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 29(1):Ⅰ-Ⅳ. DOI: 10.3724/SP.J.1008.2008.0Ⅰ
摘要:
2008, 29(1):0001-0005. DOI: 10.3724/SP.J.1008.2008.00001
摘要:目的:明确乙型肝炎病毒(HBV)基因型及亚型在上海及周边地区HBV感染相关的肝细胞癌、慢性乙型肝炎和HBV携带者中的分布,探讨不同基因型及亚型在HBV相关疾病发展进程中的作用。方法:通过多重PCR对462例肝细胞癌患者(HCC组)、234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CHB组)和110例HBV病毒携带者(ASC组)进行HBV基因型及亚型的鉴定。结果:与CHB组相比,HCC组C型比例增高(P=0.009),B型比例下降(P=0.045),可见少量A、D型;基因型B均为B2亚型;基因型C以C2亚型为主(98.5%),可见少量C1亚型(1.5%)。B2和C2型患者中,HCC组比CHB组HBeAg阳性率低(P=0.005,P=0.008),而抗HBe阳性率高(P=0.003, P=0.001)。HCC组内混合型HBeAg阳性率最高,明显高于B2型(P=0.016)。在40~60岁的HCC患者中,HBV DNA载量B2型
2008, 29(1):0006-0010. DOI: 10.3724/SP.J.1008.2008.00006
摘要:目的:筛选、鉴定乙型肝炎病毒(HBV)相关肝癌的血清差异表达蛋白,探讨其可能的早期诊断价值。方法:采用蛋白芯片及表面增强激光解析电离飞行时间质谱(surface-enhanced laser desorption/ionization time-of-flight mass spectrometry,SELDI-TOF-MS)技术对正常人、HBV相关肝炎、肝硬化患者及原发性肝癌患者术前血清分别进行检测,筛选肝癌血清差异表达蛋白;通过离子交换柱分离纯化其中表达差异最明显的蛋白,并进行质谱鉴定。根据筛选结果,建立肝癌诊断决策树模型,评价其诊断肝癌的准确性和敏感度。结果:与正常组相比,肝癌组有44个差异蛋白质波峰(P<0.05),其中21个上调,23个下调;与肝硬化组相比,肝癌组有51个差异蛋白质波峰(P<0.05),其中47个上调,4个下调。质荷比为5 805的蛋白质表达在正常人群<慢性肝炎组<肝硬化组<肝癌组,在肝癌组中表达最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其酶解消化产物进行肽指纹谱(PMF)鉴定发现其中有2条肽段序列与硫酸软骨素合酶Ⅱ部分序列相匹配。根据筛选的差异表达蛋白成功建立肝癌诊断决策树模型,其判断肝癌的准确率为94.82%\[(23+32)/58\]、敏感性88.46%(23/26)、特异性100%(32/32)。结论:成功筛选HBV相关肝癌血清差异表达蛋白,其中差异最显著蛋白(质荷比为5 805)酶解产物中有2条肽段与硫酸软骨素合酶Ⅱ部分序列相匹配;根据筛选结果建立的肝癌诊断决策树模型有助于早期诊断HBV相关肝癌。
周彦明 , ,温莹浩,康晓燕,钱海华,李殿启,杨甲梅,李滨,殷正丰
2008, 29(1):0011-0014. DOI: 10.3724/SP.J.1008.2008.00011
摘要:目的:观察过氧化物酶体增长因子活化受体(peroxisome proliferator-activated receptor,PPAR)γ 激动剂——曲格列酮体外对肝癌细胞生长及β-catenin信号通路的影响,初步探讨其可能的抗肝癌机制。方法:体外培养肝癌细胞HepG2,以MTT法测定不同浓度曲格列酮(5、10、20、40、80、100 μmol/L)作用120 h后细胞存活率,并与正常培养细胞(对照组)作比较;应用流式细胞仪分析曲格列酮(10 μmol/L)处理组及对照组HepG2细胞周期;免疫细胞化学法观察曲格列酮(10 μmol/L)处理组及对照组HepG2细胞β-catenin的亚细胞定位;Western印迹法检测各自cyclin D1和c-myc蛋白的表达。结果:5、10、20、40、80、100 μmol/L曲格列酮作用120 h后,HepG2细胞存活率分别为(96.8±1.2)%、(53.4±1.2)%、(42.3±1.2)%、(31.4±1.0)%、(13.6±0.8)% 和(9.6±0.7)%,组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与对照组相比,10 μmol/L曲格列酮处理组细胞G0/G1期细胞比例增加\[(67.6±0.5)% vs (56.3±1.5)%,P<0.01\],而S期细胞比例减少\[(20.6±0.5)% vs (25±1.0)%,P<0.01)\]。对照组细胞β-catenin亚细胞定位于细胞核,而曲格列酮处理组定位于细胞质;Western印迹结果表明曲格列酮处理组细胞c-myc和cyclin D1蛋白表达低于对照组。结论:曲格列酮体外能抑制肝癌细胞生长,且随着浓度的增加,其抑制作用逐渐增强;其抑制作用可能与调控β-catenin信号通路,调节相关靶蛋白表达有关。
