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 28(9):0929-0932. DOI: 10.3724/SP.J.1008.2007.00929
摘要:目的:观察obestatin对3T3-L1前脂肪细胞增殖分化的影响。方法:应用不同浓度的obestatin (10-8 、10-9 、10-10、10-11、10-12 mmol/L)和10-10 mmol/L ghrelin干预体外培养的3T3-L1前脂肪细胞,MTT法观察其对细胞增殖的影响,并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分别应用10-10 mmol/L obestatin和ghrelin全程干预3T3-L1前脂肪细胞分化成熟过程(分化第1~10日),采用油红O染色法鉴定脂肪细胞分化并测定分化成熟脂肪细胞的脂肪含量,RT-PCR法检测分化过程中及成熟脂肪细胞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2 (PPARγ2) mRNA的表达水平,并与对照组(加常规诱导剂)比较。结果:与空白对照组相比,不同浓度obestatin组细胞数量均明显降低(P<0.05);10-10mmol/L obestatin连续作用10 d的3T3-L1前脂肪细胞与对照组相比,脂肪产量明显减少(P<0.05);脂肪细胞分化过程中PPARγ2基因表达逐渐增多;在成熟脂肪细胞中,与对照组相比,obestatin组PPARγ2基因表达显著降低(P<0.05)。Ghrelin的作用与之完全相反。结论:Obestatin抑制3T3-L1前脂肪细胞的增殖和分化。
2007, 28(9):0933-0935. DOI: 10.3724/SP.J.1008.2007.00933
摘要:目的:研究肥胖(ob)基因3′-末端区微卫星多态性与上海地区汉族人群肥胖的关系。方法:运用PCR法分析232例上海地区汉族人群(包括130例肥胖组及102例对照组)的ob基因3′-末端区的微卫星多态性的基因型,比较不同基因型身高、体质量、腰围、臀围、体质量指数、腰/臀比、血糖、血胰岛素、血脂和尿酸的差异。结果:肥胖组和对照组的基因型频率(Ⅰ/Ⅰ 0.115,Ⅰ/Ⅱ 0.331,Ⅱ/Ⅱ 0.554 vs Ⅰ/Ⅰ 0.059,Ⅰ/Ⅱ 0.333,Ⅱ/Ⅱ 0.608)和等位基因频率(Ⅰ 0.281,Ⅱ 0.719 vs Ⅰ 0.225,Ⅱ 0.775)无显著差异;在肥胖组中,携带ob基因(Ⅰ/Ⅰ+Ⅰ/Ⅱ)基因型的患者腰臀比较携带Ⅱ/Ⅱ基因型者大(0.91±0.05 vs 0.86±0.03,P=0.047)。Logistic回归分析证实,腰臀比与ob基因3′-末端区的微卫星多态性独立相关(P=0.042)。结论:Ob基因3′-末端区微卫星多态性与上海地区汉族人群中心性肥胖相关。
程宁 , 陈蕊雯 , 蔡青 , 段世伟 , 房萌 , 郑桂敏,王智华 ,林经安 , 孙树汉
2007, 28(9):0936-0940. DOI: 10.3724/SP.J.1008.2007.00936
摘要:目的:在中国汉族人群中进行功能候选基因SLC22A4(solute carrier family 22 member 4)和RUNX1(runt-related transcription factor 1)与类风湿性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 RA)以及强直性脊柱炎 (ankylosing spondylitis, AS)的关联分析。方法:在104例RA患者和109名正常对照以及278 例AS患者和417名正常对照中,用直接测序法对SLC22A4的3个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 SNP)位点 和RUNX1的1个SNP进行基因分型,并分析这些等位基因和基因型是否与RA和AS的发病有关。结果:在RA 和 AS 病例-对照组中均没有发现SLC22A4和RUNX1的SNPs在等位基因以及基因型频率上有显著性差异。结论:在中国汉族人群中,SLC22A4和RUNX1不是RA和 AS 的易感基因。
2007, 28(9):0941-0945. DOI: 10.3724/SP.J.1008.2007.00941
摘要:目的:制备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 猪模型,观察其颈总动脉血流动力学的特征及动脉组织的病理学特点,为进一步探讨OSAHS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奠定基础。方法:12只雄性小型猪随机分为模型组和正常对照组(n=6),模型组猪在自制低压舱内喂养6个月制备OSAHS模型,正常对照组猪在舱外正常喂养。待模型组猪出现类似OSAHS症状时,检测颈总动脉血流动力学变化特征,取左颈动脉组织分别进行H-E染色、弹力纤维染色观察,透射电镜观察颈动脉组织超微结构。结果:成功制备OSAHS模型猪;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猪颈总动脉内径变细,内膜增厚,收缩期峰值流速(S)、阻力指数(RI)等均升高(P<0.05);光镜、电镜结果发现内弹力板不完整,中膜增厚,平滑肌细胞形态不规则,胶原纤维束明显增加,部分区域弹力纤维与平滑肌的分层排列结构紊乱,定量分析结果表明模型组猪颈动脉中膜弹力纤维明显增生(P<0.01)。结论:应用低压舱原理成功制备OSAHS猪模型,其颈动脉血流动力学及组织结构均发生病理改变,证实OSAHS上气道压力改变对心血管动脉系统会造成严重的损害。
2007, 28(9):0946-0950. DOI: 10.3724/SP.J.1008.2007.00946
