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8年第29卷第7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专家论坛
    • 发挥军医大学优势作用,全面提高军队卫勤保障能力

      2008, 29(7):0713-0716. DOI: 10.3724/SP.J.1008.2008.00713

      摘要 (3957) HTML (0) PDF 260.14 K (3297) 评论 (0) 收藏

      摘要:汶川地震灾后部队快速的医疗救治行为体现出军队卫勤救援力量的巨大作用,但同时也暴露出新形势下军队卫勤保障的不足。遂行多样化军事任务,是军队职能的新拓展,对军事卫勤保障提出了新要求。军医大学在军队卫勤保障中发挥重要作用,具有较强的优势。新形势下,军医大学应结合自身优势,改革人才培养体系,更新培养内容,全面提高军队卫勤保障能力。

    • >病例报告
    • 双侧多肝段切除治疗复杂肝内胆管结石伴胆管走行变异1例报告

      2008, 29(7):0716-0716. DOI: 10.3724/SP.J.1008.2008.00716

      摘要 (2801) HTML (0) PDF 103.68 K (2152) 评论 (0) 收藏

      摘要:

    • >专家论坛
    • 汶川大地震灾后卫生重建的思考

      2008, 29(7):0717-0719. DOI: 10.3724/SP.J.1008.2008.00717

      摘要 (3992) HTML (0) PDF 232.90 K (3261) 评论 (0) 收藏

      摘要:卫生重建是地震灾害后灾区重建的重要组成部分。做好灾区卫生重建工作,必须在认真总结过去经验教训的基础上,近期要根据不同阶段特点,整合救灾医疗卫生资源,实现长效常态管理;远期要着眼未来卫生需求,规划灾区医疗卫生重建,把重点放在医疗及卫生防疫人才和队伍建设上,不仅要全面恢复灾区医疗卫生体系,而且要比震前提高一定层次。

    • 灾后防疫非朝夕之功,科学防疫是重中之重

      2008, 29(7):0720-0724. DOI: 10.3724/SP.J.1008.2008.00720

      摘要 (3623) HTML (0) PDF 320.77 K (2474)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地震灾后传染病的流行受基础设施被破坏的程度、地理和气候等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的影响。水源污染、病媒密度增加、环境卫生恶劣以及当地及输入性病原体是地震后消化道、虫媒和呼吸道传染病的主要危险因素。灾区防疫工作应针对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等3个关键环节展开。同时应重视过度“消杀灭”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对灾民进行卫生教育和重建当地卫生防疫力量是长期控制疫病的关键。本文以映秀灾区防疫工作为基础,就目前灾后防疫工作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了10条建议,供后期防疫工作借鉴。

    • >专题报道:地震后医疗救治和卫生防疫研究
    • 汶川地震一个月后救援部队官兵心理健康状况调查

      2008, 29(7):0725-0728. DOI: 10.3724/SP.J.1008.2008.00725

      摘要 (4108) HTML (0) PDF 225.24 K (2716)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了解抗震救灾1个月后部队心理健康状况,探索重要相关事件对部队指战员心理健康的影响。方法:在应急救援开始后32~42 d对驻映秀镇成都军区某红军师炮兵团、济南军区某师炮兵团和四川武警部队三支主力部队指战员为研究对象,随机整群抽样170人,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进行调查。救援部队人员SCL-90因子分值分别与中国正常人常模和中国军人常模比较,采用两样本t检验确定差异显著性。结果:78份调查表符合要求纳入分析。救援部队官兵的SCL-90总分为130.25±33.07,阳性项目数为27.59±15.75,各因子分值在1.28~1.64之间;与中国正常人18~29岁常模相比,救援部队官兵躯体化症状因子偏高(P<0.05),而人际关系敏感因子偏低(P<0.01);与中国军人男子组常模比较,救援部队官兵强迫因子、人际关系敏感因子、抑郁因子、焦虑因子、偏执因子和精神病性因子均偏低(P<0.05);比较参与和没有参与遇难者遗体挖掘处理的官兵,发现参与组在睡眠和饮食因子有较低的评分(P<0.01),而阳性症状均分有较高的评分(P<0.01)。结论:地震救援部队官兵在震后32~42 d的心理卫生状况基本正常,某些阳性症状与遇难者遗体处理等抗震救灾相关事件相关,对官兵抗震救灾事件相关心理问题的定期监测能有效发现和干预可能的心理疾患。

