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 26(7).
摘要: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是导致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主要病因之一.研究表明,由于血管壁外界的代偿性扩张,即使粥样硬化斑块的容积有较大增加,管腔的面积却可以长时间保持不变.因此,在了解颈动脉狭窄程度的同时,更应该关注粥样硬化斑块形态学的变化.快速、高分辨成像方法的出现,使MRI能够无创地显示颈动脉粥样硬化血管壁的细微结构,以了解粥样硬化斑块的程度、检出斑块的内容物(脂质核、出血、纤维帽、钙化、溃疡等)并最终将不稳定性斑块鉴别出来.颈动脉粥样硬化MRI有可能成为治疗方案选择或疗效评价的有效方法.
2005, 26(7).
摘要:影像医学正在从传统的单纯形态学检查向着形态学和反映细胞、分子水平生理生化改变的功能学检查相结合的方向发展.功能成像技术包括CT灌注成像、MR扩散加权成像、MR灌注成像、MR波谱分析,其在肝脏、胰腺、肾脏、前列腺、淋巴结等病变方面的应用正日益受到关注,并且有较大的发展前景.CT、MR功能成像与形态学检查的结合有助于病变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刘崎 , 陆建平 , 王飞 , 王莉 , 田建明 , 汪剑 , 金爱国
2005, 26(7).
摘要:目的:评价三维增强磁共振血管造影(3D CE-MRA)对常见脑血管病的诊断及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头颅血管3D CE-MRA检查907例,226例同期行DSA检查.常规横断面T2加权像扫描,发现病变时加扫横断面T1加权及冠状面T2加权像;3D CE-MRA用钆对比剂(Gd-DTPA) 0.2 mmol/kg,注射速率3 ml/s,行增强前、增强后动脉期及静脉期3次扫描,图像减影后至工作站上三维重建.结果:(1)脑动脉狭窄或闭塞者244例,其中81例有DSA对照,82.5%(80/97)狭窄或闭塞的3D CE-MRA与DSA一致,17.5%(17/97)的3D CE-MRA所示的动脉狭窄较DSA程度重,约重10个百分点.(2)临床高度怀疑脑动脉瘤者118均有同期DSA对照,两者共诊断84例98个动脉瘤,3D CE-MRA对颅内动脉瘤的敏感性为96.1%(98/102),特异性为76.7%,准确性为91.7%.(3)脑动静脉畸形35例,27例有DSA对照,3D CE-MRA对供血动脉的显示率为81.2%(56/69),对引流静脉的显示率为87.2%(41/47),3D CE-MRA结合MRI对异常血管团的定位及立体显示优于DSA,在显示某些细节上不如DSA.结论:3D CE-MRA能无创、快速、有效诊断常见脑血管病,一次检查即能为临床提供较为全面的信息,可作为脑血管病患者的首选诊断方法.
王莉 , 陆建平 , 王飞 , 刘崎 , 田建明 , 金爱国 , 曾浩
2005, 26(7).
摘要:目的: 探讨门脾静脉血栓的三维动态增强MR血管造影(3D DCE-MRA)的影像特征和诊断价值.方法: 27例门脾静脉血栓患者行3D DCE-MRA检查及工作站三维重建,其中肝硬化继发门脾静脉血栓形成19例,非肝硬化继发门脾静脉血栓8例.结果: 门脾静脉血栓3D DCE-MRA主要表现为门脾静脉内栓子形成,正常门静脉变形、消失,局部出现扭曲的向肝性侧支血管,肝内可继发动静脉瘘,腹腔及腹壁可见离肝性侧支血管.结论: 3D DCE-MRA能清晰显示门脾静脉内栓子,同时完整显示门静脉系统及侧支循环,对临床诊断及治疗门脾静脉血栓具有重要价值.
郝强 , 田建明 , 左长京 , 王振堂 , 叶华 , 杨继金 , 毕永民 , 陈宙艳 , 毛艳君 , 潘军
2005, 26(7).
摘要:目的:探讨CT灌注成像在胰腺癌诊断中的作用.方法:胰腺癌患者39例,急性胰腺炎患者12例,正常胰腺8例,以4.0ml/s的速度团注造影剂50ml后8s,采用Siemens Bodyperfusion体部灌注成像序列,对选定部位相邻两层进行动态增强扫描.动态增强扫描结束后追加造影剂50ml(2ml/s)进行常规胰腺扫描,扫描分为动脉期、胰腺期,分别为注射造影剂后25s、45s.动态增强图像用Siemens Perfusion CT/VA11A软件处理,生成256色彩色灌注图,测量血流量、血流容积、无血管血流量、组织强化峰值、灌注起始时间和峰值时间值.结果:胰腺癌的血流量、血流容积、强化峰值较急性胰腺炎、正常胰腺低(P<0.01);灌注起始时间3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别;胰腺癌较急性胰腺炎灌注峰值时间长(P<0.05),与正常胰腺无差别;彩色灌注图直观、方便,在病变的定性诊断方面有一定作用,但如果要定量分析,仍需测量灌注值.采用Siemens Perfusion CT/VA11A软件得到的正常胰腺灌注值为(0.84±0.32)ml/(min·ml).结论:胰腺癌的血流量、血流容积、强化峰值等血流动力学指标较急性胰腺炎、正常胰腺的普遍下降;彩色灌注图直观、方便,在病变的定性诊断方面有一定作用.
