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 26(12):1333-1336.
摘要:目的:通过分析clusterin的糖基化翻译后修饰状态和定位改变,探讨clusterin在食管鳞癌发生过程中可能的分子机制。方法:对23例食管鳞癌组织及其配对正常食管上皮标本,采用蛋白去糖基化和免疫印迹方法分析不同clusterin蛋白异构体的糖基化修饰状态;采用免疫组化方法分析食管鳞癌组织clusterin异构体定位改变。结果:通常成熟型clusterin在还原状态下相对分子质量为40 000,是一种糖基化的蛋白质,定位于正常食管上皮基底膜下食管黏膜层的疏松结缔组织中并经食管腺分泌到食管黏膜表面和血浆中。23例食管鳞癌组织中clusterin蛋白糖基化修饰均异常,未成熟的clusterin前体和核型clusterin聚集在癌细胞内,而糖化的成熟型clusterin在食管黏膜基质层减少并消失。结论:食管鳞癌中clusterin蛋白的去糖基化修饰及其定位改变可能与肿瘤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2005, 26(12):1337-1339.
摘要:目的:检测RECK基因及MMP-2、MMP-9在不同前列腺细胞株BPH-1、DU-145、LNCap以及PC-3中的表达,探讨其表达差异及其意义。方法:应用RT-PCR检测4种不同前列腺细胞株RECK及MMP-2、MMP-9 mRNA的表达;应用Western印迹法检测不同前列腺细胞株中RECK蛋白的表达。结果:前列腺癌细胞株DU-145、LNCap以及PC-3中RECKmRNA的表达较良性前列腺增生细胞株BPH-1中明显降低(P<0.01)。另外,DU-145、LNCap以及PC-3细胞株中RECK蛋白的表达较正常组织明显降低(P<0.01)。结论:RECK基因在前列腺癌中的表达量明显下降,而MMP-2、MMP-9的表达量明显升高,RECK基因可能通过抑制MMP-2、MMP-9的表达起到抑癌基因的作用。
2005, 26(12):1340-1342.
摘要:目的:构建带有琥珀突变的辅助病毒VCSM13N1,为建立选择感染性噬菌体(SIP)技术平台奠定基础。方法:选择辅助病毒VCSM13蛋白ⅢN1区的Q51作为靶位点,采用重叠延伸PCR方法对其进行定点突变,经酶切及序列分析进行确认;噬斑计数法检测该琥珀突变在允许和非允许菌株中的开、关效应;以HBsAg抗体作为模式体系来确定该突变子作为辅助病毒的可行性,并对其性能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获得了琥珀突变子VCSM13N1,在允许菌株XL1-Blue中其滴度达到2.5×1011,与野生型VCSM13相似(4×1011),而用非许可菌株HB2151进行噬斑计数时,滴度在106水平,降低了数万倍。来源于菌株HB2151的突变病毒感染XL1-Blue计数噬斑,其滴度最高为5×109,降低了50倍;以其在许可菌中制备HBsAg噬菌体抗体,可以得到与野生型相似的结果。结论:琥珀突变子VCSM13N1可以作为辅助病毒,而且在非允许菌株HB2151中有一定的关闭效应。
2005, 26(12):1343-1346.
摘要:目的:构建含人乳头状瘤病毒16E7(HPV16E7)基因的真核表达载体,观察HPV16E7对人喉癌HEp-2细胞系生物学特性的影响,为后续实验提供研究对象。方法:以含HPV16E7基因的中间质粒pET28a-HPV16E7为模板扩增出HPV16E7基因全长序列,将其克隆到真核表达载体pcDNA3.1/myc-His(-)B中,并进行序列分析和酶切鉴定。电穿孔法将重组体pcDNA3.1/myc-His-HPV16E7转染入喉癌HEp-2细胞中,Western印迹法检测HPV16E7蛋白的表达,相差显微镜观察转染前后的HEp-2细胞系形态学变化,流式细胞仪检测转染前后细胞生长周期的改变。结果:成功构建并将pcDNA3.1/myc-His-HPV16E7转染入人喉癌HEp-2细胞中;转染后HEp-2细胞增生活跃,S期明显延长,并能够稳定表达HPV16E7蛋白。结论:HPV16E7有促进HEp-2细胞的致瘤活性;真核表达载体pcDNA3.1/myc-His-HPV16E7可为下一步建立动物模型和喉癌体外治疗实验提供研究工具。
2005, 26(12):1347-1349.
摘要:目的:制备抗Annexin B1单克隆抗体,为进一步研究Annexin B1的生理功能奠定基础。方法:制备了具有抗原性的Annexin B1,并采用脾内包埋法免疫小鼠,无菌取出脾细胞与骨髓瘤细胞SP2/0进行融合,随后以ELISA方法和有限稀释法进行3次筛选和亚克隆。结果:用杂交瘤技术,我们获得了1株杂交瘤细胞株,能稳定地分泌高滴度的针对Annexin B1的特异单抗。结论:成功筛选并制备了Annexin B1的特异单抗,为下一步功能研究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005, 26(12):1350-1353.
