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 27(2).
摘要:医学真菌学是真菌学的一门分支学科,它包括了与医学相关的致病真菌与真菌病的研究.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医学真菌学受到了全世界的广泛重视.我国医学真菌学近年来取得了比较大的发展和进步,本文对我国医学真菌学的发展作一介绍.
陈孙孝 , 温海 , 陈江汉 , 顾菊林 , 邓安梅 , CHEN Sun-xiao , WEN Hai , CHEN Jiang-han , GU Ju-lin , DENG An-mei
2006, 27(2).
摘要:目的:研究隐球菌病患者中NK细胞和隐球菌之间的相互作用,为开发有效的预防和治疗方法提供依据.方法:收集隐球菌病患者和健康对照者各40例的外周血标本.(1)采用流式细胞术分析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中CD2、CD3、CD4、CD8、CD28、CD18、CD19、CD56表达水平;(2)以K562为靶细胞,采用MTT法分析NK细胞毒性活性以及IFN-α或IL-2对其的作用;(3)经ELISA法检测培养上清中的IFN-γ水平,并检测培养上清液的细胞毒性活性;(4)定量PCR分析穿孔素、颗粒酶和颗粒溶素的转录水平;(5) 将新生隐球菌与NK细胞共同孵育,探讨NK细胞对新生隐球菌生长的抑制作用.结果:与健康对照相比,隐球菌病患者PBMC中CD56+细胞显著减少(P<0.01),CD8+、CD19+、CD18+细胞显著增加(P<0.05或P<0.01),CD8+/CD28+比例升高(P<0.05),CD4+/CD8+比例下降(P<0.05),而CD2+、CD3+、CD4+细胞无显著变化.隐球菌病患者PBMC中NK细胞的细胞毒性活性显著降低(P<0.01);加入IFN-α或IL-2后其活性显著升高(P<0.01).隐球菌病患者PBMC培养上清液中IFN-γ显著低于健康对照组(P<0.01).隐球菌病患者中穿孔素、颗粒酶和颗粒溶素的转录水平均显著降低(P<0.01).隐球菌病患者NK细胞抑制新生隐球菌生长的程度明显低于健康对照(P<0.05).结论:隐球菌病患者中NK细胞数量和活性降低,利用IL-2或IFN-α等细胞因子能显著上调NK细胞的杀伤活性,提示了一条新的高效低毒的治疗途径.
徐赤宇 , 温海 , 王溪涛 , 朱红梅 , 顾菊林 , 徐红 , XU Chi-yu , WEN Hai , WANG Xi-tao , ZHU Hong-mei , GU Ju-lin , XU Hong
2006, 27(2).
摘要:目的:测定不同孵育条件、来源和血清型的新生隐球菌分泌的胞外蛋白水解酶及丝氨酸蛋白酶的活性.方法:30℃和37℃下用含有偶氮白蛋白的琼脂培养板培养不同来源及血清型的36株新生隐球菌菌株,测量其产生的廓清晕环的大小,计算CH值[菌落半径/(菌落半径+廓清晕环半径)]来比较其胞外蛋白水解酶及丝氨酸蛋白酶的活性强弱;用丝氨酸蛋白酶的特异性抑制剂观察两种酶活性改变;酶谱法观察菌株浓缩上清液中胞外蛋白水解酶活性和相对分子质量.结果:36株菌株在30℃和37℃培养条件下它们的平均CH值分别为0.558±0.170和0.575±0.169,两者间无显著差异;血清A(n=13)、B(n=13)、D/AD(n=6)型菌株各自的平均CH值分别为0.564±0.144、0.515±0.078和0.482±0.072,各组间无显著差异;临床分离株(n=23)、环境分离株(n=9)和荚膜缺陷株(n=4)各自的平均CH值分别为0.570±0.177、0.513±0.069和0.942±0.075(P<0.05).对照组(不含抑肽酶)和抑肽酶不同浓度组(1.2、1.6 mU)的平均CH值分别为0.459±0.188, 0.975±0.287、0.733±0.252(P<0.01).菌株浓缩液中含有复杂的胞外蛋白酶类成分.结论:新生隐球菌胞外蛋白水解酶及丝氨酸蛋白酶的活性在30℃、37℃下无显著差异;在临床分离株中比环境分离株和荚膜缺陷株强;在不同血清型菌株间无显著差别;可被丝氨酸蛋白酶抑制剂抑制.
徐赤宇 , 温海 , 王溪涛 , 朱红梅 , 顾菊林 , 徐红 , XU Chi-yu , WEN Hai , WANG Xi-tao , ZHU Hong-mei , GU Ju-lin , XU Hong
2006, 27(2).