萧毅 , 田建明 , 林琳 , 左长京 , 王敏杰 , 曾浩 , 邵成伟
2005, 26(7).
摘要:目的:评价多层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对冠状动脉狭窄性疾患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216例以冠心病入院的患者进行了多层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以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结果为金标准进行对照.采用Somatom Volume Zoom (4-detector-row, Siemens, Germany)进行扫描,并对冠状动脉的主干及主要分支进行了重建和诊断,其结果与金标准结果相对照,分析多层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的敏感性和特异性.结果:多层螺旋CT所显示的1 512支冠状动脉中冠状动脉狭窄160支,正确诊断139支,漏诊21支,误诊9支,敏感性87%,特异性98%,假阳性率2%,假阴性率13%.其中,对左前降支发生的病变敏感最高,达到91%.结论:多层螺旋CT对冠状动脉狭窄诊断有较高的准确性,作为一种无创性检查可用于高危人群的普查筛选,并可作为冠状动脉造影前的常规检查手段.但由于运动伪影的影响其临床应用还存在一定的限度.
朱海云 , 田建明 , 王莉 , 曾浩 , 黄盛东 , 徐静
2005, 26(7).
摘要:目的: 评估磁共振多技术扫描和小剂量多巴酚丁胺负荷超声心动图(LDDSE)检测心肌活性的价值.方法: 建立猪慢性心肌缺血模型25只,分别于模型制作前和制作后1~2个月进行磁共振多技术联合应用扫描及LDDSE检查,判断心肌缺血区和坏死区的大小,并与病理结果对照评估各种方法的敏感性、特异性.结果: 共有20只动物顺利完成所有检查,静息时MRI电影扫描共有16个节段(5.00%)运动丧失,9个节段(2.81%)运动减弱;负荷后电影扫描共有16个节段(5.00%)运动丧失为坏死心肌;负荷前后室壁运动计分指数(WMSI)有统计学差异(P<0.01);心肌灌注扫描见53个节段(16.56%)缺血;心肌活性扫描见23个节段(7.19%)坏死.静息时超声心动图检查共有16个节段(5.00%)运动丧失,13个节段(4.06%)运动减弱;负荷后共有16个节段(5.00%)运动丧失为坏死心肌,1个节段(0.31%)运动减弱,负荷前后WSMI有统计学差异(P<0.01).TTC染色见24个节段(7.50%)为无红染的苍白色梗死区.以TTC染色结果为金标准,MRI活性扫描、MRI电影、LDDSE检出无活性心肌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分别为95.80%、100%、99.70%;66.70%、100%、97.50%;66.70%、100%、97.50%. 结论: MRI心脏检查可结合形态、功能及灌注多种方法检测心肌活性,清晰显示心肌梗死的位置、程度,并可对左室室壁运动进行直观显示;LDDSE可通过评价异常心肌节段的收缩功能间接判断心肌损伤及其性质,其准确性较高且方法简便,但不能直接检测心肌灌注情况和心肌梗死的透壁程度.
刘士远 , 董伟华 , 肖湘生 , 冯云 , 杨春山 , 徐雪元 , 张沉石 , 李成洲 , 李惠民 , 李玉莉
2005, 26(7).
摘要:目的:通过动物实验摸索磁共振肺灌注成像的最佳剂量,评价灌注成像对肺栓塞的诊断价值.方法:应用5、10、15、20、25ml的Gd-DTPA溶液以3ml/s的流速对6头中华猪进行三维动态增强肺实质灌注成像(机型为 Siemens Vision 1.5T);之后,用明胶海绵颗粒制备猪肺动脉栓塞模型,再以20ml剂量和3ml/s的速度进行肺灌注成像,评价其诊断急性肺栓塞的能力,并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对照.结果: 0.125、0.25、0.375、0.5、0.625 mmol/kg 5种剂量时肺组织的强化率分别为(29.07±21.67)%、(60.39±12.21)%、(84.89±8.32%)、(87.80±8.49)%和(81.00±9.98)%;后三者与前两者比较差别有非常显著的意义(P<0.001).磁共振肺灌注成像肺栓塞病灶显示率100%(10/10),DSA为80%(8/10),栓塞区表现为楔形低信号灌注缺损,平均信号强度值为137.86±45.32,而正常的灌注区为330.14±46.52,两者差别非常显著(t=8.40,P=0.001).结论:猪肺灌注的满意剂量在0.375~0.5mmol/kg.肺动脉磁共振血管造影结合肺灌注图像显示肺栓塞比DSA好.
