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8年第29卷第10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论著
    • 体外诱导人胚胎干细胞定向分化为神经干细胞

      2008, 29(10):1141-1146. DOI: 10.3724/SP.J.1008.2008.01141

      摘要 (4273) HTML (0) PDF 303.55 K (2927)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体外定向诱导人胚胎干细胞(human embryonic stem cells,hESCs)生成高纯度神经干细胞(neural stem cells,NSCs)的方法。方法:模拟体内神经细胞分化发育的不同阶段及微环境,分三阶段诱导hESCs定向生成NSCs。形态学观察结合免疫荧光细胞化学、流式细胞术和RT-PCR检测胚胎干细胞标志和神经干细胞标志;NSCs分化实验对所诱导的NSCs的分化潜能进行检测。结果:体外培养的hESCs在胚胎成纤维细胞饲养层上连续传代培养50代,仍保持SSEA-4,TRA-1-81阳性,表达Nanog基因,流式细胞术检测SSEA-4阳性表达率为83.44%;经三步法最终可诱导形成纯度高达90%以上的nestin阳性细胞,表达nestin基因,流式细胞术检测nestin阳性表达率为89.38%;诱导生成的细胞反复传代,仍表现为nestin阳性,并可进一步分化为神经元、星形神经胶质细胞和少突胶质细胞。结论:模拟体内神经分化过程的三步诱导法,可诱导hESCs生成较高纯度的NSCs,并能较好维持其干细胞特性和具有进一步分化的能力。

    • CYP1A1和NAT2基因多态性与肾癌易感性关系的病例对照研究

      2008, 29(10):1147-1152. DOI: 10.3724/SP.J.1008.2008.00

      摘要 (3461) HTML (0) PDF 261.49 K (2283)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致癌物CYP1A1和NAT2基因多态性对肾癌易感性的影响。方法:利用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聚合酶链反应(RFLP-PCR)方法,检测病例和对照组细胞色素P450酶基因CYP1A1 MspⅠ位点和N-乙酰基转移酶2(NAT2)基因的多态性情况。 结果:与对照组相比,病例组CYP1A1 (W/M)及NAT2 (intermediate)基因型分布差异均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携带CYP1A1(W/M)或NAT2(intermediate)基因型的个体患肾癌的危险度升高,比值比(OR)分别达到2.487(1.493~4.142)和1.970(1.128~3.442)。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携带CYP1A1 (W/M)及NAT2(intermediate)基因型的吸烟个体具有肾癌易感性。结论:CYP1A1 (W/M)和NAT2(intermediate)基因型均是肾癌的危险因素,两者存在交互作用,且均与吸烟有协同作用。

    • RNA干扰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表达对人肺腺癌细胞的抑制作用

      2008, 29(10):1153-1156. DOI: 10.3724/SP.J.1008.2008.00

      摘要 (3131) HTML (0) PDF 240.62 K (2272)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观察人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VEGFR)RNA干扰重组腺病毒(Ad-VEGFRshRNA)对人肺腺癌细胞株A549生长的抑制作用。方法:制备携带人VEGFR的RNA干扰重组腺病毒,转染A549细胞,通过荧光显微镜观察转染效率。应用Western印迹法检测A549细胞VEGFR 蛋白的表达,MTT比色法测定活细胞数并绘制细胞生长曲线,细胞周期及集落形成试验测定细胞生长抑制情况。同时,制备裸鼠A549细胞移植瘤模型,观察肿瘤生长情况。结果:Western印迹法显示RNA干扰组VEGFR表达水平明显降低;细胞生长曲线表明,RNA干扰后细胞生长明显减缓;细胞周期及集落形成试验提示RNA干扰后肿瘤细胞生长受到明显抑制。裸鼠皮下移植瘤生长情况提示RNA干扰可以显著抑制肿瘤生长。结论:RNA干扰重组腺病毒Ad-VEGFRshRNA能有效抑制A549细胞中VEGFR的表达,并能抑制肿瘤生长。

    • 肺癌噬菌体展示肽库的构建及肺癌早期检测分子标志的筛选

      2008, 29(10):1157-1161. DOI: 10.3724/SP.J.1008.2008.00

      摘要 (3580) HTML (0) PDF 271.17 K (2524)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构建肺癌噬菌体展示肽库,筛选出肺癌早期检测的分子标志群。方法:取30例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手术后立即冻存的肺癌组织标本构建肺癌噬菌体展示肽库;用结合 protein-A/G的琼脂糖珠分别富集肺癌组及非肿瘤对照组血浆中的抗体进行5轮亲和筛选,富集肺癌特异性的相关肽;随机挑取5轮筛选后的500个噬菌体克隆,用ELISA法进一步筛选肺癌/对照D比值大于2.0的肺癌特异标志物克隆,进行基因序列测定和蛋白功能预测。结果:(1)该噬菌体展示肽库的滴度为3.0×106 pfu,库容9.0×106 pfu,随机挑选20个噬菌斑经PCR鉴定其重组率为60%。(2)共筛选出19个有意义的噬菌体,测序后,预测其蛋白质功能,9个与癌症相关,8个功能未知,2个与癌症不相关。结论:筛选出的噬菌体克隆所表达的抗原很可能是早期诊断肺癌的标志物。