2008, 29(1):0015-0019. DOI: 10.3724/SP.J.1008.2008.00015
摘要:目的:探讨热休克时细胞糖皮质激素受体(glucocorticoid receptor,GR)mRNA减少的机制。方法:利用RT-PCR半定量的方法研究热休克时人肝癌 SMMC-7721细胞GR mRNA的总体变化。制备GR基因跨外显子3、4、5的RNA探针和GR基因内含子E的RNA探针,对热休克后不同时间的细胞进行原位杂交,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观察,计算机图像分析系统进行分析,研究GR mRNA转录、降解及前体剪接的变化。结果:RT-PCR实验证实,热休克反应时SMMC-7721细胞GR mRNA含量降低。原位杂交实验证实,SMMC-7721细胞热休克时,外显子和内含子探针杂交显色所得的积分灰度值(GR mRNA和GR mRNA前体的量)比未热休克处理组低(P<0.05);加放线菌素D抑制转录后进行热休克反应,内含子探针杂交显色所得的积分灰度值(GR mRNA前体的量)比单纯加放线菌素D(未进行热休克组)高,而外显子探针杂交显色所得的积分灰度值(GR mRNA的量)比单纯加放线菌素D组低(P<0.05)。结论:热休克反应时GR mRNA转录过程受抑,GR mRNA前体剪接过程存在障碍,GR mRNA降解加快。
2008, 29(1):0020-0024. DOI: 10.3724/SP.J.1008.2008.00020
摘要:目的:观察异质性胞核核糖核蛋白K(heterogeneous nuclear ribonucleoprotein K,hnRNP K)在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组织中的表达及在不同密度肝癌细胞(PLC/PRF/5)中的亚细胞定位。方法:免疫组化染色观察肝细胞癌组织中hnRNP K的表达;Western印迹检测肝癌组织(n=30)及对应癌旁组织hnRNP K蛋白表达差异;应用细胞免疫组化和Western印迹法比较不同密度肝癌细胞hnRNP K蛋白的亚细胞定位及表达。结果:肝细胞癌组织hnRNP K蛋白主要表达于细胞核。hnRNP K蛋白表达在30例的肝癌组织中有21例高于其对应的癌旁组织;20例HBV阳性肝癌组织有16例高于其对应的癌旁组织,而10例HBV阴性肝癌组织仅有5例表达高于癌旁组织。细胞免疫组化结果表明,hnRNP K主要表达于PLC细胞核中,并且随密度(汇合率为30%、50%、90%)的上升,其表达量逐渐上升。Western印迹结果表明,不同密度(汇合率为30%、50%、70%、90%)肝癌细胞的细胞质中,hnRNP K的表达量无统计学差异;而在细胞核中,随着细胞密度的增大,hnRNP K的表达量逐渐升高。结论:肝癌组织细胞核hnRNP K表达上调,且随着肝癌细胞密度的增加,其表达会逐渐增强,HBV感染可能会促进其表达。
2008, 29(1):0025-0030. DOI: 10.3724/SP.J.1008.2008.00025
摘要:目的:观察黄芩苷体外对氟尿嘧啶(Fu)耐药肝癌细胞株生长的影响,并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体外培养人肝癌细胞BEL-7402及其耐药细胞BEL-7402/5-Fu,MTT法观察黄芩苷作用后细胞增殖情况;流式细胞术测定细胞内罗丹明123荧光强度;RT-PCR检测细胞多重耐药MDR1基因表达;Western印迹法检测细胞P-gp蛋白表达;应用Matrigel模型测定细胞黏附率;荧光免疫技术测定细胞β1-整合素(β1-integrin)和上皮钙黏附素(E-CD)蛋白表达。结果:黄芩苷明显抑制肝癌细胞BEL-7402及其耐药细胞BEL-7402/5-Fu的增殖,IC50分别为34.2、36.6 mg/L。5、10 mg/L黄芩苷能部分逆转耐药细胞对Fu的耐药,逆转倍数分别为28.6、46.7;5、10 mg/L黄芩苷增强BEL-7402对Fu敏感性,增敏倍数分别为1.4、2.1。5、10 mg/L黄芩苷增加耐药细胞内药物积聚,降低MDR1基因及P-gp蛋白表达,抑制耐药细胞黏附率,降低耐药细胞β1-整合素表达,促进E-CD蛋白表达;且10 mg/L黄芩苷效果优于5 mg/L(P均<0.05)。结论:黄芩苷体外能抑制肝癌细胞生长及降低细胞黏附性,并能部分恢复肝癌耐药细胞对Fu的敏感性,这可能与其增加细胞内药物浓度、抑制MDR1基因表达有关。
