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军[] 胡勇[] 王健[] 周继[] 章太平[] 余宏宇[]
2007, 28(2):0117-0121. DOI: 10.3724/SP.J.1008.2007.00117
摘要:目的:观察人胚胎发育不同时期胚胎肝组织中细胞免疫表型及其变化,探讨人肝干细胞的来源、分化与迁移规律。方法:用常规病理H—E染色和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30例4~35周龄胚胎肝组织中几种细胞的肝胆标记(AFP、GST-π、CK7、CK19)和造血干细胞标记(CD34、c-kit)的表达及变化。结果:AFP阳性表达始于4周龄胚胎肝,至16~24周龄达到高峰,之后表达逐渐减少,仅部分胆管板和少数界板细胞阳性;GST-π阳性表达始于6周龄后的胚胎肝肝索细胞和8周龄后胆管板细胞,但26周龄后仅部分胆管板细胞及少数界板细胞阳性。CK19在6~11周龄肝索细胞内阳性表达达到最高峰,之后表达逐渐减少但胆管板细胞始终阳性;CK7仅限于14周龄之后的胆管板细胞和胆管上皮内表达。8周龄胚胎肝胆管板中开始可见CD34和c-kit阳性细胞,肝索和门静脉附近间充质内也可见少数表达CD34和c-kit的单个核细胞;但21周龄后CD34和c-kit阳性细胞仅见于胆管板及汇管区间充质内而肝索内少见。结论:4~16周龄胚胎肝细胞主要由具有双向分化潜能的肝干细胞组成;16周龄胚胎肝内大部分肝索细胞开始表现出向肝细胞定向分化的特点,而作为未来Hering管细胞来源的胆管板则仍含有肝干细胞;胚胎肝内部分肝干细胞可能来源于造血系统;这些与前期研究提出的“肝流域假设”中涉及肝干细胞所在及来源的假设相吻合
周智华[] 崔心刚[] 韩秋成[] 张纯[] 李朴清[] 朱有华[]
2007, 28(2):0122-0126. DOI: 10.3724/SP.J.1008.2007.00122
摘要:目的:观察上海多器官保存液(Shanghai-mutil-organ solution,SMO液)对离体大鼠肝脏的保存效果,探讨应用SMO液保存离体供肝的可行性。方法:SD大鼠随机分为SMO液、UW液和HTK液保存组,建立离体肝脏单纯低温保存模型,保存液保存8、16、24、36h分析肝脏组织能量代谢情况,观察肝组织形态学改变和肝脏细胞凋亡情况。结果:保存16、24、36h,SMO液组肝组织三磷酸腺苷(ATP)、磷酸腺苷总量(TAN)及Atkinson能荷(AEC)均明显高于同时点HTK液组(P〈0.05),与同时点UW液组无显著差异;形态学检查见SMO液组组织损伤较同时点HTK液组轻,除细胞肿胀较同时间点UW液组明显外,其余表现基本一致。保存24、36h,SMO液组凋亡指数明显低于HTK液组(P〈0.05),而与UW液组无明显差异。结论:SMO液对大鼠离体肝脏的保存效果总体上与UW液相当,优于HTK液,仅在防止细胞水肿方面较UW液稍差。
陈锐勇[ , ] 刘景昌[] 方以群[] 殷明[] 赵敏[ , ] 张军[] 姚健[] 姜平[] 张民[] 陈海庭[] 蔺世龙[]
2007, 28(2):0127-0133. DOI: 10.3724/SP.J.1008.2007.00127
摘要:目的:观察减压性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及高压氧(HBO)处理后小胶质细胞活性的变化,探讨小胶质细胞在减压性中枢神经损伤中的作用及其可能的机制与HBO效用的机制。方法:动物分为正常对照组、安全减压对照组、致伤组、HBO治疗组。以不安全快速减压大鼠中枢神经损伤模型为实验对象,致伤后6h给予HBO处理。观察活化小胶质细胞、TNF—α/TACE免疫阳性细胞、神经细胞凋亡,组织内TNF—α含量和脑脊液(CSF)内TNF—α的生物活性。结果:损伤后6h就可见脑和脊髓组织内IB4阳性活化小胶质细胞,数量的高峰出现在24h,活化的小胶质细胞出现形态改变。神经元凋亡在损伤后48h达到高峰。小胶质细胞出现的区域与神经细胞凋亡出现的区域相同。损伤后6h就可在CNS组织中检测到TNF-α,48h达到高峰,与IB4阳性细胞及神经细胞凋亡指数呈正相关(P〈0.05)。CSF中TNF—α的生物活性也出现相同的变化趋势。TNF—α和TACE免疫阳性细胞形态和分布与IB4阳性细胞类似。HBO治疗可显著减少中枢神经组织中活化小胶质细胞的数量,降低组织和CSF中TNF—α的含量,减少神经细胞凋亡。结论:减压性损伤中枢神经组织内小胶质细胞迅速激活,后者增加毒性物质的表达和分泌,介导继发损伤。HBO能够抑制小胶质细胞反应,降低其活性,减少毒性物质的分泌,起到神经元保护作用
2007, 28(2):0134-0138. DOI: 10.3724/SP.J.1008.2007.00134
