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8年第29卷第3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专家论坛
    • 氢——一种内源性抗氧化剂

      2008, 29(3):0233-0235. DOI: 10.3724/SP.J.1008.2008.00233

      摘要 (3052) HTML (27) PDF 0.00 Byte (1859)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最近Ohsawa等报道,呼吸氢气能通过抗氧化作用,减少动物脑和肝缺血再灌注引起的细胞凋亡。实际上,人和动物消化道内许多正常细菌能产生氢气,这些氢气可被消化道吸收进入血液循环。考虑到小鼠部分器官内氢气水平已达到产生抗氧化作用的浓度,我们认为,氢是一种内源性抗氧化物质。

    • >论著
    • 不同配比羟基磷灰石/胶原海绵复合物作为组织工程支架材料的比较

      2008, 29(3):0236-0240. DOI: 10.3724/SP.J.1008.2008.00236

      摘要 (2602) HTML (29) PDF 0.00 Byte (2651)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选用不同配比羟基磷灰石和胶原海绵制备成复合材料,研究其结构和生物学特性,为构建组织工程人工胸壁支架材料提供实验依据。方法:按质量比11和12制备不同配比羟基磷灰石/胶原海绵复合材料,纯胶原海绵作为对照,进行扫描电镜检查,观察材料结构特性;进一步进行体内植入试验,通过大体标本检查及组织学检查观察植入材料生物相容性和降解性能。结果:纯胶原海绵呈三维网状结构,胶原蛋白呈细纤维丝状,结构蓬松,强度差;植入体内2周内多孔海绵结构破坏,4周完全降解吸收。12配比羟基磷灰石/胶原海绵复合材料羟基磷灰石粉末与胶原蛋白完全混合均匀,孔径大小100~400 μm;植入体内后生物相容性良好,4周时仍保持多孔结构,8周降解吸收。11配比复合材料羟基磷灰石粒子团聚成块,植入体内可见明显钙磷颗粒聚集,组织反应相对较大。结论:胶原海绵复合一定比例羟基磷灰石后,结构改善,孔径大小适中,在体内保持结构时间及降解时间延长,生物相容性良好,具备开发应用价值,可作为支架材料应用于组织工程人工胸壁的研究。

    • >病例报告
    • 强的松联合来氟米特治疗HBV抗体阳性肾病综合征的安全性观察1例报告

      2008, 29(3):0240-0240. DOI: 10.3724/SP.J.1008.2008.00240

      摘要 (2260) HTML (28) PDF 0.00 Byte (2049) 评论 (0) 收藏

      摘要:1临床资料患者男性,46岁。因双下肢出现“紫癜”、水肿、蛋白尿26 d于2003年2月21日入院。9年前曾有“乙肝”史,未治“自愈”。入院时皮疹已完全消退。查体除双下肢水肿外无明显异常发现。尿常规:蛋白5.00 g/L,RBC 150/μl(15~20/HP);WBC 25/μl(5~8/HP);24 h尿蛋白定量7.92 g。Alb 25 g/L,Glo 27 g/L,ALT 20 IU/L,AST 14 IU/L;T-ch 7.78 mmol/L,TG 1.60 mmol/L。HBsAg(,HBsAb+,HBeAg-,HBeAb+,HBcAb+;PCR HBV DNA(-)。BUN 2.7 mmol/L,Scr 77 μmol/L,Glu 4.9 mmol/L。血常规:WBC 5.1×109/L,RBC 4.9×109/L,Hb 158 g/L,Plt 93×109/L; IgG 5.86 g/L,IgA 2.63 g/L,IgM 1.56 g/L,C3 1.31,C4 0.43。X线胸片、心电图均未见异常。B超:右肾10.7 cm×4.9 cm,左肾11.7 cm×5.5 cm。未见明显异常。肾穿刺活检结果:光镜下见肾小球毛细血管襻不规则增厚。系膜区呈局灶节段性分布的轻度至重度增宽伴系膜细胞轻度至中度增生;数个节段可见单个核、多形核细胞浸润伴明显球囊粘连及小新月体形成;血管襻系膜区可见团块状嗜复红蛋白。肾小管上皮细胞颗粒变性,刷状缘脱落,管腔轻度扩张,小片萎缩。间质散在及1处小片状炎细胞浸润。小动脉未见明显异常。免疫荧光:IgA()在系膜区沉积。IgG、 IgM、C3、C1q均阴性。免疫酶标:HBsAg-、HBcAg-、CoⅣ均阴性。电镜下肾小球基底膜未见增厚,毛细血管襻腔内可见多形核细胞浸润。上皮细胞胞质空泡变性。系膜区节段性轻度至中度增宽,细胞增生不明显。间质可见少量炎细胞浸润。病理诊断为:继发性IgA肾病,紫癜肾炎。[第一段]

    • >论著
    • p38MAPK对大鼠肾小球系膜细胞表达NF-κB和COX-2的调控

      2008, 29(3):0241-0244. DOI: 10.3724/SP.J.1008.2008.00241

      摘要 (2571) HTML (25) PDF 0.00 Byte (1683)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p38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p38 mitogen-activated protein kinase,p38MAPK)、核因子-κB (nuclear factor-κB,NF-κB ) 和环氧化酶-2 (cyclooxygenase-2,COX-2)之间的关系,从而研究p38MAPK和NF-κB、COX-2在糖尿病肾病中的作用机制。方法:分别以一定浓度的高葡萄糖(25 mmol/L)、高胰岛素(100 mmol/L)、过氧化氢(100 μmol/L)和糖基化终产物(100 mg/L)孵育大鼠肾小球系膜细胞系HBZY-1一定时间;先分别以一定浓度的p38MAPK特异抑制剂SB203580(10 μmol/L)预处理细胞系HBZY-1,再给予上述4种因素孵育细胞系HBZY-1,观察细胞系HBZY-1 p38MAPK、NF-κB和COX-2的表达。结果:高葡萄糖、高胰岛素、过氧化氢和糖基化终产物均可独立激活p38MAPK,使其磷酸化表达量增加,NF-κB、COX-2表达也明显增加,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SB203580预处理后,NF-κB、COX-2表达显著降低,与相应刺激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p38MAPK可通过激活NF-κB、COX-2而诱导DM时肾脏的损害, p38MAPK和NF-κB、COX-2在糖尿病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可能起重要作用。