    • 地震前后汶川映秀镇居民卫生防疫意识调查

      2008, 29(7):0729-0733. DOI: 10.3724/SP.J.1008.2008.00729

      摘要 (3728) HTML (0) PDF 309.59 K (2332)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研究地震前和地震后15 d、30 d汶川映秀镇居民卫生防疫意识的变化,为开展震后群众防疫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自行设计卫生防疫意识调查表,对灾民进行问卷调查,应用χ2检验决定差异显著性。 结果:完成有效问卷121份。统计表明震后映秀灾民接受卫生宣教的人数显著增加(P=0.000)。理想的饮用水源由震前的山泉水和自来水转变为瓶装水和山泉水。认为粪便应该灭蝇处理的人比例显著上升(P=0.001)。认为生活垃圾应该掩埋或焚烧的比例以及便后应洗手的比例都显著上升。当可能出现疫情时,选择提醒他人注意或积极上报的意识较震前显著上升(P=0.001)。多数居民选择使用药物喷洒进行蚊蝇防制。对自身疾病关注度加大,等待医疗队送医送药或自己随意服药的意识加强。 结论:映秀镇居民在震后经过卫生宣教后卫生防疫意识较震前提高,但对医疗和消毒服务有过度依赖。

    • 汶川县映秀镇抗震救灾部队营地苍蝇密度、分布及其控制

      2008, 29(7):0734-0736. DOI: 10.3724/SP.J.1008.2008.00734

      摘要 (3274) HTML (0) PDF 266.62 K (2577)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明确驻汶川映秀镇部队营区的苍蝇密度及其分布规律,为有针对性杀虫以降低消化道传染病隐患提供依据。方法:以汶川映秀镇铁军、武警和红军部队营区为研究对象,以空间代表性和均匀性为原则在各营区内选择检测点,以粘蝇板为材料,在不同天气及干预条件下计数白天8 h(上午8:00到下午16:00)粘蝇板上的苍蝇个数,并通过非参数检验和配对t检验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映秀镇各个部队营区苍蝇密度分布显著不同。苍蝇主要集中在厨房、临时厕所和垃圾场的附近区域。气温较高的晴天比气温较低的阴天苍蝇多。针对重点区域采用溴氰菊酯灭蝇有显著效果,短期内未发现苍蝇耐药现象。结论:救灾部队营地周围环境是导致帐篷内苍蝇密度增加的根本原因,营地厨房的卫生环境差也吸引苍蝇,针对临时厕所和垃圾处理点进行杀虫措施能显著降低帐篷内苍蝇密度,但必须注意避免过度杀虫造成生态恶化。

    • 汶川映秀镇地震后各种临时水源水的有机物污染调查

      2008, 29(7):0737-0740. DOI: 10.3724/SP.J.1008.2008.00737

      摘要 (3507) HTML (0) PDF 260.04 K (2225)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明确汶川映秀地震后各种生活用水水源有机物污染状况,为选择安全、永久性饮用水水源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映秀镇地震后32~37 d各灾民居住点附近山泉水(6处)、山涧水(4处)、地面水(岷江、皮条河、岷江与皮条河汇合)、降水(雨水18处)、军车净化水(7处)水源为研究对象,以瓶装饮用矿泉水作为对照,利用85-型检水箱对上述水源中的氨氮、亚硝酸盐氮、pH值、浑浊度(肉眼观察)、异臭味和余氯等指标进行快速检测,通过各类水样均数和χ2检验分析。结果:有2/4处山涧水和全部江河水的氨氮含量在0.10~0.18 mg/L之间。其他山泉水、山涧水、地面水、军车净化水与饮用矿泉水相比,氨氮、亚硝酸盐氮含量间均无显著区别。但是下雨12 h后暴露雨水和帐篷落下雨水的平均氨氮含量分别为0.625 mg/L和0.913 mg/L,显著高于瓶装矿泉水(0 mg/ml)和安全标准(<0.05 mg/L)。部分帐篷落下雨水中可检出亚硝酸盐氮。暴露雨水pH值(平均6.07)显著低于泉水(平均6.55)、山涧水(平均6.60)和地面水(平均6.63)。消毒饮用水余氯4/7个点未检出。结论:映秀镇震后所有居民点的山泉水无有机物的新、旧污染。山涧水以及岷江或皮条河水经过净化、消毒处理后同样可以作为生活饮用水水源。雨水氨氮超标说明空气生物污染严重,主要是新近污染。目前军民饮用水氯化消毒不规范。