2005, 26(7).
摘要:目的:评价多层螺旋CT仿真内镜对冠状动脉内腔结构的显示能力,探讨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108例接受多层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及传统的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的住院患者进行了仿真内镜重建.重建冠状动脉756支.结果:(1)756支冠状动脉中568支冠状动脉获得了满意的仿真内镜图像,成功率75%.(2)88处冠状动脉狭窄仿真内镜检出76处,检出率86%.(3)24例冠状动脉支架、4例移植血管及8例冠状动脉瘘均被检出.结论:多层螺旋CT仿真内镜能够显示大多数病例冠状动脉内腔结构,不失为一种无创性的、简便、低廉的可用于冠状动脉腔内检查的手段,尤其在冠状动脉钙化严重及畸形的病例起到重要的作用.
生晶 , 田建明 , 邢伟 , 张火俊 , 王敏杰 , 萧毅
2005, 26(7).
摘要:目的:使用多层螺旋CT(MSCT)的体部灌注软件, 测量和评价淋巴结转移瘤和淋巴瘤之间及其与肌肉CT灌注值的差异和相关性.方法:采用Siemens Somato Volume Zoom 4四层螺旋CT体部灌注技术(每圈1s), 5mm层厚, 4层,120kV, 60mA;采用高压注射器注射非离子型对比剂40ml(碘浓度300mg/ml), 流速4ml/s, 延迟5s, 数据采集40s.在工作站MV300, 用Siemens Perfusion CT/VAIIA软件进行后处理(去卷积算法), 分别测量40例淋巴结转移瘤和22例淋巴瘤患者的血流量(blood flow, BF), 对照组选择50例正常体检者,测定其颈部或体部肌肉血流量,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40例淋巴转移瘤BF平均值为(0.50±0.16)ml/(min·ml), 22例淋巴瘤BF值为(0.71±0.18)ml/(min·ml), 肌肉BF值为(0.20±0.09)ml/(min·ml), 分析显示淋巴结转移瘤、淋巴瘤BF均显著高于肌肉(P<0.001);淋巴瘤BF高于淋巴结转移瘤(P<0.05).结论:MSCT灌注成像法对恶性淋巴结病变的鉴别诊断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2005, 26(7).
摘要:目的:探讨胫骨骨折内固定术后扭转角的CT测定方法及其临床价值. 方法:回顾性分析27例单侧胫骨骨折内固定术后的CT资料,并与X线片资料进行对比. 结果:所有病例均通过CT技术测得相应的扭转角值,X线片无法进行准确测量;26例胫骨骨折内固定术后扭转角与正常人比较无显著差异,1例达68°,提示存在扭转畸形. 结论:CT对胫骨骨折内固定术后扭转角的测定比较方便、精确,具有较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张静 , 田建明 , 袁小东 , 吕桃珍 , 张维娥 , 王敏杰 , 陈炜 , 张晶
2005, 26(7).
摘要:目的:评价Fisher判别模式应用于乳腺多层螺旋CT(MSCT)检测结果分析的临床价值,并在此模式下比较乳腺MSCT形态特征、血流灌注及两者综合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81例体检或钼靶发现乳腺占位性病变者行肿块(84个)MSCT平扫+组织灌注扫描,按病理随访结果分为良性组及恶性组两大类.对CT主要形态学特征(钙化、毛刺、坏死、分叶)进行评价,按病理良、恶性分组,以两组间有统计学意义的形态学征象为判别指标并行Fisher判别.由去卷积法得出血流灌注参数:血流量(blood flow, BF)、血容量(blood volume, BV)、平均通过时间(mean transit time, MTT),按病理良、恶性分组,以两组间有统计学意义的参数为判别指标行Fisher判别.综合形态学特征及血流灌注参数行Fisher判别.采用刀切法(jackknife)估计误判概率.结果:以CT形态学征象为判别指标者误判率为16.67%,以血流灌注参数为判别指标者误判率为23.81%,两方面综合判别的误判率为8.33%.结论:Fisher判别模式可有效应用于乳腺MSCT检测结果的分析;乳腺疾病的CT形态学特征是其良恶性定性诊断的较可靠依据,血流灌注参数是有效的参考指标,两者综合应用可提高临床诊断价值.
2005, 26(7).