2008, 29(1):0031-0036. DOI: 10.3724/SP.J.1008.2008.00031
摘要:目的:应用蛋白质组学技术观察大鼠肝脏大部分切除术后蛋白表达情况,筛选肝脏切除后肝再生相关的差异表达蛋白。方法:大鼠随机分为肝大部切除组(n=35)和假手术对照组(n=5)。肝大部切除组大鼠无菌条件下切除肝左外叶、左中叶和中叶共约70%肝脏;假手术组大鼠仅开腹,不行肝大部切除。肝大部切除术后不同时间点(2、12、24、36、48、72、168 h)各处死5只大鼠,取右叶肝组织,提取大鼠肝脏总蛋白,以假手术组为对照,进行二维电泳和质谱分析,筛选差异表达蛋白,并对其中差异显著蛋白进行Western印迹鉴定。结果:电泳图谱显示肝脏70%切除术后2 h差异表达蛋白点开始增多,36 h达到高峰;共筛选出78个差异表达蛋白点,质谱技术鉴定出其中35个有意义的蛋白点。35个差异蛋白根据动态变化趋势可分为5类:3类丰度上调蛋白和2类丰度下调蛋白(各自间上调或下调时间和幅度均有所差异);这些蛋白主要涉及以下代谢途径:氧化应激反应、急性期反应蛋白、脂类代谢蛋白、能量代谢的酶类、信号转导、神经递质降解等,部分蛋白功能未知。Western印迹鉴定证实其中的prohibitin蛋白在肝大部切除术后2 h开始上调,36 h达高峰,48 h后趋于正常水平。结论:多种信号和代谢途径参与肝脏大部切除后的肝脏再生过程。
2008, 29(1):0041-0041. DOI: 10.3724/SP.J.1008.2008.00041
摘要:
2008, 29(1):0042-0047. DOI: 10.3724/SP.J.1008.2008.00042
摘要:目的:观察腺病毒介导MHC Ⅱ类分子(major histocompatibility complex class Ⅱ molecules)反式激活因子突变体(CⅡTAm)基因治疗小鼠实验性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炎(experimental autoimmune thyroiditis, EAT)的效果,并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31只健康雌性CBA/J小鼠随机分成EAT模型组(n=8)、CⅡTAm治疗组(n=9)、GFP对照组(n=9)和正常对照组(n=5)。除正常对照组不作特殊处理外,其余3组均以猪甲状腺球蛋白(porcine thyroglobulin, pTg)+弗氏佐剂(complete or incomplete Freund adjuvant, CFA/IFA)建立EAT小鼠模型,CⅡTAm治疗组和GFP对照组分别静脉注射重组腺病毒Ad-CMV-CⅡTAm及Ad-GFP进行治疗,EAT模型组注射等量生理盐水。首次免疫后第29日处死小鼠,进行H-E染色观察甲状腺病理形态;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测定甲状腺MHC Ⅱ类分子表达;分析pTg刺激下脾脏淋巴细胞的增殖及其上清液中IFN-γ的分泌水平;ELISA法检测血浆中抗-pTg自身抗体滴度;流式细胞术分析外周血和脾脏淋巴细胞中CD4+ T淋巴细胞上可诱导共刺激分子(inducible costimulator,ICOS)的表达水平。结果:H-E染色结果表明,CⅡTAm治疗组甲状腺淋巴细胞浸润指数(0.3±0.5)低于EAT模型组(1.4±0.4)和GFP对照组(1.5±0.2,P<0.01)。免疫组化结果显示,EAT模型组和GFP对照组甲状腺组织有弥漫性MHC Ⅱ类分子表达,而CⅡTAm治疗组未见明显表达,正常对照组表达呈阴性。80 μg/ml pTg刺激下,CⅡTAm治疗组小鼠淋巴细胞刺激指数(SI)明显低于EAT模型组或GFP对照组(P<0.05);培养上清各组IFN-γ分泌水平与SI结果类似(P<0.01)。CⅡTAm治疗组血浆抗-pTg自身抗体滴度显著低于EAT模型组或GFP对照组(P<0.01);CⅡTAm治疗组外周血和脾脏CD4+ T细胞ICOS分子阳性表达率亦显著低于EAT模型组或GFP对照组(P<0.01)。结论:重组腺病毒Ad-CMV-CⅡTAm能抑制EAT小鼠甲状腺组织MHC Ⅱ类分子表达,抑制自身反应性T细胞增殖,减轻甲状腺炎性细胞浸润,降低自身抗体滴度,对EAT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2008, 29(1):0048-0052. DOI: 10.3724/SP.J.1008.2008.00048