摘要:目的:克隆人血管生成素相关家族蛋白-1 angioarrestin基因,构建angioarrestin基因的真核表达载体。方法:从人肝cDNA文库中经PCR扩增出angioarrestin基因及其C-端FD domain,经纯化、回收目的片段,将其插入克隆载体pcDNA3.1/His—Myc(-)B,构建重组质粒pcDNA3.1-ARP和pcDNA3.1-FD,稳定转染大细胞肺癌NCI—H460细胞,RT—PCR和Western印迹法鉴定。结果:从人肝cDNA文库中扩增出1473bp的angioarrestin目的片段及其C-端560bp FD domain,构建的重组质粒pcDNA3.1-ARP和pcDNA3.1-FD经PCR及酶切鉴定与预期相符,经RT—PCR和Western印迹法确定稳定转染NCI—H460细胞成功。结论:成功构建了angioarrestin和C-FD基因的真核表达重组质粒并转染NCI—H460细胞,为angioarrestin抗肿瘤血管形成作用机制的研究奠定了初步基础。
2007, 28(2):0139-0142. DOI: 10.3724/SP.J.1008.2007.00139
摘要:目的:研究CYP2D6(cytochromes P450 2D6)基因G4268C单核苷酸多态性与肺癌遗传易感性的关系。方法:应用病例一对照研究及聚合酶链反应一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PCR—RFLP)方法检测肺癌患者和按性别、年龄频数匹配的正常对照各118例的CYP2D6基因G4268C多态性,并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各基因型与肺癌发病危险的关系。结果:肺癌组和对照组人群发生G4268→C的频率可高达69.49%和75.00%;非C4268/C(即G4268/G+G4268/C)基因型与肺癌风险升高相关,经年龄、性别、吸烟情况调整OR=1.80(95%CI=1.06~3.06),尤其在腺癌中OR=2.95(95%CI=1.39~6.23);对吸烟情况进行分层分析并经年龄、性别调整后发现,不吸烟者及轻度吸烟者中携带非C4268/C基因型的个体患肺癌的风险显著增高,其OR值分别为2.12(95%CI=1.03~4.36)和3.75(95%CI=1.15~12.22)。结论:CYP2D6C4268/C基因型可能是肺腺癌的遗传保护因素,并可降低不吸烟者、轻度吸烟者患肺癌的危险度。
王吉影[] 王艳波[] 于永春[] 李智[] 滕小洪[] 王红玲[]
2007, 28(2):0143-0147. DOI: 10.3724/SP.J.1008.2007.00143
摘要:目的:研究脂联素(adiponectin)APMl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NP)与2型糖尿病的关联性。方法:应用聚合酶链反应一限制性内切酶片段长度多态性技术,选择3个APMl基因SPNs位点:一11377C〉G、+45T〉G和+276G〉T,对75个2型糖尿病家系(337例)进行基因分型,并以Genehunter软件分析单个SNP在家系中传递不平衡(transmission—disequilibrium,TDT)情况和多个SNPs所构成的单倍型传递情况,同时进行人体测量学、血糖、血脂等临床参数的检测。结果:(1)经TDT分析,未发现APM1基因SNPs单个位点在2型糖尿病患病子代中优势传递;(2)所检测的3个SNPs所构成的单倍型在患病子代中未见优势传递;(3)对一11377C〉G位点不同基因型生理、生化指标分析:在糖代谢异常组,GG基因型体质量指数(BMI)、腰围(WC)明显高于CC基因型(P=0.032,P=0.030);G等位基因携带者HDL—C水平低于CC基因型(P=0.006),而空腹胰岛素(FINS)水平高于CC基因型(P=0.011);在家系正常对照组,G等位基因携带者FINS水平明显低于CC基因型(P=0.021);(4)对+45T〉G多态性的分析:在糖代谢异常组,GG基因型BMI明显高于TT基因型(P=0.036),而FINS水平明显低于TT基因型(P=0.014);(5)对+276G〉T多态性的研究:在家系正常组,T等位基因携带者的BMI明显低于GG基因型(P=0.043)。结论:未发现APM1基因3个多态性位点与2型糖尿病存在相关性。但APM1基因对胰岛B细胞功能、肥胖可能有一定影响。
2007, 28(2):0148-0150. DOI: 10.3724/SP.J.1008.2007.00148
