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鹭鹭 , 李凌 , 欧崇阳 , ZHANG Lu-lu , LI Ling , OU Chong-yang
2005, 26(11).
摘要:目的:揭示国家医疗卫生服务系统(health delivery system,HDS)行为特征及其促进人群健康动力机制,为国家宏观卫生决策提供理论与方法学依据.方法:依据复杂适应性系统理论(CAS),应用系统动力学建模技术与方法,构建HDS宏观模型.结果:提出我国卫生事业"高覆盖,合理水平"的发展策略,界定了基于人群健康、社区为主体的以及城乡一体化的系统目标、结构与特征,并据此构建HDS宏观模型.结论:系统动力学建模方法是揭示HDS复杂性的有效工具,据此构建的HDS复杂系统模型可有效分析并解释HDS行为特征及促进人群健康动力机制.
李凌 , 张鹭鹭 , 杨祖兴 , 周学君 , 马玉琴 , LI Ling , ZHANG Lu-lu , YANG Zu-xing , ZHOU Xue-jun , MA Yu-qin
2005, 26(11).
摘要:目的:探讨转型期潜在医疗服务需求形成的深层次原因及转化机制,为实现系统转化潜在医疗服务需求提供理论和方法学依据.方法:根据复杂适应性系统理论,通过系统思考,运用系统动力学建模技术构建潜在医疗服务需求逻辑模型.结果:构建了潜在医疗服务需求转化的系统动力学逻辑模型,揭示了潜在医疗服务需求形成的深层次原因及转化机制,并提出了转化建议.结论:模型符合转型期需求行为规律,有利于下一步继续构建数学模型.
杨祖兴 , 张鹭鹭 , 李凌 , 谢长勇 , 马玉琴 , YANG Zu-xing , ZHANG Lu-lu , LI Ling , XIE Chang-yong , MA Yu-qin
2005, 26(11).
摘要:目的:对我国城市医疗卫生服务系统(U-MDS) 进行模拟研究,探讨解决系统结构问题的方法与途径.方法:依据系统工程理论,采用系统动力学方法,对我国U-MDS内部构成要素及外部环境相互作用关系进行分析,建立U-MDS系统动力学宏观模型.结果:构建了我国U-MDS宏观模型,获得了医疗卫生服务系统动态行为特征,为系统结构调整提出政策建议.结论:系统动力学为U-MDS研究提供了较好的研究方法和思路,也为卫生政策研究提供了量化分析工具.
欧崇阳 , 张鹭鹭 , 杨祖兴 , 李凌 , 卢杨 , OU Chong-yang , ZHANG Lu-lu , YANG Zu-xing , LI Ling , LU Yang
2005, 26(11).
摘要:目的:探索系统动力学理论与方法应用于我国卫生服务体系仿真的可行性.方法:数据主要来自卫生行政部门统计报表,采用系统动力学方法进行模型构建及模拟.结果:构建了我国卫生资源投入与利用的系统动力学模型;改变参数进行4次仿真模拟,得到不同状态下的系统参数动态变化量表.结论:系统动力学理论和方法可以应用于我国卫生服务系统研究的仿真和模拟,且具有独特的方法学优势.
张义 , 张鹭鹭 , 扈长茂 , 张志锋 , 孙金海 , ZHANG Yi , ZHANG Lu-lu , HU Chang-mao , ZHANG Zhi-feng , SUN Jin-hai
2005, 26(11).
摘要:目的:建立区域卫生资源分布优化模型,探讨优化机制,解决区域卫生资源在空间分布上的最优分配及最优利用问题.方法:以课题组卫生资源优化部署理论研究为基础,针对区域卫生资源分布的优化问题,采用运筹学方法,以卫生资源的有效服务半径为保障半径,以保障负荷为约束条件,按照"划区治疗,就近收治"原则,构建分布优化模型.结果:构建了区域卫生资源分布优化模型,获得区域卫生资源分布优化机制.结论:模型构建合理,解决了区域卫生资源分布的最优分配及最优利用问题.
张志锋 , 张鹭鹭 , 孙金海 , 扈长茂 , 陈立富 , ZHANG Zhi-feng , ZHANG Lu-lu , SUN Jin-hai , HU Chang-mao , CHEN Li-fu
2005, 26(11).
摘要:目的:依据医院运行规律与特点,探讨如何合理定位医院服务规模,适时调整医院资源结构,从而实现医院卫生资源的最优化配置.方法:依据"理论模型-数学模型-决策支持系统"的技术路线,采用管理科学逻辑模型法(logic model),界定医院卫生资源结构优化配置的目标、投入、产出和结果及其相互关系,构建医院卫生资源结构优化配置理论模型;采用运筹学、统计学方法,构建相关数学模型;运用基于关系数据库的"三库"结构研制医院卫生资源结构优化配置决策支持系统.结果:(1)建立了用于指导医院卫生资源结构优化配置,明确界定各环节任务与参与者的理论模型;(2)建立了包括服务量预测系列模型和卫生资源结构优化模型在内的数学模型;(3)构建了以上述模型为核心的医院卫生资源结构优化配置决策支持系统.结论:所构建的医院卫生资源优化配置决策支持系统生成的配置方案建议合理,有助于辅助医院决策者及时灵活的优化配置卫生资源,以实现医院的可持续发展.