摘要:目的:利用细胞芯片技术检测新生隐球菌菌株中丝氨酸蛋白酶的表达,初步探讨丝氨酸蛋白酶在新生隐球菌致病过程中的作用.方法:不同来源和血清型的新生隐球菌菌株36株,应用组织芯片构建仪制备菌株芯片,利用菌株细胞芯片和免疫组化技术对菌株中丝氨酸蛋白酶的表达情况进行检测.结果:丝氨酸蛋白酶在所有菌株细胞中强阳性表达率为67.0%(25/36),强阳性表达率在血清A型、血清B型、血清D/AD型分别为46.2%(6/13)、92.3%(12/13)、66.7%(4/6),在环境分离株、临床分离株及荚膜缺陷株中分别为55.6%(5/9)、82.6%(19/23)、25%(1/4).不同血清型及不同来源菌株中,以血清B型、临床分离株中的丝氨酸蛋白酶阳性表达率高(P<0.05).结论:菌株细胞芯片是检测致病性真菌样本成分的新技术;致病力强的新生隐球菌临床分离株中的丝氨酸蛋白酶表达最高,提示丝氨酸蛋白酶在临床菌株致病过程中起到主要作用.
赵志宇 , 温海 , 陈孙孝 , ZHAO Zhi-yu , WEN Hai , CHEN Sun-xiao
2006, 27(2).
摘要:目的:研究葡萄糖、甘露糖、半乳糖对新生隐球菌荚膜相关基因CAP10启动活性的影响.方法:用含CAP10编码区上游5′侧翼序列(-951~0 bp)和报告基因的重组体转化酵母,分别用不同浓度(10、20、40、60、80 mg/ml)的葡萄糖、甘露糖、半乳糖对其进行干预,用ELISA方法检测CAT表达值,比较各组间CAT表达活性的不同.结果:不同浓度的葡萄糖和甘露糖对CAT的表达强弱无明显的影响;而不同浓度的半乳糖对CAT的表达强弱有明显的影响,而且这种正向诱导作用在实验所用的剂量范围内具有剂量依赖关系.结论:葡萄糖和甘露糖对CAP10启动活性无明显影响;半乳糖对CAP10的启动活性有明显的诱导作用,推测CAP10基因可能与新生隐球菌中半乳糖的代谢有关.
朱红梅 , 温海 , 廖万清 , ZHU Hong-mei , WEN Hai , LIAO Wan-qing
2006, 27(2).
摘要:目的:探讨红色毛癣菌对抗真菌药物的敏感性与其种株特异性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微量稀释法,检测红色毛癣菌对7种临床常用抗真菌药物的敏感性,并对红色毛癣菌的基因型、表型、分离部位等与对抗真菌药物的敏感性进行相关性研究. 结果:不同基因型、表型及不同部位分离的红色毛癣菌菌株对特比萘芬、萘替芬、伊曲康唑的MIC值范围较集中(分别为0.016~0.032、0.032~0.063、0.25~1 μg/ml),且前两者的MIC值更小(众数均为0.032 μg/ml),而对酮康唑和氟康唑的MIC值范围则相差较大(分别为0.25~2、1~32 μg/ml). Wilcoxon秩和检验显示,红色毛癣菌对特比萘芬、萘替芬、伊曲康唑、两性霉素B等4种抗真菌药物的MIC与基因型、表型、分离部位的不同无显著相关.结论:红色毛癣菌对抗真菌药物的敏感性可能与基因型、表型或分离部位无关.
陈孙孝 , 温海 , 邓安梅 , TAO Shiying , ZHENG Hanson , CHEN Sun-xiao , WEN Hai , DENG An-mei
2006, 27(2).
摘要:目的:研究颗粒溶素肽对白念珠菌的毒性作用.方法:将白念珠菌和不同浓度的颗粒溶素肽混合培养后,计算沙氏琼脂培养基平板上白念珠菌菌落数.采用标准微量稀释法测定颗粒溶素肽以及氟康唑( FCZ)对白念珠菌的最低抑菌浓度(MIC).结果:当相应于颗粒溶素第2和第3个螺旋的肽段G2和G3浓度达到20 μg/ml时,对白念珠菌产生较强的细胞毒性,形成的平均菌落数分别从883、937降到203、218,而G1、G4、G5肽段浓度达到40 μg/ml时,也不能明显减少白念珠菌平均菌落数.3株标准白念珠菌株对颗粒溶素肽均较为敏感,MIC 分别为26、22、29 μg/ml,而对FCZ 的MIC分别为4、20、128 μg/ml.结论:颗粒溶素肽对白念珠菌具有细胞毒性,是人体内天然存在的抗真菌感染物质之一,具有潜在的药物开发意义.
朱元杰 , 温海 , 徐红 , 顾菊林 , 黄欣 , 赵瑾 , ZHU Yuan-jie , WEN Hai , XU Hong , GU Ju-lin , HUANG Xin , ZHAO Jin
2006, 27(2).
摘要:目的:建立原发性小鼠新生隐球菌皮肤感染模型,探讨免疫抑制状态在小鼠皮肤隐球菌感染形成中的作用.方法:24只BALB/c小鼠,随机均分为免疫抑制组(腹腔注射200 mg/kg的环磷酰胺)和未抑制组.将新生隐球菌标准野生株B3501分别以5×107/ml皮内接种于两组小鼠,观察病程,记录皮损形成与消退时间,并进行皮损组织真菌培养与病理检查.结果:两组小鼠均于接种菌悬液后2~9 d[免疫抑制组(3.42±1.17) d、未抑制组(4.25±1.42) d]产生了结节、丘疹、溃疡、传染性软疣样皮损,并均于接种后22~44 d[免疫抑制组(36.75±4.20) d、未抑制组(29.00±4.75) d]自愈.免疫抑制组小鼠皮损形成时间与未抑制组无显著性差异,而消退时间晚于未抑制组(P<0.05).皮损组织真菌培养与病理检查均确证为隐球菌感染.结论:BALB/c小鼠皮下接种隐球菌后发生原发性皮肤感染,可以作为研究本病的动物模型.免疫抑制可能并不是原发性皮肤隐球菌感染的易感因素.