摘要:目的:探讨无英膜和有荚膜(野生株)两种新生隐球菌菌株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抑制率的差异,明确英膜在其中发挥的作用。方法:通过透射电子显微镜(TEM)观察新生隐球菌侵入和损伤HUVEC的过程以及作用后细胞的形态学变化;分别在不同时相点用细胞计数试剂盒-8(CCK-8)检测细胞抑制率的变化。结果:通过TEM观察到两种菌株均造成细胞不同程度的损伤:细胞的内质网疏松,线粒体肿大,细胞核膜损伤及其细胞的基本结构紊乱。CCK-8试剂盒的检测结果表明,共孵30min时,两菌株对HUVEC的抑制率比较无统计学意义;共孵1、2、3、4h时,无英膜株对内皮细胞的抑制率均高于野生株(P〈0.05),在1h无英膜株的抑制率可高达79%;5h时,两菌株对HUVEC的抑制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无英膜株较野生株造成HUVEC更大程度的损伤,说明英膜在隐球菌损伤HUVEC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2007, 28(2):0151-0153. DOI: 10.3724/SP.J.1008.2007.00151
摘要:目的:检测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BC)患者血浆可溶型肿瘤坏死因子相关凋亡诱导配体(sTRAIL)水平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ELISA法检测30例PBC、25例慢性肝炎肝硬化及30例正常对照者血浆sTRAIL水平,同时检测血浆r谷氨酰转肽酶(GGT)、碱性磷酸酶(ALP)浓度,分析sTRAIL与GGT、ALP的相关性。赔呆:PBC患者血浆sTRAIL水平为(1543.9±344.2)pg/ml,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1098.5±264.7)pg/ml,P〈0.01];肝炎肝硬化患者血浆sTRAIL水平为(1624.1±415.8)pg/ml,也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升高(P〈0.05)。PBC患者血浆sTRAIL水平与GGT、ALP呈正相关(r=0.63,0.71,P〈0.01);肝炎肝硬化患者血浆sTRAIL与GGT、ALP均不相关(r=0.43、0.31,P〉0.05)。结论:PBC患者血浆sTRAIL水平升高,且与GGT、ALP呈正相关,提示sTRAIL可能参与PBC患者肝内胆管损伤,且与疾病活动度相关。
沈宏亮[] 丁尔迅[] 李松明[] 王皓[] 仇明[] 王强[]
2007, 28(2):0154-0157. DOI: 10.3724/SP.J.1008.2007.00154
摘要:目的:观察大肠癌组织中cFLIPL mRNA的表达,探讨其与大肠癌生物学行为及临床预后的相关性。方法:应用半定量RT—PCR方法观察86倒大肠癌组织及癌旁组织中cFLIPL mRNA的表达水平;免疫组化法测定大肠癌组织中CEA和P53蛋白的表达;微粒子酶联免疫荧光法(MEIA)检测大肠癌患者术前血浆CEA、CA19—9水平。以86例大肠癌组织cFLIPL mRNA的表达均值为界限,将大肠癌组织cFLIPL mRNA表达分为高表达、低表达,比较各临床、病理因素下大肠癌组织cFLIPL mRNA的高表达率,比较高、低表达患者术后5年生存率的差异。结果:大肠癌组织中cFLIPL mRNA表达均值明显高于癌旁组织(0.59±0.10VS0.36±0.10,P〈O.05);86例大肠癌患者中高表达56例,高表达率为65.1%。cFLIPL mRNA高表达率在DukesB、C、D期患者中依次增高,分别为55.3%、67.5%、100%(P%0.05);cFLIPL高表达患者术后5年累计生存率明显低于低表达患者(41.1%VS56.7%,P%0.05)。大肠癌组织cFLIPL高表达率在除临床Dukes分期外的其他不同临床、病理指标下无显著差异。结论:cFLIPL表达可能与大肠癌患者临床分期及术后预后有一定相关性;检测大肠癌组织cFLIPL表达水平将有助于全面掌握患者病情、指导治疗并判断预后。
王宣[] 钱宝华[] 查占山[] 吴江[] 蔡志扬[] 郭峰[]
2007, 28(2):0158-0161. DOI: 10.3724/SP.J.1008.2007.00158
摘要:目的:研究甲氨蝶呤(methotrexate,MTX)与长春新碱(vincristine,VCR)双载红细胞体外抗肿瘤效果。方法:改良低渗预膨胀技术制备MTX+VCR双载红细胞、MTX单载红细胞和VCR单载红细胞。分别采用制备的载体红细胞、未载药红细胞、MTx+VCR工作液及RPMI1640培养液与K562细胞共培养。MTT法检测K562细胞增殖,PI染色流式细胞仪分析K562细胞周期,Annexin V—FITC/PI染色流式细胞仪分析K562细胞凋亡情况。结果:双载红细胞明显抑制K562细胞的增殖并促进其凋亡作用,且随共培养时间的延长而作用增强,效果优于MTX单载红细胞(P〈0.05),与未载药红细胞相比差异显著(P(O.01);细胞周期结果显示,双载红细胞组G0/G1期K562细胞明显减少,G2/M期细胞逐渐增多,S期K562细胞在作用12h后明显增多,24h后略有减少,与未载药红细胞的作用相比差异显著,与MTX+VCR原药组的作用基本相同。结论:与未载药红细胞和单载红细胞相比,MTX+VCR双载红细胞杀伤肿瘤细胞作用更强。