于军 , 张鹭鹭 , 田伟 , 李凌 , 杨祖兴 , YU Jun , ZHANG Lu-lu , TIAN Wei , LI Ling , YANG Zu-xing
2005, 26(11).
摘要:目的:针对我国国情,定性分析和探讨我国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功能问题的深层次原因及转化机制,并研究解决方案,从而为政府部门提供相应的政策建议.方法:应用层次分析和文献归纳法,根据复杂系统理论,通过系统思考,逻辑推论出我国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功能作用问题理论模型.结果:构建了我国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功能作用问题理论模型,并提出了我国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发展对策思路模型.结论:该模型具有科学性、可接受性和可操作性,有利于进一步研究.
吴楠 , 张鹭鹭 , 仇元锋 , 谢长勇 , 杨祖兴 , WU Nan , ZHANG Lu-lu , QIU Yuan-feng , XIE Chang-yong , YANG Zu-xing
2005, 26(11).
摘要:目的:以综合性医疗机构和社区卫生组织互动为基点,为进一步完善以社区为主的卫生服务体系,建立新型卫生服务系统观,为卫生服务系统结构优化和调整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依据系统科学、社会学原理,采用文献回顾、专家咨询的研究方法建立综合性医疗机构与社区卫生组织互动逻辑模型.结果:成功建立了综合性医疗机构与社区卫生组织互动模型,揭示了互动机制,并提出了政策建议.结论:模型符合两者的互动规律,有利于下一步继续构建数学模型.
谢长勇 , 张鹭鹭 , 欧崇阳 , 杨祖兴 , 李凌 , XIE Chang-yong , ZHANG Lu-lu , OU Chong-yang , YANG Zu-xing , LI Ling
2005, 26(11).
摘要:目的:研究基于人群健康的我国宏观卫生政策系统框架及改革措施.方法:通过文献回顾法,采用卫生政策研制程式及系统动力学建模方法进行政策设计研究.结果:构建了基于人群健康的国家宏观卫生政策系统框架,建成了我国卫生筹资问题的舍本逐末模型,并为卫生改革提出了合理化的政策建议.结论:新型宏观卫生政策系统框架拓宽了卫生工作内涵,有利于提升医疗卫生服务系统工作绩效,促进人群健康目标的实现.
文文 , 张琰敏 , 杜丽 , 刁明芳 , 刘海瑛 , 邵艳 , 高文元 , WEN Wen , ZHANG Yan-min , DU Li , DIAO Ming-fang , LIU Hai-ying , SHAO Yan , GAO Wen-yuan
2005, 26(11).
摘要:目的:观察声预处理对噪声性听力损失的保护作用,并从氧自由基途径探讨其机制.方法:32只雄性豚鼠随机分为声预处理+强噪声暴露组(A组),单纯强噪声暴露组(B组),仅预处理组(C组),无噪声对照组(D组),每组8只.A组豚鼠先经声预处理(87 dB白噪声暴露10 d,每天5 h),无噪声情况下恢复48 h后再暴露110 dB白噪声5 h.B组不经声预处理,直接暴露相同110 dB白噪声5 h.C组豚鼠仅接受声预处理(同A组).A、B、C 3组动物在噪声暴露前后分别测定听觉脑干诱发电位(ABR)阈值,D组动物在实验开始和结束各测定1次ABR.分别计算4组动物听力阈移.在最后1次测定ABR之后,将A、B、C、D 4组动物同时处死,取耳蜗,用TBA荧光法测定耳蜗组织匀浆中脂质过氧化产物丙二醛(MDA)含量. 结果:C、D组动物阈移平均值范围为0.83~2.5 dB和0~1.36 dB,两组相比无统计学差异.A、B两组动物在强噪声暴露后24 h,A组click平均阈移为12.5 dB,短纯音(4、6、8 kHz)平均阈移范围为13.75~16.25 dB;B组click平均阈移为30.83 dB,短纯音(4、6、8 kHz)平均阈移范围为35~35.83 dB,明显高于A组(P<0.05).A、B、C、D 4组动物耳蜗组织MDA含量为(164±18)、(188±24)、(149±14)和(146±11) nmol/L.统计结果表明,B组动物耳蜗组织MDA含量明显高于A组、C组、D组(P<0.05);而A组与C组和D组动物耳蜗组织MDA含量没有统计学差异. 结论:声预处理(87 dB 白噪声 10 d,每天5 h)不会造成豚鼠听力损失,并可以减轻随后强噪声(110 dB 白噪声 5 h)引起的听力损失;声预处理可能是通过降低MDA含量而发挥听力保护作用.
周波 , 贾建安 , 温宗梅 , 邓松华 , 蒋少华 , 陈秋莉 , 潘欣 , 潘卫 , ZHOU Bo , JIA Jian-an , WEN Zong-mei , DENG Song-hua , JIANG Shao-hua , CHEN Qiu-li , PAN Xin , PAN Wei
2005, 26(11).
