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恩达 , 徐晓东 , 孟荣贵 , YU En-da , XU Xiao-dong , MENG Rong-gui
2006, 27(4):0349-0352. DOI: 10.3724/SP.J.1008.2006.00349
摘要: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是属于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大肠疾病,如不及时诊断,采取预防性治疗,大肠内息肉100%都将癌变,其特征性肠外表现对患者的诊治及预后有重要意义.本文就该病的临床特征及研究现状作一评述.
于恩达 , 徐晓东 , 孟荣贵 , 傅传刚 , 徐洪莲 , 金国祥 , 林苗 , YU En-da , XU Xiao-dong , MENG Rong-gui , FU Chuan-gang , XU Hong-lian , JIN Guo-xiang , LIN Miao
2006, 27(4):0353-0357. DOI: 10.3724/SP.J.1008.2006.00353
摘要:目的:总结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familial adenomatous polyposis,FAP)的临床表现特征,探讨FAP的诊治经验.方法:回顾1985~2003年96例FAP患者临床资料,分析结肠镜表现特征;回顾2001~2003年22例FAP患者上消化道内镜及腹部影像学检查资料,分析其大肠外病变特征.结果:96例FAP患者中多数患者大肠内息肉呈密生型生长(52/96,54.2%),左半结肠及直肠息肉分布密度呈中至重度,直肠腺瘤癌变率高(23/41,56.1%).22例FAP患者中伴胃窦部增生性息肉19例,占86.3%;十二指肠各段有息肉样病灶18例,占81.8%(其中腺瘤性息肉12例,无1例癌变).22例中有3例分别在大肠切除术后5年内发生腹壁、腹盆腔和小肠系膜硬纤维瘤,仅1例手术完整切除治愈.结论:大肠内密集分布腺瘤性息肉是FAP特征性表现,直肠腺瘤性息肉癌变率高,结肠镜是安全、有效的早期诊断方法;上消化道息肉是FAP常见大肠外病变,国人十二指肠腺瘤癌变罕见;硬纤维瘤严重影响FAP患者大肠切除术后的生存质量.
楼征 , 于恩达 , 孟荣贵 , 傅传刚 , 刘连杰 , 徐晓东 , 王颢 , 郝立强 , LOU Zheng , YU En-da , MENG Rong-gui , FU Chuan-gang , LIU Lian-jie , XU Xiao-dong , WANG Hao , HAO Li-qiang
2006, 27(4):0358-0361. DOI: 10.3724/SP.J.1008.2006.00358
摘要:目的:探讨国人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FAP)患者APC基因胚系突变的特点.方法:对我院2004年3月至2005年3月收治的6例FAP患者运用PCR变性高效液相色谱技术检测APC基因,对可疑突变者进行测序.结果:变性高效液相色谱检测共发现3个可疑突变片段,经DNA测序证实3个片段均存在突变.其中,15号外显子2例,14号内含子1例.结论:国人FAP患者相同基因型APC基因突变可有不同表现型.
于恩达 , 徐晓东 , 孟荣贵 , 傅传刚 , 徐洪莲 , YU En-da , XU Xiao-dong , MENG Rong-gui , FU Chuan-gang , XU Hong-lian
2006, 27(4):0362-0363. DOI: 10.3724/SP.J.1008.2006.00362
摘要:目的:探讨结肠镜对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家系成员筛选的价值.方法:回顾我科1985~2002年通过结肠镜对23个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患者家系共38例亲属进行筛选,观察息肉的量、形态、分布以及病理等特征,分析结肠镜对家系亲属筛选的作用.结果:38例对象中发现有16例大肠内有息肉生长,筛选阳性率达42.1%;1例腺瘤呈重度不典型增生,占6.3%;左半结肠、直肠内息肉分布密集.结论:结肠镜是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家系成员筛选安全、可靠的方法.
徐晓东 , 于恩达 , 丁衍 , 孟荣贵 , XU Xiao-dong , YU En-da , DING Yan , MENG Rong-gui
2006, 27(4):0364-0366. DOI: 10.3724/SP.J.1008.2006.00364
摘要:目的:探讨先天性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肥大(CHRPE)在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诊断中的意义.方法:对我科2001年1月至2003年6月收治的22例FAP患者和对照组10例散发性大肠息肉患者进行视网膜检查,分析CHRPE的发生率、形态特征以及分布规律.结果:22例FAP患者中发现17例眼底伴有CHRPE表现(17/22,81.8%);表现特征为双侧分布、多发性(≥2个),并沿末梢血管分布的椭圆状色素沉着.对照组中1例发现有CHRPE.结论:眼底检查是具有高度灵敏度和特异性的FAP辅助诊断,是家系成员筛选安全、有效的手段.
崔丰和 , 谢模彦 , 黄江平 , CUI Feng-he , XIE Mo-yan , HUANG Jiang-ping
2006, 27(4):0366-0366. DOI: 10.3724/SP.J.1008.2006.00366
摘要:1 临床资料 患者,女,35岁,因“间断心慌伴颜面、下肢水肿1个月”在外院就诊,拟诊“结核性心包积液”,行心包切开引流术,术后一直予抗结核治疗。反复复查B超提示心包内大量积液,并间断行心包穿刺。症状无明显好转。7个月后转入我院,查体:BP105/85mmHg(1mmHg=0.133 kPa),Hr101次/min;颜面水肿,颈静脉充盈;双肺呼吸音清晰,未闻及干湿性啰音;心界扩大,心音遥远,未闻及病理性杂音;腹软,肝脾不大,无移动性浊音;双下肢见轻度水肿。询问病史,20年前曾因“肺结核”行抗结核治疗。无明确胸背部手术、外伤史。胸片及胸部CT均仅提示心包大量积液(未发现明确肺部结核病灶及钙化点)。结核菌素试验(PPD)阴性,红细胞沉降率(ESR)20mm/1h。入院后行心包穿刺引流(使用深静脉导管),起始为暗红色血性液体,5d后引流逐渐呈粉红色,1周后呈乳白色。引流液检查:乙醚试验(+),胆固醇4.6mmol/L,三酰甘油36.6mmol/L,总蛋白90.2g/L。每日引流约300-400ml。外周血查丝虫微丝蚴阴性。确诊为特发性乳糜性心包炎。行乳糜管低位结扎及心包切开引流术,术后恢复好,出院后3个月复查,心包内未见积液。[第一段]
于恩达 , 徐晓东 , 孟荣贵 , YU En-da , XU Xiao-dong , MENG Rong-gui
2006, 27(4):0367-0369. DOI: 10.3724/SP.J.1008.2006.00367
摘要:目的:评价次全大肠切除术治疗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FAP)的近、远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1985~2000年21例FAP患者行次全大肠切除术后残留结肠或(和)直肠的结肠镜随访结果.结果:所有患者残留结肠、直肠内都有不同程度的腺瘤复发,发生率100%;残留直肠内腺瘤生长较近端的残留结肠密集;1例术后4年直肠腺瘤癌变,累积直肠癌的发生率4.8%.结论:采用保留直肠的手术方式操作简单,术后并发症少,但有残留直肠息肉癌变的危险.
