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7年第28卷第3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论著
    • 自体窦房结细胞移植治疗心脏传导阻滞的初步研究

      2007, 28(3):0233-0236. DOI: 10.3724/SP.J.1008.2007.00233

      摘要 (2497) HTML (0) PDF 0.00 Byte (1574)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将未成年猪窦房结细胞移植到自体右室近心尖部,探索临床治疗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的新方法。方法:取健康未成年猪12只,随机分为移植组和对照组,每组各6只。安置临时心外膜起搏导线后,切取自体窦房结组织进行消化培养并制成细胞悬液,注射到移植组自体右室近心尖部心肌内,对照组相同部位注射等量培养液。2周后射频消融希氏束,建立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动物模型。建立模型后对两组动物经股静脉微泵注射异丙肾上腺素(ISO),观察心律改变。结果:体外分离培养的未成年猪窦房结细胞主要呈梭形,活细胞率≥75%。射频消融希氏束后,移植组和对照组均表现为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心电图,移植组室性自主心律高于对照组(P〈0.05)。经心内膜起搏标测证实,移植组室性自主心律起源于细胞移植部位。注射ISO后,移植组室性心律改变明显(P〈0.05)。结论:分离的未成年猪窦房结细胞移植到自体右室近心尖部,能够提高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后的心室率,且对异丙肾上腺素具有良好的反应性。[

    • 可降解聚对二氧环己酮网的制备、优化及体内降解研究

      2007, 28(3):0237-0241. DOI: 10.3724/SP.J.1008.2007.00237

      摘要 (1957) HTML (0) PDF 0.00 Byte (2719)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制备聚对二氧环己酮(polydioxanone,PDO)网状人工补片,并通过体内降解实验研究,观察其降解过程及组织反应情况,为临床应用提供实验依据。方法:采用平纹机织方法将PDO纤维编织成网,并分别对其进行胶原及壳聚糖涂层处理后,分3组(单纯PDO网、胶原涂层PDO网和壳聚糖涂层PDO网)植入兔背部脊柱两侧肌肉内,于2、4、8、12、16、24周取材,动态观察材料与组织结合界面、降解吸收过程以及涂层对PDO网生物学特性的影响,并行组织学和透射电镜检查以观察组织反应。结果:PDO网植入体内炎性反应轻,纤维组织长入材料网孔间隙并与之结合紧密,8-12周后材料逐步降解,24周内完全降解吸收,材料周围未见变性、坏死或肉芽异常增生现象。胶原涂层促纤维组织生长包裹植入材料,组织随胶原逐步吸收而逐步长入材料网孔;壳聚糖涂层对植入材料周围纤维组织生长具有显著抑制作用。结论:聚对二氧杂环己酮网生物相容性佳,组织-材料界面友好,降解速度与组织再生相匹配,并可通过涂层处理改善其生物学性能,是一种具有临床应用前景的新型可降解人工补片材料。[

    • 两性霉素B聚氰基丙烯酸正丁酯纳米粒的制备及小鼠体内分布研究

      2007, 28(3):0242-0245. DOI: 10.3724/SP.J.1008.2007.00242

      摘要 (2283) HTML (0) PDF 0.00 Byte (1613)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制备携载两性霉素的聚氰基丙烯酸正丁酯纳米粒(AmB-PBCA-NP),研究其对血脑屏障的透过能力。方法:孵化法制备AmB-PBCA-NP,以聚山梨酯-80进行表面修饰,建立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法,流动相选择乙腈-水(40:60)及4%乙酸,405 nm处检测。小鼠分3组,每组28只,分别注射AmB粉针剂、脂质体(AmB-L)及纳米制剂(AmB-PBCA-NP),通过检测小鼠脑组织等脏器中的药物浓度,评价其主动脑靶向作用。结果:AmB-PBCA-NP平均粒径94.38 nm,平均包封率为82%,载药量56.1%。给药后AmB粉针剂组小鼠脑内未能检测出药物,AmB-L组于3 h后测得微量浓度,而AmB-PBCA-NP组小鼠30 min即测得可观浓度,3 h后达133 ng/g。结论:聚山梨酯-80修饰的AmB-PBCA-NP具有主动脑靶向作用。[