易雪梅 , 温海 , 吴建华 , 张纯 , 王雯佶 , 钱方 , YI Xue-mei , WEN Hai , WU Jian-hua , ZHANG Chun , WANG Wen-ji , QIAN Fang
2006, 27(2).
摘要:目的:制备新型酮康唑缓释喷膜,观察其对湿疹和体癣豚鼠模型的疗效.方法:以壳聚糖盐酸盐为成膜辅料,研制新型酮康唑喷膜,采用HPLC法测定其含量.色谱条件:Waters Symttry C18色谱柱(250 mm×4.6 mm,5 μm);流动相为甲醇-磷酸二氢钾缓冲液(4∶1);流速为0.6 ml/min;检测波长为239 nm;柱温为(22±2)℃.建立新型酮康唑喷膜的质量控制标准.观察新型酮康唑喷膜对豚鼠湿疹和体癣模型的疗效,以喷膜基质作对照,并分别与地塞米松止痒霜和复方酮康唑霜的疗效相比较.结果:酮康唑和醋酸地塞米松的线性范围分别为0.2~2.0 mg/ml和0.02~0.20 mg/ml;回收率分别为98.41%和97.84%;两者日内RSD和日间RSD分别为1.17%和1.26%、1.57%和1.40%.皮肤刺激性实验表明其对豚鼠皮肤无刺激.新型酮康唑喷膜对湿疹和体癣模型疗效分别与地塞米松止痒霜和复方酮康唑霜相当.结论:新型酮康唑喷膜制备工艺简单,对湿疹和体癣模型疗效确切,具备复方制剂的优势.
李莉萍 , 梁念慈 , 罗超权 , LI Li-ping , LIANG Nian-ci , LUO Chao-quan
2006, 27(2).
摘要:目的:构建人凋亡抑制蛋白2(hIAP-2)基因的小分子干扰RNA(siRNA)的表达质粒,并检测其对乳腺癌细胞MCF-7的作用.方法:利用含U6启动子的mU6pro载体构建hIAP-2 siRNA表达质粒,RT-PCR和Western印迹法检验其对MCF-7细胞的RNA干扰(RNAi)效果.用MTT法分析其对细胞增殖,流式细胞仪检测其对细胞周期,以及Hoechst染色法观察其对细胞形态的影响.同时,用胱天蛋白酶-3(caspase-3) Ac-DEVD-pNA底物法检测caspase-3活性的变化,Western印迹法检测一些相关蛋白质的表达变化.结果:hIAP-2 siRNA表达质粒高效而特异地剔降MCF-7细胞中hIAP-2的表达,抑制肿瘤细胞增殖(P<0.01),阻断MCF-7细胞在G1期.随着hIAP-2基因被沉默,MCF-7细胞变得多核化和巨核化,caspase-3酶原表达升高并被激活(P<0.01).此外,IκBα和p21waf1蛋白表达升高,NF-κB(p65)则降低,Cyt C维持不变.结论:RNA干扰hIAP-2对MCF-7细胞增殖和细胞周期调控有重要影响,细胞裂亡可能是导致其细胞死亡的主要原因,DNA受损后其细胞周期阻滞在G1期可能与上调p21waf1有关.
石学银 , 邹最 , 李盈科 , 徐振东 , 周运恒 , 于军 , 刘刚 , SHI Xue-yin , ZOU Zui , LI Ying-ke , XU Zhen-dong , ZHOU Yun-heng , YU Jun , LIU Gang
2006, 27(2).
摘要:目的:观察高位脊髓横切(spinal cord transection,SCT)慢性期自主神经反射异常(autonomic dysreflexia,AD)大鼠心脏和肠系膜前动脉α-肾上腺素能受体(α-AR) 各亚型mRNA表达量,探讨AD的可能机制.方法:暴露大鼠脊髓,横切T4节段,术后4周用自制导管刺激直肠,观察升压反应,挑选发生AD的大鼠(AD组,n=16),取其心脏和肠系膜前动脉及其分支,实时定量PCR测定α1A-,α1B-,α1D-,α2A-,α2B-,α2C -AR mRNA的表达量,与只暴露脊髓、不进行横切的大鼠(假手术组,n=16)进行比较.结果:与假手术组相比,AD组大鼠心脏α1A-AR mRNA(P<0.05)、α1B-AR mRNA(P<0.01)表达下调,而α1D-AR mRNA表达量未见明显改变;肠系膜前动脉α1A-、α1D-、α2B-AR mRNA(P<0.01)、α2C-AR mRNA(P<0.05)表达上调,而α1B-、α2A-AR mRNA表达量未见明显改变.结论:大鼠SCT慢性期AD的发生可能与心脏α1A-、α1B-AR,肠系膜前动脉α1A-、α1D-、α2B-、α2C-AR的异常表达有关.