    • 经颅磁刺激对帕金森病小鼠黑质区多巴胺能神经元及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表达的影响

      2008, 29(3):0245-0249. DOI: 10.3724/SP.J.1008.2008.00245

      摘要 (2450) HTML (29) PDF 0.00 Byte (261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观察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对帕金森病(PD)小鼠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及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表达的影响,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32只雄性C57BL/6J小鼠随机分为生理盐水(NS)、PD模型(PD)、假刺激(s-rTMS)及磁刺激(rTMS)组,每组8只。后3组采用1-甲基-4-苯基-1,2,3,6-四氢吡啶(MPTP)皮下注射建立PD小鼠模型。rTMS组鼠每天接受1 Hz、1 T 的rTMS治疗(共5个序列,25脉冲/序列),疗程为2周。经rTMS干预后,免疫组织化学检测黑质(SN)区酪氨酸羟化酶(TH)和BDNF的表达变化,并借助图像分析系统进行定量分析。结果:PD组酪氨酸羟化酶免疫组化阳性(TH-ir)和BDNF免疫组化阳性(BDNF-ir)细胞计数、校正光密度值(CD)较NS组减少(P<0.01);rTMS组TH-ir和BDNF-ir、CD值较PD组和s-rTMS组增加(P<0.05);s-rTMS组与PD组间以上指标无统计学差异。相关分析显示黑质区TH-ir与BDNF-ir细胞计数呈正相关(r=0.949,P<0.01),相应的CD值比较亦呈正相关(r=0.880,P<0.01)。结论:rTMS对PD小鼠模型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具有保护作用,而上调黑质区BDNF的表达可能是其作用机制之一。

    • 瘦素对肠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外周血TNF-α和IL-10表达及小肠局部病理损伤的影响

      2008, 29(3):0250-0253. DOI: 10.3724/SP.J.1008.2008.00250

      摘要 (2970) HTML (25) PDF 0.00 Byte (2109)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瘦素(leptin)对于大鼠肠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建立大鼠肠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99只Wistar大鼠随机分成11组:假手术组(sham)、肠缺血45 min再灌注15 min组(I45R15)、I45R30、I45R60、I45R180、I45R360、和相应时间点的leptin(0.2 mg/kg)治疗组,每组9只。检测再灌注不同时间点大鼠血清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0(IL-10)水平的动态变化,并观察小肠组织病理学的变化。结果:与假手术组相比,肠缺血再灌注组血清中TNF-α随着时间变化显著升高,IL-10水平也高于假手术组(P<0.05),病理显示肠道明显损伤;与肠缺血再灌注组相比,Leptin治疗后血清中的TNF-α水平显著降低,IL-10水平显著升高,小肠组织损伤明显减轻(P<0.05)。结论:Leptin可通过下调血清中TNF-α、上调IL-10水平减轻肠缺血再灌注损伤对大鼠肠道的局部损伤。

    • 稳定表达可诱导共刺激分子CHO细胞株的筛选及其生物学活性鉴定

      2008, 29(3):0254-0258. DOI: 10.3724/SP.J.1008.2008.00254

      摘要 (3525) HTML (27) PDF 0.00 Byte (2885)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构建携带人可诱导共刺激分子(inducible costimulator molecule,ICOS)基因的重组逆转录病毒载体,筛选稳定表达ICOS蛋白的CHO细胞株,并对其生物学活性进行鉴定。方法:RT-PCR法从人PBMC中获取ICOS cDNA,定向克隆到逆转录病毒载体上,制备逆转录病毒重组体pMSCV-ICOS;经病毒包装细胞包装后抗性筛选出产高滴度病毒的细胞株,用高滴度病毒上清感染CHO细胞,抗性筛选出稳定表达细胞株。将CHO-ICOS细胞和PBMC以不同比例(11、12、15、110)共培养,加入亚刺激剂量(200 ng/ml)的抗人CD3抗体,采用3H-TdR掺入法检测PBMC的增殖,流式细胞仪检测T细胞表面活化分子CD25表达情况,并以CHO-pMSCV细胞和PBMC以 11比例共培养作为阴性对照以及未处理的PBMC作为空白对照。结果:成功构建逆转录病毒重组体pMSCV-ICOS,筛选出稳定表达ICOS蛋白的CHO细胞株。3H-TdR掺入法和流式细胞仪检测结果表明,与阴性对照及空白对照相比,CHO-ICOS细胞与PBMC共培养能抑制CD3抗体诱导的PBMC增殖及活化(P<0.05或P<0.01),细胞比例为11时抑制率最大,分别为(68±5.9)%、(44.08±3.26)%。结论:成功建立具有生物学活性的膜稳定表达人ICOS蛋白的CHO细胞株,为今后研究奠定了基础。

    • 两种促进烫伤小鼠愈合的融合肽

      2008, 29(3):0259-0265. DOI: 10.3724/SP.J.1008.2008.00259

      摘要 (2840) HTML (27) PDF 0.00 Byte (3045)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观察设计合成的两种融合肽对小鼠烫伤的疗效。方法:针对烫伤经历炎症反应、感染、而后细胞增殖修复的特点,选择相应的氨基酸序列人工合成两种融合肽M-Tα1 和 M-T508,将其应用于深Ⅱ度烫伤的小鼠模型上,观察愈合情况。同时,为了在微观领域证实愈合情况,选择了6个检测指标,包括:利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烫伤皮肤组织中Ⅰ型胶原、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和细胞角蛋白(CK)的表达;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烫伤小鼠血清中TNF-α的含量变化和伊文思蓝(Evans blue)染色检测烫伤皮肤组织中血管通透性的改变。结果:两组用药组比对照组创伤愈合时间提前1周左右;免疫组化结果显示两组用药组第10天Ⅰ型胶原、VEGF、PCNA和CK都呈阳性表达,而同时相的对照组各个指标则是阴性结果。烫伤组织TNF-α的ELISA检测和血管通透性的Evans blue检测则印证了我们所合成的融合肽有抗炎、抗渗作用。结论:设计合成的两种融合肽对烫伤小鼠均有明显加快愈合的作用。

