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 28(11):1161-1164. DOI: 10.3724/SP.J.1008.2007.01161
摘要:目的:探索体外肿瘤微环境中正常成体干细胞是否可以发生恶性转化而具有相关肿瘤学特性。方法:利用共培养池建立黑素瘤A-375细胞诱导表皮干细胞转化的模型,应用相差显微镜观察诱导前后表皮干细胞形态变化,免疫荧光法检测诱导后表皮干细胞E-钙黏着蛋白、肿瘤相关抗原P53突变蛋白的表达变化和双层软琼脂实验鉴定诱导后表皮干细胞克隆形成能力情况。结果:7 d后与黑素瘤细胞A-375直接接触共培养的表皮干细胞开始克隆样生长,细胞E-钙黏着蛋白表达下降,部分细胞表达P53突变蛋白,软琼脂培养克隆形成率为0.55%。结论:表皮干细胞经黑素瘤细胞直接诱导后,可以具有肿瘤细胞的相关生物学特性。结果表明,肿瘤微环境可以造成干细胞自我更新能力的失控。
2007, 28(11):1165-1168. DOI: 10.3724/SP.J.1008.2007.01165
摘要:目的:探讨白血病抑制因子受体(LIFR)ɑ亚基胞内游离功能域gp190CT3对启动靶细胞内信号转导通路(JAK/STAT3),使白血病细胞HL60向粒细胞方向分化的作用。 方法:采用免疫细胞化学、RTPCR以及流式细胞术等技术和方法,观测pcDNA3.0gp190CT3重组质粒稳定转染CHO细胞中靶基因的表达;以及稳定转染的CHO细胞与HL60细胞共培养后,HL60细胞的形态学、STAT3磷酸化水平、细胞表面抗原CD15表达的变化。 结果:(1)重组质粒转染的CHO细胞表达目的基因gp190CT3,并获得稳定表达目的基因的细胞株;(2)重组质粒转染的CHO细胞与野生型HL60细胞共培养可使HL60细胞体积变大,形态不规则,STAT3磷酸化水平和细胞表面抗原CD15表达升高。结论:LIF受体α亚基胞内游离片段表达的功能蛋白gp190CT3能够启动靶细胞内JAK/STAT3信号转导通路,从而发挥其调节白血病细胞增殖分化的效能。
2007, 28(11):1169-1174. DOI: 10.3724/SP.J.1008.2007.01169
摘要:目的:应用T2细胞结合实验以及亲和力稳定性实验鉴定由网络表位预测服务和通用原则预测得到的乙肝病毒X蛋白(HBx)来源的HLAA0201限制性CTL表位。方法:选择中国人群最常见的B、C基因型中的adw、adr血清型的乙肝病毒X基因序列,通过网络在线表位筛选服务,分析得到共同并且得分较高的表位,并根据超基序、延展基序及量化基序方案等通用表位筛选原则进行进一步的筛选,得到4条较为理想的九肽(HBx1,HBx2,HBx3,HBx4)作为候选表位。随后借助于流式细胞技术,通过T2细胞实验分析各候选肽以及阳性、阴性、空白对照的荧光系数,从而对所筛选的表位进行体外鉴定。结果:获得的4个候选表位 (HBx1:VLCLRPVGA,HBx2:CLFKDWEEL,HBx3:VLHKRTLGL,HBx4:HLSLRGLPV) 中HBx2的亲和力较高,HBx2和HBx4的稳定性较好。结论:CLFKDWEEL是一种乙肝病毒X蛋白潜在的HLAA0201限制性CTL表位,下一步可通过体内试验对其免疫原性作一步的验证。
2007, 28(11):1175-1179. DOI: 10.3724/SP.J.1008.2007.01175
摘要:目的:探讨TGFβ1诱导皮肤成纤维细胞(FB)向肌成纤维细胞转分化的可能途径和调控机制。方法:将野生型和Smad3基因敲除(KO)型小鼠皮肤FB分为9组:野生型FB组、野生型FB+TGFβ1组、野生型FB+SB431542组、野生型FB+SB431542+TGFβ1组、Smad3 KO FB组、Smad3 KO FB+TGFβ1组、野生型FB+SB203580+TGFβ1组、野生型FB+PD98059+TGFβ1组和野生型FB+SP600125+TGFβ1组。各组细胞经同步化处理后,直接以TGFβ1刺激或经上述各激酶抑制剂预处理后再以TGFβ1刺激。收集细胞,一部分以单细胞RTPCR检测αSMA阳性表达百分比,另一部分细胞抽提总RNA后采用实时荧光定量RTPCR检测αSMA的表达水平变化。