李维方 , 周定标 , 余新光 , 金由辛 , LI Wei-fang , ZHOU Ding-biao , YU Xin-guang , JIN You-xin
2006, 27(2).
摘要:目的:观察血小板源生长因子(PDGF) B链基因(PDGF-B)的三链形成寡核苷酸(triplex forming oligonucleotide,TFO)PDGF-TFO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反义寡核苷酸(antisense oligonucleotide,AON)VEGF-AON对大鼠脑胶质瘤生长的抑制作用.方法:36只雄性SD大鼠,分为4组,所有大鼠均在立体定向导引下行右尾状核区微量灌注含1×106 C6胶质瘤细胞的生理盐水20 μl.在细胞接种后第8天,实验Ⅰ组6只大鼠原位注射含PDGF-TFO 1.5 mg的 20 μl生理盐水,实验Ⅱ组12只和实验Ⅲ组12只大鼠则分别原位注射含PDGF-TFO 1.5 mg+VEGF-AON 0.125 mg和PDGF-TFO 1.5 mg+VEGF-AON 0.25 mg的20 μl生理盐水.以后每隔72 h原位注射相同剂量的药物1次,共注射3次.对照组6只大鼠仅在相同时间原位注射20 μl生理盐水.实验3周时处死所有大鼠,观察肿瘤的生长情况,定性和定量观察肿瘤PDGF-B、VEGF和肿瘤核增殖抗原(PCNA)表达.结果:实验Ⅰ组的成瘤抑制率为53.1 %,实验Ⅱ组为81.4 %,实验Ⅲ组为93.1 %,3组比较有明显差异(P<0.01).PDGF-TFO对C6胶质瘤细胞PDGF-B、VEGF、PCNA表达有明显的抑制作用;联合应用PDGF-TFO和VEGF-AON能更好地抑制PDGF-B、VEGF、PCNA表达.结论:联合应用PDGF-TFO和VEGF-AON 比单用PFGF-TFO能更有效地抑制肿瘤生长.
张红菊 , 赵忠新 , 夏斌 , ZHANG Hong-ju , ZHAO Zhong-xin , XIA Bin
2006, 27(2).
摘要:目的:观察脑心通对大鼠缺血脑组织(纹状体)葡萄糖调控蛋白78(glucose-regulated protein 78,GRP78)、GRP94表达的影响,探讨其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损伤可能的保护机制.方法: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缺血损伤组(线栓法制备大鼠局灶性脑缺血模型)以及脑心通治疗组(缺血损伤前予脑心通治疗,n=30).应用组织学观察、免疫组织化学及半定量RT-PCR检测缺血不同时段(6、12、24 h)各组大鼠纹状体GRP78、GRP94表达的变化.结果:成功建立大鼠局灶性脑缺血模型.组织学观察表明脑心通治疗组大鼠脑缺血损伤程度较缺血损伤组明显减轻.免疫组织化学检查和RT-PCR检测均发现各时间点假手术组大鼠纹状体GRP78、GRP94表达高于缺血损伤组(P<0.01);缺血后6、12、24 h缺血损伤组、脑心通治疗组GRP78、GRP94表达呈现先升高后降低趋势, 缺血后12 h的表达最高;各时间点缺血损伤组GRP78、 GRP94表达低于脑心通治疗组(P<0.05或P<0.01).结论:大鼠纹状体缺血损伤后12 h内出现GRP78、 GRP94表达升高;脑心通能够提高脑缺血损伤组织GRP78、GRP94表达;脑心通可能是通过促进GRP78、GRP94表达来发挥保护内质网功能,减轻脑缺血损伤.
夏建华 , 石学银 , 徐振东 , 刘刚 , 王亚华 , XIA Jian-hua , SHI Xue-yin , XU Zhen-dong , LIU Gang , WANG Ya-hua
2006, 27(2).
摘要:目的:研究普鲁泊福(propofol)对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诱导的小鼠脊髓神经元凋亡及Bax表达的影响.方法:脊髓神经元取自小鼠胎鼠,置于含B27的神经细胞培养基中培养,在培养第7天随机分为6组:对照组,50 μmol/L普鲁泊福组,TNF-α组,25 μmol/L普鲁泊福+TNF-α组,50 μmol/L普鲁泊福+TNF-α组,100 μmol/L普鲁泊福+TNF-α组.在相应组中加入不同终浓度的普鲁泊福,孵育30 min,再加入TNF-α至终末浓度为2 000 U/ml,培养24 h后,采用碘化丙锭(PI)/Hoechst33342双染法检测细胞凋亡,于荧光显微镜下观察凋亡细胞.采用免疫细胞化学的方法检测Bax的表达.结果:与对照组相比,TNF-α组细胞凋亡百分率明显升高[(21.8±1.1)% vs (2.8±0.8)%,P<0.01],Bax表达明显增加[(0.251±0.016) vs (0.141±0.015),P<0.01];而经不同浓度普鲁泊福(25,50,100 μmol/L)处理后再加入TNF-α的各组与TNF-α组相比,细胞凋亡百分率下降[(16.2±1.2)%、(15.3±0.6)%、(12.2±0.8)% vs (21.8±1.1)%,P<0.05、P<0.05、P<0.01],Bax的表达降低[(0.198±0.011)、(0.188±0.012)、(0.167±0.014) vs (0.251±0.016),P均<0.05],且呈现一定的剂量效应关系.结论:临床浓度的普鲁泊福可能通过调节Bax的表达进而抑制由TNF-α诱导的脊髓神经元凋亡.