    • 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组织黏蛋白MUC1、MUC2的表达及意义

      2008, 29(3):0266-0270. DOI: 10.3724/SP.J.1008.2008.00266

      摘要 (2644) HTML (27) PDF 0.00 Byte (2401)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观察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组织黏蛋白MUC1、MUC2 的表达,探讨其可能的临床意义。方法:免疫组织化学EnVision两步法检测MUC1、MUC2蛋白在18例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IPMN)和9例胰腺导管腺癌组织中的表达。结果:18例IPMN中有4例表达MUC1,占总数的22%,其中包括1例侵犯周围组织的IPMC;9例胰腺导管腺癌全部表达MUC1,占总数的100%,两者间有统计学差异(P<0.01)。18例IPMN中有17例表达MUC2蛋白,占总数的94.4%;9例胰腺导管腺癌中有1例表达MUC2蛋白,占总数的11.1%,两者间有统计学差异(P<0.01)。不同类型IPMN(IPMA、IPMB、IPMC)中MUC2蛋白表达率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IPMN肿瘤组织MUC2蛋白高表达,且表达强度与病理分型相关;MUC1蛋白值得进一步研究作为判断IPMN良恶性的参考指标。

    • >短篇报道
    • 血管造影剂诱发急性肾损害22例临床分析

      2008, 29(3):0270-0270. DOI: 10.3724/SP.J.1008.2008.00270

      摘要 (2295) HTML (32) PDF 0.00 Byte (1818)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本研究回顾性分析我院1990年1月至2007年4月行血管造影检查的386例患者中发生造影剂肾损害的临床资料,探讨造影剂诱发心急生肾损害(CIN)的影响因素。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22例患者中男性15例,女性7例,平均年龄(64.5±13.0)岁。原发病:尿路结石8例,糖尿病4例,脑血管病2例,冠心病5例,慢性肾盂肾炎1例,肾结核2例。5例因合并尿路及肺部感染,使用第二、三代头孢及氨基糖苷类抗生素治疗1周左右;5例因水肿使用袢利尿剂;脑血管病2例造影前均使用甘露醇治疗近1周。所有病例于造影前检查尿常规、肾功能均在正常值范围。造影剂为碘海醇。CIN诊断标准:造影术后48~72 h血肌酐(Scr)较造影前基础水平升高≥25%,或升高≥44.2 μmol/L。 ......

    • >论著
    • 血小板反应素-1的表达与胰腺癌转移及预后

      2008, 29(3):0271-0275. DOI: 10.3724/SP.J.1008.2008.00271

      摘要 (2583) HTML (28) PDF 0.00 Byte (2152)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血小板反应素-1(TSP-1)在胰腺癌转移及预后评价中的价值。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74例胰腺癌组织和16例其他胰腺组织(6例正常胰腺组织、4例慢性胰腺炎组织、6例癌旁正常胰腺组织)中TSP-1的表达与分布,所得数据用SPSS 11.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分析胰腺癌组织中TSP-1表达对判断胰腺癌转移及预后的价值。结果:TSP-1在胰腺癌组织中的表达明显高于正常胰腺及慢性胰腺炎组织(P<0.05)。不同肿瘤分期、不同肿瘤大小、有无淋巴结转移、有无神经浸润胰腺癌患者TSP-1表达有统计学差异(P<0.05);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显示,TSP-1表达与肿瘤分期、神经浸润密切相关。Kaplan-Meier方法和Log-rank检验分析显示,TSP-1表达、淋巴结转移、神经浸润、肿瘤分期与肿瘤术后生存率相关;多变量COX风险模型分析显示,神经浸润、淋巴结转移与肿瘤生存预后直接相关,而TSP-1表达不是直接相关因素。结论:TSP-1可以作为判断胰腺癌是否转移的指标,对判断胰腺癌预后有一定临床价值。

    • 溃疡性结肠炎病变范围与临床、内镜和病理特点的关系

      2008, 29(3):0276-0279. DOI: 10.3724/SP.J.1008.2008.00276

      摘要 (2642) HTML (27) PDF 0.00 Byte (1916)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病变范围与临床、内镜和病理特点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75例UC的临床、内镜和病理资料,包括远端型结肠炎17例(22.67%),左半结肠炎27例(36%),广泛性/全结肠炎31例(41.33%)。结果:不同病变范围UC组间,患者的性别和发病年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各种主要临床表现和并发症的发生率随病变范围扩大而增加,其中贫血、低蛋白血症和肠外表现的发生率组间差异显著(P<0.05)。UC病变范围与临床严重度(r=0.418,P<0.001)和内镜下活动度(r=0.239,P=0.039)呈正相关。肠上皮不典型增生的发生率在全结肠炎组显著高于远端型结肠炎组和左半结肠炎组(P<0.05)。结论:UC病变范围与其临床、内镜和病理特点有关,与临床严重度和内镜下活动度呈正相关。

    • 眼眶影像学新五分区对眼眶占位性病变的诊断价值

      2008, 29(3):0280-0285. DOI: 10.3724/SP.J.1008.2008.00280

      摘要 (2625) HTML (26) PDF 0.00 Byte (2531)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眼眶影像学新五分区在眼眶占位性病变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74例眼眶占位性病变患者的临床及影像资料,按眼眶影像学新五分区法(眼球区、视神经鞘区、肌锥内区、肌锥外区、骨膜外区)对其分布进行统计分析,探讨新五分区法下眼眶占位性病变的分布规律。结果:374例患者中血管瘤最常见,占总病例数的34.75%(130/374),其中79.23%(103/130)分布于肌锥内区。淋巴瘤分布以锥外单区域为主,炎性假瘤的分布多见于混合区域(χ2=13.63,P<0.001)。病例数超过10例的眼眶占位性病变各区的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良、恶性病变在肌锥内区、外区及混合型的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内/外=66.53,P<0.001;χ2内/混=88.17,P<0.001;χ2外/混=5.078,P=0.024<0.05)。肌锥内区良性病变(99.18%,121/122)>肌锥外区(56.12%,78/139)>混合型(36.96%,17/46);恶性肿瘤混合型(63.04%,29/46)>肌锥外区(43.88%,61/139)>肌锥内区(0.82%,1/122)。结论:眼眶影像学新五分区下各分区眼眶占位性病变的分布具有一定的规律,新五分区法有助于眼眶占位性病变的诊断。

