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 25(4):349-351.
摘要:The field of cardiovascular surgery has been relatively stable from 1964 to 1990 where primary advances were in improvements of existing procedures from a morbidity and mortality reduction standpoint. New procedures were introduced but not wholly embraced during this time. The mid 1990's brought an initiation of adoption of new procedures such as “off pump” coronary surgery, robotic, and endoscopic advances. The breadth and depth of the new technologies continue to advance at an ever rapid pace with ever accelerating adoption rates worldwide which in turn then generates even faster technological advancement. This article will strive to give an overview of the technologies and future currently facing the leading cardiovascular surgeons.
2004, 25(4):352-354.
摘要:缺血预适应 (ischem ic preconditioning,IPC)现象的发现 ,为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预防开拓了一个新的研究领域。IPC是一种最为有效的内源性保护机制 ,其特点是保护作用强、保护范围广 ,对心脏保护作用包括快速相和延迟相两个时相。本文对 IPC的特点、可能的机制 ,特别是蛋白激酶 C和线粒体 ATP敏感的钾通道的作用 ,以及 IPC的药物模拟进行探讨 ,并提出药物预适应可能是今后 IPC临床研究的发展趋势
2004, 25(4):355-358.
摘要:目的 :观察缺血预适应 (IPC)对猫体外循环 (CPB)前后心肌细胞膜脂流动性的影响。方法 :建立猫 CPB模型并随机分成 3组 :对照组 (n=30 )仅作单纯并行 CPB转流 ;缺血再灌注组 (IR组 ,n=30 )于 CPB开始 4 5 min后阻断升主动脉 (ACC)6 0 min,开放主动脉恢复再灌注 90 min;IPC组 (n=30 )于 ACC前进行 3轮 IPC(ACC5 min后开放 1 0 min) ,余同 IR组。应用化学滴定法测定心肌组织磷脂酶 A2 (PL A2 )活性 ,气相色谱测定膜脂多不饱和脂肪酸 (PU FA)及饱和脂肪酸 (SFA)含量并计算 PU FA/ SFA比率 ,荧光偏振法测定心肌细胞膜微黏度 (η) ,以 η的倒数表示心肌细胞膜脂流动性。结果 :IR组在 ACC期间心肌细胞膜微黏度和 PL A2 活性明显升高且于再灌注期间进一步升高 (P
2004, 25(4):359-362.
摘要:目的 :观察缺血预适应 (IPC)对体外循环 (CPB)中缺血再灌注心肌细胞膜蛋白生物物理特性变化的影响。 方法 :建立猫 CPB模型并随机分成 3组 :对照组 (n=30 )仅作单纯的并行 CPB;缺血再灌注组 (IR组 ,n=30 )阻断主动脉 (ACC) 6 0 m in,恢复心脏血液再灌注 90 min;IPC组 (n=30 )于 ACC前进行 IPC(ACC5 m in后开放 1 0 min,并重复 3次 ) ,余同 IR组。应用电子顺磁共振波谱测定心肌细胞膜蛋白巯基强 /弱固定相峰高比值 (h S/ h W)和膜蛋白旋转相关时间 (τc)的动态变化 ,同时直接测定心肌组织中氧自由基水平。 结果 :对照组 h S/ h W和 τc 以及心肌组织中氧自由基水平在 CPB前后无明显变化 ;IR组 h S/ h W和 τc在 ACC30 min明显升高 ,并于再灌注期间进一步上升 (P
2004, 25(4):363-366.
摘要:目的 :观察缺血预适应 (IPC)对体外循环 (CPB)中缺血再灌注损伤所致心肌细胞膜通透性变化的影响。 方法 :建立猫体外循环模型并随机分为 4组 :对照组 (n=30 )仅做单纯并行 CPB转流 ,不阻断升主动脉 (ACC) ;缺血再灌注组 (IR组 ,n=30 )于 CPB开始 4 5 min后 ACC6 0 m in,开放主动脉使心脏恢复再灌注 ;单次 IPC组 (IPC组 ,n=30 )于 ACC前进行 1次 IPC(ACC5 min后开放 1 0 m in) ,余同 IR组 ;多次 IPC组 (IPCs组 ,n=30 )于 ACC前进行 3次 IPC,余同 IR组。应用细胞化学 -镧示踪法观察心肌细胞膜通透性的变化情况 ,同时测定心肌组织中 Ca2 +含量。 结果 :IR组在 ACC早期镧颗粒即出现于心肌细胞内 ,且随主动脉阻断时间的延长而逐渐增多并进入心肌细胞线粒体中 ;再灌注早期 ,胞质和线粒体内镧颗粒流入加快 ;同时心肌 Ca2 +含量在 ACC30 min开始逐渐升高 ,心脏再灌注期间 ,Ca2 +含量进一步增加 (P
2004, 25(4):367-369.
