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8年第29卷第4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论著
    • 可卡因-苯丙胺调节转录肽蛋白疫苗在吗啡镇痛及其耐受中的作用

      2008, 29(4):0349-0352. DOI: 10.3724/SP.J.1008.2008.00349

      摘要 (4016) HTML (0) PDF 0.00 Byte (3534)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检测可卡因-苯丙胺调节转录肽(CART)蛋白疫苗在吗啡镇痛及其耐受中的作用。方法:利用基因克隆技术构建pGEX-4T3-CART55-102表达质粒,通过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亲和层析法纯化出GST-CART蛋白。 实验分为6组:空白对照组,生理盐水组,GST+ 弗氏佐剂组,CART蛋白疫苗5 μg组、10 μg组和20 μg组,免疫两次后热板法对各组进行痛反应检测。皮下注射6 mg/kg吗啡进行镇痛效应检测,计算最大镇痛效应百分率(MPE%)。随后建立吗啡耐受模型,并于末次给药12 h后皮下注射6 mg/kg吗啡进行耐受效应检测。结果:CART蛋白疫苗本身对基础痛阈没有影响(P>0.05)。10 μg CART蛋白疫苗组显著降低了吗啡镇痛效应(P<0.05)。对比生理盐水组,疫苗组显示出抗耐受的潜力,其中10 μg组 MPE%增高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CART蛋白疫苗本身对痛反应没有影响,但削弱了吗啡的镇痛效应,同时对吗啡镇痛耐受具有拮抗作用。

    • 去性腺大鼠外周痛阈的改变

      2008, 29(4):0353-0356. DOI: 10.3724/SP.J.1008.2008.00408

      摘要 (3643) HTML (0) PDF 0.00 Byte (2678)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性激素对外周痛觉的调节作用。方法:制备去卵巢、去睾丸大鼠模型,采用甩尾热痛仪和弗莱毛测痛法观察去性腺后雌性和雄性大鼠外周痛阈,并与各自假手术组作对比。结果:雌性大鼠去卵巢后体质量明显增加,子宫质量明显减轻(P<0.01);雄性大鼠去睾丸后体质量无明显变化。雌性大鼠去卵巢后后肢足底皮肤对机械性刺激的100%缩腿阈值明显降低(P<0.01),而热痛阈无明显改变。雄性大鼠去睾丸后后肢足底皮肤对机械性刺激的100%缩腿阈值和热刺激甩尾潜伏期均无明显改变。结论:雄激素水平的改变对大鼠外周痛阈无明显影响,而卵巢激素可能抑制大鼠外周机械性痛敏的形成,但对热痛阈无明显影响。

    • L-型钙离子通道阻断剂硝苯地平及硫酸镁对人足月妊娠子宫平滑肌收缩功能的抑制作用

      2008, 29(4):0357-0360. DOI: 10.3724/SP.J.1008.2008.00357

      摘要 (3720) HTML (0) PDF 0.00 Byte (2631)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研究L-型钙离子通道阻断剂硝苯地平(nifedipine)、硫酸镁对人妊娠子宫平滑肌收缩功能的抑制作用及其与临产的关系。方法:剖宫产时取足月妊娠临产、未临产子宫下段平滑肌,将肌条置于组织器官浴中,加入催产素(10-9mol/L)诱发平滑肌收缩,依次加入10-8、10-7、10-6、10-5mol/L的硝苯地平或1、2、4、8、16 mmol/L的硫酸镁,通过离体肌肉等长张力测定试验,计算用药前后单位时间内子宫收缩的频率、收缩幅度及子宫收缩曲线下面积,并计算药物抑制百分比。结果:硝苯地平对催产素诱发的人妊娠子宫平滑肌收缩的抑制作用呈剂量依赖性,对临产组的抑制作用较未临产组明显减弱,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硫酸镁对人妊娠子宫肌收缩也有抑制作用,但临产组与未临产组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硝苯地平对临产后子宫平滑肌的抑制作用下降,可能提示临产后子宫平滑肌对硝苯地平的敏感性发生了改变;硫酸镁对人妊娠子宫肌的抑制作用与是否临产无关,提示Mg2+对子宫平滑肌收缩的抑制作用除通过钙离子通道外,可能还有其他作用机制。

    • 肝癌SMMC-7721细胞受X线照射后线粒体DNA部分编码区断裂损伤状况

      2008, 29(4):0361-0364. DOI: 10.3724/SP.J.1008.2008.00361

      摘要 (3322) HTML (0) PDF 0.00 Byte (2181)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研究肝癌SMMC-7721细胞受不同剂量的X线照射后线粒体DNA编码区的断裂损伤状况。方法:对SMMC-7721细胞照射不同剂量(0、20、30、50 Gy)的X线,根据人线粒体DNA编码区的序列设计引物,用接头介导的PCR(LM-PCR)以及基因扫描技术来检测其断裂位点及程度。结果:通过基因扫描的方法,发现经不同剂量X线照射后SMMC-7721细胞线粒体DNA编码区存在对X线敏感的位点,断裂损伤的程度和辐照剂量呈正相关,并且这些位点的分布是非随机的;在SMMC-7721细胞线粒体DNA编码区中,重链的损伤程度较轻链高。结论:SMMC-7721细胞受不同剂量的X线照射后线粒体DNA编码区有明显的断裂损伤,线粒体DNA的变化对肿瘤的临床治疗有一定的指导价值。