    • 盐酸戊乙奎醚对油酸诱导大鼠急性肺损伤作用的影响

      2008, 29(3):0286-0289. DOI: 10.3724/SP.J.1008.2008.00286

      摘要 (2559) HTML (28) PDF 0.00 Byte (2183)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观察雾化吸入和静脉注射盐酸戊乙奎醚对油酸诱导大鼠急性肺损伤(acute lung injury,ALI)的影响,并对雾化吸入和静脉用药途径的效果进行比较。方法:采用静脉注射油酸复制ALI大鼠模型。将40 只SD 大鼠随机分为4 组:空白对照组(Ⅰ组)、ALI组Ⅱ组)、盐酸戊乙奎醚雾化吸入治疗组(Ⅲ 组)和盐酸戊乙奎醚静脉注射治疗组(Ⅳ组)。实验过程中每隔60 min记录大鼠血压(BP)、肺动脉压(PAP),气道压力(airway pressure,Paw)并且检验动脉以及混合静脉血气。注射油酸240 min后检测肺湿干比(W/D),测定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 alpha, TNF-α)水平。结果:Ⅲ、Ⅳ组较之Ⅱ组能够缓解由于注射油酸引起的PAP、Paw升高和PaO2/FiO2下降,Ⅲ组缓解更为明显(P<0.05)。Ⅲ、Ⅳ组W/D,血清TNF-α均比Ⅱ组降低,Ⅲ组降低更为明显(P<0.05)。结论:盐酸戊乙奎醚能够缓解油酸引起的ALI多项指标,相同剂量条件下雾化吸入较之静脉注射途径对ALI有更好的治疗作用。

    • 可调控式颈椎融合固定器实验山羊模型的建立

      2008, 29(3):0290-0293. DOI: 10.3724/SP.J.1008.2008.00290

      摘要 (2610) HTML (27) PDF 0.00 Byte (1867)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建立可调控式融合固定器(AC-AFF)的实验山羊颈椎模型,并与其他颈椎重建方法的手术时间、出血量以及术后动物进食及恢复活动的时间作比较。方法:18只实验山羊随机分为3组,每组6只,分别施以AC-AFF、钢板+钛网、钢板+髂骨块植入,均切除一个颈椎椎体。详细记录每只山羊手术所用时间、手术中出血量,以及术后开始进食及活动时间,采用方差分析比较各项观察指标的平均值。结果:动物实验中所有山羊均成活,手术切口感染1例,为钛网+钢板组,使用青霉素5 d后痊愈;不全瘫2例,为植骨块+钢板组,前蹄不能站立,不影响跪姿进食,未予特殊处理,1周后开始站立,但行走蹒跚,2周后均完全恢复正常活动。施行C3椎体切除4例(AC-AFF及钛网+钢板组各2例),其余均为C4椎体切除。统计学比较显示AC-AFF组手术时间最短(P<0.01),钛网+钢板组及髂骨块+钢板组间无统计学差异;手术中出血量AC-AFF组与钛网+钢板组间无统计学差异,髂骨块+钢板组出血量高于前两组(P<0.01)。结论:AC-AFF较钛网+钢板及髂骨块+钢板操作简便,手术中出血量少,手术时间短,术后动物并发症少,恢复进食及活动早。

    • 腺病毒介导胸苷激酶基因联合α-IFN治疗肾癌的实验研究

      2008, 29(3):0294-0297. DOI: 10.3724/SP.J.1008.2008.00294

      摘要 (2372) HTML (26) PDF 0.00 Byte (1793)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腺病毒介导的单纯疱疹病毒1型胸苷激酶(TK)基因联合α-IFN对肾癌生长的抑制作用。方法:含TK基因的重组腺病毒感染人肾癌细胞株786-0,加用无环鸟苷(GCV) 或联用α-IFN,用噻唑蓝(MTT)方法观察杀伤效应。建立786-0裸鼠皮下移植瘤模型,瘤内注射腺病毒及腹腔注射GCV (50 mg/kg),联合α-IFN时行瘤内注射,用药后观察肿瘤生长情况。结果:在对感染腺病毒的786-0细胞的体外杀伤实验中,TK+GCV组的细胞存活率为(68.57±1.41)%,α-IFN组的细胞存活率为(68.65±1.45)%,TK+GCV+α-IFN组细胞存活率为(35.07±1.43)%( P=0.000),两者之间有协同效应。在786-0裸鼠移植瘤模型中,TK+GCV联合α-IFN能够显著抑制肿瘤的生长。结论:腺病毒为载体的自杀基因TK加前体药GCV联合α-IFN应用对人肾癌细胞的体内、外治疗效果明显。

    • 对萼猕猴桃根与茎的比较研究

      2008, 29(3):0298-0302. DOI: 10.3724/SP.J.1008.2008.00298

      摘要 (2833) HTML (26) PDF 0.00 Byte (209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对对萼猕猴桃的根与茎进行比较研究,为扩大对萼猕猴桃的用药部位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对其根与茎从性状、理化性质、有效成分含量、药理作用方面进行比较研究。结果:两者都呈生物碱、皂苷阳性反应;紫外-可见吸收光谱都存在280 nm吸收峰;水浸出物得率分别为5.35%、5.68%;dihydrodehydrodiconiferyl alcohol含量分别为0.005 01%、0.006 41%;对HL60肿瘤细胞株的IC50分别为62.39 mg和75.51 mg,对K562白血病细胞株的IC50分别为70.47 mg和77.46 mg,对小鼠皮下移植H22肿瘤的抑制率分别为50.09%和44.52%;两者的自由基清除能力和还原作用相近;两者都不具有镇痛作用。结论:两者除性状差异显著外,在理化性质、有效成分含量、药理作用方面,茎与根的总体情况相近,茎代替根入药具有较高的可行性。