摘要:目的:探讨长期失喉返神经后人的环杓后肌形态学的变化规律, 为临床晚期喉神经修复的有效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不同时限喉返神经损伤的患者环杓后肌标本按神经损伤时限分为4个组:6~12个月(12例)、1~2年(10例)、2~3年(8例)及大于3年组(8例)。以正常环杓后肌作为对照组(12例)。采用MASSON三色染色、图像分析系统定量分析失神经后喉肌截面的肌纤维和胶原结缔组织纤维截面积的变化;采用肌肉琥珀酸脱氢酶(SDH)染色和运动终板胆碱酯酶(AchE) 染色,细胞计数分析失神经不同时限的环杓后肌两类肌纤维和运动终板数量的变化。结果:随着失神经时限的延长,胶原纤维截面积逐渐增加,而肌纤维的截面积逐渐减少。各组间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失神经0.5~2年内肌肉截面积/胶原截面积比率下降最为明显,失神经2年以后肌纤维化明显减缓,但失神经3年后仍残留肌纤维相对截面积为正常对照组的48%。长期失神经后会导致肌纤维类型发生变化,红肌的比例逐渐上升,白肌的比例逐渐下降,各组间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运动终板的数量随失神经时限的延长而减少,1年以上标本未观察到AchE染色的运动终板。结论:长期失神经喉肌和胶原结缔组织截面积变化提示失神经2年内是肌肉纤维化最严重时期,但失神经3年后仍残留肌纤维相对截面积为正常对照组的48%。失神经后喉肌纤维类型的变化提示该变化的目的是为了减少肌细胞凋亡。人环杓后肌运动终板消失时限为1年。本实验表明晚期神经修复仍能获得部分或全部喉功能是有其形态学基础。
2007, 28(9):0951-0955. DOI: 10.3724/SP.J.1008.2007.00951
摘要:目的:观察不同时限失神经状态下人环杓后肌成肌调节因子myogenin的表达变化,为喉神经修复时限的选择奠定基础。方法:取38例喉返神经完全离断患者的环杓后肌标本,按神经离断时限分为4组:失神经6~12个月(n=12)、1~2年(n=10)、2~3年(n=8)及>3年组(n=8),另取12例正常环杓后肌标本作为对照,各组患者的年龄、性别比例具有可比性。免疫荧光染色、实时定量PCR法比较各组环杓后肌myogenin蛋白及mRNA的表达。结果:免疫荧光染色结果显示:myogenin阳性表达主要定位于失神经3年内的环杓后肌肌细胞核,对照组正常环杓后肌基本无阳性表达;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失神经6~12个月组肌细胞核myogenin表达程度及阳性细胞百分比升高,1~2年组表达最高,2~3年组逐渐下降,但仍显著高于对照组(P均<0.01),而3年以上组基本无阳性表达,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实时定量PCR结果表明:对照组myogenin mRNA未表达,失神经1~2年组myogenin mRNA表达水平为6~12个月组的4倍,失神经2~3年组为其64倍,失神经3年以上组仅为其1/2(P均<0.01)。结论:失喉返神经支配的环杓后肌肌纤维3年内有较大的再生潜力。
2007, 28(9):0956-0959. DOI: 10.3724/SP.J.1008.2007.00956
摘要:目的:探讨维生素E琥珀酸酯(vitamin E succinate,VES)对于激素非依赖前列腺癌PC-3细胞株的生长抑制和诱导凋亡作用。方法:将VES溶解于无水乙醇,配制成VES溶液。取对数生长期的PC-3细胞,分别加入25、50、75、100、125 mg/L VES溶液,对照组加入1.25%浓度乙醇。培养24、48、72 h后,采用MTT法分析细胞的活力指数和抑制率,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PC-3细胞的细胞凋亡率。结果:实验组的细胞活力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且与VES的作用浓度和作用时间呈负相关,而对照组的细胞活力与时间呈正相关。实验组的凋亡率较对照组有明显的升高,且与VES的浓度和作用时间呈正相关。并且,经VES作用48 h后,75 mg/L的VES浓度可以对PC-3细胞起到一个最佳的诱导凋亡作用,造成80%以上的PC-3细胞凋亡。结论:VES具有抑制PC-3细胞增殖及促进其凋亡的作用。提示其对于前列腺癌的化学预防和杀伤作用具有临床应用前景。
2007, 28(9):0959-0959. DOI: 10.3724/SP.J.1008.2007.00959
摘要:1临床资料 患者,女,76岁,因“反复头晕10年余,左侧肢体乏力8年,加重10 d”入我院内科,诊断为:(1)高血压病3级极高危,(2)冠心病,(3)频发房性早搏、Ⅰ度房室传导阻滞,(4)脑出血后遗症。入院后测体温:38.4℃,查血常规提示:WBC 7.1×109/L,HGB 127 g/L,中性比 0.803,查AFP、CEA、CA50、CA19-9,补体C3、C4,抗“O”、类风湿因子、生化常规均正常范围,铁蛋白468.08 ng/ml,CA125 974.6 U/ml,下腹部增强CT提示:腹水、右侧附件区囊性占位。腹水未找到癌细胞,经静脉抗炎、利尿等综合治疗后,体温、血常规均正常,腹水明显减少。因患者近期有消瘦史,每2~3个月10 kg,CA125异常升高974.6 U/ml,CT提示右侧附件区囊性占位,患者家属有手术要求,转入妇科。行全身PET-CT检查,提示:右侧卵巢囊性占位,考虑囊腺瘤,囊壁局部FDG代谢增高。排除手术禁忌证后剖腹探查,术中见:盆腔积液约300 ml,盆腔内充血、水肿明显,大网膜与横结肠粘连成团,网膜、侧腹膜、盆底后腹膜浆膜表面可见多发粟粒样小结节,色苍白,子宫前位,萎缩明显,右侧附件可见一约10 cm×8 cm大小囊肿,包膜完整,未见明显卵巢实质,与周围组织粘连明显,左侧附件已萎缩,故决定行:“右侧附件切除+网膜结节活检术”。手术顺利,常规病理提示:卵巢浆液性囊腺瘤,输卵管未见异常,网膜慢性炎症结节。术后9 d拆线,复查CA125 225.8 U/ml。[第一段]
2007, 28(9):0960-0963. DOI: 10.3724/SP.J.1008.2007.00960