摘要: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在胃癌检出及术前TNM分期中的应用价值.方法:50例进展期胃癌患者,术前均行MSCT、超声(US)、胃镜(FG)、钡剂造影(GI)检查,4种方法分别独立作出诊断并与手术病理结果对照,计算各种检查方法对胃癌的检出率并进行比较.40例MSCT和US均检出胃癌,两种方法术前分别进行TNM分期,与手术大体标本、病理结果相对照,比较两者对病灶分期判断的准确率.结果:MSCT、FG、GI、US检查对50例进展期胃癌检出率分别为98%、100%、86%、80%,MSCT的检出率与FG相比无明显差异,但明显高于GI和US(P<0.05,P<0.01).MSCT对40例胃癌术前TNM分期准确率为92.5%(37/40),明显高于US的72.5%(29/40)(P<0.05).结论:运用MSCT薄层多期扫描、多平面重建(MPR)及三维容积重建(VR),对胃癌检出、显示癌肿大体类型、肿块大小、部位判断、对邻近脏器累及程度和远处脏器转移上具有明显优势,可明显提高进展期胃癌检出率及TNM分期的准确性.
2005, 26(7).
摘要:目的: 探讨胎盘植入(placental implantation abnormality,PIA)的产后MRI表现,评价MRI对PIA产后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分析11例PIA[年龄23~35岁,平均(28±4)岁]的产后MRI表现,患者均因产后胎盘未娩出、出血量800~4 500 ml而于产后2~6 d经MRI拟诊PIA后行全子宫切除,术后病理证实.结果: 以同序列子宫外围肌层信号为参照.T1WI,胎盘呈等信号或略高信号,与宫壁结构分界不清;T2WI,胎盘呈高信号,信号强度高于宫壁,胎盘粘连表现为胎盘与宫壁融合,结合带完整或轻微变薄,胎盘植入表现为胎盘组织呈"三角形"、"结节状"、"蘑菇状"侵入肌层,结合带局部变薄或中断;T1WI增强,胎盘显著强化,明显强于宫壁,胎盘粘连面、植入胎盘与宫壁融合;术后病理检查显示胎盘粘连7例,植入4例;MRI术前拟诊胎盘粘连8例,植入3例,与病理结果比较,MRI 对PIA分类错诊1例.结论: MRI能精确评价胎盘形态、粘连面、侵入的形式和程度,是PIA产后诊断的理想工具.
岳岩 , 魏锐利 , 马晓晔 , 蔡季平 , 李由 , 岳靓
2005, 26(7).
摘要:目的:探讨影像学检查指导下的眼眶手术常用入路的适应证及手术技巧.方法:对2000~2004年长征医院眼科收治的常见眼眶病495例的B型超声、CT、MRI影像学表现及手术方式和手术径路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根据眼眶病变在影像学检查中常见的发生部位及形态特征、继发性改变等,正确作出定位、定性诊断,并进一步选择手术方式及径路,495例各种眼眶手术,其中行前路开眶术239例,外侧开眶术243例,内侧开眶术9例,眶内容切除术4例.结论:在影像学检查的提示下,眼眶手术入路的选择要根据病变的性质、范围、位置等多种因素共同决定,应尽可能选择术野广、损伤小、外观好的手术入路.
2005, 26(7).
摘要:目的:探讨肝内假性肿瘤病变的CT特征及其与血供特点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35例患者共48个经临床证实为肝脏假性肿瘤病变的CT影像特征,根据病变的部位及其所在部位血供特点将假性肿瘤病变归类,并分析CT影像特征与血供特点的相关性.结果:48个肝内假性肿瘤病变可按出现部位血供特点及表现分为5类:(1)胆管旁静脉丛引起的假性病变20个;(2)胆囊静脉丛引起的假性病变6个;(3)镰状韧带旁静脉引起的假性病变7个;(4)肝包膜血管引起的假性病变10个;(5)肝内小动静脉开放引起的假性病变5个.结论:肝内假性肿瘤病变的形成与肝内血供有密切的相关性,在特定的部位可形成较特异的CT影像表现,认识假性肿瘤病变的影像表现,有助于提高肝脏肿瘤病变的确诊率,降低误诊率.
曹秉振 , 曹霞 , 常高峰 , 王树才 , 喻学红 , 吕伟 , 赵和玲 , 长岛和郎
2005, 26(7).
摘要:目的: 探讨氯化甲基汞(MMC)中毒大鼠小脑变性的病理改变及机制.方法:本研究在大鼠服用MMC 4 mg/(kg·d)所致的亚急性汞中毒模型上,分别在服用MMC后第11、15、18和21天断头,采用组织和免疫病理技术动态观察小脑的病理演变,并采用TUNEL染色观察细胞凋亡改变,同时在电镜下观察了超微结构改变.结果:在服用MMC第18天,TUNEL染色显示小脑颗粒细胞有散在的凋亡细胞,主要位于脑回深部近白质区的颗粒层.第21天,凋亡细胞明显增加,颗粒细胞减少.MRF-1染色可见大量的小胶质细胞反应,GFAP示胶质细胞增生明显,而Purkinje细胞则保留完整.服用MMC第18天的超微结构观察表明,细胞核皱缩,体积缩小,形态不规则,电子密度增高,可见密集深染的染色质,部分细胞核破碎,呈现为均一深染的泪珠状染色质,符合凋亡改变.结论:本研究结果表明汞中毒的小脑变性的病理机制为细胞凋亡,其病理变化符合人类汞中毒表现.
