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4年第25卷第5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专家论坛
    • 国内外新药研究开发的现状与展望

      2004, 25(5):465-468.

      摘要 (1770) HTML (0) PDF 0.00 Byte (35) 评论 (0) 收藏

      摘要:新药研究开发是指新药从实验室研究到上市、扩大临床应用的整个过程。国外研制的新药主要集中在抗感染药物、心血管药物、血液系统药物、中枢神经系统药物、抗肿瘤及其辅助用药、生物技术药物和内分泌/代谢药物等。国内上市的新药大多是进口或合资企业的产品,自己生产的医药产品以老药为主,不多的新药也大多是仿制的,中药产业的企业规模小、产品科技含量低,在新药研究开发方面仍然存在经费投入严重不足、产业化条件差以及创新能力差等问题。国内的制药行业应通过战略重组,实现规模经营,在未来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增强技术开发实力和市场控制能力。

    • >专题报道
    • 福辛普利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终末器官损伤的影响(英文)

      2004, 25(5):469-472.

      摘要 (1426) HTML (0) PDF 0.00 Byte (29)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研究福辛普利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SHR)终末器官的保护作用。方法:自发性高血压大鼠饲料中给予福辛普利[15 mg(kg·d)]16周,在清醒状态下记录24 h血压波动性,应用光镜和计算机图像分析技术观察心脏和肾脏的组织病理学改变。结果:与SHR相比,福辛普利治疗组大鼠的血压波动性(收缩压、舒张压)明显降低(10.7±1.8vs 16.3±2.1;9.0±1.6vs11.9±1.6),左心室/体质量比、心肌胶原容积分数、肾小球硬化积分与血压波动性呈正相关(0.712,0.686;0.745,0.682;0.651,0.533,P<0.05或P<0.01)。结论:福辛普利长期应用可有效减轻SHR的终末器官损伤。

    • 中国南海总合草苔虫抗癌活性成分研究:一个新的大环内酯的分离鉴定(英文)

      2004, 25(5):473-478.

      摘要 (1852) HTML (0) PDF 0.00 Byte (28)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研究中国南海总合草苔虫中的抗癌活性成分。方法:通过分级萃取和多种硅胶柱层析(Sephadex LH-20凝胶过滤、ODS反相层析和HPLC)追踪分离抗癌活性成分;利用电喷雾离子质谱(ESI-MS)和高分辨(600 MHz)核磁共振二维谱技术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分离得到一个新的具有显著抗肿瘤活性的大环内酯bryostatin 19(1)。同时还首次自中国海域的该种苔虫中分离鉴定了5个bryostatins类大环内酯抗癌活性化合物:bryostatin 4,5,6,10,18。Bryostatin 19显示很强的体外抗癌活性,对U937细胞的ED50值为3.2 nmol/L。结论:我国南海总合草苔虫资源丰富,并且含有新结构的抗癌活性草苔虫内酯。本研究结果为今后的新药研制与开发提供了参考。

    • 海兔中新环氧甾醇的体外抗肿瘤活性研究

      2004, 25(5):479-481.

      摘要 (1739) HTML (0) PDF 0.00 Byte (28)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研究一种海兔中新环氧甾醇(HEO)的体外抗肿瘤活性。方珐:以体外培养的人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细胞株HL-60作为研究对象,采用3H-TdR掺入实验、Annexin V荧光染色检测、流式细胞术、透射电镜等观察HEO对细胞周期和诱导凋亡的作用,以考察HEO的抑瘤活性。结果:HEO对HL-60作用24 h的半数抑制浓度IC50为1.4 mg/L,在0.8 mg/L时已明显抑制HL-60细胞的对数生长;3H-TdR掺入实验表明,随着HEO作用时间的延长,对HL-60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明显增强。Annexin V荧光染色表明HEO在作用24 h后,大量HL-60细胞开始出现凋亡。透射电镜显示肿瘤细胞染色质呈现凋亡表现。细胞周期分析显示G2+M期细胞增多。结论:HEO明显抑制HL-60生长,并通过诱导凋亡杀伤肿瘤细胞,抗肿瘤活性强;对细胞周期的影响提示其抑瘤机制可能为M期阻滞。

    • 左氧氟沙星羧甲基壳聚糖缓释微球的制备及其体外释放研究

      2004, 25(5):482-484.

      摘要 (1958) HTML (0) PDF 0.00 Byte (35)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乳化交联法制备可植入左氧氟沙星羧甲基壳聚糖缓释微球的最佳工艺,了解微球体外释药规律。方法:按正交设计,考察不同壳聚糖浓度、投药比、交联度、乳化转速条件对质量指标的影响,选出最佳方案,进一步用转篮法检测微球的体外释放特性。结果:各因素对所制微球综合指标的影响大小依次为:壳聚糖浓度>投药比>乳化转速>交联度,用优化后工艺制得微球平均粒径64.55μm,载药量21.69%,包封率58.07%,体外释放行为符合Higuchi方程,T50为47.01 h,7 d累计释放量72.02%。结论:本法所制缓释微球工艺稳定,微球在体外具有缓释作用。

    • >论著
    • 腺病毒介导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体外转染心肌细胞的研究

      2004, 25(5):485-488.