徐晓东 , 于恩达 , 孟荣贵 , XU Xiao-dong , YU En-da , MENG Rong-gui
2006, 27(4):0370-0372. DOI: 10.3724/SP.J.1008.2006.00370
摘要:目的:分析环氧化酶2(COX-2)在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FAP)中的表达,探讨COX-2在腺瘤形成以及癌变过程中的可能作用.方法:收集我科2001年1月至2003年6月10例FAP患者手术切除标本,分别取≤0.5 cm、≥1 cm的腺瘤性息肉以及癌变腺瘤组织,采用EnVision免疫组化方法观察COX-2在这些病灶中的表达.结果:COX-2主要在上皮细胞内表达,在部分间质细胞中也表达.COX-2在≤0.5 cm腺瘤上皮细胞中的表达强于正常上皮,但相差并不显著;在≥1.0 cm腺瘤中表达显著强于正常上皮(P<0.01);在不同大小腺瘤之间的表达差异显著,≥1.0 cm腺瘤中表达强于≤0.5 cm腺瘤(P<0.01);癌变腺瘤中的COX-2表达显著高于正常上皮(P<0.01);癌变腺瘤中表达强于≥1.0cm的腺瘤组织,但相差并不显著.结论:COX-2可能是FAP发展中的重要促进因子,参与了腺瘤早期形成以及癌变过程;选择性抑制COX-2是预防治疗FAP的有效靶点.
2006, 27(4):0373-0377. DOI: 10.3724/SP.J.1008.2006.00373
摘要:目的:在大鼠颈上交感神经节(SCG)、结状神经节(NG)和耳副交感神经节(OTG)分离的神经元上,分别比较了Zn2+对P2X受体介导ATP诱导电流的调制作用.方法:用全细胞膜片钳技术观察Zn2+对以上3种大鼠自主神经节分离神经元ATP/αβ-me ATP诱导电流的调制作用.结果:在SCG的所有神经元上,ATP可以诱发一个缓慢型电流,同时给予Zn2+(10μmol/L)可以使其反应增大至(1 442±34)%,而αβ-me ATP没有此作用.在NG的所有神经元上,ATP和αβ-me ATP可以诱发一个类似的缓慢型电流,同时给予Zn2+可以使其反应分别增大至(180±12)%和(262±28)%.在OTG的所有神经元上,ATP可以诱发一个类似的缓慢型电流,同时给予Zn2+(10 μmol/L),对ATP(10 μmol/L)诱发的电流无明显影响;如果将ATP浓度提高至30 μmol/L,同样浓度的Zn2+(10μmol/L)可以抑制ATP电流,而且随着Zn2+浓度的增高(10、100 μmol/L),其抑制作用逐渐增强;如果先给予TNP-ATP(100 nmol/L)阻断电流至未给予TNP-ATP组的(26±2)%,再给予Zn2+(10μmol/L)后,剩余的ATP电流为单独给予TNP ATP的(127±9)%;αβ-me ATP也可以诱发一个类似的缓慢型电流,同时给予Zn2+(10 μmol/L)可使其反应增大至(146±5)%;Zn2+(300μmol/L)对ATP和αβme ATP(30 μmol/L)诱发电流的激活和失活时间常数均无明显影响.结论:(1)Zn2+对P2X受体具有变构性的调节作用,它可以增强大鼠SCG和NG上由P2X2和P2X2/3受体介导的缓慢型电流.(2)大鼠OTG上主要表达P2X2/3和少量P2X2受体,但Zn2+对ATP诱导的电流有轻度抑制作用,提示OTG可能存在着P2X受体家族的新亚型.
许建平 , 卞修武 , 陈意生 , 吴玉章 , 蒋雪峰 , XU Jian-ping , BIAN Xiu-wu , CHEN Yi-sheng , WU Yu-zhang , JIANG Xue-feng
2006, 27(4):0378-0381. DOI: 10.3724/SP.J.1008.2006.00378
摘要:目的:观察人恶性胶质瘤细胞SHG-44经去甲二氢愈创木酸类似物--诺帝诱导分化后形态学的改变,并分析差异表达蛋白.方法:分别用100、200 μmol/L诺帝诱导SHG-44细胞分化,观察处理后24、48、72 h细胞形态学的改变,并与未受刺激的空白对照组相比较;提取200μmol/L诺帝处理后的SHG 44细胞以及空白对照组细胞总蛋白进行双向电泳,用PDqest7.1软件比较两者间的差异表达蛋白,离子飞行时间质谱仪分析高丰度表达的差异蛋白.结果:200 μmol/L诺帝处理后SHG-44细胞的形态学改变较100 μmol/L更为明显;处理72 h时细胞分化最为明显.与空白对照组SHG-44细胞相比,经200 μmol/L诺帝诱导后,双向电泳发现了23个差异蛋白点,其中21个蛋白点表达下调,2个蛋白点表达上调.质谱分析高丰度表达的差异蛋白分别为:未知蛋白、增殖相关基因A、解链蛋白Up1、交替拼接因子ASF-3、cofiln 1、真核转录启动因子5A、β半乳糖苷酶结合凝集素、Pi类谷光苷肽-S-转移酶.结论:诺帝能诱导人恶性胶质瘤细胞SHG-44分化,并呈一定的时效及量-效依赖性,分化后的差异蛋白涉及到细胞增殖、分化、凋亡及基因转录调控等多个方面.