摘要:目的:探讨基质金属蛋白酶13(MMP-13)在乳腺癌中的表达情况及其与临床预后的关系。方法:采用组织芯片及免疫组化SP法检测了183例乳腺癌组织中MMP-13的表达水平,分析乳腺癌组织中MMP-13的表达情况与临床病理因素之间的相关性,并结合完整的10年随访资料探讨MMP-13与乳腺癌预后的关系。结果:乳腺癌组织中MMP-13的阳性表达率(54.1%)显著高于良性乳腺疾病(13.3%,P<0.01)。MMP-13的表达与临床TNM分期、淋巴结转移状态、组织学分级密切相关(P<0.01),而与肿瘤大小、年龄、月经状态、病理类型以及雌孕激素受体状态无关。MMP-13高表达组10年生存率低于低表达组(P<0.01)。结论:MMP-13在乳腺癌中表达水平升高,其高表达预示预后不良。
吴冰洁 , ,顾平 , ,崔冬生,耿媛,王铭维 ,
2007, 28(9):0964-0967. DOI: 10.3724/SP.J.1008.2007.00964
摘要:目的:探讨丰富环境对快速老化小鼠SAMP8学习记忆能力的影响。方法:选用雄性3月龄快速老化小鼠SAMP8与正常老化小鼠SAMR1,随机分为丰富环境组(EE)和标准环境组(SE)2组,分别在EE和SE条件下培养8周。采用跳台实验、Morris水迷宫实验测试学习记忆能力。结果:跳台实验SAMP8和SAMR1小鼠学习成绩和记忆成绩EE组均优于SE组,记忆成绩改善显著(P<0.05)。Morris水迷宫定位航行实验中,SAMP8和SAMR1小鼠EE组找到平台的平均潜伏期均较SE组缩短,但EE对SAMP8小鼠的影响显著(P<0.05);空间探索实验中,SAMP8和SAMR1 EE组小鼠轨迹大部分位于原平台象限,而SE组轨迹呈随机分布于各象限之中。 结论:丰富环境刺激能有效地改善快速老化小鼠SAMP8的学习记忆能力,尤其记忆能力改善显著。
2007, 28(9):0968-0972. DOI: 10.3724/SP.J.1008.2007.00968
摘要:目的:通过Meta分析来比较常规甲状腺细针穿刺细胞学检查(FNAB)、超声引导下FNAB对甲状腺结节的诊断价值。方法:检索PubMed和清华同方中国期刊网CNKI数据库关于甲状腺结节FNAB诊断相关的中英文文献,根据STARD的标准对文献进行评价和筛选。用Metadisc软件对纳入的试验结果进行合并。结果:甲状腺结节常规FNAB诊断共纳入8 801例,合并敏感度为84.9%,合并特异度为76.3%,加权S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919 4。超声引导下FNAB诊断共纳入2 393例,合并敏感度为84.0%,合并特异度为80.8%,加权S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935 6。结论:FNAB对甲状腺结节性质的诊断具有较高的准确性,而超声引导下FNAB比常规FNAB对甲状腺结节性质的诊断准确性更高。
蒋建霞,施瑞华,张红杰,陈隆典,刘顺英,陈卫昌,许建明,韩真
2007, 28(9):0973-0977. DOI: 10.3724/SP.J.1008.2007.00973
摘要:目的:评价复方枸橼酸铋钾胶囊联合奥美拉唑根除幽门螺杆菌(Hp)的临床疗效性及安全性。方法:采用多中心、随机、盲法、阳性药物平行对照的临床试验,6个研究中心预计共120对(共240例)患者入组参加本研究,分别为枸橼酸铋钾片/替硝唑片/克拉霉素片联合奥美拉唑对照组和复方枸橼酸铋钾胶囊联合奥美拉唑试验组,每组各120例。采用SAS 6.12软件进行统计分析,采用χ2检验比较两组Hp根除率,采用t检验比较组内症状总分改善率,采用方差分析进行组间同期比较,采用Fisher精确概率法检验比较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共入选病例236例(对照组117例,试验组119例)。10例患者脱落(对照组2例,试验组8例),6例患者被剔除(对照组6例,试验组0例)。进入FAS、PPS、SS分析分别为236例、220例、236例。FAS和PPS分析结果均显示,对照组Hp根除率明显低于试验组(P<0.05)。两组患者在治疗后5 d、10 d、治疗结束后30 d均显著改善症状,组间同期比较显示两组患者症状改善率无显著差异。研究期间未发生严重不良事件,对照组和试验组不良事件的发生率差别不显著。试验组用药方案相比较对照组,成本效果比更高。结论:与枸橼酸铋钾片/替硝唑片/克拉霉素片联合奥美拉唑治疗Hp方案相比,复方枸橼酸铋钾胶囊联合奥美拉唑肠溶胶囊Hp根除率更高,更经济,并且安全,值得在临床推广使用。
2007, 28(9):0978-0982. DOI: 10.3724/SP.J.1008.2007.00978
摘要:目的:探讨不同直径可吸收聚消旋乳酸棒(poly-D,L-lactide acid,PDLLA)植入对幼兔股骨远端骺板生长的影响。方法:采用封闭群系5周龄新西兰大白兔75只,随机分为3组,每组25只。在幼兔右侧股骨远端跨骺板中心分别植入直径为1.5、2.2、3.2 mm的PDLLA棒;在左侧骺板造成同样大小的钻洞,不植入PDLLA棒,作为对照。术前计算骺板损伤面积,术后3、6、9、12、24周处死动物。通过测量双侧股骨长度、双侧膝关节外翻角、组织病理学和透射电镜等方法观察PDLLA棒对骺板生长的影响。结果:1.5、2.2、3.2 mm组钻洞所造成的骺板损伤分别占骺板面积的(1.86±0.10)%、(4.03±0.52)%、(7.52±1.02)%;术后24周实验侧和对照侧的股骨长度(单位:mm)分别为:90.60±0.55、90.27±0.84,87.53±0.67、87.06±0.78,85.30±1.39、84.91±1.40;双侧膝关节外翻角(单位:°)分别为:7.86±1.26、8.11±1.18,8.86±1.30、9.45±1.95,11.90±2.80、14.45±5.17。各组内实验侧和对照侧相比,双侧股骨长度、外翻畸形无明显差异(P>0.05),但3.2 mm组较1.5 mm、2.2 mm组双侧股骨长度出现短缩。镜下各组实验侧和对照侧软骨细胞生长形态无异常,没有发现明显的炎症反应,仅可见轻微非特异的异物反应,部分巨噬细胞浸润。结论:PDLLA棒本身不会对骺板生长造成不良的影响。骺板生长是否出现阻滞,取决于骺板损伤面积的大小,超过骺板横截面积约7%,就可能导致骺板生长受到抑制。