    • HIV-1 HXB2株蛋白酶的原核表达、纯化及其Gag蛋白CAP2NC的切割活性分析

      2008, 29(4):0365-0370. DOI: 10.3724/SP.J.1008.2008.00365

      摘要 (3806) HTML (0) PDF 0.00 Byte (3228)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原核表达、纯化HIV-1型HXB2株蛋白酶(protease,PR),用于对HIV-1 Gag P2/NC蛋白酶切割位点序列随机突变的噬菌体展示文库的切割筛选及构建新的蛋白酶抑制剂(protease inhibitor,PI)类药物体外筛选模型。方法:根据HIV-1 HXB2株PR DNA序列设计引物,在PR序列上游添加自切割位点MGTVSFNF 8个氨基酸编码获得PR107 DNA编码序列,将PR107 DNA克隆至原核表达载体pET-32a,序列测定后转化大肠杆菌BL21 DE3进行诱导表达。表达产物经用Ni-NTA亲和柱纯化,经复性后,进行靶蛋白CAP2NC切割试验,SDS-PAGE检测切割结果。结果:成功合成了使用大肠杆菌偏好密码子的HIV-1 PR107的DNA编码序列,序列测定显示其编码氨基酸序列与原始序列完全一致;成功构建了HIV-1 PR原核表达质粒pET32a-PR107,转化大肠杆菌BL21 DE3经IPTG诱导后,表达出相对分子质量为30 000的HIV-1 PR融合蛋白,纯化的目的蛋白浓度为2.54 mg/ml;纯化蛋白经复性后具有对底物蛋白CAP2NC的切割活性,该作用能被PI药物抑制。结论:成功构建大肠杆菌偏好密码子带自切割位点的HIV-1 PR原核表达载体pET32a-PR107,在大肠杆菌中表达,经纯化复性获得了具有切割活性的HIV-1 PR融合蛋白。

    • 可经米非司酮诱导的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与鉴定

      2008, 29(4):0371-0375. DOI: 10.3724/SP.J.1008.2008.00371

      摘要 (3575) HTML (0) PDF 0.00 Byte (2213)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构建一种可经米非司酮诱导的真核表达载体,并用荧光素酶报告基因鉴定其调控作用。方法: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将萤火虫荧光素酶LUC基因和启动子,以及米非司酮调控系统构建成单一的质粒载体pDC-RULUC,为减少两个转录单元之间的潜在干扰,加入了1.2 kb的绝缘子。通过PCR扩增和限制性酶切及测序分析鉴定载体的正确性。利用Lipofectamine2000试剂盒转染载体pDC-RULUC至体外培养的SW620细胞,将载体pGL3-Control和pGL3-Basic的转染分别设为阳性和阴性对照组,各组均同时转染pRL-TK载体作为内参照。实验组细胞在不同浓度(0、1×10-5、1×10-6、1×10-7、1×10-8、1×10-9、1×10-10mol/L)的米非司酮培养液中孵育48 h后,采用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测试系统检测荧光素酶相对活性。复孔组则予去除培养液中的米非司酮并继续孵育48 h后行荧光素酶相对活性检测。结果:PCR和限制性酶切及测序均证实了载体的正确性。加入诱导剂米非司酮后,荧光素酶的相对活性随着培养液中米非司酮的浓度增高而增加,当米非司酮浓度达到1×10-6 mol/L时,最高可以实现荧光素酶的50余倍的表达,而去除诱导剂米非司酮后,几乎检测不到报告基因的表达。结论:成功构建了新型的米非司酮诱导调控系统载体,可以在体外实现对目的基因表达的有效调控,为进一步的基因调控研究和基因治疗奠定了基础。