    • GPC3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及其对生长因子促细胞增殖效应的影响

      2008, 29(10):1162-1165. DOI: 10.3724/SP.J.1008.2008.00

      摘要 (3142) HTML (0) PDF 243.04 K (266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通过构建GPC3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真核表达载体,研究磷脂酰肌醇蛋白聚糖-3(Glypican-3,GPC3)对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fibroblast growth factor-2,FGF2)、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2 ,IGF2)、转化生长因子-β1(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1,TGF-β1)、骨形态发生蛋白-4(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4,BMP4)促细胞增殖效应的影响。方法:应用基因重组技术及限制性内切酶酶切构建并鉴定pEGFP-N2-GPC3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真核表达载体,经脂质体LipofectamineTM2000介导转染SK-Hep-1后,通过G418(600 μg/ml)筛选出抗性克隆,应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GPC3 mRNA在真核细胞中的表达,Western印迹法检测GPC3蛋白在真核细胞中的表达,并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目的蛋白在真核细胞内的表达情况,采用MTT法研究GPC3对生长因子FGF2、IGF2、TGF-β1、BMP4促细胞增殖效应的影响。结果:限制性内切酶酶切分析、重组质粒测序鉴定表明为正确重组子,荧光显微镜下可见转染的真核细胞胞膜区发出强绿色荧光,RT-PCR及Western印迹法表明GPC3在真核细胞中成功表达,GPC3抑制了FGF2对SK-Hep-1细胞的增殖效应,而不抑制IGF2、TGF-β1、BMP4的促增殖作用。结论:编码的氨基酸序列与人GPC3完全一致;构建完成真核表达重组质粒pEGFP-N2-GPC3;GPC3基因在SK-Hep-1中成功表达;GPC3在FGF2信号通路中可能发挥负性调控因子的作用。

    • 5α-双氢睾酮对前列腺癌LNCaP细胞钙离子移动和细胞生长的影响

      2008, 29(10):1166-1170. DOI: 10.3724/SP.J.1008.2008.00

      摘要 (3439) HTML (0) PDF 268.43 K (3136)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5α-双氢睾酮(DHT)对前列腺癌LNCaP细胞钙离子移动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应用Fura-2/AM Ca2+ 荧光探针法结合MiraCal荧光成像系统动态检测DHT刺激以及Ca2+通道阻滞剂干预后LNCaP细胞内钙离子浓度(\[Ca2+\]i)的变化。应用MTT法观察细胞活力,流式细胞仪观察早期细胞凋亡率。结果:DHT浓度为1、10、100和1 000 nmol/L时,能快速诱导\[Ca2+\]i升高,在20 s~3 min升至峰值。细胞外液无Ca2+时,1 000 nmol/L DHT未能诱导\[Ca2+\]i升高。细胞膜L-型电压门控Ca2+通道阻滞剂维拉帕米(50 μmol/L)、地尔硫(100 μmol/L)或硝苯地平(5 mmol/L)37℃孵育细胞5 min后,能完全抑制1 000 nmol/L DHT诱导的\[Ca2+\]i升高。磷脂酶C抑制剂新霉素(1 mmol/L)37℃孵育细胞5 min或兰尼定受体阻滞剂普鲁卡因(50 mmol/L)37℃孵育细胞3 min后,对1 000 nmol/L DHT诱导的\[Ca2+\]i升高没有影响。1 000 nmol/L DHT作用细胞48 h后,与1 000 nmol/L DHT作用前用维拉帕米预孵细胞相比,细胞光密度(D)值\[(0.67±0.10) vs (2.13±0.16))和早期细胞凋亡率\[(14.31±2.29)% vs (1.07±0.1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DHT可快速地、剂量依赖性地诱导LNCaP细胞\[Ca2+\]i升高;DHT诱导的LNCaP细胞\[Ca2+\]i的升高是通过细胞外Ca2+经细胞膜L-型电压门控Ca2+通道流入细胞内实现的,细胞内贮钙库未释放Ca2+。DHT诱导的LNCaP细胞\[Ca2+\]i升高促进细胞凋亡、抑制细胞生长。

    • 美满霉素抑制血管性痴呆大鼠脑组织NF-κB、GFAP与IL-1β的表达

      2008, 29(10):1171-1175. DOI: 10.3724/SP.J.1008.2008.01171

      摘要 (2829) HTML (0) PDF 303.05 K (2582)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观察美满霉素(minocycline)对血管性痴呆大鼠脑组织核因子κB (NF-κB)、星形胶质细胞标志物GFAP和炎症因子IL-1β表达的影响,探讨美满霉素对血管性痴呆脑保护作用的机制。方法:双侧颈总动脉结扎法建立血管性痴呆大鼠动物模型。随机分为假手术组,4、8、16周模型组,美满霉素治疗4、8、16周模型组。穿梭箱实验、Morris水迷宫实验检测认知行为学改变,ELISA法、蛋白质免疫印迹法和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GFAP,ELISA法和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NF-κB,ELISA法检测IL-1β。结果: 美满霉素可以显著改善血管性痴呆的行为学症状,提高学习记忆力和反应能力。模型组和美满霉素治疗组NF-κB、GFAP与IL-1β表达均较假手术组显著增高(P<0.01),但美满霉素治疗组三者表达较模型组明显降低(P<0.01)。结论:美满霉素可能通过降低血管性痴呆大鼠脑组织NF-κB、GFAP与IL-1β的表达,抑制星形胶质细胞激活和脑内炎症反应,发挥脑保护作用。

    • 脑红蛋白在脑缺血大鼠中的动态表达及脑保护作用

      2008, 29(10):1176-1179. DOI: 10.3724/SP.J.1008.2008.00

      摘要 (3150) HTML (0) PDF 230.97 K (281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研究脑红蛋白(neuroglobin,Ngb)在大鼠脑缺血模型中的动态表达及缺血缺氧后Ngb的脑保护作用。方法:将SD大鼠随机分为4组,即大脑中动脉闭塞(middle cerebral artery occlusion,MCAO)组、出血性脑梗死(HI)组、氯化血红素(Hemin)干预组和假手术组,以建模后3、6、12、24 h为观察点,测定脑组织含水量、脑梗死体积,H-E染色观察组织病理学改变,免疫组化染色观察Ngb的表达。结果:Hemin处理组脑组织含水量、脑梗死体积较MCAO组和HI组有显著性差异(P<0.01);HI组脑水肿在12 h显著升高;病理切片观察,Hemin处理组水肿程度及变性神经元数量较MCAO组和HI组减轻;免疫组化分析,Hemin处理组Ngb阳性神经元数量较MCAO组和HI组增多。结论:HI组脑水肿高峰提前可能导致原有病情的加重,应用Hemin诱导Ngb的表达,可减轻局灶性脑缺血时脑组织的损伤,从而达到脑保护作用。