苏波 , 张建鹏 , 冯伟华 , 杜鹏 , 任绪义 , 郭俊生 , SU Bo , ZHANG Jian-peng , FENG Wei-hua , DU Peng , REN Xu-yi , GUO Jun-sheng
2006, 27(4):0382-0385. DOI: 10.3724/SP.J.1008.2006.00382
摘要:目的:建立晕船适应及不适应大鼠脑干总蛋白质的双向电泳图谱,鉴定差异表达蛋白,探讨晕船适应的可能机制.方法:30只大鼠根据模拟晕船刺激后异嗜高岭土量的增减分为不晕组(n=10)、晕船适应组(n=12)和不适应组(n=8),另设未接受模拟晕船刺激的正常大鼠作为空白对照组(n=10).应用双向电泳技术,分离晕船适应组和不适应组大鼠脑干蛋白(n=6),肽指纹图谱鉴定两组间差异表达蛋白质.结果:模拟晕船刺激21 d后,与空白对照组相比,晕船适应组大鼠异嗜高岭土量经历了一个由少到多又逐渐回落的过程,不适应组大鼠异嗜高岭土量则始终维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P<0.01或P<0.05).获得了9个晕船适应相关蛋白质:硫氧还蛋白过氧化物酶Ⅰ、硫氧还蛋白过氧化物酶Ⅱ、低分子量神经丝蛋白、泛素羧基末端水解酶PGP9.5和谷氨酰胺合成酶上调;碳酸酐酶Ⅱ、磷酸丙糖异构酶Ⅰ、磷酸甘油酸变位酶B和线粒体电压依赖型阴离子通道下调.结论:大鼠对晕船适应后可诱导脑干蛋白质组表达的改变,主要与能量代谢、神经递质调节和氧化应激有关.
宋立华 , 颜宏利 , 蔡东联 , SONG Li-hua , YAN Hong-li , CAI Dong-lian
2006, 27(4):0386-0390. DOI: 10.3724/SP.J.1008.2006.00386
摘要:目的:以基因芯片技术研究辐射后小鼠肝脏的基因表达谱,从分子水平探讨辐射引起小鼠肝脏损伤的机制.方法:采用小鼠基因表达谱芯片(4096个基因)对60Co-γ照射后48 h小鼠肝组织基因表达谱进行研究.RT-PCR验证基因芯片结果.结果:与正常小鼠相比,辐射后小鼠肝组织有124条基因差异表达,78条下调,46条上调.其中57条基因的功能已知,这些差异表达的基因按功能可分为6类:DNA修复和应激蛋白,细胞骨架,离子通道和转运蛋白,信号转导,免疫蛋白,代谢调控,其中下调基因主要为细胞骨架基因,而上调基因主要为细胞周期调控蛋白和转录因子.RT-PCR结果表明,Hspa5、Rasa3、Nqol基因的表达和芯片结果一致.结论:辐射造成的肝损伤具有多靶点、多层次及多通路的特点.
刘甲兴 , 郑兴 , 秦永文 , 丁继军 , 赵仙先 , 曹江 , LIU Jia-xing , ZHENG Xing , QIN Yong-wen , DING Ji-jun , ZHAO Xian-xian , CAO Jiang
2006, 27(4):0391-0395. DOI: 10.3724/SP.J.1008.2006.00391
摘要:目的:探讨人血浆脂蛋白相关性磷脂酶A2(Lp-PLA2)活性与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和稳定性的关系.方法:对180例可疑冠心病患者进行冠脉造影,以病变支数和Gensini积分评价冠脉病变严重程度,根据造影结果分为冠心病组(112例)与对照组(68例).冠心病患者再分别根据临床类型、冠脉病变支数、Gensini积分进行分组.所有患者在造影前均测定血浆Lp-PLA2活性、白细胞(WBC)数、超敏C反应蛋白(hsCRP)、血脂、血压、体质量指数等指标,同时采集年龄、性别、吸烟史、高血压病史及糖尿病史等资料.用统计学方法对各亚组Lp-PLA2活性、WBC、hsCRP进行比较,并计算Lp-PLA2活性与WBC、hsCRP及冠心病传统危险因素的相关系数.结果:冠心病患者血浆Lp-PLA2活性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Lp-PLA2活性在稳定型心绞痛和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间无显著差别;Lp-PLA2活性随着冠脉病变支数和Gensini积分的增加而升高.血浆Lp-PLA2活性与TC、LDL-C呈明显正相关,与HDL-C呈负相关,与WBC微弱相关,与hsCRP无相关.结论:血浆Lp-PLA2活性能反映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严重程度,与冠脉病变稳定性无关.
李兵 , 赵黎明 , 王海青 , 王桂芳 , 修清玉 , LI Bing , ZHAO Li-ming , WANG Hai-qing , WANG Gui-fang , XIU Qing-yu
2006, 27(4):0396-0399. DOI: 10.3724/SP.J.1008.2006.00396
摘要:目的:观察低压低氧诱导大鼠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obstructive sleep apnea syndrome,OSAS)后大鼠咽部肌肉结构和功能的变化,探讨咽腔重建以及OSAS形成可能的生物力学机制.方法:24只成年SD大鼠,雌雄各半,分为低压低氧诱导雄鼠(A)组、对照雄鼠(B)组、低压低氧诱导雌鼠(C)组、对照雌鼠(D)组,共4组(n=6).低压低氧诱导组(A、C)大鼠每天6 h,连续22 d进入低压氧仓(压力53.9 kPa,氧浓度10%~11.2%),对照组(B、D)不接受低压低氧诱导.低压低氧诱导完成后(实验第23天)处死全部大鼠,行咽肌环张开角、咽肌环内径、咽部组织病理检查.结果:A、B、C、D组大鼠咽肌环张开角分别为:(55±24)°、(15±8)°、(38±20)°、(35±15)°;内径分别为:(0.4±0.2)、(0.2±0.1)、(0.3±0.1)、(0.3±0.1)cm.A组咽肌环张开角、内径较B、C、D组明显增大(P<0.05),C、D组间无明显区别.光镜下可见:A组咽肌肌纤维肥大、排列紊乱,横纹模糊不清,上皮下组织充血水肿、炎症细胞浸润;C组可见局部横纹不清;B、D组肌纤维排列整齐,上皮下组织无炎症.电镜下可见:A组肌原纤维结构紊乱、肌丝溶解,部分Z带呈锯齿状排列、有断裂消失,肌质网囊状扩张、空泡样变性,肌细胞核轻度固缩;C组可见局部肌丝溶解.结论:22 d间歇性低压低氧诱导可能通过改变咽肌结构和功能,重建咽腔,从而诱导大鼠OSAS形成.