2007, 28(9):0983-0987. DOI: 10.3724/SP.J.1008.2007.00983
摘要:目的:初步探讨磁共振(MR)扩散加权成像(DWI)在肝癌经导管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后随访中应用的可行性和临床价值。方法:在1.5T MR机上,对16例肝癌行TACE术后患者分别进行DWI检查和MR常规平扫(T1WI和T2WI)。DWI检查取扩散敏感梯度因子(b值)为0及500 s/mm2,利用固定参数组合的自旋回波-平面回波(SE-EPI)序列,在各种成像序列上计数新发病灶数目,计算在DWI与T2WI上病灶与肝组织之间的对比噪声比(CNR)并予以比较;与DSA检查对照,定性评价DWI对肿瘤残留或复发活组织的检出能力。结果:DWI共显示肝内新发病灶46个,T2WI显示43个,T1WI显示38个。DWI及T2WI序列,新发病灶与肝组织之间的CNR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5 1)。行TACE术后病灶内部DWI信号较复杂,2例病灶为碘油沉积完整,DSA检查无肿瘤染色,DWI为均匀低信号;2例病灶为碘油沉积但出现局部缺损,DSA检查可见缺损区肿瘤染色,DWI图像上碘油沉积区表现为低信号,肿瘤染色区为高信号;12例病灶DSA检查可见无或稍许碘油沉积,造影见大量肿瘤染色,其内有无或轻微染色的缺血、坏死的肿瘤组织,DWI图像上肿瘤染色区域表现为高信号,缺血坏死区为低或较低信号。结论:DWI是一种敏感的检测肝癌TACE术后肝内新发病灶的无创性成像方法,可监测TACE术后病灶残留或复发活组织和碘油沉积情况,可以用于肝癌TACE术后的临床随访。
2007, 28(9):0988-0991. DOI: 10.3724/SP.J.1008.2007.00988
摘要: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鉴别肾透明细胞癌和乳头状癌的价值。方法:47名肾癌患者的CT图像,分别为透明细胞癌37例,乳头状癌10例。所有患者均行平扫和三期增强扫描。比较患者的性别与年龄、肿瘤大小、增强程度与增强模式、有无钙化、出血、坏死及囊变、肿瘤的扩散情况包括肾周变化、静脉侵犯及淋巴结转移。结果:皮髓期、实质期及排泄期,透明细胞癌与乳头状癌增强程度有显著性差异(P<0.05),透明细胞癌的坏死、囊性率显著高于乳头状癌,明显看到血管在透明细胞癌占21.6%,乳头状癌占10%。40%乳头状癌、2.7%透明细胞癌显示均匀强化,有显著性差异(P<0.05)。透明细胞癌有明显钙化占21.6%,乳头状癌占20%,没有显著性差异。结论:肿瘤的增强程度是鉴别肾透明细胞癌和乳头状癌最有价值的参数,而肿瘤的有无钙化、出血、坏死及囊性、血管状况及增强模式对鉴别透明细胞癌和乳头状癌有一定的作用。
2007, 28(9):0992-0994. DOI: 10.3724/SP.J.1008.2007.00992
摘要:目的:总结再次肝移植手术的麻醉管理方法。方法:回顾我院20例再次肝移植患者的临床麻醉资料,全组患者采用静吸复合全身麻醉,术中监测有创动脉压(ABP)、心电图(ECG)、中心静脉压(CVP)、肺动脉压(PAP)、肺小动脉楔压(PAWP)、连续心输出量(CCO)、心脏指数(CI)、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PetCO2)、听觉诱发电位指数(AEPI)、中心体温(T)、尿量等;采用脉搏指示连续心输出量(PiCCO)技术监测全心舒张末期容积(GEDV)、胸腔内血容积(ITBV)、血管外肺水(EVLW)、全身血管阻力(SVR)、每搏量变异(SVV)等。统计距离首次肝移植时间、合并腹腔感染或多系统器官衰竭(MOSF)情况、再次手术方式。统计两次手术时间、无肝期时间、出血量、输血量,以及羟乙基淀粉(万汶)、白蛋白、纤维蛋白原、凝血酶原复合物和碳酸氢钠使用量;统计再次移植患者术前凝血酶原时间、国际标准值对照值,术前肌酐、术前胆红素,并与首次移植的相应指标进行比较。结果:20例再次肝移植患者无麻醉死亡,麻醉手术期血流动力学基本平稳,尿量、电解质、酸碱平衡基本稳定。再次移植手术时间明显延长,再次肝移植术中出血量、输血量、纤维蛋白原使用量、凝血酶原复合物使用量、碳酸氢钠使用量明显增多。结论:再次肝移植手术的麻醉管理技术相当复杂, 对病情的充分估计和对手术的了解、术中的细心观察和及时的正确处理是再次肝移植术麻醉管理的重点。
2007, 28(9):0995-0998. DOI: 10.3724/SP.J.1008.2007.00995
摘要:目的:探索一种较为理想的、稳定可靠的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动脉瘤(TAD)模型的建立方法。方法:12条犬左侧开胸后侧壁阻断降主动脉近端,环形切开外膜、中膜约1/2周径(保持内膜的完整性);找到动脉壁分层裂隙,沿裂隙用特制剥离子向下、侧方、向上分离。再环形剪开内膜约1/2周径,将已切开的内膜下唇双角处分别缝合固定于邻近的侧动脉壁,然后将远端外膜及中膜缝合于近端主动脉壁上。再经一侧髂总动脉穿刺,用碘海醇造影剂以16~18 ml/s速度经猪尾巴导管DSA造影及彩超跟踪检查。结果:直视下观察全部动脉夹层立即形成并向远端撕裂。术中彩超影像跟踪、即时DSA造影和术后不同时间点获取动脉标本检查均显示夹层动脉瘤形成。结论:应用主动脉内膜片双角缝合法,可建立与人体Stanford B型TAD病理过程相似的Stanford B型TAD动物模型。
2007, 28(9):0998-0998. DOI: 10.3724/SP.J.1008.2007.00998
摘要:1临床资料患者一,女,71岁,因胸闷、活动后气急2个月,门诊以右侧大量胸腔积液原因待查收入呼吸科。行胸腔穿刺,引出2 500 ml黄色稍浑浊胸水,为渗出液,结核杆菌及脱落细胞检查为阴性;CT:子宫小肌瘤,盆腔实性包块,腹腔积液。妇科检查:子宫大小正常,盆腔可及直径8~10 cm包块,质硬,活动度差,边界不清。各项肿瘤标志物在正常范围。转入妇科手术探查:腹腔有淡黄色腹水300 ml,子宫略小于正常,右侧卵巢肿瘤13 cm×11 cm×7 cm,灰白色,局部有黄色改变,左侧附件外观无异常,术中冰冻及术后病理:右侧卵巢卵泡膜细胞瘤。术后一般情况好,1个月后复查胸、腹水消失。[第一段]