摘要:目的 :研究缺血预适应 (IPC)对猫体外循环 (CPB)中缺血再灌注损伤所致心肌细胞膜总磷脂及胆固醇含量变化的影响。 方法 :建立猫体外循环模型并随机分为 3组 ,每组 2 5只。对照组仅行单纯 CPB,不阻断主动脉 (ACC) ;缺血再灌注组 (IR组 )于 CPB后 4 5 min行 ACC,6 0 m in后使心脏复跳 ,恢复再灌注 4 5 min;IPC组于 ACC前行 IPC(ACC5 min后开放 1 0 m in,重复 3次 ) ,余处理同 IR组。测定 CPB过程中各时间点心肌细胞膜总磷脂及胆固醇含量并计算胆固醇 /磷脂比值 (C/ P)。 结果 :IR组 ACC6 0 m in时心肌细胞膜总磷脂及胆固醇含量较 CPB前明显减少 (P
2004, 25(4):370-373.
摘要:目的 :应用两种改良的特殊染色法研究体外循环 (CPB)中心肌缺血再灌注早期病理形态特征的改变。方法 :建立猫CPB模型并随机分成 3组 :对照组 (n=5 )仅作单纯并行 CPB转流 ,不阻断升主动脉 (ACC) ;缺血再灌注组 (IR组 ,n=5 )于CPB开始 4 5 min后 ACC6 0 min,开放主动脉使心脏恢复再灌注 ;IPC组 (n=5 )于 ACC前进行 IPC(ACC5 min后开放 1 0min,并重复 3次 ) ,余同 IR组。分别应用改良的碱性复红 -苦味酸特殊染色法 (HBFP)和改良的 Gonori变色酸亮绿特殊染色法(GCA)观察各组再灌注早期心肌变性变化 ,并结合透射电镜直接观察各组再灌注早期心肌超微结构的损伤情况。 结果 :H- E染色难以识别 IR组和 IPC组之间损伤程度差异。再灌注早期 ,对照组 HBFP特殊染色及 GCA特殊染色均呈阴性着色 ,IR组呈弥漫性阳性着色 ,而 IPC组呈局灶性或小片状阳性着色 ,两组间差异显著 (P
2004, 25(4):374-378.
摘要:目的 :研究体外循环 (CPB)中缺血预适应 (IPC)对缺血再灌注心肌超微结构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对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 :建立猫 CPB模型并随机分成 3组。对照组 (n=30 )仅作单纯并行 CPB转流 ;缺血再灌注组 (IR组 ,n=30 )于 CPB开始 4 5 m in后阻断升主动脉 (ACC) 6 0 m in,开放主动脉恢复再灌注 90 m in;IPC组 (n=30 )于 ACC前进行 3轮 IPC(ACC5 min后开放 1 0 m in) ,余同 IR组。应用透射电镜观察心肌超微结构的变化 ,计算心肌细胞凋亡率 ,并结合细胞化学方法观察心肌超微结构中过氧化氢 (H2 O2 )电子致密物沉积的产生及细胞内 Ca2 +分布情况。 结果 :IR组 ACC6 0 min心肌细胞超微结构损伤较重 ,尤其是线粒体及血管内皮细胞肿胀明显 ,再灌注期间进一步加重 ,至再灌注结束时 ,未见明显改善 ;IPC组心肌细胞超微结构损伤较 IR组明显减轻。至再灌注 90 min时 ,IR组和 IPC组均可发现一定数量的凋亡心肌细胞 ,心肌细胞凋亡率分别为(8.82 7± 0 .973) %和 (2 .2 4 3± 0 .2 4 6 ) % ,两者之间具有显著性差异 (P
2004, 25(4):379-382.