    • HPLC法测定大鼠组织中的桂利嗪

      2008, 29(3):0303-0305. DOI: 10.3724/SP.J.1008.2008.00303

      摘要 (2333) HTML (26) PDF 0.00 Byte (1927)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建立大鼠组织中桂利嗪的HPLC测定法,用于小剂量尾静脉注射给药后测定桂利嗪在大鼠组织中分布。方法:组织样品加NaOH碱化,以甲基叔丁基醚提取,采用Hypersil C18 柱,甲醇-水- 冰醋酸-三乙胺(70300.60.4)为流动相,254 nm波长处检测,测定了尾静脉给药2 mg/kg桂利嗪注射液后在SD大鼠心、肝、脾、肺、肾、胃、小肠、脑、脂肪、睾丸等10个组织脏器中的分布情况。结果:肝组织样品最低检测限0.02 μg/ml,线性范围0.05~2 μg/ml,小肠组织样品最低检测限0.02 μg /ml,线性范围0.05~1 μg/ml,符合生物样品分析要求。桂利嗪广泛地分布于大鼠的多个组织脏器中,其中肺部浓度最高。结论:本法简便、准确、灵敏,适合桂利嗪临床前药代动力学组织分布研究。

    • 先天性心脏病合并肺动脉高压住院构成及临床特征分析

      2008, 29(3):0306-0310. DOI: 10.3724/SP.J.1008.2008.00306

      摘要 (3447) HTML (27) PDF 0.00 Byte (1937)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旨在从我院先天性心脏病(CHD)并发肺动脉高压(PAH)的住院构成及临床表现,了解CHD住院患者合并PAH的患病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001年1月至2007年7月间我院收治的3 674例CHD患者中确诊PAH的238例患者。结果:近6年我院CHD住院患者3 674例中并发PAH 238例(6.48%),包括房间隔缺损(ASD)中的10.8%、室间隔缺损(VSD)中的2.81%、动脉导导管未闭(PDA)中的5.57%及其他复杂类型中的19.6%。平均年龄(45.6±17.7)岁,(40~60)岁占49.6%,女性165例(69.3%),主要构成比依次为:ASD(62.6%)、VSD(19.7%)、 PDA(13.4%)。其中VSD、PDA及其他复杂畸形患者均较ASD年轻(P<0.01),ASD中女性占优势,与VSD相比有差异(76.5% vs 44.7%,P<0.01)。所有病例最常见的表现是活动后胸闷、气急起病,查体见P2亢进,胸片示心影增大及肺动脉干突出,心电图示不完全右束支传导阻滞及右室肥大,超声心动图提示右心系统增大、主肺动脉内径增宽。超声估测肺动脉收缩压与导管测压相关性有统计学意义(r=0.734,P<0.01)。结论:CHD住院患者中PAH是常见的并发症,以女性、ASD、40~60岁年龄组为主。临床表现、胸片、心电图检查多无特异性,超声心动图对诊断有重要意义,且估测肺动脉收缩压值与导管测压相关性好。

    • 血管瘤和血管畸形临床治疗分析(附381例报告)

      2008, 29(3):0311-0315. DOI: 10.3724/SP.J.1008.2008.00311

      摘要 (2270) HTML (29) PDF 0.00 Byte (2494)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血管瘤和血管畸形的治疗方法。方法:从1998年1月至2006年6月,我们共收治了381例血管瘤和血管畸形患者,男性167例,女性214例,年龄1~78岁(中位年龄16岁),按照Mulliken的血管病变生物学分类:血管瘤98例,毛细血管畸形38例,静脉畸形203例,动静脉畸形27例,淋巴畸形15例。98例血管瘤患者中有71例进行局部激素注射治疗,20例手术切除,7例动态观察;203例静脉畸形患者中136例进行了栓塞硬化治疗,21例手术切除,11例采用栓塞硬化+手术切除;27例动静脉畸形患者分别采用栓塞硬化、介入治疗和栓塞硬化+手术切除的综合疗法;15例淋巴畸形患者采取栓塞硬化+手术切除的方法。结果:所有病例经过0.5~6年的随访,治愈199例,基本治愈125例,好转46例,无效10例,死亡1例。结论:正确诊断血管瘤和血管畸形,并进行合理的分期或分类,采用合适的方法治疗血管瘤和血管畸形是提高治愈率,减少并发症的关键。

    • 上海和洛阳地区甲真菌病患者生活质量的比较研究

      2008, 29(3):0316-0320. DOI: 10.3724/SP.J.1008.2008.00316

      摘要 (2528) HTML (25) PDF 0.00 Byte (2277)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比较上海和洛阳地区甲真菌病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采用半定势调查问卷对上海和洛阳地区的甲真菌病患者进行调查分析和比较研究。结果:洛阳地区共调查96人,男41例(42.7%),女55例(57.3%);上海地区共调查118人,男52例(44.1%),女66例(55.9%)。从甲真菌病对患者生活质量影响的严重程度赋值显示:在主观健康感受、情感受影响、思维受影响、社交障碍四方面,洛阳地区的患者所受的影响均大于上海地区。两地区的共同点为:甲真菌病对41~50岁年龄组,病程1~5年的患者,教育程度较高的患者生活质量影响较大。结论:由于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文化等多方面的差异,不同地区甲真菌病患者生活质量受影响程度不同。

