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雅静 , 孙琪云 , 刘丽辉 , 范传波 , 胡恺勋 , 边莉 , 郭梅 , 艾辉胜 , HUANG Ya-jing , SUN Qi-yun , LIU Li-hui , FAN Chuan-bo , HU Kai-xun , BIAN Li , GUO Mei , AI Hui-sheng
2006, 27(5):0465-0469. DOI: 10.3724/SP.J.1008.2006.00465
摘要:目的:通过给猕猴单次无预处理输注猕猴白细胞抗原(RhLA)不相合供者的骨髓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MSCs),观察能否抑制供受者之间的免疫反应.方法:无菌抽取MSCs供者猕猴骨髓,分离单个核细胞,用2%FCS的DMEM/F12培养液培养骨髓MSCs,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其表型,不同培养条件诱导MSCs多向分化以鉴定;单次无预处理输注MSCs给RhLA不相合受者,分别于MSCs输注前及输注后20、40、60 d取受者外周血淋巴细胞分别与供者及非供者皮肤体外共培养72 h,观察培养皮肤病理损伤情况,同时TUNEL法检测培养皮肤石蜡切片中凋亡细胞的比率.结果:输注MSCs后20 d,受者淋巴细胞与供者皮肤呈现减低的免疫反应,皮肤病理损伤程度较输注前减轻,凋亡细胞比例由(23.0±4.9)%下降到(12.2±1.9)%;MSCs受者与非供者之间体外皮肤病理片中凋亡细胞比例也由输注前的(22.0±2.0)%下降至(11.8±1.4)%,具有显著差异(P<0.05);输注后40 d和60 d,受者淋巴细胞无论对供者还是非供者的皮肤均产生较强的免疫反应,凋亡细胞比例增至(22.0±3.2)%、(22.0±2.5)%(供者)及(23.2±2.4)%、(24.0±2.6)%(非供者).结论:猕猴输注同种异基因MSCs后,通过体外实验可以检测到供受者之间降低的免疫反应,但是这种免疫抑制作用是短期的、可逆的.
丁国善 , 甘树杰 , 傅宏 , 叶寒青 , 王海梁 , 倪之嘉 , 郭闻渊 , 王正昕 , 施晓敏 , 傅志仁 , DING Guo-shan , GAN Shu-jie , FU Hong , YE Han-qing , WANG Hai-liang , NI Zhi-jia , GUO Wen-yuan , WANG Zheng-xin , SHI Xiao-min , FU Zhi-ren
2006, 27(5):0470-0473. DOI: 10.3724/SP.J.1008.2006.00470
摘要:目的:观察趋化因子Mig、IP10、ITAC在肝移植术后的变化,探讨其对肝移植术后急性排斥早期诊断的意义.方法:2005年4~9月30例肝移植患者,根据临床表现及病理学检查分为急性排斥组(AR,n=9)(排除3例术后感染患者),非急性排斥组(NAR,n=18).检测患者术前1 d及术后1、3、5、7 d血清中趋化因子Mig、IP10、ITAC的表达,并与同期住院的肝硬化或肝癌患者(肝癌肝硬化组,n=16)以及健康体检者(正常对照组,n=16)进行比较.AR组患者分别于确诊当天以及经激素冲击治疗后3、7 d检测血清中3种趋化因子的表达,并分析确诊当天3种趋化因子表达与肝脏穿刺活检Banff排斥活动指数(RAI)的相关性.结果:肝移植术前1 d AR组、NAR组患者血清Mig、IP10、ITAC表达与肝癌肝硬化组无明显差异,但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肝移植术后3 d,AR和NAR组Mig、IP10、ITAC的表达水平均有上升,高于术前1 d的表达(P<0.05).AR组9例患者分别在术后11、12和14 d确诊AR发生,术后各时间点患者血清Mig、IP10、ITAC表达明显高于NAR组(P<0.01);确诊AR当天Mig、IP10、ITAC的表达与RAI呈正相关(r=0.88、0.94、0.80).与确诊AR当天相比,经冲击治疗逆转后,3种趋化因子的表达也相应下降(P<0.01).结论:肝移植术后血清中趋化因子Mig、IP10、ITAC的表达可作为早期诊断急性排斥反应辅助特异、敏感的指标.
孙志勇 , 余宏宇 , 刘会敏 , 李玉莉 , 何金 , 孙静 , SUN Zhi-yong , YU Hong-yu , LIU Hui-min , LI Yu-li , HE Jin , SUN Jing
2006, 27(5):0474-0478. DOI: 10.3724/SP.J.1008.2006.00474
摘要:目的:探讨P糖蛋白(P-gp)、多药耐药相关蛋白(MRP)、肺耐药蛋白(LRP)、P53蛋白及c-erbB-2蛋白在术前未经治疗的非小细胞肺癌(NSCLC)中的表达及相互间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78例NSCLC癌组织及15例癌旁肺组织(距癌灶5 cm)中P-gp、MRP、LRP、P53及c-erbB-2的蛋白表达情况.结果:免疫组化显示P-gp、MRP、LRP、P53及c-erbB-2在肺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是65.4%(51/78)、39.7%(31/78)、56.4%(44/78)、53.8%(42/78)及43.6%(34/78),均显著高于癌旁肺组织中的表达水平(P<0.05);MRP和LRP蛋白表达在不同病理类型(腺癌、鳞癌及大细胞癌)之间比较均具有显著性差异(P分别为0.008和<0.001),LRP及P53蛋白表达在不同病理分化程度之间具有显著性差异(P分别为0.025和0.026);c-erbB-2表达与P-gp、MRP、LRP、P53均有相关性(Spearman相关系数分别为0.317、0.401、0.519和0.341,P值分别为0.005、<0.001、<0.001和0.002),P53与MRP之间(Spearman相关系数为=0.260,P=0.022)以及LRP与MRP之间(Spearman相关系数为0.371,P=0.001)有相关性.结论:P-gp、MRP、LRP、P53及c-erbB-2这些蛋白的表达在NSCLC的多药耐药形成及肿瘤的发生发展中可能具有一定的协同作用.