2007, 28(9):0999-1002. DOI: 10.3724/SP.J.1008.2007.00999
摘要:目的:建立白念珠菌总蛋白质分步提取分离的方法。方法:利用四种溶解能力不同的溶液分步提取白念珠菌总蛋白,定量后,分别进行一维等电聚焦分离和二维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分离。结果:成功分步提取获得白念珠菌不同溶解度的蛋白,得到各步提取蛋白的二维凝胶电泳图谱。结论:四步法提取白念珠菌总蛋白质是研究白念珠菌蛋白质组的有效方法,为进一步研究白念珠菌耐药机制以及抗真菌药物作用机制奠定基础。
2007, 28(9):1003-1007. DOI: 10.3724/SP.J.1008.2007.01003
摘要:T细胞以及抗原提呈细胞上的受体和它们的配体所传递的激活或抑制信号,对于免疫细胞的有效激活或保持休眠状态极其重要。肿瘤坏死因子受体超家族和CD28-B7家族就包含了很多这样的调节分子。疱疹病毒侵入介体(HVEM)能在其配体肿瘤坏死因子超家族成员14(LIGHT)的作用下参与细胞免疫应答的激活;同时HVEM作为B和T淋巴细胞衰减子(BTLA)的配体,使其转导共抑制信号。本文介绍HVEM精细调节免疫的功能并讨论其在抗肿瘤免疫中的新进展。
2007, 28(9):1008-1010. DOI: 10.3724/SP.J.1008.2007.01008
摘要:基础研究表明,磺脲类药物对心血管系统有双向影响:磺脲类药物能够关闭心血管系统ATP敏感性钾通道,从而增高冠脉张力,加重缺血对心血管组织的损伤和促进心脏肥厚的发生;另一方面,磺脲类药物能够激活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从而调控糖脂代谢,调节炎症反应和抑制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临床流行病学研究显示关于磺脲类药物是否增加心血管疾病死亡率的争论仍存分歧。
2007, 28(9):1011-1014. DOI: 10.3724/SP.J.1008.2007.01011
摘要:目的:建立基因-病毒治疗系统CNHK200-hEndostatin的质量控制方法。方法:分别建立腺病毒蛋白鉴定、腺病毒基因组鉴定、人内皮抑素(hEndostatin)基因鉴定、人内皮抑素表达量检测、腺病毒颗粒数测定、腺病毒滴度和比滴度测定、纯度测定、野生型腺病毒(AdWT)检测、残余宿主DNA含量检测和牛血清蛋白残余量检测等腺病毒质量控制项目的方法,并对纯化的腺病毒样品进行初步检测。结果:建立用SDS-PAGE方法对腺病毒进行蛋白鉴定,用限制性内切酶图谱分析的方法对腺病毒进行基因组鉴定,用PCR方法鉴定人内皮抑素基因,用ELISA方法检测人内皮抑素表达量,用D260法和HPLC方法进行腺病毒颗粒数测定,用D260/D280方法和HPLC方法进行纯度检测,用PCR方法进行野生型腺病毒检测,用杂交方法进行残余宿主DNA含量检测,用反向间接血凝实验测定牛血清蛋白残余量。结果表明建立的方法可有效应用于腺病毒样品检测,并且我们制备的纯化腺病毒样品均符合要求。结论:基本建立了腺病毒CNHK200-hEndostatin的质量控制方法,改良的应用HPLC对腺病毒颗粒数进行定量检测的方法准确迅速,优于传统方法。应用建立的方法对纯化的腺病毒样品进行检测,基本符合临床应用要求。
朱嘉琦 , 拓西平 , 陈海生 , 吕建勇 , 贾丽艳 , 周俊
2007, 28(9):1015-1016. DOI: 10.3724/SP.J.1008.2007.01015
摘要:目的: 研究人工合成的β淀粉样蛋白β-AP25-35对原代培养的大鼠海马神经元内活性氧的影响以及五味子酮的保护作用。方法:原代培养7~9 d的大鼠海马神经元随机分为β-AP25-35处理组、五味子酮干预组和空白对照组3组,分别给予β-AP25-35(1 μmol/L)、β-AP25-35(1 μmol/L)+五味子酮(100 μmol/L)或仅予Neuro-basal+B27培养基。继续培养48 h后,测定并计算各组细胞内活性氧。结果:各组神经元内活性氧的含量为:β-AP25-35处理组(44.58±3.86) U/ml, 五味子酮干预组(15.70±2.13) U/ml, 空白对照组(5.46±1.58) U/ml。β-AP25-35处理组、五味子酮干预组两组神经元内活性氧的含量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均有明显升高(P<0.01),β-AP25-35处理组活性氧含量又明显高于五味子酮干预组(P<0.01)。结论:β-AP25-35可以引起原代培养的大鼠海马神经元内的活性氧增加,五味子酮对此有部分阻断作用,对神经元有一定程度的保护作用。
曾章新 ,邓章彬 ,王栋 ,王庆华 ,谭建明 ,王水良 ,朱忠勇
2007, 28(9):1017-1018. DOI: 10.3724/SP.J.1008.2007.01017
摘要:目的:用ELISA方法评价Bender MedSystems公司的“研究用”human sCD30 ELISA定量测定试剂盒的方法学及其在临床应用。方法:收集到458例尿毒症等待肾移植、淋巴瘤病和一些恶性肿瘤患者及健康成人的血清、尿液、腔积液,采用ELISA定量检测sCD30浓度,并进行比较;另对该方法的精密度、准确性及曲线的线性与测定范围作了观察。结果: 249例肾移植术前患者的sCD30浓度为(178.1±80.3)U/ml、11例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为(233.3±61.2)U/ml,比58名健康成人(45.5±16.8)U/ml显著增高(P<0.01);而肾移植术前及术后均增高患者在术后1周内发生急排率为38.5%;8 例霍奇金病患者和9例恶性肿瘤患者的sCD30分别为(86.1±46.0)和(92.1±40.6)U/ml,也明显高于健康成人(P<0.01)。ELISA定量测定sCD30的批内CV 3.9%,批间CV 6.3%,回收率为(101.2±2.9)%,线性相关性系数 r=0.999 2。结论:ELISA定量测定sCD30方法简便,重复性好,结果可靠,适用于各种体液标本的检测。在以免疫应答为主流的疾病中,血清中sCD30浓度增高常与疾病的活动性加重有关。而从目前接受肾移植的患者血清中的初步结果可以看出其浓度与急性排斥反应相关,有望成为预测排斥风险的有用标志物。