    • 抗震救灾部队官兵皮肤病发病率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2008, 29(7):0741-0743. DOI: 10.3724/SP.J.1008.2008.00741

      摘要 (3154) HTML (0) PDF 205.88 K (2493)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调查汶川映秀镇抗震救灾部队官兵皮肤病的发病情况,分析其影响因素,并对营区内杀虫措施效果进行评价。方法:2008年6月15日至6月20日,以映秀镇的两支抗震救灾部队为研究对象,回顾性调查部队官兵在震后1个月内的皮肤病发病情况、帐篷卫生条件和杀虫措施实施情况等内容,采用χ2检验确定差异显著性。结果:映秀镇抗震救灾部队官兵在震后1个月的皮肤病发病率为42.20%,其中虫咬性皮炎和毛囊炎的构成比分别为82.05% 和15.38%;震后1、2、4周的皮肤病发病率水平明显高于震前水平(P<0.05),震后4周发病率的升高与在山上过夜相关;采用2.5%溴氰菊酯等杀虫剂对帐篷内外环境进行杀虫,皮肤病发病率由震后2周的26.61%降低至震后3周的0.92%(P<0.05)。结论:抗震救灾部队官兵在震后皮肤病的发病率明显升高,震后恶劣的卫生环境、蚊虫叮咬是官兵皮肤病的主要因素,定期杀虫能有效降低皮肤病的发病率。

    • 地震后野外条件下医疗救治围手术期麻醉管理

      2008, 29(7):0744-0746. DOI: 10.3724/SP.J.1008.2008.00744

      摘要 (3750) HTML (0) PDF 220.58 K (2382)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总结地震后野外条件下医疗救治的围手术期麻醉管理经验。方法:回顾分析长海医院抗震救灾医疗队在野外条件下实施的89例患者麻醉临床资料,总结围手术期麻醉管理经验。结果:气管插管全麻1例,氯胺酮咪达唑仑静脉麻醉复合局部麻醉16例,硬膜外阻滞59例,臂丛神经阻滞13例。所有患者均平稳度过围手术期,无明显呼吸抑制,血流动力学稳定,未出现少尿等并发症。结论:在野外条件下实施麻醉,以保证安全、减少患者痛苦和精神创伤、减少麻醉并发症为原则,麻醉方法的选择需因人而异、合理应用。

    • 地震后颈椎损伤患者的麻醉处理

      2008, 29(7):0747-0749. DOI: 10.3724/SP.J.1008.2008.00747

      摘要 (3637) HTML (0) PDF 272.96 K (2489)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总结地震所致颈椎损伤患者的麻醉处理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麻醉科在汶川大地震中救治的6例颈椎损伤患者的围手术期麻醉管理资料,总结相关经验。结果:经过抗休克、稳定生命体征等处理后,6例伤员(3例野外条件下伤员采用慢诱导清醒盲探插管;3例后送至医院本部的伤员采用纤维支气管镜插管)在全麻下成功实施手术,术中呼吸、循环平稳,术后恢复良好。结论:野外条件下,清醒盲探插管是颈椎损伤患者的良好选择;在后方医院麻醉时气管插管宜选择颈椎活动小的纤维支气管镜插管。

    • >论著
    • 登革病毒感染对人血管内皮细胞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表达的影响

      2008, 29(7):0750-0755. DOI: 10.3724/SP.J.1008.2008.00750

      摘要 (3319) HTML (0) PDF 388.80 K (250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研究登革病毒2型(DV2)体外感染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表达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VCAM-1)的影响。方法:原代分离、纯化、培养人HUVEC细胞,用生长良好的2~3代细胞进行实验。分别用病毒感染复数(MOI)为1、2、4、8、16的DV2病毒液感染HUVEC,阴性对照组直接以RPMI 1640培养,应用细胞计数试剂-8(CCK-8)法测定DV2感染前和感染后6、12、24、48、72和96 h的细胞活性。另以MOI=2的DV2病毒液感染细胞,阴性对照组直接以RPMI 1640培养,于感染后6、12、24、48、72、96 h分别收集病毒感染的HUVEC,采用流式细胞术测定细胞表面VCAM-1表达水平;采用RT-PCR法检测细胞中VCAM-1 mRNA转录水平。结果:当病毒MOI=2时对细胞活力的影响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DV2感染可以促进HUVECs中VCAM-1 mRNA的转录,96 h内均有增加,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其中,正常状态下HUVEC基本无VCAM-1 mRNA转录,感染12 h达到最高峰,12~48 h表达量显著高于其他时间(P<0.05)。DV2 感染HUVEC后, VCAM-1蛋白表达在12~72 h显著升高(P<0.05),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DV2感染上调HUVEC的VCAM-1 mRNA转录和蛋白表达。这可能是DV2感染诱发患者血管通透性升高和血浆渗漏的重要分子机制之一。