    • >研究快报
    • 一株海洋芽孢杆菌的鉴定及抗菌活性研究

      2008, 29(3):0321-0323. DOI: 10.3724/SP.J.1008.2008.00321

      摘要 (3118) HTML (28) PDF 0.00 Byte (2331)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对一株编号为ZJ8112的分离自东海海域海泥样品的细菌进行鉴定和抗菌活性研究。方法:采用传统的分类学方法观察菌株ZJ8112的形态、耐盐度,结合16S rDNA 序列分析在GenBank上进行比对以确立其进化地位。利用稻瘟霉菌(Pyricularia oryzae)P-2b、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大肠埃希菌(Escherichia coli)、啤酒酵母(Saccharomyces cerevisiae)、白念珠菌(Candida albicans)和黄瓜黑星病菌(Cladosporium cucumerinum)作为抗菌活性指示菌,检验ZJ8112的抗菌活性。结果:枯草芽孢杆菌ZJ8112革兰染色阳性,芽孢中生。其最佳生长盐度为10%,属于中等嗜盐菌。通过16S rDNA序列分析发现其与Bacillus subtilis F121112在进化位置上最为接近。该菌株的16S rDNA序列已经提交GenBank,接受号为EU100745。综合ZJ8112菌株的培养特性和形态特征,可认为ZJ8112是一株海洋芽孢杆菌。抗菌活性研究的结果表明其具有很强的抗稻瘟霉菌和抗大肠埃希菌活性。结论:ZJ8112为中等嗜盐的海洋细菌,其最适盐度为10%。生物学活性研究的结果表明,其发酵液具有很强的抗稻瘟霉活性和抗大肠埃希菌活性,具有潜在的抗生素研究的价值。

    • L-正缬氨酸不对称合成研究

      2008, 29(3):0324-0325. DOI: 10.3724/SP.J.1008.2008.00324

      摘要 (2556) HTML (27) PDF 0.00 Byte (2119)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合成光学纯的L-正缬氨酸。方法:以正丁醛、氰化钾为起始原料,(S)-(-)-α-甲基苄胺作为手性辅助剂通过选择性Strecker反应制备光学纯度的氨基腈,再通过水解及脱苄制得光学纯的L-正缬氨酸。结果:通过对不同溶剂系统的选择获得了最佳反应溶剂系统,并采用两次重结晶操作得到了光学纯度较高的L-正缬氨酸。结论:该方法步骤短、选择性强、收率高(47.4%)。

    • 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家兔血浆中倍他米松

      2008, 29(3):0326-0330. DOI: 10.3724/SP.J.1008.2008.00326

      摘要 (2881) HTML (26) PDF 0.00 Byte (1853)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建立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家兔血浆中倍他米松含量。方法:血浆样品经乙醚-正己烷(41,V/V)液-液萃取,以乙腈-5 mmol/L醋酸铵-甲酸(80200.1,V/V/V)为流动相,Zorbax Eclipse XDB-C18柱分离;采用电喷雾电离源,以多反应监测(MRM)方式进行正离子检测,用于定量分析的离子反应分别为m/z 393m/z 373和m/z 393m/z 355 (倍他米松)和m/z 406m/z 247 (内标,A0)。结果:测定血浆中倍他米松方法的线性范围为15.0~1 000 pg/ml,定量下限为15.0 pg/ml,日内、日间精密度(RSD)均小于13.0%,准确度(RE)在-1.4%~-0.6%以内。应用本法对家兔经皮给予二丙酸倍他米松乳膏后的药动学进行研究,结果显示Tmax为(11.0±5.3) h,Cmax为(167±28) pg/ml,AUC0-t为(4.24±1.68) ng·h·ml-1。结论:该法选择性强、灵敏度高,适用于二丙酸倍他米松乳膏剂的药代动力学研究。

    • >病例报告
    • 经颈内静脉途径封堵动脉导管未闭伴下腔静脉异位引流1例报告

      2008, 29(3):0330-0330. DOI: 10.3724/SP.J.1008.2008.00330

      摘要 (2330) HTML (26) PDF 0.00 Byte (1949) 评论 (0) 收藏

      摘要:1临床资料患者女性,22岁,自幼发现心脏杂音,当地诊断“动脉导管未闭(PDA)”,平时易患感冒,稍活动后感心悸、胸部不适,无发绀、肢肿、尿少及不能平卧等症状。入院时查体:血压140/70 mmHg(1 mmHg=0.133 kPa),口唇无发绀,胸部未触及细震颤,心界向左下扩大,心率84次/min,律齐,P2亢进,胸骨左缘第2肋间可闻及4级收缩期吹风样杂音,股动脉可闻及枪击音,四肢温暖,外周毛细血管搏动征阳性。胸片示肺充血、肺动脉段膨隆、左心室扩大。心脏超声示左房内径47 mm,左心室内径(d/s)65/43 mm,轻度三尖瓣反流,估测肺动脉压110 mmHg,PDA直径为10 mm。股动脉血pH 7.44,PCO2 30.5 mmHg,PO2 97.2 mmHg,SO2 97.6%。遂在局麻下行PDA封堵术,将导引钢丝由髂静脉前送时,见其经上腔静脉进入右房和右室,遂行静脉造影,见下腔静脉异位引流,下腔静脉在平第5腰椎水平分出2支,1支经奇静脉汇入上腔静脉;另1支明显扭曲,部分与肝静脉汇合,部分汇入上腔静脉。降主动脉造影示PDA呈管状,直径约10 mm。主动脉压为190/100(120) mmHg,肺动脉压为128/70(48) mmHg。遂穿刺右颈内静脉,建立主动脉-动脉导管-肺动脉-右心室-右心房-颈内静脉轨道。选用9F输送长鞘常规封堵,封堵器(上海形状记忆材料有限公司)大小为16 mm。再次主动脉造影无残余分流,超声显示肺动脉压34/16(22) mmHg,观察20 min,患者无不适感,血压、心率均稳定,遂释放封堵器。撤出输送鞘管时,心率由80次/min减至50次/min,停止操作后逐渐恢复。术毕时经颈内静脉置入导管测肺动脉压为39/17(28) mmHg,主动脉压150/80(90)mmHg。术后第3日复查超声示封堵器周围未见异常血流,左心房内径37 mm,左心室内径(d/s)60/40 mm,剑突下切面见上腔静脉回流至右房,内径较宽,下腔静脉较细小,心尖各切面观可见左房底部有异常管样腔隙,血流呈低速。股动脉血pH7.45,PCO2 34.2 mmHg,PO2 100 mmHg,SO2 98.3%。5 d后患者出院。[第一段]

