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8年第29卷第12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专题报道
    • 肝移植术后早期死亡的危险因素分析

      2008, 29(12):1421-1425. DOI: 10.3724/SP.J.1008.2008.01421

      摘要 (3086) HTML (0) PDF 272.62 K (3474)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从肝移植患者术前、术中和术后早期的各项指标中筛选肝移植术后早期(术后至出院)死亡的高危因素,为提高肝移植术后生存率奠定基础。方法:回顾性分析长征医院2001年5月至2005年9月间307例肝移植患者围手术期临床资料,单因素分析术后早期死亡的可能危险因素,对有价值的指标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确切的高危因素。结果:4例患者因资料不全剔除,303例参与此次回顾性分析。单因素分析结果提示性别、Child分级、肝性脑病、肝肾综合征、早期拔管时间、白细胞计数、术前血红蛋白(Hb)、血尿素氮、血肌酐、凝血酶原时间、血钠、血钾、腹水量、手术时间、术中尿量、大量输血、术中输碳酸氢钠量、吸空气时动脉氧分压(PaO2)、胆红素、术前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评分等20项因子是术后早期死亡危险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女性、低血钠、手术时间长、大量输血(>7 500 ml)、术前高MELD分值等5项因子是肝移植术后早期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女性、低血钠、手术时间长、大量输血者、术前高MELD评分的患者肝移植术后早期病死率较高,临床应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采取针对性的措施。

    • 终末期肝硬化患者低氧血症相关因素分析

      2008, 29(12):1426-1428. DOI: 10.3724/SP.J.1008.2008.01426

      摘要 (2916) HTML (0) PDF 228.59 K (279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分析终末期肝硬化患者肝移植术前严重低氧血症及肝肺综合征(hepatopulmonary syndrome,HPS)发生情况,筛选相关危险因素,为临床围手术期麻醉管理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01年5月至2005年9月间长征医院行肝移植术治疗的214例终末期肝硬化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其肝移植术前的氧合情况;以肺泡-动脉氧分压差(AaPO2)>20 mmHg(1 mmHg=0.133 kPa)、PaO2<70 mmHg为标准,筛选严重低氧血症及HPS的相关危险因素;分析术前PaO2与术后机械通气时间、ICU停留时间的相关性。结果:214例肝硬化患者术前常伴随低氧血症。PaO2与Child分级、胸水有无、总胆红素、血氨、乳酸相关(相关系数r=-0.22、-0.16、-0.17、0.20、-0.29);PaCO2与术前Hb、白蛋白水平直接相关(r=0.23、0.13)。AaPO2与肝掌、蜘蛛痣、Child分级无显著相关性;PaO2与Child分级显著相关,但与肝掌、蜘蛛痣无显著相关性。PaO2与术后机械通气时间和移植术后ICU停留时间呈负相关(r=-0.388 81,P=0.000 1;r=-0.176 84,P=0.010 4)。结论:终末期肝硬化患者常伴随严重低氧血症;低氧血症的发生与术前肝功能分级及相关因素有关,对术后机械通气时间及ICU停留时间有较大影响;终末期肝硬化患者肝移植术前应全面评估严重低氧血症、HPS发生情况,以利于围手术期采取相应处理。

    • 落新妇苷通过促进IL-10表达保护小鼠缺血再灌注损伤肝脏

      2008, 29(12):1429-1432. DOI: 10.3724/SP.J.1008.2008.01429

      摘要 (3077) HTML (0) PDF 316.67 K (2091)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观察落新妇苷对肝脏热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对其机制进行初步探讨。方法:C57BL/6小鼠随机分为4组:假手术组(Sham)、模型组(I/R)、落新妇苷小剂量(10 mg/kg)干预组和落新妇苷大剂量(40 mg/kg)干预组。缺血前24 h和1 h干预组小鼠腹腔注射分别给予10或40 mg/kg的落新妇苷,建立肝左、中叶70%部分肝缺血再灌注模型,模型组和假手术组给予同样体积的生理盐水。小鼠肝脏左叶缺血90 min、再灌注6 h后各实验组采集血液和肝脏组织样本。检测血清中丙氨酸转氨酶(ALT)的活性作为肝功能损伤的指标,同时用ELISA检测肝组织中MPO含量。观察肝脏组织病理学改变。Western印迹检测肝组织中IL-10蛋白含量,半定量RT-PCR检测IL-10 mRNA表达情况。结果:落新妇苷干预能有效降低部分肝脏热缺血再灌注小鼠血清ALT水平,能有效降低缺血肝脏中MPO含量,改善肝组织病理表现。干预组肝组织中IL-10蛋白表达与I/R模型对照组比较均渐次升高,与半定量RT-PCR结果相符(小剂量干预组P<0.05;大剂量干预组P<0.01)。结论:落新妇苷干预能减轻小鼠肝脏热缺血再灌注损伤后的炎症反应,有效改善肝功能和肝脏病理损害;机制可能在于其能促进缺血再灌注损伤肝组织中IL-10的高表达。