李志刚 , 张宝仁 , 梅举 , 韩林 , 王连才 , 王尔松 , 徐志云
2007, 28(9):1019-1020. DOI: 10.3724/SP.J.1008.2007.01019
摘要:目的:评价国产C-L双叶机械瓣的动物实验结果。 方法:选择杂交绵羊6只为实验动物,在体外循环下将直径23 mm的C-L双叶机械瓣植入其二尖瓣位置,通过观察术中的有创血流动力学表现、术后长期成活率、超声多普勒血流动力学表现和病理检查,全面评价C-L双叶瓣的生物相容性和血流动力学表现并与目前使用的同类瓣膜进行比较。结果:瓣膜植入顺利,3只动物存活超过3个月,术后早期左房压仅有轻度升高(术前10.8 mmHg vs 术后13 mmHg)。超声检测显示瓣膜活动良好,在峰流速(C-L瓣218 cm/s vs Carbomedic瓣210 cm/s)、峰值跨瓣压差(C-L瓣19.2 mmHg vs Carbomedic瓣18 mmHg)、有效瓣口面积、返流量等指标上与同类进口瓣膜无显著性差异;病理结果显示在其他重要器官内未见明显微血栓形成。结论:C-L双叶瓣的生物相容性和血流动力学性指标满意,与同类进口瓣膜相比无显著差别。
徐激斌,徐志云,张宝仁,郝家骅,朱家麟,孙道华,邹良建,梅举,王志农,于伟勇
2007, 28(9):1021-1023. DOI: 10.3724/SP.J.1008.2007.01021
摘要:目的:评价应用国产C-L短柱倾斜碟瓣心脏瓣膜置换术的近期与远期疗效,分析影响手术疗效的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自1991年10月至2003年12月,607例行国产C-L短柱倾斜碟瓣置换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和长期随访结果,其中二尖瓣置换259例,主动脉瓣置换91例,二尖瓣、主动脉瓣双瓣置换257例。年龄平均(40.00±12.12)岁。术前纽约心功能分级:Ⅳ级88例,Ⅲ级366例,Ⅱ级255例,Ⅰ级4例;术前合并脑梗17例,房颤309例,左房血栓25例,严重肺动脉高压35例,冠心病4例,高血压病1例,糖尿病1例。结果:本组早期死亡40例,手术死亡率为6.59%。1996年后手术死亡率降至3.64%。死亡原因主要为心功能衰竭和多脏器功能衰竭。术后早期未出现与瓣膜相关的并发症。出院的567例患者随访率为94.89%,随访时平均(7.32±3.25)年。晚期死亡患者58例,主要死亡原因为心功能衰竭,在已知的死亡原因中没有由于瓣膜结构损坏造成患者死亡。出院患者5年、10年和12年的生存率分别为(96.66±1.42)%、(85.29±1.94)%和(76.56±5.22)%;无血栓栓塞率分别为(97.86±0.71)%、(91.50±1.97)%和(91.50±1.97)%;无出血率分别为(95.61±1.02)%、(91.97±1.26)%和(88.90±2.73)%。480例存活患者中,NYHA心功能恢复至Ⅰ级334例(69.58%),Ⅱ级120例(25.00%),Ⅲ级21例(4.38%),Ⅳ级5例(1.04%)。结论:通过12年的长期随访显示,国产C-L短柱侧倾碟瓣是人造机械心脏瓣膜可靠的选择。
2007, 28(9):1024-1024. DOI: 10.3724/SP.J.1008.2007.01024
摘要:目的:观察泛影葡胺胶缓释剂对腹股沟区各类血管手术术后创口淋巴瘘的预防作用。方法:将选择进入实验的540名需行腹股沟区血管手术的各类血管病患者随机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术中减少不必要的解剖,尽量结扎可视的淋巴管。实验组手术结束时于腹股沟创口逐层喷涂泛影葡胺胶缓释剂,对照组不喷涂。观察对比两组术后腹股沟创面的渗液及创口并发症情况。结果:实验组的术后第1日引流量、至拔管时总引流量、淋巴瘘及感染等创口并发症数均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术中减少不必要的解剖,尽量结扎可视的淋巴管的情况下,泛影葡胺胶缓释剂可进一步预防腹股沟区血管手术术后淋巴瘘的发生。
2007, 28(9):1025-1026. DOI: 10.3724/SP.J.1008.2007.01025
摘要:颈动脉内膜切除术(carotid endarterectomy,CEA)是治疗颈动脉严重狭窄、预防脑卒中的有效方法,但由于患者多系老年人,且合并症多,术后容易发生心脑血管和肺部并发症。术后一旦发生呼吸功能障碍,往往需要在ICU接受机械通气支持治疗。而在机械通气期间或撤离机械通气后,为了减少呼吸做功和确保气道的通畅及痰液引流,许多患者需行气管切开术。然而,传统的气管切开术,气切口缘的感染发生率相对较高,这对于临近的颈动脉内膜切除术伤口有潜在的危险。有许多研究表明,经皮扩张气管切开术(PDT)较外科气管切开术(ST)而言有许多优势,包括微创、快捷、简单易学、感染发生率低等\[1-2\]。本研究的目的在于比较两种方法对于CEA术后患者在气管切开术中和术后早期的并发症。[第一段]
2007, 28(9):1027-1027. DOI: 10.3724/SP.J.1008.2007.01027
摘要:阿片受体为G蛋白偶联受体,激活后作用于下游效应蛋白腺苷酸环化酶,进而通过cAMP信使系统发挥镇痛作用。有研究证实成人慢性膝关节炎患者的关节滑膜上的μ-阿片受体及mRNA表达增加\[1\],但其所影响的信号通路有何改变未见相关人体研究报道。本研究采用放射受体结合法和放射免疫法分别测定滑膜组织G蛋白及cAMP表达变化情况,以探讨其在阿片外周局部镇痛中的可能作用。[第一段]