摘要:目的:探索125I籽粒间质内放射治疗恶性胶质瘤的合适剂量。方法:将C6胶质瘤株移植到雌性BALB/c无胸腺小鼠右肩皮下建立24只荷瘤鼠模型,并随机分为4组:对照组、空白籽粒组0、.4 mCi(14.8 MBq)籽粒组0、.8 mCi(29.6 MBq)籽粒组。将相应剂量的125I籽粒入肿瘤中心后,观察肿瘤生长情况并绘制肿瘤生长曲线;处死动物后,取肿瘤标本,病理组织切片H-E染色,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情况,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测定P53蛋白表达。结果:(1)0.4 mCi籽粒组肿瘤体积较对照组及空白籽粒组小(P0.05);但0.8 mCi籽粒组在种植125I籽粒后3 d内体积较其他3组大(P
2005, 26(12):1354-1357.
摘要:目的:对比研究耐药及非耐药肺癌细胞株对竹红菌乙素-光动力疗法(HB-PDT)的反应性,以及耐药肿瘤对HB-PDT及化疗药物顺铂的反应性之间是否存在差别。方法:以不同浓度的竹红菌乙素(HB)分别孵育人肺腺癌细胞系A549及经顺铂(DDP)诱导耐药的多药耐药细胞系A549/DDP,然后分别在铜蒸汽激光混合光饱和光剂量条件下进行照光处理,照光后继续孵育24 h,MTT法分别测定不同HB浓度下2种细胞的存活率,分别绘制HB对2种细胞存活率曲线并拟合曲线方程,根据方程求出HB对2种细胞的半数杀伤浓度(IC50)。结果:HB-PDT对经顺铂诱导耐药及非耐药细胞系均具有很强的杀伤效应,HB-PDT对A549及A549/DDP的IC50分别为33.82 ng/ml和34.19 ng/ml,两者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顺铂对A549及A549/DDP的IC50分别为1.06μg/ml和8.06μg/ml,两者之间差异显著(P<0.01);HB-PDT和化疗药物顺铂对耐药肿瘤细胞杀伤效应间差异显著(P<0.01)。结论:HB-PDT对于耐药及非耐药细胞的光毒效应无显著差别。HB-PDT对耐药肿瘤细胞具有明显的光毒效应,其杀伤经顺铂耐药肿瘤细胞的效果明显优于已产生耐药的化疗药物。HB-PDT有可能发展为对顺铂耐药肿瘤的有效治疗手段。
2005, 26(12):1358-1360.
摘要:目的:观察肺保护性通气治疗胸腔海水致急性肺损伤(ALI)的疗效。方法:健康杂交犬18只,锐器致开放性气胸后胸腔内注入海水(35 mg/kg)制备ALI动物模型,随机分为3组。未救治组犬未实施任何救治措施;普通救治组给以鼻导管吸氧、安放胸腔闭式引流、静脉输入5%葡萄糖等;肺保护性机械通气救治组给以机械通气、安放胸腔闭式引流、静脉输入5%葡萄糖等。动态观察动脉血气(PaO2、PaCO2、PaO2/FiO2)、血流动力学(心率、平均动脉压、心输出量)、外周血炎症介质(TNF-αI、L-6I、L-8)的变化。结果:犬致伤后PaO2显著降低,PaO2/FiO2<0.05),机械通气救治组血流动力学指标与普通救治组无显著差异。结论:应用肺保护性机械通气治疗胸腔海水导致的ALI,能有效纠正低氧血症、改善氧合。
丁新民;段蕴铀;彭朝胜;冯华松;薛志强;孟激光;张新红;徐勤枝;
2005, 26(12):1361-1364.
摘要:目的:观察地塞米松对海水淹溺性肺水肿兔的动脉血氧分压(PaO2)及肺水肿的影响。方法:24只兔随机分成对照组和地塞米松治疗组,每组各12只。制备海水淹溺性肺水肿机械通气模型后,地塞米松治疗组在海水灌注20 min后经颈动脉注射地塞米松(1 mg/kg),对照组则注入2 ml生理盐水。观察海水灌注前即刻、海水灌注后20 min和180 min的PaO2、PaCO2、胸肺静态顺应性(CT)、动态顺应性(CD),并检测血管外肺水含量指数(EVLWI)及伊文思兰漏出指数(ELI)。结果:两组海水灌注前即刻和海水灌注后20 min的PaO2、PaCO2、CT及CD均无统计学差异,但海水灌注后180 min地塞米松治疗组的PaO2、CT及CD均显著高于对照组,而PaCO2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地塞米松治疗组的EVLWI和ELI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地塞米松可改善海水淹溺性肺水肿兔的缺氧及减轻肺水肿。
2005, 26(12):1365-1367.
