症酸中毒(DKA)的治疗效果.方法:40例住院的DKA患者,随机分为胰岛素泵治疗组(CSII组,22例)和常规小剂量胰岛素静脉滴注治疗组(对照组,18例),分别观察两组血糖、血酮、尿酮和pH值的变化及低血糖的发生率.结果:CSII组血糖恢复时间和胰岛素用量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而血酮、尿酮和pH值恢复时间均较对照组明显缩短(P<0.01),低血糖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CSII能模拟人生理胰岛素分泌,更有效更安全地治疗DKA.
2004, 25(10):1148-1149. DOI: 10.3724/SP.J.1008.2004.01148
摘要:
2004, 25(10):1149-1150. DOI: 10.3724/SP.J.1008.2004.01149
摘要:
2004, 25(10):1151-1152. DOI: 10.3724/SP.J.1008.2004.01151
摘要:
2004, 25(10):1155-1156. DOI: 10.3724/SP.J.1008.2004.01155
摘要:
2004, 25(10):1156-1157. DOI: 10.3724/SP.J.1008.2004.01156
摘要:
2004, 25(10):1158-1158. DOI: 10.3724/SP.J.1008.2004.01158
摘要:
Paul Kudzu Yegbe , 张伟 , 陈学云 , WANG Yi , WANG Wei-Min , WANG Qiang
2004, 25(10):1159-1160. DOI: 10.3724/SP.J.1008.2004.01159
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