    • 趋化因子MIP-3α及其受体CCR6在溃疡性结肠炎中的表达及其意义

      2008, 29(10):1180-1183. DOI: 10.3724/SP.J.1008.2008.00

      摘要 (3234) HTML (0) PDF 237.17 K (2419)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研究趋化因子巨噬细胞炎症蛋白-3α(MIP-3α)及其受体CCR6在溃疡性结肠炎(UC)中的表达情况以及与UC病变程度和范围的关系,探讨其在UC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35例活动期UC及20例正常对照石蜡包埋组织中MIP-3α及CCR6的表达情况。结果:UC组MIP-3α及CCR6均为阳性表达,对照组为阴性或弱阳性表达。MIP-3α及CCR6在UC组的表达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UC病变范围越广、程度越重,MIP-3α及CCR6表达阳性率越高;且MIP-3α和CCR6表达有明显相关性(r=0.765,P<0.01)。 结论:MIP-3α与CCR6均参与了UC的发生和发展,两者的相互作用可能在UC局部结肠组织破坏和病理变化中起着重要作用。

    • 终末期肾病患者血清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3的变化及临床意义

      2008, 29(10):1184-1187. DOI: 10.3724/SP.J.1008.2008.01184

      摘要 (4171) HTML (0) PDF 210.37 K (2367)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观察终末期肾病患者血清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3(FGF-23)水平及其与钙磷代谢的关系。 方法: 采集50例血透患者、24例腹透患者及20名健康对照者的静脉血,离心取血清,采用ELISA法测定FGF-23水平,同时检测水平在1,25-二羟维生素D\[1,25-(OH)2VitD\]、全段甲状旁腺激素(iPTH)、血清肌酐(Scr)、钙(Ca)、磷(P)等水平。结果:FGF-23水平在血透组患者\[(88.51±35.01) ng/L\]、腹透组患者\[(87.85±33.65) ng/L\]均明显高于健康人群\[(11.76±3.63) ng/L\],但血透组和腹透组无统计学差异。而血透组、腹透组患者血清1,25-(OH)2VitD水平均明显低于健康对照组(P<0.01),且血透组明显低于腹透组(P<0.01)。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血清FGF-23与血清肌酐、iPTH、磷、透析时间呈正相关(P<0.01),与1,25-(OH)2VitD负相关(P<0.01)。结论:终末期肾病患者FGF-23水平明显升高,1,25-(OH)2VitD明显降低。FGF-23水平变化与血清肌酐、iPTH、磷、透析时间、1,25-(OH)2VitD等多种因素有关。

    • 乌司他丁对急性肾脏创伤大鼠MMP-2/TIMP-2 和NF-κB的调控作用

      2008, 29(10):1188-1192. DOI: 10.3724/SP.J.1008.2008.01188

      摘要 (2862) HTML (0) PDF 302.32 K (2019)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观察大鼠急性肾脏创伤中MMP-2、TIMP-2和NF-κB的表达,探讨乌司他丁对三者表达的影响和对创伤肾脏的保护机制。方法:用自由落体生物撞击仪撞击大鼠脊肋区,复制创伤动物模型:将66只清洁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3组:对照组(C)6只、单纯创伤组(TRA)30只、创伤后注射乌司他丁组(UTI)30只。根据创伤后时间的不同将后两组分别分为5个时相点(1、6、12、18、24 h),每个时相点6只大鼠。联合应用组织芯片和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各组肾脏中MMP-2/TIMP-2和NF-κB的表达。结果:TRA组:MMP-2 、NF-κB在创伤后1 h开始表达且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P<0.01),两者分别在12、6 h表达最强,以后逐渐下降;UTI组:MMP-2、NF-κB分别在18、12 h表达最强且高于对照组(P<0.01),但已明显低于TRA组同期的表达(P<0.01,P<0.05);TIMP-2在该组的表达显著增强,于创伤后6、12、18 h明显高于对照组和TRA组(P<0.01,P<0.05)。结论:肾创伤后NF-κB、MMP-2在肾组织中的表达增强,但TIMP-2表达升高不明显;乌司他丁能够通过抑制NF-κB、MMP-2在肾组织中表达和调节MMP-2/TIMP-2的平衡发挥肾保护作用。

    • 不同预适应对海水浸泡束缚大鼠应激性溃疡的影响

      2008, 29(10):1193-1196. DOI: 10.3724/SP.J.1008.2008.00

      摘要 (2685) HTML (0) PDF 240.02 K (2294)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建立束缚及海水浸泡致应激性溃疡的动物模型,探讨预适应对应激性溃疡的作用机制及不同应激时间对溃疡影响。方法:Wistar雄性大鼠60只均分成6组:A组为正常对照组,B组为直接应激组,C组为预适应Ⅰ组,D组为预适应Ⅱ组,E组为预适应Ⅲ组,F组为雷尼替丁组。C、D、E组预适应时间分别为0.5 h/d、1 h/d、1 h/d连续5 d,F组雷尼替丁灌胃,每日2 ml/100 g,连续6 d。应激:B、C、D、F组海水浸泡8 h,E组海水浸泡10 h。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应激性溃疡大鼠血清内皮素和6-酮-前列腺素F1α水平变化,通过Guth法评定溃疡指数,溃疡局部胃组织行病理组织学检查。结果:C组、D组及F组血清内皮素水平显著低于B组(P<0.01,P<0.05,P<0.01);C组、D组及F组血清6-酮-前列腺素F1α水平显著高于B组(P<0.01,P<0.05,P<0.01);C组、D组及E组溃疡指数显著低于B组(P<0.01,P<0.05,P<0.01);C组、D组及F组病理较B组改善。E组与B组各指标无明显差别。结论:预适应可有效减轻大鼠应激性溃疡,但应激时间太长可抵消预适应的保护作用。