陈剑峰 , 张烽 , CHEN Jian-feng , ZHANG Feng
2006, 27(2).
摘要:目的:观察刺五加皂苷(acanthopanax senticosus saponins, ASS)对脊髓运动神经元缺氧损伤有无保护作用,并探讨其可能机制.方法:对胚鼠运动神经元进行原代分离培养,免疫组化鉴定后建立缺氧诱导的神经元凋亡模型.取运动神经元培养在24孔板中,每组10孔,分为4组:对照组,无缺氧损伤;缺氧损伤组;ASS保护组,缺氧前24 h加入50 μg/ml的ASS;神经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DNF)保护组,缺氧前24 h加入0.1 μg/ml的GDNF.倒置显微镜及电镜下观察细胞形态学变化;MTT法测定神经元细胞活性;检测细胞外液LDH释放量来观察ASS对神经元细胞膜稳定性的影响.提取细胞匀浆液,Western印迹法检测分析ASS对缺氧的运动神经元HIF-1α表达的影响.结果:形态学观察显示ASS、GDNF保护组神经元缺氧损伤较缺氧损伤组明显减轻.ASS保护组神经元的细胞活性(0.21±0.028)比缺氧损伤组(0.15±0.012)高(P<0.05),而LDH的释放量(28.6±1.309)比缺氧损伤组(40.7± 1.885)低(P<0.01);缺氧损伤组的神经元HIF-1α的相对表达量(0.72±0.027)比对照组(0.16±0.003)高(P<0.01),但ASS保护组HIF-1α的表达(1.15±0.016)最高(P<0.01).ASS对大鼠脊髓运动神经元缺氧损伤的保护作用与GDNF相仿.结论:ASS可以提高体外缺氧损伤的运动神经元的细胞活性,对细胞的缺氧损伤有明显的保护作用,其保护作用的发挥,可能与增强细胞膜的稳定性及提高细胞HIF-1α的表达有关.
李平 , 周水淼 , 李兆基 , 郑宏良 , 沈小华 , 温武 , LI Ping , ZHOU Shui-miao , LI Zhao-ji , ZHENG Hong-liang , SHEN Xiao-hua , WEN Wu
2006, 27(2).
摘要:目的:以大鼠脾脏为模型,探讨平阳霉素治疗海绵状血管瘤的机制.方法:观察平阳霉素注射于大鼠脾脏后不同时段的病理变化,采用末端转移酶介导的缺口末端标记法结合透射电镜检测凋亡,图像分析技术选择性地比较不同作用时段的凋亡率,免疫组化结合图像分析仪定量分析凋亡相关蛋白Caspase-3的变化.结果:注射生理盐水不引起大鼠脾脏结构破坏.注射平阳霉素后第2天、第5天脾脏仅有轻微肿胀;第8天、第14天呈萎缩改变,脾窦内皮细胞受损伤;注射平阳霉素后不同时间电镜检查均可见到凋亡细胞;TUNEL标记结果显示凋亡广泛发生于脾窦内皮细胞及其他脾细胞;注射后一定时间内,凋亡率随作用时间延长而增加;Caspase-3蛋白表达逐渐增强,与细胞凋亡的增加一致.结论:平阳霉素主要通过诱导脾窦内皮细胞凋亡为主,并导致一定程度的坏死,少量的成纤维细胞增生等.其发生机制是通过Caspase-3活化途径来诱导细胞凋亡.
崔心刚 , 王立明 , 朱有华 , CUI Xin-gang , WANG Li-ming , ZHU You-hua
2006, 27(2).
摘要:目的:应用表达谱芯片研究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多囊肾病(ADPKD)与正常肾组织基因表达的差异,探讨此病的致病因素及可能的治疗途径.方法:等量的人正常肾和ADPKD肾组织的mRNA分别用Cy3和Cy5逆转录荧光标记,制作cDNA探针,混合后与4 096点人cDNA表达谱芯片进行杂交,ScanArray4000扫描仪扫描芯片荧光信号图像,数字化处理和分析后比较两种组织基因表达谱的差异.RT-PCR法验证其中4条基因表达水平.结果:在ADPKD肾组织与正常肾组织中存在463条差异表达基因,其中206条基因在多囊肾组织中高表达,特别是细胞周期素D2(cyclin D2)、基质金属蛋白酶1(MMP1)、组织金属蛋白酶抑制因子1(TIMP1)、成纤维细胞活化蛋白基因等;257条基因在多囊肾组织中低表达,特别是蛋白磷酸酶1A、酸性磷酸酶1基因等.RT-PCR法验证的4条基因表达水平与芯片结果相一致.结论: ADPKD病理改变可能与细胞周期蛋白、MMPs以及各种生长因子相关基因的上调有关,钙调素抑制剂和MMPs抑制剂可能会对其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周筠 , 朱晓燕 , 陈玉霞 , 卢建 , 刘宇健 , ZHOU Yun , ZHU Xiao-yan , CHEN Yu-xia , LU Jian , LIU Yu-jian
2006, 27(2).