    • >综述
    • 钙结合蛋白S100A1与心力衰竭

      2008, 29(3):0331-0333. DOI: 10.3724/SP.J.1008.2008.00331

      摘要 (2418) HTML (29) PDF 0.00 Byte (2394) 评论 (0) 收藏

      摘要:钙结合蛋白S100A1被认为是一种钙依赖性心脏收缩因子。心力衰竭时S100A1蛋白表达减低,增加S100A1蛋白表达可通过调节心肌钙转运、抑制心室重构、减少心肌细胞凋亡和恢复心肌能量供应等机制增加心脏收缩功能,因此恢复衰竭心肌内S100A1蛋白水平是治疗心力衰竭的有效措施。

    • 桥脑内侧网状结构,值得重视的麻醉靶位

      2008, 29(3):0334-0336. DOI: 10.3724/SP.J.1008.2008.00334

      摘要 (2624) HTML (28) PDF 0.00 Byte (2367) 评论 (0) 收藏

      摘要:桥脑内侧网状结构是脑干网状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近年来受到麻醉医师的广泛关注,因为该部位不仅与意识状态密切相关,与镇痛、肌松及自主神经反射抑制也有一定关联,而这些正是麻醉医师所关注的麻醉效应。有关桥脑内侧网状结构的深入研究,可能对全身麻醉作用机制的探索提供有力依据,同时可能使其成为有效的麻醉靶位,从而在提供充分的麻醉效应的同时减少麻醉并发症的发生。

    • >短篇论著
    • 以木糖醇与淀粉的低共熔混合物为基质的复方丹参滴丸制剂工艺的优化

      2008, 29(3):0337-0339. DOI: 10.3724/SP.J.1008.2008.00337

      摘要 (2531) HTML (27) PDF 0.00 Byte (2504)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对新型基质(木糖醇与淀粉的低共熔混合物)复方丹参滴丸的制剂工艺进行优化。方法:以滴丸外观质量、硬度、冷凝性、药物含量、溶散时限等为评价指标,对加入方式、药物基质比、冷凝液种类、滴制温度、冷凝液温度、滴距、滴速、化料时间等8个因素进行单因素实验考察;以滴丸成型率为考察指标,进行正交设计试验,筛选出最佳的滴丸成型工艺条件。结果:最佳制剂工艺为主药以喷雾干燥粉末的形式与基质按1︰5.5的比例混合,重质液体石蜡为冷凝剂,药液温度为85~95℃,化料时间为1~2 h,冷凝液温度为-2~4℃,滴距为5~10 cm,滴速为每分钟30~45滴。结论:优化工艺制备的新基质复方丹参滴丸成型性好,质量稳定,重现性好,可为今后的工业化生产提供参考依据。

    • 头孢丙烯胶囊和片剂的药物动力学和生物等效性

      2008, 29(3):0339-0341. DOI: 10.3724/SP.J.1008.2008.00339

      摘要 (2602) HTML (27) PDF 0.00 Byte (2192)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研究国产头孢丙烯胶囊在健康人体内的药物动力学和相对生物利用度。方法:20例男性健康受试者双周期随机交叉单剂量口服500 mg头孢丙烯胶囊与片剂,两次试验间隔为1周,采用HPLC法测定血浆中头孢丙烯浓度。结果:头孢丙烯胶囊与片剂的主要药代动力学参数Cmax分别为(8.78±1.92)和(8.66±1.57) μg/ml;tmax分别为(2.08±0.82)和(1.93±0.61) h;t1/2分别为(1.40±0.267)和(1.40±0.18) h;AUC0-10分别为(28.17±4.31)和(28.28±3.28) h·μg·ml-1,头孢丙烯胶囊的相对生物利用度为(99.61±10.62)%。结论:头孢丙烯胶囊口服后吸收迅速,统计分析结果表明两种制剂具有生物等效性。

    • >病例报告
    • 口服超声造影诊断胸腔食管瘘并穿刺引流1例报告

      2008, 29(3):0342-0344. DOI: 10.3724/SP.J.1008.2008.00342

      摘要 (2603) HTML (25) PDF 0.00 Byte (2105) 评论 (0) 收藏

      摘要:1临床资料 例1:女性,38岁。因“吞咽固体食物困难1年,近来频发”于2007年6月7日入院。纤维胃镜检查示“食管下段隆起性改变、浅表性胃炎”,经腹部超声和X线CT检查分别提示“贲门部食管壁局限性增厚”和“食管下段占位性病灶”。2007年6月13日以“食管下段肿瘤”在全麻下行“经左胸食管肿瘤切除术”。术中探查发现肿瘤大小约6 cm×5 cm×4 cm,环绕食管近1周,呈生姜样,有包膜;食管旁未见肿大淋巴结;沿肿瘤边缘分离,见肿瘤位于食管黏膜外,与黏膜有部分粘连。分离过程中约0.5 cm食管黏膜破损,将破损的黏膜和浆肌层间断全层缝合,经充气试验确认吻合口紧密缝合;彻底止血后缝合口处再涂抹生物蛋白凝胶,置胸腔引流管。术后病理:食管间质细胞肿瘤。[第一段]