    • 预先行上胸段硬膜外阻滞持续不同时间对兔脑血管痉挛的影响

      2008, 29(10):1197-1200. DOI: 10.3724/SP.J.1008.2008.01197

      摘要 (3109) HTML (0) PDF 252.93 K (232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预先上胸段硬膜外阻滞(HTEB)持续不同时间对蛛网膜下隙出血(SAH)后脑血管痉挛(CVS)的影响。方法:切开置管法制备HTEB模型的新西兰兔60只,随机分为6组(n=10):正常1 d组(N1组)、正常7 d组(N7组)、SAH 1 d组(S1组)、SAH 7 d组(S7组)、HTEB+SAH 1 d组(HS1组)、HTEB+SAH 7 d组(HS7组)。硬膜外持续泵注1 g/L罗哌卡因1 ml/h至实验毕。用枕大池穿刺一次注血法(0.5 ml/kg)制成兔SAH模型。用经颅多普勒(TCD)检测兔基底动脉(BA)平均血流速度(Vm),H-E染色后光镜观察BA痉挛及病变情况。结果:Vm:与N1组比较,S1组(P<0.01)和HS1组(P<0.05)均增快;与N7组比较,S7组增快 (P<0.05),HS7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1组快于S7组 (P<0.05),HS1组快于HS7组(P<0.05)。BA光镜观察:N1、N7组未见异常,S1、S7组管壁收缩、管腔狭窄,HS1、HS7组变化程度均轻于S1、S7组,HS7组狭窄程度轻于HS1。结论:预先HTEB可减轻兔实验性SAH后CVS的程度,持续时间越长疗效越好。

    • 脂联素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相关性研究

      2008, 29(10):1201-1203. DOI: 10.3724/SP.J.1008.2008.00

      摘要 (3246) HTML (0) PDF 182.56 K (200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观察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患者血清脂联素水平的变化,探讨二者的相关性。方法:2006年2月至2008年3月间住院的NAFLD患者110例,其中单纯性脂肪肝组58例和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组52例;以同期本院查体中心查体健康54例个体作正常对照。分别测量身高、体质量、计算体质量指数(BMI),测空腹血清脂联素、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数据结果应用SPSS 10.0统计软件分析,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多变量相关性分析用逐步回归分析,探讨血清脂联素与NAFLD的相关性。结果:单纯性脂肪肝患者和NASH患者血清脂联素、HDL-C水平均明显低于正常对照(均P<0.01),TG、TC、LDL-C均高于正常对照(均P<0.01)。NASH组脂联素、HDL-C水平低于单纯性脂肪肝组(均P<0.05),ALT水平明显高于单纯性脂肪肝组(P<0.01)。NASH患者血清脂联素水平与TC、TG呈负相关(r=-0.436,P<0.05; r=-0.567,P<0.01),与HDL-C呈正相关(r=0.524,P<0.01)。结论:血清脂联素水平与NAFLD患者病情严重程度相关,检测其水平有利于判断NAFLD患者病情。

    • 颈椎Modic改变与轴性疼痛的关系

      2008, 29(10):1204-1207. DOI: 10.3724/SP.J.1008.2008.00

      摘要 (3098) HTML (0) PDF 217.10 K (2771)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颈椎病患者椎体终板Modic改变的发病情况及临床价值。方法:回顾分析136例颈椎病患者的颈椎MRI矢状位图像资料,记录椎体终板Modic改变的发生率、类型、各节段分布及各分布节段类型,统计并分析Modic改变与颈部轴性疼痛的关系。结果:136例颈椎病患者中有23例存在Modic改变,发生率为16.9%;男性患者中发生率为17.7%,女性为15%;最常出现Modic改变的节段为C5/6;Modic Ⅰ型、Ⅱ型和Ⅲ型的发生率分别为4.4%、7.4%、5.1%。存在Modic改变的患者中,轴性疼痛发生率为56.5%,术后缓解率为76.9%;无Modic改变者轴性疼痛的发生率为20.4%,术后缓解率为73.9%,两者轴性疼痛发生率有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缓解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Modic改变Ⅰ、Ⅱ、Ⅲ型患者中轴性疼痛发生率分别为83.3%、60%和28.6%,术后缓解率分别为100%、66.7%和50%;Modic改变Ⅰ型患者轴性疼痛发生率和术后缓解率均较其他两型为高(P<0.05)。结论:颈椎病患者中Modic改变以Ⅱ型最多,以C5/6节段最为常见。Modic改变患者轴性疼痛发生率较高,其中以Modic Ⅰ型为著。

    • 超声血栓消融及小球囊介入方法治疗糖尿病下肢动脉闭塞硬化症及足坏疽

      2008, 29(10):1208-1212. DOI: 10.3724/SP.J.1008.2008.01208

      摘要 (3374) HTML (0) PDF 253.61 K (2902)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观察血管内超声血栓消融术配合小球囊、支架等介入治疗方法配合内科综合治疗糖尿病合并下肢动脉闭塞硬化症及糖尿病足的临床疗效。方法:对47例糖尿病合并下肢动脉闭塞硬化症患者共60条肢体在内科综合治疗如抗感染、扩血管、改善循环、抗凝的前提下行超声血栓消融术与小球囊、支架等介入治疗。结果:47例60条患肢术中下肢动脉通畅率达93.3%;术后1个月以及术后3个月测定的下肢动脉MRI、超声、踝/肱指数(ABI)、下肢皮肤温度以及肢体凉、麻、痛、皮肤苍白或发绀的缺血状况较术前有不同程度改善,足伤口愈合时间缩短。结论:糖尿病下肢动脉闭塞硬化症合并足坏疽的患者,在传统内科综合治疗基础上,将先进的超声血栓消融技术与小球囊、支架等介入治疗的手段相结合,可以使闭塞的大血管再通,明显改善血供,为糖尿病足坏疽的治愈提供良好的血液循环条件。