摘要:目的:了解东南沿海海域细菌分布之特征,观察致病菌的伤口感染特征。方法:经大范围海水采集后行海洋细菌增菌培养、分离、鉴定及药物敏感性分析,同时进行单一优势细菌的小鼠毒力实验和伤肢感染实验,并行组织病理光镜检查。结果:(1)共分离出34种203株细菌,其中弧菌科159株(78.33%),肠杆菌科24株(11.82%),非发酵菌15株(7.39%),革兰阳性球菌3株(1.37%),厌氧菌2株(0.99%)。(2)对21种抗生素的敏感性依次为亚氨培南、奈替米星、左氟沙星、庆大霉素、环丙沙星、复方新诺明,对头孢唑啉和氨苄西林敏感性差。(3)4种优势弧菌的细菌毒力实验发现,小鼠肠、肺、肝、肾脏组织细胞水肿、变性、灶性坏死。毒力强度依次为副溶血弧菌、溶藻弧菌、海鱼弧菌、霍利斯弧菌,副溶血弧菌可致败血症。(4)通过建立小鼠伤肢感染模型,观察优势弧菌的伤口感染能力,发现实验鼠皮下及横纹肌内有大量炎性细胞浸润,并可形成蜂窝织炎。结论:菌谱调查结果涵盖了该海域及海岸带细菌分布的特征。动物实验数据证实了4种优势弧菌的毒力和伤口感染能力。
2005, 26(12):1368-1370.
摘要:目的:研制经济简便、易搬运携带、可真实模拟实船水下非接触爆炸响应的模拟舰船冲击装置。方法:根据空气动力学原理采用传感器检测技术模拟舰船冲击装置,并对该装置的冲击响应用动物实验检验。选择4个冲击级别,每组10只青紫兰兔,分别观察不同冲击加速度、冲击持续时间和位移对实验兔的致伤作用。结果:本装置性能稳定、安全,冲击加速度值最高可达1 000 m/s2,持续时间约2 ms,砧板位移约100 mm;4个冲击加速度级别差异显著,数据重复性好;兔冲击伤主要表现为胸腹腔脏器的不同程度点片状出血,未见脏器破裂,尤以肺损伤率最高,其损伤程度和波及范围随冲击加速度的增大有加重趋势。结论:该装置可模拟舰船冲击环境。
2005, 26(12):1371-1373.
摘要:目的:介绍一种新的标准化logMAR视力表及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按照Weber-Fechner法则设计本视力表和记录方法。采用三划等长的E形视标,视标大小及排列采用均匀的几何增率,每行视标数为4个,共14行,每两行视标变化进率为1010。视力检查距离是为3 m。视力记录可选择视角对数记录、小数记录。以国家“标准对数视力表”为标准,通过检查100人的单眼裸眼视力验证本视力表检查结果的可靠性。结果:该视力表纠正每行之间视标个数不等和大视标个数较少的缺点,采用多种视力记录方法,并可以作多种视力记录的相应数值的转换。本视力表与国家“标准对数视力表”检测结果具有很好的相关性和一致性。结论:本标准化logMAR视力表具有检查结果可靠、视力统计方便、准确的优点,可应用于眼视光临床、教学和科研工作。
2005, 26(12):1374-1376.
摘要:目的:利用成年大鼠膈肌膈神经不均匀牵拉标本,研究维库溴铵对神经肌肉接头部位的电生理学影响。方法:快速处死成年健康Wistar大鼠制备离体大鼠不均匀牵张膈肌膈神经标本(INSMP);记录到正常微终板电位(MEPP)和终板电位(EPP)后,观察维库溴铵在相当于大鼠4×ED95(4μg/ml)、2×ED95(2μg/ml)、1×ED95(1μg/ml)和0.5×ED95(0.5μg/ml)的剂量时对MEPP频率和幅度的影响。结果:维库溴铵在0.5μg/ml浓度时对正常大鼠离体不均匀牵张膈肌膈神经(INSMP)上的MEPP的频率、幅度以及EPP幅度无明显影响;在1μg/ml剂量时,给药后5 min始对MEPP频率、幅度以及EPP幅度产生明显抑制作用(P
2005, 26(12):1377-1379.
摘要:目的:观察洛伐他汀对大鼠系膜细胞增殖及对人TGF-β1基因启动子活性的作用。方法:(1)应用MTT法观察洛伐他汀(10-7、10-6、10-5、10-4mol/L)对大鼠系膜细胞增殖的作用;(2)将不同长度的人TGF-β1基因启动子片段与氯霉素乙酰基转移酶(CAT)报告基因组成重组体phTGF2.14和phTGF1.12,采用脂质体法转染至大鼠系膜细胞中,分别加入不同浓度的洛伐他汀(10-7、10-5mol/L)进行干预,用ELISA方法检测报告基因CAT的活性。结果:(1)不同浓度洛伐他汀对大鼠系膜细胞增殖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与对照组比较有明显差异(P
2005, 26(12):1380-1383.