摘要:目的 :研究体外循环 (CPB)中缺血预适应 (IPC)对心肌细胞凋亡及其 Bcl- 2和 Bax蛋白表达的影响。 方法 :建立猫CPB模型并随机均分成 3组 :对照组 (n=30 )不阻断升主动脉 (ACC) ,仅作 CPB转流 ;缺血再灌注组 (IR组 ,n=30 )于 CPB开始 4 5 min后 ACC6 0 m in,开放主动脉使心脏恢复再灌注 ;IPC组 (n=30 )于 ACC前进行 IPC(ACC5 min后开放 1 0 min,并重复 3次 ) ,余同 IR组。应用 TUNEL 法观察 CPB过程中各组心肌细胞凋亡发生的情况 ,应用免疫组化 SABC法观察 Bcl- 2和Bax蛋白的表达 ,并结合流式细胞术定量检测心肌细胞凋亡率和 Bcl- 2、Bax蛋白的表达率。 结果 :各组在 CPB缺血期间及再灌注早期 ,均未检出凋亡心肌细胞 ;IR组和 IPC组在心肌再灌注 90 m in时 ,可检测到一定数量的凋亡心肌细胞 ,凋亡率分别为 (6 .932± 0 .6 38) %和 (3.0 2 1± 0 .2 5 4 ) % ,组间差异显著 (P
2004, 25(4):383-385.
摘要:目的 :观察猫体外循环 (CPB)时心肌 caspase3m RNA表达的变化。方法 :根据人和鼠 caspase3m RNA基因序列 ,利用 DNASIS软件设计猫 caspase3基因的 PCR引物 ,采用 RT- PCR检测 CPB过程中心肌 caspase3m RNA的表达。结果 :CPB主动脉阻断 (ACC)过程中猫心肌 caspase3m RNA的表达与 ACC前相比未见明显增高 ,再灌注 1 5 min时心肌 caspase3m RNA的表达量较 ACC前明显增加 (P
2004, 25(4):386-388.
摘要:目的 :探讨体外循环 (CPB)技术对建立山羊心肌缺血预适应 (IPC)模型的影响。 方法 :1 2只雄性山羊右侧开胸 ,升主动脉插主动脉供血管 ,上、下腔静脉插腔静脉引流管 ,建立 CPB,阻断升主动脉 (ACC)、肺动脉 5 m in,开放恢复灌注 5 m in,并重复 3次 ,随后 ACC6 0 min,心脏停搏 ,后开放升主动脉心脏再灌注 90 min。CPB前及再灌注后 30、6 0、90 m in监测血流动力学及心功能。 结果 :1 2只山羊中 1 0只顺利脱离 CPB机 ,停机后血流动力学逐渐稳定 ;1只复跳后反复出现室颤 ,经多次除颤无效死亡 ;1只术后出现急性肺水肿死亡。平均转机时间 (1 36 .0± 1 3.0 ) min,平均预充胶体 (6 %贺斯代血浆或血 ) (5 5 0 .0±1 5 0 .0 ) ml,平均追加胶体 (1 75 .0± 5 0 .0 ) m l。再灌注后与 CPB前相比较 ,血流动力学及心功能恢复满意。 结论 :CPB保证下可模拟临床顺利完成山羊的 IPC实验。把握好几个关键的 CPB技术 ,可有效地提高山羊 IPC模型的成功率
2004, 25(4):389-393.