结果:Smad3 KO组与SB431542组的αSMA表达水平和阳性百分比显著升高(Smad3 KO FB组vs野生型FB组;野生型FB+SB431542+TGFβ1组vs 野生型FB+SB431542组;Smad3 KO FB+TGFβ1组vs Smad3 KO FB组,P<0.01),而SB203580组和SP600125组中αSMA表达水平和阳性百分比升高的作用则被显著抑制(野生型FB+SB203580+TGFβ1组、野生型FB+SP600125+TGFβ1组vs 野生型FB+TGFβ1组,P<0.05)。结论:在TGFβ1诱导成纤维细胞向肌成纤维细胞的转分化过程中,Smad3途径介导抑制作用,而p38/MAPK、JNK/MAPK途径则介导正向调节作用。
金蕾 , 张慧珍 , 杨继要 , 赵向锋 , 王琳 , 吴逸明
2007, 28(11):1180-1183. DOI: 10.3724/SP.J.1008.2007.01180
摘要:目的:构建FTL的原核表达载体,获得FTL纯化蛋白,制备抗体,为研究其生物学作用奠定基础。方法:采用基因重组技术将PCR扩增的FTL基因产物与原核表达载体pET30a(+)连接,转化入大肠杆菌BL21(DE3),通过PCR、单双酶切及测序鉴定构建结果,用IPTG诱导蛋白表达,将融合蛋白纯化后,免疫日本大白兔,制备FTL多抗,采用Western印迹法检验抗体特异性。结果:成功地构建了FTL的原核表达载体,经大肠杆菌中诱导表达、镍亲和层析柱纯化,得到较纯的相对分子质量约25 800的融合蛋白,免疫日本大白兔后得到多抗血清,Western印迹结果显示此多克隆抗体与FTL蛋白特异性结合。结论:本研究获得FTL纯化蛋白,制备了FTL多克隆抗体,为进一步研究FTL的作用机制及其在肺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奠定了基础。
2007, 28(11):1184-1187. DOI: 10.3724/SP.J.1008.2007.01184
摘要:目的:观察抗氧化剂褪黑素对糖尿病大鼠氧化应激指标及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功能的影响,探讨褪黑素对糖尿病大鼠保护作用的可能机制。方法: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n=6)、糖尿病组(DM,n=7)、糖尿病褪黑素治疗1组(DM+Mel1,n=6)和糖尿病褪黑素治疗2组(DM+Mel2,n=6)。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65 mg/kg)制备糖尿病大鼠模型,DM+Mel1组给予10 mg/kg褪黑素灌胃,DM+Mel2组给予0.2 mg/kg褪黑素灌胃,正常对照组和DM组每天灌胃等体积的2%乙醇溶液。12周后检测各组大鼠血糖、体质量、双侧肾上腺质量/体质量值,比色法检测血丙二醇(MDA)含量,酶学法检测血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含量,放射免疫法检测血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CRH)、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皮质酮(CORT)含量。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DM组大鼠血糖水平、双侧肾上腺质量/体质量、MDA、TC、TG 、CRH、ACTH、CORT水平显著升高(P<0.01),体质量明显减轻(P<0.01);与DM组相比,DM+Mel1组和DM+Mel2组大鼠血糖、双侧肾上腺质量/体质量、MDA、TC、TG显著降低(P<0.01 或P<0.05),体质量明显升高(P<0.01或P<0.05),DM+Mel1组大鼠血CRH、ACTH、CORT水平显著降低(P<0.01),DM+Mel2组大鼠血CORT水平显著降低(P<0.05),DM+Mel2组大鼠血CRH、ACTH水平没有明显改变。结论:褪黑素可以降低糖尿病大鼠氧化应激水平,改善糖、脂肪代谢紊乱,抑制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功能,对实验性糖尿病具有保护作用。