张荣峰 , 张超 , 阮狄克 , ZHANG Rong-feng , ZHANG Chao , RUAN Di-ke
2006, 27(5):0479-0483. DOI: 10.3724/SP.J.1008.2006.00479
摘要:目的:比较成人正常和突出椎间盘髓核细胞体外培养的形态及生长动力学差异.方法:从成人正常和突出髓核组织分离培养髓核细胞,分别取传1、3、5代细胞作为研究对象,光镜和电镜下观察细胞形态,并对细胞生长速率、MTT摄取、最大生长密度、分裂指数、克隆形成率等生长动力学指标进行比较研究.结果:体外培养的突出髓核细胞与正常髓核细胞相比,形态学上可见突出髓核细胞排列较紊乱,极性消失,胞质内粗面内质网轻度扩张.在接种相同的细胞密度和相同的培养条件下,成人正常和突出髓核细胞的生长速率差异在传1代时为T=52.5(P>0.05),传3、5代分别为T=72.0(P<0.01)、T=67.5(P<0.05);二者的最大生长密度、MTT摄取、分裂指数、克隆形成率在传1代时分别为7.28±0.23和7.41±0.17、0.186±0.015和0.173±0.008、(25.36±2.14)‰和(23.13±2.55)‰、(52.4±2.8)%和(47.7±2.6)%,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传3代时分别为6.96±0.19和5.48±0.22、0.154±0.018和0.110±0.009、(22.52±2.16)‰和(16.68±2.35)‰、(48.7±3.3)%和(40.7±2.5)%,传5代时分别为2.42±0.13和0.98±0.14、0.085±0.006和0.050±0.007、(15.61±1.96)‰和(9.34±2.12)‰、(40.2±2.3)%和(28.34±2.9)%,传3、5代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成人正常和突出椎间盘的髓核细胞在体外培养状态下,突出组细胞在细胞形态学上与正常对照组存在一定差异,在生长动力学方面,突出组细胞的持续增殖能力明显低于正常髓核细胞组,更容易出现老化现象.
王国栋 , 姜晓钟 , 何玉林 , WANG Guo-dong , JIANG Xiao-zhong , HE Yu-lin
2006, 27(5):0484-0492. DOI: 10.3724/SP.J.1008.2006.00484
摘要:目的:观察咬合力改变对大鼠牙周膜成纤维细胞凋亡及其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表达的影响,探讨牙周膜改建的可能机制.方法:拔除健康雄性SD大鼠右上颌第一、二、三磨牙,建立左下颌磨牙咬合力改变动物模型,分别于拔牙后6、12 h及1、2、3、5、7、14、28 d处死大鼠(n=6),取牙槽骨组织,进行H-E染色观察;TUNEL法观测牙周膜成纤维细胞的凋亡情况,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其PCNA表达.另设正常咬合力大鼠作为对照组(n=6).TUNEL法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采用二级计分法,根据染色强度及阳性细胞的数目进行计分取平均值.结果:成功建立咬合力改变雄性SD大鼠模型.H-E染色结果显示与拔牙大鼠相比,正常对照组大鼠牙周膜结构较致密,纤维排列有序,牙槽骨骨壁较平.TUNEL法观察显示拔牙后12 h牙周膜成纤维细胞凋亡达峰值(252.67±6.62),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7.17±2.32,P<0.01),其后开始下降,至28 d基本恢复正常(8.50±1.87).免疫组化染色表明PCNA的表达也呈类似趋势,拔牙后3 d表达最高(246.00±7.21),此后开始下降至正常(5.67±2.16,P<0.01).结论:咬合力改变可能通过加速牙周膜成纤维细胞的凋亡,促进细胞增殖,从而共同完成牙周膜的改建.
叶晖 , 曹志中 , 周中华 , 汪大林 , YE Hui , CAO Zhi-zhong , ZHOU Zhong-hua , WANG Da-lin
2006, 27(5):0489-0492. DOI: 10.3724/SP.J.1008.2006.00489
摘要:目的:比较2种热塑牙胶充填技术(Ultrafil 3D和ObturaⅡ)与冷牙胶侧方加压法充填根管的效果.方法:收集完整上颌前牙60颗,随机分成3组,每组20颗,常规制备根管,分别用Ultrafil 3D、ObturaⅡ和冷牙胶侧方加压法进行根管充填,并记录充填时间.3 d后,每组随机选10颗牙,染色后测量微渗漏长度;每组另10颗牙以扫描电镜测量根管壁与牙胶间微缝隙宽度.结果:充填时间以冷牙胶侧方加压法最长,ObturaⅡ次之,Ultrafil 3D最短;冷侧压法与其余两组热塑牙胶注射加压法之间存在显著差异(P<0.01);微渗漏及微缝隙在冷牙胶侧方加压法与两组热塑牙胶注射加压法之间也存在显著差异(P<0.05),而两组热塑牙胶注射加压法间却无明显差别.结论:在离体实验条件下,热塑牙胶注射加压与冷牙胶侧方加压充填相比,具有较好的根管壁适应性和密合度,且充填速度较快.
郑骄阳 , 陆斌 , 刘志民 , ZHENG Jiao-yang , LU Bin , LIU Zhi-min
2006, 27(5):0493-0496. DOI: 10.3724/SP.J.1008.2006.00493
摘要:目的:应用基因芯片技术比较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IR)患者和正常人大网膜组织脂肪代谢相关基因表达谱的差异,探讨IR可能的发病机制.方法:分别用Cy5 和Cy3两种不同的荧光染料通过逆转录反应将IR组(n=5)和正常对照组(n=5)脂肪组织的mRNA标记成探针,并与载有一组靶基因的基因表达谱芯片进行杂交,通过扫描荧光强度,计算机软件分析,寻找两组差异表达基因.然后对芯片筛选结果中差异表达的FOXC2基因用Northern印迹法进行验证.结果:IR组和正常对照组之间共筛选出82条差异表达已知基因;其中脂肪代谢相关基因10条,表达增加的基因5条,表达降低的基因5条.Northern印迹证实IR组FOXC2 mRNA表达明显升高,与基因芯片检测结果一致. 结论:IR的发病与脂肪代谢相关,FOXC2可能是2型糖尿病IR的候选基因.
刘侣 , 张勇 , 矫力 , 刘秀杰 , 张照环 , 王永刚 , 朱伟 , 何成 , LIU Xuan , ZHANG Yong , JIAO Li , LIU Xiu-jie , ZHANG Zhao-huan , WANG Yong-gang , ZHU Wei , HE Cheng
2006, 27(5):0497-0499. DOI: 10.3724/SP.J.1008.2006.00497
摘要:目的:研究downstream of kinases1(dok1)与TrkA之间的相互作用,寻找TrkA的可能底物或调控蛋白,以深入认识TrkA下游信号转导机制.方法:将TrkA胞内域与LexA蛋白融合作为DNA结合蛋白,分别将dok1、dok1PTB及dok1ΔPTB与B42AD蛋白融合作为激活域蛋白,共转化酵母菌后,通过β-半乳糖苷酶活性检测以及氨基酸营养缺陷生长实验分析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结果:dok1及dok1PTB与TrkA之间在酵母中存在结合,而dok1ΔPTB不与TrkA结合.结论:证实TrkA与dok1之间具有相互作用,dok1的PTB结构域在介导此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非常重要.