    • 结节性硬化合并肝及双肾巨大血管平滑肌脂肪瘤1例报告及文献复习

      2008, 29(3):0344-0346. DOI: 10.3724/SP.J.1008.2008.00344

      摘要 (2417) HTML (25) PDF 0.00 Byte (1977) 评论 (0) 收藏

      摘要:1临床资料 患者女,17岁,因“突发左上腹痛、反复发热20余日”于2007年9月11日由急诊收入我科。患者20 d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左上腹痛,次日腹痛缓解,出现发热,体温最高40℃,至外院查血常规:WBC 18×109/L,中性79.9%,予阿莫西林抗感染治疗6 d,体温未恢复正常,遂至我院就诊。入院查体:体温37℃,神志淡漠,查体欠合作,智力障碍。面部见对称性淡褐色蜡状丘疹,背部数个鲨革斑。眼底检查未见渗出及血管畸形;心肺无异常;腹稍膨隆,左右均可触及约15 cm×10 cm大小肿块,边界不清,质硬,无触痛,肾区无叩击痛。血常规正常,尿常规见红细胞3~5个/HP。头颅CT示:右侧颞叶片状高密度钙化灶。脑电图提示:轻度异常脑电图,为广泛性改变。腹部B超:肝内见多个实性高回声结节,最大的位于右前叶,大小约2.0 cm×1.5 cm,边界清,内回声不均。B超右肾区见大小15.7 cm×7.9 cm×11.4 cm实性高回声区,边界呈分叶状;左肾区见大小约24.0 cm×6.9 cm×10.0 cm类似回声区,其内见6.6 cm×4.4 cm×3.8 cm无回声区,内透声差伴分隔。静脉肾盂造影:左侧下盏受压上移,变形,但边缘光滑;右侧正常。进一步查腹部CT(图1A)及MRI(图1B、1C)均提示:双肾外形消失,内部呈高低混杂信号,见巨大含脂肪成分肿块影,内见分隔。增强后分隔状强化,含脂部分不强化并可见囊变;脂肪抑制T1W1增强可见肿块明显强化,囊变部分未见强化。肝右叶2枚含脂小结节影,最大约1.5 cm,增强后轻度强化(图1D)。脾脏略增大,脾内小结节影边界欠清,轻度强化,约0.7 cm。既往有癫发作史,伴智力减退,幼时面部出现粉红色蜡状丘疹。诊断为肝右叶及双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脾脏良性小结节影。本例患者因肿块过大,与正常肾组织分界不清,外科认为已无手术指征,予保守治疗,出院时患者腹痛基本消失,体温、血、尿常规等恢复正常。[第一段]

    • 胸腰椎结核后凸畸形合并黄韧带骨化2例报告

      2008, 29(3):0347-0347. DOI: 10.3724/SP.J.1008.2008.00347

      摘要 (2152) HTML (26) PDF 0.00 Byte (1754) 评论 (0) 收藏

      摘要:1临床资料 例1:患者男性,38岁。因“双下肢无力、行走困难伴胸背部疼痛进行性加重4年”于2005年6月来我院就诊。患者于16年前因胸椎结核行后路引流术并予以口服抗结核药物治疗。查体:驼背畸形,胸背部活动受限,双侧脐以下感觉减退,下肢肌力3级,括约肌功能正常,下肢腱反射减弱,病理征阴性。X线侧位片示胸椎后凸畸形,Cobb角约65°(图1A);CT矢状位重建显示T7~T10陈旧性结核,合并T8~T10多节段连续型黄韧带骨化(图1B);MRI检查结果显示脊髓同时受到前方后凸畸形及后方黄韧带骨化的双重压迫(图1C)。红细胞沉降率为6 mm/1 h。手术予以后路椎板切除减压及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术后患者胸背疼痛即刻缓解,随访1年患者下肢肌力恢复至4级,残留左下肢小腿感觉减退。[第一段]

    • 红皮病型银屑病伴左腹股沟区皮肤鳞癌1例报告

      2008, 29(3):0348-F003. DOI: 10.3724/SP.J.1008.2008.00348

      摘要 (2732) HTML (27) PDF 0.00 Byte (3093) 评论 (0) 收藏

      摘要:1临床资料 患者男性,61岁,因“发现左侧腹股沟肿块增大伴破溃3个月余”于2006年4月11日入院。患者患银屑病30年余,长期应用本院自制皮肤霜、曲安奈德(去炎松A)及复方酮康唑霜等药物外涂,发病初曾行氦氖激光治疗1次(共5 d),近2年来加用环孢素50 mg×2次/d口服治疗,经上述联合治疗后患者全身银屑病症状尚稳定,但皮损一直未能痊愈,时有发作。患者曾使用不明中药治疗。3个月前发现腹股沟肿块,外院予新霉素软膏外用后未有好转,遂至我院作进一步诊治。入院查体:体温36℃,全身皮肤散在斑片状红色斑块,略高于皮面,表面脱屑明显,可见薄膜现象和点状出血。左腹股沟可见皮肤肿块,呈圆形,直径约8 cm,高出皮面约1 cm,顶部呈 “菜花状”,伴破溃,包块周围界限较清楚,但浸润位置较深,活动度小,色粉红,质硬,压痛明显,周围皮肤略红肿,无卫星包块(图1)。左侧腹股沟区可触及数个肿大淋巴结,约2 cm×1 cm大小,质韧,与周围组织粘连,活动度较差,有触痛,余浅表淋巴结未及肿大;其他系统检查未见明显异常。家族中无银屑病及肿瘤病史。实验室检查结果:血、尿、粪三大常规,肝肾功及电解质均未见明显异常。心电图:窦性心律,偶发室性早搏,Q-T延长;B超:左侧腹股沟淋巴结肿大(较大约23 mm×14 mm,部分淋巴门结构不清),左侧腹股沟低回声包块(29 mm×20 mm,内部回声不均匀);胸片未见明显异常。诊断:左腹股沟皮肤鳞状细胞癌(2级),红皮病型银屑病。入院后继续给予本院自制皮肤霜、咪康唑(达克宁)乳膏等药物全身外涂,环孢素50 mg×2次/d口服,治疗后斑块颜色变浅,瘙痒症状减轻。完善检查后于2006年4月28日全麻下行左腹股沟皮肤肿块切除,左上腹取全厚皮覆盖遗留皮肤缺损、行全厚皮片移植术。术中见癌肿呈浸润生长,皮下筋膜、血管及淋巴管解剖不清。术后给予加强换药、补充白蛋白等对症支持治疗1个月,植皮成活,创面基本愈合。术后皮肤肿块病理结果:肉眼见灰白色肿物,切面见分叶结节状,表面累及皮肤;病理诊断“左腹股沟”鳞状细胞癌(中分化);免疫组化:c-erbB-2(-)、Ki67(20%~50%阳性)、p53(+)、CEA(-)、nm23(+)、高分子细胞角蛋白CKH(+)、低分子细胞角蛋白CKL(弱阳性)、 EMA(+)。详见图2。[第一段]

本期文章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

重要通知
友情提醒: 近日发现论文正式见刊或网络首发后,有人冒充我刊编辑部名义给作者发邮件,要求添加微信,此系诈骗行为!可致电编辑部核实:021-81870792。
            《海军军医大学学报》编辑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