    • 十二指肠乳头肿瘤术前病变性质预测因子

      2008, 29(4):0376-0379. DOI: 10.3724/SP.J.1008.2008.00376

      摘要 (2715) HTML (0) PDF 0.00 Byte (1836)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建立十二指肠乳头肿瘤术前病变性质预测模型,并筛选主要预测因子。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设计,以十二指肠乳头恶性肿瘤患者为病例组,十二指肠乳头良性肿瘤患者为对照组。研究对象均来自长海医院。通过查阅病历和面谈等方式调查其人口学特征、初诊时的主要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结果和影像学检查结果。采用χ2检验、t检验或方差分析等方法进行单因素分析。选择单因素分析中P值小于或等于0.25的因素进行多因素分析,建立病变性质Logistic回归预测模型。结果:共纳入199例经病理证实的十二指肠乳头肿瘤患者。其中,病例组166例,对照组33例。血红蛋白含量(Hb)、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Dbil)、门冬氨酸转氨酶(AST)、碱性磷酸酶(AKP)、γ-谷氨酰转肽酶(GGT)和癌胚抗原(CEA)是病变性质的独立预测因子,其OR值(95%可信限)分别为0.981(0.959~1.003)、0.867(0.794~0.948)、1.207(1.075~1.355)、1.028(1.008~1.048)、0.996(0.992~1.000)、1.002(1.000~1.004)和0.974(0.953~0.994)。结论:包含Hb、Tbil、Dbil、AST、AKP、GGT和CEA的Logistic回归模型可以在术前较为准确地预测十二指肠乳头肿瘤的病变性质,其临床应用价值有待于进一步验证。

    • 卡维地洛对心肌梗死大鼠心肌基质金属蛋白酶及其组织抑制因子表达的影响

      2008, 29(4):0380-0385. DOI: 10.3724/SP.J.1008.2008.00380

      摘要 (3526) HTML (0) PDF 0.00 Byte (203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明确卡维地洛对心肌梗死(心梗)后大鼠心肌基质金属蛋白酶(MMP)及其组织抑制因子表达的影响。方法:建立大鼠急性心梗模型,成模后用药组 (n=12)予卡维地洛(10 mg·kg-1·d-1)灌胃,用药42 d。未用药组(n=12)予等量生理盐水灌胃。另设假手术组(n=9)为对照。检测各组大鼠心功能和血流动力学参数,酶谱法测定心室肌MMP-2、MMP-9活性,免疫组化和荧光定量PCR检测心室肌MMP-2、MMP-9、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因子(TIMP-2)蛋白和mRNA表达以及TIMP-1、IL-1β、TNF-α mRNA表达。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心梗组左室舒张末压(LVEDP)升高、左室压最大上升速率(+dp/dtmax)和最大下降速率(-dp/dtmax)均降低(P<0.01),MMP-2、MMP-9活性增强(P<0.01),MMP-2、MMP-9、TIMP-2蛋白表达增多,MMP-2、MMP-9、TIMP-2、IL-1β mRNA升高(P<0.05),TIMP-1、TNF-α mRNA升高(P<0.01);与心梗未用药组比较,用药组LVEDP降低(P<0.01),+dp/dtmax、-dp/dtmax升高(P<0.05),MMP-2、 MMP-9的活性降低(P<0.01)。MMP-2、MMP-9、TIMP-2蛋白和mRNA表达减少以及TIMP-1、IL-1β、TNF-α mRNA表达减少。结论:卡维地洛在显著降低MMP-2、MMP-9活性的同时也轻度降低了TIMPs表达;它还可以通过减少IL-1β和TNF-α基因表达,起到降低MMPs分泌的作用,从而预防和逆转心梗后心室重构,改善心功能。

    • 心房颤动患者肺静脉口解剖形态学:CT二维及三维重建研究

      2008, 29(4):0386-0389. DOI: 10.3724/SP.J.1008.2008.00386

      摘要 (3446) HTML (0) PDF 0.00 Byte (3293)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应用CT二维平面及三维立体重建的方法描述并测量心房颤动患者肺静脉口解剖形态学。方法:30例在三维标测技术下行肺静脉前庭线性消融术治疗心房颤动的患者,术前应用CT进行心脏扫描,二维平面及三维立体重建后描述肺静脉口形态学特点并测量数据。结果:二维平面下水平位、冠状位、矢状位测量肺静脉口径线为:左上肺静脉(16.90±4.79)、(21.37±4.23)、(22.41±3.96) mm,左下肺静脉(13.50±3.99)、(15.84±3.22)、(16.82±3.63) mm,右上肺静脉 (17.77±4.69)、(19.11±4.10)、(19.71±4.33) mm,右下肺静脉(15.33±3.88)、(16.20±4.00)、(17.10±4.24) mm。三维重建腔内测量肺静脉口最大径、最小径为:左上肺静脉(24.30±4.54)、(17.76±4.24) mm,左下肺静脉(19.10±4.45)、(12.27±3.52) mm,右上肺静脉(22.99±5.04)、(16.19±4.87) mm,右下肺静脉(18.63±4.60)、(14.46±3.48) mm。二维测量中所有上肺静脉径线均大于对应的下肺静脉径线(P<0.01);三维测量中除右上、下肺静脉最小径间无统计学差异外,余上肺静脉径线均大于对应的下肺静脉径线(P<0.01)。结论:CT三维重建图像可真实反映肺静脉口解剖结构,可作为心脏介入相关手术术前了解肺静脉口的方法之一;肺静脉口结构变异性大,相关手术术前须充分认识。