周运恒 , 缪明永 , 李洋 , 时多 , 黄鹤 , 王学敏 , 焦炳华 , ZHOU Yun-heng , MIAO Ming-yong , LI Yang , SHI Duo , HUANG He , WANG Xue-min , JIAO Bing-hua
2006, 27(5):0500-0502. DOI: 10.3724/SP.J.1008.2006.00500
摘要:目的:研究大鼠肝再生过程中肝细胞caspase-3和caspase-8活性的变化规律.方法:雄性SD大鼠70%肝切除(PH),制作肝再生模型,制备肝匀浆液,经离心后用酶标仪分别测定肝再生过程中不同时期(共8个时间点),肝细胞的凋亡酶活性.结果:Caspase-3活性,与对照组相比,在PH后3、6、72、120 和168 h时显著性增高(P<0.001);而整个过程中Caspase-8的活性除了在PH后168 h时高于对照组外(P<0.05),其余时间点没有明显增高.结论:肝再生过程中肝细胞凋亡酶Caspase-3活性的升高可能主要是由内源性线粒体途径引起的.
李莉 , 施俊义 , 方国恩 , 盛援 , LI Li , SHI Jun-yi , FANG Guo-en , SHENG Yuan
2006, 27(5):0503-0506. DOI: 10.3724/SP.J.1008.2006.00503
摘要:目的:研究乳腺癌中环氧化酶2(COX-2)和c-erbB-2的表达及其相互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48例乳腺癌组织中COX-2与c-erbB-2的表达情况,分析其相互关系及与乳腺癌临床病理学特征间的联系.结果:乳腺癌中COX-2表达阳性率达60.4%(29/48),肿块>2 cm、淋巴结转移阳性、雌激素受体(ER)阴性、孕激素受体(PR)阴性者COX-2表达明显高于肿块<2 cm、淋巴结转移阴性、ER阳性、PR阳性者,而COX-2表达与患者年龄、肿瘤病理类型及肿瘤分期无关.c-erbB-2的表达阳性率为39.6%(19/48), 淋巴结转移阳性及激素受体阴性者c-erbB-2表达明显高于淋巴结转移阴性及激素受体阳性者,而与年龄、肿块大小、病理学类型无关.在c-erbB-2阳性的乳腺癌患者中,COX-2表达阳性率为84.2%(16/19),而c-erbB-2阴性的乳腺癌患者中,COX-2阳性表达率为44.8%(13/29),两者相比差异显著(P=0.006).结论:COX-2在乳腺癌中高水平表达且与c-erbB-2表达有关,提示乳腺癌中COX-2与c-erbB-2存在互相调控机制,共同促进肿瘤的发生和发展.
林晓静 , 李亚洁 , 李志梁 , 罗炳德 , 谭庆 , 韩雪琳 , LIN Xiao-jing , LI Ya-jie , LI Zhi-liang , LUO Bing-de , TAN Qing , HAN Xue-lin
2006, 27(5):0507-0509. DOI: 10.3724/SP.J.1008.2006.00507
摘要:目的:探讨高温与脂多糖(LPS)复合应激大鼠血浆丙二醛(malondialdehyde, MDA)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 SOD)活力等指标的变化规律.方法:雄性SPF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常温生理盐水组(C组)、高温生理盐水组(H组)、常温LPS组(L组)、高温LPS组(HL组),各组下设0、40、80、120 min亚组,每组5只.置动物于模拟气候舱,HL组、H组干球温度(dry bulb temperature, Tdb)为(35.0±0.5)℃,L组、C组Tdb为(26.0±0.5)℃;HL组、L组动物经尾静脉注射LPS 10 mg/kg (浓度为1 mg/ml),H 组、C组动物经尾静脉注射0.9% NaCl 10 ml/kg.检测动物应激0、40、80、120 min时血浆MDA含量、SOD活力的变化.结果:应激120 min时,L组、H组、HL组动物血浆MDA含量、SOD活力均与C组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HL组动物MDA水平显著升高,SOD活力水平显著下降,与同时相其他各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温与LPS复合应激可能促发、扩大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
裴素萍 , 蔡东联 , 朱昱 , 马莉 , 王莹 , PEI Su-ping , CAI Dong-lian , ZHU Yu , MA Li , WANG Ying
2006, 27(5):0510-0513. DOI: 10.3724/SP.J.1008.2006.00510
摘要:目的:考察燕麦β-葡聚糖对大鼠高脂血症的治疗作用.方法:健康成年SD大鼠70只,雌雄各半,随机分成正常对照组(n=10)和复制模型组(n=60).复制模型组喂高脂饲料,3周后测定大鼠空腹血清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以血清TC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为造模成功指标.选50只高脂血症大鼠,按血脂随机分为5组(n=10):高脂对照组(等量蒸馏水,灌胃给药),壳寡糖对照组[200 mg/(kg·d),灌胃给药],燕麦β-葡聚糖低、中、高剂量组[133 mg/(kg·d), 266 mg/(kg·d), 533 mg/(kg·d),均灌胃给药],各组继续喂高脂饲料4周;正常对照组喂普通饲料、蒸馏水4周.在灌胃给药前后分别称每只大鼠体质量.分别于大鼠灌胃给药前及给药3、4周眼眶采血,测定血清TC、HDL-C、LDL-C.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燕麦β-葡聚糖高、中剂量组大鼠体质量下降(P<0.05).燕麦β-葡聚糖能显著降低高脂血症大鼠血清TC和LDL-C,显著升高HDL-C.燕麦β-葡聚糖灌胃4周后降脂作用明显高于灌胃3周后的作用,且呈明显的剂量依赖性;其降脂作用优于壳寡糖,并未见不良反应.结论:燕麦β-葡聚糖对大鼠高脂血症有显著的治疗作用.
刘环海 , 廖建春 , 党瑞山 , 胡国汉 , 邓彬华 , 张晖 , 王君玉 , 范静平 , LIU Huan-hai , LIAO Jian-chun , DANG Rui-shan , HU Guo-han , DENG Bin-hua , ZHANG Hui , WANG Jun-yu , FAN Jing-ping
2006, 27(5):0514-0516. DOI: 10.3724/SP.J.1008.2006.00514
摘要:目的:为鼻内镜下经蝶窦蝶鞍区手术准确寻找蝶窦口,避免损伤蝶腭动脉提供解剖学资料.方法:在15例国人头颅标本上,用游标卡尺和角规对30侧蝶窦前壁进行解剖学(走行、位置、外径以及与相关结构的距离)观察和测量.结果:鼻小柱根部至蝶窦口下极及蝶腭孔的距离分别为(60.40±3.21,58.10~72.76) mm和(62.14±1.93,59.50~73.40) mm;蝶腭孔至蝶窦口下极的距离为(12.20±1.10,8.10~16.35) mm,在蝶腭孔处蝶腭动脉的外径为(1.99±0.13,1.50~2.80) mm;蝶窦口下极至鼻中隔后上动脉及鼻中隔后下动脉的距离分别为(3.49±0.24,2.78~5.20) mm和(6.42±1.08,4.30~8.50) mm.结论:蝶窦口是经蝶窦蝶鞍区手术的重要标志;开放蝶窦时宜从蝶窦口内下方开放,以免损伤蝶腭动脉.