      摘要 (1924) HTML (0) PDF 0.00 Byte (39)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构建携带人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基因的重组腺病毒载体,并转染体外培养的心肌细胞,检测VEGF的表达。万法:将人源性的VEGF165 cDNA正向插入到腺病毒载体PDC315,构建重组质粒,通过脂质体共转染293细胞,经同源重组获得携带人VEGF165基因的重组腺病毒,通过PCR扩增法鉴定所构建的腺病毒,扩增并测定滴度后,体外转染培养的心肌细胞,利用ELISA、Western印迹分析等方法检测VEGF在心肌细胞中的表达。结果:人VEGF165cDNA成功地正向插入到PDC315载体中,以重组病毒基因组DNA为模板,同时扩增出了610 bp的VEGF165cDNA基因片段,证实了所构建病毒的正确性,病毒滴度为2.8×108pfu/ml,Ad VEGF165体外转染心肌细胞3 d后,在培养细胞的上清液及细胞内检测到了VEGF的表达。结论:成功构建了表达人VEGF165基因的腺病毒载体,体外转染心肌细胞后能够满意表达VEGF,为基因治疗心肌缺血奠定基础。

    • >研究简报
    •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胃排空障碍的防治

      2004, 25(5):488-493.

      摘要 (1414) HTML (0) PDF 0.00 Byte (30) 评论 (0) 收藏

      摘要:近年来,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残胃功能性排空障碍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其发生率为15%~40%,病因尚未明确,无特殊有效的治疗方法。我院自1990年3月至2003年6月共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手术148例,发生残胃排空障碍27例,经保守治疗后全部痊愈出院,现对其防治方法总结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本组27例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发生胃

    • >论著
    • 载VEGF-ASODNPLGA纳米粒子的制备及其理化性能评价(英文)

      2004, 25(5):489-493.

      摘要 (1842) HTML (0) PDF 0.00 Byte (37)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研究血管内发生长因子反义寡核苷酸(VEGF antisense oligodeoxynucleotide,VEGF-ASODN)的聚乳酸聚乙醇酶(PLGA)纳米粒,并探讨其制备工艺。方法:采用复乳化溶剂挥干法制备纳米粒子,并用正交设计法对纳米粒的处方和制备工艺进行了优化。结果:纳米粒子形态圆整,大小均匀,平均粒径150 nm,包封率可达72%,含药量0.84%,体外释放缓慢,达到21d。结论:VEGF-ASODN的PLGA纳米粒制备工艺简便、重现性好。

    • 可降解外套管抑制自体移植静脉内膜增生的研究

      2004, 25(5):494-497.

      摘要 (1856) HTML (0) PDF 0.00 Byte (39)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研究可降解的外套管束缚自体移植静脉对减轻桥静脉内膜、中层增厚的作用,探讨其防止或延缓桥静脉再狭窄的机制。方法:建立犬自体股静脉至股动脉的端-端静脉移植模型,其中一侧桥静脉外加聚乳酸-聚乙醇酸(PLGA)做成的圆柱形外套管(外套管组),对侧单纯静脉移植作为对照组。超声多普勒观察在体移植血管的通畅性。术后2、4、6、8、24周再次手术取桥静脉。光镜观察移植静脉中段内膜、中层厚度,胶原、弹力纤维变化;透射电镜观察静脉壁基底膜、细胞排列、细胞增殖、凋亡,细胞骨架结构,细胞外基质(ECM)变化等;免疫组化观察静脉壁细胞增殖、凋亡及分布。结果:术后40条静脉均通畅,吻合口无狭窄。对照组术后2周见内膜、中层增厚;随时间延长,增厚更加明显。外套管组术后2周内膜、中层稍增厚;4~24周持续增厚,但各时间点均明显小于对照组(P<0.05,P<0.01);对照组术后2周见中层平滑肌、外膜弹力纤维断裂严重,而外套管组无明显断裂。新生静脉内膜由平滑肌细胞(SMCs)和大量ECM构成,中层主要为SMCs和ECM;术后2周,静脉壁细胞增殖和凋亡率都较高,主要分布在内膜和中层,外套管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4周以后两者显著下降,凋亡率高于增殖率(P<0.05)。结论:可降解外套管在术后早期可保持静脉结构的完整性,减轻管壁结构破?

    • 应用表达谱芯片研究胶质母细胞瘤相关基因的表达及功能(英文)

      2004, 25(5):498-502.

      摘要 (1793) HTML (0) PDF 0.00 Byte (39)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应用基因表达谱芯片筛选研究人脑胶质母细胞瘤发生,发展中相关基因的表达及生物信息分析功能。方法:采用含13939条基因(设置173个对照点)的BioStarH140S型表达谱芯片;用改良的"一步法"抽提2例正常脑及6例胶质母细胞瘤组织总RNA,制备杂交探针;杂交芯片后用ScanArray4000扫描芯片荧光信号,提取正常脑及胶质母细胞瘤组织差异基因;对差异基因进行生物信息分析,初步分类及Northern杂交研究。结果:按照差异显著标准,在胶质母细胞瘤中共有198条(1.42%)基因表达差异显著,其中77条(0.55%)表达上调,121条(0.87%)表达下调,55条新基IN尚未在GenBank登录;生物信息分析发现肿瘤相关基因与细胞信号和传递蛋白、代谢、蛋白翻译合成、细胞骨架和运动、免疫、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细胞周期、细胞凋亡等9类基因密切相关;Northern杂交结果与表达谱芯片一致。结论:基因表达谱芯片可低成本、高通量、高效率筛选胶质瘤相关基因,并为基因群功能研究提供了方向;本研究结果有助于揭示胶质母细胞瘤分子机制,为指导肿瘤的临床诊断、治疗和预后判断提供依据。

    • PTEN基因转染的胶质瘤细胞对γ刀照射敏感性的变化

      2004, 25(5):503-506.