杨松林 , 谷涌泉 , 汪忠镐 , 张建 , 陈兵 , 王连才 , 姜明 , 郑江红 , 刘庆阳 , YANG Song-lin , GU Yong-quan , WANG Zhong-gao , ZHANG Jian , CHEN Bing , WANG Lian-cai , JIANG Ming , ZHENG Jiang-hong , LIU Qing-yang
2006, 27(4):0400-0404. DOI: 10.3724/SP.J.1008.2006.00400
摘要:目的:对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co-聚对苯二甲酸环己烷二甲醇酯-b-聚乙二醇嵌段共聚物(T20)、聚3羟基丁酸-3-羟基戊酸酯(PHBV)和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聚乙二醇对苯二甲酸酯嵌段共聚物(PEGT/PBT)共三种人工合成的可降解血管支架材料进行体外生物相容性评价,并观察它们表面改性后对犬血管平滑肌细胞黏附生长的影响.方法:通过测定接触角观察三种支架材料的亲水性;MTT法、流式细胞术(FITC)及扫描电镜观察犬血管平滑肌细胞在T20、PHBV和PEGT/PBT三种支架上的增殖及生长情况,评价它们的体外生物相容性;采用明胶及多聚赖氨酸对三者进行表面预处理,MTT法比较三者表面改性后犬血管平滑肌细胞的黏附生长情况.结果:三种材料的接触角均小于90°,亲水性的大小顺序为:PEGT/PBT>T20>PHBV.MTT法显示犬血管平滑肌细胞可以在PHBV、PEGT/PBT、F20支架材料上黏附生长,接种24 h后细胞活性升高(PEGT/PBT>T20>PHBV,P<0.01),随后降低,72 h后又开始增高(T20>PEGT/PBT>PHBV,P<0.01);FITC荧光染色可见犬血管平滑肌细胞在载体上成片生长,状态良好;扫描电镜见犬血管平滑肌细胞在载体上呈片状融合生长,并见大量的细胞外基质.MTT法结果表明三种材料经过明胶或多聚赖氨酸表面改性预处理后细胞增殖活性明显高于未处理组(P<0.01).结论:T20、PHBV、PEGT/PBT血管支架材料具有良好的体外生物相容性,对其进行表面改性后可明显提高犬血管平滑肌细胞的黏附生长能力.
袁雅冬 , 崔炜 , 吕侯强 , 陈晔 , 王辉 , 王素燕 , YUAN Ya-dong , CUI Wei , Lü Hou-qiang , CHEN Ye , WANG Hui , WANG Su-yan
2006, 27(4):0405-0408. DOI: 10.3724/SP.J.1008.2006.00405
摘要:目的:观察兔肺动脉栓塞/再灌注损伤中肺泡细胞凋亡及其Fas及FasL蛋白表达的变化,探讨肺损伤的可能机制.方法:健康新西兰白兔30只,雌雄不拘,运用5F Berman球囊堵塞左下肺动脉,然后球囊放气,复制肺动脉栓塞缺血再灌注模型,随机分为5组(n=6):假手术组,肺动脉栓塞1 h组、肺动脉栓塞2 h组,肺动脉栓塞2 h再灌注1 h组、肺动脉栓塞2 h再灌注2 h组;另设6只正常未手术白兔为对照组.实验结束取肺组织,测定肺组织湿/干重比,采用流式细胞分析法检测肺组织细胞凋亡率,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肺上皮细胞Fas及FasL蛋白表达的变化.结果:与对照组、假手术组相比,肺动脉栓塞1、2 h组兔肺组织细胞凋亡率明显增加,再灌注后凋亡细胞进一步增多,并随着再灌注时间延长而逐渐增多(P<0.05或0.01);Fas及FasL蛋白表达在肺动脉栓塞及再灌注后明显上调(P均<0.01).肺泡上皮细胞凋亡指数与肺组织湿干比、Fas及FasL蛋白表达呈显著正相关(r分别为0.769,0.820,0.820;P<0.01).结论:肺动脉栓塞缺血/再灌注可能通过激活Fas/FasL系统,诱导肺组织细胞凋亡,从而导致肺损伤的发生.
张万君 , 梅长林 , 叶朝阳 , 赵学智 , 孙田美 , ZHANG Wan-jun , MEI Chang-lin , YE Chao-yang , ZHAO Xue-zhi , SUN Tian-mei
2006, 27(4):0409-0412. DOI: 10.3724/SP.J.1008.2006.00409
摘要:目的:探讨移植肾发生急性排斥反应时肾组织Fas配体(Fas ligand,FasL)和T细胞内抗原1(T-cell intracellular antigen-1,TIA-1)的表达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分别检测32例移植肾标本、2例供肾标本及8例肾癌周围肾组织标本FasL和TIA 1的表达,标本按Banff标准分为急性排斥(14例)、慢性排斥(15例)和无排斥改变(13例)3组,分析移植肾组织标本病理形态学改变与FasL和TIA 1表达的相关性.结果:FasL主要在肾小管上皮细胞胞质内表达,急性排斥组表达明显强于慢性排斥组和无排斥组(P<0.05);TIA-1在肾小管上皮细胞和间质浸润淋巴细胞均有表达,小动脉内皮细胞亦可见阳性着色,急性排斥组阳性强度较高,与慢性排斥组和无排斥组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急性排斥标本FasL和TIA-1的表达强度与组织损害的严重程度呈正相关.结论:急性排斥时移植肾组织FasL和TIA-1表达增强是T细胞活化的反映,其检测可能有助于移植肾急性排斥的早期诊断.