李扬 , 王强 , 钱方 , 沈宏亮 , LI Yang , WANG Qiang , QIAN Fang , SHEN Hong-liang
2006, 27(5):0517-0520. DOI: 10.3724/SP.J.1008.2006.00517
摘要:目的:制备左氧氟沙星羧甲基壳聚糖(LVFX/CMC)微球并检测其在大鼠体内结肠靶向释药的性能.方法:色谱柱:KromasilRKR100-5C18(250 mm×4.6 mm),流动相:乙腈-0.1%三氟醋酸溶液(2080),柱温:50℃,激发波长:295 nm,发射波长:495 nm,流速:1.0 ml/min .SD大鼠60只,随机分为2组,分别以LVFX/CMC微球(含40 mg左氧氟沙星)及等量左氧氟沙星溶剂灌胃,以高效液相色谱法对LVFX/CMC微球和左氧氟沙星(LVFX)灌胃后大鼠胃、小肠、盲肠、结肠及血液中药物浓度进行定量检测.结果:灌胃后LVFX/CMC微球组5 h盲肠、结肠药量分别达(3.394±0.197)和(1.873 ±0.216) mg,远高于LVFX组的(0.489±0.123)和(0.078±0.002) mg (P<0.01).在9 h时LVFX/CMC微球组盲肠和结肠药量仍分别达到(1.580±0.234)和(0.713±0.073) mg,明显高于LVFX组的(0.105±0.023)和(0.054±0.016) mg (P<0.01).LVFX/CMC微球组血药浓度于5 h后达到最高,而LVFX组1 h后即达最高血药浓度峰.微球组盲肠和结肠内容物的药量在7、9 h时段均明显大于胃和小肠内的药量.结论:左氧氟沙星羧甲基壳聚糖微球在体内实验中的释放符合结肠靶向释药的特点.
陆国才 , 袁伯俊 , 姜华 , 赵冠人 , 佘佳红 , 戴益民 , 黄矛 , LU Guo-cai , YUAN Bo-jun , JIANG Hua , ZHAO Guan-ren , SHE Jia-hong , DAI Yi-min , HUANG Mao
2006, 27(5):0521-0524. DOI: 10.3724/SP.J.1008.2006.00521
摘要:目的:观察重组巴曲酶(rBAT)连续iv 30 d对猴的长期毒性.方法:健康恒河猴按体质量随机分为低、中、高剂量组(1.5、5.0和15.0 kU/kg)和溶剂对照组(n=6,雌雄各半).连续30 d静注给药.末次给药后处死一半动物做病理解剖,另一半停药后继续观察15 d.观察症状和检测指标包括:(1) 一般症状;(2) 心电图;(3) 凝血时间(CT)等血液学指标;(4) 血浆纤维蛋白原含量(Fib)等血液生化指标;(5) 尿液检查;(6) 骨髓检查;(7) 病理检查;(8)抗体检测.结果:d15及d30给药后30 min采集的血样中,与d0或与溶剂对照组相比,低、中、高剂量组的Fib明显减少,且有剂量依赖性,但d15及d30给药后24 h 及d45采集的血样中上述指标恢复正常.病理组织学检查发现d30及d45各剂量组均有部分动物肝肾淤血,细胞轻度水肿,可能是动物隐性感染;d30注射部位皮肤出现局部炎症反应,d45炎症反应基本消失.其余观察指标未见明显异常.d15到d45均可检测到抗rBAT非中和抗体.结论:rBAT对猴血液系统有一定的药理毒理作用,主要表现为使猴低、中、高剂量组Fib呈剂量依赖性降低.rBAT对猴药理毒理作用靶器官为血液系统,其作用均是可逆的.rBAT对猴的安全剂量为1.5 kU/kg.临床使用时应密切注意rBAT对血液系统的影响.
王红丽 , 吴铁 , 吴志华 , 陈垦 , 郭其杰 , WANG Hong-li , WU Tie , WU Zhi-hua , CHEN Ken , GUO Qi-jie
2006, 27(5):0525-0527. DOI: 10.3724/SP.J.1008.2006.00525
摘要:目的:比较人参皂苷、丹参酮和川芎嗪灌服对衰老小鼠皮肤的抗衰老作用.方法:100只雌性昆明种小鼠,随机分为5组(n=20):正常对照组皮下注射生理盐水;其余4组每日颈背部皮下注射D-半乳糖(1 000 mg·kg-1·d-1)造成小鼠衰老模型,同时各组分别灌胃生理盐水(衰老模型组)、丹参酮(1 500 mg·kg-1·d-1)、川芎嗪(150 mg·kg-1·d-1)或人参皂苷(100 mg·kg-1·d-1).42 d后,测定小鼠背部皮肤组织匀浆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力、过氧化脂质代谢产物丙二醛(MDA)含量、过氧化氢酶(CAT)活力和皮肤羟脯氨酸含量.结果:灌服丹参酮和人参皂苷后,衰老模型小鼠皮肤中SOD活力由衰老对照组的(131.2±21.5) U/ml分别提升为(203.1±11.2) U/ml和(196.8±27.5) U/ml,羟脯氨酸含量由(0.57±0.13) mg/g分别提高到(0.71±0.11) mg/g和(0.76±0.12) mg/g,MDA含量由(9.39±1.5) nmol/g降低到(6.4±1.3) nmol/g和(7.16±2.3) nmol/g,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且丹参酮和人参皂苷的效果相当.而灌服川芎嗪组上述指标的改变不显著.结论:人参皂苷和丹参酮灌服有显著的抗小鼠皮肤衰老作用,均可明显提高皮肤抗氧化酶活力和增强成纤维细胞活性;川芎嗪灌服抗小鼠皮肤衰老作用不明显.
刘敏 , 赵白云 , 赵亮 , 娄子洋 , 柴逸峰 , LIU Min , ZHAO Bai-yun , ZHAO Liang , LOU Zi-yang , CHAI Yi-feng
2006, 27(5):0528-0530. DOI: 10.3724/SP.J.1008.2006.00528
摘要:目的:考察炮制前后知母(Anemarrhena asphodeioides Bge.)中黄酮类成分芒果苷和新芒果苷的含量变化.方法:采用HPLC法测定知母、炒知母中芒果苷和新芒果苷的含量,流动相为乙腈-25 mmol·L-1磷酸二氢钾缓冲液(pH 3.0)梯度洗脱.应用中药色谱指纹图谱相似度评价系统2004 A版(国家药典委员会)对3个批号的知母炮制前后的色谱图进行评价.结果:3个批号的知母炮制前后芒果苷的含量升高,而新芒果苷的含量下降;炮制前后图谱的相似度均有所下降(<1).结论:炮制后知母中黄酮类成分芒果苷和新芒果苷的含量发生了变化.