    • 抑制差减杂交方法筛选辐射诱导细胞恶性转化模型中的差异表达基因

      2008, 29(7):0756-0761. DOI: 10.3724/SP.J.1008.2008.00756

      摘要 (3469) HTML (0) PDF 271.05 K (2589)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筛选辐射诱导的支气管上皮细胞恶性转化模型中的差异表达基因。方法:应用抑制差减杂交方法(SSH)构建辐射诱导的细胞转化模型差异表达基因的cDNA文库。对差减文库进行PCR筛选,对得到的差异片段进行测序及BLAST分析;对部分筛选出来的差异表达基因使用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并确认其变化;将新的序列表达标签(EST)登录到GenBank上。结果:在80个进行测序的克隆中,得到确定序列的共73个。在转化细胞中表达下降的序列41条,BLAST比较分析结果:得到已知序列6条;未知基因的EST序列20条;空载体序列7条;8条为重复测定序列。在转化细胞中表达上升的序列32条,BLAST分析:已知序列14条;未知基因的EST序列9条;重复测定的序列9条。对其中的部分基因改变进行荧光定量PCR检测,结果表明辐射转化组中MY06、HACE1、ZNF143、HNRPH1的表达量明显增加(与对照组相比,转化组中的mRNA分别增加了3.49、29.38、12.99、5.00倍);而PCBP2、RPL15、TCERG1的表达量下降(与对照组相比,转化组中的mRNA分别减少了1.89、48.77、11.95倍)。将得到的29个未知序列登录到GenBank,序列ID:EB643220~EB643248。结论:利用抑制差减杂交方法成功建立了恶性转化细胞模型差异表达cDNA文库,包含大量功能未知的新基因;ZNF143表达增加,其与细胞的增殖与分裂有关,TCERG1作为转录辅助激活因子在mRNA转录和后期的修饰过程中起到重要的作用,PCBP2是一个Polyc连接蛋白,具有蛋白翻译调节功能,这些基因在辐射致癌中尚无研究报道。

    • 前列腺癌组织中谷胱甘肽S-转移酶P1基因启动子区域甲基化序列分析

      2008, 29(7):0762-0767. DOI: 10.3724/SP.J.1008.2008.00762

      摘要 (3663) HTML (0) PDF 465.03 K (3154)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研究前列腺癌(prostate carcinoma,PCa)组织中谷胱甘肽S-转移酶P1 (glutathione S-transferase P1,GSTP1)基因启动子区域CpG岛甲基化状态,探索前列腺癌早期诊断的检测方法。方法:采用巢式甲基化特异性聚合酶链反应(nest methylation-specific PCR,NMSP)和基因克隆测序的方法检测31例前列腺癌组织、18例前列腺增生 (benign prostatic hyperplasia,BPH) 组织和3例正常前列腺(normal prostate,NP)组织中GSTP1基因启动子区域CpG岛的甲基化状态。结果:NMSP结果显示在PCa、BPH以及NP组中甲基化阳性率分别为83%、0%和0%;测序结果中PCa与BPH、NP组CG位点甲基化发生率分别为96%、34%和37%(P<0.01),BPH和NP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联合NMSP筛查前列腺癌明显优于单纯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rostate-specific antigen,PSA)检测。结论:在前列腺癌组织中GSTP1基因启动子区域CpG岛呈现超甲基化的状态,应用NMSP方法对GSTP1基因进行甲基化检测具有高灵敏度和高特异性的特点,这有望成为新的前列腺癌早期筛选和诊断的检测方法。