      摘要 (1334) HTML (0) PDF 0.00 Byte (3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观察转入正常PTEN基因的胶质瘤细胞经γ刀照射后生长能力及黏附力的改变,探索PTEN基因对胶质瘤细胞放射敏感性的影响。方法:以RT-PCR方法体外扩增PTEN全长基因,与质粒pcDNA3.1连接,构建重组真核载体pcD-NA3.1-PTEN,并用之转染PTEN失活的U251细胞(人胶质母细胞瘤细胞系),用48 h的半数致死剂量(中心剂量和周边剂量分别为9.00和4.50 Gy)进行γ刀等中心照射,并采用MTT法和纤维粘连蛋白黏附实验观察照射前后细胞的生长及黏附力改变。结果:空载体转染组与未转染组照射前后细胞存活率和黏附率均无显著性差异,而PTEN基因转染的细胞存活率及黏附率在照射前后均显著低于空载体转染组及未转染组(P<0.01),且照射后下降程度更加明显。结论:PTEN基因转染的胶质瘤细胞对于γ刀照射的敏感性提高。

    • >个案报告
    • 钬激光剥离法切除扁桃体116例临床分析

      2004, 25(5):506-533.

      摘要 (1293) HTML (0) PDF 0.00 Byte (27) 评论 (0) 收藏

      摘要:扁桃体切除术是耳鼻咽喉科常见手术之一。采用传统的手术方式术中术后易出血,我们于1997年1月至2001年12月采用钬激光剥离法切除扁桃体,实现了剥离与止血同步,效果良好,现报告如下。

    • >论著
    • 裸鼠高成瘤性多药耐药白血病细胞系的建立及其生物学特性研究

      2004, 25(5):507-511.

      摘要 (1622) HTML (0) PDF 0.00 Byte (36)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建立裸鼠高成瘤性多药耐药白血病细胞系并研究其生物学特性。方法:采用逐步递增长春新碱(VCR)剂量的方法培养高成瘤性人白血病细胞系K56g-n,采用细胞培养技术、透射电镜观察、流式细胞术、RT-PCR、免疫组化、染色体核型分析及体内接种等方法研究其生物学特性。结果:建立1株裸鼠高成瘤性人白血病多药耐药细胞系K562-n/VCR。与K562-n细胞比较,K562-n/VCR细胞对VCR耐药为其297.38倍,对蒽环类、鬼臼类等多种化疗药物具有交叉耐药性,bcr-abl融合基因仍为阳性,裸鼠体内成瘤性不变,但成瘤潜伏期缩短,成瘤体积明显增大。结论:裸鼠高成瘤性多药耐药白血病细胞系K562-n/VCR具有其独特的生物学特性。

    • HCAP1蛋白在急性白血病患者外周血原始细胞中的表达

      2004, 25(5):512-514.

      摘要 (1320) HTML (0) PDF 0.00 Byte (17)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了解HCAP1蛋白在急性白血病患者外周血原始细胞中的表达。方法:分离18个正常个体外周血白细胞和20例急性白血病患者原代白血病细胞,用免疫细胞化学染色和Western印迹分析HCAP1蛋白表达并进行比较。结果:受检的正常入外周血自细胞和白血病患者原始细胞均表达HCAP1蛋白;在正常人外周血成熟白细胞,HCAP1主要分布于细胞核,而急性白血病患者的原始细胞在细胞核和细胞质均有分布;急性白血病患者原始细胞HCAP1蛋白的相对表达值(HCAP1/actin的灰度比值)为(0.37±0.23),正常入外周血白细胞的HCAP1蛋白相对表达值为(0.31±0.19,P>0.05)。结论:正常人外周血白细胞和白血病患者的原代白血病细胞均表达HCAP1蛋白,两者之间表达水平并无显著差异,但其在细胞内的分布有所不同。

    • SHP-1蛋白在γ射线诱发的白血病小鼠胸腺细胞中的变化

      2004, 25(5):515-517.

      摘要 (1668) HTML (0) PDF 0.00 Byte (33)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蛋白酪氨酸磷酸酶SHP-1蛋白在γ射线体外诱发的白血病小鼠胸腺细胞中的变化特点。方法:建立γ射线体外诱发BALB/c小鼠白血病模型。实验分为癌变组、未癌变组及对照组,从各组小鼠获取胸腺细胞,应用Western印迹、免疫沉淀法及生物化学方法检测各组胸腺细胞SHP-1蛋白质的表达、酪氨酸磷酸化水平及酶活性。结果:癌变组SHP-1蛋白的表达明显高于对照组及未癌变组(P0.05),且其酪氨酸磷酸化水平与酶活性间存在明显相关性。结论:在γ射线诱发的白血病小鼠的胸腺细胞中,SHP-1蛋白表达明显升高,但可能存在酪氨酸磷酸化障碍,导致其活性降低,即表现出SHP-1蛋白表达与其活性分离现象,提示辐射致癌中SHP-1蛋白可能存在功能障碍。

    • 癫癎模型大鼠海马神经元凋亡细胞中caspase3新底物的寻找

      2004, 25(5):518-520.