吴坚 , 竺春玲 , 王黎霞 , 邵筱宏 , 邹大进 , WU Jian , ZHU Chun-ling , WANG Li-xia , SHAO Xiao-hong , ZOU Da-jin
2006, 27(5):0531-0534. DOI: 10.3724/SP.J.1008.2006.00531
摘要:目的:评估减肥药物西布曲明治疗肥胖型2型糖尿病患者的有效性和耐受性. 方法:采用随机、对照研究,选择40例口服降糖药疗效差的肥胖型2型糖尿病患者,体质量指数(BMI)≥25 kg/m2,随机分为西布曲明组及对照组,每组20例.两组均予低热量饮食(低于每天平均摄入热量的1 045~2 090 kJ)并维持原治疗方案,在此基础上西布曲明组加用西布曲明15 mg/d治疗12周.在治疗前后分别测BMI、空腹血糖(FBG)、空腹胰岛素(FINS)、糖化血红蛋白(HbA1C)、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用稳态模式胰岛素指数(HOMA-IR)评价胰岛素抵抗. 结果:治疗后西布曲明组BMI、FBG、HbA1C、TG、FINS、HOMA-IR较前明显下降(P<0.01);平均体质量下降的百分率与血糖及TG下降的程度呈正相关(P均<0.01),治疗后体质量下降≥5%者4例,其HbA1C和TG也下降明显;不良反应轻微.而对照组治疗前后上述指标均无显著变化.结论:在低热量饮食的基础上,西布曲明不仅可以降低肥胖型2型糖尿病患者的体质量,而且可以改善其代谢控制状况及胰岛素敏感性,耐受性好,且无明显不良反应.
王勇姿 , 李伟红 , 谷丽敏 , WANG Yong-zi , LI Wei-hong , GU Li-min
2006, 27(5):0534-0534. DOI: 10.3724/SP.J.1008.2006.00534
摘要:乌鸡白凤丸系明朝《寿世保元》方,由人参、黄芪、白芍、当归、熟地、川芎、乌鸡、鹿角胶、天门冬、生地黄、鳖甲、银柴胡、芡实、山药、丹参、香附、鹿角霜、桑螵蛸、煅牡蛎组成。其主要功用是益气养血,调经止带,主治气虚血亏引起的月经不调、崩漏带下、腰酸腿痛、身体消瘦、阴虚盗汗,尤以对阴虚血热、月经提前、气虚崩漏、脾虚白带过多,产后恶露不止等症疗效更为显著。笔者将其用于治疗遗尿、复发性口腔溃疡也取得较好疗效,此乃异病同治之理,现报道如下。[第一段]
焦炳华 , 杨妤 , 许强芝 , 艾峰 , 刘小宇 , 施晓琼 , YANG Yu , XU Qiang-zhi , AI Feng , LIU Xiao-yu , SHI Xiao-qiong , JIAO Bing-hua
2006, 27(5):0535-0537. DOI: 10.3724/SP.J.1008.2006.00535
摘要:目的:对中国东海药用微生物资源进行初步调查研究.方法:从中国东海采集海水和底泥样品,选用不同的分离培养基,采用无限稀释及平板划线的方法分离出单菌落,利用纸片法和稻瘟霉模型对菌株发酵液进行活性筛选.结果:从样品中分离得到1 041株单菌落,包括506株放线菌,421株细菌和114株真菌,其中具有抗菌活性菌株303株,活性菌株分离率为29.1%.抗稻瘟霉分生孢子活性菌株219株,活性菌株分离率为21.0%.结论:分离得到的抗菌活性菌株,抗稻瘟霉分生孢子活性菌株的比例均达到20.0%以上,说明东海具有丰富的药用微生物资源.
田海军 , 黄流清 , 赵忠新 , TIAN Hai-jun , HUANG Liu-qing , ZHAO Zhong-xin
2006, 27(5):0538-0540. DOI: 10.3724/SP.J.1008.2006.00538
摘要:慢性失眠是一种严重影响人类健康的病症,大约有10%~15%的成年人患有慢性失眠.关于慢性失眠病因的研究尚不能得出明确结论,可能与遗传、激素分泌水平以及日常生活习惯有关.失眠不仅可以引起各种并发症,影响患者生活质量,还给社会、家庭和个人带来了一定的经济负担.慢性失眠的诊断应根据患者的睡眠史、用药史、精神疾病史及各种检查结果,有条件时结合国际通用的诊断标准进行评价.目前对于失眠的治疗主要包括非处方药物(OTC)的服用、处方类药物的使用、自服酒精类饮料、认知行为疗法以及褪黑素和一些传统医药疗法.有关慢性失眠的研究资料还比较有限,仍需进行大量的实验室、临床研究工作才能进一步深入了解并解决这一社会公共问题.
楼征 , 于恩达 , 孟荣贵 , LOU Zheng , YU En-da , MENG Rong-gui
2006, 27(5):0541-0543. DOI: 10.3724/SP.J.1008.2006.00541
摘要:硬纤维瘤(desmoid tumours,DT)是一种罕见的良性肿瘤,但可呈局部浸润性生长.FAP患者DT发病率显著高于一般人群,其发生、发展可能与手术、遗传学易感性和体内激素水平有关.50%的FAP相关性DT发生于腹腔内,常表现为无压痛、缓慢生长的肿块.临床表现包括腹痛、恶心、呕吐、腹泻等.肠系膜DT可导致肠梗阻、肠缺血、肾盂积水和瘘管.可活检或CT检查明确诊断.对于腹壁DT建议手术切除,而肠系膜DT的首选药物治疗,手术应慎重.
彭飒 , 郭美丽 , 陈跃华 , 郭庆华 , PENG Sa , GUO Mei-li , CHEN Yue-hua , GUO Qing-hua
2006, 27(5):0544-0547. DOI: 10.3724/SP.J.1008.2006.00544
摘要:目的:探讨影响红花SRAP扩增的各种因素,建立能够稳定扩增红花基因组的体系,为研究红花重要性状的遗传基础及建立分子辅助标记育种的技术平台奠定基础.方法:用CTAB法提取红花DNA,设计Taq酶浓度(0.02、0.04、0.06 U/μl)、dNTP浓度(0.15、0.25、0.30 mmol/L)、Primer浓度(0.15、0.30、0.45 μmol/L)3因素3水平27次实验和Mg2+浓度(0.5、1.0、1.5、2.0、2.5、3.0、3.5、4.0 mmol/L)8水平单因素实验.在25 μl体系中加入模板DNA 20 ng.对体系进行优化,用琼脂糖进行检测.结果:本研究建立了适合红花的SRAP体系,Taq酶浓度为0.02 U/μl,dNTP浓度为0.25 mmol/L,Primer 浓度为0.30 μmol/L,Mg2+的浓度为3.0 mmol/L,优化后的体系目标条带增多,重现性好,得到了较好的扩增效果.结论:本研究建立的反应体系适合红花SRAP的研究.