2007, 28(11):1188-1192. DOI: 10.3724/SP.J.1008.2007.01188
摘要:目的:检测基质金属蛋白酶3(matrix metalloproteinase3,MMP3)和细胞外基质金属蛋白酶诱导因子(extracellular matrix metalloproteinase inducer,EMMPRIN)在乳腺良、恶性病变组织中的表达和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化二步法,检测58例乳腺癌,28例乳腺癌前病变、40例增生性病变、40例良性肿瘤及20例正常乳腺组织中MMP3和EMMPRIN蛋白的表达,并采用原位杂交法检测各种病变及正常乳腺组织各20例中MMP3 mRNA、EMMPRIN mRNA的表达,分析各指标的积分光密度(integral optic density ,IOD)值。结果:镜下观察可见MMP3、EMMPRIN及MMP3 mRNA、EMMPRIN mRNA在癌和癌前病变中的表达均较增生性病变、良性肿瘤及正常乳腺组织强。MMP3、EMMPRIN及MMP3 mRNA、EMMPRIN mRNA在癌和癌前病变组中的IOD值较增生性病变、良性肿瘤及正常乳腺组织组高(P<0.01),且在后3组中的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MMP3、EMMPRIN和MMP3 mRNA、EMMPRIN mRNA在癌和癌前病变组中的表达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EMMPRIN蛋白在乳腺癌伴腋下淋巴结转移组的表达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组(P<0.05)。在各病变组中,MMP3 mRNA与EMMPRIN mRNA的表达呈正相关,但MMP3和EMMPRIN蛋白的相关性在不同病变中有所不同。结论:MMP3、EMMPRIN过表达在乳腺癌前病变向癌转变的过程中可能起重要作用。EMMPRIN高表达的乳腺癌患者更易发生腋下淋巴结转移。
2007, 28(11):1193-1196. DOI: 10.3724/SP.J.1008.2007.01193
摘要:目的:应用低、高频超声造影对比观察浅表病灶微循环灌注程度,探讨应用高频超声造影评价浅表病灶微循环灌注程度的缺陷并提出初步解决方案。方法:采用自身对照,先后应用低频、高频超声造影观察腮腺多形性腺瘤(1例)、甲状腺腺瘤(3例)、甲状腺癌(5例)、颈部转移癌(5例)、乳腺癌(7例)、睾丸精原细胞瘤(2例)等6种23例浅表病灶,利用ACQ软件对配对的低、高频造影声像图的峰值强度(PI)进行配对t检验分析。结果:6种浅表病灶(腮腺腺瘤、甲状腺腺瘤、甲状腺癌、颈部转移癌、乳腺癌及睾丸精原细胞瘤)微循环灌注强度的高频超声造影PI值均显著低于低频超声造影,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应用高频超声造影评价浅表病灶的微循环灌注强度可能低于其真实强度,临床上可在高频超声观察完浅表病灶的形态和内部结构后,改用低频超声造影评价其微循环灌注状态。
2007, 28(11):1197-1200. DOI: 10.3724/SP.J.1008.2007.01197
摘要:目的:用FAIR序列探讨肺组织膨胀程度对肺灌注的影响,即在不同呼吸相时肺灌注的变化情况。方法:应用GE 1.5T磁共振成像系统,用FAIR序列对10例健康志愿者分别在呼气末和吸气末屏气时进行冠状面扫描。分析在不同呼吸相时反转脉冲标记前/后双肺信号强度变化率(ΔSI%)、肺血流量(PBF)的变化及扫描层面肺面积(Area)的变化情况。结果: (1)不同呼吸相时ΔSI%之间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右肺P=0.021 5,左肺P=0.008 4),呼气末的ΔSI%明显高于吸气末。(2)不同呼吸相时双肺PBF间均有统计学差异(右肺P=8.92×10-5,左肺P=0.000 2),呼气末的PBF明显高于吸气末。(3)不同呼吸相扫描层面的Area间也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右肺P=2.94×10-5,左肺P=0.000 5),吸气末面积明显大于呼气末面积。结论:不同呼吸相时肺灌注间存在差异,在呼气时肺灌注明显高于吸气时,这与呼气时肺容积缩小、血管密度增加有关。