摘要:目的:探讨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活化型受体((peroxisome proliferator-activated receptor gamma,PPARγ)激动剂吡格列酮防治痛风性关节炎的可行性及机制。方法:于大鼠单侧踝关节腔内注射1 mg(20 mg/ml×50μl)尿酸钠晶体(monosodi-um urate,MSU)建立急性痛风性关节炎模型。以RT-PCR法检测PPARγ在关节炎滑膜0、4、8、24和48 h表达的动态变化。通过比较2、4、6、8、10、12、24和48 h关节炎症、肿胀、功能障碍指数和病理变化观察口服不同剂量(4 mg.kg-1.d-1、20 mg.kg-1.d-1)吡格列酮对关节炎的影响。结果:关节滑膜PPARγ表达呈时间依赖方式增加,在关节炎48 h后尤为明显。在诱发模型24 h内,吡格列酮对关节炎未见明显作用;而在48 h大剂量吡格列酮可显著减低关节炎的炎症、肿胀、功能障碍指数和滑膜炎性细胞浸润,但小剂量疗效不明显。结论:大剂量吡格列酮可显著减轻大鼠急性痛风性关节炎。关节炎后期PPARγ表达增加有利于药物起效和痛风的自发缓解。
2005, 26(12):1384-1387.
摘要:目的:评价术中3D超声神经导航系统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2004年7~9月,应用SonoWand(MISON)超声神经导航系统进行术中导航20例,其中男性13例,女性7例,年龄3~59岁。病变部位:额叶4例,颞叶4例,额颞叶3例,额顶叶2例,小脑1例,多发病灶1例,脊髓病变2例,其他3例。病变性质:胶质瘤9例,转移瘤2例,脑膜瘤2例,蛛网膜囊肿3例,透明隔囊肿1例,脑积水1例,脊髓软化灶1例,脊髓空洞症1例。结果:本组脑肿瘤13例,共14个病灶;全切除13个(92.9%)、次全切除1个(7.1%)。手术切口长度和骨瓣较常规开颅手术小。病灶邻近运动区的7例患者,5例术后肌力未受影响,2例出现一过性肌力下降,2周后恢复至术前水平。囊肿4例,引导神经内镜进行手术获得成功。脊髓病变2例,超声导航定位成功。1例脑积水患者,行脑室腹腔分流术,经注册分流管,放置在理想位置。本组未发现应用超声神经导航系统导致手术并发症。结论:术中3D超声神经导航系统具有定位准确、动态示踪、微侵袭、安全可靠等特点,具有术中实时超声扫描功能,解决了脑组织移位问题,有助于提高脑肿瘤的全切除率,降低手术并发症。
2005, 26(12):1388-1391.
摘要:目的:分析比较颈椎前路非限制性钢板与限制性钢板的生物力学差异。方法:6具成人新鲜颈椎标本行C4-5椎间盘摘除术,每个标本依次在无钢板固定、非限制性钢板固定、限制性钢板固定、限制性钢板固定+植骨块吸收1 mm、非限制性钢板固定+植骨块吸收1 mm 5种情况下分别采用椎间压力传感器及应变计测量椎间压力负荷与钢板负荷。结果:(1)无钢板固定、非限制性钢板固定、限制性钢板固定3种情况下,椎间压力递减,且差异显著(P<0.01)。(2)无论椎间植骨有无吸收塌陷,限制性钢板均较非限制性钢板传递更多负荷(P<0.01)。(3)在植骨块出现吸收塌陷后,后柱结构分担负荷均有增加,尤以使用非限制性钢板增加明显(P<0.05)。(4)钢板除了传递压缩应力外,还会产生弯曲应力,无论有无植骨吸收塌陷产生,限制性钢板产生弯曲应力均明显大于非限制性钢板(P<0.05)。结论:颈椎非限制性钢板在单节段减压植骨融合时可以较限制性钢板为植骨块分担较多的椎间压力负荷,利于椎间融合。当植骨块出现吸收塌陷时,非限制性钢板会增加后柱结构的压力负荷。限制性钢板产生较大的弯曲应力,钢板发生断裂的可能性大。
川玲;赵文锐;朱家瑞;许根祥;王新强;高春华;王伟;方庭正;
2005, 26(12):1392-1395.