    • 青藤碱对大鼠原位肝移植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

      2008, 29(12):1433-1437. DOI: 10.3724/SP.J.1008.2008.01433

      摘要 (2990) HTML (0) PDF 476.08 K (2227)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青藤碱对大鼠原位肝移植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采用Kamada’s“二袖套法”建立SD→SD大鼠原位肝移植模型,随机分为假手术组、对照组、低剂量(40 mg/kg)和高剂量(80 mg/kg)青藤碱组,分别观察移植术后1周存活率,检测术后2、6、12、24 h血清ALT,TUNEL法检测肝细胞凋亡指数(AI),RT-PCR检测肝脏组织中的TNF-α、IL-1β mRNA的含量,并观察移植肝脏病理学改变。结果:与对照组比较,青藤碱低剂量、高剂量组术后1周存活率显著提高(75%、75% vs 12.5%,P<0.01);在各个时间点,青藤碱治疗组的ALT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肝组织中的TNF-α、IL-1β mRNA表达与对照组相比均显著降低(P<0.01),肝脏病理学形态也明显改善。结论:青藤碱可以通过抑制TNF-α、IL-1β等炎症性细胞因子合成,抑制肝细胞凋亡,减轻肝细胞及肝窦内皮细胞的损伤,达到保护肝移植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效果。

    • 短时间多次缺血预处理对大鼠移植肝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

      2008, 29(12):1438-1441. DOI: 10.3724/SP.J.1008.2008.01438

      摘要 (2743) HTML (0) PDF 348.83 K (2279)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短时间多次缺血预处理(ischemic preconditioning,IP)对大鼠移植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ischemia-reperfusion injury,IRI)的保护作用。方法:采用SD大鼠原位肝移植动物模型,供肝冷保存120 min,无肝期14 min。54只SD大鼠随机分成5组:对照组(A组,n=6),不做肝脏移植手术;肝移植组(B组,n=12),供体大鼠肝脏4℃乳酸林格液保存2 h后,采用双袖套法行原位肝移植;缺血预处理肝移植组(C1、C2、C3组,每组12只):将供肝进行缺血预处理后切除供体大鼠肝脏,4℃乳酸林格液保存2 h,行原位肝移植,根据阻断第一肝门5 min,开放再灌注5 min为1个循环,处理1~3个循环分别命名为C1、C2和C3组。术后检测各组血清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乳酸脱氢酶(LDH)活性,每分钟胆汁量,免疫组化检测肝细胞Bcl-2表达,TUNEL法检测细胞凋亡,电镜观察细胞超微结构的改变。结果:术后B组血清ALT、AST、LDH活性明显高于A组,每分钟胆汁量明显低于A组(P<0.01);C组ALT、AST、LDH活性虽明显高于A组(P<0.01),但比B组明显降低(P<0.05);随着IP次数增加,C1、C2、C3组ALT、AST、LDH活性递减,而每分钟胆汁量逐渐增加。细胞形态学检查发现,与B组比较,C组供肝组织细胞结构改变较小,Bcl-2表达增加,凋亡指数降低(P<0.01或P<0.05)。结论:IP对大鼠供肝缺血再灌注损伤具有保护作用,短时间多次IP对肝脏的保护作用更强。

    • >论著
    • 小剂量氯胺酮抑制慢性神经痛大鼠脊髓背角P2X4受体表达

      2008, 29(12):1442-1445. DOI: 10.3724/SP.J.1008.2008.01442

      摘要 (3308) HTML (0) PDF 313.54 K (2404)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观察小剂量氯胺酮腹腔注射对慢性坐骨神经收缩损伤(CCI)大鼠的镇痛效应及其对大鼠脊髓背角P2X4受体表达的影响,探讨其可能的镇痛机制。方法:24只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CCI组及氯胺酮治疗组(n=8)。CCI组及氯胺酮治疗组大鼠均制备慢性坐骨神经痛CCI模型;术后3 d测定热缩足反射潜伏期(thermal withdrawal latency,TWL)确定痛觉过敏形成后,氯胺酮治疗组大鼠腹腔注射小剂量氯胺酮(10 mg·kg-1),CCI组腹腔注射等量的生理盐水,给药至术后7 d。假手术组大鼠单纯坐骨神经暴露,不用肠线结扎,也不给药治疗。分别于术前1 d、术后1、3、7 d用热辐射法测定TWL;术后7 d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大鼠腰段脊髓P2X4受体的表达。结果:术前1 d,3组大鼠TWL无统计学差异;假手术组术后术侧TWL轻度下降,但与术前相比无统计学差异。与术前、CCI组及假手术组相比,氯胺酮治疗组术后3 d始TWL呈进行性下降,以术后7 d为甚(P<0.05);术后7 d氯胺酮治疗组TWL较CCI组显著升高(P<0.05),但仍低于假手术组(P<0.05)。与假手术组相比,CCI组及氯胺酮治疗组大鼠术侧脊髓背角P2X4受体表达显著增加(P<0.01);氯胺酮治疗组P2X4受体表达明显少于CCI组(P<0.05)。结论:小剂量氯胺酮腹腔注射可部分缓解慢性神经痛大鼠的痛觉过敏症状,可能部分与其直接或者间接抑制脊髓背角P2X4受体表达有关。