程晓青 , 左长京 , 田建明 , 邵成伟 , 王敏杰 , 生晶 , 萧毅
2007, 28(11):1201-1204. DOI: 10.3724/SP.J.1008.2007.01201
摘要:目的:应用64层螺旋CT血管造影减影软件进行头颈部动脉CT血管成像,探讨新的半自动减影软件的使用方法并评价效果。方法:100例患者经过头颈部CT平扫及增强扫描,扫描期间使用特殊的头部固定装置利于图像配准,通过减影软件将增强前骨骼的三维模型从增强后的数据中减去,得到头颈部血管减影图像。(1)让1名有经验的操作者分别对这100例患者进行常规血管成像和减影血管成像,记录图像处理时间。(2)让2位资深放射科医生双盲评价两种方法做出的头颈部动脉图像并按质量等级(1~5级)进行评分。 结果:(1)两种图像处理方法所需时间具有统计学差异(14.30±2.25 min vs 11.01±1.89 min,P<0.01),减影组比常规组明显节省了时间。(2)两位盲法观察者的相关系数达到0.87,具有很高的相关性,结合两位观察者的数据,常规法与减影法得到的头颈部动脉图像质量有统计学差异(评分为2.93±0.36 vs 4.22±050,P<0.05),减影法图像质量优于常规法图像。结论:在头颈部CT血管造影中,64层螺旋CT血管造影减影技术操作简便、省时,较好的克服了常规方法难以从骨骼中提取血管的难题,有较好的推广应用前景。
史国栋 , 贾连顺,袁文,史建刚,谭俊铭 , 刘燕玲,刘小红
2007, 28(11):1205-1208. DOI: 10.3724/SP.J.1008.2007.01205
摘要:目的:制作犬腰骶神经根压迫的动物模型,进一步探讨神经根压迫造成的根性疼痛及麻木的治疗方法。方法:18只成年杂种犬,均为雄性,随机分成3组:7 d组、14 d组和28 d组,每组6只。应用长5 mm、直径3~4 mm的硅胶管植入右侧L6、L7及S1神经根下面,造成压迫模型,左侧作为自身对照侧。结果:通过对压迫神经根及神经根节大体观、组织病理学和免疫组织化学的光学显微镜的动态观察,可见神经根压迫后其有髓神经纤维数目减少和超微结构的改变,如神经膜细胞胞质肿胀和细胞水肿、华勒变性、神经轴突脱髓鞘变等。结论:神经根超微结构的改变是神经根失功能的病理形态学基础,此模型更接近于腰椎间盘突出和椎间管狭窄对神经根的压迫,为临床神经根性疼痛及麻木治疗的研究建立了可供参考的动物模型。
2007, 28(11):1209-1213. DOI: 10.3724/SP.J.1008.2007.01209
摘要:目的:研究人造血管外支架在高胆固醇血症内环境下对移植静脉的远期粥样硬化的抑制作用及其可能机制。方法:15只新西兰大白兔,建立高胆固醇血症模型后将双侧颈静脉端端吻合于同侧颈总动脉上,随机分配一侧移植静脉加用静脉外支架(实验组),另一侧不加外支架(对照组)。术后12周行超声检查了解血流动力学情况后取下移植静脉,测量其内中膜厚度、面积及脂质沉积情况;免疫组化法检测VCAM1阳性细胞分布情况,扫描电镜检查了解内皮细胞重塑情况。结果:超声检测提示支架组静脉血流为层流,对照组为涡流;支架组内中膜厚度及面积较对照组显著降低(P<0.01);泡沫细胞明显减少,脂质沉积减轻,未见粥样硬化斑块;支架组内中膜层内VCAM1阳性细胞率较对照组明显减低,差异显著(P<0.01);扫描电镜提示支架组内皮细胞排列整齐、紧密,大小一致,对照组内皮细胞排列紊乱,间隙大,大小不一致。结论:人造血管外支架可改善静脉血流动力学,促进内皮细胞良性重塑,减轻脂质沉积及中膜平滑肌细胞增殖,减少泡沫细胞生成,最终抑制高胆固醇血症内环境下移植静脉远期粥样硬化。
赵亮 , 张家友 , 赵学 , 杜荣增 , 赵伟 , 姜其钧 , 夏阳 , 廖德宁
2007, 28(11):1214-1218. DOI: 10.3724/SP.J.1008.2007.01214