摘要:目的 :研究 HGV和 HCV的复制和表达。 方法 :利用 HGV全长 c DNA克隆 (HGVqz)及 HCV1 a/ 1 b嵌合体 c DNA克隆分别构建表达质粒 p3.1 HGV和 p3.1 HCV并转染张氏肝细胞 ,以 HGVqz克隆建立 HGV转基因小鼠。分别应用 RT- PCR、免疫组化及 Western印迹分析病毒正、负链 RNA,蛋白表达和剪切。结果 :在转染 p3.1 HCV的张氏肝细胞及 HGV转基因小鼠某些组织中可检出相应病毒的负链 RNA,但在转染 p3.1 HGV的张氏肝细胞中未能检出 HGV负链 RNA。Western印迹在转染 p3.1 HCV的张氏肝细胞中检测到针对 HCV NS3蛋白、相对分子质量约 70 0 0 0的特异性条带 ,在 HGV转基因小鼠某些组织中检测到 2条特异性条带 ,相对分子质量约 4 2 0 0 0和 1 0 0 0 0 0 ,分别相当于 HGV E2蛋白及其剪切中间体。然而 ,在转染p3.1 HGV的张氏肝细胞中检测到针对 HGV E2蛋白的特异性条带 ,其相对分子质量约为 31 0 0 0 0 ,相当于 HGV整个前体蛋白。结论 :HGV的表达与复制在体内、外存在差异。细胞内某些特异性因子在病毒前体蛋白剪切中起重要作用 ,HGV和 HCV前体蛋白剪切所需宿主因子可能存在差异 ,故两种病毒体外培养时的嗜性细胞株并不完全一致
2004, 25(4):394-397.
摘要:目的 :表达和纯化具有生物学活性的重组人中期因子蛋白。方法 :应用 RT- PCR从人肝细胞癌组织总 RNA中扩增中期因子 c DNA,将其克隆到表达载体 p ET- 2 4 a,在大肠杆菌中诱导表达 ,经肝素 -琼脂糖亲和层析柱纯化 ,应用 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Western印迹和细胞增殖试验对纯化产物进行分析鉴定。 结果 :构建的重组质粒 p ET- HMK能在大肠杆菌中高表达 ,诱导表达的蛋白主要存在于包涵体中 ,经肝素 -琼脂糖柱亲和层析后纯化产物呈单一条带 ,特异性抗体反应证实是重组人中期因子 ,细胞增殖试验显示其能有效促进 NIH 3T3细胞生长 ,并且具有剂量依赖性。结论 :原核系统表达的重组人中期因子蛋白纯品具有刺激细胞增殖的活性
2004, 25(4):398-400.
摘要:目的 :观察颈部迷走神经干刺激 (VNS)后孤束核内星形胶质细胞数量、形态的改变 ,同时在电镜水平观察星形胶质细胞与神经元之间突触形态、数量的变化 ,从胶质细胞的角度阐明 VNS治疗神经精神疾病的重要机制。 方法 :利用免疫组织化学及免疫电镜的方法 ,观察 VNS前后重要中继核团孤束核内星形胶质细胞的特异性标示物——胶原纤维酸性蛋白(GFAP)的表达变化 ,并在电镜水平计数了星形胶质细胞与神经元形成突触的数量。 结果 :VNS后 ,孤束核内 GFAP阳性细胞的数量明显增多 ,深染。细胞形态也发生了变化 :胞体肥大 ,突起变得粗长。电镜下神经元与星形胶质细胞之间突触的数量明显增多。结论 :本实验结果显示 VNS不仅可以兴奋重要传入核团区域神经元 ,同时可以改变星形胶质细胞的活性。提示孤束核内星形胶质细胞形态功能的改变在 VNS抑制癫发作及治疗其他神经系统疾病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
2004, 25(4):401-403.
摘要:目的 :探讨 c- myc和 cdc2基因在高血脂兔髂 -股动脉成形术后平滑肌细胞中的表达。方法 :2 4只新西兰白兔均饲以高脂饲料 ,于高脂饲喂 2周时用球囊导管扩张髂 -股动脉 ,造成动脉内膜损伤 ,6~ 8周行血管造影检查 ,对狭窄 >5 0 %的动脉段行球囊扩张术 ,术后 2 4 h和 2周分别用 RT- PCR和免疫金银法检测 c- myc、cdc2 m RNA和相应蛋白质的表达。结果 :c- myc和 cdc2 m RNA在球囊扩张术后 2 4 h表达增加 ,其相应蛋白质在扩张术后 2周时表达增加 ,阳性颗粒主要位于新内膜层平滑肌细胞的胞核 ,少量位于胞质。结论 :动脉损伤后可致 c- myc、cdc2 m RNA和相应蛋白质表达增加 ,提示 c- myc和 cdc2表达增加在动脉损伤后平滑肌细胞增殖中起一定作用
2004, 25(4):404-406.