辛绍杰 , 邹正升 , 李保森 , 赵军 , 徐东平 , 陈黎明 , 邢汉前 , 金磊 , 王福生 , XIN Shao-jie , ZOU Zheng-sheng , LI Bao-sen , ZHAO Jun , XU Dong-ping , CHEN Li-ming , XING Han-qian , JIN Lei , WANG Fu-sheng
2006, 27(4):0413-0416. DOI: 10.3724/SP.J.1008.2006.00413
摘要:目的:分析慢性乙型重型肝炎(以下简称慢重肝)患者外周血各亚群淋巴细胞绝对值的特点.方法:慢重肝患者61例,乙肝引起的肝硬化26例,慢性乙型肝炎21例,健康志愿者10例.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各自外周血淋巴细胞CD3+、CD4+、CD8+、NK细胞(CD3-/CD16+/CD56+)、NKT细胞(CD3+/CD16+CD56+)等亚群表达百分比,计算各淋巴细胞亚群绝对值,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与乙肝引起的肝硬化、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以及健康志愿者相比,慢重肝患者CD3+、CD4+及CD8+T淋巴细胞的绝对值均明显降低(P<0.01或P<0.05);与存活者相比,慢重肝死亡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CD3+、CD4+、CD8+、NK细胞、NKT细胞绝对值均有一种降低的趋势但尚未达到统计学意义.结论:慢重肝患者存在一定程度的细胞免疫功能紊乱,可能与其预后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王正昕 , 傅志仁 , 丁国善 , 马钧 , 郭闻渊 , 宋少华 , 李卫东 , 石学银 , WANG Zheng-xin , FU Zhi-ren , DING Guo-shan , MA Jun , GUO Wen-yuan , SONG Shao-hua , LI Wei-dong , SHI Xue-yin
2006, 27(4):0417-0419. DOI: 10.3724/SP.J.1008.2006.00417
摘要:目的:探讨改良的腔门静脉半转位肝移植术治疗门脉系统广泛栓塞的外科处理方法.方法:对2例门脉系统广泛栓塞患者进行改良的腔门静脉半转位肝移植术(采用腔静脉肠系膜上静脉吻合+辅助性门静脉脾静脉吻合重建门脉血流),观察术后肝功能恢复情况、术后门脉血流灌注、术后肾功能不全、下肢水肿及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等情况.结果:2例患者手术顺利,术后肝功能恢复正常,门脉血流灌注良好,无肾功能不全、下肢水肿及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等并发症.结论:改良的腔门静脉吻合半转位肝移植术是治疗门脉系统广泛栓塞的有效方法.
杜明奎 , 王秋根 , 纪方 , 汪滋民 , 汪方 , 吴剑宏 , DU Ming-kui , WANG Qiu-gen , JI Fang , WANG Zi-min , WANG Fang , WU Jian-hong
2006, 27(4):0420-0423. DOI: 10.3724/SP.J.1008.2006.00420
摘要:目的:分析锁定加压钢板在不稳定骶骨骨折治疗中的作用.方法:我科用锁定加压钢板治疗9例不稳定骶骨骨折患者.其中男7例,女2例;年龄25~49岁,平均34.8岁.按照AO方法分型:B型损伤7例,其中B1型1例,B2型4例,B3型2例,C1型2例.按照Denis方法分型:Ⅰ区6例,Ⅱ区3例(其中双侧1例).于双侧髂后上棘外侧顺髂嵴作弧形切口(6~8cm),显露骨折或脱位,复位骨折、脱位,必要时修复骶髂后韧带(B2、B3、C型),选用一块LCP,预弯塑形,在患侧将LCP通过皮下隧道送到对侧,放置于双侧髂骨背侧,拧上锁定螺钉,以每侧固定3枚螺钉为有效固定,X线透视见复位满意后缝合各层.手术时间30~80 min,平均45 min,术中无输血,出血100~400 ml.术中X线暴露时间平均为4 min(2~10 min).结果:本组9例患者全部得到随访,随访时间6~21个月,平均13.8个月.所有患者术后无神经损伤,腰骶及下肢活动、感觉均正常.根据Majeed评分标准评定,优4例,良4例,可1例.结论:锁定加压钢板治疗不稳定骶骨骨折操作简单、创伤小,并发症少,是治疗不稳定骶骨骨折的有效方法之一.
陈文娅 , 刘皋林 , CHEN Wen-ya , LIU Gao-lin
2006, 27(4):0424-0426. DOI: 10.3724/SP.J.1008.2006.00424
摘要:目的:比较茶苯海明口崩片和普通市售片的人体内药代动力学及相对生物利用度.方法:8名健康志愿者均分为2组,分别为口含单剂量茶苯海明口崩片(25 mg/片)和口服茶苯海明普通市售片(25 mg/片)后,分别服药前和服药后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血药浓度.色谱条件:色谱柱:Nova Pak C18(4μm,3.9 mm×150 mm),保护柱:Nova-Pak C18(4μm,3.9 mm×30 mm),流动相为甲醇:三乙胺缓冲液(磷酸4 ml,三乙胺7 ml,加50%甲醇稀释至1 000 ml,用磷酸调节pH 3.2),流速1.0 ml/min,检测波长225 nm,进样量20μl,室温.进行口崩片与普通市售片的药代动力学和生物利用度研究.结果:茶苯海明在人空白血浆中的标准曲线方程:C=0.004 4 A+4.745,R2=0.996,在5~500 ng/ml的浓度范围内线性良好.最低检测限2 ng/ml.平均回收率为(90.55±4.69)%,RSD=0.041%.低、中、高3种浓度的日内RSD分别为9.27%,4.93%,2.95%(n=5).目间RSD分别为9.97%,3.81%,3.06%(n=5).取血样3 ml处理后进样,两剂型血药浓度有显著差异,口崩片为:茶苯海明血药浓度-时间曲线下面积(AUC)=(602.04±113.82)ng·h·ml,峰浓度(Cmax)=(95.86±21.28)ng·ml,达峰时间(TPeak)=(1.8±0.32)h,市售片的药动学参数为:AUC=(342.73±84.96)ng·h·ml1,Cmax=(46.34±10.32)ng·ml-1,TPeak=(2.65±0.24)h,口崩片与普通片的生物利用度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相对生物利用度为175.66%.结论:所研制的口崩片能显著提高茶苯海明的生物利用度.