温宏升 , 王健民 , 齐海燕 , 周红 , 李津英 , 夏荣 , 邱慧颖
2005, 26(7).
摘要:目的:观察异基因骨髓移植中,供体T淋巴细胞在受体各器官(包括肝、肠、皮肤、肺、肾、脑和心肌等)中的分布情况,以及与同基因移植的异同.方法:以尼龙毛法从转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eGFP)基因C57BL/6小鼠和C57BL/6小鼠脾细胞中分离T淋巴细胞,以红色荧光细胞膜染料PKH26(10μmol/ml)染色C57BL/6小鼠T淋巴细胞,将eGFP+T淋巴细胞或PKH26+T淋巴细胞与C57BL/6小鼠骨髓细胞一起经尾静脉分别输入经8.0 Gy全身照射的同基因受体小鼠(C57BL/6)和异基因受体小鼠(BALB/c)体内,建立小鼠同基因、异基因骨髓移植模型.在移植后第1天、第4天、第8天处死小鼠,观察肝、肠、皮肤、肺、肾、心、脑等组织冰冻切片中荧光细胞的分布.结果:异基因骨髓移植模型中,移植后第1天,受体小鼠各器官中未见绿色或红色荧光细胞;移植后第4天、第8天可见绿色或红色荧光细胞,主要分布于肝、肠、皮肤、肺,而肾、心、脑等组织中未见;移植后第8天肝、肠、皮肤、肺中eGFP+T淋巴细胞明显多于第4天;而移植后第8天肝、肠、皮肤、肺中PKH26+T淋巴细胞明显少于第4天(细胞膜上PKH26因细胞分裂而逐渐减少).同基因骨髓移植模型中,移植后第1天、第4天和第8天,肝、肠、皮肤、肺、肾、心、脑组织中均未见红色或绿色荧光细胞.结论:异基因骨髓移植中,可能因供体T淋巴细胞被激活、增殖,故可大量进入受体肝、肠、皮肤、肺等器官;肝、肠、皮肤是公认的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靶器官,肺可能也是潜在的GVHD靶器官.同基因骨髓移植中,可能因供体T淋巴细胞不能被激活、增殖,因而不能大量进入受体肝、肠、皮肤、肺等器官.
唐小龙 , 江振友 , 曾耀英 , 林羿 , 王华东 , 蔡淑玉
2005, 26(7).
摘要:目的:观察IL-6对脐静脉血管内皮细胞(HUVECs)表达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tPA)和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1(PAI-1)的影响.方法:用生长良好的第2、3代HUVECs细胞进行实验,用CCK-8测定IL-6(0.125、0.25、0.5、1.2 ng/ml)作用前后细胞活性;用发色底物法测定0.5 ng/ml IL-6组和对照组(不加IL-6)培养上清液中tPA、PAI-1活性;进一步用RT-PCR检测细胞内tPA和PAI-1 mRNA水平.结果:与对照组相比, IL-6(≤0.5 ng/ml)对细胞增殖活性的影响无差异性.0.5 ng/ml IL-6组tPA活性在12~72 h显著升高(P<0.05),且显著上调tPA mRNA,12 h达到峰值,以后渐降,48 h mRNA达正常水平.而IL-6组PAI-1活性与PAI-1 mRNA表达与对照组无差异性.结论: IL-6可活化内皮细胞,显著上调HUVECs的tPA mRNA的转录和tPA分泌,诱发纤溶系统活化,而对PAI-1 mRNA或PAI-1活性无影响.IL-6的这种效应在炎症反应的病理生理过程中可能发挥重要作用.
2005, 26(7).
摘要:目的:研究钙通道拮抗剂尼莫地平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及血小板洐生生长因子(PDGF)在视网膜新生血管形成中的相互作用.方法:将SD幼鼠随机分为5组:正常对照组,模型组,球后注射药物大剂量组、中剂量组及小剂量组.建立高浓度氧气诱导的SD幼鼠增殖性视网膜病变模型(OIR),后3组分别双眼球后注射尼莫地平(0.2mg/ml)各10、5、2μl,隔日1次×3次.取实验幼鼠眼球作普通病理切片及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分别检测视网膜新生血管芽内皮细胞数目及VEGF与PDGF的表达.结果:模型组视网膜新生血管芽内皮细胞数目及VEGF和PDGF的表达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增加(P<0.01),双眼球后注药大、中剂量组较模型组均明显减少(P<0.01),小剂量组则无明显变化.结论:VEGF和PDGF能够促进视网膜新生血管形成,一定剂量的钙通道拮抗剂尼莫地平则能抑制视网膜新生血管的形成.尼莫地平在某种程度上能抑制VEGF及PDGF的表达.