摘要:目的:介绍应用CartoMerge技术将左心房和肺静脉CT三维重建图像与Carto电解剖标测图像相整合,指导肺静脉前庭电解剖隔离治疗心房颤动的初期经验。方法:对13例阵发性和2例持续性房颤患者,应用CartoMerge技术进行肺静脉前庭电解剖隔离。结果:消融前左心房各壁标测点为(103±13)个;图像融合后,点与面之间的配准距离为(1.8±0.2) mm;环左肺静脉消融点(66±15)个,环右肺静脉消融点(58±20)个;所有患者均达到肺静脉电隔离;手术时间(305±45) min,透视时间(52±18) min;术中、术后无并发症发生。结论:CT三维重建后的图像接近真实解剖,与Carto电解剖标测图像的整合图像可帮助术者校正和弥补Carto电解剖图像的不足,有助于提高手术成功率,减少并发症。
2007, 28(11):1218-1218. DOI: 10.3724/SP.J.1008.2007.01218
摘要:
2007, 28(11):1219-1222. DOI: 10.3724/SP.J.1008.2007.01219
摘要:目的:研究人类非小细胞肺癌(NSCLC)组织中ATP合酶F1ATPaseα的表达,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1)以EnVision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38例NSCLC配对标本、7例肺良性肿瘤与肺炎性病变标本的F1ATPaseα表达情况。(2)应用RTPCR方法检测12例NSCLC组织、癌旁肺组织中F1ATPaseα的mRNA表达。(3)用免疫荧光法检测F1ATPaseα在正常支气管上皮细胞与A549细胞胞膜中的表达。 结果:(1) F1ATPaseα在肺癌组织呈中高度表达者36例(36/38),低度表达2例;癌旁正常配对组织成呈中高度表达11例(11/38),低度表达27例;7例肺良性病变组织全部低度表达。肺腺癌F1ATPaseα的高表达显著高于肺鳞癌(11/16 vs 5/20,P<0.05)。F1ATPaseα高表达率在肿瘤不同部位、分化程度、大小、淋巴结转移及临床分期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 12例肺癌组织中F1ATPaseα mRNA相对表达量为0.54±0.19,显著高于配对的癌旁肺组织(0.31±0.12,P<0.01)。(3) 肺癌A549细胞胞膜上有颗粒状分布的F1ATPaseα,正常支气管上皮细胞未检测到。结论:(1)F1ATPaseα在NSCLC中有相对较高的表达水平。(2)F1ATPaseα表达于非小细胞肺癌A549细胞株的细胞膜上,提示有作为靶向药物治疗分子靶点的潜力。
2007, 28(11):1223-1228. DOI: 10.3724/SP.J.1008.2007.01223
摘要:目的:分析某市男男性接触者(MSM)艾滋病高危行为及影响因素,为制定针对性的防制措施提供依据。方法:2006年7~10月间采用“滚雪球”的方式,由经过培训的调查员在知情同意的原则下对某市1 000名MSM艾滋病高危行为及影响因素(年龄、文化程度、自我性取向等)进行面对面的问卷调查,并抽取3 ml静脉血进行HIV及梅毒检测,对上述调查及检测结果进行χ2检验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1 000名MSM年龄15~68岁,平均(27.8±9.1)岁。最近6个月,43.6%有3个及以上同性性伴,53.6%有同性无保护肛交性行为,8.0%有同性商业性行为,24.3%有异性性行为。分析显示:大年龄组发生无保护肛交性行为和异性性行为的比例高,低文化组多性伴和异性性行为比例高,浴室来源组商业性行为和异性性行为比例高,自我性取向为异性恋或未确定组商业性行为比例高。共检出梅毒阳性93例(9.3%),HIV阳性104例(10.4%),其中有18人同时检出梅毒和HIV。分析显示:年龄大(>35岁,OR=3.5, 95%CI 1.7~7.1)、多性伴(2个以上性伴,OR=3.8,95%CI 1.9~7.6)、同性无保护性行为(OR=1.9,95%CI 1.0~3.5)、梅毒感染(OR=2.3,95%CI 1.3~4.1)是感染HIV的危险因素;艾滋病防治知识(OR=0.5,95%CI 0.3~0.7)是感染HIV的保护因素。结论:该地区MSM人群中艾滋病高危行为普遍存在,并存在HIV的局部流行,需针对年龄、文化程度、性取向等不同影响因素开展相应行为干预措施。