    • 肥厚型心肌病患者左室心肌收缩期应变率的速度向量成像定量分析

      2008, 29(4):0390-0394. DOI: 10.3724/SP.J.1008.2008.00390

      摘要 (3696) HTML (0) PDF 0.00 Byte (3574)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应用速度向量成像(VVI)技术,探讨肥厚型心肌病(HCM)患者左室心肌收缩期应变(ε)、应变率(SR)的改变。方法:选取20例室间隔肥厚的HCM患者和20例年龄配对的健康志愿者,在VVI模式下,分别取心尖四腔、三腔和二腔切面,分析左室18个室壁节段的ε和SR曲线,测量收缩期峰值。结果:对照组左室心肌收缩期SR值为(-1.06±0.09)/s,HCM组为(-0.74±0.16)/s,HCM组左室心肌各节段收缩期SR较对照组明显减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CM组各节段收缩期SR减低不仅仅限于肥厚部位,也存在于非肥厚部位。结论:HCM患者左室心肌收缩期ε和SR明显低于对照组,HCM患者收缩期ε和SR的减低不仅限于肥厚部位。

    • >病例报告
    • 野蜂群蜇头面部致多器官功能障碍1例报告

      2008, 29(4):0394-0394. DOI: 10.3724/SP.J.1008.2008.00394

      摘要 (2212) HTML (0) PDF 0.00 Byte (1923) 评论 (0) 收藏

      摘要:

    • >论著
    • 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类似物逆转卵巢癌细胞对顺铂的耐药性

      2008, 29(4):0395-0398. DOI: 10.3724/SP.J.1008.2008.00395

      摘要 (3199) HTML (0) PDF 0.00 Byte (2268) 评论 (0) 收藏

      摘要:研究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GnRH)类似物曲谱瑞林(triptorelin)体外逆转卵巢癌细胞顺铂耐药的效果,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体外建立卵巢癌顺铂耐药细胞系模型OVCAR-3/CDDP; MTT法检测单独使用曲谱瑞林或顺铂及两药联合使用时对OVCAR-3/CDDP细胞的抑制作用;流式细胞术检测不同加药组细胞的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EGFR)表达改变。结果:(1)卵巢癌OVCAR-3/CDDP细胞耐药指数为13.42;(2)顺铂与曲谱瑞林联合化疗逆转倍数为3.91;(3)OVCAR-3/CDDP细胞EGFR表达在两药联合处理组降低最明显。结论:曲谱瑞林能部分逆转OVCAR-3/CDDP细胞对顺铂的耐药性,且此作用可能与下调细胞EGFR表达有关。

    • 氧化苦参碱增强环磷酰胺对小鼠Lewis 肺癌生长的抑制作用

      2008, 29(4):0399-0403. DOI: 10.3724/SP.J.1008.2008.00399

      摘要 (3314) HTML (0) PDF 0.00 Byte (2477)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观察氧化苦参碱及其联合环磷酰胺对小鼠Lewis 肺癌生长的影响,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C57BL/6小鼠体内接种Lewis肺癌瘤细胞悬液制备移植瘤模型,氧化苦参碱(80、40、20 mg/kg)单用和联合环磷酰胺(30 mg/kg)灌胃给药后,计算平均抑瘤率,绘制肿瘤生长曲线,放射免疫法测定血清中表皮生长因子(EGF)含量,并与模型对照组作对比。结果:与模型对照组相比,单用氧化苦参碱抑瘤率没有差异,80、40、20 mg/kg氧化苦参碱联合环磷酰胺组肿瘤抑制率明显升高,分别为66.62%、61.70%、59.04%(P<0.01);高、中剂量氧化苦参碱联合环磷酰胺组血清EGF浓度明显低于模型对照组及环磷酰胺组(P<0.01)。结论:氧化苦参碱可以增强环磷酰胺对小鼠Lewis肺癌的生长抑制作用,可能与其降低血清EGF浓度有关。

    • 神经生长因子及其受体在胰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2008, 29(4):0404-0407. DOI: 10.3724/SP.J.1008.2008.00404

      摘要 (3509) HTML (0) PDF 0.00 Byte (2494)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研究神经生长因子(NGF)及其受体P75NGFR和TrkA在胰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学指标间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技术检测NGF、P75NGFR和TrkA在65例胰腺癌、18例癌旁正常胰腺及慢性胰腺炎组织中的表达和分布,并分析其表达与临床病理学指标间的关系。结果:NGF及TrkA在胰腺癌组织中的表达较癌旁正常胰腺及慢性胰腺炎组织高;而P75NGFR的表达无显著性差异。NGF的表达与肿瘤大小密切相关,与淋巴结转移也有关;而P75NGFR和TrkA两者的表达只与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NGF的表达与胰腺癌组织学分型、肿瘤分期、肿瘤大小、淋巴结转移都有关,而与肿瘤大小的关系最为密切;P75NGFR的表达仅与淋巴结转移有关;而TrkA的表达与淋巴结转移和肿瘤分期有关。淋巴结转移和TrkA的阳性表达与预后密切相关。结论:NGF、P75NGFR和TrkA在胰腺癌的发展中有一定的作用,TrkA与胰腺癌的关系尤为密切,可作为重要的靶标分子用于胰腺癌的基因治疗。