摘要:目的:筛选能高效干扰大鼠Toll样受体4(Toll-like receptor 4,TLR4)mRNA的最佳小分子干扰RNA(small interfering RNA,siRNA)序列。方法:克隆大鼠TLR4基因全长,将TLR4基因与含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enhanced green fluorescent protein, EGFP)的质粒pEGFP-C1重组,构建pEGFP-rTLR4,化学合成法合成3对干扰大鼠TLR4的siRNA后,将3对siRNA、阴性对照siRNA和干扰EGFP的siRNA分别与pEGFP-rTLR4经Lipofectamine2000共转染HEK-293细胞株,通过倒置相差显微镜和流式细胞仪观察EGFP的荧光强度。结果:与阴性对照组相比,3对针对TLR4的siRNA及针对EGFP的siRNA均明显抑制EGFP的荧光表达(P<0.05)。其中尤以siRNA2(核苷酸序列为5′-GTC TCA GAT ATC TAG ATC T-3′,位于TLR4基因序列的1 352~1 370位)的抑制效果最强,干扰效率>75%。结论:成功筛选出体外可高效干扰大鼠TLR4 mRNA的siRNA片段。
2008, 29(1):0053-0058. DOI: 10.3724/SP.J.1008.2008.00053
摘要:目的:观察慢病毒表达载体介导的RNA干扰(RNAi)对人胰腺癌细胞株CFPAC-1增殖诱导配体(a proliferation-inducing ligand, APRIL)表达的影响,为后续的以APRIL基因为靶点的胰腺癌基因治疗研究奠定基础。方法:应用基因工程技术,筛选出3条针对APRIL基因的RNAi靶序列,分别与pGCL-GFP载体连接,构建3个重组慢病毒表达载体LV-APRIL shRNA1、LV-APRIL shRNA2、LV-APRIL shRNA3;将连接产物转化到DH5α感受态细胞,经PCR筛选阳性克隆、测序鉴定。将LV-APRIL shRNA、pHelper 1.0、pHelper 2.0共转染293T细胞,包装产生慢病毒颗粒并测定病毒滴度。将包装产生的3种重组慢病毒分别感染CFPAC-1细胞,实时定量PCR和Western印迹检测CFPAC-1细胞APRIL mRNA和蛋白的表达,并与未转染及空转染细胞进行比较。结果:3个慢病毒载体PCR和测序结果与预期结果一致,经包装产生的病毒滴度分别为5×107、6×107、4×107 TU/ml。感染CFPAC-1细胞后,APRIL基因mRNA和蛋白的表达量与未感染慢病毒的细胞组及空载体感染组相比均明显下降(P<0.05),其中LV-APRIL shRNA1、LV-APRIL shRNA2作用较明显,使mRNA表达分别下降73%和68%,蛋白表达分别下降66%和59%(P<0.05);而未感染慢病毒的细胞组与空载体组相比无统计学差异。结论:成功构建针对APRIL基因的3个慢病毒载体LV-APRIL shRNA,体外感染CFPAC-1细胞后可有效抑制APRIL基因和蛋白的表达。
叶华茂 , 孙颖浩 , 许传亮 , 王林辉 , 侯建国 , 高旭 , 杨庆 , 刘智勇
2008, 29(1):0059-0062. DOI: 10.3724/SP.J.1008.2008.00059
摘要:目的:建立雄激素非依赖性前列腺癌细胞亚系模型LNCaP-AI。方法:长期在去雄激素的血清环境下培养雄激素依赖性LNCaP细胞,培养出能够适应无雄激素环境的LNCaP-AI细胞亚系。MTT、RT-PCR、免疫荧光方法观察LNCaP-AI细胞在无雄激素环境下的增殖能力和表达及分泌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的水平。结果:LNCaP前列腺癌细胞在无雄激素中培养3个月后逐渐适应了无雄激素的环境,成为雄激素非依赖的LNCaP-AI细胞亚系。LNCaP-AI细胞在无雄激素的环境下迅速增殖,能够分泌 PSA,但其PSA mRNA的表达水平是正常生长LNCaP细胞的44%。结论:成功构建雄激素非依赖性前列腺癌细胞亚系模型LNCaP-AI,可以模拟前列腺癌由雄激素依赖发展为雄激素非依赖的过程。
2008, 29(1):0063-0067. DOI: 10.3724/SP.J.1008.2008.00063