    • 汉族人肾透明细胞癌肺转移小鼠模型的建立及肺转移细胞亚株的筛选

      2008, 29(12):1446-1450. DOI: 10.3724/SP.J.1008.2008.01446

      摘要 (3289) HTML (0) PDF 379.71 K (3971)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建立可稳定传代的肾透明细胞癌小鼠肺转移模型,并在此基础上初步筛选出肾透明细胞癌特异性鼠肺转移细胞亚株,为后续研究奠定基础。方法:选用本实验室前期建立的肾透明细胞癌细胞株RCC05-TXJ,体外扩增培养制成细胞悬液后注射于NOD-SCID小鼠颈背部皮下,成瘤后取出瘤组织接种于另外NOD-SCID小鼠的肾包膜下,待有肉眼可见瘤块后,处死小鼠并取出肿瘤组织接种于新NOD-SCID小鼠的肾包膜下,反复数轮,直至出现稳定的鼠肺转移模型。此时取模型鼠肺转移组织,一部分继续接种于新鼠肾包膜下,反复数轮,尝试以转移组织诱导肺转移;另一部分进行原代培养,细胞经体外扩增纯化后制成悬液接种于新鼠肾包膜,数轮循环至产生肺转移,筛选能产生稳定鼠肺转移的细胞亚株。整个筛选过程均观察记录原位成瘤、淋巴及肺转移形成情况,并对肿瘤组织进行病理组织学观察及CA9(肾癌标志)、CD133(干细胞标志)表达检测。结果:以RCC05-TXJ细胞株接种所致NOD-SCID小鼠颈背部皮下肿瘤组织作为移植瘤材接种鼠肾包膜在第2轮即出现鼠肺转移,此后3~6轮以鼠肺转移组织移植肾包膜下,均能成功诱导转移。以鼠肺转移组织原代培养RCC细胞均获成功,第6轮原代培养细胞扩增纯化后制成的细胞悬液(RCC05-TXJ-L)接种于鼠肾包膜下,出现特异性肺转移,重复2轮实验结果稳定。RCC05-TXJ-L细胞具有生长速度快(传代时间约为2 d)、原位成瘤时间短(1周左右)、接种后转移性较强、CA9及CD133表达升高等特点。结论:RCC05-TXJ在NOD-SCID小鼠体内多轮反复筛选可建立稳定的肾细胞癌鼠肺转移动物模型;在此基础上筛选出的肺转移性细胞亚株RCC05-TXJ-L可稳定诱导NOD-SCID鼠产生肺部转移。

    • 5-氮脱氧胞苷及曲古抑菌素A影响供核细胞H19基因表达的时间依赖性及浓度依赖性

      2008, 29(12):1451-1454. DOI: 10.3724/SP.J.1008.2008.01451

      摘要 (2868) HTML (0) PDF 270.70 K (2745)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甲基转移酶抑制剂——5-氮脱氧胞苷(5-aza-2′-deoxycytidine,5-aza-dC)和组蛋白去乙酰基酶抑制剂——曲古抑菌素A(trichostatin A,TSA)影响供核细胞H19基因表达的时间依赖性和浓度依赖性。方法:用不同浓度5-aza-dC及TSA按不同作用时间处理供核细胞(鼠尾尖成纤维样细胞),利用实时定量PCR法检测处理后H19基因的表达。结果:不同浓度的5-aza-dC处理组之间H19的表达无明显差异,但延长作用时间可使H19表达增强;TSA使H19的表达下降,但无时间依赖性。结论:长时间低浓度的5-aza-dC能增强供核细胞中H19基因的表达,而TSA则使H19的表达减弱,为体细胞克隆中表观遗传修饰抑制剂的选择及后续基因印迹研究提供了依据。

    • 转染绿色荧光蛋白-胰岛素融合基因的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糖尿病小鼠

      2008, 29(12):1455-1459. DOI: 10.3724/SP.J.1008.2008.01455

      摘要 (3577) HTML (0) PDF 357.09 K (2548)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构建含增强绿色荧光蛋白(EGFP)及胰岛素融合基因的重组质粒,转染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观察转染融合基因后BMSCs移植治疗糖尿病模型小鼠的治疗效果。方法:应用重叠延伸PCR技术合成insulin-IRES-EGFP和IRES-EGFP两段序列,分别克隆至逆转录病毒载体pMSCV中,经过包装细胞PT67的包装后转染小鼠BMSCs。荧光显微镜观察转染后EGFP的表达;RT-PCR法检测转染后胰岛素基因的表达。将转染了两种质粒的BMSCs培养后分别植入两组糖尿病模型小鼠体内,观察各组受体鼠血糖及体质量等指标的变化,并以正常对照组小鼠作对照。结果:成功构建重组质粒pMSCV-insulin-IRES-EGFP、pMSCV-IRES-EGFP;倒置荧光显微镜下观察到转染后的BMSCs发出稳定的绿色荧光信号。转染了pMSCV-insulin-IRES-EGFP的BMSCs能稳定表达外源性胰岛素基因,转染后小鼠血糖明显低于转染pMSCV-IRES-EGFP组(P<0.05),但仍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转染后35 d体质量明显高于转染pMSCV-IRES-EGFP组(P<0.05)。结论:重构的insulin-EGFP载体能够起到良好的示踪作用,且EGFP的表达不影响胰岛素基因的表达;转染融合基因的小鼠BMSCs移植治疗糖尿病小鼠可以部分缓解小鼠糖尿病症状。