徐从立 , 陈海生 , 谭兴起 , 宣伟东 , 梁爽 , XU Cong-li , CHEN Hai-sheng , TAN Xing-qi , XUAN Wei-dong , LIANG Shuang
2006, 27(4):0427-0428. DOI: 10.3724/SP.J.1008.2006.00427
摘要:目的:测定天冬总呋甾皂苷中AR-Ⅰ的含量.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色谱条件:Diamonsil C18(5 mm×250mm,5 μm)色谱柱;流动相:CH 3CN-H2O(36:64);流速:0.8 ml·min1;进样量20μl;柱温:室温.以ELSD为检测器,气化温度40℃,气体(N2)压力2.0×105Pa.结果:AR Ⅰ在0.094~0.940 0 g·L-1范围内呈良好线性关系(r=0.999 2),检测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和稳定性,平均回收率为101.3%(n=6),RSD=2.36%.结论:HPLC ELSD为天冬呋甾皂苷的测定提供了简便实用的分析方法.
赵宏峰 , 周杰 , ZHAO Hong-feng , ZHOU Jie
2006, 27(4):0429-0430. DOI: 10.3724/SP.J.1008.2006.00429
摘要:目的:为降低手术难度,设计一个能客观反映大鼠肝移植胆道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模型.方法:采用80只SD大鼠建立此模型,并使用门静脉、腹主动脉双重恒压灌注,除血管吻合外,其余方法同大鼠原位肝移植.且门静脉、肝动脉再灌注由血管夹控制.结果:本模型手术成功率95%(76/80),热、冷缺血和再灌注时间可精确控制,无肝期(16±2)min.双重恒压灌注效果好,光镜下胆道壁毛细血管未见红细胞.结论:本模型模拟了肝移植的全过程,手术简单、成功率高、可比性强.且排除了免疫因素对胆道损伤的影响,更好的反映了胆道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病理生理过程,为肝移植胆道损伤的基础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实验方法.
杨路亭 , 张亚肖 , 刘红梅 , 杨金良 , 姜慧卿 , YANG Lu-ting , ZHANG Ya-xiao , LIU Hong-mei , YANG Jin-liang , JIANG Hui-qing
2006, 27(4):0431-0434. DOI: 10.3724/SP.J.1008.2006.00431
摘要:目的:探讨保留全胃的3种类型慢性胃食管反流病(GERD)动物模型制备方法,以提高模型制备的质量及成功率.方法: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SO)对照组(n=20)、十二指肠胃食管反流(DGER)组(n=47,食管胃十二指肠吻合术)、单纯胃食管反流(GER)组(n=20,幽门部分缝扎+贲门肌切开术改行胃底食管吻合术)、十二指肠食管反流(DER)组(n=21,空肠食管吻合术改行胆总管开口远侧十二指肠与食管吻合术),分别制备保留全胃的3种类型GERD动物模型.术后对动物持续喂养观察及测量体质量,并对非预期死亡动物随即进行尸体解剖;存活动物分批于术后1、2、3、4个月处死进行食管病理分析.结果:麻醉意外死亡3只.术后非预期死亡26只(24.1%),其中DGER组死亡18只(38.3%),GER组1只(5%),DER组死亡7只(33.3%).SO组中动物未见死亡.尸解分析死亡原因有梗阻、感染、窒息、出血、吻合口瘘和穿孔等.各模型组存活动物均可见不同程度病变形成,且术后生存质量良好.结论:本研究所采用的保留全胃的3种类型慢性GERD动物模型制备方法,模型质量及病变形成率高,但术后动物死亡率亦较高.要制备符合研究需要的慢性GERD动物模型,不但要选择合理的术式以保证模型质量,还要采取一定措施预防术后并发症,降低非预期死亡率,以提高模型制备成功率.
夏念信 , 傅志仁 , 邱宝安 , 丁国善 , 李先兴 , 傅宏 , 王正昕 , 白刚 , 杨英祥 , XIA Nian-xin , FU Zhi-ren , QIU Bao-an
2006, 27(4):0435-0436. DOI: 10.3724/SP.J.1008.2006.00435
摘要:目的:评价肝移植术后Banff积分指导下抗急性排斥反应(AR)个体化治疗的临床价值.方法:2002年1月至2004年8月,246例肝移植(LT)患者术后3个月内共发生肝穿刺病理证实的AR 44例(52例次),按患者第1次原位肝移植手术的年月次序分2组抗AR治疗,病理按Banff参数评分.对照组(n=24,29次),均采用大剂量甲泼尼龙(MP,总量2 100 mg)冲击治疗;个体化治疗组(n=20,23次),据Banff积分将AR分为交界性、轻度和中重度,分别应用总量1 000、1 500、2 100 mg的MP冲击.观察2组治疗效果和不良事件.结果:对照组和个体化治疗组的AR发生率分别为18.2%(24/132)和17.5%(20/114).对照组中需用ATG抗AR 1例,出现骨髓抑制、肺部感染、上消化道并发症和MCV感染各1例;个体化治疗组出现上消化道并发症1例和肺部感染2例.以抗AR治疗次数累计不良事件,其发生率2组分别为17.2%(5/29)、13.0%(3/23),两者无显著差异(xc2=0.645 8,P=0.421 8).结论:Banff积分指导下的个体化抗AR和经典MP冲击抗AR治疗近期效果一致,不良事件的发生率也无明显差异,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徐正平 , 朱健华 , 邹瑞秀 , 孙云 , 姚登福 , XU Zheng-ping , ZHU Jian-hua , ZOU Rui-xiu
2006, 27(4):0437-0439. DOI: 10.3724/SP.J.1008.2006.00437
摘要:目的:观察内皮素转换酶1(endothelin-converting enzyme-1,ECE-1)在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大鼠中的表达情况,探讨AS可能的内皮发生机制.方法: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和AS组(n=8);AS组大鼠以高脂饮食方法建立AS模型,正常组大鼠正常饮食.免疫组织化学法、RT-PCR分别分析两组动脉组织中ECE-1蛋白及mRNA表达;提取动脉血管膜蛋白,以内皮素前体作为底物与一定量的组织膜蛋白进行酶解反应,放射免疫法测定酶解产物ET-1的含量,观察组织ECE-1的体外活性;放射免疫法比较两组大鼠血浆中ET-1的含量.结果:正常组大鼠的血管内皮细胞和中膜平滑肌细胞(SMC)中有ECE-1微弱表达(8.58±0.92),阳性染色常位于细胞膜和胞质内;AS组大鼠的血管内皮细胞和内膜SMC中ECE-1表达显著增高(19.12±0.37,P<0.01).AS组大鼠血管组织ECE-1 mRNA表达(2.04±0.18)明显高于正常组(0.83±0.01,P<0.01);AS组大鼠血管组织ECE-1体外活性高于正常组[(22.47±1.49)vs(18.89±1.55)Pg/ml,P<0.05];AS组大鼠血浆ET-1值明显高于正常组(79.42 vs 32.25 pg/ml,P<0.01).结论:大鼠血管组织ECE-1异常表达可能通过提高血浆ET-1含量促进AS的发生发展.