摘要:目的:研究糖皮质激素受体β(GRβ)的稳定过度表达对激素调节人骨肉瘤细胞增殖分化作用的影响,探讨糖皮质激素受体β的生物学意义.方法:将GRβ在人骨肉瘤细胞中稳定过度表达,用不同浓度(10-10~10-6 mol/L)的地塞米松处理稳定过度表达GRβ的细胞,用活细胞计数法和MTT法检测细胞的增殖,用标准酚比色法检测碱性磷酸酶(AKP)的活性.结果与结论:在稳定过度表达GRβ的人骨肉瘤细胞中,糖皮质激素抑制细胞增殖和诱导细胞分化的作用均减弱;GRβ可能是GRα的内源性抑制因子.
尚雁君 , 黄才国 , 蒋三好 , 朱大元 , 魏善建 , 焦炳华 , SHANG Yan-jun , HUANG Cai-guo , JIANG San-hao , ZHU Da-yuan , WEI Shan-jian , JIAO Bin-hua
2006, 27(2).
摘要:目的:研究迷迭香酸对黄嘌呤氧化酶的抑制作用.方法:将20、40、60 μg/ml迷迭香酸或1 μg/ml阳性对照别嘌呤醇,分别加入黄嘌呤溶液(测尿酸生成量:1 mmol/L;测超氧离子:50 μmol/L)和0.1 U/ml黄嘌呤氧化酶中,用生化仪测定5 min尿酸生成量和超氧离子生成(NBT显色法).在1 ml 2×105/ml HL-60细胞悬液中加入100 μl 6 mol/L黄嘌呤、100 μl 0.1 U/ml黄嘌呤氧化酶、500 μg/ml迷迭香酸,分别以AnnexinⅤ-PI双标试剂盒法(以1 μg/ml别嘌呤醇为阳性对照)或细胞周期法(以100 U/ml SOD为阳性对照)测定细胞凋亡率.结果:迷迭香酸显著抑制尿酸生成和超氧离子引起的NBT显色,两种方法测得其IC50分别为56 μg/ml和21 μg/ml;对细胞凋亡的抑制率均在40%以上.结论:迷迭香酸是黄嘌呤氧化酶的竞争性抑制剂.
林沁 , 顾勇 , 林善锬 , LIN Qin , GU Yong , LIN Shan-yan
2006, 27(2).
摘要:目的:观察新型胰岛素增敏剂罗格列酮对单侧输尿管梗阻(UUO)的肾间质损伤的抗氧化保护作用.方法:将雄性SD大鼠随机分成三大组:假手术对照组(Sham组,n=6)、UUO模型组(结扎左侧输尿管制作UUO模型,n=18)、UUO罗格列酮干预组(UUO+RSG组,n=18).除Sham组外,其余2组根据不同的观察时间细分为3、7、14 d亚组(,n=6).分别测定大鼠左肾皮质匀浆中脂质过氧化物标志物MDA以及抗氧化酶CAT、SOD含量.结果:与Sham组相比,UUO模型组大鼠梗阻侧肾皮质在3、7、14 d时MDA含量分别升高了8.9(P=0.000)、3.5(P=0.000)和0.7倍,而CAT含量分别下降了66.0%、72.6%和83.8%(P=0.000),SOD分别下降了42.0%、50.2%和67.7%(P<0.005).与UUO模型组相比,UUO+RSG组大鼠梗阻侧皮质MDA含量在3、7 d 时分别减少了80.0%和65.3%(P=0.000),14 d时差异不显著;在3、7、14 d时CAT分别增加了96.2%、92.1%和102.9%(P<0.005),SOD分别增加了33.3%、35.1%和55.4%(P<0.005).结论:RSG能减少单侧输尿管梗阻侧肾皮质脂质过氧化物的产生,同时增加抗氧化酶的含量,从而改善单侧输尿管梗阻大鼠氧化应激.
牛强 , 朱有华 , 缪明永 , 杨军昌 , 张纯 , NIU Qiang , ZHU You-hua , MIAO Ming-yong , YANG Jun-chang , ZHANG Chun
2006, 27(2).