    • JNK3重组腺病毒促进表柔比星诱导的人成神经细胞瘤SH-SY5Y细胞凋亡

      2008, 29(12):1460-1465. DOI: 10.3724/SP.J.1008.2008.01460

      摘要 (3159) HTML (0) PDF 534.54 K (2561)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构建人JNK3基因重组腺病毒,检测其对人成神经细胞瘤SH-SY5Y细胞增殖的影响;以表柔比星作为凋亡诱导剂,检测其对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以pDBLeu-JNK3质粒为模板PCR扩增人JNK3基因全长,构建重组穿梭载体pAdTrack-CMV-JNK3,线性化后与骨架载体pAdEasy-1在细菌BJ5183内同源重组,在HEK293细胞中进行病毒包装和扩增,经PCR方法鉴定后,用包装后的病毒上清感染人成神经细胞瘤SH-SY5Y细胞,Western印迹方法检测JNK3蛋白的表达;MTT实验检测其对细胞增殖的影响;流式细胞术和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表柔比星诱导的细胞凋亡情况。结果:核酸测序和PCR鉴定表明成功构建Ad-JNK3,终点稀释试验测定扩增的腺病毒滴度为6.5×1010 pfu/ml;Ad-JNK3在SH-SY5Y细胞中表达JNK3蛋白;MTT检测结果表明Ad-JNK3可抑制SH-SY5Y细胞生长,抑制率为28.08%;流式细胞术结果表明Ad-JNK3可明显促进表柔比星诱导的细胞凋亡,琼脂糖凝胶电泳可观察到DNA梯形条带。结论:重组腺病毒Ad-JNK3能显著抑制SH-SY5Y细胞增殖,促进表柔比星诱导的SH-SY5Y细胞凋亡,为研究JNK3的作用机制及将其用于人成神经细胞瘤的基因治疗提供了条件。

    • 人非小细胞肺癌血管内皮细胞的分离培养及鉴定

      2008, 29(12):1466-1469. DOI: 10.3724/SP.J.1008.2008.01466

      摘要 (2988) HTML (0) PDF 353.20 K (3556)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建立人非小细胞肺癌血管内皮细胞体外分离培养体系,研究其体外生长特性。方法:利用酶消化法分离出肺癌组织微血管片段,采用植块培养法培养原代内皮细胞,先后以局部消化法和差速黏附法进行纯化;应用光镜、免疫细胞化学及免疫荧光技术对所获得的人肺癌血管内皮细胞进行鉴定。结果:所获人非小细胞肺癌血管内皮细胞呈FⅧ-RAg、CD34阳性;电镜下生长状态良好、可传代培养。结论:本研究摸索并建立了人非小细胞肺癌血管内皮细胞的分离培养方法,所获人非小细胞肺癌血管内皮细胞对肿瘤血管生成及抗肿瘤药物的研究具有重要价值。

    • >病例报告
    • POEMS综合征伴真性红细胞增多症1例报告

      2008, 29(12):1469-1469. DOI: 10.3724/SP.J.1008.2008.01469

      摘要 (2604) HTML (0) PDF 143.78 K (2421) 评论 (0) 收藏

      摘要:

    • >论著
    • 新型去甲斑蝥素衍生物的设计合成及体外抗肿瘤活性

      2008, 29(12):1470-1474. DOI: 10.3724/SP.J.1008.2008.01470

      摘要 (3028) HTML (0) PDF 297.59 K (2875)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设计合成新型去甲斑蝥素衍生物,并研究其体外抗肿瘤活性。方法:以呋喃和马来酸酐为起始原料经多步反应合成去甲斑蝥素衍生物,化合物经1HNMR、ESI-MS和元素分析确证结构;用MTT法,首先对所有化合物进行抗乳腺癌细胞株4T1体外活性筛选,然后对活性较好的化合物7a和7c进一步作抗肺癌细胞株LLC和抗肝癌细胞株SK-HEP-1的活性检测,同时对这2种化合物进行对正常血管内皮细胞ABAE的损伤试验。结果:设计合成了18种新化合物。其中化合物7a 和7c对肿瘤细胞株有一定的抑制作用,而对正常细胞的损伤程度较低。结论:化合物7a 和7c对乳腺癌细胞株4T1、肺癌细胞株LLC和肝癌细胞株SK-HEP-1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尤其是化合物7c对正常内皮细胞ABAE的损伤比对照药去甲斑蝥素小得多,有进一步研究的价值。

    • 重组质粒pcDNA3.0-hugl-1转染结直肠癌细胞后生物学效应的观察

      2008, 29(12):1475-1478. DOI: 10.3724/SP.J.1008.2008.01475

      摘要 (3153) HTML (0) PDF 312.73 K (2755)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观察外源基因hugl-1转染对结直肠癌LS174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探讨hugl-1基因与结直肠肿瘤的相关性。方法:构建重组质粒pcDNA3.0-hugl-1,转染至结直肠癌细胞株LS174细胞中,RT-PCR、Western印迹检测转染后hugl-1 mRNA及蛋白的表达;通过软琼脂集落形成试验、划痕修复试验、细胞黏附试验及Transwell细胞侵袭试验等进一步对转染后LS174细胞增殖、黏附、运动和侵袭能力进行分析,并与空质粒载体及未转染LS174细胞作对照。结果:成功构建重组质粒pcDNA3.0-hugl-1;RT-PCR、Western印迹检测结果显示,重组体pcDNA3.0-hugl-1转染细胞株中hugl-1 mRNA及蛋白表达明显高于空载体转染及未转染组细胞(P<0.05)。重组体转染组细胞克隆形成率(32.23%)与未转染及空载体转染组细胞相比(35.76%、33.91%)无明显改变;重组体转染组LS174细胞克隆的迁移细胞数(82.14±7.62)明显低于空载体组(135.61±3.74)及未转染组细胞(142.37±6.12,P<0.05);转染后120 min,重组体转染组LS174细胞克隆黏附力明显高于空载体组及未转染组(P<0.05);重组体转染组穿膜细胞数(63.7±8.0)明显少于空载体组及未转染组(158.3±16.5、156.3±13.0,P<0.05)。结论:人hugl-1基因表达上调能降低结直肠癌细胞迁移运动和侵袭能力,增加细胞黏附能力,但对肿瘤细胞增殖能力无明显影响;其表达降低可使肿瘤细胞播散。