摘要:目的 :观察壳多糖对实验性家兔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 方法 :采用高脂喂养的家兔动脉粥样硬化模型 ,实验分为普食组、高脂组、壳多糖高脂组、壳多糖普食组 ,第 0、4、8周空腹采血测定血脂含量 ,第 8周处死动物 ,制备主动脉标本 ,油红 O染色观察并测定降主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面积 ,升主动脉 H- E染色。 结果 :第 4、8周壳多糖高脂组三酰甘油 (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L DL- C)均低于高脂组 (P
2004, 25(4):407-409.
摘要:目的 :探讨黄芪改善高脂饲养大鼠胰岛素敏感性的机制。方法 :2 4只 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高脂对照组、高脂黄芪干预组 ,每组各 8只 ,分别予以标准饲料和高脂饲料 ,干预组同时灌服黄芪。 7周后采用葡萄糖 -胰岛素耐量试验测量大鼠胰岛素敏感性值 (K) ,并观察不同部位脂肪组织质量的变化及其与 K值的关系。应用 TU NEL 法观察腹腔脂肪细胞凋亡的变化。结果 :7周后 ,高脂干预组大鼠经黄芪治疗后与正常对照组相比 K值减小 (P
2004, 25(4):410-413.
摘要:目的 :探讨 PTP- BAS基因在原发性肾细胞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临床各病理特征的关系。 方法 :利用 Northern印迹技术检测 31例肾细胞癌及其癌旁组织中 PTP- BAS m RNA表达水平。 结果 :肾细胞癌组织的 PTP- BAS m RNA表达明显弱于相应的癌旁组织 (P
2004, 25(4):414-417.
摘要:目的 :观察原发侵袭性曲霉大鼠生化指标的改变 ,探讨烟曲霉分生孢子致病性与其表面小棘状层的密切关系。 方法 :6 0只大鼠随机均分为免疫抑制组和非免疫抑制组。非免疫抑制组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 ,分别接种含或不含胰酶的孢子悬液 ;免疫抑制组先注射环磷酰胺和醋酸可的松 ,余处理同非免疫抑制组。观察所有大鼠病理学改变 ,通过内眦静脉采血生化分析、组织器官研磨涂片以及肾脏印模等观察免疫抑制大鼠分生孢子的致病力及菌落生长情况。 结果 :非免疫抑制组无明显病理学改变。免疫抑制对照组病理学损伤较实验组严重。在相同培养条件下免疫抑制对照大鼠的肾脏印模、血液培养、肺组织可观察到的烟曲霉多于实验组。血清 TBIL 和 DBIL 在感染后 8h有一过性升高 ,血清 AL P、GGT、TP和 Alb无显著改变 ,L DH、L DH1、CK、CK- MB在 2 h后即有明显升高 ,8~ 2 4 h达到最高峰 ,为对照组的 3~ 6倍 ,4 8~ 72 h后逐渐下降至正常水平。 结论 :在烟曲霉感染过程中 ,细胞免疫有很重要的作用。用蛋白质破坏性试剂可除去刺猬毛样小棘状层 ,经过胰酶预处理的烟曲霉分生孢子所引起的原发侵袭性曲霉病大鼠病理与其对照组有显著差异 ,提示烟曲霉分生孢子致病力强弱与其表面棘状突起的多寡密切相关
2004, 25(4):418-421.
摘要:目的 :筛选和鉴定新生隐球菌 CAP6 4荚膜缺陷株 ura5突变株。方法 :(1 )用体外基因重组技术将 G4 1 8抗性基因插入到新生隐球菌 1 .2 kb的 ura5基因中 ;(2 )用电转化方法将体外重组片段导入受体菌 ;(3)利用 5 -氟乳清酸 (5 - FOA)反筛选法筛选 ura5突变株 ;(4 )用遗传学鉴定营养缺陷株的方法鉴定突变体。结果 :1株突变株 ura5基因的序列与重组片段相同 ;其Southern杂交显示在 2 0 kb和 7kb处出现 2条杂交条带 ;该突变株能在 SDU、SDU和 YEPD/ G4 1 8平板上生长 ,不能在 SD平板生长 ;其生长曲线显示突变株生长速度依赖于尿嘧啶的提供量。 结论 :获得了 1株新生隐球菌 CAP6 4荚膜缺陷株 ura5突变株 ,建立了新生隐球菌 CAP6 4荚膜缺陷株转化系统 ,为 CAP6 4基因的功能研究提供了工具
2004, 25(4):421-425.