陈小莉[] 李雅慧[] 王成[] 李绕明[] 苏峰[] 杨庆[] 贾凤歧[] 卫立辛[]
2007, 28(2):0162-0165. DOI: 10.3724/SP.J.1008.2007.00162
摘要:目的:体外观察同型半胱氨酸(HCY)是否促进内皮细胞(EC)衰老及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胶原酶消化法分离新生牛主动脉内皮细胞,随机分成4组,对照组不加HCY,其余3组分别在DMEM培养液中加入HCY,使终浓度为0.1、0.5、1.0mmol/L。连续体外培养30d后,观察细胞形态、衰老相关的p半乳糖苷酶染色,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周期,Southern杂交分析端粒长度,同时检测培养上清中一氧化氮(NO)、内皮素(ET)、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Ox-LDL)、丙二醛(MDA)浓度和谷胱甘肽过氧化酶(GSH—Px)活性。结果:各浓度HCY组与对照组相比,细胞体积增大,胞内颗粒增多;β-半乳糖苷酶染色阳性细胞增多;细胞周期的分布发生改变,表现为G0/G1期细胞增多(P〈0.05),S期显著减少(P〈0.01);端粒缩短;培养上清中NO浓度降低(P〈0.05),ET和Ox-LDL升高(P〈0.05);氧化还原指标MDA含量和GSH—Px活性没有明显改变。结论:HCY促进体外培养的EC衰老,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氧化还原无关。
2007, 28(2):0166-0169. DOI: 10.3724/SP.J.1008.2007.00166
摘要:目的:通过高氧诱导C57BL/6J小鼠视网膜新生血管动物模型,观察CD105在视网膜新生血管中的表达。方法:取出生后7d的C57BL/6J小鼠40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和高氧组,每组20只。采用高氧诱导视网膜新生血管建立动物模型,H—E染色观察小鼠视网膜新生血管的情况,免疫组化方法观察CD105在小鼠视网膜中的表达。结果:H—E染色结果表明,小鼠视网膜新生血管模型建立成功。高氧组小鼠CD105显著表达,积分光密度为(9985.63±1016.28)/鼠,阳性染色面积为(14246.61±6052.29)μm^2/鼠,而正常对照组仅有微弱表达[积分光密度为(1625.36±638.44)/鼠,阳性染色面积为(3619.31±1760.03)μm^2/鼠],两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CD105在视网膜新生血管形成中可能有一定作用,其检测对于视网膜新生血管的定性、定量评估及治疗具有一定临床意义。
2007, 28(2):0169-0169. DOI: 10.3724/SP.J.1008.2007.00169
摘要:1 临床资料 患者,男,39岁,因“反复发作性晕厥1d”于2006年4月11日入院。患者于2006年3月29日因“网球肘”在当地医院行“小针刀”治疗,术后服用“头孢拉定2片,3次/d”及“诺松(奥沙普秦)2片,2次/d”共7d。2006年4月7日上午,患者突感黑矇,随后意识丧失、摔倒、大小便失禁,持续约1min后苏醒。20min后,再次出现上述症状,持续约1min后苏醒,即到当地医院就诊,[第一段]
裴德安 李莉 徐志云 邹良建 张宝仁 黄盛东 郝家骅 王志农
2007, 28(2):0170-0174. DOI: 10.3724/SP.J.1008.2007.00170
摘要:目的:探讨心房颤动患者心房组织醛固酮水平和心房结构重构的相关性。方法:入选进行人工心脏瓣膜置换术的风湿性心脏病患者25例,其中窦性心律者12例,慢性心房颤动者13例(房颤时间≥6个月)。上述患者均于手术时取左右心房侧壁组织(窦性心律:右房标本=12,左房标本=7;房颤心律:右房标本=13,左房标本=8),用放射免疫法测定心房组织醛固酮水平;用免疫组织化学法对Ⅰ型胶原和Ⅲ型胶原容量分数(CVF—Ⅰ,CVF—Ⅲ)进行半定量分析;用VG染色法对总胶原容量分数(CVF)进行半定量分析。结呆:与窦性心律组比较,心房颤动组左房内径显著扩大(P〈0.01)}心房肌组织醛固酮、CVF—Ⅰ、CVF—Ⅰ/CVF-Ⅲ比值及CVF均明显增加(P〈0.01);两组CVF—Ⅲ无差异;上述指标在左右心房之间无差异;CVF—Ⅰ与左心房直径(r=0.856,P〈0.001)、CVF—Ⅰ/CVF—Ⅲ比值与心房颤动时间(r=0.766,P〈0.01)、CVF与左心房直径(r=0.845,P〈O.001)均显著正相关;心房组织醛固酮水平与左心房内径(r=0.814,P〈0.001)和CVF(r=0.885,P〈0.001)呈明显正相关。结论:心房组织醛固酮水平在心房颤动心房结构重构中起重要作用,并可能参与了心房颤动的发生和维持。