    • 多柔比星长效注射微球的体外释放研究

      2007, 28(3):0246-0249. DOI: 10.3724/SP.J.1008.2007.00246

      摘要 (2456) HTML (0) PDF 0.00 Byte (208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考察多柔比星(Dox)微球的体外释放特性及药物在制备工艺和体外释放过程中的稳定性。方法:以乳酸-羟乙酸共聚物(PLGA)为载体材料,用改进的复乳法(W/O/W)制备载Dox长效注射微球;考察粒径大小、外观、包封率、载药量等理化性质;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检测了体外释放溶液中的药物含量,考察了微球的体外释药特性及影响因素;用高效液相色谱法评价了微球制备工艺和体外释放过程对Dox稳定性的影响。结果:微球球形圆整,分散性好,平均粒径为85μm,包封率为95.1%,载药量为14.8%。随着PLGA浓度的增加,W/O体积比的减小,微球释放速度减慢,突释效应减小。制备工艺对Dox的稳定性无明显影响,而Dox在体外释放过程中随着释放时间的延长逐渐有降解峰产生,10 d后降解峰面积占2.46%。结论:用复乳法制备载Dox微球,通过对PLGA浓度和油水体积比的调节,可以得到不同释放速度的微球。[

    • 抗肿瘤药物复合磷酸钙骨水泥的理化性质研究

      2007, 28(3):0250-0253. DOI: 10.3724/SP.J.1008.2007.00250

      摘要 (2162) HTML (0) PDF 0.00 Byte (175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研究复合抗肿瘤药物后对磷酸钙骨水泥(calcium phosphate cement,CPC)理化性质的影响。方法:将甲氨蝶呤(MTX)、表柔比星(EPI)、羟基喜树碱(OH-CPT)、三氧化二砷(As2O3)每种药物分别以2%、5%、8%的比例与CPC复合,检测其固化时间、抗压强度及微结构改变。结果:EPI对CPC复合量为2%时显著延长固化时间(P〈0.05),OH-CPT复合量为5%以及MTX、EPI复合量为8%时CPC最大抗压强度显著下降(P〈0.05)。电镜扫描示药物复合后CPC晶体结构无明显改变。结论:CPC与抗肿瘤药物复合时会导致其理化性质的改变,在临床应用中应做好相关药物复合后的基础研究。[

    • 活性氧族对延髓面神经后核内侧区呼吸节律的调控作用

      2007, 28(3):0254-0260. DOI: 10.3724/SP.J.1008.2007.00254

      摘要 (2160) HTML (0) PDF 0.00 Byte (1889)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活性氧族(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在延髓面神经后核内侧区(the medial area of nucleus retrofacia-lis,mNRF)对呼吸节律调控的作用。方法:仿Suzue方法制作新生大鼠含有舌下神经根及mNRF的离体延髓脑片标本,以吸附电极记录舌下神经根呼吸节律性放电活动(respiratory rhythmic activity,RRA)作为呼吸活动的指标,采用全细胞膜片钳记录模式在mNRF同步记录呼吸神经元。分别观察特丁基氢过氧化物(t-butyl hydroperoxide,tBHP)、α-硫辛酸(α-lipoic acid,α-LA)对mNRF呼吸起步神经元及RRA的影响。结果:tBHP可显著使呼吸周期缩短、幅度增加,α-LA使呼吸周期延长、幅度降低;同时α-LA可使Cd^2+非敏感性呼吸起步神经元动作电位周期显著延长,幅度降低,对Cd^2+敏感性呼吸起步神经元无显著影响;voltage steps和ramps表明α-LA可抑制Cd^2+非敏感性起步神经元的短暂性和持久性的钠电流。结论:ROS对RRA、Cd^2+非敏感性起步神经元具有兴奋性作用,是通过调节钠电流而起作用的。[

    • 泛素-结核抗原融合基因DNA疫苗诱导小鼠较强的细胞免疫应答

      2007, 28(3):0261-0265. DOI: 10.3724/SP.J.1008.2007.00261

      摘要 (2562) HTML (0) PDF 0.00 Byte (1667)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构建结核杆菌ESAT6抗原DNA疫苗(pE)和泛素基因与ESAT6抗原基因融合的DNA疫苗(pUE)。方法:分别将构建的DNA疫苗肌内注射免疫BALB/c雌性小鼠,检测小鼠的血清抗体(IgGI、gG1、IgG2a)、细胞因子(IFN-γI、L-4)和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反应(CTL),比较融合基因DNA疫苗和单基因DNA疫苗诱生免疫应答的强度。结果:pE组小鼠血清IgG水平高于pUE组(P〈0.01),但IgG2a/IgG1比值低于pUE组[(2.28±0.40)vs(3.87±0.60),P〈0.05]。与pE组相比,pUE组小鼠IFN-γ分泌水平增高(P〈0.01),IL-4分泌水平下降(P〈0.01);pUE增强了CTL活性。提示融合基因DNA疫苗诱生的抗原特异的体液免疫应答不及单基因DNA疫苗,但其能诱导更强的细胞免疫应答。结论:泛素-ESAT6融合基因DNA疫苗对于防治结核病可能比单基因DNA疫苗更为有效。[