摘要:目的:构建HIV-1 Gag PR蛋白P2/NC切割位点序列随机化的噬菌体展示文库,研究HIV-1蛋白酶(protease PR)耐药性突变对其敏感切割序列的影响.方法:PCR扩增制备重组HIV-1 gag基因上的CAP2和NC片段,在CAP2片段5′端引入StuⅠ酶切位点,3′端PR切割位点处的氨基酸序列进行随机化;在NC片段5′端设计重叠区域,3′端引入SalⅠ酶切位点.应用Overlapping PCR将CAP2和NC片段拼接并克隆于噬菌体展示载体LD3-pCANTAB5S上,建立HIV-1PR靶蛋白CAP2和NC之间切割位点随机化的噬菌体展示文库.结果:该噬菌体展示文库库容量为2.1×106,滴度为3.0×1012TU/ml,CAP2/NC片段插入率为52.1%;12个样品的序列分析显示切割位点中随机化的核苷酸与氨基酸均呈随机性分布; 10个阳性单克隆噬菌体CAP2/NC-LD3-pCANTAB5S样品中9个与IgG特异结合.结论:成功地对HIV-1PR靶蛋白CAP2和NC之间切割位点进行了随机化并展示于噬菌体表面,构建了其噬菌体展示文库,为筛选耐药性突变的PR敏感切割序列及构建蛋白酶抑制剂噬菌体筛选模型打下基础.
耿红莲 , 陆慧琦 , 张玲珍 , 张慧 , 周琳 , 仲人前 , GENG Hong-lian , LU Hui-qi , ZHANG Ling-zhen , ZHANG Hui , ZHOU Lin , ZHONG Ren-qian
2005, 26(11).
摘要:目的:观察Toll样受体4(Toll-like receptor 4, TLR4)在冠心病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s)的表达水平,并探讨其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流式细胞术检测50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CAD)患者及40例健康对照者PBMCs TLR4的表达;生化常规测定所有入选者血脂水平;应用TaqMan荧光探针技术建立实时荧光定量RT-PCR方法,在GeneAmp 5700型检测仪上测定了入选对象PBMCs中TLR4 mRNA的含量.结果:PBMCs的阳性率为(29.5±7.9)%,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的阳性率[(23.4±7.7)%,P<0.01];冠心病组TLR4 mRNA的平均拷贝数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5.3±3.8)×106 vs (1.8±1.4)×106, P<0.01];而冠心病血脂正常组和血脂异常组的TLR4阳性率和mRNA平均拷贝数均无明显差异.结论:TLR4主要表达于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在CAD患者中其阳性率升高;CAD患者TLR4 mRNA的含量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TLR4的阳性率和mRNA含量高低与血脂无关;TLR4及其介导的天然免疫应答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毛振彪 , 王唯一 , 张冬雷 , 黄介飞 , 鞠少卿 , MAO Zhen-biao , WANG Wei-yi , ZHANG Dong-lei , HUANG Jie-fei , JU Shao-qing
2005, 26(11).
摘要:目的:建立人鸟苷酰环化酶C(GC-C)含量实时荧光定量PCR(RFQ-PCR)检测的新方法,观察大肠癌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GC-C mRNA表达水平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在GC-C基因高保守区设计了特异性的引物和探针,RT-PCR扩增目的片段并实时检测产物的荧光强度,根据标准品建立的标准曲线,由软件自动计算出待测样本(30例健康献血员、11例大肠良性病变和37 例大肠癌)中GC-C mRNA准确含量,并以GC-C mRNA和β2微球蛋白 mRNA含量的比值作为评价GC-C表达水平的指标.结果:本法检测GC-C mRNA含量的线性范围为101 ~109 pg/ml,样本批内和批间变异系数(CV)值分别为6.87%~11.12%和8.86%~15.19%.30例健康献血员和11例大肠良性病变样本的PBMC中均未检出GC-C mRNA表达,大肠癌患者外周血GC-C mRNA的检出率为83.8%(31/37).大肠癌患者外周血PBMC GC-C mRNA表达水平为0.88±0.06,与Duke分期、淋巴结转移和肝转移密切相关,与年龄、性别、肿瘤大小等无关.结论:GC-C mRNA RFQ-PCR检测外周血大肠癌细胞具有较好的检测灵敏度、特异性和重复性,GC-C mRNA表达水平可能对指导大肠癌Duke分期、判断淋巴结转移和肝转移、指导术后综合治疗均有一定价值.
杨进强 , 李勇 , 范立侨 , 王益民 , 赵群 , 曹雷 , YANG Jin-qiang , LI Yong , FAN Li-qiao , WANG Yi-min , ZHAO Qun , CAO Lei
2005, 26(11).
摘要:目的:研究胃癌组织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VEGF-C)及其受体3(VEGFR-3)的表达与淋巴管生成和淋巴结转移的关系,探讨其在胃癌淋巴转移中的作用和意义.方法:采用RT-PCR检测67例胃癌及正常胃组织中VEGF-C及VEGFR-3 mRNA表达,酶组织化学方法行淋巴管染色并计数,同时分析胃癌淋巴结转移情况.结果:胃癌组织中VEGF-C及VEGFR-3 mRNA阳性表达分别为62.69%(42/67)、58.21%(39/67),显著高于在正常胃组织中的表达[23/67(34.3%)、21/67(31.3%),P<0.01],胃癌组织中两者表达有密切联系(P<0.01);在两者阳性表达的病例中,癌组织淋巴管计数和淋巴结转移显著增多(P<0.05或0.01).结论:VEGF-C作用于VEGFR-3可诱导胃癌组织淋巴管生成,促进淋巴道转移;阻断两者信号转导、抑制胃癌淋巴管生成有望成为抗胃癌淋巴道转移治疗的新靶点.