    • 分化型甲状腺癌喉气管食管下咽侵犯的外科处理

      2008, 29(10):1213-1216. DOI: 10.3724/SP.J.1008.2008.00

      摘要 (3322) HTML (0) PDF 242.37 K (2659)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甲状腺癌累及喉、气管、食管、下咽时的外科处理。方法:对17例伴有喉、气管、食管、下咽受累的分化型甲状腺癌患者行一期肿瘤切除。17例患者均有喉气管受累,其中14例分别行肿瘤削除术、气管楔形切除缝合术、气管窗状切除胸锁乳突肌肌骨膜瓣修复术、气管袖状切除端端吻合术、气管袖状切除游离前臂皮瓣气管重建术;3例行喉全切或近全切除术。伴有食管、下咽受累者11例分别行肌层切除或食管部分切除胸大肌肌皮瓣修复术。伴有喉返神经受累者12例行喉返神经松解术、喉返神经切除一期杓状软骨内收术和(或)颈袢喉返神经修复术9例,单纯喉切除术3例。结果:17例患者术后随访1~12年,5年生存率93.3%,手术并发症发生率23.5%。行肿瘤削除术及气管部分切除术各有1例复发,其余术后均无局部复发。喉返神经松解或行相关发音重建的9例患者术后嗓音均有明显改善,其中5例恢复正常。结论:累及喉、气管、食管、下咽的分化型甲状腺癌仍可手术切除并行功能重建以提高治愈率,改善生活质量;手术方法的选择依赖于肿瘤侵犯的部位、范围、喉返神经浸润的程度与病程;手术创伤大,修复重建较复杂,并发症发生率较高。

    • 上尿路移行细胞癌预后的多因素分析

      2008, 29(10):1217-1220. DOI: 10.3724/SP.J.1008.2008.00

      摘要 (3192) HTML (0) PDF 211.19 K (2571)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通过对71例上尿路移行细胞癌患者临床资料的回顾性分析,评价上尿路移行细胞癌的预后情况,探讨影响上尿路移行细胞癌生存预后的因素。方法:收集2004年2月至2007年1月行根治性肾输尿管全长切除术治疗的上尿路移行细胞癌患者71例,对所有病例进行病史采集,包括年龄、性别、肿瘤位置、大小、手术侧、手术方式、肿瘤分级、肿瘤分期及部分病理学指标(包括p53、Ki-67、nm23、C-erB-2)等。术后进行电话或门诊随访,每月1次,了解患者术后生存情况。Kaplan-Meier乘积极限法计算生存率,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影响生存预后的因素。结果:本组患者1、2和3年疾病特异生存率分别为95.8%、89.3%和83.5%。Cox多因素分析结果表明,仅肿瘤分期是影响患者预后的因素。结论:肿瘤分期是影响上尿路移行细胞癌生存的独立的预后因素。后腹腔镜手术在肿瘤控制方面与开放手术无明显差别,但长期疗效有待进一步观察。

    • 芫花条中抗炎活性成分

      2008, 29(10):1221-1226. DOI: 10.3724/SP.J.1008.2008.01221

      摘要 (4270) HTML (0) PDF 271.81 K (2376)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对芫花条的抗炎活性成分进行研究。方法:采用药理活性追踪下的化学成分分离手段,从芫花条中发现抗炎活性成分。药理实验采用二甲苯致小鼠耳肿胀药理模型。运用硅胶、Sephadex LH-20柱色谱等方法对芫花乙醇提取物的石油醚及氯仿萃取部分进行化学成分研究,并利用UV、IR、1HNMR、13C NMR、MS等光谱技术鉴定其化学结构。结果:从芫花条中分离得到了19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十六烷酸1-甘油酯(1)、β-谷甾醇(2)、咖啡酸正二十烷酯(3)、咖啡酸正二十二烷酯(4)、咖啡酸正十八烷酯(5)、胡萝卜苷(6)、芫花素(7)、木犀草素(8)、(+)落叶松脂醇(9)、芹菜素(10)、山柰酚(11)、瑞香黄烷素B(12)、染料木素(13)、二氢山柰酚(14)、对羟基苯甲酸(15)、槲皮素(16)、丁香苷(17)、丁香醛(18)、对羟基苯甲酸乙酯(19)。结论:化合物1、3~5、7、15、17~19为首次从芫花条中分离得到。芫花条乙醇提物的石油醚萃取部位高剂量组(400 mg/kg)、氯仿萃取部位高剂量组(200 mg/kg)及咖啡酸正二十二烷酯对二甲苯致小鼠耳肿胀有显著的抑制作用。

    • 眼用氟尿嘧啶的制备及体外评价

      2008, 29(10):1227-1229. DOI: 10.3724/SP.J.1008.2008.00

      摘要 (3043) HTML (0) PDF 214.39 K (2415)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应用滴入分散法制备眼用氟尿嘧啶-壳聚糖纳米粒(5-Fu-CS-NP),并对其体外释放进行考察。方法:将壳聚糖、聚丙烯酸与氟尿嘧啶通过滴入分散法形成聚电解质络合物制备5-Fu-CS-NP。考察纳米粒粒径、包封率、载药量以及体外释药特性。 结果和结论:5-Fu-CS-NP平均粒径为(144.6±3.1) nm,包封率为84.5%,载药量为3.91%。5-Fu-CS-NP有较好的缓释作用,能在3~7 d内持续释放药物。在pH值7.2~7.4的生理范围内,释放速率变化不大。