2007, 28(2):0175-0178. DOI: 10.3724/SP.J.1008.2007.00175
摘要:目的:探讨经皮桡动脉入路介入治疗在急性心肌梗死中的应用。方法: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07例,其中56例行直接经皮桡动脉入路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A组),51例行直接经皮股动脉入路PCI(B组),比较两组的穿刺成功率、PCI成功率、血管开通时间、手术总时间、穿刺点并发症。结果:A、B两组穿刺成功率均为100%,PCI成功率均大于96%,鞘管置入时间[(2.93±0.42)vs(3.07±0.54)min,P=0.14]、血管再通时间[(17.23±3.47)vs(16.81±4.86)min,P=0.61]、手术总时间[(47.04±7.53)vs(48.74±6.22)min,P=0.21]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B组穿刺点局部出血、血肿发生率(5/51,P=0.0164)及拔管迷走反射(4/51,P=0.0327)均明显高于A组(0/56)。结论:经皮桡动脉入路介入治疗行急诊PCI是安全可行的,而且能减少穿刺点并发症。
2007, 28(2):0179-0182. DOI: 10.3724/SP.J.1008.2007.00179
摘要:目的:设计合成含哌嗪环侧链的叔丁基三唑醇类化合物;并研究其体外抗真菌活性。方法:以一氯频哪酮为起始原料经多步反应合成含哌嗪环的叔丁基三唑醇类化合物,化合物结构经。HNMR确证为1-(1H-1,2,4-三唑-1-基)-2-权丁基-3-[(4-取代哌嗪)-1-基]-2-丙醇类化合物;选择白念珠菌(Candida albicans)ATCC76615、新生隐球菌(Cryptococcus neoformans)ATCC32609、热带念珠菌(Candida tropicalis)、近平滑念珠菌(Candida parapsilosis)、红色毛癣菌(Trichophyton rubrum)、羊毛样小孢子菌(Microsporum lauosum)、紧密着色真菌(Fonsecaea compacta)以及薰烟曲霉菌(Aspergillus fumigatus)8种真菌为实验菌株,按国际标准抗真菌敏感性实验方法测定体外抑菌活性。结果:设计合成了11个新化合物。所有目标化合物对8种真菌均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结论:化合物9对新生隐球菌的活性高于对照药氟康唑和伊曲康唑,化合物8对薰烟曲霉菌的活性高于对照药氟康唑,这两个化合物有进一步研究的价值。
2007, 28(2):0183-0187. DOI: 10.3724/SP.J.1008.2007.00183
摘要:目的:提出一种全排序模板匹配算法,用于中药色谱指纹图谱的色谱峰匹配和指纹图谱相似度计算。方法:以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测定丹参药材中丹参酮ⅡA为例,分别采集样品溶液的色谱图,对色谱峰进行匹配,在原有算法基础上,提出一种全排序模板匹配算法,这种算法不以任何一张实际的指纹图谱为模板,而是根据所有图谱上的所有色谱峰的保留时间进行升序排序、聚类,依从色谱峰最接近、同一组匹配峰中不包含两个同源峰、待匹配的峰不超过匹配阚值等原则。结果:这种方法克服了原算法中的某些错配、漏配等缺陷,得到了较满意的匹配结果。结论:此算法为以保留时间为依据的色谱峰匹配算法找到了新的切入点。
王艳[] 黄久仪[] 曹奕丰[] 郭吉平[] 杨永举[] 俞学海[] 沈风英[] 王桂清[] 钱国正[]
2007, 28(2):0188-0192. DOI: 10.3724/SP.J.1008.2007.00188
摘要:目的:探讨卒中预防策略实施过程中影响卒中发病的主要因素。方法:在干预队列人群中,采取1:2病例-对照研究方法,选择随访期间(1999~2001年)发生卒中的患者402例为病例组,选取未发生卒中的高危患者804例为对照组。比较病例和对照组间脑血管血液动力学指标(CVHI)的差异,对研究因素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病例组与对照组的CVHI积分均值分别为(31.85±20.01)分和(40.41±18.99)分(P〈0.001),且与卒中发病具有显著的剂量反应关系。单因素分析显示,高血压病是卒中发病的危险因素,服用重点干预药物是保护因素,其优势比OR(95%CI)分别为2.43(1.25,4.84)和0.43(0.33,0.5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被筛选进入回归方程的因素依然是高血压病史、服用重点干预药物和CVHI积分筛检。结论:影响卒中发病的主要危险因素是高血压病和CVHI积分降低的程度,服用重点干预药物可显著降低卒中发病风险。