    • 双向电泳分析CCR5对二氢叶酸还原酶表达的抑制作用

      2008, 29(7):0768-0772. DOI: 10.3724/SP.J.1008.2008.00768

      摘要 (3551) HTML (0) PDF 291.28 K (2294)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采用双向电泳为基础的蛋白质组学的研究手段,发现趋化因子受体5被配体激活后的功能相关蛋白质。方法:构建稳定表达CCR5的HEK-293细胞株。用RANTES刺激12 h后,用双向电泳方法进行分析。在以PDQuest图像分析软件进行分析后,对表达有差异的蛋白质进行MOLDI-TOF MS/MS质谱鉴定,并对鉴定的蛋白作RT-PCR初步分析。结果:流式细胞仪检测结果表明HEK-293细胞稳定表达CCR5,在受RANTES刺激后作双向电泳分析并经质谱鉴定后,发现二氢叶酸还原酶表达降低,与RT-PCR检测结果相一致。结论:经蛋白质学组方法分析,发现CCR5被其配体RANTES激活后抑制了二氢叶酸还原酶的表达。

    • 家兔发热诱导热休克转录因子1聚合对体温及下丘脑cAMP含量的影响

      2008, 29(7):0773-0777. DOI: 10.3724/SP.J.1008.2008.00773

      摘要 (3349) HTML (0) PDF 347.21 K (3203)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观察热休克转录因子1(HSF1)聚合对家兔脂多糖(LPS)诱发性发热反应的影响,并研究其与下丘脑cAMP含量变化的关系,以探讨HSF1是否参与热限作用及可能的机制。方法:家兔随机分成4组:(1)对照组(N):注射无水乙醇;(2)槲皮素组(Q):注射槲皮素-无水乙醇溶液(2.5 μmol/L);(3)LPS组(L):注射无水乙醇,10 min后静脉注射脂多糖(LPS,0.5 μg/kg);(4)槲皮素+LPS组(Q+L):注射槲皮素-无水乙醇溶液(2.5 μmol/L),10 min后静脉注射LPS(剂量同L组)。通过复制LPS性发热家兔模型诱导HSF1聚合,观察聚合的HSF1对LPS性发热效应的影响,并用放射免疫法检测下丘脑中cAMP含量的变化。结果:Q+L组与L组比较,在240~360 min期间即时体温与基础体温之差(ΔT)差异显著(P<0.05),6 h体温反应指数(TRI6)为8.32±0.63,明显高于L组(P<0.01)。Q+L组各时间点的cAMP含量与L组相比明显增加(P<0.01)。HSF1三聚体的表达从致热后60 min开始逐渐增多,达到体温最高值时(180 min)为对照水平的1.77倍,此后,随着HSF1三聚体表达水平的进一步升高,体温逐渐下降。而预先使用槲皮素抑制HSF1的聚合,Q+L组的HSF1三聚体的表达量在60、180、240、360 min组均低于对应的L组(P<0.05),HSP70表达水平相应降低;cAMP含量增多,发热幅度升高,发热时程延长。结论:聚合的HSF1 对LPS性发热有抑制效应,此作用可能与抑制下丘脑cAMP的生成有关。

    • 金属蛋白酶9在隐球菌性脑膜炎小鼠模型脑组织中的表达

      2008, 29(7):0778-0780. DOI: 10.3724/SP.J.1008.2008.00778

      摘要 (2920) HTML (0) PDF 227.95 K (2542)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观察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在鼠脑组织中的表达并探讨其意义。方法:雌性C57BL/6小鼠行股静脉插管后实验各组分别注入新生隐球菌菌悬液以及菌悬液加抑肽酶,8 h后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MMP-9在小鼠脑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同时观测小鼠脑组织匀浆后菌落计数(CFU),并与免疫组织化学结果进行对照分析。 结果:注入新生隐球菌菌悬液小鼠脑组织中的MMP-9显著升高,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1);菌悬液加抑肽酶小鼠脑组织中MMP-9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MMP-9的染色强度与小鼠脑组织中的菌体负荷量正相关。 结论:隐球菌性脑膜炎小鼠脑组织中存在MMP-9过表达,MMP-9可能导致血脑屏障开放程度提高。