摘要:
2004, 25(4):422-425.
摘要:目的 :探讨腰椎椎体间后路植入单枚融合器及附加椎弓根螺钉固定后的生物力学稳定性。方法 :采用 6具小牛腰椎标本 ,依序进行不同处理后分为以下 6组 :(1 )正常组 ;(2 )左侧小关节突加椎间盘切除组 ;(3)腰椎左侧融合器植入组 (椎体后路斜向植入 ) ;(4 )腰椎左侧融合器植入附加对侧椎弓根螺钉固定组 ;(5 )腰椎左侧融合器植入附加同侧椎弓根螺钉固定组 ;(6 )腰椎左侧融合器植入附加双侧椎弓根螺钉固定组。用实验应力分析方法 ,对单枚腰椎融合器植入附加椎弓根螺钉固定行后路腰椎椎体间融合术后 ,腰椎的即刻生物力学指标进行测定 ,并进行比较。 结果 :腰椎椎间盘摘除与小关节突切除后 ,其平均应力强度和轴向刚度均较正常标本显著下降 (P
2004, 25(4):426-430.
摘要:目的 :研究生长抑素类似物能否有效治疗 Graves眼病 ,并比较其与糖皮质激素的疗效。方法 :检索 MEDL INE及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收录的 1 990年 1月 1日至 2 0 0 2年 6月 30日发表的有关生长抑素类似物治疗 Graves眼病的对照研究 ,并辅以手工检索。结果 :共纳入 5项随机对照试验。 3项研究表明生长抑素类似物可以有效治疗 Graves眼病 ,2项研究表明其可以减轻突眼程度 ,2项研究表明生长抑素类似物与糖皮质激素的治疗效果相当 ,它们的合并效应 (合并 OR值、合并均数差、合并 OR值 )分别为 0 .0 7[0 .0 2 ,0 .2 3]、- 1 .4 7[- 2 .1 0 ,- 0 .84 ]、0 .95 [0 .2 5 ,3.5 9]。 结论 :生长抑素类似物治疗 Graves眼病有效 ,能减轻突眼的程度 ,其疗效与糖皮质激素的作用相当
2004, 25(4):430.
摘要:
2004, 25(4):431-433.
摘要:目的 :观察欧芹素乙 (imperatorin,IMP)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作用和对缺氧 /复氧诱导人脐静脉内皮细胞ECV30 4凋亡的影响。 方法 :栓线法阻断大脑中动脉建立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 ;以 L onga5分制评分标准对实验大鼠作行为评分 ,以图像分析仪测算实验鼠大脑梗死面积 ,细胞凋亡采用碘化丙啶染色方法 ,流式细胞术检测 ECV30 4细胞的凋亡。 结果 :IMP可显著减轻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的神经损伤症状 (行为评分 ) ,缩小脑梗死面积 ;IMP可剂量依赖性降低缺氧 /复氧引起的 ECV30 4细胞的凋亡。 结论 :IMP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有明显的保护作用 ;IMP降低缺氧 /复氧引起的内皮细胞凋亡是其保护机制之一。
2004, 25(4):434-436.
摘要:目的 :用组织多普勒成像 (tissue Doppler imaging,TDI)技术评价经皮冠状动脉成形术 (PTCA)前后左心室局部与整体收缩功能的变化。 方法 :对 33例择期行 PTCA+支架术的冠心病患者用 HP5 5 0 0型超声诊断仪 ,于 PTCA术前及术后3d、1~ 3个月对胸骨旁左心室乳头肌短轴切面的前间壁、下壁、后壁、侧壁行二维超声心动图 (2 DE)检测各节段的室壁运动情况 ,用脉冲组织多普勒成像 (PW- TDI)检测上述各节段的内、外膜下及中层心肌的收缩期峰值速度 (Ven、Vep、Vm) ,内外膜下心肌的收缩速度差 (Ven- Vep)及心尖四腔观二尖瓣外侧环的收缩期峰值速度。结果 :术后 3d左心室节段运动恢复 ,局部各层心肌收缩期峰值速度有所增加 ,内外膜下心肌的收缩速度差略下降 ,左心室二尖瓣环收缩速度于术后 3d有所增加 ,但均无统计学意义。术后 1~ 3个月 ,各层心肌的收缩期峰值速度、内外膜下心肌收缩速度差较术后 3d均明显增加 (P
2004, 25(4):437-439.