2007, 28(11):1229-1231. DOI: 10.3724/SP.J.1008.2007.01229
摘要:目的:研究乳腺癌患者局部扩大切除术中切缘宽度与生存率、局部复发率和术后乳房美容效果之间的关系。方法:回顾了我院42例行切缘宽度为2 cm的局部扩大切除术的病例和37例行切缘宽度为3 cm的局部扩大切除术的病例,计算并比较两组病例治疗后5年生存率、10年生存率、5年复发率、10年复发率和术后乳房的美容效果。结果:两组病例在5年生存率、10年生存率、5年局部复发率及10年局部复发率均无统计学差异。在美容效果上,评分优良率2 cm组(90.5%)要优于3 cm组(73.0%),两者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行局部扩大切除术时,切缘宽度2 cm已基本足够,无需进一步扩大切缘宽度,否则可能会降低术后乳房美容效果。
2007, 28(11):1232-1234. DOI: 10.3724/SP.J.1008.2007.01232
摘要:目的:调查新疆库尔勒市农村维吾尔族残障人血压、心率和代谢状况,分析其影响因素,为残障人员的健康保障奠定基础。方法:测定新疆库尔勒市农村维吾尔族120例残障人(男64例,女56例)和126例正常人(男60例,女66例)的收缩压、舒张压、心率、体质量指数、腰围、血总胆固醇、三酰甘油和血糖等指标,对比分析同性别残障人与正常人的各项指标。结果:血压:残障人显著低于同性别正常人(P<0.05);心率(次/min):男性残障人显著高于正常人(P<0.05),女性残障人稍高于正常人,但无显著差异;血总胆固醇和三酰甘油(mmol/L):男性残障人和正常人无显著差异,女性残障人显著低于正常人(P<0.05);血糖(mmol/L):男女残障人和正常人均无显著差异。逐步回归分析显示:年龄与腰围为血压的独立预测因素;残障与腰围为男性心率的独立预测因素。结论:新疆库尔勒市农村维吾尔族残障人有较低的血压,男性残障人有较快的心率,女性残障人血脂水平低于正常人,这些差别的原因有待进一步研究。
2007, 28(11):1235-1240. DOI: 10.3724/SP.J.1008.2007.01235
摘要:目的:对中药苍耳子的基源植物进行数量分类学及生药鉴别研究,为苍耳属药用植物的分类、鉴定与种质优选提供参考。方法:采集全国25个居群苍耳属植物果实进行异地栽培试验,出苗后观察生长情况、形态特征;选取20个分类性状,如生长周期、植株高度、叶柄长度、总苞刺长度、密度、喙长及成熟果实颜色等进行详细的观察、记录和分析;采用聚类分析法,以25个分类运算单位的20个性状数据形成25×20的原始数据矩阵X={Xij}25×20,对矩阵经SPSS 13.0 软件进行聚类分析。结果与结论:以20个性状为指标的聚类分析结果将25个居群分成四大类,基本支持作者根据样品形态指标观察得出的鉴定结果。第一类鉴定为苍耳Xanthium sibiricum,第二类为蒙古苍耳X. mongolicum,第三类为近无刺苍耳X. sibiricum var. subinerme;第四类暂将其命名为“深圳型苍耳”Xanthium sp.(未定种),有可能为新的栽培变种。根据此结果可将国产苍耳子基源植物整理为3种1型(深圳型),并对已有分类标准进行了修订。本文报道的聚类分析法可以用于苍耳属植物及生药的鉴别。
2007, 28(11):1241-1244. DOI: 10.3724/SP.J.1008.2007.01241
摘要:目的:研究天冬的化学成分。方法:经大孔树脂、反复硅胶柱色谱、Sephadex LH20凝胶柱色谱和C18反相硅胶柱色谱等各种色谱方法分离天冬中的化学成分,通过理化性质和现代波谱技术(MS、1HNMR、13CNMR)确定所分离化合物的结构。结果:从其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5个化合物,经鉴定分别为薯蓣皂苷元3OβD吡喃葡萄糖苷(Ⅰ),异菝葜皂苷元(Ⅱ),26OβD吡喃葡萄糖基呋甾3β,22,26三醇3OβD吡喃葡萄糖基(1→2)OβD吡喃葡萄糖苷(Ⅲ),26OβD吡喃葡萄糖基呋甾5烯3β,2α,26三醇3O\[αα吡喃鼠李糖基(1→2)\]\[αα吡喃鼠李糖基(1→4)\] βD吡喃葡萄糖苷(Ⅳ),26OβD吡喃葡萄糖基呋甾3β,26二醇22甲氧基3OαL吡喃鼠李糖基(1→4)OβD吡喃葡萄糖苷(Ⅴ)。结论:化合物Ⅰ~Ⅴ均为首次从天冬中得到。