    • 六种粘细菌095B06次生代谢产物的分离、鉴定及初步生物学活性研究

      2007, 28(3):0266-0271. DOI: 10.3724/SP.J.1008.2007.00266

      摘要 (2457) HTML (0) PDF 0.00 Byte (1845)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研究粘细菌的活性次生代谢产物的分离、鉴定及生物学活性。方法:利用稻瘟霉模型筛选活性菌株,对活性菌株Myxococcus xanthus 095B06发酵液的甲醇提取物采用硅胶柱色谱、凝胶柱色谱、高效液相色谱等手段进行分离纯化化学成分,通过^1HNMR1、^13CNMR和ESI-MS对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利用纸片扩散法和四甲基偶氮唑盐比色法对单体化合物进行生物活性评价。结果和结论:从粘细菌095B06发酵液中分离鉴定了4个大环内酯类化合物、1个甾醇类化合物及1个生物碱类化合物,它们分别为Avermectin A1a(1)、Avermectin A2a(2)、Avermectin B1a(3)、Avermectin B2a(4)、麦角甾-7,22-双烯-3,5,6-三醇(赛勒维甾醇)(5)和4-喹啉羧酸(6)。化合物1-5为首次从粘细菌中分离得到,且化合物2和4对肿瘤细胞SMMC-7721具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其IC50均为5μg/ml。[

    • 曲古霉素A体外诱导膀胱癌细胞凋亡及细胞周期阻滞的机制探讨

      2007, 28(3):0272-0276. DOI: 10.3724/SP.J.1008.2007.00272

      摘要 (2232) HTML (0) PDF 0.00 Byte (1911)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观察组蛋白去乙酰化酶(HDAC)抑制剂曲古霉素A(TSA)对体外培养膀胱癌细胞生长情况及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并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MTT法检测不同浓度(0.05、0.1、0.2、0.4、0.8μmol/L)的TSA对人膀胱癌T24细胞生长的影响。透射电镜观察TSA(0.4μmol/L)诱导后膀胱癌细胞的形态学变化;流式细胞术检测处理后膀胱癌细胞周期分布及凋亡率的变化;Western印迹法检测处理后膀胱癌细胞组蛋白乙酰化水平的变化;FQ-PCR检测处理后膀胱癌细胞p21^CIP1/WAF1c、yclin A和cyclin E mRNA的表达。结果:TSA体外能明显抑制T24细胞生长,且抑制作用呈明显的剂量、时间依赖性。TSA(0.4μmol/L)诱导后,透射电镜下可见大量具有凋亡形态特征的T24细胞;流式细胞术检测示细胞阻滞于G0/G1期,并且出现典型的亚二倍体(Sub-G1)峰;TSA可明显提高组蛋白乙酰化水平,并诱导p21^CIP1/WAF1的mRNA表达和抑制cy-clin A的mRNA表达,而对cyclin E无明显作用。结论:TSA可通过诱导细胞凋亡及细胞周期阻滞而发挥体外抗膀胱癌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涉及组蛋白乙酰化水平以及相关基因(p21^CIP1/WAF1、cyclin A)表达的调控。[

    • 二仙汤对去卵巢大鼠骨质疏松的作用

      2007, 28(3):0277-0280. DOI: 10.3724/SP.J.1008.2007.00277

      摘要 (2682) HTML (0) PDF 0.00 Byte (2237)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研究二仙汤对去卵巢大鼠骨质疏松症的作用。方法:去卵巢诱导大鼠骨质疏松症,12周后,取胫骨近端行不脱钙制片进行骨组织形态计量学分析;双能X射线骨密度仪测量股骨骨密度。结果:二仙汤能显著增加骨小梁面积百分比和骨小梁厚度(P〈0.01),减少骨小梁分离度(P〈0.05);增加骨形成参数:矿化沉积率(MAR)、骨形成率(BFR/BS、BFR/BV、BFR/TV)(P〈0.05,P〈0.01);减少破骨细胞数(P〈0.01)且显著增加去卵巢大鼠股骨骨密度(P〈0.05)。结论:二仙汤对去卵巢大鼠骨质疏松有保护作用,主要是通过促进骨形成、抑制骨吸收、提高骨密度。[