田蓉 , 赵广 , TIAN Rong , ZHAO Guang
2006, 27(5):0547-0547. DOI: 10.3724/SP.J.1008.2006.00547
摘要:1临床资料 患者女性,33岁,因全身反复出现红斑、脓疱伴发热11年,加重半个月入院。1994年6月妊娠5个月时,无明显诱因颈部皮肤突然出现大片不规则红斑,红斑表面很快出现米粒至绿豆大小密集的小脓疱,轻度瘙痒,皮疹迅速扩及躯干、四肢,成批出现,此起彼伏,伴高热、头晕头痛、全身不适等症状,体温最高40.5℃,在外院经皮肤组织病理学检查确诊为“疱疹样脓疱病”,给予地塞米松等治疗(具体剂量不详)5个月,症状缓解。此后类似皮损反复出现,多由内服或外用药物引起,自服中药后皮损可消退,但不能控制复发。2005年5月底,因皮肤擦伤外用“皮康”治疗,全身皮肤再次出现红斑、脓疱,高热,在当地医院静滴地塞米松10mg/d,左氧氟沙星0.2/d,治疗2d,病情无明显好转,遂来我院就诊,门诊以“疱疹样脓疱病”收入院。此次发病患者精神差,睡眠饮食欠佳,大小便正常。体格检查:体温38.8℃,脉搏96次/min,急性面容,精神差,系统检查未见异常。皮肤科检查:颈部、躯干、四肢弥漫性红斑,其上可见密集排列的米粒至绿豆大小脓疱,尤以颈部、乳房下、腹部、四肢屈侧皮肤为重,部分脓疱融合成脓湖,脓疱周围有结痂、脱屑及色素沉着,双下肢高度凹陷性水肿,自觉皮肤灼痛。全身黏膜未见损害。双手足指趾甲未见异常。毛发无脱落。[第一段]
沈阳 , 陈海生 , 徐从立 , 徐红利 , SHEN Yang , CHEN Hai-sheng , XU Cong-li , XU Hong-li
2006, 27(5):0548-0549. DOI: 10.3724/SP.J.1008.2006.00548
摘要:目的:采用E试剂比色法建立了天冬总皂苷含量测定方法.方法:用对二甲氨基苯甲醛-HCl乙醇液的发色体系,以天冬皂苷AC-9作为指标,在波长510 nm测定天冬总皂苷含量.结果:标准曲线在0.08~0.40 mg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平均回收率为99.79%(RSD=1.05%).结论:此法可作为评价天冬总皂苷的质量标准.
黄杉 , 曹颖瑛 , 姜远英 , HUANG Shan , CAO Ying-ying , JIANG Yuan-ying
2006, 27(5):0550-0553. DOI: 10.3724/SP.J.1008.2006.00550
摘要:白念珠菌是能感染人体的重要微生物之一.由于白念珠菌的遗传学操作较困难,因此其基因功能的研究主要依赖于酿酒酵母作为模型或替代性表达宿主.近年来,以白念珠菌自身作为宿主的基因中断技术逐渐成为研究其基因功能的主要手段,本文对这一领域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陈强 , 侯铁胜 , 杨国标 , 何大为 , 石志才 , 傅强 , CHEN Qiang , HOU Tie-sheng , YANG Guo-biao
2006, 27(5):0554-0555. DOI: 10.3724/SP.J.1008.2006.00554
摘要:目的:建立全颈椎(C1~T1)三维有限元模型.方法:根据一健康成年男性志愿者的颈椎CT与CT重建片,采用断层CT扫描序列图像的自动重建方法,建立全颈椎(C1~T1)三维有限元模型.结果:本研究成功的建立了全颈椎三维有限元模型,它包括C1~T1共8个椎体,本模型高度模拟颈椎结构与材料特性,结构完整,空间结构的测量准确度高,单元划分精细,共有节点数166 979,单元数12 177.结论:所建立的全颈椎有限元模型可以用来进行颈椎生物力学实验.
张昕 , 袁晓晨 , 张振刚 , ZHANG Xi , YUAN Xiao-chen , ZHANG Zhen-gang
2006, 27(5):0556-0557. DOI: 10.3724/SP.J.1008.2006.00556
摘要:目的:探讨扩张型心肌病患者纤溶功能的变化以及伊贝沙坦和依那普利对其的影响.方法:扩张型心肌病患者54例,按随机单盲平行的原则分为3组:20例服用伊贝沙坦50~75 mg qd,20例服用依那普利5~10 mg qd,14例服用安慰剂,疗程4周.治疗前后检测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PAI-1)和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活性,并予超声心动图测定左室收缩末期内径、左室舒张末期内径、射血分数和左室短轴缩短率的指标变化.健康体检者30例作为对照.结果: 扩张型心肌病组PAI-1活性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1.12±0.14) vs (0.56±0.16),P<0.05],t-PA活性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0.22±0.09) vs (0.57±0.11),P<0.05];伊贝沙坦和依那普利治疗后,PAI-1降低,t-PA水平增高 (P<0.05),并且左室收缩末期内径、左室舒张末期内径和射血分数较治疗前有改善(P<0.05).结论:扩张型心肌病患者存在血纤溶功能异常,伊贝沙坦和依那普利可改善扩张型心肌病患者纤溶功能失调,并且改善心功能.
李西琳 , 方苏芳 , 熊爱民 , 张传森 , LI Xi-lin , FANG Su-fang , XIONG Ai-min
2006, 27(5):0558-0559. DOI: 10.3724/SP.J.1008.2006.00558
摘要:目的:调查分析内科住院患者中各类心脏瓣膜病的构成及分布.方法:2002年8月至2004年7月经彩色超声多普勒检查的3 560例内科住院患者中共检出1 250例心脏瓣膜病作为研究对象,按年龄分组,据超声结果及临床资料分为风湿性、钙化性、缺血性、钙化性合并缺血性、先天性及其他等6种类型,统计各类瓣膜疾病例数、构成比及在各年龄组的分布.结果:1 250例心脏瓣膜病例,男性667例,女性583例.年龄22~95岁,平均(72.3±14.3)岁.钙化性瓣膜病923例(73.8%),其中发生在60岁以上组895例;其他类139例(11.1%);缺血性病变83例(6.7%),其中发生在60岁以上组70例;钙化性合并缺血性75例(6.0%);风湿性瓣膜病21例(1.7%);先天性9例(0.7%).结论:钙化性和缺血性瓣膜病已替代风湿性瓣膜病成为临床心脏瓣膜病的主要类型,两者均与增龄有关.