    • 多棘海盘车的化学成分

      2008, 29(12):1479-1482. DOI: 10.3724/SP.J.1008.2008.01479

      摘要 (3463) HTML (0) PDF 293.10 K (2389)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研究多棘海盘车正丁醇萃取部位的化学成分。 方法:利用溶媒萃取和多种色谱法,对多棘海盘车的正丁醇萃取部位化学成分进行分离,根据理化性质和现代波谱技术鉴定化合物的化学结构,并测试了其中5个化合物的生物活性。 结果:分离并鉴定了5个化合物,分别为多羟基甾体皂苷amurensoside D(Ⅰ)、色氨酸(Ⅱ)和3个硫酸甾醇,包括3β-O-硫酸酯化-6α,23β-二羟基-胆甾-9(11)-23-羰基-硫酸盐(Ⅲ)、3β-O-硫酸酯化-6α-羟基-胆甾-9(11),20(22)-二双键-23-羰基-硫酸盐(Ⅳ)和3β-O-硫酸酯化-6α-羟基-麦角甾-9(11)-双键-23-羰基-硫酸盐(Ⅴ)。 结论:化合物Ⅱ是首次从多棘海盘车中得到,化合物Ⅲ和Ⅴ对稻瘟霉菌P-2b显示较强的药理活性。

    • 3T高分辨MR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表面钙化与斑块稳定性的量化分析

      2008, 29(12):1483-1486. DOI: 10.3724/SP.J.1008.2008.01483

      摘要 (3171) HTML (0) PDF 300.38 K (2607)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通过3T高分辨MR扫描,分析颈动脉斑块的表面钙化与斑块表面溃疡和斑块内出血的关系。方法:使用3T MR扫描仪对颈动脉斑块患者进行局部高分辨扫描,分析51例患者的钙化斑块。共纳入183个层面,记录每一层面的表面钙化类型(点状、弧形或大片状)、钙化部位(边缘型、中央型)、同一或相邻层面有无斑块内出血和表面溃疡,使用χ2检验分别分析钙化类型和部位与斑块内出血及表面溃疡的关系。结果:183层表面钙化斑块中,122层伴斑块内出血(66.7%),86层可见表面溃疡(47%)。按钙化类型和部位划分后,158层为点状、弧形的不规则钙化,25层为大片状钙化;142层为边缘钙化,41层为中央钙化。不规则钙化组伴斑块内出血的几率显著高于大片状钙化组(72.8% vs 28%,P<0.01);边缘钙化组较中央钙化组更易伴斑块内出血(71.1% vs 51.2%,P<0.05)。然而,不规则钙化、边缘型钙化与大片状钙化、中央型钙化比较,表面溃疡的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表面钙化是斑块不稳定的重要因素之一,容易导致斑块内出血和溃疡形成;表面钙化的类型、部位对斑块的稳定性有重要影响。

    • 脑钠肽与心房颤动患者成功电复律后复发关系的meta分析

      2008, 29(12):1487-1490. DOI: 10.3724/SP.J.1008.2008.01487

      摘要 (3027) HTML (0) PDF 274.98 K (2248)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对脑钠肽与心房颤动患者成功电复律后复发的关系进行meta分析。方法:查阅Medline数据库、PubMed数据库、CNKI全文数据库1980年1月至2008年1月公开发表的文章,并辅以手工检索,采用RevMan4.2软件对纳入的试验结果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7篇文献资料,Meta分析结果表明心房颤动复发组脑钠肽浓度高于窦性心律维持组(SMD=0.82,95%CI 0.12~1.52),对总体效应进行假设检验得Z值为2.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结论:成功电复律后脑钠肽浓度高的心房颤动患者易复发,脑钠肽可作为心房颤动复发的预测指标之一。

    • >研究快报
    • 重组质粒pSUPER-HBs RNAi的构建及筛选

      2008, 29(12):1491-1494. DOI: 10.3724/SP.J.1008.2008.01491

      摘要 (3694) HTML (0) PDF 428.44 K (3216)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利用pSUPER-RNAi载体系统进行HBs RNAi序列的初步筛选和干扰效果鉴定。方法:设计并合成针对HBs基因区的3条siRNA(HBs-siRNA1、HBs-siRNA2、HBs-siRNA3),构建3种重组载体pSUPER-HBs-siRNA,与HBV质粒同时瞬转人胚肾293T细胞,72 h后观察转染效果,实时定量PCR和ELISA法鉴定3种干扰序列对HBs的干扰效果,筛选最佳干扰序列。结果:成功构建3种干扰质粒pSUPER-HBs-siRNA,能高效转染人胚肾上皮细胞293T,转染效率在70%以上;实时定量PCR和ELISA法结果均显示HBs-siRNA2可有效抑制HBs的表达,抵制率可达80%,而HBs-siRNA1、HBs-siRNA3干扰效果不显著,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成功构建3种干扰质粒pSUPER-HBs-siRNA,筛选出其中能有效抑制HBs基因表达的pSUPER-HBs-siRNA2序列,为后续研究奠定了基础。