    • 通络方药对糖尿病肾病的保护作用与机制探讨

      2007, 28(3):0281-0285. DOI: 10.3724/SP.J.1008.2007.00281

      摘要 (2420) HTML (0) PDF 0.00 Byte (1562)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通络方药对糖尿病大鼠肾脏损害的保护作用,及对肾皮质氧自由基代谢状态及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方法:选择雄性SD大鼠予链脲佐菌素55 mg/kg单次腹腔注射诱发糖尿病,3 d后血糖≥16.7 mmol/L者视为造模成功。将糖尿病模型鼠随机分为模型组(DM)、通络方药处理组(TLR)、褪黑素处理组(MEL),正常鼠作为正常对照组(CN),每组7只。TLR组每天灌服通络方药水溶液1 g/kg,MEL组灌服褪黑素溶液5 mg/kg,其余两组均灌服等体积稀释液。连续处理12周,麻醉下取肾脏组织进行电镜病理观察并用比色法测定肾皮质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及丙二醛(MDA)含量。结果:与CN组相比,DM组大鼠24 h尿蛋白排泄量明显增加(P〈0.01),经通络方药及褪黑素处理后,蛋白排泄量明显降低(P〈0.01)。电镜下可见DM组大鼠肾小球系膜细胞和内皮细胞增生肿胀,足突融合、消失,系膜基质增多,基底膜厚度不均匀增加,线粒体数目增多、肿胀,线粒体嵴减少、形态紊乱。经Mel、通络方药处理后,上述改变有所好转。与CN组比较,DM组大鼠肾皮质内MDA含量升高,GSH-Px、SOD水平下降(P〈0.05),经通络方药与褪黑素处理后,MDA含量较DM组有所下降,其中MEL组MDA含量下降更明显,显著低于DM组(P〈0.05),GSH-Px、SOD水平稍有升高,但较DM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络方药可降低糖尿病大鼠肾脏蛋白排泄,改善肾小球基底膜结构,具有保护糖尿病肾病的作用;但其仅轻微降低肾脏MDA含量,抗氧化损伤作用不明确。[

    • 20种四氢萘类抗真菌化合物体外抑菌活性测定

      2007, 28(3):0286-0293. DOI: 10.3724/SP.J.1008.2007.00286

      摘要 (2263) HTML (0) PDF 0.00 Byte (1757)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考察20种四氢萘类化合物体外抗真菌活性。方法:采用NCCLS的M27-A方案,以不同氟康唑敏感性的念珠菌及非念珠菌为供试菌进行体外药敏试验。对化合物22-1、31-1及其盐酸盐22、31,还有化合物34-1、26-1及其溴酸盐34、26进行时间生长曲线实验以及与其他结构抗真菌药进行体外联合药敏试验。结果:该类化合物均具一定抗真菌活性,尤其是化合物31-1对氟康唑敏感白念珠菌的抑菌活性明显强于氟康唑,持续抑菌时间超过54 h;化合物22和22-1对氟康唑耐药白念珠菌及近平滑念珠菌和红色毛癣菌作用强大,MIC50值均〈0.125μg/ml,对于氟康唑耐药的白念珠菌抑菌活性强于酮康唑。此类药物与小檗碱或特比萘芬联用可产生协同作用。结论:四氢萘类化合物结构新颖,体外抗真菌活性显著,值得进一步研究开发

    • 中药杭白芷化学成分的研究

      2007, 28(3):0294-0298. DOI: 10.3724/SP.J.1008.2007.00294

      摘要 (2927) HTML (0) PDF 0.00 Byte (2028)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研究杭白芷Angelica dahurica(Fisch.ex Hoffm.)Benth.et Hook.f.var.formosana(Boiss.)Shan et Yuan根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90%乙醇渗漉提取,所得提取物经硅胶柱色谱(石油醚-乙酸乙酯系统和氯仿-甲醇系统)梯度洗脱,Sephadex LH-20(氯仿-甲醇)及制备薄层等方法分离纯化,光谱法鉴定结构。结果:分离得到17个化合物,经鉴定分别为异欧前胡素(1)、欧前胡素(2)、佛手柑内酯(3)、别欧前胡素(4)、花椒毒酚(5)、8-甲氧基-5-羟基补骨脂素(6)、白当归素(7)、佛手酚(8)、白当归脑(9)、栓翅芹烯醇(10)、水合氧化前胡内酯(11)、广金钱草碱(12)、棕榈酸(13)、豆甾醇(14)、β-谷甾醇(15)、β-胡萝卜苷(16),蔗糖(17)。结论:化合物8和12为首次从杭白芷中分离得到。化合物12为首次从伞形科植物中分离得到。所有香豆素化合物均为呋喃香豆素衍生物。[