周辉 , 张伟 , 张军初 , 朱大乔 , 徐昕昀 , 何金 , 王强 , ZHOU Hui , ZHANG Wei , ZHANG Jun-chu , ZHU Da-qiao , XU Xin-yun , HE Jin , WANG Qiang
2005, 26(11).
摘要:目的:检测维生素E琥珀酸酯(VES)联合三苯氧胺(TAM)对荷乳腺癌裸鼠的体内肿瘤的抑制作用,并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40只裸鼠皮下接种MCF-7乳腺癌细胞建立荷瘤裸鼠模型,分为空白对照组(不予治疗)、TAM治疗组(予5 mg/kg TAM治疗)、VES治疗组(予150 mg/kg VES治疗)、联合治疗组(5 mg/kg TAM+150 mg/kg VES),每组10只,治疗4周后测量各组肿瘤大小,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周期变化和细胞表面Fas和FasL表达,免疫组化法检测肿瘤组织Fas和FasL表达,TUNEL法检测细胞凋亡指数的变化.结果:VES联合TAM对荷乳腺癌裸鼠体内肿瘤具有明显的增殖抑制作用,较单用VES或TAM抑制作用增强(P<0.05).细胞周期分析显示,联合药物治疗后肿瘤细胞表现为明显的G0/G1期阻滞,肿瘤组织和细胞表面的Fas和FasL表达上调,同时细胞的凋亡率升高.结论:VES联合TAM对荷乳腺癌裸鼠体内肿瘤具有协同抑制作用,其机制可能与上调肿瘤细胞Fas/FasL表达,促进细胞凋亡有关.
肖雨龙 , 袁伟杰 , 姜晓宇 , 黄宝砖 , 王浩 , 张小瑛 , XIAO Yu-long , YUAN Wei-jie , JIANG Xiao-yu , HUANG Bao-zhuan , WANG Hao , ZHANG Xiao-ying
2005, 26(11).
摘要:目的:研究肝细胞生长因子(HGF)对培养大鼠肾小球系膜细胞转录及表达低密度脂蛋白(LDL)受体的影响.方法:以10、20、50、100 ng/ml HGF与大鼠系膜细胞在高LDL环境(250 μg/ml)中共孵育,应用RT-PCR及酶联免疫吸附方法,观察大鼠系膜细胞LDL受体的转录与表达的变化.结果:HGF可时间依赖及浓度依赖地在转录水平与蛋白水平增加培养大鼠系膜细胞LDL受体表达,并且不被高LDL环境所抑制.结论:HGF通过促进系膜细胞表达LDL受体,增加系膜细胞对LDL的摄取,可能参与了脂质肾损伤过程.
杨晓平 , 张立斌 , 于嘉平 , 刘志民 , 徐沪济 , YANG Xiao-ping , ZHANG Li-bin , YU Jia-ping , LIU Zhi-min , XU Hu-ji
2005, 26(11).
摘要:目的:探讨普伐他汀(pravastatin)对糖尿病大鼠肾脏氧化应激反应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将SD 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CN)、糖尿病对照组(DM)、普伐他汀治疗组(DM +P)、褪黑素治疗组(DM + M),每组7只.使用链脲佐菌素(STZ)诱导制备糖尿病大鼠模型.治疗组分别予普伐他汀和对照药物褪黑素(Mel)治疗,8周后检测大鼠血及肾组织中各项生化指标及各项抗氧化指标.结果:成功建立大鼠糖尿病模型.与DM组比较,Mel治疗可使24 h尿蛋白量显著降低(P<0.05),DM+P组尿蛋白排泄量降低更为明显(P<0.01); 与DM组比较,DM+P组肾重/体质量比值有所下降(P<0.05).与DM、DM+M相比,普伐他汀处理对糖尿病大鼠血浆MDA含量、红细胞SOD活性变化无明显影响,但可使全血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在8周时明显升高(P<0.01).普伐他汀和Mel处理均可使糖尿病大鼠肾脏SOD活性、GSH-Px活性明显升高(P<0.05),普伐他汀还可使肾脏MDA含量显著下降(P<0.01).结论:普伐他汀能明显改善糖尿病大鼠的肾功能,这可能与其抑制糖尿病大鼠肾脏氧化应激反应有关.
周筠 , 张桦 , 蔡德鸿 , ZHOU Yun , ZHANG Hua , CAI De-hong
2005, 26(11).