摘要:ABC转运蛋白 (ATP- binding cassette transporter,ABCT)属于膜转运蛋白 ,存在于哺乳动物、细菌、真菌等多种细胞中 ,且与多种细胞的多药耐药 (multidrug resistance,MDR)有关。白念珠菌 (Candida albicans)含有多种 ABCT,但只有 Cdr1 p、Cdr2 p与 MDR有关 ;另外 ,Cdr1 p、Cdr2 p具有外排泵、磷脂易位等功能。本文对白念珠菌耐药蛋白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2004, 25(4):439-443.
摘要:
2004, 25(4):440-443.
摘要:白细胞介素 2 4 (IL- 2 4 )又称黑素瘤分化相关基因 7(melanom a differentiation associated gene- 7,MDA- 7)主要表达于脾、胸腺、外周血白细胞、单核细胞等免疫组织和分化的黑素细胞 ,其他组织细胞可被诱导表达。 IL- 2 4受体有 2种 (IL- 2 2 R1 /IL- 2 0 R2和 IL- 2 0 R1 / IL- 2 0 R2 )。 IL- 2 4可诱导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产生高水平 IL- 6、TNF- α和 IFN- γ,以及少量 IL- 1 β、IL- 1 2和粒 -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GM- CSF)。将携 IL- 2 4基因的腺病毒质粒 (Ad- IL- 2 4 )转染细胞后能抑制多种肿瘤细胞的增殖并诱导细胞凋亡 ,但对正常细胞无影响。IL- 2 4的这些作用与其诱导凋亡相关因子 (BAX/ Bcl- 2 ,BAK/ Bcl- 2 )的比例变化、上调p38- MAPK及可被生长停滞和 DNA损伤诱导的基因家族产物增加有关。提示 IL- 2 4有治疗肿瘤的临床价值 ,基于 Ad- IL- 2 4基因治疗的临床试验已经开始。现就 IL- 2 4及其抗肿瘤作用的现状和发展作一综述
2004, 25(4):444-446.
摘要:目的 :建立一种简便、快捷地从人外周血和组织中制备高质量线粒体 DNA的方法。 方法 :以差速离心法分离线粒体 ,用碱性 SDS法裂解线粒体膜 ,释放线粒体 DNA后用酚 /氯仿抽提 ,TE或 dd H2 O溶解。然后将所得线粒体 DNA进行纯度鉴定并和其他现有方法制备的线粒体 DNA用 PCR进行长片段扩增 ,比较扩增效果。结果 :用改进的方法制备的线粒体 DNA中没有检测到核 DNA,并能有效扩增 8kb长的目的片段。 结论 :改进后的方法简便、快捷 ,制备的线粒体 DNA纯度高 ,也有利于长片段 PCR扩增
卢旺盛;周晓平;沈茜;王建军;岳志健;洪波;魏梁锋;曹依群;林富禄
2004, 25(4):446-448.
摘要:目的 :探讨 PTEN 对人脑胶质瘤血管生成和肿瘤生长的抑制作用。 方法 :用含 PTEN基因的重组腺病毒载体Ad PTEN,体外转染人胶质瘤细胞 U87,Western印迹分析检测其表达 ,采用鸡胚绒毛尿囊膜实验检测其对血管生成的作用 ,体内实验检测腺病毒对肿瘤体积的影响 ,同时以免疫组化法检测 因子相关抗原和基质金属蛋白酶 (MMP- 2 )的表达 ,并与U87组 (不予任何处理 )和 Ad X- gal转染组相比较。结果 :U87转染 Ad PTEN腺病毒后 PTEN表达上调 ,U87组的血管指数、体内肿瘤体积、 因子相关抗原和 MMP- 2的表达病理指数均显著多于 Ad X- gal和 Ad PTEN组 (P
2004, 25(4):449-451.