    • LC-MS法评价两种苯磺酸氨氯地平片的人体生物等效性

      2007, 28(3):0299-0301. DOI: 10.3724/SP.J.1008.2007.00299

      摘要 (2501) HTML (0) PDF 0.00 Byte (2096)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建立LC-MS法测定人体血浆中苯磺酸氨氯地平的药物浓度,并进行两种制剂的生物等效性评价。方法:20例健康受试者单剂量交叉口服10 mg苯磺酸氨氯地平供试制剂或参比制剂后,采用LC-MS测定人体血浆中不同时间点苯磺酸氨氯地平的浓度,计算其药代动力学参数和相对生物利用度,评价两制剂的生物等效性。结果:苯磺酸氨氯地平供试制剂和参比制剂主要药代动力学参数如下:Cmax分别为(6.21±1.88)(、6.03±1.08)ng/ml,AUC0-120分别为(250.68±52.61)、(246.14±52.11)ng·h/ml,Tmax分别为(6.0±2.3)、(6.1±2.5)h,t1/2分别为(40.45±6.68)、(43.74±9.05)h。本方法在0.1-20.0 ng/ml浓度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最低可定量浓度为0.1 ng/ml,两制剂主要药动学参数经统计学检验无显著性差异。结论:本方法简单、快速、准确,两种制剂具有生物等效性。[

    • 自体移植皮片中α-黑素细胞刺激素的表达与黑色素含量的相关性

      2007, 28(3):0302-0305. DOI: 10.3724/SP.J.1008.2007.00302

      摘要 (2967) HTML (0) PDF 0.00 Byte (1744)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检测α-黑素细胞刺激素(α-melanocyte sti mulating hormone,α-MSH)及黑色素在不同类型自体移植皮片中的表达,并与自身正常皮肤作对照,初步认识α-MSH在自体移植皮片过度色素沉着中的作用。方法:利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和银染-丽春红法检测自体移植皮片(包括全厚皮片、中厚皮片及刃厚皮片)与原供区及受区周围自体正常对照皮肤中α-MSH的蛋白表达及表皮中黑色素的含量。结果:α-MSH的表达定位于表皮基底部黑素细胞、角质形成细胞胞质,在大部分自体移植皮片中呈阳性表达,皮片愈薄α-MSH的表达愈明显(P〈0.01);α-MSH在各类型皮片中的表达显著高于在自体正常对照皮肤中的表达(P〈0.01);α-MSH在受区周围与原供区正常对照皮肤中的表达无显著性差异。不同类型皮片表皮中黑色素的含量较自体正常对照皮肤中黑色素含量明显增加(P〈0.01);不同类型皮片间表皮中黑色素的含量亦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皮片愈薄黑色素的含量愈多,且皮片中黑色素的含量与α-MSH的表达量呈正相关。结论:自体移植皮片中黑色素的含量与α-MSH的表达量呈正相关,表明α-MSH在自体移植皮片中的高表达能使皮片中黑色素含量增加,在自体移植皮片过度色素沉着中起重要调控作用。[

    • 自体脂肪移植治疗半侧颜面萎缩

      2007, 28(3):0306-0309. DOI: 10.3724/SP.J.1008.2007.00306

      摘要 (7567) HTML (0) PDF 0.00 Byte (7641)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自体颗粒脂肪移植在半侧颜面萎缩的临床效果,寻求半侧颜面萎缩治疗的有效方法。方法:采用肿胀吸脂技术获得自体颗粒脂肪,纯化后采用多层次、多隧道、多点的注射方法,修复颜面部凹陷畸形。对充填区体积稳定后凹陷尚未完全改善的患者,进行二次或多次脂肪颗粒移植手术,直至效果满意为止。结果:本组7例半侧颜面萎缩患者,充填后原凹陷部位丰满,基本达到形态对称。最长随访期2年,移植效果良好。结论:应用自体颗粒脂肪移植修复半侧颜面萎缩创伤小、并发症少、手术效果明显,相对现有其他治疗方法,是一种较为理想的治疗颜面部单纯软组织萎缩畸形的方法。[

    • 中枢性眩晕患者的92例数字减影全脑血管造影结果分析

      2007, 28(3):0310-0313. DOI: 10.3724/SP.J.1008.2007.00310

      摘要 (2886) HTML (0) PDF 0.00 Byte (3027)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利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技术观察中枢性眩晕患者脑血管的形态变化,为该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参考。方法:对临床拟诊为中枢性眩晕的92例患者,全部进行全脑血管DSA检查,并分析血管结构异常的类型、比例及分布(好发部位以及受累血管数目)。结果:中枢性眩晕患者92例,病变137侧,其中前循环(颈动脉系统)病变15侧(10.95%);后循环(椎-基底动脉系统)病变122侧(89.05%),累及两条或两条以上血管的共31例(33.70%),以椎动脉合并其他血管狭窄最为常见。椎-基底动脉系统病变中椎基底动脉狭窄或闭塞39侧(28.47%),大脑后动脉狭窄或闭塞13侧(9.49%),后循环变异59侧(43.06%)。结论:后循环狭窄和变异可能是中老年人中枢性眩晕的主要原因。[