    • 妊娠期接触糖皮质激素对子代大鼠海马SGK mRNA表达的影响

      2008, 29(12):1495-1498. DOI: 10.3724/SP.J.1008.2008.01495

      摘要 (3706) HTML (0) PDF 288.66 K (2443)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研究妊娠期大鼠接触糖皮质激素(GCs)对子代大鼠海马组织血清和糖皮质激素调节蛋白激酶(SGK)表达的影响,并初步探讨其可能原因。方法:根据大鼠发情周期进行合笼,次晨阴道涂片发现精子作为受孕0.5 d。孕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地塞米松组,每组10只。地塞米松组大鼠在妊娠第14 日起皮下注射地塞米松 0.1 mg/ (kg·d) ,对照组注射等量生理盐水。取出生后1、7和42 d的子代大鼠海马组织,采用real-time PCR法检测SGK和糖皮质激素受体(GR)mRNA表达情况。结果:地塞米松组子代出生时体质量明显低于对照组,随后出现追赶性生长;地塞米松组子代在出生后1、7、42 d,其海马组织SGK 和GR mRNA表达较对照组明显减少(P<0.05)。结论:妊娠晚期接触GCs可使子代大鼠海马SGK和GR的基础表达降低。

    • 腺相关病毒介导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基因体外转染兔结膜上皮细胞

      2008, 29(12):1499-1502. DOI: 10.3724/SP.J.1008.2008.01499

      摘要 (3694) HTML (0) PDF 427.04 K (3005)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研究2型重组腺相关病毒( recombinant adeno-associated virus 2,rAAV2)载体介导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基因(enhanced green fluorescent protein,EGFP) 对体外培养兔结膜上皮细胞的转染和表达情况,为后续研究提供依据。方法:体外培养兔结膜上皮细胞,rAAV2-EGFP 按感染复数(multiplicity of infection ,MOI)为104、105、106 转染第2代兔结膜上皮细胞,转染后第1 、3 、5 、7日倒置荧光显微镜下观察细胞中EGFP表达情况,计算转染率。MTT方法检测rAAV2-EGFP转染对细胞增殖的影响。结果:随着MOI值增大及转染时间延长,EGFP 表达效率逐渐增高,转染后第7~8日达到高峰并维持。MTT检测各MOI组与对照组差别无统计学意义。结论:rAAV2载体可以介导EGFP 基因高效稳定转染兔结膜上皮细胞,并且对细胞增殖无影响。

    • >综述
    • 超微超顺磁性氧化铁在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磁共振影像诊断中的应用

      2008, 29(12):1503-1506. DOI: 10.3724/SP.J.1008.2008.01503

      摘要 (3406) HTML (0) PDF 281.40 K (3490) 评论 (0) 收藏

      摘要:超微超顺磁性氧化铁(USPIO)作为磁共振对比剂具有血浆半衰期长、能够特异性结合巨噬细胞两个重要特性。相对于目前临床普遍使用的钆螯合物对比剂,USPIO对部分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断具有一些独特的优势,但仍有待进一步的临床研究确证。本文就近年来USPIO在部分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磁共振影像诊断中的应用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 >技术方法
    • 高效液相色谱法快速测定人参中8种主要皂苷类成分的含量

      2008, 29(12):1507-1510. DOI: 10.3724/SP.J.1008.2008.01507

      摘要 (3519) HTML (0) PDF 284.33 K (4103)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人参Panax ginseng C.A.Mey.中8种主要皂苷类成分的含量。 方法:人参药材以甲醇超声30 min提取。采用Agilent Zorbax SB-C18 色谱柱(3.0 mm×100 mm,3.5 μm),流动相为乙腈(A)和水(B),梯度洗脱;A相含量随时间的变化为18%~20%(0~14 min),20%~29%(14~20 min),29%(20~25 min),29%~37%(25~34 min),37%~55%(34~40 min);流速0.6 ml/min;检测波长203 nm;柱温25℃;进样量10 μl。 结果:8种人参皂苷Rb1、Rb2、Rb3、Rc、Rd、Re、Rf、Rg1在35 min内基线分离,线性良好(r=0.999 9)。方法学考察表明,日内日间精密度,最低检测限和定量限的范围均符合相关标准,加样回收率(n=3)分别为101.07%、98.72%、101.57%、101.71%、102.12%、99.58%、98.62%、100.12%。测定了3个厂家6个批次人参药材中8种人参皂苷的含量。结论:该方法快速简便,稳定可靠,可以用来对人参药材进行质量控制。

    • >短篇论著
    • 247例社区获得性肺炎的病原学分析

      2008, 29(12):1511-1514. DOI: 10.3724/SP.J.1008.2008.01511

      摘要 (2873) HTML (0) PDF 263.47 K (2358)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分析第二军医大学长征医院社区获得性肺炎(CAP)的病原学分布及常见细菌的耐药性,为CAP的经验治疗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03年9月至2006年12月间我院收治的247例社区获得性肺炎患者,采集痰、支气管吸出物和血标本,进行细菌学和非典型病原体的检测。结果:247例患者中,共有128例患者病原学检测阳性,混合感染20例(15.6%)。居前3位的病原体分别为肺炎支原体39例(26.4%),流感嗜血杆菌23例(15.5%),肺炎链球菌17例(11.5%),肺炎衣原体17例(11.5%)。同时应用PCR和血清学两种方法对标本进行非典型病原体的检测,肺炎支原体、肺炎衣原体和嗜肺军团菌的诊断符合率分别为84.6%(33/39)、23.5%(4/17)和14.3%(1/7)。就诊前有无使用抗菌药物对于苛养菌检出率的影响显著。结论:流感嗜血杆菌和肺炎链球菌仍是CAP最常见的致病细菌,但非典型病原体尤其是肺炎支原体感染在CAP中已占据重要地位。应用血清学检测方法联合PCR方法或尿抗原检测,可以增加非典型病原体检测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 熵指数在老年患者七氟醚或丙泊酚靶控输注诱导中的应用