摘要:目的:探讨人外周血线粒体DNA 4977 bp(mtDNA 4977)缺失与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和稳定性的关系。方法:选择90例经冠状动脉造影(CAG)证实的无亲属关系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CAD)患者,包括心绞痛(AP)66例,急性心肌梗死(AMI)24例;冠脉病变支数单支病变32例,双支病变28例,3支病变30例;0<Gensini积分<20分22例,20≤Gensini积分<40分26例,Gensini积分≥40分42例。另外选择60例年龄和病例组相匹配的健康受试者作为对照组。所有受试者均采用巢式PCR法测定外周血mtDNA 4977缺失相对数量,检测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白细胞(WBC)计数、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 (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空腹血糖(FPG)、餐后2 h血糖(2hPG)水平以及收缩压(SBP)、舒张压(DBP)、体质指数(BMI)等相关指标,同时询问吸烟史、高血压病史及糖尿病史。结果:CAD组吸烟者、高血压病者、糖尿病者、SBP、DBP、TG、FPG、2hPG、WBC及hsCRP显著高于对照组,HDL-C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或0.01)。CAD患者外周血mtDNA 4977缺失发生率和相对数量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mtDNA 4977缺失发生率和相对数量在AP和AMI患者间无显著差别;mtDNA 4977缺失发生率和相对数量随冠状动脉病变支数和Gensini积分的增加而升高;CAD组中mtDNA 4977缺失相对数量与病变支数和Gensini积分呈明显正相关(P<0.01),与WBC计数、hsCRP无相关性。结论:外周血mtDNA 4977缺失能反映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严重程度,与冠状动脉病变的稳定性无关。
2008, 29(1):0068-0071. DOI: 10.3724/SP.J.1008.2008.00068
摘要:目的:探讨血清可溶性肿瘤坏死因子相关凋亡诱导配体(sTRAIL)在强直性脊柱炎(AS)患者、类风湿性关节炎(RA)患者及健康对照间的表达差异及其临床意义。方法:60例AS患者按HLAB27抗原测定结果分为阳性38例,阴性22例;按Bath活动指标分为活动组41例,非活动组19例;另设20例RA患者和3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应用ELISA法检测上述研究对象血清sTRAIL的浓度,应用ESR自动化分析仪和特定蛋白分析仪测定红细胞沉降率(ESR)和血清C反应蛋白(CRP)含量。结果:HLAB27阳性和阴性AS患者血清sTRAIL无统计学差异,均明显高于RA组和健康对照组(P<0.01);活动组AS患者血清sTRAIL水平明显高于非活动组(P<0.01);HLAB27阳性AS患者血清sTRAIL水平与CRP呈明显相关(r=0.609,P=0.000),而阴性患者无显著相关;HLAB27阳性和阴性AS患者血清sTRAIL与ESR均无明显相关。结论:血清sTRAIL水平在AS中明显上调,且与HLAB27状态无关,但AS患者血清sTRAIL与CRP的相关性受HLAB27状态的影响。
2008, 29(1):0071-0. DOI: 10.3724/SP.J.1008.2008.00071
摘要:
赵学维 , 孙光远 , 李兵 , 徐志飞 , 何金 , 刘惠敏
2008, 29(1):0072-0076. DOI: 10.3724/SP.J.1008.2008.00072