2007, 28(11):1245-1247. DOI: 10.3724/SP.J.1008.2007.01245
摘要:目的:测定青葙子中青葙苷A和青葙苷B的含量。 方法:HPLCELSD法,色谱柱(4.6 mm×250 mm,5 μm),流动相为乙腈0.1%冰乙酸水溶液梯度洗脱,以蒸发光散射检测器(ELSD)检测。 结果:青葙苷A在2.5~30.0 μg范围内与峰面积呈良好的线性关系,回收率为99.89%,RSD为1.85% (n=6);青葙苷B在1.25~15.0 μg范围内与峰面积呈良好的线性关系,回收率为98.98%,RSD为1.78% (n=6)。8个市售青葙子样品中青葙苷A和青葙苷B的含量存在显著差异,分别在(0.051 2±0.001 6)%~(0.114 3±0.000 8)%和(0.010 9±0.001 9)%~(0.081 5±0.000 9)%范围内。 结论:本研究首次建立了用HPLCELSD法测定青葙子有效成分的方法,该方法定量准确、操作简便。
2007, 28(11):1248-1251. DOI: 10.3724/SP.J.1008.2007.01248
摘要:目的:观察壳聚糖对体外培养膀胱黏膜上皮细胞增殖的影响,探讨其治疗间质性膀胱炎的可行性。方法:获取新西兰兔膀胱黏膜,Dispase酶消化法收集上皮细胞,分不同浓度(0.3、0.6、1.2、2.4、4.8 g/L)壳聚糖实验组与对照组进行细胞原代培养,免疫组织化学鉴定培养细胞。培养72 h后,光镜下观察细胞生长增殖情况,NAG酶反应比色法和细胞计数法测定壳聚糖对膀胱上皮细胞增殖的影响。结果:免疫组化鉴定培养细胞为膀胱黏膜上皮细胞。与对照组相比,壳聚糖在浓度 >0.3 g/L时能促进兔膀胱黏膜上皮细胞的增殖, 促进作用在浓度为1.2 g/L时最明显(P<0.01),2.4、4.8 g/ L时渐降低,但仍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壳聚糖体外可以促进兔膀胱黏膜上皮细胞增殖,值得进一步研究以用于治疗间质性膀胱炎。
2007, 28(11):1252-1254. DOI: 10.3724/SP.J.1008.2007.01252
摘要:目的:研究不同促渗剂及其组合对盐酸氟西汀经皮渗透性的影响,评价药物透皮给药的可行性。方法:采用ValiaChien 水平扩散池进行药物在大鼠皮肤的体外渗透性试验,用高效液相色谱进行分析检测。结果:除了丙二醇外,氮酮、水溶性氮酮、N甲基吡咯烷酮、油酸等透皮促渗剂单用及其组合对盐酸氟西汀均有促透作用(P<0.05或P<0.01), 其中氮酮联用丙二醇或氮酮联用N甲基吡咯烷酮对盐酸氟西汀的经皮促透作用最强。结论:恰当地选取透皮促渗剂联用可使盐酸氟西汀经皮渗透起到更好的促透效果。
2007, 28(11):1255-1258. DOI: 10.3724/SP.J.1008.2007.01255
摘要:肿瘤细胞的生理生化特性不同于正常的组织细胞,其中某些基因会出现异常表达。基因表达上调为靶向给药提供了靶点,从而避免在治疗肿瘤时伤及正常细胞。脂肪酸合成酶(fatty acid synthase, FAS)和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uman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2,HER2)都是在肿瘤细胞中高表达的分子。针对HER2的赫赛汀(herceptin)已应用于乳腺癌的临床治疗并取得了良好疗效,而针对FAS的药物浅蓝霉素也正在进行临床试验。近年来研究发现,FAS和HER2在某些肿瘤细胞(如乳腺癌细胞、卵巢癌细胞等)中同时高表达,相互之间存在着信号通路上的联系,而且用药后具有协同抑制作用。本文对肿瘤细胞中二者的相互联系作一综述。
2007, 28(11):1259-1261. DOI: 10.3724/SP.J.1008.2007.01259