      2008, 29(12):1514-1516. DOI: 10.3724/SP.J.1008.2008.01514

      摘要 (2886) HTML (0) PDF 236.65 K (2324)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熵指数在老年患者七氟醚吸入或丙泊酚靶控输注诱导时的应用价值。方法:拟行气管插管全麻的老年患者40例,ASA Ⅰ~Ⅱ级,年龄≥65岁,随机分为七氟醚组(S组)和丙泊酚组(P组),分别以七氟醚吸入和丙泊酚靶控输注诱导,诱导期间调节熵指数维持在40~50,记录诱导、插管前后的血流动力学变化。结果:两组患者各项参数在诱导后均下降,气管插管后又上升,P组平均动脉压(MAP)在插管前明显低于S组(P<0.01),两组各时点的RE及SE数值无统计学差异,两组患者气管插管前后血流动力学增加值ΔHR、ΔMAP与熵指数增加值ΔSE、ΔRE之间没有相关性。结论:对于老年患者,熵指数可以反映七氟醚或丙泊酚靶控输注麻醉诱导时的麻醉深度,但不能准确预测气管插管时的心血管反应。

    • 外源性血管紧张素Ⅱ在体灌注对大鼠肺泡屏障的损伤作用及机制

      2008, 29(12):1517-1520. DOI: 10.3724/SP.J.1008.2008.01517

      摘要 (2835) HTML (0) PDF 311.62 K (2941)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观察外源性血管紧张素(Ang)Ⅱ灌注大鼠气道对肺上皮屏障的损伤作用,并探讨其可能的损伤机制。方法:Wistar大鼠随机分为5组:PBS对照组、Ang 6、20 h组、Ang+zVAD-fmk组、Ang+氯沙坦组(n=10),各组大鼠分别经气管灌注PBS、Ang(10 μmol/L)磷酸盐缓冲溶液、Ang(10 μmol/L)+zVAD-fmk(60 μmol/L)、Ang+氯沙坦(losartan,100 μmol/L),另设10只大鼠不作任何处理作为空白对照组。大鼠经气管灌入相应溶液后在体灌洗动物肺脏,测定灌洗液中的血红蛋白(Hb)和灌洗肺前由静脉注入的荧光物质(BODIPY)标记的白蛋白含量,判断肺损伤;取肺组织标本进行病理学观察;采用末端脱氧核苷酸转移酶标定法(TUNEL)和抗caspase 3免疫标定方法检测肺泡上皮细胞凋亡。结果:灌注Ang 6 h后,支气管和肺泡上皮细胞内标定的断裂DNA片段(P<0.05)和活性caspase 3(P<0.01)显著增加,但单纯灌注磷酸盐缓冲溶液没有作用;同时灌注caspase抑制剂zVAD-fmk或Ang受体1阻断剂氯沙坦均阻断Ang对DNA 和caspase 3的作用。灌注Ang 6 h后,肺泡灌洗液中荧光标定的白蛋白含量(P<0.01)和Hb含量(P<0.05)亦显著增加;zVAD-fmk或氯沙坦亦阻断支气管肺泡灌洗液中荧光白蛋白含量和Hb含量的变化。结论:在体大鼠呼吸道内灌注外源性Ang可介导肺泡上皮细胞凋亡;Ang诱导的在体肺泡上皮细胞凋亡可能与Ang受体1亚型介导的激活caspase 3信号转导通路有关。

    • 经尿道双极等离子前列腺切除术治疗良性前列腺增生的疗效评价

      2008, 29(12):1520-1522. DOI: 10.3724/SP.J.1008.2008.01520

      摘要 (3019) HTML (0) PDF 241.32 K (2269)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比较经尿道双极等离子前列腺切除术(bipolar plasmakinetic resection of prostate,PKRP)与传统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transurethral resection of the prostate,TURP)治疗良性前列腺增生(BPH)的疗效,评价PKRP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12月至2008年6月我院收治的156例采用PKRP治疗的BPH患者临床资料(PKRP组),观察手术前后最大尿流率(Qmax)和IPSS(international prostate symptom score)评分的变化,并与同期采用传统TURP术式的140例BPH患者(TURP组)进行比较。两组患者年龄、病程均无统计学差异,具有可比性。结果:两组患者手术过程顺利,均未发生术中转开放手术的事件。PKRP组患者手术时间、切除前列腺组织的质量与TURP组无统计学差异;PKRP组术中出血量明显少于TURP组,PKRP组前列腺包膜切穿率、TURP综合征发生率、尿失禁发生率均明显低于TURP组(均P<0.05)。术前两组患者Qmax、IPSS评分无统计学差异;术后3个月,两组患者Qmax均明显高于术前,IPSS评分均明显降低(P<0.05),而两组间各指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PKRP术治疗BPH与TURP疗效相当,能部分解决TURP术出血量多、TURP综合征发生率高的缺陷,值得在基层医院推广使用。