沈淑蓉 , 沈贤 , 施俊义 , 华积德 , SHEN Shu-rong , SHEN Xian , SHI Jun-yi
2006, 27(5):0560-0561. DOI: 10.3724/SP.J.1008.2006.00560
摘要:目的:探讨影响原发性甲状腺恶性淋巴瘤预后的主要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2例甲状腺恶性淋巴瘤患者的临床特点、组织病理学分型、治疗方法,并就其与预后的关系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22例患者3年生存率75%,5年生存率64.5%.低度恶性组9例,包括 (MZBL)8例和Ⅰ级滤泡性淋巴瘤 (FCL)1例,无1例死于该疾病;高度恶性组13例,均为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患者,5例死于该疾病,5年生存率45.5%;ⅠE期9例,无死于该疾病患者,ⅡE期13例,5例死于该疾病, 5年生存率45.5%,两者均显示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组织病理学类型和临床分期可能与预后相关,手术结合术后放疗和化疗是治疗甲状腺恶性淋巴瘤的合理方案.
宋花玲 , 贺佳 , 虞慧婷 , 李玲 , SONG Hua-ling , HE Jia , YU Hui-ting
2006, 27(5):0562-0563. DOI: 10.3724/SP.J.1008.2006.00562
摘要:目的:阐明两相关诊断试验的评价及比较的方法,为新的诊断试验的临床应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通过ROC曲线下面积来对两相关诊断试验进行评价和比较,用拟合双正态模型的参数法来估计ROC曲线下面积,并通过对前列腺癌的两种诊断试剂的分析来说明方法的应用.结果:采用ROC曲线的方法,得到的对照试剂两指标Free-PSA、Total-PSA 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92、0.90,检测试剂相应指标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91、0.89,2个试剂相应指标ROC曲线下面积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经等效性检验Z值分别为2.73 、2.78, 相应的P值为0.006 4、0.005 4,有统计学意义.结论:2个诊断试剂的分析表明均具有较好的诊断性能,其诊断准确度相同,同时也表明采用ROC曲线下面积可方便地对两诊断试验进行评价和比较.
陈文娅 , 刘皋林 , CHEN Wen-ya , LIU Gao-lin
2006, 27(5):0564-0566. DOI: 10.3724/SP.J.1008.2006.00564
摘要:目的:探讨茶苯海明速崩片的制备工艺.方法:茶苯海明口崩片的制备、含量测定、采用正交设计法以崩解时限、体外溶出度为指标筛选优化实验、含量均匀度、片重差异、硬度检查、稳定性考察.结果:用最小二乘法对光密度D与浓度c作线性拟合得标准曲线方程:D=0.022c-0.005,r=0.999.平均回收率为:(100.19±0.96)% (n=3) 日内RSD<1%,日间RSD<2%.根据K值大小,找出各因素的最佳水平:A1B1C1,即交联聚乙烯吡咯烷酮(A)5%、甘露醇(B)10 %、MCC (C)10%由R值大小可见各因素对溶出度的影响大小依此为:C > A > B,以此处方作为制备DMH口崩片的基本实验处方;随MCC的用量的增加而主药的溶出速度减小,特别是T50有较大的差别,故作为黏合剂和助流剂的MCC,本处方选用10%;随交联聚乙烯吡咯烷酮的用量的增加而主药的溶出速度减小,特别是T50有较大的差别,故作为崩解剂的交联聚乙烯吡咯烷酮,本处方选用5%.在酸性条件下,即pH值在1.2~6.8的范围内,药物溶出的T50基本相同.随着溶出介质的温度增大,溶出速率略有增加.结论:制备的茶苯海明口崩片工艺成熟、质量稳定.
章建程 , 赵敏 , 殷明 , 陈锐勇 , 方以群 , 王文波 , ZHANG Jian-cheng , ZHAO Min , YIN Ming
2006, 27(5):0567-0568. DOI: 10.3724/SP.J.1008.2006.00567
摘要:潜水医学,发生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减压病以脊髓减压病较为多见,在失事潜艇的艇员脱险时,往往由于没有立即救治的条件,使脊髓减压病成为减员的重要原因之一。本实验通过对脊髓减压病大鼠NGF,TrkA和TNF-α蛋白表达的观察,分析减压病致脊髓损伤的自身保护因素与加重损伤的因素,及其时间分布的特点,认识脊髓减压病的发病规律,为治疗脊髓减压病提供理论依据。[第一段]
朱秋峰 , 袁红斌 , 蒋京京 , 徐海涛 , 石学银 , ZHU Qiu-feng , YUAN Hong-bin , JIANG Jing-jing
2006, 27(5):0569-0570. DOI: 10.3724/SP.J.1008.2006.00569
摘要:脊柱肿瘤手术是一类操作难度和风险都很大的手术,对麻醉也有很高的要求。我院自2000年以来,共完成脊柱肿瘤手术546例,在该类型手术的麻醉处理上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经验,现总结如下。[第一段]
赵枫 , 唐昊 , 丁芳宝 , 徐激斌 , ZHAO Feng , TANG Hao , DING Fang-bao
2006, 27(5):0571-0572. DOI: 10.3724/SP.J.1008.2006.00571
摘要:急性肾功能衰竭(acute renal failure,ARF)是心脏术后常见的严重并发症,ARF不仅使心脏手术患者住院日期延长,治疗费用增加,而且是术后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近年来持续肾脏替代疗法(CRRT)已经成为救治此类患者的有效手段。2000年7月至2005年12月我们应用CRRT治疗心脏术后严重ARF患者20例,现总结如下。[第一段]
陈琳 , 闻兆章 , 林富林 , 张志强 , CHEN Lin , WEN Zhao-zhang , LIN Fu-lin
2006, 27(5):0573-0573. DOI: 10.3724/SP.J.1008.2006.00573
摘要:原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是一种内分泌功能异常疾病,容易被误诊或漏诊。本研究结合我院1989~2004年收治的9例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患者的临床资料,就其外科诊疗问题进行讨论。[第一段]