摘要:目的:探讨自制上海多器官保存液(SMO液)对肾皮质线粒体低温缺氧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以HC-A液和UW液作对照,在犬肾低温保存各时间点,取皮质标本;通过电镜观察保存期间线粒体形态改变;差速离心法分离皮质线粒体,Clark氧电极法测定其活性,描记四态呼吸曲线,计算Ⅲ态、Ⅳ态耗氧速率、线粒体呼吸控制率(RCR)及磷氧比(P/O).结果:低温保存期间, HC-A组肾皮质线粒体水肿、空泡样变明显重于SMO组和UW组,而后两者改变相似;随着低温保存时间延长,实验组和对照组肾皮质线粒体Ⅲ态呼吸耗氧速率、RCR和P/O均明显降低;保存1~3 d HC-A组Ⅲ态呼吸耗氧速率显著低于SMO组(P<0.05);保存各时间点SMO组线粒体RCR和P/O显著高于HC-A组(P<0.05),与UW组无明显差异.结论:SMO液对肾皮质线粒体低温缺氧损伤的保护作用比HC-A液强,与UW液相似.
李泉 , 俞卫锋 , 李丽 , 徐学武 , 宋建刚 , 周脉涛 , 刘志强 , LI Quan , YU Wei-feng , LI Li , XU Xue-wu , SONG Jian-gang , ZHOU Mai-tao , LIU Zhi-qiang
2006, 27(2).
摘要:目的:研究异氟烷对离体鼠肝在缺氧-复氧状态下肝流量和肝氧耗的作用.方法:建立离体鼠肝灌流模型.将大鼠肝脏取下,置于离体鼠肝灌流仪中,以经95%O2/5%CO2饱和的改良克-林碳酸氢盐缓冲液恒压灌流(有氧状态用1.2 kPa,缺氧状态用0.2 kPa),另外加入葡萄糖10 mmol/L维持营养,加入1%牛血清白蛋白维持胶体渗透压,控制在生理pH值和温度,实时监测氧分压和肝流量变化.不同浓度异氟烷随混合气带入离体鼠肝灌注的人工肺.结果: (1)异氟烷对基础状态下鼠肝流量无明显影响,但可改善缺氧后复氧状态下鼠肝流量的减少.(2)异氟烷对基础状态下鼠肝氧耗有降低作用,但在复氧状态下却改善了鼠肝氧耗的下降.结论:异氟烷能改善离体鼠肝缺氧-复氧后氧供耗平衡,保护肝脏功能.
朱炜 , 邓小明 , 李文献 , ZHU Wei , DENG Xiao-ming , LI Wen-xian
2006, 27(2).
摘要:目的:观察乌司他丁(UTI)对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IS)患者围手术期炎症因子(IL-6、 TNF-α、 IL-10、 IL-4)表达的影响.方法:20例AIS患者,ASAⅠ~Ⅱ级,择期行侧凸矫形术,随机分为2组.UTI组(n=10):于麻醉后手术前将10 000 U/kg的UTI溶于100 ml生理盐水中,微泵持续静滴,若手术时间超过4 h,追加1次,方法同前.对照组(n=10):用等量生理盐水替代.术中连续监测心电图(ECG)、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呼气末CO2分压(PETCO2)、中心静脉压(CVP)与桡动脉压,维持平均动脉压(MAP)在(60±5) mmHg(1 mmHg=0.133 kPa).分别于麻醉前(T1)、诱导后10 min(T2)、给药后1 h(T3)、拔管后30 min(T4)及术后24 h(T5)抽取静脉血,测定血浆各细胞因子蛋白及其mRNA的表达.结果:在T3、 T4、 T5时,对照组血浆IL-6、 TNF-α水平及其mRNA拷贝数明显高于T1(P<0.05或P<0.01);UTI组血浆IL-6、TNF-α水平及其mRNA拷贝数与T1相比无显著差异,且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或P<0.01).在T4、 T5时,对照组血浆IL-10水平及其mRNA拷贝数与T1比明显升高(P<0.05);UTI组血浆IL-10水平及其mRNA拷贝数明显高于T1水平(P<0.01),且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两组各时间点血浆IL-4水平及其mRNA拷贝数未见显著改变.结论:UTI可抑制AIS患者围手术期促炎细胞因子IL-6、 TNF-α及其mRNA产生;并可促进血浆抗炎细胞因子IL-10在蛋白与mRNA水平的增高.
鲁晓杰 , 王清 , 季卫阳 , 李兵 , 陈开来 , 缪亦峰 , 孙继勇 , LU Xiao-jie , WANG Qing , JI Wei-yang , LI Bing , CHEN Kai-lai , MIAO Yi-feng , SUN Ji-yong
2006, 27(2).
摘要:目的:总结神经内镜下经鼻内蝶窦入路切除垂体腺瘤的经验及体会.方法:46例垂体腺瘤患者,男19例,女27例;年龄22~73岁,中位年龄39岁.MRI或CT检查,肿瘤直径<1 cm 9例,1~2 cm 11例, 2~3 cm 18例,>3 cm 8例.功能性腺瘤35例,无功能性腺瘤11例.全部患者采用神经内镜下(不使用鼻窥器)经鼻内蝶窦入路肿瘤切除术.3例手术中使用神经导航系统辅助.结果:全切除肿瘤35例,次全切(>80%)6例,大部切除5例;手术时间1~3.5 h.手术后住院3~10 d.无死亡,无视神经损伤并发症发生;随访1个月至3.3年,原有症状均有所改善,视力不同程度改善21/23例,异常增高的激素水平降至正常24/32例;2例手术后又接受了γ刀治疗,18例手术后3个月行普通放疗,1例MRI一年后复查有复发,而再次导航辅助下内镜手术.结论:内镜下手术具有手术创伤小、深部照明好、提供360°全景的术野、更靠近手术靶区、并发症更少等优点,从而使患者恢复快.