摘要:目的:评价18F-FDG双探头符合线路(DHC)显像对结直肠癌术后复发和转移的诊断价值。方法:18F-FDG DHC观察43例结直肠癌术后随访患者,并与同期CT或B超等传统检测方法的结果对比。结果:18F-FDG DHC显像显示本组43例中阳性34例,阴性9例。病灶75个,病灶最大直径约为1.1~8.0 cm,平均(3.36±1.58)cm。半定量结果显示病灶的T/NT(靶与非靶)比值是1.57~20.75,平均7.64±4.92。CT或B超检查阳性31例,阴性12例。对比18F-FDG DHC显像,阳性符合率为26/31(84%),阴性符合率3/12(25%)。癌胚抗原(CEA)检查阳性9例,阴性9例,对比18F-FDG DHC显像,阳性符合率9/9(100%),阴性符合率5/9(56%)。本组18F-FDG DHC显像的真阳性27例,真阴性7例,假阳性3例,假阴性2例,灵敏度93%,特异性70%,准确率87%,阳性预测率90%,阴性预测率78%。结论:18F-FDG DHC显像对观察结直肠癌术后及放化疗后的复发或转移有较大临床价值。
2005, 26(12):1396-1399.
摘要:目的:评价18F-FDG PET/CT显像在颞叶癫癎术前的定位作用。方法:对53例临床诊断为颞叶癫癎患者行EEG检查及Discovery LS PET/CT扫描仪显像,其中的38例在皮质脑电图(ECoG)监测下行手术治疗,比较EEG、术中ECoG及病理结果与18F-FDG PET/CT显像定位的一致性。结果:53例患者均获得清晰的脑解剖与功能双重显像;颞叶癫的PET/CT显像敏感性为94.3%(50/53);PET结果阳性的50例中,多种EEG检查发现有明确癫癎样放电者为42例(85.0%),其中明确有定侧意义32例与PET/CT结果完全或基本一致的占93.8%(30/32),定侧结果相反2例。38例接受手术者,PET/CT结果与术中ECoG定位完全或基本相符的32例,相反6例,所有患者病理结果均证实为海马硬化或萎缩;以ECoG监测结果为标准,PET/CT对癫灶检出的特异性为84.2%(32/38)。结论:18F-FDG PET/CT可以实现颞叶癫癎的解剖与功能双重显像,是颞叶癫癎灶术前定位较为灵敏有效的一种无创检查,但其显像结果的解释必须慎重,尤其应强调PET/CT结果与EEG结果的一致性是病灶定侧定位的关键。
2005, 26(12):1400-1403.
摘要: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α干扰素治疗应答与肿瘤坏死因子(TNF)及白介素10(IL-10)单核苷酸多态性的相关性。方法:对43例α干扰素抗病毒治疗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治疗结束后随访6个月;以随访完成时完全应答和部分应答者为应答组,无应答者为无应答组;随访完成后应用TaqMan技术对43例患者TNF-α-238、TNF-α-308、TNF-β(LTA)+723、IL-10-592位点进行基因型分析。结果:43例患者中α干扰素治疗应答组26人,无应答组17人。应答组和无应答组之间TNF-α-238、TNF-α-308、TNF-β+723基因型的分布无显著差异。干扰素治疗应答组IL-10-592位点等位基因A的出现频率高于无应答组(P<0.05)。结论: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干扰素治疗应答与TNF-α-238、TNF-α-308、LTA+723位点单核苷酸多态性可能无关,而与IL-10-592位点等位基因A可能有关。
2005, 26(12):1404-1406.
摘要:
2005, 26(12):1406-1407.
摘要:目的:探讨钡剂在基于CT的非均匀衰减校正中产生伪影的规律。方法:对含有钡剂液体模型行18F正电子符合线路显像,通过视觉分析比较非均匀衰减校正(AC)和非衰减校正(NAC)图像。结果:均匀液体的NAC图像放射性分布呈中央低周边高的不均匀状态,AC图像放射性分布均匀。在有钡剂部位NAC图像出现低于周围液体计数的“冷区”,而AC图像出现高于周围计数的“热区”。浓度10%以上的钡剂部位均有“热区”伪影。结论:基于CT的正电子符合探测的AC能够改善图像质量。模型中的钡剂可能造成衰减的过度校正,形成“热区”伪影。因此,在判读CT校正的正电子符合探测图像时需谨慎识别由钡剂引起的“热区”伪影。
2005, 26(12):1408-1410.