    • >研究快报
    • 胰腺癌新基因S100P与绿色荧光蛋白融合基因慢病毒载体的构建

      2008, 29(10):1230-1233. DOI: 10.3724/SP.J.1008.2008.01230

      摘要 (3225) HTML (0) PDF 233.53 K (299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构建胰腺癌新基因S100P与绿色荧光蛋白(GFP)融合基因慢病毒载体。方法: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T-PCR) 方法扩增获得S100P的全外显子片段,使之克隆到带GFP荧光报告基因慢病毒表达载体质粒中,慢病毒包装质粒和穿梭质粒共转染293T细胞,包装成功后收集上清,浓缩,鉴定。取浓缩纯化后的病毒上清感染293T细胞和宿主胰腺癌细胞,荧光显微镜观察293T细胞的荧光表达,RT-PCR鉴定胰腺癌细胞中S100P的表达水平。结果:电泳鉴定结果与目的基因表达条带完全吻合,克隆测序结果与NCBI收录的S100P基因序列完全一致。重组慢病毒质粒可高效转染293T细胞,荧光显微镜下可观察到大量绿色荧光。共转染后293T细胞上清可高效感染293T细胞,感染后宿主细胞中S100P高表达。 结论:成功构建了S100P与GFP融合基因慢病毒表达载体,为进一步研究S100P基因的相关功能提供了适合的稳定转染载体。

    • 海洋芽孢杆菌次生代谢产物的分离、鉴定及生物学活性的初步研究

      2008, 29(10):1234-1238. DOI: 10.3724/SP.J.1008.2008.01234

      摘要 (4194) HTML (0) PDF 248.32 K (2714)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开发药用海洋微生物资源,从微生物代谢产物中获取活性物质。方法:利用硅胶柱、凝胶柱、高效液相等色谱技术对抗菌模型筛选到的活性菌株F81612发酵液的乙酸乙酯浸膏进行分离,通过1HNMR、13CNMR和MS对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利用纸片法和四甲基偶氮唑盐比色法对单体化合物进行生物学活性评价。结果和结论:分离鉴定了11个化合物,它们分别为:macrolactin A(1),3-羟基乙酰基吲哚(2),3-吲哚乙醇(3),环(色-脯)二肽(4),环(异亮-色)二肽(5),环(亮-脯)二肽(6),环(亮-缬)二肽(7),环(异亮-脯)二肽(8),环(苯丙-缬)二肽(9),N-苯乙基乙酰胺(10),对羟基苯甲醛(11)。化合物1为主要活性成分,对稻瘟霉、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MIC值分别为3.6、0.45和6.3 μg/ml,对肿瘤细胞株HeLa及HepG2的IC50值分别为2.0和1.8 μg/ml。

    • >综述
    • 组织微环境对肿瘤发生发展的影响

      2008, 29(10):1239-1243. DOI: 10.3724/SP.J.1008.2008.01239

      摘要 (3074) HTML (0) PDF 230.65 K (2605) 评论 (0) 收藏

      摘要:肿瘤微环境与肿瘤发生发展密切相关。最近的研究证实,肿瘤形成可能是干细胞分化异常导致。而微环境是干细胞稳态调节的关键,干细胞微环境的失调在肿瘤发生中扮演了重要角色。而在肿瘤发展过程中,适宜的微环境将促进肿瘤快速增殖,改变这些特异的微环境可以抑制肿瘤的恶性表型。同时,在肿瘤迁移过程中,微环境也起到了重要作用。这些机制的研究有助于加深对肿瘤的认识,为肿瘤的预防和治疗提供新的理论基础。

    • 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末端定位的研究进展

      2008, 29(10):1244-1247. DOI: 10.3724/SP.J.1008.2008.01244

      摘要 (3726) HTML (0) PDF 197.04 K (3801) 评论 (0) 收藏

      摘要: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是目前临床上常用的一种静脉置管技术。对于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末端应该放置在什么位置以及如何在X线下进行定位一直存在争议。本文对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末端的最适位置、X线定位的影像学标志及导管末端的移动性等问题的最新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 >学术园地
    • 外伤性面神经损伤的研究进展

      2008, 29(10):1248-1250. DOI: 10.3724/SP.J.1008.2008.01248

      摘要 (2336) HTML (0) PDF 207.16 K (2730) 评论 (0) 收藏

      摘要:外伤性面神经损伤导致的面瘫等临床表现对患者的生活、工作带来诸多的不良影响。颅脑创伤和医源性损伤是造成面神经损伤的主要因素,外伤性面神经损伤研究是国内外学者研究的热点之一,热点内容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面神经损伤修复与再生微环境的营造,医源性面神经损伤的减少,临床检查手段的完善,手术治疗的时机,指征、入路和方法规范等。本文就这些热点问题予以讨论。