摘要:目的:观察非小细胞肺癌(NSCLC)组织中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 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并探讨二者可能的临床意义。方法: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比较82例NSCLC和20例非恶性肺组织中EGFR和VEGF的表达;观察NSCLC患者不同临床病理特征下EGFR和VEGF蛋白的表达情况,并分析二者表达的相关性。结果:NSCLC组织中EGFR、VEGF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非恶性肺组织(53.66% vs 0, 62.20% vs 25%, P<0.05)。EGFR表达在不同性别、不同病理类型(鳞癌vs 腺癌)、有无淋巴结转移及不同TNM分期的NSCLC患者之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VEGF表达在有无淋巴结转移及不同TNM分期的NSCLC患者之间有统计学差异(P=0.000 1)。EGFR、VEGF高表达患者生存期短于各自的低表达患者(P<0.05)。NSCLC组织中EGFR和VEGF的表达具有相关性(rs=0.314,P<0.05)。结论:NSCLC组织中EGFR和VEGF存在过度表达,二者表达具有相关性,可作为判断NSCLC患者病情及预后的参考指标和靶向治疗靶点。
2008, 29(1):0077-0079. DOI: 10.3724/SP.J.1008.2008.00077
摘要:目的:观察犬急性膝关节炎炎症期滑膜组织μ-阿片受体(mu-opioid receptors,MOR)表达的变化,探讨急性炎症外周局部应用阿片类药物镇痛的可行性。方法:17只Beagle犬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n=8)和急性感染性炎症组(n=9),取各组犬膝关节滑膜组织,采用免疫组织化学及real-time PCR方法检测滑膜组织MOR蛋白及mRNA的表达。结果:急性感染性炎症组犬膝关节滑膜组织MOR mRNA相对表达量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34.40±5.48)% vs(16.54±8.0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免疫组化染色见炎症滑膜组织MOR染色阳性产物较正常对照颗粒增粗、着色加深、染色带增宽、数量增多;与正常滑膜组织相比,急性感染性炎症组滑膜组织MOR阳性细胞免疫组化指数显著增高\[(323 175.00±92 614.94) vs (175 444.10±75 149.0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犬膝关节滑膜组织中存在MOR,且在急性感染性炎症早期其表达显著增强。
2008, 29(1):0083-0086. DOI: 10.3724/SP.J.1008.2008.00083
摘要:目的:分离发形霞水母刺丝囊毒素(nematocyst venom, NV)与无刺丝囊触手提取物(tentacle-only extract,TOE),比较二者的溶血活性,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自溶、离心方法分离发形霞水母NV和TOE,比较二者的溶血活性,观察提取物浓度、温度和pH值等因素对二者溶血活性的影响。结果:成功分离到NV与TOE;二者浓度相关溶血活性曲线均呈“S”形,溶血分数50%时所对应的质量浓度(HU50)分别为8 μg/ml 和67 μg/ml,前者溶血活性强度约为后者的8.4倍;温度对二者溶血活性影响较大,最大溶血活性都出现在40℃;pH值对二者溶血活性也有影响,在pH 8处二者都具有最大的溶血活性,但后者较前者更为敏感。结论:发形霞水母毒素分离产物NV和TOE均具有溶血活性,且前者强于后者;二者溶血活性受浓度、温度和pH值的影响。
2008, 29(1):0087-0091. DOI: 10.3724/SP.J.1008.2008.00087
摘要:目的:制备人源性抗核抗体Fab片段。方法:通过4轮淘筛,富集已构建的人源性抗核抗体Fab片段噬菌体抗体库,间接ELISA法鉴定4轮淘筛后抗核抗体Fab片段噬菌体抗体;提取阳性克隆的噬菌粒DNA,切除gⅢ基因片段,自连接后转化大肠杆菌XL1-Blue,以IPTG诱导表达可溶性人源性抗核抗体Fab片段;应用间接ELISA法及荧光免疫法对表达上清进行鉴定。结果:第4轮洗脱的噬菌体滴度较第1轮增加200余倍,从抗核抗体Fab片段噬菌体库中筛选出2株阳性克隆,切除gⅢ基因后自连的噬菌粒DNA经XhoⅠ单酶切证实连接成功。间接ELISA法检测结果显示:制备的可溶性人源性抗核抗体Fab片段均呈现抗dsDNA阳性,具有抗原特异性;免疫荧光法结果显示:Hep2细胞和猴肝脏组织细胞核显示均质型荧光,绿蝇短膜虫的动基体显示均质型荧光。结论:成功制备具有抗原特异性的可溶性、人源性抗核抗体Fab片段,为高亲和力抗核抗体Fab片段的制备奠定了基础。