摘要:目的 :研究高黏滞综合征 (HVS)与血小板膜糖蛋白亚群变化的关系。 方法 :采用流式细胞术测定 HVS患者CD6 2 P、CD6 3、CD31、CD4 1水平 ,并分别与正常老年组、正常中青年组测定值比较 ,同时还对血黏度指标 (ηb,ηp)进行比较。结果 :(1 ) HVS患者老年组、中青年组 CD6 2 P、CD6 3、CD31均显著高于正常老年组、正常中青年组 ;(2 ) HVS患者 CD6 2 P、CD6 3、CD31联合检测阳性率高于单项检测 ;(3)乙酰水杨酸治疗能降低 CD6 2 P、CD6 3、CD31水平 ,且与血黏度 ηb、ηp指标的改变呈明显相关。 结论 :血小板膜糖蛋白亚群的阳性表达变化拟可作为 HVS早期诊断和疗效观察指标之一。
2004, 25(4):452-453.
摘要:目的 :探讨头颈部恶性淋巴瘤 (ML)临床特点。方法 :回顾分析 1 39例 ML 患者临床资料 ,并进行长期随访。结果 :1 39例 ML 患者中 ,霍奇金病 (HD) 1 1例 ,非霍奇金淋巴瘤 (NHL) 1 2 8例 ;HD平均年龄 4 1 .8岁 ,NHL 5 0 .0岁 ;HD均有淋巴结肿大 ,而 NHL72 .7%有淋巴结肿大 ;HD2 7.3%有结外累及 ,NHL 75 .8%有结外累及 ;HD、NHL 分别有 4 5 .5 %、37.5 %出现全身症状 ;治疗上则以 CHOP及改良 CHOP方案化疗为主。平均随访 2 3.4个月 ,死亡 1 2例 ,3年生存率为 5 5 .6 %。结论 :头颈部 ML 以 NHL 多见 ,且发病年龄偏晚。首侵颈淋巴结者易确诊 ,临床分期对评估预后有参考价值
2004, 25(4):454-455.
摘要:目的 :探讨腹膜透析 (PD)对体外循环心脏手术后急性肾功能衰竭 (ARF)的治疗效果及其对术后早期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方法 :回顾 88例体外循环心脏手术后 ARF行 PD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 ,其中 36例术后早期 (术后 3d)内就行 PD治疗 ,另外 5 2例术后 3d后行 PD治疗。分析 PD前后血尿素氮 (BU N)、肌酐 (Cr)、钾离子 (K+ )、碳酸氢根离子 (HCO3- )浓度的变化 ,对其中 36例术后 3d内就行 PD治疗的患者 PD前后的血流动力学进行分析。 结果 :PD后 1 d血 [K+ ]恢复正常 ,1~ 4d内血 [HCO3- ]恢复正常 ,4~ 6 d内 BU N下降 4 9.2 % ,Cr下降 4 2 .6 % (P
2004, 25(4):456-458.
摘要:目的 :评价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 (冠脉 )旁路移植术 (OPCABG)与常规体外循环下冠脉旁路移植术 (CCABG)相比是否具有优越性。方法 :将 36 2例行单纯冠脉旁路移植术的患者分为 OPCABG组 (n=1 5 2 )和 CCABG组 (n=2 1 0 ) ,分别在非体外循环心脏不停跳下 ,或建立常规体外循环 ,心脏停跳下完成冠脉旁路移植术。围术期应用肺动脉漂浮导管监测血流动力学 ,对两组患者的术前和术后各项指标进行对比分析。 结果 :两组患者术前一般情况、手术时间、血管桥数无差别 ,OPCABG组术后低心排血量综合征、房颤和肺不张的发生率显著低于 CCABG组 (P
2004, 25(4):458-459.
摘要:
2004, 25(4):460-461.
摘要:
2004, 25(4):461-462.
摘要:
2004, 25(4):463-464.
摘要:
2004, 25(4):464-465.
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