    • 富含半胱氨酸的酸性分泌糖蛋白在IgA肾病患者血、尿中的含量及肾组织中的表达

      2008, 29(4):0408-0412. DOI: 10.3724/SP.J.1008.2008.00408

      摘要 (3048) HTML (0) PDF 0.00 Byte (2306)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测定富含半胱氨酸的酸性分泌糖蛋白(SPARC)在IgA肾病患者血液、尿液中的浓度,并观察其在肾组织中的分布和表达。方法:采用夹心ELISA法对IgA肾病患者和正常人血清和尿液中SPARC、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β(IL-1β)和白细胞介素-6(IL-6)进行定量检测;应用夹心ELISA法检测IL-6处理后的人肾小球系膜细胞(HMC)和人肾小管上皮细胞(HKC)SPARC蛋白的分泌水平;运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SPARC在IgA肾病患者及正常人肾组织中的表达及分布。结果:IgA肾病患者血液及尿液SPARC、TNF-α、IL-1β、IL-6的含量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或P<0.05);IgA肾病患者尿液SPARC浓度显著高于血液浓度(P<0.01)。IL-6(50 pg/ml)分别作用HMC、HKC 96 h后,SPARC蛋白的表达量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而且HKC组SPARC蛋白的表达量明显高于HMC组(P<0.01)。在正常肾组织中,SPARC在远端小管细胞仅有极微弱表达,在IgA肾病肾组织小管上皮细胞中SPARC蛋白表达较正常肾组织肾小管细胞明显增强。结论:IgA肾病时,增多的炎症因子可刺激肾小管细胞产生和分泌SPARC蛋白增加,引起血清SPARC浓度升高,可能起到一种保护性反馈抑制系膜细胞增殖的作用。

    • 喉癌组织及手术切缘P53、PCNA蛋白表达与局部复发的关系

      2008, 29(4):0413-0417. DOI: 10.3724/SP.J.1008.2008.00413

      摘要 (2719) HTML (0) PDF 0.00 Byte (2058)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检测喉癌组织及手术切缘中P53及PCNA蛋白表达情况,探讨两者的表达与术后局部复发的关系。方法:选择36例原发灶为鳞状细胞癌、手术切缘组织病理学肿瘤阴性者,对喉癌组织及切缘连续切片,行H-E染色,以免疫组化染色方法分别进行P53及PCNA蛋白检测。结果:36例中原发灶组织中P53阳性率是55.6%(20/36),PCNA阳性率88.9% (32/36);手术切缘组织P53阳性率25%(9/36),PCNA阳性率30.6%(11/36)。喉癌原发灶组织中P53及PCNA阳性者的复发率35%(7/20)和 25%(8/32)高于阴性者12.5%(2/16)和 25%(1/4)。手术切缘中P53及PCNA阳性者的复发率44.4%(4/9)和 72.7%(8/11)高于阴性者18.5%(5/27)和 4%(1/25)。喉癌组织中P53、PCNA蛋白表达同时异常,且手术切缘组织P53及PCNA蛋白表达也同时异常,术后复发率为 100%(4/4)。结论:P53及PCNA蛋白检测可以作为预测喉癌术后局部危险性的生物学标志,在病理学阴性手术切缘组织中两者联合检测对于判断术后局部复发有更大的意义。

    • 移植肾内新生淋巴管的病理学特征及其临床意义

      2008, 29(4):0418-0422. DOI: 10.3724/SP.J.1008.2008.00418

      摘要 (2891) HTML (0) PDF 0.00 Byte (233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移植肾内新生微淋巴管的病理学特征,并分析其临床病理学意义。方法: 对45例肾移植患者移植肾组织标本,采用podoplanin单抗二步法免疫组化标记移植肾内微淋巴管,观察微淋巴管形态学及分布特点,并计算淋巴管密度(lymphatic vessel density,LVD),根据不同病理学诊断进行比较分析,并与正常肾组织作对照。结果:功能稳定的移植肾组织中微淋巴管数量较少,形态上与正常肾组织相同;急性排斥的移植肾内微淋巴管数量相对较多,管腔大小不等,多分布在末梢小动脉周围;慢性/硬化性移植肾的微淋巴管数明显增多,管腔扩张,扭曲,其周围多见局灶性单核细胞浸润。肾功能稳定的移植肾组织LVD平均值最低(1.26±0.27),与急性排斥和慢性/硬化性移植肾组织的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慢性/硬化性移植肾组织LVD平均值最高(20.76±5.30),高于其他各组(P<0.01);肾功能稳定的移植肾组织与正常肾组织比较无差异。结论:移植肾内存在淋巴管增生的现象,并与排斥反应有关,在不同类型的排斥中淋巴管增生有不同的病理特点。

    • 骨巨细胞瘤中骨桥蛋白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2008, 29(4):0423-0426. DOI: 10.3724/SP.J.1008.2008.00423