楼征 , 孟荣贵 , 傅传刚 , 张卫 , 刘连杰 , 王汉涛 , 郝立强 , LOU Zheng , MENG Rong-gui , FU Chuan-gang
2006, 27(5):0574-0574. DOI: 10.3724/SP.J.1008.2006.00574
摘要:急性肠梗阻并发粪性腹膜炎临床少见,但一旦发生,死亡率极高。我科自2000年1月至2005年10月收治老年急性肠梗阻并发粪性腹膜炎5例,现报告如下。[第一段]
傅宏 , 丁国善 , 于勇 , 倪之嘉 , 张友磊 , 王海梁 , 傅志仁 , FU Hong , DING Guo-shan , YU Yong
2006, 27(5):0575-0575. DOI: 10.3724/SP.J.1008.2006.00575
摘要:微孔多聚糖止血球(microporous polysaccharide hemospheres,MPH)是从植物淀粉中提取的一种微孔多聚糖,应用于活动性出血部位时,发挥分子筛作用,产生“瞬时凝胶(instant gelling)”,达到即刻止血的功效。国内外报道动物实验和临床使用止血效果均佳,对机体无不良反应,无迟发性出血发生。目前临床上广泛用于外科各种手术创面止血,取得较理想的效果。2005年1~7月在我院行重肝肝移植手术的患者术中采用MPH作为辅助止血治疗手段,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第一段]
李刚 , 彭秀军 , 姚白云 , 刘海林 , LI Gang , PENG Xiu-jun , YAO Bai-yun
2006, 27(5):0576-0576. DOI: 10.3724/SP.J.1008.2006.00576
摘要:泪小点开口狭窄是引起溢泪症状的一个主要原因。目前对其治疗有3种方法:一种为单纯泪小点扩张,但多因扩张后泪小点开口再度狭窄而失败;另一种方法为硅胶管植入法,但硅胶管保留时间长,给患者造成一定的痛苦;最近泪道激光成为治疗泪道阻塞疾病的一种新方法,但因其价格昂贵不能够普及。我科在2002年5月至2004年12月采用“三剪法”联合泪小点扩张治疗伴有溢泪症状的泪小点开口狭窄患者,取得一定疗效,现报告如下。[第一段]
唐敏 , 喻旭 , 张炜 , 富丽 , 迟国萍 , TANG Min , YU Xu , ZHANG Wei
2006, 27(5):0577-0577. DOI: 10.3724/SP.J.1008.2006.00577
摘要:通心络胶囊是运用中医络病学说,在益气活血化瘀、搜风解痉通络的治法指导下,研制而成的中药复方胶囊,其主要成分为人参、水蛭、全蝎、蜈蚣、蝉蜕、土鳖虫、赤芍、冰片等,具有益气活血、通络止痛之功效。动物实验和临床试验均表明通心络能对急性心肌缺血产生保护作用。本研究以冠心病合并左心功能不全的患者为对象,观察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通心络治疗6个月后对患者左心功能的影响。[第一段]
许平波 , 朱科明 , 万小健 , 江来 , 邓小明 , XU Ping-bo , ZHU Ke-ming , WAN Xiao-jian
2006, 27(5):0578-0578. DOI: 10.3724/SP.J.1008.2006.00578
摘要:1临床资料患者,男性,32岁,因“车祸导致严重多发伤”急诊在全麻下行“双侧髂内动脉结扎、右股静脉破裂修补、右骶髂关节脱位复位内固定、左右耻骨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剖腹探查、直肠造瘘、膀胱造瘘、会阴裂伤修补、双臀撕脱组织清创引流、异体皮覆盖术”,术前曾有心搏骤停史,CPR成功后转入手术室抢救。入室后开放外周静脉,行右颈内静脉、桡动脉穿刺置管,此时BP45/20mmHg(1mmHg=0.133kPa),HR140次/min,SpO2测不出。罗库溴铵50mg、去甲肾上腺素50μg静推后行气管插管,接麻醉机行控制呼吸。术中连续监测有创动脉压、HR、ECG、SpO2、PetCO2、CVP、尿量和鼻咽温,定期复查动脉血气,采用输血加温和加压装置。1:30手术开始,11:30手术结束,液体总入量33350ml(其中红细胞悬液12400ml、血浆8000ml、晶体10000ml、胶体2500ml、血小板19单位、冷沉淀16单位、5%碳酸氢钠350m1),总出量24000ml(其中出血18000ml,尿量6000m1)。[第一段]
楼征 , 于恩达 , 孟荣贵 , 傅传刚 , LOU Zheng , YU En-da , MENG Rong-gui
2006, 27(5):0580-0580. DOI: 10.3724/SP.J.1008.2006.00580
摘要:1临床资料 患者,女性,26岁,因“确诊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19年”入院,病程中无明显心慌、饮食、睡眠、性格及体质量改变。体格检查发现甲状腺Ⅱ度肿大,左侧甲状腺可触及约2.0cm×1.5cm质中结节,无明显压痛性多发性结节,随吞咽上下活动,右侧甲状腺未及明显结节。B超见左侧甲状腺中部见-2.3cm×1.7cm圆形结节,边界清,伴囊性变,右侧甲状腺近峡部见0.7cm×0.4cm圆形结节,边界清,内部回声均匀,提示甲状腺多发结节伴部分囊性变。甲状腺ECT提示两叶增大较明显,左叶中部有一较明显的放射性减低区(凉结节),右叶放射性分布尚可。头颅CT未见明显异常,眼底检查未见先天性视网膜色素上皮肥厚,胃十二指肠未见息肉。[第一段]
吴晋晖 , 柳林 , 仲明 , 赵世红 , WU Jin-hui , LIU Lin , ZHONG Ming
2006, 27(5):F003-F003. DOI: 10.3724/SP.J.1008.2006.0F003
摘要:1临床资料 患者,女,58岁,因左眼视物不见44年以左眼巩膜葡萄肿入院。眼部检查发现左眼无光感。于2005年7月14日行左眼球摘除术,羟基磷灰石义眼座(美国奥尔公司生产进口珊瑚材料,孔径500μm)经自体巩膜壳包裹后被植入肌锥腔内,手术顺利。术后2周拆除结膜缝线。拆线后2d患者突然出现左眼部疼痛,眶周软组织及眼睑肿胀,下睑外翻,大量异常分泌物,呈淡黄色,黏稠,味臭,血白分升高。结膜囊细菌培养:表皮葡萄球菌阳性。给予头孢曲松钠2g,2次/d,治疗5d症状好转。但红肿症状仍明显,故收治入院。入院后给予局部托百士眼液、迪可罗眼膏,结膜囊冲洗,根据药敏结果予左旋氧氟沙星(来立信)0.2g,静滴,2次/d,症状好转不明显,并出现结膜伤口裂开,乳白色筋膜组织外露。3d后行羟基磷灰石义眼座取出,术中义眼座呈黄色,未血管化,去除巩膜壳,采用高压蒸气灭菌法灭菌30min,并将直径22mm义眼座切削至18mm,肌锥腔内用双氧水、庆大霉素溶液、生理盐水反复冲洗后将无巩膜壳包裹眼座重新置入眼内,缝合筋膜,结膜。结膜囊内油纱条充填。[第一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