徐红 , 温海 , 陈江汉 , 黄欣 , XU Hong , WEN Hai , CHEN Jiang-han , HUANG Xin
2006, 27(2).
摘要:目的:探讨RapIDYeast Plus(RYP) 系统在鉴定临床常见酵母中的作用.方法:将所试菌株在沙氏培养基上传代2次,然后30℃孵育24~48 h后,用RYP系统进行试验.结果:150株临床分离株中有139株被正确鉴定到种的水平;有8株得到了具有2种或2种以上可能性的鉴定结果,而在使用了附加试验后都得出了正确的鉴定结果;有3株鉴定错误.RYP系统在不用附加试验的情况下鉴定的准确率达到92%,采用附加试验后鉴定的准确率达到98%.结论:RYP系统适用于临床微生物实验室的常规鉴定,在不需要特殊仪器的条件下,就能准确地鉴定临床上40多种酵母菌和酵母样菌.
陈江汉 , 温海 , 陈丽娜 , 朱元杰 , 吴建华 , 徐红 , 陈孙孝 , CHEN Jiang-han , WEN Hai , CHEN Li-na
2006, 27(2).
摘要:目的:探讨各种临床指标在隐球菌性脑膜脑炎疗效判断和决定结束治疗过程中的意义.方法:回顾了我院收治的56例治疗有效的隐球菌性脑膜脑炎病例,对所出现的症状、体征及实验室检查指标在治疗过程中改善和消失的时间逐一分析.结果:在临床症状中,依发病率的高低排序,前三位的分别为头痛(100%)、脑膜刺激征(91%)和发热(75%),它们在两性霉素B(AmB)静脉治疗后的消失时间分别为7~33 d[平均(15.2±3.6) d]、11~28 d[平均(18±4.8)d]和5~11 d [平均(6.0±3.1) d];而菌体计数、乳胶凝集试验的滴度和脑脊液生化指标的改变与病情演变不尽一致;颅压增高可发生在治疗中;20例被测患者中有8例出现CD4+T淋巴细胞减少,且不随治疗的进行而增高.结论:在非艾滋病性隐球菌性脑膜脑炎患者中,头痛、脑膜刺激征和发热的减轻和消失是早期判定疗效的重要指标;在后期,菌体计数和乳胶凝集试验的滴度可以作为治疗转归的指标,但确定有意义的改变值仍有待研究,同时它也不能作为终止治疗的依据;不能根据颅压和脑脊液生化指标的改变来判定病情的演变.
丁志祥 , 解东涯 , 杨春秀 , 秦建萍 , DING Zhi-xiang , XIE Dong-ya , YANG Chun-xiu
2006, 27(2).
摘要:目的:评价血浆肿瘤M2型丙酮酸激酶(TU M2-PK)对肺癌的诊断价值.方法:应用夹心ELISA法检测64例肺癌患者、50例良性肺病患者及42名健康人血浆TU M2-PK的含量并加以比较.对肺癌患者进行TNM分期,比较不同分期的TU M2-PK水平.结果:肺癌患者血浆TU M2-PK水平显著高于良性肺病患者及健康人(P<0.01),且TNM分期越晚,其水平越高(P<0.01).良性肺病患者与健康人血浆TU M2-PK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血浆TU M2-PK检测肺癌的敏感性为89.1%,特异性为94.0%.结论:血浆TU M2-PK可作为肺癌的一个较好的诊断标志物,测定其在血浆中的浓度变化,对肺癌患者的早期诊断和病情判断均有重要意义.
施玲辉 , 庄聪文 , 涂学军 , SHI Ling-hui , ZHUANG Cong-wen , TU Xue-jun
2006, 27(2).
摘要:目的:对风湿性心脏病(风心病)心房颤动患者术后自动恢复窦性心律与不能恢复窦性心律患者的心脏超声指标进行对比分析,探讨自动恢复窦性心律的可能因素.方法:选择风心病二尖瓣置换术患者515例,术前心电图检查均示有房颤,按照术后自动恢复窦性心律情况分为非自动恢复窦律对照组及自动恢复窦律组(组Ⅰ:术后3 d复发房颤组;组Ⅱ:术后7 d复发房颤组;组Ⅲ:术后2周复发房颤组;组Ⅳ:术后2周仍保持窦性心律组),对左房内径(LAD)、右房内径(RAD)、右房容积(RAV)、左房容积(LAV)、左室射血分数(EF)、左室短轴缩短率(FS)等超声指标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术后组Ⅲ、组Ⅳ的 LAD、LAV明显低于非自动复律组(P<0.01),而EF、FS则明显高于非自动复律组(P<0.01).结论:从心脏超声指标分析,风心病瓣膜置换术后房颤自动恢复窦性心律情况与左房大小及心功能有密切关系.
2006, 27(2).
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