李玉珍 , 魏锐利 , 朱煌 , 蔡季平 , 马晓晔 , LI Yu-zhen , WEI Rui-li , ZHU Huang
2006, 27(4):0440-0441. DOI: 10.3724/SP.J.1008.2006.00440
摘要:目的:研究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准分子激光上皮瓣下角膜磨镶术(LASEK)手术前后人眼波前像差的变化规律及影响因素,为个体化切削奠定基础.方法:对行LASIK或LASEK的患者44人(86眼)于术前,术后1、3及6个月分别行波前像差检查,数据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术后1、3、6个月(瞳孔直径6 mm),总波前像差比术前分别减少约61%、65%、62%;高阶像差增加110%、76%、64%,其中球差增加最明显,为285%、119%、125%.术后总波前像差和高阶像差随瞳孔直径的增加而增加.术后高阶像差的增加随切削量的增大而增加,随切削区直径的增大而减少.两种手术方式下,术后高阶像差均高于术前(P<0.05),但两种手术方式对术后高阶像差的影响无显著差异.结论:LASIK和LASEK手术均能降低总波前像差,增加高阶像差,其改变程度受瞳孔直径、手术切削量以及切削区直径等因素的影响.
吴云燕 , 史娅萍 , 朱新儿 , WU Yun-yan , SHI Ya-ping , ZHU Xin-er
2006, 27(4):0442-0443. DOI: 10.3724/SP.J.1008.2006.00442
摘要:目的:通过对腹腔镜手术套管针直接第一穿刺技术的临床应用,探讨这一穿刺方法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11月至2005年11月我院采用套管针直接第一穿刺技术进行的700例腹腔镜手术的穿刺情况.结果:700例脐孔穿刺采用套管针直接第一穿刺技术方法完成的患者中,穿刺成功685例(97.86%);穿刺不顺利15例(2.14%);无穿刺失败者.结论:应用腹腔镜手术套管针直接技术后可以提高脐孔第一穿刺的安全性,减少第一穿刺步骤及第一穿刺并发症.
刘江 , 施柏年 , 何建方 , 戴利成 , LIU Jiang , SHI Bai-nian , HE Jian-fang
2006, 27(4):0444-0445. DOI: 10.3724/SP.J.1008.2006.00444
摘要:目的:探讨环氧化酶2(COX 2)在肝衰竭损伤肝组织中的表达.方法:BALB/c小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n=6)和肝衰竭组(n=24),前者以生理盐水200μl腹腔注射,后者采用内毒素(LPS)10 μg/kg和D-氨基半乳糖(D-Gal)900 mg/kg联合腹腔注射,对照组在注射后8 h、肝衰竭组在注射后不同时点(2、4、6、8 h)检测血浆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白介素10(IL-10)、肿瘤坏死因子α(TNF α)、细胞黏附分子1(ICAM 1);处死动物,以原位灌注消化法分离肝Kupffer细胞后,半定量RT PCR检测其中COX-2 mRNA的表达.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肝衰竭组血浆ALT、AST、IL-10、TNF α、ICAM-1水平均显著升高(P<0.05),且随损伤时间的延长而逐渐升高(P<0.001);COX-2 mRNA仅在肝衰竭组表达,表达量随肝损伤时间延长也逐渐增高(P<0.001).结论:COX-2在损伤肝组织中大量表达,且表达量随肝损伤程度而升高,提示其可能参与了LPS/D-Gal诱导的肝衰竭模型肝损伤过程.
崔若兰 , 梅小斌 , 袁伟杰 , 于光 , 于建平 , MEI Xiao-bin , YUAN Wei-jie , YU Guang
2006, 27(4):0446-0448. DOI: 10.3724/SP.J.1008.2006.00446
摘要:1 病历摘要患者.女.23岁,因“双下肢水肿及泡沫尿3个月”于2000年12月26日入院。患者2000年9月下旬无诱因下出现双下肢水肿和泡沫尿,无膀胱刺激征、皮疹、关节肿痛、牙龈出血和腹痛。发病前1个月内无发热、咽痛及皮肤疖肿等。当地医院查尿蛋白(卅),红细胞5~6个/HP.Scr 59 μmol/L.诊断为“肾炎”,治疗(具体不详)后双下肢水肿无改善。2000年12月22日我院门诊查尿蛋白(++),尿红细胞8~10个/HP,予泼尼松30mg/(kg·d).为进一步诊治收入院。患者无结核、肝炎等传染病史,无药物过敏史,无疫水及毒物接触史,无烟酒嗜好,无家族遗传病史。[第一段]
魏丽娟 , 董惠娟 , WEI Li-juan , DONG Hui-juan
2006, 27(4):0449-0450. DOI: 10.3724/SP.J.1008.2006.00449
摘要:异质性评价是Meta分析中必须要进行的一项工作,对于保证Meta分析的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介绍了异质性含义、来源和检验方法,重点讨论了异质性的处理方法.