      摘要 (3100) HTML (0) PDF 0.00 Byte (2054)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观察骨桥蛋白(osteopontin,OPN)在骨巨细胞瘤肿瘤组织中的表达并探讨其可能的临床意义。方法:EnVisionTM二步法检测77例骨巨细胞瘤患者肿瘤组织中OPN的表达,比较不同临床、病理指标骨巨细胞瘤患者间OPN的表达差异,分析其可能的临床意义。结果:OPN在骨巨细胞瘤中表达的阳性率为76.6%,而在正常骨组织中呈弱阳性表达。侵袭性骨巨细胞瘤OPN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非侵袭性骨巨细胞瘤,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95.5% vs 69.1%, P=0.013)。OPN在不同Campanacci分级的肿瘤组织中均有阳性表达,且随着分级的增加,阳性表达率增加,不同分级间阳性表达率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19)。OPN阳性表达率与复发与否、性别、年龄、手术方式、病程长短、发病部位等临床特征无显著相关。结论:骨巨细胞瘤OPN高表达,且与肿瘤侵袭性及分级密切相关。

    • 重症肝炎肝移植术患者的麻醉管理

      2008, 29(4):0427-0430. DOI: 10.3724/SP.J.1008.2008.00427

      摘要 (3480) HTML (0) PDF 0.00 Byte (2208)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总结重症肝炎患者行肝移植术的麻醉管理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至2007年1月48例重症肝炎行肝移植术患者的临床麻醉资料,总结麻醉管理经验。采用全身麻醉,术中根据血流动力学监测结果调整肾上腺素、去氧肾上腺素用量;分别与术前、门静脉阻断前5 min、无肝期30 min、开放血流前5 min、新肝期5 min、新肝30 min和60 min时抽取桡动脉血作血气电解质分析,测定凝血功能,根据结果调整用药维持电解质及凝血功能稳态。结果:48例肝移植患者麻醉成功,无术中死亡,术中平均出血量(5 219±478) ml。术前轻度碱中毒、低K+、低Na+、低Cl-。与术前相比,pH、BE、HCO3-无肝期30 min明显降低,新肝期60 min回升;K+无肝期30 min明显升高,新肝60 min逐渐下降;无肝期Ca2+明显降低(P<0.05)。术前凝血酶原时间(PT)明显长于正常值(P<0.05),经治疗后好转,在新肝期前后5 min内PT再次延长;纤维蛋白原定量(FIB)较术前明显降低(P<0.05),至术毕时逐渐恢复。全组患者在无肝期心输出量(CO)、平均动脉压(MAP)迅速下降,其余各点血流动力学基本平稳。结论:重肝患者肝移植术前常合并内环境紊乱,必须随时监测患者血流动力学、血气及凝血功能的相关指标,并根据监测结果随时调整用药以维持内环境稳定。

    • 天冬总皂苷对麻醉犬脑血流量及脑血管阻力的影响

      2008, 29(4):0431-0434. DOI: 10.3724/SP.J.1008.2008.00431

      摘要 (3302) HTML (0) PDF 0.00 Byte (2119)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研究天冬总皂苷灌胃给药对麻醉犬脑血流量(CBF)及脑血管阻力(CVR)的影响。方法:杂种犬30只,体质量(11±1.5) kg,雌雄兼用,随即分为5组(每组6只):阴性对照组(生理盐水5 ml/kg,灌胃给药)、阳性对照组(尼莫地平注射液 300 μg/kg,iv)、天冬总皂苷按10、30、60 mg/kg分低中高3个剂量组,灌胃给药。犬用戊巴比妥钠30 mg/kg静脉注射麻醉,手术暴露右侧颈总动脉,用MFV-3200型电磁流量计测定CBF和CVR;MPA3000生物电放大器记录血压(SBP、DBP)和心率(HR)等指标。结果:与阴性对照组比较,天冬总皂苷30、60 mg/kg组于给药后5 min即能明显增加CBF并一直持续到120 min (P<0.01),CBF随剂量增加而增加,显示出有较好的量效关系;天冬总皂苷30、60 mg/kg组用药后CVR虽较用药前降低,但大部分时间点未达到统计学显著意义;天冬总皂苷10 mg/kg组CBF、CVR无明显变化。结论:天冬总皂苷灌胃给药有显著增加麻醉犬CBF的作用。

    • >综述
    • 胰腺导管腺癌小鼠模型的研究进展

      2008, 29(4):0435-0438. DOI: 10.3724/SP.J.1008.2008.00435

      摘要 (2866) HTML (0) PDF 0.00 Byte (5844) 评论 (0) 收藏

      摘要:胰腺癌动物模型是胰腺癌实验研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立理想的胰腺癌动物模型将为研究者们探索胰腺癌发病机制提供有效工具,本文总结了近年来胰腺导管腺癌小鼠模型的建立方法,分析了不同模型的优缺点并作一展望。