    • 医院无形资产投资运营的影响因素:以声誉为例

      2007, 28(3):0314-0317. DOI: 10.3724/SP.J.1008.2007.00314

      摘要 (2383) HTML (0) PDF 0.00 Byte (2131)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分析医院无形资产投资运营的影响因素,提出建立健全医院无形资产投资运营体制的对策。方法:以医院声誉为例,利用Shapiro模型和博弈论,对医院进行无形资产投资、维护其品牌声誉的实质进行经济分析。结果:医院对未来的看法、医疗质量信息传递效率、成本差异等因素都会影响医院声誉的构建。结论:卫生领域必须确立稳定的产权制度,积极培育市场信息中介,依法规范卫生主管部门的行政行为,完善公立医院治理结构。[

    • >研究快报
    • 咖啡因的大鼠在体肠吸收动力学研究

      2007, 28(3):0318-0321. DOI: 10.3724/SP.J.1008.2007.00318

      摘要 (2495) HTML (0) PDF 0.00 Byte (1908)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咖啡因在大鼠各肠段的吸收动力学特征。方法:采用大鼠在体小肠回流装置,在浅麻醉状态下,主要从吸收部位、药物浓度、pH值等3方面对咖啡因的肠段吸收特性进行研究。以UV法和HPLC法分别测定酚红和咖啡因的含量。结果:咖啡因在小肠的吸收速率常数(Ka)在药物浓度为2.5、5、102、5 mg/L时分别为0.252、0.247、0.304、0.232 h^-1;在pH值为7.8、6.8、5.4时分别为0.267、0.274、0.247 h^-1;在十二指肠、空肠、回肠和结肠时分别为0.112 0、0.099 6、0.095 5、0.069 5 h^-1。结论:一定范围的药物浓度对咖啡因Ka无影响;在pH7.8-5.4范围内,药物的Ka无显著变化;药物在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的吸收较好,在结肠的吸收较差;咖啡因在肠道的吸收呈一级动力学过程,吸收机制为被动扩散

    • >综述
    • 脂肪干细胞:细胞治疗的新选择

      2007, 28(3):0322-0324. DOI: 10.3724/SP.J.1008.2007.00322

      摘要 (2398) HTML (0) PDF 0.00 Byte (2641) 评论 (0) 收藏

      摘要:成体干细胞在组织修复和再生中具有强大的优势并已成为一种新型的细胞治疗肢体缺血性疾病的细胞来源。本文阐述了关于脂肪组织来源的基质细胞(adipose tissue-derived stromal cells,ADSCs)在组织重建细胞治疗上的巨大潜能。ADSC最大优点在于能方便取得而且容易在体外培养。体外培养的ADSCs能够在特定条件下诱导成为成熟脂肪细胞、骨细胞、神经细胞和内皮细胞。ADSCs还能分泌一定数量的与细胞成熟有关的细胞因子。另外,近年有报道ADSC具有向心肌细胞分化的能力。这些脂肪组织来源的基质细胞有望在不久的将来取代骨髓细胞成为再生细胞治疗的重要材料。[

    • 未折叠蛋白应答通路调控机制的研究进展及其临床应用前景

      2007, 28(3):0325-0328. DOI: 10.3724/SP.J.1008.2007.00325

      摘要 (2086) HTML (0) PDF 0.00 Byte (5659)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未折叠蛋白应答(unfolded protein response,UPR)是应激条件下细胞中内质网的一种保护性反应。在哺乳动物中,其主要通过内质网跨膜蛋白(IRE1、PERK及ATF6)转导的3条信号通路发挥效应,并依赖相关蛋白、因子进行正负反馈调控,以维持细胞功能正常。如果应激持续存在,UPR调控失衡,诱导细胞凋亡或死亡,引发相关疾病。不少研究选取UPR通路中的关键因子作为疾病治疗靶点,取得一些进展,提供了新的临床思路,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 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促进骨折愈合的作用及机制