      摘要 (1354) HTML (0) PDF 0.00 Byte (29)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在癫癎模型大鼠海马神经元凋亡细胞中寻找caspase 3新底物。方法:建立癫癎模型大鼠海马组织cDNA文库,构建含caspase 3的P12和P17两亚基的三杂交诱饵载体,检测其效果,并进行酵母三杂交筛库。结果:成功建立了癫癎模型大鼠海马组织cDNA文库,构建了大鼠caspase 3基因的酵母三杂交诱饵载体,并通过caspase 3与eIF2α之间的相互作用验证;以此三杂交诱饵载体筛库获得caspase 3的新底物PIAS1及MIZ1。结论:从癫癎模型大鼠海马的cDNA文库中筛库获得caspase 3的新底物,为进一步研究caspase 3在癫癎发作引起海马神经损伤中的作用创造了条件。

    • 衰老对雄性大鼠睾丸类固醇合成功能的影响

      2004, 25(5):521-523.

      摘要 (1793) HTML (0) PDF 0.00 Byte (43)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研究老年SD大鼠睾丸类固醇急性调节蛋白(StAR)、17β-羟类固醇脱氢酶(17β-HSD)和芳香化酶(P450arom)的变化,探讨衰老对睾丸类固醇合成的影响。方法:用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连续刺激青年和老年雄性SD大鼠,测定基础状态和hCG刺激后血清睾酮(T)和雌二醇(E2)水平,睾丸StAR mRNA、17β-HSDⅢ和P450arom mRNA的表达。结果:(1)基础状态和hCG刺激后,老年SD大鼠血清T水平、17β-HSDⅢmRNA的表达显著低于青年大鼠(P<0.05,P

    • 高压氧暴露对大鼠硝酸甘油耐受性的影响

      2004, 25(5):524-526.

      摘要 (1510) HTML (0) PDF 0.00 Byte (29)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观察大鼠高压氧暴露(HBO)对硝酸甘油(NTG)效应的影响,探讨NTG耐受性形成的机制。方法:20只大鼠随机分为常压空气吸入对照组(n=7)、NTG连用组(NTG 10 mg/kg皮下给药,每日3次,连用6 d,n=6)和HBO组(350 kPa压力下纯氧吸入120 min,每日1次,连续4 d,n=7)。以静注NTG后鼠尾容积变化评定耐受性,最后测定血管组织亚硝酸盐(NO2-)、总硝酸盐(NOx-)、氧自由基(O2-)、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力和丙二醛(MDA)水平,并与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HBO使舌静脉注射NTG增加鼠尾容积的作用明显减弱,主动脉组织中的NO9-明显降低,O2-和MDA含量显著增高。这些结果与NTG连用组相似。另外,NTG连用引起NOx-明显升高和SOD活力明显下降,而HBO组则无明显变化。结论:HBO可引起与NTG连续应用相似的耐受性,表明氧化应激血管组织O2-产物升高是硝酸酯类耐受性形成的重要机制;连续应用NTG出现O2-增高可能与SOD活力降低也有关系。

    • HSP70在大鼠肝移植缺血预处理中的变化及其保护效应

      2004, 25(5):527-529.

      摘要 (1807) HTML (0) PDF 0.00 Byte (27)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研究热休克蛋白70(heat shock protein,HSP70)在大鼠肝移植供肝缺血预处理中的变化及其产生的保护效应。方法:建立大鼠原位肝移植缺血预处理模型。随机分成3组:未行肝移植对照组(C组)、肝移植(liver transplantation,LT)组和缺血预处理肝移植(ischemic preconditlon,IP)组。术后在分析各组供肝组织HSP70表达变化的同时,检测血清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活性,供肝组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ATP含量,并在光镜下观察各组肝细胞形态学改变。结果:与C组相比,LT组HSP70表达量轻度增高,而IP组显著升高(P<0.05)。LT组血清ALT、AST活性显著高于C组,肝组织SOD、ATP含量呈相反变化(P<0.05);与LT组相比,IP组血清ALT、AST活性明显降低,肝组织SOD、ATP含量显著升高(P<0.05)。光镜下观察到LT组供肝细胞形态学出现明显损伤性改变,而IP组改变较小。结论:缺血预处理可以诱导大鼠原位移植肝高表达HSP70,后者可能是减轻缺血再灌注对供肝损伤的一个重要保护分子。

    • α-酮酸配伍低蛋白饮食对早期2型糖尿病肾病的影响

      2004, 25(5):530-533.