2008, 29(1):0092-0094. DOI: 10.3724/SP.J.1008.2008.00092
摘要:目的:通过对人胸腺素α原(prothymosin-α, ProTα)cDNA测序来分析人胸腺素α原的序列多态性。方法:应用RT-PCR技术从健康人外周血及健康新生儿脐带血中扩增胸腺素α原cDNA,纯化后与克隆载体pMD18-T连接,进行克隆测序,并与标准序列比对,分析其多态性。 结果:序列分析结果表明,克隆的ProTα基因的核苷酸序列并不一致。与已报道的胸腺素α 原基因(NM-002823)进行比较,发现存在2种变异:Ⅰ类变异包括107位单核苷酸突变(A→G)、110~121位和191~205位的核苷酸片段缺失;Ⅱ类变异为306位单核苷酸(G)缺失,多见于年龄60~80岁者。 结论:本研究中ProTα cDNA序列存在2种变异,但并未影响其N-端前28个氨基酸。
2008, 29(1):0095-0098. DOI: 10.3724/SP.J.1008.2008.00095
摘要:肠神经系统由肠道肌间神经丛和黏膜下神经丛组成,肌间神经丛主要控制肠道的运动,黏膜下神经丛主要调节胃肠分泌和局部血流。二者都存在P2(ATP)受体,它们在生理和病理情况下介导不同的效应。本文主要就目前已知的肠神经系统内P2受体的分布、作用及特性作一综述,为进一步探讨P2受体在肠道疾病诊治中的作用提供依据。
2008, 29(1):0099-0102. DOI: 10.3724/SP.J.1008.2008.00099
摘要:目的:应用显色原位杂交技术(chromogenic in situ hybridization,CISH)检测乳腺癌组织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uman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2, HER2) 基因扩增情况,并对操作方法进行优化。方法:选择免疫组织化学(IHC)EnVision法检测结果2+及以上的60例乳腺癌组织作为研究对象,应用CISH技术检测其HER2基因扩增情况,分析二者结果的相关性;总结CISH操作经验,优化操作方法。结果:44例标本IHC检测HER2蛋白表达为3+,其中40例CISH检测呈现HER2基因高倍扩增,4例无扩增;基因扩增与蛋白表达的符合率为91%。16例IHC检测HER2表达为2+标本基因扩增与蛋白表达的符合率为50%。IHC与CISH符合率为80%(48/60),二者明显相关(P<0.01)。操作过程中应严格控制切片厚度,一般要求4~5 μm;杂交变性一定要彻底,杂交后的洗涤温度和时间也很重要,最好控制在70~75℃;要严格控制苏木精衬染时间;每次实验最好有阳性对照片,可以有效进行质量控制。结论:CISH检测乳腺癌HER2基因扩增的结果与IHC检测的蛋白表达结果符合率较高,可作为乳腺癌HER2基因检测的一项新技术;但在具体操作时,应注意严格控制切片厚度、消化及杂交后洗涤温度与时间以及苏木精衬染时间等因素。
2008, 29(1):0103-0105. DOI: 10.3724/SP.J.1008.2008.00103
摘要:目的:回顾性分析115例再次肾移植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再次肾移植的效果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自1978年7月至2006年10月间115例再次肾移植术后人/肾1年存活率,并与同期首次移植患者作对比;分析首次移植失败原因、血透过渡时间、术前补体依赖性细胞毒性试验(CDC)、群体反应性抗体(PRA)水平、免疫抑制方案等因素对移植术后效果的影响。结果:再次移植组术后移植肾1年存活率明显低于首次移植组(69.6% vs 88.7%,P<0.05)。血透过渡时间<6个月组患者移植肾功能恢复正常的比率明显高于6~12个月、12~24个月、>24个月各组(P<0.05);CDC<5%组移植肾存活率明显高于5%~10%及>10%组(72% vs 31% vs 0,P<0.05);再次肾移植受者PRA<10%组术后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PRA>10%组(30.2% vs 75.0%),而移植肾1年存活率明显高于后者(74.4% vs 60.0%,P<0.05);免疫抑制方案中应用抗体诱导组术后移植肾1年存活率明显高于未用抗体诱导组(81.0% vs 63.4%,P<0.05)。结论:再次移植肾存活率低于首次移植;首次肾移植失败原因、血透过渡时间、术前PRA水平、术前淋巴细胞毒性反应水平及免疫抑制方案均影响再次肾移植效果。