摘要:目的:观察雌孕激素替代治疗对去卵巢大鼠骨组织计量学参数变化及大鼠肾脏1,25-(OH)2D3受体(VDR)mRNA 表达的影响,并探讨其可能的机制.方法:25只成年SD雌性大鼠,随机分为为5组,假手术组、单纯去势组以及去势+补充雌激素组、去势+补充孕激素组、去势+补充雌、孕激素组,每组5只.喂养3个半月后处死,取出肾脏,RT-PCR方法检测VDR mRNA的表达;取胫骨上段不脱钙骨制片,应用半自动图像数字化分析仪检测各组大鼠骨组织计量学参数.结果:与假手术组、雌激素及雌孕激素组相比,去卵巢大鼠松质骨骨量明显减少,伴有骨结构变差,骨形成和骨吸收的参数值增加(P<0.05);与去卵巢组相比,孕激素组大鼠无显著改变.去卵巢组大鼠肾脏VDR mRNA的相对表达量显著低于假手术组、雌激素组及雌孕激素组(P<0.05);而与孕激素组无显著差异.结论:雌激素能有效地抑制去卵巢大鼠的骨吸收和骨形成,降低骨转换,可能与促进去卵巢大鼠肾脏VDR mRNA的表达有关.
黎笔熙 , 陈敏 , 陈利民 , 沈七襄 , LI Bi-xi , CHEN Min , CHEN Li-min , SHEN Qi-xiang
2005, 26(11).
摘要:目的:观察罗库溴铵(rocuronium,ROC)用于梗阻性黄疸患者的肌松时效以及术后ROC的肌松残留情况.方法:无神经肌肉疾患、肾功能正常,行择期全麻手术的患者40例,分为两组:观察组(Ⅰ组)20例,为梗阻性黄疸患者,ASA Ⅲ级;对照组(Ⅱ组)20例,非黄疸患者,ASAⅠ~Ⅱ级.均采用静脉复合麻醉,用4个成串刺激(TOF)进行肌松监测,其值为TOFR.ROC首量为3×ED95(0.9 mg/kg),当术中TOFR(T4/T1)恢复达25%时追加1×ED95(0.3 mg/kg).观察ROC的起效时间、临床时效、TOFR从0恢复至70%和从70%恢复至90%的时间以及拔管即刻的TOFR,同时监测血气.结果:Ⅰ组末次给药ROC作用时间长于Ⅱ组.拔管时各组的TOF值及TOFR<70%的例数无显著差异.术后两组均不同程度存在肌松残留情况,但观察组肌松残留时间长于对照组.结论:梗阻性黄疸可导致ROC药效时间的延长和术后TOFR恢复时间的延长,临床上使用ROC时,追加药物时间须适当延长,并且拔除气管内导管时应以TOFR恢复达90%时为宜.
黄欣 , 温海 , 徐红 , 朱元杰 , HUANG Xin , WEN Hai , XU Hong , ZHU Yuan-Jie
2005, 26(11).
摘要:目的:探讨马拉色菌标准株和临床分离株对酮康唑、伊曲康唑和氟康唑的体外敏感性.方法:用生理生化及形态学方法对临床分离的马拉色菌菌株进行菌种鉴定.参照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委员会(NCCLS)制订的M27-A方案中酵母菌微量稀释法,检测7种马拉色菌标准株和42株临床分离株对酮康唑、伊曲康唑和氟康唑的最小抑菌浓度(MIC).结果:42株马拉色菌临床分离株包括5个种,分别是合轴马拉色菌、糠秕马拉色菌、钝形马拉色菌、球形马拉色菌、限制性马拉色菌.用M27-A方案中酵母菌微量稀释法测定3种唑类抗真菌药对7种马拉色菌标准株和42株临床分离株的敏感性由高到低分别为:伊曲康唑、酮康唑、氟康唑.结论:马拉色菌属的各菌种对酮康唑、伊曲康唑和氟康唑的敏感性存在差异;M27-A方案中酵母菌微量稀释法可用于马拉色菌的体外药敏试验.
李跃华 , 陆建平 , 张亚明 , 刘岐 , 白晨光 , LI Yue-hua , LU Jian-ping , ZHANG Ya-ming , LIU Qi , BAI Chen-guang
2005, 26(11).
摘要:目的:探讨将MRI应用于兔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检测并对其成分进行定性分析的可行性.方法:应用高胆固醇饮食建立兔动脉粥样硬化模型.采用T1WI、T2WI、PDWI、TOF序列分别对实验动物进行扫描,同时对实验动物进行B超检查.结果:成功建立兔动脉粥样硬化模型;MR图像T1WI、T2WI、PDWI表现为兔动脉管壁增厚,斑块呈等信号、高信号或低信号,与病理切片检测结果符合率较高;MR成功检测斑块并分析其成分;与超声比较,MR具有较高的准确性.结论:MR可以检测兔动脉粥样硬化模型的斑块并进行定性分析.
邱小倩 , 汪大林 , 张庆福 , WANG Da-lin , ZHANG Qing-fu , QIU Xiao-qian
2005, 26(11).