      摘要 (1595) HTML (0) PDF 0.00 Byte (3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观察α-酮酸配伍低蛋白饮食对早期2型糖尿病肾病的影响。方法:将50例微量白蛋白尿期2型糖尿病肾病患者随机分为:(1)试验组(n=40),予低蛋白饮食(蛋白质0.6 g·kg-1·d-1,包括α-酮酸2.4g,3次,/d);(2)对照组(n=10),予常规蛋白饮食(蛋白质1.0 g·kg-1·d-1,不服用α-酮酸)。分别于试验前、试验12周后测定:(1)肾脏相关指标。血清尿素、血清肌酐、肾小球滤过率(GFR)、24 h尿白蛋白量、尿视黄醇结合蛋白(RBP)、尿N-乙酰-β-D-氨基葡萄糖苷酶(NAG);(2)营养相关指标,血红蛋白、血清白蛋白、血清前白蛋白、体重指数;(3)代谢相关指标,空腹血糖(FPG)、餐后2 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空腹血清胰岛素(FINS)、血清三酰甘油、血清胆固醇等。计算胰岛素敏感性(ISI)。结果:试验前对照组与试验组间上述指标无明显差异。试验12周后试验组24 h尿白蛋白量较对照组明显下降[(52.9±36.3)mg vs(119±55.7)mg,P<0.01],尿RBP(P<0.01)、尿NAG(P

    • 上海市部分医疗机构中的医生有关注射安全实践的预调查(英文)

      2004, 25(5):534-538.

      摘要 (1382) HTML (0) PDF 0.00 Byte (35)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对世界卫生组织全球注射网络(SIGN)提供的快速评估工具在中国环境中进行预试,收集上海市部分医疗机构中的医生们在注射安全的知识、态度和实践方面的定性和半定量信息。方法:采用SIGN提供的标准化调查问卷对医生进行访谈,并采用焦点组访谈的方式收集有注射安全方面的额外信息。结果:在调查样本中,每名医生平均每周医治87.9例患者,并给其中35.2%的患者开出了注射处方。在调查的935份合格处方中,有47.8%的处方包括了至少1次注射。在100名被调查的医生中,只有22%认为自己开出了过多的注射处方。结论:即使在人们对AIDS的认识越来越多的时候,注射在上海的卫生医疗机构中的使用频率仍然很高,调查研究表明,医生在过度应用注射中起了一定的作用。

    • >研究简报
    • 左氧氟沙星凝胶剂的体外溶出研究

      2004, 25(5):538-552.

      摘要 (1642) HTML (0) PDF 0.00 Byte (23) 评论 (0) 收藏

      摘要:左氧氟沙星(levofloxacin)具有抗菌谱广、抗菌作用强、不良反应小等特点,其外用制剂可用于治疗皮肤细菌性感染。本文考察了左氧氟沙星凝胶剂的体外溶出度,为剂型改进提供了实验依据。1 材料和方法1.1 试药和仪器 盐酸左氧氟沙星对照品(昆山双鹤药业有限公司,批号:021003),盐酸左氧氟沙星凝胶(自制,批号:

    • >研究快报
    • 结节性硬化致癫癎患者抗癫癎治疗缓解停药后随访观察

      2004, 25(5):539-540.

      摘要 (1315) HTML (0) PDF 0.00 Byte (24)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观察结节性硬化致癫癎患者抗癫癎治疗缓解停药后的临床变化特点。方法:山东省癫癎病医院自1990年以来收治患结节性硬化的癫癎患者98例,对其中15例抗癫癎治疗缓解停药后的患者进行随访,主要观察复发率及再治疗情况,并分析缓解停药后癫癎复发的原因。结果:经平均5年的随访,15例中有10例(66.7%)持续缓解,5例(33.3%)复发,1例复发再治疗后缓解停药;总持续缓解率为73.3%(11/15),绝对复发率26.7%(4/1s);复发者可能与脑电图异常、脑内病损程度以及青春期有关。结论:在结节性硬化致癫癎患者,抗癫癎治疗缓解后应合理停药,停药后的复发率与所有类型癫癎的总复发率相当。

    • >综述
    • p33~(ING1b)在乳腺癌中的研究进展

      2004, 25(5):541-543.

      摘要 (1476) HTML (0) PDF 0.00 Byte (33) 评论 (0) 收藏

      摘要:p33ING1b是由Garkavtsev等采用衰减杂交和体内选择技术分离的一个重要的抑癌基因,它的过表达可有效抑制细胞生长,促进无生长因子条件下的细胞凋亡。在抑制细胞生长过程中,p33ING1b与p53相互依赖,具有协同作用。本文对p33ING1b在乳腺癌中研究的进展作一综述。

    • 食欲肽及其对睡眠-觉醒的调节

      2004, 25(5):544-546.

      摘要 (2278) HTML (0) PDF 0.00 Byte (31) 评论 (0) 收藏

      摘要:食欲肽是一种神经肽,在下丘脑分布有大量的食欲肽A和食欲肽B神经元。食欲肽受体有2种亚型OX1R和OX2R,OX2R是2种食欲肽的非选择性受体,OX1R仅对食欲肽A有选择性。食欲肽神经元在人脑的分布与鼠类似。食欲肽除调控摄食行为外,对睡眠与觉醒有重要的调控作用。在调节睡眠-觉醒的相关区域,存在大量的食欲肽受体OX1R和OX2R与高表达的OX1R和OX2R的前体mRNA。食欲肽还与调控觉醒和快波睡眠的神经位点LC、乳结节神经核(TMN)、DR与基底前脑(BF)有复杂的联系,这些区域的食欲肽神经元在觉醒与快波睡眠状态时都异常活跃。食欲肽增多可促进睡眠,食欲肽缺失能诱发发作性睡病。损毁下丘脑某些区域以致食欲肽神经元胞体减少,则可引起睡眠-觉醒功能障碍(如原发发作性睡病等)。

    • >学术讨论
    • 树突状细胞的分化发育、抗原提呈及其功能调控的研究

      2004, 25(5):547-549.