2008, 29(1):0105-0107. DOI: 10.3724/SP.J.1008.2008.00105
摘要:目的:观察盐酸甲氯芬酯对脑梗死患者心率变异性(heart rate variability,HRV)的影响,探讨其对脑梗死患者心脏自主神经功能损伤的疗效。方法:选择91例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2组(甲氯芬酯治疗组46例、吡拉西坦对照组45例),选取同期5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正常对照;甲氯芬酯治疗组静滴盐酸甲氯芬酯,吡拉西坦对照组静滴吡拉西坦,共15 d;比较各组HRV各项参数的变化。结果:与健康人群相比,脑梗死患者SDNN、SDANN、SDNN Index、RMSSD、PNN50、HRVTI各项指标均显著降低(P<0.05)。甲氯芬酯治疗后HRV各项指标均明显高于治疗前(P<0.05);吡拉西坦治疗后SDNN、SDANN、SDNN Index较治疗前增高(P<0.05),而RMSSD、PNN50、HRVTI无显著变化。治疗前2组各项指标无统计学差异,治疗后甲氯芬酯治疗组各项指标高于吡拉西坦对照组(P<0.05)。结论:脑梗死后心脏自主神经活动受到抑制,甲氯芬酯能改善脑梗死后心脏的自主神经功能,对预防心血管事件有一定价值。
张国庆 , 吕磊 , 赵亮 , 王彬 , 龚纯贵 , 徐丽丽 , 柴逸峰
2008, 29(1):0108-0110. DOI: 10.3724/SP.J.1008.2008.00108
摘要:目的:建立优化的高效毛细管电泳法,并将其应用于测定肝力保胶囊中苦参碱和氧化苦参碱的含量。方法:采用Agilent3DCE高效毛细管电泳仪、未涂渍熔融石英毛细管(68.5 cm×75 μm,有效长度60 cm),缓冲液50 mmol/L Na2HPO4(水甲醇=41,pH=5.5),运行电压25 kV,温度25℃,检测波长214 nm,以氨茶碱为内标,建立优化的高效毛细管电泳法,并测定3批次肝力保胶囊中苦参碱和氧化苦参碱的含量。结果:苦参碱和氧化苦参碱均能够基线分离,符合含量测定要求;回归方程分别为Y=222.80X+3.635 3(r=0.999 9)和Y=213.02X+34.268 6(r=0.999 9);线性范围分别为33.98~339.8 μg/ml和47.35~473.5 μg/ml。苦参碱和氧化苦参碱的日内和日间精密度(RSD)均<3.0%,最低检测限分别为13.60 μg/ml和18.90 μg/ml,加样回收率结果分别为102.3%(RSD=0.57%,n=3)和101.1%(RSD=0. 41%,n=3)。3批样品中苦参碱的含量(%)分别为2.78±0.043、2.50±0.069、2.56±0.040;没有检测到氧化苦参碱的峰。结论:优化的高效毛细管电泳法稳定简便,结果可靠,能够用于测定苦参碱和氧化苦参碱含量;优化的高效毛细管电泳法测定的苦参碱含量可作为肝力保胶囊质量控制指标。
2008, 29(1):0111-0112. DOI: 10.3724/SP.J.1008.2008.00111
摘要:目的:评价氪黄激光早期治疗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黄斑水肿的临床疗效。方法:用氪黄激光治疗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黄斑水肿共52例(52眼),氪黄激光波长568 nm,对黄斑区水肿采用格栅样光凝,光凝距黄斑中心小凹300 μm以上,避开视盘黄斑束,功率60~200 mW,光斑直径100 μm,曝光时间0.1 s,光凝168~287点,光斑反应Ⅰ~Ⅱ级。术后随访观察疗效。结果:术前视力为0.193±0.051,术后视力为0.221±0.045,两者比较无统计学差异;术后视力提高11眼(21.2%),不变29眼(55.8%),下降12眼(23.1%)。光凝后黄斑水肿完全消退41眼(78.8%),部分消退9眼(17.3%),不变2眼(3.8%)。结论:早期采用氪黄激光治疗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黄斑水肿有效,但不能提高视力。
2008, 29(1):0113-0114. DOI: 10.3724/SP.J.1008.2008.00113
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