    • >短篇论著
    • 团体心理咨询对军事应激条件下军人应对方式和状态-特质焦虑的影响

      2008, 29(10):1251-1252. DOI: 10.3724/SP.J.1008.2008.01251

      摘要 (5207) HTML (0) PDF 174.29 K (5813)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研究团体心理咨询对军事应激状态下军人应对方式和状态-特质焦虑的影响,寻找调控军事应激的有效方法。方法:团体心理咨询前1 d(前测)、咨询后1 d(即时后测)以及咨询后1个月(长效后测),采用简易应对方式问卷(SCSQ)、状态-特质焦虑问卷(STAI)和自编一般情况调查表对204名即将参加军事演习的军人进行集体心理测试。结果: 前测时积极应对因子和消极应对因子平均分为(25.31±3.57)和(13.76±3.61);特质焦虑与状态焦虑平均值分别为(38.20±6.41)和(42.21±7.17)。不同文化程度和职别的军人应对方式差别显著。状态-特质焦虑与应对方式存在相关性。 即时后测时积极应对因子和消极应对因子平均分为(28.73±3.49)和(10.46±3.65);特质焦虑与状态焦虑平均值分别为(37.98±6.94)和(38.16±6.43)。长效后测时积极应对因子和消极应对因子平均分为(27.96±3.85)和(11.02±3.42);特质焦虑与状态焦虑平均值分别为(37.45±6.37)和(38.13±7.02)。咨询前后积极应对因子、消极应对因子、状态焦虑平均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均为P<0.001)。结论:团体心理咨询能有效地提高军事应激状态下军人的应对能力,减轻状态焦虑,是调控军事应激的有效干预措施。

    • 比较两种腹腔镜入路对泌尿系外科手术的影响

      2008, 29(10):1253-1255. DOI: 10.3724/SP.J.1008.2008.01253

      摘要 (2943) HTML (0) PDF 185.56 K (2204)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比较两种腹腔镜入路对泌尿系外科手术的影响。方法:选择腹腔镜下行泌尿外科手术的患者21例,其中经腹腔入路(经腹组)12例,经腹膜后入路(腹膜后组)9例,记录麻醉后充气前、充气后、气腹解除后血压(BP)、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呼气末二氧化碳(PETCO2 )、气道峰值压力(Ppeak)、分钟通气量(MV)和动脉血气(ABG);麻醉后充气前、充气后血糖(Glu)、血皮质醇(CORT)和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结果:两组充气后Ppeak、MV、PETCO2、Gul、CORT和ACTH水平明显升高,但组间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两种腹腔镜充气方式下呼吸、循环和应激反应的变化过程基本相似。

    • 幽门螺杆菌感染的胃十二指肠病患者体内非对称性二甲基精氨酸浓度的变化

      2008, 29(10):1256-1257. DOI: 10.3724/SP.J.1008.2008.01256

      摘要 (2360) HTML (0) PDF 188.79 K (2002)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观察幽门螺杆菌(Hp)所致不同疾病中,血清与胃液内非对称性二甲基精氨酸(ADMA)与一氧化氮(NO)的浓度变化,初步探讨ADMA在Hp所致不同疾病中的作用。方法:139例患者,分为Hp阳性组(n=72),其中胃炎24例,胃溃疡13例,十二指肠球部溃疡35例;男42例,女30例,年龄20~50岁,平均(33.6±10.4)岁;Hp阴性组(n=67),其中胃炎47例,胃溃疡6例,十二指肠球部溃疡14例,男40例,女27例,年龄19~54岁,平均年龄(34.9±11.5)岁。检测两组患者血清与胃液内ADMA与NO浓度并进行组内与组间对比。结果:胃液内ADMA和NO浓度Hp阳性组明显高于Hp阴性组(P<0.05),血清内ADMA和NO浓度在两组患者之间无明显差别。Hp阳性患者不同病变之间,胃炎患者胃液内ADMA浓度最高,胃溃疡患者次之,十二指肠溃疡患者最少(P<0.05);而NO浓度以十二指肠溃疡最高,胃溃疡次之,胃炎患者最少(P<0.01)。结论:Hp感染导致患者胃内ADMA与NO浓度增加,且二者在不同病变中变化程度不同,说明Hp的致病作用可能与ADMA调节NO的产生有关。

    • 肝胆管结石合并肝内胆管癌的诊断与治疗(附18例报告)

      2008, 29(10):1258-1260. DOI: 10.3724/SP.J.1008.2008.01258

      摘要 (2653) HTML (0) PDF 189.07 K (2413)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肝内胆管结石合并肝胆管癌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近6年收治的18例肝内胆管结石并发肝胆管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肝胆管结石并肝内胆管癌的发生率为5.0% (18/359),癌肿均发生于含结石胆管处,术前B超、CT、MRCP/ERCP对肝胆管癌变的诊断正确率分别为57.1% (4/7)、70% (7/10)、45.5% (5/11);手术切除率为61.1%(11/18),根治性切除率27.8% (5/18)。术后1、3年生存率:根治性切除组分别为80% (4/5)、40% (2/5),姑息性切除组分别为33.3% (2/6)、16.7% (1/6),两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肝内胆管结石长期、反复发作是引起胆管癌的重要原因;肝胆管结石癌变的延误诊断率高、根治性切除率低、预后差。早期诊断并手术切除依然是肝胆管结石癌变最有效的治疗方法。

    • DHS、Gamma钉和PFNA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股骨粗隆间骨折

      2008, 29(10):1261-1263. DOI: 10.3724/SP.J.1008.2008.01261

      摘要 (3434) HTML (0) PDF 212.17 K (3514)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比较采用动力髋螺钉(dynamic hip screw,DHS)、Gamma钉和防旋型股骨近端髓内钉(proximal femoral nail anti-rotation,PFNA)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效果,探讨老年骨质疏松性股骨粗隆间骨折合理的内固定治疗方法。方法:2000年2月至2006年10月,分别采用DHS(DHS组,n=59)、Gamma钉(Gamma钉组,n=46)和PFNA(PFNA组,n=53)治疗并随访老年骨质疏松性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158例。比较3组患者手术情况、术中和术后并发症、疗效及骨折愈合时间。结果:各组间平均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两两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1)。三组术中、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有统计学差异(P<0.05),PFNA组术中、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DHS组和Gamma钉组低。DHS组、Gamma钉组和PFNA 组优良率分别为86.44%、84.78% 和90.57%,组间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FNA组与DHS组骨折愈合时间有统计学差异(P<0.01),而Gamma钉组与PFNA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应用DHS、Gamma钉和PFNA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在疗效方面无明显差异。 PFNA内固定平均手术时间最短,术中出血量最少,术中、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骨折愈合时间短。PFNA对骨折端的血循环影响和骨质破坏较小,固定更为牢靠,是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股骨粗隆间骨折的合理手术方法。