      2007, 28(3):0329-0331. DOI: 10.3724/SP.J.1008.2007.00329

      摘要 (1990) HTML (0) PDF 0.00 Byte (2295) 评论 (0) 收藏

      摘要: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asic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bFGF)是体内重要的创伤愈合因子之一。骨折后bFGF通过调控骨组织中细胞增殖及分化、增加骨折局部骨密度及促进局部血管生成来加速骨折的愈合。此外,随着对bFGF研究的不断深入,其在骨组织工程所展现出的对骨修复的作用将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 >学术园地
    • 单细胞逆转录PCR研究方法及其应用

      2007, 28(3):0332-0334. DOI: 10.3724/SP.J.1008.2007.00332

      摘要 (2226) HTML (0) PDF 0.00 Byte (3425) 评论 (0) 收藏

      摘要:高等动物的基因表达分析往往受制于大量纯化同质细胞的取材困难,由于细胞异质性的影响,常规研究方法也无法识别细胞间表达特性的差异。单细胞水平是切实表明综合性基因表达最行之有效的研究途径,而单细胞逆转录PCR又是该水平上基因表达研究最有力的工具。与常规RT-PCR相比,该技术在各个环节上都有着显著差异。为此,详尽论述了单细胞逆转录PCR技术在各个环节上的要点包括显微操作、扩增和分析方法、基本注意事项等内容以及该技术在实际科研中的应用情况。[

    • >短篇论著
    • 经胸超声心动图评价冠脉介入治疗前后冠状静脉窦血流的变化

      2007, 28(3):0335-0336. DOI: 10.3724/SP.J.1008.2007.00335

      摘要 (2247) HTML (0) PDF 0.00 Byte (1616)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运用经胸超声心动图(TTE)观察冠心病患者冠脉介入治疗前、后冠状静脉窦(CS)的血流变化,以探讨超声测定冠状静脉窦血流用于评价冠脉介入治疗后冠脉灌注改善情况的可能性。方法:22例拟行经皮冠状动脉内成形术(PTCA)和内支架置入术(ICS)的冠心病患者(皆为左冠状动脉及其属支病变),包括单部位介入(11例)、双部位介入(9例)和三部位介入(2例)。治疗前后分别行经胸超声心动图检查,测量及计算冠状静脉窦的指标为:平均内径(Dmean)、平均流速(Vmean)、速度时间积分(VTI)、血流量(Q);同时测定左室射血分数(LVEF)、二尖瓣前向血流指标(E、A及E/A)等心功能指标。结果:在冠脉介入术后,左室心功能指标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冠状静脉窦的Vmean、VTI和Q均有显著增加(P〈0.05)。结论:TTE测定冠状静脉窦血流可以反映PTCA及ICS术后冠脉灌注的改善情况。[

    • 科玛嘉显色培养基快速鉴定酵母菌2485株

      2007, 28(3):0337-0338. DOI: 10.3724/SP.J.1008.2007.00337

      摘要 (1360) HTML (0) PDF 0.00 Byte (1777)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评价科玛嘉念珠菌显色培养基在酵母菌临床鉴定中的应用价值。方法:临床标本先用沙堡培养基培养,分离出的酵母菌再用科玛嘉念珠菌显色培养基鉴定。结果:8525份临床标本培养阳性2687例,阳性率为31.52%,其中酵母菌2485株,通过科玛嘉显色培养基鉴定到种的有2188株,占88.11%。结论:科玛嘉念珠菌显色培养基能快速、有效地鉴定临床常见的4种酵母菌。[

    • 长春新碱载体红细胞对小鼠S-(180)肿瘤生长的抑制作用

      2007, 28(3):0339-0340. DOI: 10.3724/SP.J.1008.2007.00339

      摘要 (1869) HTML (0) PDF 0.00 Byte (1828)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长春新碱载体红细胞对昆明小鼠S180肿瘤的抑瘤作用。方法:用昆明种小鼠右侧腋窝皮下接种S180肉瘤细胞建立荷瘤小鼠模型,将48只荷瘤小鼠随机分为长春新碱组、长春新碱载药红细胞组、未载药红细胞组和阴性对照组4组,每组各12只。分别经尾静脉注射长春新碱、长春新碱载药红细胞、洗涤红细胞及生理盐水,1次/3 d,共5次。所有治疗结束次日处死小鼠并称重,称瘤质量,计算各组瘤体平均质量及肿瘤抑瘤率。结果:长春新碱载药红细胞组的体质量增长幅度为(36.31±1.51)g,明显大于长春新碱组的(31.32±3.55)g(P〈0.01)。长春新碱载药红细胞组平均瘤质量最轻,为(0.33±0.05)g,明显低于阴性对照组的(0.57±0.05)g(P〈0.05),该组抑瘤率达42.42%,是长春新碱组17.49%的2.43倍;未载药红细胞组瘤质量较阴性对照组大,抑瘤率呈负值,为-13.76%。结论:长春新碱载体红细胞体内抗肿瘤活性显著,有较强抑瘤作用,为临床肿瘤治疗提供新思路和可行方法。[