2007, 28(9):1028-1031. DOI: 10.3724/SP.J.1008.2007.01028
摘要:发育、细胞生长、分化和癌变等过程与全基因组表达的选择性激活和时空调节密切相关,因此这些过程中基因表达模式的改变已成为当今生物学研究的热点之一。但是高等生物作为高度分化的系统,其差异基因表达分析往往需要大量纯化的同质细胞。尽管原位杂交/PCR能检测到未纯化细胞中的RNA或蛋白,但前提是目的细胞能通过可见的或位置标记加以确认,并且每次只能检测单个已知基因,从而限制了这些技术的应用范围。消减杂交、差异显示等技术虽可研究多基因表达的异同,但是需要大量的同质细胞提取RNA以制备探针。用PCR方法分析单个细胞中的基因组DNA或mRNA已成为可能,自20世纪90年代Brady等\[1\]成功从单个血细胞中扩增出所有mRNA以来,该技术已被迅速应用于单细胞水平上的基因表达研究。本研究在上述方法基础之上对各步条件加以优化改进,建立了稳定可靠的单细胞RT-PCR实验体系,包括序列非依赖性扩增全细胞mRNA的SC-Poly(A)PCR方法和引物特异性扩增目的基因的SC-RT-PCR方法。[第一段]
2007, 28(9):1032-1034. DOI: 10.3724/SP.J.1008.2007.01032
摘要:原发性骶骨肿瘤非常罕见,一项统计中此类患者仅占同期入院患者的1/40 000\[1\]。由于解剖位置深在,其临床症状隐匿而复杂。因此,骶骨肿瘤在病程中通常不能获得早期诊断。在确诊的时候,这类肿瘤往往已经体积很大,这使得外科手术面临着巨大的挑战。肿瘤边缘切除或囊内刮除手术无论对于骶骨的恶性肿瘤、良性肿瘤还是进展性肿瘤(如巨细胞瘤)都很少能达到根治的效果。其局部复发率非常高\[2-3\]。根治性手术,如骶骨的部分或全部切除,通常能达到良好的治疗效果\[4\]。感染、术中大量失血、伤口并发症以及神经功能异常是骶骨切除术面临的主要并发症\[5-7\]。而高位骶骨肿瘤(即S1、S2肿瘤)切除术后脊柱和骨盆完全分离,如何重建脊柱和骨盆的稳定性,至今尚无较好的方法\[8\]。本研究回顾了我科近年来对高位骶骨肿瘤手术切除患者的临床资料,并提出了应用ISOLA 系统重建骨盆环和腰椎稳定性的初步经验。[第一段]
2007, 28(9):1035-1035. DOI: 10.3724/SP.J.1008.2007.01035
摘要:贲门失弛缓是神经食管肌肉失调导致食管运动障碍性疾病,以食管下端括约肌张力增高、食管体部正常蠕动消失及食管下端括约肌在吞咽时松弛障碍为特征。临床上以吞咽困难、胸骨后疼痛、不同程度呕吐为主要症状,严重者可以出现体质量下降。目前治疗贲门失弛缓的常用方法均具一定的局限性\[1\]:药物治疗和中医中药治疗作用有限;内镜下球囊扩张需要反复扩张,并有穿孔、出血等并发症;内镜下肉毒毒素注射治疗作用仅持续3~12个月,且费用昂贵;经胸手术治疗游离食管较长,效果较好,但手术创伤大,需要切除一根肋骨,患者痛苦大,术后恢复慢。近年来发展起来的微创式Heller肌切开术(包括经腹腔镜和经胸腔镜两种方式)效果与传统手术类似,但简化了手术操作,减少了创伤,缩短了术后住院和康复时间,效果较好,易于被患者接受。现将我科采用腹腔镜改良Heller手术治疗7例贲门失弛缓的经验总结如下。[第一段]
2007, 28(9):1036-1037. DOI: 10.3724/SP.J.1008.2007.01036
摘要:V-Y皮瓣是临床常用的皮瓣之一,已广泛应用于头面部、躯干、四肢等全身各个部位皮肤缺损的修复\[1-4\]。经典的V-Y皮瓣经推进方式转移修复缺损,也有许多改良的报道\[3-7\],但由于V-Y皮瓣仅能以推进或者推进结合旋转的方式转移,皮瓣的推进幅度受到一定的限制。我们着眼于V-Y皮瓣转移方式的改良,设计了一种改良的以易位方式转移的V-Y皮瓣,应用于临床并作了初步临床报道\[8\]。自2005年2月至2006年8月,应用此皮瓣修复面部中等大小皮肤缺损共16处,获得了满意效果。[第一段]
郑成刚,朱亚静,杭小华,庞亚飞,钱文慧,赵黎明,衣洪杰,刘青乐
2007, 28(9):1038-1039. DOI: 10.3724/SP.J.1008.2007.01038
摘要:造血干细胞移植是目前治愈白血病最为有效的疗法,造血干细胞数量和质量是影响移植成功的一个主要环节,目前临床上广泛采用集落刺激因子或化疗联合集落刺激因子的动员方法。高压氧是一种非常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广泛应用于临床,高压氧与外周血造血干细胞之间的关系国内尚无明确报道。我中心在2006年11月至2007年1月期间观察了11例长期接受高压氧治疗患者的外周血造血干细胞水平,以及7例脑外伤患者接受高压氧治疗前后其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绝对计数的变化情况,现报道如下。[第一段]
2007, 28(9):1040-1040. DOI: 10.3724/SP.J.1008.2007.01040
摘要: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MM)是克隆性浆细胞异常增生性疾病,随着人口老龄化,MM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据国内外统计,多发性骨髓瘤肾损害发生率为60%~90%。蛋白尿是MM肾病早期的表现,部分患者仅表现为蛋白尿,数年后才出现骨髓瘤的其他症状或肾功能不全,故易误诊为肾小球肾炎、无症状性蛋白尿或隐匿性肾炎。本研究回顾了我科自1996年至今以蛋白尿为首发症状的MM患者61例的临床资料,旨在提高肾内科医生对该病的认识,避免漏诊和误诊。[第一段]
2007, 28(9):1041-1042. DOI: 10.3724/SP.J.1008.2007.01041