2005, 26(7).
摘要:目的:探讨高容量血液滤过(HVHF)后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猪肺组织TNF-α、IL-8 mRNA表达水平的变化及意义.方法:雄性家猪25只,随机分为模型组(n=9)、滤过组(n=10)、对照组(n=6),前二组采用二次打击法建立MODS模型,滤过组采用HVHF治疗3d,对照组不作处理.测定各器官功能相关指标,实时荧光定量RT-PCR技术定量法检测肺组织TNF-α、IL-8 mRNA表达水平.结果:滤过组滤过后各器官功能有关指标水平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器官衰竭发生率、动物病死率较模型组明显降低(20.0% vs 88.9%,20.0% vs 77.8%,P<0.05);滤过组TNF-α mRNA、IL-8 mRNA表达水平较模型组明显降低[(0.1042±0.0158) vs (0.1235±0.0188),P<0.01;(0.1458+0.0199) vs (0.1991±0.0519),P<0.05].结论:HVHF早期应用可以降低创伤引起的肺组织TNF-α和 IL-8 mRNA表达,表达水平与肺损伤的程度和肺衰竭发生率相关;同时可减少肺损伤,减少肺衰竭的发生.
2005, 26(7).
摘要:目的:探讨基质金属蛋白酶(MMPs)及其抑制物(TIMPs)的表达与脊柱转移癌预后之间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及图像分析技术,定量检测77例脊柱转移癌组织MMPs及TIMPs的表达,并以COX回归分析探讨两者与患者预后之间的关系.结果:脊柱转移癌手术患者平均随访时间(15.60±8.45)个月,术后3年生存率为6.98%. MMPs及TIMPs在脊柱肿瘤组织及间质中均有表达.各类转移癌中,肺癌转移灶MMP-2、TIMP-1及TIMP-2阳性表达最高(P<0.01).COX回归分析表明TIMP-1、TIMP-2表达上调与脊柱转移癌患者预后有明显相关性(P<0.05,P<0.01);而MMPs与患者预后关系不大.结论:TIMPs表达程度可以作为判断脊柱转移癌患者预后的重要指标之一.
2005, 26(7).
摘要: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 GIST)CD117、CD34、Ki-67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因素和危险度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41例GIST组织中CD117、CD34和Ki-67的表达情况,对这些病例进行危险度分级,并分析上述免疫组化指标与临床病理相关因素(性别、年龄、发生部位、组织学分型)和危险度之间的关系.结果:CD117和CD34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80.5%和73.2%,Ki-67增殖指数<1%、1%~5%和>5%的例数分别为22例、8例和11例;CD117、CD34和Ki-67在不同性别、年龄、组织学分型之间均没有显著性差异,但发生于食道和胃的GIST的CD34阳性表达率高于发生于肠道的,而Ki-67增殖指数则低于肠道(P<0.05);危险度极低度、低度、中度和高度的病例分别为6例、16例、7例和12例,CD117和CD34的阳性表达率在不同的危险度之间没有显著性差异,而Ki-67增殖指数在不同的危险度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CD117和CD34在GIST中呈高表达,对GIST的诊断具有一定的意义,但不能作为判断GIST危险度的指标;而Ki-67可能是判断GIST危险度和预测预后的可靠指标之一.
刘国钧 , 章如新 , 燕志强 , 姜俊芝 , 温武 , 沈小华 , 余少卿 , 吴革平
2005, 26(7).
摘要:目的:观察常年性变应性鼻炎(perennial allergic rhinitis,PAR)丙酸氟替卡松鼻内应用对趋化因子Eotaxin的影响.方法:选择25例PAR患者,用丙酸氟替卡松进行鼻内治疗,采用ELISA法分别测定治疗前后血清、鼻分泌物中趋化因子Eoxtain含量,同时与正常人进行比较.结果:PAR患者血清和鼻腔分泌物中Eotaxin的含量明显高于正常人(P<0.05).经丙酸氟替卡松鼻内治疗后,PAR患者的症状和体征明显减轻的同时,Eotaxin的含量显著下降(P<0.05),甚至表现出比正常还低的趋势.结论:丙酸氟替卡松鼻内治疗PAR能降低趋化因子Eotaxin的含量,进而抑制变应性炎症的发生,这可能为其发挥作用途径之一.