    • 盐酸哌甲酯缓释微丸的制备及处方优化

      2007, 28(3):0341-0344. DOI: 10.3724/SP.J.1008.2007.00341

      摘要 (2251) HTML (0) PDF 0.00 Byte (1811)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制备盐酸哌甲酯缓释微丸,并对其体外释药情况进行研究。方法:采用流化床包衣技术制备盐酸哌甲酯缓释微丸。对包衣材料种类、配比及用量进行选择,建立HPLC法测定包衣微丸体外释放度。HPLC色谱条件:色谱柱:Diamonsil C18(5μm,200 mm×4.6 mm);流动相:甲醇-0.02 mol/L磷酸二氢钾-冰乙酸(40:55:5);检测波长:210 nm;流速:0.8 ml/min;进样量:20μl。结果:乙基纤维素水分散体(Surelease)比丙烯酸树脂水分散体(Eudragit NE30D)更适合作为盐酸哌甲酯缓释微丸的包衣材料。包衣增重15%,HPMC加入量为6%时包衣微丸在不同释放介质(水、pH 1.2盐酸溶液及pH 4.0、pH 6.5p、H 6.8、pH 7.5磷酸盐缓冲溶液)中均呈现良好的缓释效果。结论:成功地制备了盐酸哌甲酯缓释微丸,其体外释药缓慢、持续、平稳。[

    • >短篇报道
    • 用国产零偏心封堵器介入封堵嵴内型室间隔缺损七例的疗效观察

      2007, 28(3):0345-0346. DOI: 10.3724/SP.J.1008.2007.00345

      摘要 (1926) HTML (0) PDF 0.00 Byte (1755) 评论 (0) 收藏

      摘要:近年来介入封堵先天性心脏病室间隔缺损(VSD)特别是膜部缺损,具有疗效确切、创伤小、并发症少、不需用体外循环等优点,已成为治疗的首选,但对于嵴内型VSD,因其解部位置特殊,邻近瓣膜组织,部分病例可因缺乏支撑而致主动脉瓣脱垂于缺损内并伴有主动脉瓣关闭不全,而封堵后也有可能引起瓣膜功能不全,是否行介入封堵尚有争议。我们应用国产零偏心封堵器成功封堵7例嵴内型VSD,近期效果良好,现报告如下。[

    • 液氮冻存和复苏对恶性疟原虫存活的影响

      2007, 28(3):0346-0347. DOI: 10.3724/SP.J.1008.2007.00346

      摘要 (2013) HTML (0) PDF 0.00 Byte (1790) 评论 (0) 收藏

      摘要:自1976年Trager和Jensen成功建立了恶性疟原虫体外连续培养方法以来,该方法已广泛应用于恶性疟原虫分子生物学及免疫学的研究。恶性疟原虫的冻存与复苏,是能否成功进行体外培养的关键。国内外研究者对寄生虫冻存方法的探索已持续了半个多世纪,但就如何最大限度地减少低温对寄生虫的损伤,仍未得到规律性的结论。本实验对几种恶性疟原虫冻存复苏的方法进行了探讨,以期得到提高恶性疟原虫冻存后复苏成活率的更为有效的方法,为恶性疟原虫的体外培养提供有力的支持。[

    • 界嵴部位房性心动过速的射频消融治疗(附15例报告)

      2007, 28(3):0347-0348. DOI: 10.3724/SP.J.1008.2007.00347

      摘要 (2163) HTML (0) PDF 0.00 Byte (1856) 评论 (0) 收藏

      摘要:心律失常的射频消融治疗目前已得到广泛的开展。房性心动过速(房速)作为一种常见的心律失常,也是射频消融的良好适应证。其发生与心房的特殊解剖结构密切相关,并且不同部位起源的房速,在发生机制、诱发、标测及消融方面均有各自的特殊性。右房界嵴部位解剖结构特殊,是房速的好发部位。我们成功消融了15例界嵴部位的房速,现对房速的电生理特点及其射频消融治疗作一总结。[

本期文章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

重要通知
友情提醒: 近日发现论文正式见刊或网络首发后,有人冒充我刊编辑部名义给作者发邮件,要求添加微信,此系诈骗行为!可致电编辑部核实:021-81870792。
            《海军军医大学学报》编辑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