    • 手术联合术后大范围放疗治疗双侧颈部淋巴结不明来源转移性鳞癌的疗效分析

      2008, 29(12):1523-1525. DOI: 10.3724/SP.J.1008.2008.01523

      摘要 (2490) HTML (0) PDF 223.00 K (2188)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不明来源的双侧颈部淋巴结转移性鳞癌的治疗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1990年~2003年我院收治的50例双侧发病原发灶不明的颈部淋巴结转移性鳞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不同治疗手段的效果。50例患者男性44例,女性6例,年龄29~73岁,中位年龄52.5岁;临床分期:N2c占64% (32/50),N3占36% (18/50)。30例患者行双颈淋巴结清扫术。50例患者均行放疗,剂量为50~66 Gy,全颈部放疗22例,行颈面部和(或)颈胸部联合放疗28例,治疗后总体的5年生存率为36%(18/50)。结果:30例患者行双侧颈淋巴结清扫术后配合放疗5年生存率及局部肿瘤复发控制率分别为46.7%及86.7%,明显高于单纯放疗患者20%及45%(P<0.05)。行颈面和(或)胸部联合放疗的患者5年生存率及原发灶肿瘤控制率均高于行全颈部放疗的患者(42.8%、92.9% vs 27.3%、68.2%,P<0.05)。结论:不明原发灶的双侧颈部淋巴结转移性鳞癌手术联合术后放疗能提高患者生存率,若无法手术应扩大放疗照射范围以提高生存率。

    • LC-MS/MS测定人血浆中替米沙坦的浓度

      2008, 29(12):1525-1527. DOI: 10.3724/SP.J.1008.2008.01525

      摘要 (3143) HTML (0) PDF 275.74 K (2498)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建立测定人血浆中替米沙坦浓度的LC-MS/MS方法,并用该法研究替米沙坦片在健康人体内的药代动力学。 方法:采用LC-MS/MS测定人血浆中不同时间点替米沙坦的浓度,以地西泮为内标,血浆样品用乙腈沉淀蛋白,色谱柱为Agilent Zorbax SB-C18 (100 mm×2.1 mm,3.5 μm),流动相为乙腈-0.3%甲酸水溶液(55∶45),流速0.3 ml/min,柱温30℃。 结果:替米沙坦的线性范围为2.5~500 ng/ml (r=0.995 7),最低定量限为2.5 ng/ml(S/N>10),日内和日间RSD<8%。 结论:本法操作简单,选择性好,灵敏度高,适用于替米沙坦的人体药代动力学研究。

    • 不同血液净化方式对晚期氧化蛋白产物的清除及其对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

      2008, 29(12):1528-1530. DOI: 10.3724/SP.J.1008.2008.01528

      摘要 (2638) HTML (0) PDF 258.84 K (2658)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观察不同血液净化方式对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患者体内晚期氧化蛋白产物(AOPP)的清除,及相应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和动脉粥样斑块的变化,探讨AOPP、血液净化方式与动脉粥样硬化之间的关系。方法:将72例尿毒症患者按不同血液净化方式分为:单纯血液透析(HD)组,血液透析联合血液滤过(HD+HDF)组,血液透析联合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HD+CRRT)组。检测单次HD、HDF和CRRT治疗对AOPP的清除能力,并在12个月治疗前后测定3组患者血清AOPP、IL-6、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及作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同时设健康对照组。结果:HD组患者血清AOPP、IL-6、MCP-1、hs-CRP水平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01);HD+CRRT组治疗后血清AOPP水平显著下降(HD 136.24 vs 212.01 μmol/L ,P<0.001;CRRT 118.76 vs 208.91 μmol/L,P<0.001);治疗12个月后各组血液净化前血清AOPP水平比较,HD组升高(由196.24 μmol/L升至264.86 μmol/L,P<0.01),HD+HDF组和HD+CRRT组无显著差异; HD+HDF和HD+CRRT治疗的MHD患者12个月后颈动脉IMT低于HD治疗组(P<0.05),同时粥样硬化斑块的面积小于HD治疗组;Pearson检测显示MHD患者血清AOPP水平与颈动脉IMT、动脉粥样斑块面积呈显著正相关(r=0.79,r=0.67,P均<0.01)。结论:HD辅以HDF和CRRT治疗能显著清除AOPP,改善MHD患者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及发展。

    • 应用TOPSIS法综合评价医院医疗工作质量的变化

      2008, 29(12):1531-1533. DOI: 10.3724/SP.J.1008.2008.01531

      摘要 (2618) HTML (0) PDF 226.72 K (2099)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应用加权TOPSIS法对医院医疗工作质量作出客观评价,为医院管理部门制定决策提供依据。方法::应用加权TOPSIS法从医疗工作量、医疗质量和医疗效率3个方面对我院1998~2007年工作质量进行综合评价和分析。结果:评价结果与医院的实际情况相符,2007年最佳,1998年最差。结论:TOPSIS法具有计算简便、结果合理、应用灵活的特点,适宜在不同级别、不同层次的医院推广使用。

    • >短篇报道
    • 双向双层分离法对除皱术中面神经颞支的保护作用

      2008, 29(12):1534-1535. DOI: 10.3724/SP.J.1008.2008.01534

      摘要 (2451) HTML (0) PDF 156.68 K (2164) 评论 (0) 收藏

      摘要:

    • 慢性泪囊炎伴鼻部疾病及解剖异常的临床分析

      2008, 29(12):1535-1536. DOI: 10.3724/SP.J.1008.2008.01535

      摘要 (2763) HTML (0) PDF 164.08 K (2412) 评论 (0) 收藏

      摘要:

本期文章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

重要通知
友情提醒: 近日发现论文正式见刊或网络首发后,有人冒充我刊编辑部名义给作者发邮件,要求添加微信,此系诈骗行为!可致电编辑部核实:021-81870792。
            《海军军医大学学报》编辑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