2007, 28(2):0193-0196. DOI: 10.3724/SP.J.1008.2007.00193
摘要:目的:观察眼眶海绵状血管瘤经结膜入路摘除的手术疗效,并探讨其与影像学定位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39例经结膜入路摘除的眼眶海绵状血管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其l临床和影像学特征、手术效果及选择标准进行总结。结果:所有患者的海绵状血管瘤均位于眼球后水平或紧邻眼球。CT和MRI显示39例眼眶海绵状血管瘤均位于肌肉圆锥内,多呈类圆形且边界清楚。36例完整摘除患者术前影像学检查显示肿瘤均位于肌肉圆锥内,粘连程度轻,无粗大引流静脉;1例患者虽然完整摘除但术后视力丧失,术前影像学检查显示肿瘤存在粗大引流静脉;另2例患者部分切除,术前影像学检查显示肿瘤与周围组织粘连紧密。手术成功率92.3%;9例术前视力减退患者中有6例视力有提高;全部32例眼球突出患者均完全缓解。疗效改善者32例(82.1%),疗效不变者5例(12.8%),疗效恶化者2例(5.1%)。结论:球后肌肉圆锥内的海绵状血管瘤可以通过结膜入路成功摘除。但如果影像学检查显示肿瘤紧邻眶尖、与眶周组织粘连紧密、或有粗大引流静脉,则需要选择其他手术入路
2007, 28(2):0197-0200. DOI: 10.3724/SP.J.1008.2007.00197
摘要:Caplp是由白念珠菌CAP1基因编码的碱性亮氨酸拉链转录因子,既和耐药性有关,又在白念珠菌的氧化应激反应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Cap1p在AP-1家族转录因子中属于和Yap1p、Yap2p及Pap1p同样的亚家族,其调控靶基因转录的机制是核定位机制。近年来,Cap1p调控的可能靶基因逐一被发现,其与Yap1p之间的异同也逐步被揭示,但是Cap1p和白念珠菌耐药性之间的关系至今尚未阐明。当前抗病原真菌研究领域的两大热点问题正是白念珠菌的氧化应激机制和耐药性产生,因此Cap1p的重要性显得尤为突出。本课题组长期从事白念珠菌转录因子Cap1p的研究工作,本文对Cap1p的研究进展作一介绍。
2007, 28(2):0201-0203. DOI: 10.3724/SP.J.1008.2007.00201
摘要:睡眠剥夺作为一种应激源,类似于饥饿、缺氧等,可造成机体正常生理功能紊乱,引起免疫功能下降、学习记忆能力下降及情绪障碍等。氧化应激普遍存在于细胞内,与衰老、阿尔茨海默病、帕金森病等多种神经系统变性疾病相关。目前有研究表明睡眠剥夺可通过多种途径诱发机体的氧化应激,具体包括睡眠剥夺后导致能量消耗代谢及自由基的增多、机体抗氧化能力降低以及通过内质网应激间接引起氧化应激三条途径,本文就此作一综述
2007, 28(2):0204-0208. DOI: 10.3724/SP.J.1008.2007.00204
摘要:额颞叶变性(frontotemporal lobar degeneration,FTLD)是以局限性额叶/颞叶变性为特征的非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 Fdisease,AD)痴呆综合征。近年的研究发现它与tau蛋白的变性有关,并与皮质基底节变性(corticobasal ganglionic degeneration,CBD)、进行性核上性麻痹(progressive supranuclear palsy,PSP)、运动神经元病(motor neuron disease,MND)相关或重叠。本文就FTLD的病因、病理、遗传学、临床分型以及诊断标准等方面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2007, 28(2):0209-0211. DOI: 10.3724/SP.J.1008.2007.00209
摘要:目的:探讨酪胺与过氧化物酶发生酶促反应后,用热缓冲液洗以进一步提高和改善催化信号放大法(CSA)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方法:应用7种不同类型的一抗,2张不同肿瘤的组织芯片,同时进行EnVision法、LsAB法、标准CSA法和改进CSA法染色,比较敏感性和特异性。结果:改进CSA法最为敏感,其次是标准CSA法、EnVision法和LsAB法,改进CSA法的敏感性较标准CSA法高2~3倍。4种方法背景染色基本一致,细胞定位准确。结论:改进后的CSA法的稳定性、敏感性好于标准CSA法。
2007, 28(2):0212-0213. DOI: 10.3724/SP.J.1008.2007.00212