摘要:目的:观察茶多酚(tea polyphenols,TP)在不同浓度和不同作用时间下,对由血管紧张素Ⅱ(angiotensinⅡ,AngⅡ)所致的血管内皮细胞分泌内皮素(endothelin,ET)功能的影响,探讨TP对血管内皮细胞的保护作用。方法:将培养的血管内皮细胞分为4个组:空白对照组、AngⅡ(10-7mol/L)组、高浓度(50 mg/L)TP+AngⅡ组、低浓度(25 mg/L)TP+AngⅡ组,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AngⅡ及TP作用前及作用后0.5、6、24 h各组细胞培养上清中的ET含量。结果:(1)AngⅡ组培养上清的ET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而低浓度TP在各作用时间点均较高浓度TP组及AngⅡ显著下降(P<0.01)。结论:TP对AngⅡ所致血管内皮细胞分泌ET的功能具有抑制作用,提示TP对血管内皮细胞具有保护作用;且低浓度TP的保护作用要强于高浓度TP。
张宁坤;朱智明;王志国;李贤峰;宋智心;朱家瑞;贺声;高连如;
2005, 26(12):1410-1411.
摘要:目的:探讨CD34+细胞含量在骨髓单个核细胞移植治疗心力衰竭中的作用。方法:选择缺血性心力衰竭患者30例,测定移植前骨髓单个核细胞中CD34+细胞含量。观察患者移植前和移植后3个月的心肌梗死缺损区面积、左室射血分数、每搏量的变化。结果:在移植后3个月,CD34+细胞4.45×105者(P<0.05)。结论:在骨髓单个核细胞移植治疗心力衰竭的过程中,细胞系中CD34+细胞含量多者,其心功能改善好于CD34+细胞含量少者。
2005, 26(12):1412-1414.
摘要:目的:使用新型DOTA类螯合剂p-SCN-BZ-DOTA对进口人鼠嵌合型抗CD20单抗美罗华进行90Y标记,确定最佳标记条件。方法:采用先螯合抗体再标记核素的方法制备放免复合物,在固定抗体、螯合剂、核素用量及缓冲液的前提下,采用正交设计考察标记反应中的3个关键因素pH值、温度、标记时间对其比活度的影响,确定最佳标记条件。结果:不同标记条件下,放免复合物的比活度波动在0.122~0.327 mCi/mg之间,统计分析后发现,最佳标记条件为:pH值7.5,4℃反应2 h。结论:使用新型螯合剂p-SCN-BZ-DOTA可成功制备90Y-抗CD20单抗放射免疫药物,其放化纯度可满足临床研究使用。
胡明;虞积耀;王育红;孟宇宏;郑集义;姚林;刘肖;姜涛;王大鹏;徐华彪;
2005, 26(12):1415-1417.
摘要:目的:探讨腹部开放伤合并海水浸泡时内毒素及增敏系统———脂多糖结合蛋白(lipopolysaccharide-binding protein,LBP)和CD14在肺脏损伤中的作用。方法:雄性大鼠60只,随机分为正常组、腹部开放伤对照组、腹部开放伤合并海水浸泡0.5、1、23、h组(n=10)。应用鲎试剂基质显色法检测血浆中的内毒素水平;应用RT-PCR方法检测肺脏中LBP及CD14的mRNA;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肺中LBP及CD14蛋白。结果:腹部开放伤大鼠经海水浸泡2 h3、h后,血浆中内毒素水平明显升高(P<0.05,P
2005, 26(12):1418-1420.
摘要:目的:研究深低温停循环(DHCA)时经右锁骨下动脉持续脑灌注对脑组织的保护效果。方法:36只杂种猫随机分为3组(n=12)。组Ⅰ:单纯DHCA 90 min。组Ⅱ:DHCA+经上腔静脉逆行脑灌注90 min。组Ⅲ:DHCA+经右锁骨下动脉脑灌注90 min。检测各组脑组织超微结构变化及颈静脉血氧饱和度、颈静脉血乳酸含量、脑组织ATP含量。结果:复温后组Ⅰ颈静脉血氧饱和度为(61.7±7.0)%,低于组Ⅱ(69.0±6.1)%和组Ⅲ(71.2±5.5)%(P<0.01),且组Ⅲ高于组Ⅱ(P<0.05)。结论:深低温停循环经右锁骨下动脉持续脑灌注更有利于脑组织的氧供需平衡,可以避免严重的脑缺血性损伤和保持满意的脑能量代谢水平。
2005, 26(12):1420-1421.
摘要:目的:探讨局部晚期鼻咽癌的综合治疗方法。方法:1995年1月至1999年12月,局部晚期鼻咽癌86例。先用面颈联合野放疗36~42 Gy,之后面颈分野,鼻咽继续放疗至66~76 Gy。对鼻咽残存者50例补充近距离治疗,总量12~18 Gy;8例T4患者用立体定向放射外科(伽玛刀)补充剂量7~9 Gy。放疗结束后2周行化疗,药物为顺铂或卡铂、5-氟脲嘧啶、甲酰四氢叶酸钙,1~3个疗程。未分化癌者放化疗同时进行。结果:随访从化疗第1个疗程结束开始至2005年3月。总缓解率(CR+PR)86.1%(74/86)。3、5年局部控制率62.8%(54/86)和39.5%(34/86);3、5年生存率67.4%(58/86)和43.0%(37/86)。随访期未见严重并发症。结果:对局部晚期鼻咽癌用以放疗为主的综合治疗,疗效满意,不会增加严重并发症的发生率。
2005, 26(12):1422-1424.