      摘要 (1444) HTML (0) PDF 0.00 Byte (30) 评论 (0) 收藏

      摘要: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DC)是机体内重要的抗原提呈细胞,在免疫应答的诱导中具有独特的地位。DC是1973年发现的,早期由于对其来源、分化发育及成熟等方面缺乏了解,只能从不同的组织中分离DC,这样获得的细胞数量极少,因而极大地限制了对其功能特点的研究。直到近年,人们在其分化发育的研究方面取得突破后,才真正认识到DC在免疫系统中发挥着关键性作用。但DC的研究在其分化发

    • 蛋白激酶与蛋白磷酸酶在细胞增殖分化中的机制研究

      2004, 25(5):550-552.

      摘要 (1319) HTML (0) PDF 0.00 Byte (29) 评论 (0) 收藏

      摘要:细胞生长发育和癌变过程中有众多复杂的信号转导途径以及信号分子参与,其中最基本的生化反应过程是系列蛋白质(信号分子)的磷酸化。蛋白质磷酸化的水平是由相对特异的蛋白激酶和蛋白磷酸酶的相互作用决定的,而相关分子(包括酶和非酶分子)的先后被磷酸化可使细胞将细胞膜感应的信息从膜传递至细胞核进而启动相关基因转录并翻译蛋白质以适应细胞的需要。一般说来蛋白激酶促进信号的传

    • 永久性皮肤替代物的研究

      2004, 25(5):553-555.

      摘要 (1616) HTML (0) PDF 0.00 Byte (37) 评论 (0) 收藏

      摘要:烧伤引起的局部或全身性损害均与皮肤屏障的丧失有关,尽早封闭、修复缺损皮肤,并最大限度地恢复其功能与外观,成为烧伤治疗的根本目标。但是,目前临床上常用的自体皮肤移植有"拆东墙补西墙"之嫌,由于大面积烧伤患者存在自体皮源不足的问题,自体皮肤移植在应用上受到严重的限制;而包括异体皮在内的各种暂时性皮肤替代物,由于抗原

    • >实验研究
    • PTEN cDNA重组腺病毒载体的构建

      2004, 25(5):556-558.

      摘要 (1719) HTML (0) PDF 0.00 Byte (42)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应用同源重组法构建含野生型抑癌基因PTEN cDNA的腺病毒载体pAdPTEN cDNA,产生重组腺病毒AdPTEN。方法:将PTEN cDNA自载体pcDNA3-PTEN cDNA中切出,亚克隆至穿梭质粒pShuttle-CMV中,然后与腺病毒质粒pAdeasy-1在大肠杆菌BJ5183中同源重组,产生重组PTEN cDNA的腺病毒载体pAdPTEN cDNA,通过脂质体介导将pAdPTEN cDNA转染至HEK293细胞,产生有感染能力的腺病毒AdPTEN,并测定其滴度。结果:产生具有感染能力的重组腺病毒AdPTEN,滴度约为5×109pfu/ml。结论:成功构建出含有PTEN cDNA的具有感染能力的腺病毒,并可获得较高的病毒滴度,为进一步研究PTEN基因的功能和相关肿瘤的基因治疗提供有效的基因转移载体。

    • 四物汤对小鼠脾细胞分泌IL-3和IL-2的促进作用

      2004, 25(5):558-559.

      摘要 (1728) HTML (0) PDF 0.00 Byte (3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研究四物汤对小鼠脾细胞分泌IL-3和IL-2的促进作用。方法:用3H-TdR掺入法和斑点杂交法,考察四物汤对刀豆球蛋白A(Con A)诱导的小鼠脾淋巴细胞分泌IL-3和IL-2的影响。结果:四物汤可显著促进Con A诱导的脾淋巴细胞分泌IL-3和IL-2(P<0.01,P

    • 辛伐他汀对家兔主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表达的影响

      2004, 25(5):560-562.

      摘要 (1704) HTML (0) PDF 0.00 Byte (3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观察辛伐他汀对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的影响。方法:雄性纯种新西兰大白兔,采用高脂肪、高胆固醇饲料喂饲构建主动脉粥样硬化(AS)模型,并随机分为辛伐他汀组(n=10)和单纯高脂饮食组(n=6);另有一组动物喂饲普通饲料作为空白对照组(n=8)。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3组动物AS斑块VEGF的表达情况。结果:辛伐他汀组和单纯高脂饮食组AS斑块VEGF阳性信号强度均显著高于空白对照组(P<0.05);辛伐他汀组VEGF阳性信号强度又显著低于单纯高脂饮食组(P<0.05)。结论:提示辛伐他汀可一定程度稳定斑块,延缓AS的进程。

    • 大孔树脂吸附法对黄芩总黄酮富集纯化工艺的研究

      2004, 25(5):562-564.

      摘要 (2108) HTML (0) PDF 0.00 Byte (72)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研究大孔树脂富集精制黄芩总黄酮的方法,确定最佳工艺条件和参数。方法:以黄芩总黄酮为考察指标,筛选出最适型号树脂,采用L9(34)正交试验设计,考察样品液浓度、静态吸附时间、洗脱液乙醇浓度等因素对黄芩总黄酮含量的影响。结果:1300型号树脂为黄芩总黄酮最佳精制纯化树脂,最佳吸附与解吸条件为样品液质量浓度4.0 mg/ml(pH 5.0)、静态吸附时间30 min、30%乙醇洗脱。结论:大孔吸附树脂可以用于精制纯化黄芩提取物,提高总黄酮含量。

    • 环孢素国产微乳胶囊与进口微乳胶囊的生物等效性研究

      2004, 25(5):564-565.