摘要:目的:介绍一种经头静脉穿刺置入起搏器电极导线的新方法。方法:对25例需安装双腔或三腔永久人工心脏起搏器的患者进行研究。分离、穿刺头静脉成功后置入导引钢丝,经钢丝置入直鞘管,直鞘管内再置入1~2根导引钢丝,撤出直鞘管,分别经各个导引钢丝置入2~3个可撕开鞘管并插入起搏电极导线。结果:22例成功置入2或3个可撕开鞘管并插入电极导线,无血肿、血/气胸、误穿锁骨下动脉等血管并发症发生,3倒未能分离出头静脉,改为穿刺锁骨下静脉后置入电极成功。结论:新的穿刺方法及电极导线置入方法避免了常规穿刺锁骨下静脉各种相对严重的并发症;较常规头静脉切开、电极导线同时置入头静脉的方法,新方法使电极导线在各自鞘内操作更加准确、容易。但部分患者分离头静脉存在困难。
2007, 28(2):0214-0215. DOI: 10.3724/SP.J.1008.2007.00214
摘要:目的:观察人胰腺癌组织中增殖诱导配体(APRIL)蛋白的表达情况,探讨其与胰腺癌生物学行为的关系。方法:龟疫组化染色法检测人胰腺癌组织(n=20)及正常胰腺组织(n=10)APRIL蛋白的表达,分析不同临床病理指标下胰隙癌组织中APRIL蛋白的表达。结果:胰腺癌组织中APRII.阳性率为90.0%(18/20).明显高于正常胰腺组织0(0/10)。胰腺墙组织不同临床精理指标下(肿瘤分化程度、有无淋巴结转移、有无远处转移、肿瘤大小).APRIL蛋白表达无显著差异。结论:APRIL蛋白表达可能与胰腺癌的发生、发展有关
2007, 28(2):0216-0217. DOI: 10.3724/SP.J.1008.2007.00216
摘要:目的:超声影像学观察犬冠状静脉窦回流与冠状动脉灌流之间的关系.探索一种无刨性评价心脏整体灌注的方法。方法:成年杂种犬20只。成功结扎后存活18只,随机分为3组(n=6):吉冠状动脉(RCA)结扎组、左前降支/左回旋支(LAD/LCX)结扎组、LAD+LCCX双支结扎组。结扎前超声测定冠状静脉窭(CS)及左冠状动脉主干(LCA)的速度时间积分(VTI)值.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扎后观测比较各组CS血流指标的变化。结果:结扎前20只犬LCA与CS的VTI值有一定相关(P〈0.05,r=0.70);RCA结扎组及LAD/LCX结扎组结扎前、后CS的各指标无显著差异;LAD+LCX双支结扎细结扎后CS的内径增大(P〈0.05),而平均流速(Vmeen)及VTI值减低(P〈0.05),坦血流量(Q)无显著变化。结论:超声测定犬冠状静脉卖对评价左冠脉灌注有一定的阶值,各指标中尢以Vmeen和VTI值意义较大。
2007, 28(2):0218-0219. DOI: 10.3724/SP.J.1008.2007.00218
摘要:目的:观察及评价奥卡西平单药治疗成年癫痫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109例临床新确诊的成年癫痫患者随机分为2组,一组以奥卡西平单药治疗(OXC组),另一组予以传统抗癫痫药物(卡马西平或丙戊酸钠等)单药治疗(AEDs组),随访6个月,比较两组的癫痫发作频率和不良反应。结果:OXC组总有效率79.6%,完全控制率为42.6%,不良反应的发生率20.4%,且症状较轻,患者耐受性良好;AEDs组总有效率76.4%,完全控制率41.8%,不良反应的发生率38.2%.症状多为中度,需给予对症处理或停药。两组治疗总有效率无明显差异,不良反应发生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奥卡西平抗癫痫疗效肯定,不良反应轻微,是一种广谱、有效、安全的新型抗癫痫药物
2007, 28(2):0220-0222. DOI: 10.3724/SP.J.1008.2007.00220
摘要:目的:比较喉罩麻醉下行输尿管镜钬激光碎石术中应用不同剂量瑞芬太尼时的临床效果。方法:60例择期行输尿管镜钬激光碎石术的患者,随机分为3组,每组20例,采用相同方法快速静脉诱导置入喉罩后,术中以普鲁泊福复合0.1、0.2、0.4μg·kg^-1·min^-1 3种不同剂量瑞芬太尼持续微泵静脉注射维持麻醉,监测麻醉过程中的心电图(ECG)、心率(HR)、平均动脉压(MBP)、脉搏血氧饱和度(SpO。)和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PetCOz)变化。记录术中用药、体动情况以及苏醒时间。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无术中知晓发生。瑞芬太尼剂量为0.1μg·kg^-1·min^-1时,术中心率、血压波动大。患者体动发生率高(45%,9/20),所用肌松药量多;0.2μg·kg^-1·min^-1时,术中心率、血压波动较小.术后患者苏醒较快;0.4μg·kg^-1·min^-1时,术中心率、血压抑制作用明显,所用血管活性药物量大。术后患者苏醒时间长。结论:输尿管镜钬激光碎石术中应用喉罩通气下的全凭静脉麻醉可取得较好的效果。使用剂量为普鲁泊福4mg·kg^-1·h^-1、瑞芬太尼0.2μg·kg^-1·min^-1时,能够获得术中麻醉深度和术后苏醒两方面的平衡.是输尿管镜钬激光碎石手术中较佳的瑞芬太尼剂量。