    • >研究简报
    • HPLC法测定Beagle犬血浆中芹菜素的浓度

      2008, 29(10):1264-1265. DOI: 10.3724/SP.J.1008.2008.01264

      摘要 (2591) HTML (0) PDF 164.56 K (2258) 评论 (0) 收藏

      摘要:

    • >短篇报道
    • 新斯的明拮抗顺式阿曲库铵在高龄及中青年患者中的恢复比较

      2008, 29(10):1266-1267. DOI: 10.3724/SP.J.1008.2008.01266

      摘要 (2850) HTML (0) PDF 143.04 K (2348) 评论 (0) 收藏

      摘要:

    • 超声造影监测下微波凝固治疗重复肾切除术后残留物的尝试

      2008, 29(10):1268-1269. DOI: 10.3724/SP.J.1008.2008.01268

      摘要 (2784) HTML (0) PDF 174.14 K (2103) 评论 (0) 收藏

      摘要:1临床资料患者,女,29岁。2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腰酸,以左侧为著,无血尿、腰痛、发热等症状。X线、CT检查提示“左侧完全性重复肾”,于2007年7月20日入院拟行重复肾切除术。体格检查无异常。超声检查见左肾形态饱满,左肾集合系统分隔成互不相通的两部分,并有各自相连的输尿管。上位肾集合系统分离,最宽处约60 mm,液体内透声良好;上位输尿管全程扩张,内径约12 mm,其末端呈一大小约38 mm×24 mm的囊肿突入膀胱腔内,有裂隙样开口与膀胱腔相通;下位集合系统及输尿管未见扩张。右肾大小形态正常,包膜光整,皮髓质分界清,集合系统分为互不相通的上下两部分,并有各自相连的输尿管,上位集合系统分离约8 mm,但上位输尿管以及下位集合系统均未见明显扩张。

    • 精索静脉结扎术治疗胡桃夹综合征合并左侧精索静脉曲张8例报告

      2008, 29(10):1270-1271. DOI: 10.3724/SP.J.1008.2008.01270

      摘要 (2747) HTML (0) PDF 142.96 K (3423) 评论 (0) 收藏

      摘要:胡桃夹综合征(nutcracker syndrome,NCS)又称左肾静脉压迫综合征,是由于先天或后天形体变化等原因致使腹主动脉和肠系膜上动脉之间夹角变小,左肾静脉受到两者的挤压导致肾静脉血回流受阻,从而引起的以血尿、蛋白尿为主的泌尿系综合征\[1\]。精索静脉曲张是导致男性不育的一个主要原因,文献报道在左侧精索静脉曲张的患者中有72%伴有左肾静脉受压\[2\]。我们采用开放式精索静脉高位结扎术治疗了8例NCS合并左侧精索静脉曲张的患者,现报告如下。

    • >病例报告
    • 肾透明细胞癌腮腺转移1例报告

      2008, 29(10):1271-1272. DOI: 10.3724/SP.J.1008.2008.01271

      摘要 (2532) HTML (0) PDF 124.49 K (2327) 评论 (0) 收藏

      摘要:1临床资料女性患者,56岁,3年前因右肾区不适诊断为肾癌行右全肾切除,半年前无意中发现右腮腺无痛肿块,无症状,不影响日常生活。 大体标本检查:圆形肿物,附少许涎腺组织,直径2 cm,包膜完整,与周围组织界限清楚,切面棕黄色,质地软。光镜检查:肿瘤呈浸润性生长,肿瘤细胞呈透明状,实性巢状、条索状排列,部分区呈管状、腺泡状等,细胞柱状、立方状,胞质透明,核圆形或椭圆形,染色质细腻,可见核仁,间质血管丰富,纤维少(图1)。复习肾癌组织H-E切片,图像和腮腺区肿物相同,细胞核圆形,大小比较一致,染色质细腻,可见单个核仁,肿瘤包膜、肾脏被膜及肾周脂肪无浸润,间质未见明显炎细胞浸润。患者家族中无肾癌患者。超声和影像学检查未发现其他转移灶。腮腺区肿物免疫组织化学标记及结果如下:CK(+),CD10(+)(图2),Vimentin(+),EMA(+),CK8(+),CK18(+),CK19(+),S-100(-),GFAP(-),Actin(-),Myosin(-), Calponin(-), SMA(-),CK14(-),HCK(-)。病理诊断:(右腮腺)结合病史,肾脏透明细胞癌腮腺转移。

    • 头孢噻肟钠致高热和白细胞严重降低1例报告

      2008, 29(10):1272-00F3. DOI: 10.3724/SP.J.1008.2008.01272

      摘要 (2697) HTML (0) PDF 141.57 K (2363) 评论 (0) 收藏

      摘要:头孢菌素类抗生素具有抗菌谱广、杀菌作用强、毒性较低、过敏反应较少等优点,而广泛应用于临床。但随着临床应用增多其不良反应的病例日趋增多,轻者给患者增加不适或造成各重要脏器的可逆性损伤,严重者可发生过敏性休克,抢救不及时或引起严重的并发症常可致死,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命安全。为使其更安全有效服务于患者,本文就1例头孢噻肟钠致高热、血细胞严重降低和肝功能损害报告如下。

本期文章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

重要通知
友情提醒: 近日发现论文正式见刊或网络首发后,有人冒充我刊编辑部名义给作者发邮件,要求添加微信,此系诈骗行为!可致电编辑部核实:021-81870792。
            《海军军医大学学报》编辑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