摘要:慢性难愈创面形成机制复杂,治疗困难。随着创面愈合机制的研究进展及新治疗技术的临床应用,此种情况有所改观。本文着重讨论了难愈创面的发生机制,并介绍了各种治疗手段如皮肤替代物、生长因子、创面负压治疗技术等的应用进展。
2007, 28(11):1262-1265. DOI: 10.3724/SP.J.1008.2007.01262
摘要:随着对CYP2C19基因多态性研究的不断深入,人们发现它同时存在个体差异和种群差异,而且这些差异影响到多学科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它对酸相关性疾病及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治疗疗效、慢性肝病及肝移植患者的药物选择、抗癫药物及抗抑郁药物剂量的调整以及肿瘤高危性的判断、免疫抑制剂不良反应的大小等均有影响。本文对CYP2C19的基因多态性及其临床意义的研究进展进行了介绍。
2007, 28(11):1266-1268. DOI: 10.3724/SP.J.1008.2007.01266
摘要:目的:系统检测不同配伍组方小柴胡汤对人肝细胞的毒性,为减毒改良提供依据。 方法:MTT法检测不同配伍组方小柴胡汤水煎液和超声萃取液对人肝癌细胞株(SMMC7721)活性的影响,以此作为初筛,并用正常人肝细胞进行验证。结果:小柴胡汤原方、黄芩、黄芩+柴胡水煎液对人肝癌细胞株生长有显著抑制作用,作用强度原方<黄芩<黄芩+柴胡合煎液;黄芩+半夏、柴胡、半夏、人参、甘草、生姜和大枣水煎液无显著作用;超声法样品比水煎法样品的抑制作用弱。结论:小柴胡汤原方水煎液具有肝细胞毒性,主要毒性药材为黄芩,柴胡可增强黄芩的毒性,半夏可降低黄芩的毒性。
2007, 28(11):1269-1271. DOI: 10.3724/SP.J.1008.2007.01269
摘要:目的:制备并鉴定携带小鼠神经生长因子前导肽(PN)和人内吗啡肽2(EM2)融合基因的重组非增殖型腺病毒。方法:PNEM2目的基因经酶切插入pAxCAwt载体,构建PNEM2pAxCAwt重组黏粒,脂质体转染293细胞获取重组腺病毒。PCR鉴定后扩增不含野生型病毒的阳性克隆并纯化,采用TCID50法测定病毒滴度;体外感染NIH3T3细胞观察转基因的表达,酶联免疫反应(EIA)法测定表达产物浓度。结果:融合基因序列正确,PCR可检测到401 bp的融合基因条带并排除野生病毒株,腺病毒AdPNEM2滴度为2.03×1010pfu/ml。NIH3T3细胞转染病毒后,细胞培养液内可检测到EM2的表达,明显高于空转染及未转染细胞(P<0.05),且随时间的延长,表达水平逐渐上升。结论:成功构建能够在非神经内分泌细胞内转基因表达成熟人EM2的非增殖型腺病毒,为进一步将其应用于慢性疼痛的基因治疗奠定了基础。
2007, 28(11):1272-1274. DOI: 10.3724/SP.J.1008.2007.01272
摘要:目的:研究氯喹体外单独以及与两性霉素B(AmB)联合应用对新生隐球菌生长的影响。方法:(1)不同浓度氯喹分别与两种新生隐球菌变种的菌悬液共培养,检测4、6、8 h后菌悬液浓度的变化,并与不含氯喹的菌悬液对照比较;(2)检测3种浓度氯喹与AmB联合后对10株菌株的敏感性变化。结果:(1)在与隐球菌菌悬液共同孵育4、6和8 h时,50 μmol/L以下浓度的氯喹培养与生长对照之间隐球菌的生长百分率差异不显著;而在50~100 μmol/L浓度时,氯喹培养与生长对照之间隐球菌的生长百分率差异显著;氯喹浓度在500 μmol/L以上时,氯喹与隐球菌共孵育后,隐球菌菌悬液的浓度甚至低于原先浓度。但氯喹对隐球菌两种变种的作用没有差别。(2)氯喹与AmB联合应用可以明显降低AmB的MIC,而且也随着剂量增长而增强。结论:高浓度氯喹在体外具有抑制隐球菌生长和杀灭隐球菌的作用,并可增强AmB的抗隐球菌能力。
2007, 28(11):1275-1276. DOI: 10.3724/SP.J.1008.2007.01275
摘要:
2007, 28(11):1278-0000. DOI: 10.3724/SP.J.1008.2007.01278
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