摘要:目的:了解前负荷变化对多普勒组织成像(DTI)二尖瓣环运动速度波形测量的影响。方法:利用DTI对42例肾透析患者透析前后二尖瓣环间隔、侧壁、前壁、下壁、前间隔、后壁6个位点的运动速度波形进行了测量。结果:与透析前比较,透析后42例患者的血压、左室内径、左室容量、左室射血分数及左心排血量均无明显改变,但患者的体质量多有减轻(P<0.05),心率加快(P<0.05),其中MV-E减低明显(P0.05);平均s波(MVan-s)没有明显改变。结论:由于透析并不能显著改善肾功能不全患者的心肌收缩与舒张状况,考虑到心率、前负荷变化所带来的测量影响,肾功能不全患者透析后DTI测定二尖瓣环e/a比值减低不一定能说明患者的左室舒张功能减低。
2005, 26(12):1425-1426.
摘要:目的:分析多系统萎缩(multiple system atrophy,MSA)患者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rainstem auditory evoked potential,BAEP)、下肢体感诱发电位(somatosensory evoked potential,SSEP)、视觉诱发电位(visual evoked potential,VEP)的变化及诊断价值。方法:对28例MSA患者行BAEP检测,20例MSA患者行SSEP检测,10例MSA患者行VEP检测,并将检测结果与电生理检查正常值对照。结果:BAEP异常16例(57%),其中Ⅴ波缺失2例,Ⅴ波潜伏期(potential latency,PL)延长6例,Ⅲ波PL延长3例,Ⅰ波PL延长2例,Ⅰ-Ⅲ、Ⅲ-Ⅴ、Ⅰ-Ⅴ峰间潜伏期(interpeak potential latency,IPL)延长8例,Ⅲ-Ⅴ/Ⅰ-ⅢIPL比值>1者11例,Ⅴ波波幅低,波幅Ⅴ/Ⅰ2 ms 4例;VEP异常2例(20%),为P100波PL延长。结论:诱发电位的检测,尤其是BAEP对MSA的早期辅助诊断有较大帮助。
2005, 26(12):1427-1428.
摘要:目的:探讨内镜第三脑室造瘘术(ETV)并发症发生的原因及其防治措施与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58例患者58次ETV手术13例次并发症发生的原因及其处理结果。结果:并发症发生7人(12.1%)7种共13例次,其中颅内积气4例次,硬膜下积液3例次,颅内感染2例次,头皮切口脑脊液漏1例次,脑室内积血1例次,内镜隧道内迟发出血1例次,偏身无汗1例次。至复查时,7例中脑积水临床改善5例,无变化1例,恶化1例。结论:为减少ETV并发症的发生,熟悉脑室系统解剖、熟练内镜器械脑室内操作是根本。
2005, 26(12):1429-1430.
摘要:目的:评价深部脑电记录电极引导立体定向手术治疗顽固性癫癎的手术疗效。方法:对24例顽固性癫癎患者采用深部脑电记录电极引导立体定向脑内核团毁损术,并对其中4例进行了手术前后的神经心理学检查,主要包括瑞文智力、心算、图形配对、划清、记忆广度、指叩试验等。结果:随访3~28个月,发作完全消失12例,减少75%以上7例,减少50%~75%者3例,无变化2例。总有效率为22/24,显效19/24。神经心理学检查表明手术前后智力、记忆力无明显差异。结论:深部脑电记录电极引导立体定向脑内核团毁损术治疗顽固性癫癎创伤小,并发症少,不影响智力与记忆力。术中应用深部脑电记录电极、采用合理手术入路以及多靶点治疗是提高手术疗效的有利因素。
康静波;聂青;张丽萍;李建国;齐文杰;王仁秋;闫晓梅;陈陶;
2005, 26(12):1431-1432.
摘要:目的:分析体部伽玛刀配合热化疗治疗软组织肉瘤的效果。方法:2004年2~8月收治软组织肉瘤20例。均为术后复发或转移。采用OUR-QGD型体部伽玛刀,55%~70%等剂量线包绕计划靶区;4~6 Gy/次,10~12次,总剂量45~56Gy;每日或隔日治疗。热疗用迈达公司生产内生场Ⅱ型机,伽玛刀治疗后开始,每周2次,共6次;每次1 h,热疗中给予替加氟0.6~1.0 g静滴,亚叶酸钙0.2 g静滴,给药4~6次。结果:治疗3个月后有效率为80.0%(16/20),1年局部控制率及生存率分别为85.0%(17/20)、90.0%(18/20),平均生存13.65个月,中位生存13个月。随访期未见严重放射性并发症。结论:伽玛刀联合热化疗治疗软组织肉瘤,近期疗效满意,该方法对术后复发软组织肉瘤是较好的局部治疗方式。
2005, 26(12):1432-1434.