摘要:1临床资料患者男性,52岁,头痛1年起病。患者于2005年1月无明显诱因出现头痛,以前额胀痛为主。每3~4 d出现1次,每次头胀10~30 s。此后症状逐渐加重,逐渐出现复视、畏光、眼部胀痛、视力模糊。先后在各地医院求诊,行MRI、MRA、DSA检查,发现脑室扩大,FLAIR序列脑室周围高信号,排除了颅内占位和脑血管静脉窦血栓,查体发现视乳头水肿、视力下降。腰穿发现颅内压290~390 mmH2O(1 mmH2O=0.098 kPa),脑脊液蛋白1.98~2.94 g/L,先后查HIV、梅毒、抗酸杆菌、新生隐球菌、类风湿因子、自身免疫抗体,结果均为阴性。曾经按脑血管痉挛、偏头痛、三叉神经痛、细菌性脑膜炎、结核性脑膜炎、良性颅内压增高等治疗,长期反复使用甘露醇等脱水。脑脊液蛋白波动于1.8~2.4 g/L,颅内压波动于200~350 mmH2O。病情反复迁延,由于脱水剂使用较久,患者后期还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等并发症。头痛症状逐渐加重,复视明显,双眼视力由发病初的1.0下降至0.5和0.4。患者于2006年3月向我院求诊,我科建议其进行神经系统全面影像学检查,MRI发现胸2~3椎管内巨大占位,考虑为神经鞘瘤。于2006年3月行后正中入路椎管内肿瘤切除术,术后病理报告:神经鞘瘤。术后患者头痛、视物模糊、视乳头水肿等症状完全缓解。3个月后复查MRI示肿瘤完全切除未见复发;腰穿示脑脊液压力蛋白正常。[第一段]
2007, 28(9):1043-1043. DOI: 10.3724/SP.J.1008.2007.01043
摘要:1临床资料患者,男性,73岁,退休工人。因“水肿,泡沫尿2个月余”于2004年9月29日入院。患者于2004年7月中旬无明显诱因出现双下肢、颜面部水肿,泡沫尿,伴头昏、乏力、食欲减退,在当地医院治疗未见好转。9月15日来我院门诊,查尿常规:蛋白质1.5 g/L、红细胞10/μl;血尿素、肌酐正常;白蛋白/球蛋白:33/31;总胆固醇:8.36 mmol/L;24 h尿蛋白定量5.22 g。以“肾病综合征”收治入院。既往有反复咯血史,30年前即出现过一次咯血,治疗后好转(具体情况不详)。近5年,每遇“感冒”后出现咳嗽、咳痰,痰中带少量暗红色血丝,每次发作均可自行缓解。今年5月下旬,患者“感冒”后再次出现咳嗽、咳痰,痰中带血,随后逐渐加重,并于5月20日开始出现咯血十余次,每次量在10~30 ml左右,且治疗效果不佳。无药敏、特殊用药、毒物及疫区接触史。吸烟800年支。入院体检:体温37℃,脉搏80次/min,呼吸18次/min,血压 120/60 mmHg(1 mmHg=0.133 kPa)。神志清,自动体位;皮肤黏膜未见黄染、出血点及淤斑,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肿大。眼睑、颜面无浮肿;气管居中,无颈静脉怒张;胸廓无畸形,双侧呼吸动度对称,双肺语颤正常,叩诊清音,右肺可闻及少量干湿性音;心率80次/min,齐,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病理性杂音;腹软,无压痛,肝、脾肋下未及,移动性浊音阴性;四肢活动自如,双下肢中度凹限性水肿,双肋腰点无压痛;双侧膝反射正常,克氏征、布氏征、巴氏征均阴性。入院后查尿常规:蛋白1.5 g/L(手工),白细胞(手工)20~30/HP,红(手工)1~3/HP;24 h尿蛋白定量:2.5 g\[使用福辛普利钠(蒙诺)治疗2周后\];尿本周蛋白:阴性;肝功能:总蛋白52 g/L,白蛋白28 g/L,球蛋白24 g/L;血脂:总胆固醇6.62 mmol/L,甘油三酯1.5 mmol/L。血生化:葡萄糖4.4 mmol/L,尿素4.3 mmol/L,肌酐73 μmol/L。血常规、粪常规均正常。血CRP 3.19 mg/L,血ESR 25 mm/1h。痰培养检出:包曼不动杆菌(+);痰涂片查见革兰阴性杆菌;痰浓缩查抗酸杆菌未检出。[第一段]
2007, 28(9):1044-1044. DOI: 10.3724/SP.J.1008.2007.01044
摘要:1临床资料病例1,男,45岁,因进行性四肢无力2年于2006年10月31日入院。2004年11月开始出现腰背部酸痛和上下楼梯及下蹲起立时双下肢无力,并有足跟及足背部针刺感。2个月后出现双上肢无力,同时双下肢无力加重,上下楼梯需手扶,2006年8月上下楼梯困难,丧失劳动力,近半年尚感咀嚼力弱。近1年来小便量增多,夜间明显。既往健康,无类似疾病家族史。体格检查:神志清楚,语言清晰,双侧咀嚼肌肌力轻度减退,余颅神经检查(-),双上肢肩胛带、近端肌肉及双下肢近端肌肉轻度萎缩,四肢肌张力正常,双上肢近端肌力4级、远端4+级,左下肢近端肌力4-级、右下肢近端3级、双下肢远端肌力4+级,行走时呈鸭步。四肢有短手套袜套样痛触觉减退,深感觉正常。双上肢腱反射、双侧膝腱反射(),双侧踝反射未引出。病理反射阴性。肌电图检查示:双侧股直肌、三角肌见短棘波多相电位,四肢运动感觉神经传导速度减慢。入院后查血尿粪常规、肝肾功能正常,CK、LDH均正常,碱性磷酸酶(AKP) 1 113 U/L(参考值 32~92 U/L),血叶酸、B12水平正常,免疫指标全套、肿瘤标志物均正常,尿本周蛋白阴性,甲状腺功能正常,甲状腺球蛋白抗体(TGAb)42.2%(参考值<30%),抗甲状腺微粒体抗体(TMAb)34.5%(参考值<15%)。血清钙 2.73 mmol/L(参考值2.15~2.6 mmol/L)、磷 0.79 mmol/L(参考值0.82~1.6 mmol/L),PTH 1 854 pg/ml(参考值15~16 pg/ml)。脑脊液检查正常。心电图正常。双手正位片示:手掌指骨骨皮质变薄、毛糙,部分皮质下见小囊状透光区,骨小梁显示清晰,各小关节正常,提示符合甲旁亢性骨改变。左足跟骨密度检测示骨密度下降。肌肉活检示:肌纤维萎缩,肌横纹及纵纹均存在,肌核边集,数目减少,肌间隙增宽(图1)。B超示:双侧甲状旁腺实性结节,考虑腺瘤可能;右侧甲状腺结节伴钙化,倾向髓样癌;双侧肾上腺实性结节,考虑腺瘤可能。CT及ECT检查考虑为多发性内分泌腺瘤。诊断为:(1)甲状旁腺功能亢进性神经肌肉病;(2)多发性内分泌瘤病Ⅱ型。2006年11月30日患者在本院外科行右甲状腺癌清扫加双侧甲状旁腺瘤切除术,术后病理:(1)(左下、右下)甲状旁腺腺瘤;(2)(右上甲状腺)髓样癌。术后1周内出现低钙性搐愵,经补钙治疗后好转,肌无力症状明显好转,能单独上下楼梯。[第一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