摘要:目的:研究国产与进口镍基合金材料分别与饰面树脂粘结后的剪切粘结强度并分析其粘结机制.方法:用国产和进口镍基合金分别制作16个试样与饰面树脂粘结后,共分为4组,将一组国产合金试样和一组进口合金试样置于热循环测试仪中循环300次,另两组置于37℃水浴中24 h取出,所有试样用自制夹具在万能测试仪上测试剪切强度并照金相照片.结果:热循环组国产合金和进口合金最大剪切强度为(10.50±2.72)、(13.12± 2.82) MPa,两者之间无明显差异;非热循环组国产合金和进口合金最大剪切强度为(15.51± 3.04)、(18.44 ±3.15) MPa,两者之间也无明显差异.但热循环组国产合金的最大剪切强度明显低于非热循环组国产合金(P<0.05),热循环组进口合金的最大剪切强度也明显低于非热循环组进口合金(P<0.05).结论:国产镍基合金与进口合金在与饰面树脂结合方面结果类似,有良好的亲和性并且可以形成强度较高的、耐久的结合,其结合强度均不低于10 MPa,符合临床应用要求.
郭鹏飞 , 张罗漫 , GUO Peng-fei , ZHANG Luo-man
2005, 26(11).
摘要:目的:寻求影响军队人员最愿意就诊单位选择的主要因素,为军队卫生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卫生事业改革政策的制订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多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法,分析影响军队人员选择最愿意就诊单位的主要因素.结果:影响军队人员选择就诊单位的主要因素是军兵种和工作性质,其次是对部队医疗机构供药满意度和健康状况.结论:军队人员就诊单位选择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建议加强基层卫生机构建设,提高其卫生资源利用效率.
周彦明 , 殷正丰 , 杨甲梅 , ZHOU Yan-ming , YIN Zheng-feng , YANG Jia-mei
2005, 26(11).
摘要:过氧化物酶体增长因子活化受体(peroxisome proliferator-activated receptor,PPAR)属于核激素受体超家族,目前已鉴别出3种PPAR亚型 (PPARα、PPARγ和PPARδ),其中PPARγ与肿瘤的关系已日益引起人们关注.现有资料表明,PPARγ激动剂通过抑制增殖、诱导细胞凋亡及分化、抑制血管形成和降低肿瘤侵袭能力等不同机制发挥抗肿瘤作用,有望成为肿瘤化疗的一个新途径.
王颢 , 傅传刚 , 孟荣贵 , WANG Hao , FU Chuan-gang , MENG Rong-gui
2005, 26(11).
摘要:软乙状结肠镜初筛法指用软乙状结肠镜检查筛选大肠癌高危人群,进一步行结肠镜检查全结肠,是将两种检查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该方法既节省大规模结肠镜检查所需的人力、物力,又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软乙状结肠镜检查的不足.本文回顾了软乙状结肠镜初筛法在大肠癌普查中的应用现状,评析了软乙状结肠镜初筛法的优缺点,并展望了其研究方向和应用前景.
宋志刚 , 许强芝 , 鲁心安 , 刘小宇 , 杨妤 , 艾峰 , 焦炳华 , SONG Zhi-gang , XU Qiang-zhi , LU Xin-an
2005, 26(11).
摘要:目的:建立筛选抗真菌活性化合物的96孔板方法,筛选海洋活性菌株.方法:利用96孔板培养真菌孢子,将样品加入到真菌培养基中,在适宜条件下培养,通过显微镜来检测菌丝的生长情况,判断样品是否有抗真菌活性,筛选活性菌株.结果:通过对我国东海海洋微生物的筛选,从541株微生物中找到了25株具有抗黄瓜黑星病菌的活性菌株.结论:本生物检测模型方便、快速、费用低,并且可以进行高通量筛选、相关性好,是一种抗真菌天然产物的理想筛选模型.
诸葛文嵩 , 赵学维 , 徐志飞 , 孙耀昌 , 李建秋 , 潘铁文 , ZHUGE Wen-song , ZHAO Xue-wei , XU Zhi-fei
2005, 26(11).
摘要:目的:观察重症肌无力(myasthenia gravis,MG)并发胸腺瘤/胸腺增生的手术疗效.方法:对1992年3月至2004年6月间共112例MG并发胸腺瘤/胸腺增生患者,行胸腺及胸腺瘤切除术,随访6个月至10年,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和χ2检验从年龄、病程、病情分类、病理类型等多个因素分析对患者预后手术治疗有效率的影响.结果:术后患者肌无力症状缓解40例,改善35例,无变化14例,恶化5例,死亡18例,全组的手术治疗总有效率为67.0%,病死率16.1%;年龄40岁以下组的有效率高于40岁以上组(P<0.01);术前病程半年以内有效率高于病程半年以上组(P<0.01);MGⅠ、Ⅱa型有效率高于Ⅱb、Ⅲ、Ⅳ型(P<0.01);胸腺增生有效率高于胸腺瘤(P<0.01).病例中死亡主要的原因为MG危象、胸腺瘤复发和肺部感染.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中,患者手术后的疗效与发病年龄、病程的长短、MG的分型以及胸腺的病理等因素呈明显的相关(P<0.05),而与性别和手术方式无显著的相关关系.结论:胸腺切除治疗MG的效果满意,发病年龄小于40岁,术前病程短,重症肌无力分型为Ⅰ、Ⅱa型以及胸腺的病理为胸腺增生的患者,手术治疗效果好;术后早期预防重症肌无力危象和或肺部感染对于降低病死率有重要意义.