摘要:目的:回顾总结分期乳突鼓室成形术在以提高听力为目的的功能性耳显微外科中的作用。方法:我科1993年10月至2004年5月2 900例各类中耳手术中行分期鼓室成形术随访资料完整的共计112例,随访1~5年,主要术式为保留外耳道后壁的乳突切开鼓室成形术、切除外耳道后壁的乳突切开鼓室成形术、保留骨桥的乳突切开鼓室成形术。结果:112例分期手术中,93例(83%)愈合良好,其中7例一期术后干耳,但二期手术中发现后鼓室及鼓窦处胆脂瘤珠及肉芽组织;18例(16%)存在不同程度的术后并发症,包括一期术后出现移植物穿孔或延迟愈合,在后鼓室、鼓窦、面神经隐窝等处发现胆脂瘤肉芽组织,但鼓室黏膜有不同程度的修复。112例分期手术术后1年气导听力(0.5 k1、k、2 k平均听力)较术前提高15 dBHL。结论:在彻底清除病灶基础上,合理而有计划的行分期手术修复鼓室黏膜,恢复中耳含气空腔,可为听骨链重建创造条件,以提高听力。
2005, 26(12):1434-1435.
摘要:目的:探讨肺癌脑转移综合治疗的方法和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1996年10月至2004年12月间我院收治的资料完整的54例肺癌脑转移的生存期及生存率。其中非小细胞肺癌37例,小细胞肺癌17例;单发转移灶31例,多发转移灶(≥2个)23例。肺部手术联合脑部手术或γ刀且加术后化疗者29例,未行肺部手术而以化、放疗为主的保守治疗25例。采用Ka-plan-Meier法分析生存率。结果:肺部手术组的中位生存期(MST)为14个月,1、2、3年生存率分别为44.8%、20.9%、10.5%。非手术治疗患者的MST为8个月,1年生存率为20.1%。结论:肺部手术联合脑部手术或γ刀加术后化疗是治疗肺癌脑转移的有效方法。对因各种原因失去肺部手术机会的患者应积极进行化疗和放疗。
梅举;张宝仁;邹良健;徐志云;于伟勇;王志农;丁芳宝;赵枫;
2005, 26(12):1436-1437.
摘要:目的:报告作者12年间(1992年6月至2004年12月)施行43例主动脉瓣成形术的体会。方法:全组43例,男30例,女13例,年龄5~57岁,平均(29.6±14.7)岁;动脉脉压差为50~80 mmHg(1 mmHg=0.133 kPa),心胸比例0.53~0.76。超声多普勒提示重度主动脉瓣关闭不全(AR)7例,中度25例,轻-中度11例。其中先天性心脏病26例(均伴室间隔缺损,合并主动脉瓣脱垂21例,主动脉瓣瓣环扩大3例,主动脉瓣右冠瓣叶发育不良2例;右佛氏窦瘤破裂3例;风湿性心脏病17例(单纯性AR 13例,合并轻度主动脉瓣狭窄4例)。采用主动脉瓣叶折叠悬吊(19例)、主动脉瓣叶中央三角形切除(2例)、交界折叠环缩(3例)、主动脉瓣叶削薄(17例)、肺动脉瓣叶移植(2例)等主动脉瓣成形方法,同期处理合并病变。结果:全组43例无手术死亡。术后并发症包括低心排3例,呼吸衰竭1例,肾衰1例,心律失常4例,均经相应处理后痊愈出院。术后随访6个月~13年(平均5.6年),1例死于人工心脏瓣膜心内膜炎,2例再次手术行主动脉瓣置换,余40例中37例主动脉瓣功能良好,3例有轻-中度AR,但左心室大小及功能基本正常。结论:先天性主动脉瓣叶的脱垂可行折叠悬吊法或中央三角形切除脱垂的瓣叶纠正关闭不全;主动脉瓣环扩大可行环缩折叠纠正瓣叶关闭不全。风湿性病因引起主动脉瓣关闭不全者,可将增厚的中心体部位削薄,改善主动脉瓣的对合及其关闭功能。成形术中食管超声心动图检查十分重要。
2005, 26(12):1438-1439.
摘要:
2005, 26(12):1439-1440.
摘要:
2005, 26(12):1442-1443.
摘要:
2005, 26(12):1444-1445.
摘要:
2005, 26(12):1445-1446.
摘要:
2005, 26(12):1448-1449.
摘要:
2005, 26(12):1450-1451.
摘要:
2005, 26(12):1451-1452.
摘要:
2005, 26(12):1452-1452.
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