      摘要 (1698) HTML (0) PDF 0.00 Byte (28)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以进口制剂(Neo)为对照,研究国产环孢素微乳胶囊(NC)在健康人体内的药代动力学及相对生物利用度。方法:选择10例健康志愿者随机交叉口服单剂量国产环孢素微乳胶囊或进口制剂,用荧光偏振免疫分析法测定血药浓度,所得数据采用3P87药代动力学程序拟合。结果:环孢素的药-时曲线符合一级吸收的二室模型,NC和Neo两种制剂的t1/2β分别为(4.89±1.84)、(4.78±1.49)h,tmax分别为(1.89±0.41)、(1.96±0.32)h,cmax分别为(875.26±168.63)、(908.48±167.23)ng·ml-1,国产环孢素微乳胶囊相对于进口制剂的生物利用度为(96.47±8.69)%。结论:2种制剂的药代动力学及生物利用度无显著差异,具有生物等效性。

    • >临床研究
    • 与主胰管相通的胰腺假性囊肿的逆行胰胆管造影特征及内镜治疗

      2004, 25(5):566-568.

      摘要 (1418) HTML (0) PDF 0.00 Byte (27)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交通性胰腺假性囊肿的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特征及内镜治疗效果。方法:回顾分析42例ERCP显影的胰腺假性囊肿病例资料,其中慢性胰腺炎38例,急性胰腺炎3例,外伤性1例。结果:发现囊肿共44个,41个呈椭圆形,3个为不规则形。胰头部20个,胰体部8个,胰尾部16个;平均大小(cm×cm)分别为4.1×3.0、3.7× 2.7、3.9×2.4,囊肿前胰管径均值分别为0.18、0.20、0.23 cm。囊肿后胰管显影率16.7%(7/42)。胰尾胰管扩张者占62.5%(10/16)。13例胰管支架治疗,囊肿消退,腹痛、胃纳、脂肪泻及体质量明显改善9例(69.2%),2例(15.4%)改善不明显,2例(15.4%)无效者转手术治疗;随访2~36个月,1例(7.7%)囊肿复发但无症状,只有1例支架术后出现高淀粉酶血症。5例鼻胰管过渡性引流治疗。手术治疗11例(含支架治疗失败者2例,鼻胰管过渡性引流2例)。内科治疗及被观察者18例。结论:交通性胰腺假性囊肿多为椭圆形,囊肿相对较小,囊肿前胰管径大多狭窄。内镜治疗安全有效,可作为首选,其次考虑手术及内科治疗。

    • 洛索洛芬钠在健康中国人体内的药代动力学研究

      2004, 25(5):568-569.

      摘要 (1984) HTML (0) PDF 0.00 Byte (34)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研究洛索洛芬钠在健康中国人体内的药代动力学。方法:选取18名健康志愿者单剂量口服60 mg洛索洛芬钠片,采用高效液相层析法测定血浆中洛索洛芬钠药物浓度,计算药代动力学参数。结果:主要药代动力学参数t1/2、cmax 、tmax、AUC0~8 h分别为(121.4±23.4)min、(3.69±0.77)μg/ml、(30.8±7.1)min、(397.4±68.4)μg·min/ml。结论:本品口服吸收快,消除半衰期短。洛索洛芬钠的体内过程符合二室开放模型。

    • 反相高效液相层析法测定血浆中氯雷他定浓度及药动学研究

      2004, 25(5):570-571.

      摘要 (1987) HTML (0) PDF 0.00 Byte (3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建立测定血浆中氯雷他定浓度的反相高效液相层析方法,并对其在人体内的药动学进行研究。方法:血浆中氯雷他定用正己烷-甲基叔丁基醚(1:1)作液-液萃取挥干后,加流动相进样分析。反相高效液相层析方法采用Hypersil-BDS层析柱,流动相为乙腈-水(65:35,磷酸调pH 3.8),流速1.0 ml/min;紫外检测波长为248 nm 。结果:氯雷他定在0.506 0~50·60 ng/ml血浆浓度范围内线性良好(r=0.999 5),平均相对回收率>95.0%,日间和日内RSD

    • 风湿性心脏瓣膜病合并左房混合血栓的外科治疗

      2004, 25(5):572-573.

      摘要 (1422) HTML (0) PDF 0.00 Byte (29)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风湿性心脏瓣膜病合并左房混合血栓的外科治疗的经验。方法:1999年1月至2003年1月间我院胸心外科手术治疗风湿性心脏瓣膜病合并左房混合血栓患者25例。所有患者均行左房混合血栓清除术,其中同期行二尖瓣机械瓣置换术(MVR)19例,二尖瓣及主动咏瓣机械瓣置换术(DVR)6例。结果:术后24例生存,1例围手术期因盱、肾功能衰竭死亡,病死率为4%(1/25)。生存病例术后随访3~32个月,心功能均有不同程度改善,无脑、肾、四肢动脉栓塞发生。结论:对风心病合并左房混合血栓的患者,术前诊断准确、术中操作轻柔和完全清除血栓等围手术期处理可避免在围手术期及远期出现脑、肾和四肢动脉栓塞,降低病死率。

    • 利巴韦林联合双八面体蒙脱石治疗轮状病毒肠炎的疗效分析

      2004, 25(5):574-575.