    • 肿瘤干细胞研究现状

      2008, 29(4):0439-0442. DOI: 10.3724/SP.J.1008.2008.00439

      摘要 (2469) HTML (0) PDF 0.00 Byte (5222) 评论 (0) 收藏

      摘要:近年来,对肿瘤干细胞的研究已经成为热点。研究发现一小部分肿瘤细胞具有干细胞特性,即具有自我更新、无限增殖与分化潜能,这部分细胞就是肿瘤干细胞。目前已经在多种肿瘤中发现并鉴定出肿瘤干细胞,包括白血病、乳腺癌、脑肿瘤、肝癌、结肠癌等。本文就肿瘤干细胞的概念、存在证据、研究方法以及临床应用前景作一综述。

    • >学术园地
    • 特发性炎性肌病的免疫学研究进展

      2008, 29(4):0443-0445. DOI: 10.3724/SP.J.1008.2008.00443

      摘要 (2440) HTML (0) PDF 0.00 Byte (2207) 评论 (0) 收藏

      摘要:特发性炎性肌病(IIM)是一组由自身免疫介导的弥漫性结缔组织病。其发病机制未明,可能与免疫异常有关。肌细胞上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复合物的过度表达可能是肌炎的启动因素,而肌炎的持续与发展则与机体免疫应答异常有关。皮肌炎以体液免疫损伤为主,而多发性肌炎则以细胞免疫损伤为主。各种细胞因子、趋化因子和黏附分子在IIM的免疫病理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 >短篇论著
    • 皮肌炎患者外周血B淋巴细胞刺激因子的表达

      2008, 29(4):0446-0447. DOI: 10.3724/SP.J.1008.2008.00446

      摘要 (2671) HTML (0) PDF 0.00 Byte (219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观察皮肌炎(DM) 患者外周血B淋巴细胞刺激因子(BLyS)的含量及其mRNA在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s)中的表达。方法:ELISA法测定10例皮肌炎患者外周血中BLyS含量,同时采用RT-PCR技术检测BLyS mRNA在PBMCs中的表达情况,并取健康体检者作对照。结果:皮肌炎患者外周血BLyS 为(10.25±1.19) μg/L,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3.19±0.65) μg/L;t=5.186,P<0.01\];BLyS mRNA在皮肌炎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高表达(0.39±0.04)%,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0.17±0.01)%; t=5.611,P<0.01\]。结论:皮肌炎患者外周血中BLyS含量较正常人明显增高,同时伴有PBMCs BLyS mRNA的高表达,提示BLyS分子水平的改变与皮肌炎的发生发展有着密切关系。

    • 血清同型半胱氨酸及白细胞介素-6、超敏C反应蛋白在急性格林-巴利综合征病程中的变化及临床意义

      2008, 29(4):0448-0450. DOI: 10.3724/SP.J.1008.2008.00448

      摘要 (2621) HTML (0) PDF 0.00 Byte (1945)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观察血清同型半胱氨酸及白细胞介素-6、超敏C反应蛋白在不同病情程度急性格林-巴利综合征病程中的变化并阐明其临床意义。方法:110例急性格林-巴利综合征患者,选择其中病情重者35例作为观察组1,一般情况相似且病情中等者35例作为观察组2,一般情况相似病情轻者40例作为观察组3,另设健康查体者50例作为对照组。分别测定发病后1、14、28 d血清同型半胱氨酸及白细胞介素-6、超敏C反应蛋白浓度。结果:发病后1 d观察组1、2、3血清同型半胱氨酸及白细胞介素-6、超敏C反应蛋白浓度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且各观察组之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发病后14 d观察组1、2上述指标明显高于观察组3及对照组,观察组3与对照组之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28 d后观察组1上述指标明显高于观察组2、3及对照组,观察组2、3与对照组之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其中肌力恢复情况好者炎性因子水平下降明显(P<0.01)。结论:急性格林-巴利综合征作为炎症反应过程,病情越危重,其体内炎性因子越高,持续时间越久,预后也越差。

    • 雌二醇对脑缺血大鼠海马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表达的影响

      2008, 29(4):0450-0452. DOI: 10.3724/SP.J.1008.2008.00450

      摘要 (2516) HTML (0) PDF 0.00 Byte (1958)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雌二醇对脑梗死/再灌注损伤大鼠海马区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表达的影响。方法:雌性成年大鼠,双侧卵巢切除后随机分为3组。雌二醇治疗组给予苯甲酸雌二醇2 mg·kg-1·d -1腹腔注射,连续7 d;模型组、假手术组腹腔注射等量麻油。模型组和雌二醇治疗组分别建立大脑中动脉梗死(MACO)模型,缺血2 h后再灌注48 h。Western 印迹技术和RT-PCR技术分别检测VEGF蛋白及基因表达。结果:大脑梗死/再灌注损伤后VEGF蛋白、基因表达均增加,雌二醇治疗组VEGF表达高于模型组(P<0.05)。结论:雌二醇增加脑梗死/再灌注损伤大鼠海马VEGF的表达。