2007, 28(2):0223-0224. DOI: 10.3724/SP.J.1008.2007.00223
摘要:目的:探讨硝苯地平、诺氟沙星、泼尼松联合治疗输尿管结石的排石效果。方法:126例直径〈0.6cm输尿管结石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63例。治疗组给予硝苯地平、诺氟沙星、泼尼松口服,对照组嘱患者多饮水及增加活动。比较治疗组和对照组的排石效果,排石时间。结果:治疗组56例患者排出结石,有效率为88.9%。对照组41例患者排出结石,有效率为65.1%,两者存在统计学差异(P〈0.01)。治疗组结石排出时间为(9.2±4.3)d,对照组为(12.3±5.7)d,两者存在统计学差异(P〈0.01)。结论:对于直径〈0.6cm的输尿管结石,硝苯地平、诺氟沙星、泼尼松联合治疗能加快结石的排出,缩短排石时间
2007, 28(2):0224-0225. DOI: 10.3724/SP.J.1008.2007.00224
摘要:基质金属蛋白酶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血管壁重构、斑块破裂、血栓形成等过程密切相关,基质金属蛋白酶表达的增高与动脉粥样硬化的严重程度相关。抑制动脉粥样硬化时基质金属蛋白酶的表达对防治动脉粥样硬化以及稳定斑块有重要作用。本研究观察辛伐他汀对兔动脉粥样硬化模型主动脉基质金属蛋白酶-9表达的影响。[第一段]
2007, 28(2):0226-0227. DOI: 10.3724/SP.J.1008.2007.00226
摘要:同侧肾输尿管膀胱瓣全部切除是治疗上尿路上皮癌的标准手术方法。传统上通常需要2个切口,手术创伤较大,时间较长,而且标本不易做到整块切取。随着微创外科技术的发展,通过一个切口或几个孔洞完成手术已成为可能,而且能做到整块切取,更符合肿瘤的根治原则,并在临床上发展出多种方法,但无非都是经尿道电切技术与开放手术相结合或经尿道电切技术与腹腔镜技术相结合。[第一段]
2007, 28(2):0227-0228. DOI: 10.3724/SP.J.1008.2007.00227
摘要:1 临床资料 患者,男.55岁。因“颈椎人工椎间盘置换术(cervical artificial disc replacement,CADR)后四肢活动障碍13个月”于2006年8月3日入院。患者于13个月前因“行走不稳、双手麻木半年”于外院行C5/6 Bryan Disc置换术,麻醉苏醒后呈四肢瘫。当地予神经营养、高压氧、针灸等治疗后,屈肘、肩关节外展自主运动部分恢复。术后侧位片C5/6间隙见人工椎间盘(artificialdisc,AD,图1A);[第一段]
2007, 28(2):0229-0230. DOI: 10.3724/SP.J.1008.2007.00229
摘要:1 病例资料 患者,女,37岁,因“反复气促3个月,水肿]个月余,双下肢瘀斑半天”于2006—01—27入院。3个月前(兰时妊娠4个月)无明显诱因下出现胸闷气促,并伴有夜间陪发性呼吸困难,但未到医院就诊。在1个月前(妊娠6个月),又出现双下肢水肿,遂到外院就诊,经心脏彩超、胸片等检查后考虑肺动脉高压(PAH),予中止妊娠以及利尿、扩张血管等处理(具体诊治不详)。[第一段]
2007, 28(2):0230-0231. DOI: 10.3724/SP.J.1008.2007.00230
摘要:1 临床资料 患者男性,32岁。自幼患血友病(A型).入院前1年无明显诱因出现左膝肿胀伴疼痛,末拍片。2个月后活动时发生断裂。当地医院拍片示“左股骨下段肿瘤、病理性骨折”,保守治疗。于2005年6月来我院就诊收住。查体:左大腿下段肿胀、压痛,表面无静脉曲张、局部皮温不高.左膝关节无明显肿胀,左膝关节强直,屈曲10。入院诊断:(1)左股骨下段假性肿瘤伴病理性骨折;(2)左膝血友病性骨关节病;(3)血友病A型。[第一段]
2007, 28(2):0232-0232. DOI: 10.3724/SP.J.1008.2007.00232
摘要:1 临床资料 患者,男性,51岁,因左臀部肿物9年突发疼痛15d入院。患者于9年前发现左臀部有一肿块.花生大小,逐渐增大,近2年增大明显,无疼痛、破溃.周围皮肤无红肿.未行任何治疗。近15d以来突发疼痛,严重影响正常生活。查体见左臀可见一18cm×18cm×10cm的肿块.高出皮肤.表面无破溃.周围皮肤无红肿,基底活动差.肿块及周围组织轻压痛,肿块表面皮温明显高于周围. 波动感。[第一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