      摘要 (1481) HTML (0) PDF 0.00 Byte (29)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评价利巴韦林联合双八面体蒙脱石(思密达,DS)治疗小儿轮状病毒肠炎的疗效。方法:将168例住院轮状病毒肠炎患儿(6个月至2岁),随机分为4组,各组同时给予补液等支持治疗,对照组42例,利巴韦林组(41例)加用利巴韦林静脉滴注,DS组(40例)加用DS口服,联合用药组(45例)加用利巴韦林静脉滴注和DS口服联合给药治疗。对各组的治疗有效率、症状改善时间、平均住院时间和不良反应进行分析。结果:各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总有效率均显著增加,平均住院时间及退热、止吐、止泻时间均显著缩短(P<0.05)。联合用药组与利巴韦林组、DS组相比总有效率显著上升,平均住院时间显著减少(P<0.05);利巴韦林组、DS组的总有效率没有显著差异。各组均未见明显的不良反应。结论:利巴韦林和DS联合给药对治疗小儿轮状病毒肠炎安全有效。

    • 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的临床诊断及其意义

      2004, 25(5):576-577.

      摘要 (2169) HTML (0) PDF 0.00 Byte (3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查体、B超两种方法诊断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的价值。方法:以术后病理检测为金标准,评价查体、B超两种方法对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的诊断。术前查体且术后病理检测乳腺癌腋窝淋巴结的患者共468例,术前B超且术后病理检测乳腺癌腋窝淋巴结的患者共139例。分别进行灵敏度、特异度、误诊率、漏诊率、准确度、阳性预告值、阴性预告值计算并进行统计学检验。结果:查体诊断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的灵敏度为49.79%,特异度为81.39%,准确度为65.38%,阳性预测值为73.29%,阴性预测值为61.24%;B超诊断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的灵敏度为69.23%,特异度为65.57%,准确度为67.63%,阳性预告值为72.0%,阴性预测值为62.5%。B超诊断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的灵敏度与查体具有显著差异(Fisher's exact检验,P=0.004)。结论:B超诊断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的灵敏度高于查体;查体、B超两种方法对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的准确度、预告值相似,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 >研究简报
    • 高效液相层析测定复方酮康唑凝胶中酮康唑的含量

      2004, 25(5):578.

      摘要 (1366) HTML (0) PDF 0.00 Byte (28) 评论 (0) 收藏

      摘要:酮康唑为咪唑类抗真菌药,对皮肤真菌、酵母菌和一些深部真菌有效。根据临床需要,将酮康唑与丙酸氯倍他索、替硝唑等药物制成复方酮康唑凝胶,可用于治疗体癣、手足癣、汗斑以及皮肤厌氧菌感染、皮肤过敏等各种类型的湿疹和皮炎。高效液相层析分离度好,测定准确、快速、重现性好,适用于复方酮康唑洗剂的含量测定。

    • 经胸骨下段小切口行二尖瓣手术的体会

      2004, 25(5):579.

      摘要 (1547) HTML (0) PDF 0.00 Byte (33) 评论 (0) 收藏

      摘要:二尖瓣手术的标准径路为胸骨正中切口,但手术瘢痕明显,影响美观。而经胸骨下段小切口、部分胸骨劈开径路手术则瘢痕较为隐蔽。2001年1月至2003年1月,我科采用经胸骨下段小切口行二尖瓣手术15例,现总结如下。1 资料和方法1.1 临床资料 全组15例,男3例,女12例,年龄18~46

    • 产科多器官功能衰竭17例临床分析

      2004, 25(5):580.

      摘要 (1392) HTML (0) PDF 0.00 Byte (28) 评论 (0) 收藏

      摘要:多器官功能衰竭(MOF)是机体遭受严重损害(如创伤、出血、休克等)的24 h后,出现2个或2个以上器官功能衰竭所导致的不能维持机体内环境稳定的临床综合征。产科原因所致MOF综合征病死率高,现将我院收治的17例产科MOF进行回顾性分析。

    • 乌苯美司辅助治疗对乳腺癌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

      2004, 25(5):581.

      摘要 (1470) HTML (0) PDF 0.00 Byte (28) 评论 (0) 收藏

      摘要:乳腺癌是女性中最常见的恶性肿瘤,手术治疗是其最重要的治疗方法,但为了防止肿瘤的转移和复发,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并延长寿命,还必须辅以化疗、免疫等其他综合治疗。乌苯美司(百士欣)是一种新型抗肿瘤药,有关乌苯美司作为乳腺癌辅助治疗的疗效观察,国内报道较少。我们选择60例乳腺癌患者进行前瞻性临床随机试验,以评价乌苯美司用于乳腺癌辅助治疗的临床应用价值。

本期文章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

重要通知
友情提醒: 近日发现论文正式见刊或网络首发后,有人冒充我刊编辑部名义给作者发邮件,要求添加微信,此系诈骗行为!可致电编辑部核实:021-81870792。
            《海军军医大学学报》编辑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