戴观荣 , 景洪标 , 邓鉴文 , DAI Guan-rong , JING Hong-biao , DENG Jian-wen
2005, 26(11).
摘要:目的:检测FHIT基因在胃癌中的异常甲基化及表达,探讨其在胃癌发生中的作用.方法:收集胃癌新鲜组织标本共88例,采用甲基化特异性PCR和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FHIT基因的异常甲基化和蛋白表达.结果:88例胃癌组织中,有35例发生了FHIT基因甲基化,阳性率为40%.55例表达FHIT蛋白,阳性率为63%.不同组织学分级的胃癌组织中甲基化率FHIT蛋白表达程度均有显著差异;淋巴结转移组织甲基化率、FHIT蛋白表达程度显著高于无转移者(P<0.05).FHIT基因的异常甲基化和蛋白表达呈负相关(P<0.01).结论:FHIT基因的异常甲基化和蛋白失表达是胃癌发生、发展过程中的频发事件,FHIT基因的异常甲基化可能是引起FHIT基因失活并导致胃癌发生的重要机制.
朱金照 , 许其增 , 王雯 , 张忠平 , ZHU Jin-zhao , XU Qi-zeng , WANG Wen
2005, 26(11).
摘要:目的:观察中药白术对肝硬化大鼠肠道动力及其胃肠激素分泌的影响,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24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肝硬化模型组、肝硬化中药治疗组和正常对照组,采用葡聚糖蓝-2000为胃肠内标记物,观察大鼠肠道传输的变化,同时测定大鼠血浆、肠道组织中胃动素(MTL)、胆囊收缩素(CCK)、血管活性肠肽(VIP)及生长抑素(SS)含量的变化.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肝硬化模型组大鼠小肠动力显著减弱(P<0.01),血浆及空肠组织中MTL、VIP、SS的含量明显增加(P<0.01,P<0.05),CCK的含量则显著减少(P<0.01);肝硬化中药治疗组大鼠小肠动力与对照组比较无明显差异,血浆及空肠组织中MTL、VIP、SS的含量与对照组比较无明显变化,CCK的含量则与肝硬化模型组无显著差异.结论:中药白术对肝硬化大鼠小肠运动功能减退有明显改善作用,其机制可能与MTL、VIP、SS的变化有关.
杨小进 , 毛勤生 , 周新泽 , YANG Xiao-jin , MAO Qin-sheng , ZHOU Xin-ze
2005, 26(11).
摘要:目的:探讨腹腔内注射核因子κB(NF-κB)抑制剂二硫代氨基甲酸吡咯烷(PDTC)对腹腔粘连的预防作用及其作用机制.方法:健康成年SD雄性大鼠96只,随机分成对照组、盲肠型肠粘连模型组(模型组)及PDTC 组(术前1 h腹腔注射PDTC)(n=32).各组大鼠随机分成4个亚组,每组8只,分别于术后第1、3、5、7天开腹观察腹腔粘连情况,进行粘连程度分级评定;同期抽取大鼠下腔静脉血,测定血清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的含量.结果:腹腔粘连程度分级评定,PDTC组和模型组分别为(1.94±1.16)、 (2.63±1.16),明显高于对照组(0.22±0.42,P<0.01);与模型组相比,PDTC组腹腔粘连程度显著减轻(P<0.05).与模型组相比,PDTC组血清IL-6、TNF-α含量显著降低(P<0.05, P<0.01);对照组与PDTC组无显著差异.结论:腹腔粘连早期,细胞因子TNF-α、IL-6明显升高;PDTC可通过降低血清TNF-α、IL-6的含量来预防腹腔粘连.
王为民 , 何远翔 , 黄海林 , 王强 , 查玮 , WANG Wei-min , HE Yuan-xiang , HUANG Hai-lin
2005, 26(11).
摘要:目的:观察多微孔多聚糖止血球(microporous polysaccharide hemospheres,MPH)控制门静脉高压手术创面活动性出血的效果和安全性.方法:因门静脉高压行断流手术治疗的45例患者,随机分为标准组、试验组和对照组,各15例,标准组于手术中采用常规外科手术方法止血;试验组、对照组分别使用MPH、明胶海绵作为术中止血剂,无法控制出血者加用外科方法止血,术后24 h继续观察患者的恢复情况.结果:标准组、试验组5 min止血成功率分别为86.7%、73.3%,两组间无显著性差异;对照组(40.0%)与标准组、试验组相比有显著差异(P<0.05).3组均无不良反应发生.结论:MPH具有快速、可靠、安全的止血效果,在外科手术中可以作为辅助止血装置使用.
于建平 , 许静 , 于光 , 袁伟杰 , 崔若兰 , YU Jian-ping , XU Jing , YU Guang
2005, 26(11).