孔烨 , 杭钧彪 , 瞿晓红 , 朱良纲 , 周健 , 章剑锋
2005, 26(7).
摘要:目的:总结分析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在冠心病外科的治疗效果和临床经验.方法:1999年6月至2004年12月施行OPCAB患者,共460例,占同期单纯冠状动脉旁路手术的98.7%.其中男性356例(77.4%);年龄≥70岁的高龄病例240例(52.2%).根据术前外科高危因素将全组分为高危病例组(265例,57.6%)和普通病例组(195例,42.4%).全组457例经正中胸骨切口完成OPCAB,3例行胸腔镜辅助下左前外侧小切口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VATS-CAB).21例65岁以下患者施行了全动脉化OPCAB.结果: 3例(0.6%)术中转为体外循环下手术,其余457例手术均于非体外循环下完成.平均桥血管数为(2.98±1.12)支/例.手术死亡8例,总死亡率1.74%,其中普通组1.0%,高危组2.3%.83例(18.0%)术后给予正性药物支持,11例(2.4%)术后应用主动脉内囊反搏支持.460例中68.9%的病例手术当天拔除气管插管,全组平均ICU治疗时间(43.8±20.7)h.术后并发症依次为肺部感染(3.7%)、呼吸衰竭(1.1%)、肺动脉栓塞(1.1%)、胸骨感染(1.1%)、需透析治疗的肾功能衰竭(0.8%)、脑血管意外(0.6%)、二次开胸止血(0.6%)和围术期心肌梗死(0.4%)等. 结论:OPCAB技术应用于冠状动脉外科临床治疗早期效果满意,且对于高危病例,其临床应用可能更具有潜在优越性.不断优化和完善OPCAB的外科技术,以及默契的麻醉配合,是保障OPCAB手术高实施率和低术式转换率的重要环节.
2005, 26(7).
摘要:目的:探讨糖尿病合并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左室舒张功能与缺血预适应的关系.方法:选择188例首次AMI患者分为4组:A组,非糖尿病缺血预适应组(37例);B组,非糖尿病无缺血预适应组(44例);C组,糖尿病缺血预适应组(51例);D组,糖尿病无缺血预适应组(56例).比较缺血预适应对肌酸激酶(CK)峰值浓度和左室舒张功能的影响.结果:A组的CK、CK-MB峰值浓度和二尖瓣口舒张早期血流峰值流速/舒张晚期血流峰值流速比值(E/A比值)<1的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其他各组(P<0.01),而E/A比值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P<0.01),其余各组间这些指标均无显著性差异.结论:缺血预适应对无糖尿病的AMI患者能够限制梗死面积,保护左室舒张功能;而对合并糖尿病的AMI患者,这种心脏保护作用不明显.
2005, 26(7).
摘要:目的:评价葡萄糖注射试验(GIT)在血透中测定血管通路再循环率中的应用.方法:对82例维持性血透患者的血管通路采用尿素法(UT)和GIT两种方法进行再循环率测定,进行自身对照.并对其中17例患者行彩超检查,检查结果与UT、GIT进行对照.结果:GIT测定的阳性结果37例,阳性率为45.12%,UT测定的阳性结果29例,阳性率为35.36%.17例行彩超检查的血透患者均证实存在再循环,GIT测定的阳性率为100%,与彩超检查完全符合;UT测定阳性结果9例,阳性率52.94%,与彩超符合率较低.结论:GIT与UT具有一定的相关性,其与彩超检查符合率高,比UT更准确,而且其具有价廉、简单、方便的优点,可以作为一项判断血管通路再循环的新方法,适合在临床推广应用.
2005, 26(7).
摘要:目的:探讨战备药材模块化保障的方法及可行性.方法:以某综合医院2002年住院病例数据库为对象,收集与战伤编码一致的病例358例,与战时常见疾病一致的病例209例,运用系统分析方法分析战备药材需求的基本特征,按照模块化原理,应用聚类分析方法,建立战备药材模块体系、药材模块的品种、数量标准,根据卫勤保障任务设计模块组装方案.结果:(1)按照模块划分原则,获得由132种战备药材组成的模块集,包括手术专用、敷料和包扎固定材料、消耗性器材等7个子模块,平均每个子模块内含4个单元,58种药材.(2)制定了战备药材子模块的品种及每百名伤员一日用量标准.(3)以摩托化步兵师某地区战斗药材保障想定作业为背景,评价药材基数保障和模块化保障的优劣,模拟结果显示模块化保障优于基数保障.结论:本研究首次完成了对战备药材的模块化设计和模块化保障方案的拟定,表明战备药材模块化保障方法是可行的,为战时药材模块化配置和实现精确化保障提供了一条新的途径.
2005, 26(7).