    • 重型脑挫裂伤患者伤后脑组织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表达的变化

      2008, 29(4):0452-0455. DOI: 10.3724/SP.J.1008.2008.00452

      摘要 (2916) HTML (0) PDF 0.00 Byte (2152)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重型脑挫裂伤后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duced nitric oxide synthase,iNOS)在脑组织中的表达变化及意义。方法:根据损伤后就诊时间将38例重型脑挫裂伤患者分为6组(0~6 h 7例,6~12 h 8例,12~24 h 9例,24~36 h 5例,36~72 h 6例,72 h以上3例),以4例良性脑肿瘤患者手术切除的部分正常脑组织为对照组。尼氏染色法观察重型脑挫裂伤后神经细胞病理变化过程,RT-PCR检测iNOS mRNA的变化,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观察iNOS阳性细胞的表达变化。结果:尼氏法染色发现损伤区神经细胞减少;RT-PCR结果发现,与正常对照组相比,重型脑挫裂伤后0~6 h创伤区周围iNOS mRNA表达量开始上升,12~24 h达到高峰,随后渐下降,72 h以后仍有表达;免疫组化结果发现iNOS阳性细胞表达增加在伤后12~24 h达到高峰;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iNOS mRNA相对灰度值与iNOS阳性细胞数呈高度正相关(r=0.956,P=0.003)。结论:重型脑挫裂伤损伤区及周边皮质iNOS的表达增加,iNOS mRNA的表达与iNOS阳性细胞数呈正相关。

    • 小儿支气管异物取出术中采用保留自主呼吸和控制通气麻醉方法的比较

      2008, 29(4):0455-0457. DOI: 10.3724/SP.J.1008.2008.00455

      摘要 (2546) HTML (0) PDF 0.00 Byte (2288)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比较支气管异物取出术静脉全麻中应用自主呼吸和控制通气的麻醉特点。方法:80例手术随机分为自主呼吸组(S组,40例)和控制通气组(C组,40例)。S组静脉注入芬太尼和异丙酚,患儿术中保持自主呼吸。C组用静脉麻醉药同S组,另静脉加用琥珀胆碱,术中患儿无自主呼吸需手控通气。记录置入硬质支气管镜首次成功率及所用时间、置入支气管镜后呼吸频率、术中患儿体动及缺氧事件和苏醒时间,并行血气分析,术后询问外科医师对手术条件是否满意。结果:术者在C组中更易置入支气管镜,达到100%的首次置入率;术中患儿体动发生率C组低于S组; S组的PaO2\[(117±38) mmHg,1 mmHg=0.133 kPa\]显著低于C组\[(387±56) mmHg\],而PaCO2显著高于C组\[(53.3±9.5) mmHg vs (38.6±6.4) mmHg,P<0.05\];S组患儿苏醒时间长于C组(P<0.05);术者满意率在C组为97.5%,显著高于S组的75%(P<0.05)。结论:在小儿支气管异物取出术中,应用短效肌松剂行控制通气可以为手术提供更为优良的麻醉效果,降低了患儿缺氧风险,术后苏醒更为迅速。

    • >研究简报
    • 组胺HR1拮抗剂对变应性鼻炎大鼠血清白细胞介素-12的影响

      2008, 29(4):0458-0459. DOI: 10.3724/SP.J.1008.2008.00458

      摘要 (2843) HTML (0) PDF 0.00 Byte (2420) 评论 (0) 收藏

      摘要:

    • >短篇报道
    • 骨盆骨折合并会阴、下肢大面积皮肤潜行剥脱伤救治

      2008, 29(4):0459-0460. DOI: 10.3724/SP.J.1008.2008.00459

      摘要 (3028) HTML (0) PDF 0.00 Byte (2419) 评论 (0) 收藏

      摘要:

    • 西罗莫司在肝移植术后肾功能损害患者中的初步应用

      2008, 29(4):0461-0462. DOI: 10.3724/SP.J.1008.2008.00461

      摘要 (2318) HTML (0) PDF 0.00 Byte (2067) 评论 (0) 收藏

      摘要:

    • 盆腔良性肿瘤伴胸、腹腔积液和血清CA125水平升高的临床分析

      2008, 29(4):0463-0464. DOI: 10.3724/SP.J.1008.2008.00463

      摘要 (2622) HTML (0) PDF 0.00 Byte (2617) 评论 (0) 收藏

      摘要:

    • >病例报告
    • 腰椎间盘髓核脱出游离至椎管后方1例报告

      2008, 29(4):0464-0464. DOI: 10.3724/SP.J.1008.2008.00464

      摘要 (2119) HTML (0) PDF 0.00 Byte (2249) 评论 (0) 收藏

      摘要:

本期文章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

重要通知
友情提醒: 近日发现论文正式见刊或网络首发后,有人冒充我刊编辑部名义给作者发邮件,要求添加微信,此系诈骗行为!可致电编辑部核实:021-81870792。
            《海军军医大学学报》编辑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