摘要:目的:了解非糖尿病肾病(NDN)在2型糖尿病(T2-DM)患者中的发生率及糖尿病肾病(DN)与NDN患者临床表现的异同.方法:分析本院1994年1月至2003年12月10例行肾活检的T2-DM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结果:T2-DM行肾活检10例中DN及伴动脉硬化者5例,占50%;余5例为NDN,其中IgAN 2例,占20%;膜性病变、慢性间质性肾炎合并肾功能衰竭、触须样免疫性肾小球病各1例,均占10%.NDN和DN两组在年龄、DM和高血压病史长短及收缩、舒张压均有显著差异(P<0.05),Tch、TG在NDN组明显高于DN组(P<0.05),蛋白尿发现时间和蛋白尿量两者间未见显著差异.NDN组Ccr为(71.68±50.32)ml/min,高于DN组的(59.59±41.74)ml/min,呈非正态分布,两组相差不显著.DN组出现糖尿病视网膜病变2例,动脉硬化眼底改变1例;NDN组仅1例出现动脉硬化眼底改变.结论:T2-DM患者出现肾脏病变,应警惕伴发NDN的可能,宜积极争取肾活检,以便从病理上明确诊断.临床表现中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对DN诊断有重要价值;另可参考患者年龄及长期高血压病史以资鉴别.
赵卫民 , 方明 , 袁洪 , 李翔 , 邹秀兰 , ZHAO Wei-min , FANG Ming , YUAN Hong
2005, 26(11).
摘要:目的:观察局限黏液性水肿的临床特征及探讨免疫抑制剂在局限黏液性水肿治疗中的应用.方法:选择2003年2月至2004年11月在我院住院治疗的局限黏液性水肿32例,进行临床特征分析.随机分为A、B、C组,分别为11、10、11例,所有患者均口服常规抗甲状腺药物或左旋甲状腺素片替代治疗,同时接受含甲泼尼龙0.5 g的生理盐水250 ml及含环磷酰胺0.2 g的生理盐水500 ml静滴,1次/d,连用3 d,间隔4 d重复用,共3~6个疗程;A组在冲击治疗后局部擦0.2%倍他米松膏,3次/d,逐步减量至停用;B组在治疗间隔期病变部位局部注射地塞米松5 mg加环磷酰胺50 mg,1次/d;C组为对照组,未行局部治疗.治疗前后观察皮肤改变并判定疗效.结果:局限黏液性水肿部位好发于胫前,其他依次为双肩、头皮、上肢、耳郭,多部位发生率为50.0%;在甲状腺疾病中的发生率为8.7%;其中90.6%发生在甲状腺相关性眼病患者,71.9%合并重度突眼;3组经冲击治疗疗效均好,40.6%完全缓解,43.8%部分缓解,15.6%无效;A组同对照组C组相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仅少数患者出现轻度不良反应.结论:局限黏液性水肿可发生在多部位,多发生在Graves病患者,特别好发于重度突眼患者;免疫抑制剂静脉冲击联合病变皮肤局部治疗使疗效显著提高,尤其局部应用0.2%倍他米松膏疗效更佳.
王颢 , 孟荣贵 , 张兆明 , 李剑 , WANG Hao , MENG Rong-gui , ZHANG Zhao-ming
2005, 26(11).
摘要:目的:提高粘连性小肠内疝的治疗效果.方法:我院1995年1月至2004年10月共收治32例经手术证实的粘连性小肠内疝,对其临床特点及诊治经过加以分析.结果:32例粘连性小肠内疝患者中男14例,女18例,年龄18~77岁,平均(50.6±15.2)岁.30例患者曾接受手术治疗.其中20例肠坏死者均行坏死肠段切除吻合术,另12例无肠坏死者行粘连松解和肠复位术.术后发生并发症7例,其中死亡1例.住院6~35 d,平均住院15.5 d.粘连性小肠内疝的早期诊断要点为:(1)手术史;(2)无明显诱因突发持续性剧烈腹痛,解痉治疗无缓解,常伴恶心呕吐;(3)常有固定性压痛,肠鸣音亢进;(4)辅助检查可提示肠梗阻征象.结论:对于不明原因的急腹症患者,考虑到粘连性小肠内疝及其临床特点,可望获得早期诊断;若诊断确立应及时手术治疗,可获得理想的治疗效果.
赵英 , 廖立新 , 陈桂群 , 李国辉 , ZHAO Ying , LIAO Li-xin , CHENG Gui-qun
2005, 26(11).
摘要:目的:探讨酸化电位水在烧伤创面治疗中的作用. 方法:用酸化电位水冲洗湿敷烧伤浅Ⅱ度创面,每天换药1次,观察创面疼痛、创面分泌物、创面细菌培养、愈合时间,用灭菌生理盐水作对照.结果:酸化电位水冲洗湿敷创面后,创面疼痛减轻、分泌物减少、细菌培养阳性率减少、创面愈合时间提前.结论:酸化电位水在烧伤创面治疗中有较好的疗效.
陈箫莹 , 彭兆云 , 孙学军 , 杜晶 , 康志敏 , 李润平 , 刘昀 , 陶恒沂 , 蒋春雷 , CHEN Xiao-ying , PENG Zhao-yun , SUN Xue-jun
2005, 26(11).
摘要:
金志军 , 张璐定 , 霍晓溪 , 李文 , Weid P , Hertwig K , Dudenhausen JW , JIN Zhi-jun , ZHANG Lu-ding , HUO Xiao-xi
2005, 26(11).
摘要:
2005, 26(11).
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