叶俊 , 修清玉 , 李兵 , 谭晓明 , 张铁锋 , 颜泽敏 , YE Jun , XIU Qing-yu , LI Bing
2006, 27(4):0451-0452. DOI: 10.3724/SP.J.1008.2006.00451
摘要:机械通气相关肺炎(VAP)是指机械通气(MV)48h后及停用机械通气去除人工气道48h内发生的医院内获得性肺炎,是医院内获得性肺炎最常见类型之一,发生率高、死亡率高,医疗成本昂贵。防治VAP的重要一环就是了解其发生的危险因素,采取针对性的预防措施。[第一段]
孙青(龙天) , 刘长海 , 徐建明 , 吴秋业 , 柴逸峰 , 俞世冲 , SUN Qing-yan , LIU Chang-hai , XU Jian-ming
2006, 27(4):0453-0454. DOI: 10.3724/SP.J.1008.2006.00453
摘要:β-环糊精(p—cyclodextrin,β-CD)及其衍生物是在毛细管电泳手性拆分研究中应用最为广泛的一类手性添加剂,目前的研究多集中在经化学修饰的β-CD衍生物上,希望通过特定结构侧链或基团的引人能在增加β-CD衍生物溶解性能的同时增强其对手性化合物的拆分能力。麻黄碱对映异构体中只有D-型麻黄碱具有药理活性,临床上所应用的麻黄碱类药物都不同程度的混杂有对映异构体。已有文献报道以毛细管电泳方法对麻黄碱和伪麻黄碱进行拆分研究,但拆分效果始终不太理想。本研究参考有关文献制备了β-CD硫酸酯,并尝试通过将自制的手性添加剂β-CD硫酸酯和市售羟丙基β-环糊精组成混合手性添加剂,采用毛细管电泳法对麻黄碱和伪麻黄碱混合液中的2对口型和D-型对映体进行分离,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第一段]
朱礼尧 , 汪习成 , 薛乐洋 , 李晶 , 郭建华 , ZHU Li-yao , WANG Xi-cheng , XUE Le-yang
2006, 27(4):0455-0455. DOI: 10.3724/SP.J.1008.2006.00455
摘要:本研究采用血清学、肝组织病理学、免疫组织化学及实时定量PCR等方法,对8例急性、亚急性重型乙型病毒性肝炎存活病例的肝炎病毒标志物、HCV—RNA、HBV—DNA及前C区变异情况进行随访检测,以观察其远期预后。[第一段]
薛群 , 沈振亚 , 章臣楠 , 许一鸣 , XUE Qun , SHEN Zhen-ya , ZHANG Chen-nan
2006, 27(4):0456-0457. DOI: 10.3724/SP.J.1008.2006.00456
摘要:以往研究发现根据肺癌的发病环节寻找肺癌防治的有效靶点是降低肺癌的发病率、死亡率及提高其生存率的重要途径之一。本研究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非小细胞肺癌(NSCLC)中VEGF的表达,探讨它在NSCLC发生发展中的意义。[第一段]
包阳 , 徐志云 , 张宝仁 , 邹良建 , 梅举 , 王志农 , 于伟勇 , BAO Yang , XU Zhi-yun , ZHANG Bao-ren
2006, 27(4):0458-0459. DOI: 10.3724/SP.J.1008.2006.00458
摘要:三尖瓣关闭不全多为功能性,常继发于左心瓣膜病变致肺动脉高压和右心室扩张,器质性病变者多见于风湿性心脏病,常为联合瓣膜病变。单纯性三尖瓣关闭不全非常少见,见于先天性三尖瓣发育不良、外伤、右心感染性心内膜炎等。本院1997年3月至2005年5月手术治疗单纯性三尖瓣关闭不全12例,现报告分析如下。[第一段]
王为 , 徐志云 , 张宝仁 , 邹良健 , 梅举 , 陆方林 , 王军 , WANG Wei , XU Zhi-yun , ZHANG Bao-ren
2006, 27(4):0460-0461. DOI: 10.3724/SP.J.1008.2006.00460
摘要:我们自2000年7月至2005年5月,共施行主动脉弓部动脉瘤手术61例,取得了比较满意的临床效果,现将围术期处理的经验报告如下。[第一段]
楼征 , 于恩达 , 刘志红 , 孟荣贵 , 傅传刚 , 徐洪莲 , LOU Zheng , YU En-da , LIU Zhi-hong
2006, 27(4):0462-0463. DOI: 10.3724/SP.J.1008.2006.00462
摘要:随着医学研究的不断发展,对家族性疾病的家系登记需要建立一套实用可靠的自动化管理系统。我们应用Office2000中的Access2000数据库软件,设计并开发了一套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familial adenomatous polyposis,FAP)登记管理系统,取代了以往的卡片登记,不仅极大提高了工作效率,更主要的是无需编程,方便了资料的保存、查询和利用。现报告如下。[第一段]
邱贵华 , 王楷堂 , 高荣光 , QIU Gui-hua , WANG Kai-tang , GAO Rong-guang
2006, 27(4):0463-0464. DOI: 10.3724/SP.J.1008.2006.00463
摘要:肺肿瘤已成为人类癌症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且发病率及死亡率增长迅速,因此对其早期诊断有着重要意义。^18F—FDG PET-CT是目前很有发展前途的一种相对无创性肿瘤诊断技术,本研究对56例肺部肿块患者进行了^18F—FDG PET—CT检查,并与穿刺或术后病理结果对照,旨在评价其在肺癌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第一段]
吴清 , 李平 , 张小燕 , WU Qing , LI Ping , ZHANG Xiao-yan
2006, 27(4):F003-F003. DOI: 10.3724/SP.J.1008.2006.0F003
摘要:消化道肿瘤患者晚期常并发有腹水,治疗较为棘手,预后较差。我科自2003年5月至2005年10月采用腹腔内注射国产肿瘤坏死因子(tumour necrosis factor,TNF,商品名纳科斯,上海赛达生物工程有限公司生产)治疗恶性腹水患者共46例,现将其疗效和不良反应报告如下。[第一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