摘要:目的:观察急性高眼压后视神经血栓素A2(thromboxane,TXA2)和前列环素(prostacyclin,PGI2)的变化, 为临床高眼压治疗提供依据.方法:成年家兔30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和急性高眼压不同时段组共5组,每组6只.正常对照组不做处理,其他各组应用前房灌注法建立兔眼急性高眼压模型,并分别于急性高眼压恢复正常后1、1.5、24和48 h摘除兔眼取视神经匀浆检测TXA2、PGI2产物TXB2、6-Keto-PGF1α的含量. 结果:急性高眼压恢复正常后1 h和1.5 h组视神经TXB2和6-Keto-PGF1α的含量均比对照组显著升高(P<0.01),直至眼压正常后48 h TXB2与6-Keto-PGF1α比值仍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眼急性高眼压后视神经TXA2、PGI2含量显著升高,TXA2与PGI2的平衡紊乱,是导致视神经受损的重要原因之一.
2005, 26(7).
摘要:目的:探讨乳腺肿块细针穿刺细胞学(FNAC)误诊及漏诊的经验教训.方法:对照分析本院2001年1月至2004年7月所行的281例乳腺肿块细针穿刺细胞学、术中冰冻组织印片细胞学与相应的组织学结果.结果:281例细针穿刺细胞学结果与组织学一致的有254例(90.4%),细胞学假阴性为9.6%,假阳性为0.结合术中冰冻组织印片细胞学,诊断准确率提高到92.5%.结论:穿刺细胞学是术前诊断乳腺肿块的有效手段;结合术中冰冻组织印片细胞学能有效提高乳腺肿块的细胞学诊断的准确率.
2005, 26(7).
摘要:目的:探讨乳头状肾细胞癌的CT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12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乳头状肾细胞癌的CT表现,并与147例肾透明细胞癌的CT表现相对比.结果:12个乳头状肾细胞癌直径为2.5~ 14.0cm,平均为(4.5±3.3)cm, 其CT表现特点为:平扫肿瘤密度较均匀或不均匀,增强扫描肿瘤呈较均匀或不均匀强化,肾皮髓期强化程度明显弱于肾皮质.肾透明细胞癌的CT表现特点为平扫肿瘤密度较均匀或不均匀或混杂,增强扫描肿瘤均强化不均匀或欠均匀,皮髓期呈明显强化或显著强化.结论:乳头状肾细胞癌与肾透明细胞癌的CT表现不同,有助于鉴别诊断.
许静 , 于建平 , 于光 , 曹颜梅 , 崔若兰 , 袁伟杰 , 李保春
2005, 26(7).
摘要:目的:研究霉酚酸酯(MMF)治疗难治性IgA肾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根据Lee分级选择病理诊断为IgA肾病Ⅳ~Ⅴ级曾用皮质激素治疗效果不佳,蛋白尿>1.5 g/24 h、血肌酐<200 μmol/L的患者12例,给予MMF 1.5~2.0 g/d,3个月后逐渐减量,疗程至少6个月,同时采用皮质激素30~60 mg/d联合治疗,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后6个月测定尿蛋白定量,血清肌酐、血清白蛋白、血脂、血常规等多项指标.结果:治疗6个月后,尿蛋白定量、血清白蛋白、胆固醇、血清肌酐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P<0.01).结论:MMF是治疗难治性IgA肾病有效的免疫抑制剂,且不良反应少、疗效好.
2005, 26(7).
摘要:目的:总结应用肌皮瓣修复颈胸部放射性溃疡的治疗经验. 方法:临床应用38例,溃疡位于胸部者18例,位于颈部者20例.手术彻底清创后用上腹直肌肌皮瓣修复10例,横行腹直肌肌皮瓣修复8例,胸大肌肌皮瓣修复12例,斜方肌肌皮瓣修复8例.结果:移植肌皮瓣全部成活痊愈.术后随访3个月至2年,效果良好,未见复发. 结论:颈胸部的放射性溃疡治疗上比较棘手,采用血液循环丰富的肌皮瓣修复创面,能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及营养状况,促进创面愈合,是修复慢性放射性溃疡的较好方法.
2005, 26(7).
摘要:目的:探讨女性冠心病的临床及冠脉造影特点.方法:对88例冠脉造影确诊的女性冠心病的临床资料和冠脉病变特点进行分析,并与112例男性冠心病作比较.结果: (1)女性冠心病患者年龄大,症状及心电图缺血表现不典型,危险因素多,尤其是糖尿病的发生率明显高于男性(P<0.01).(2)冠脉造影特点为多支病变及中重度狭窄比男性多(P<0.01和P<0.05).(3)女性发生心衰及射血分数(EF)下降与男性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女性冠心病病情及冠脉病变程度较男性更为严重.
2005, 26(7).
摘要:
2005, 26(7).
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