    • 中国青岛文昌鱼硫氧还蛋白过氧化物酶表达、纯化及活性特征

      2008, 29(7):0781-0786. DOI: 10.3724/SP.J.1008.2008.00781

      摘要 (3446) HTML (0) PDF 342.43 K (2451)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将编码青岛文昌鱼硫氧还蛋白过氧化物酶(TPx)的基因克隆于原核表达载体,并通过表达获得重组的TPx蛋白。方法:将已获得的TPx cDNA片段克隆于原核表达载体pET-32a(+)M,转化大肠杆菌BL21(DE3),获得重组表达质粒pET-32a(+)M-TPx。37℃下经IPTG诱导,该融合蛋白在大肠杆菌BL21(DE3)中表达。获得的重组TPx蛋白再经过纯化,用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分析重组蛋白。并对重组蛋白进行活性鉴定和结构分析。 结果:构建的重组质粒pET-32a(+)M-TPx在大肠杆菌中高效表达,经纯化后的重组TPx蛋白纯度可达90%以上,其单体相对分子质量为24 460。重组TPx蛋白是以同源二聚体和单体混合的形式存在,在二硫苏糖醇(DTT)存在时具有还原H2O2活性和对超螺旋DNA或对硫醇基敏感蛋白的保护作用。 结论:本实验在大肠杆菌表达系统中高效表达了重组TPx蛋白,并且证实其活性与其高级结构紧密相关。

    • 缺氧气虚大鼠NEI网络共同化学信号分子变化规律及通心络干预作用

      2008, 29(7):0787-0791. DOI: 10.3724/SP.J.1008.2008.00787

      摘要 (3103) HTML (0) PDF 272.10 K (2331)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缺氧气虚大鼠NEI网络共同化学信号分子变化规律及通心络(超微粉碎)的干预影响。方法:Wistar雄性大鼠45只,随机分为3组:空白对照组、气虚模型组、通心络组,每组15只。前两组大鼠按10 ml/kg给予CMCNa灌胃,1次/d;通心络组大鼠按10 ml/kg给予通心络(超微粉碎,1.2 g生药/kg)灌胃,1次/d;气虚模型组与通心络组大鼠灌胃后置于常压低氧舱内,每天7 h,每周6 d,共计5周。实验结束后观察大鼠的生物学表征、进行动脉血气分析、双抗夹心ELISA法测定血清去甲肾上腺素、肾上腺素、5羟色胺(5HT)、多巴胺(DA)、IFNγ的含量,放免法测定皮质酮、三碘甲状腺原氨酸、甲状腺素、IL1β、TNFα水平。放免法测定下丘脑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及垂体促甲状腺皮质激素、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含量;ELISA法测定下丘脑促甲状腺素释放激素含量。结果: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气虚模型组大鼠生物学表征评分明显增高(P<0.01),动脉血PaO2显著降低(P<0.05);血清5HT、DA释放减少(P<0.01);下丘脑垂体肾上腺(HPA)轴与下丘脑垂体甲状腺(HPT)轴兴奋;血清NE及E释放减少(P<0.01),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抑制;IL1β、IFNγ、TNFα等免疫调节因子释放增加(P<0.01)。通心络可明显降低模型大鼠生物学表征评分,升高血氧分压,增加5HT、DA释放、抑制HPA轴与HPT轴的兴奋、降低IL1β、IFNγ水平。结论:采用常压慢性缺氧方法可成功制备气虚大鼠模型。模型大鼠NEI调控网络处于紊乱失衡状态,这可能是缺氧气虚证候产生的重要病生理学基础之一;通心络可增强大鼠耐缺氧能力,改善气虚证候,其机制与调节整体NEI网络失衡有关。

    • 急性心肌梗死的多层螺旋CT双期扫描影像学特征

      2008, 29(7):0792-0795. DOI: 10.3724/SP.J.1008.2008.00792

      摘要 (3249) HTML (0) PDF 239.11 K (2577)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分析急性心肌梗死的多层螺旋CT影像学特征。方法:6只家猪开胸结扎前降支远端1/3,建立急性无再灌注心肌梗死模型,行双期螺旋CT扫描,对得到的CT影像学图像特点进行分析。结果:6只动物全部成功建模,早期CT扫描特征为造影剂灌注缺损,延迟扫描时灌注缺损面积百分比明显减少\[(13.52±5.22)% vs (9.07±3.47)%,P=0.004\],平均下降32.14%;残余灌注缺损区域周围CT值明显高于非梗死区域\[(156±21) vs (132±25) HU,P=0.004);在不同扫描时相,不同区域组织的CT值密度发生变化,心腔由(586±111) HU下降到(294±53) HU(P=0.001),非梗死区域心肌由(247±54) HU降到(132±25) HU(P=0.001),灌注缺损区域CT值无明显变化\[(29±23) vs (42±14) HU,P=0.289\]。结论:急性心肌梗死的双期螺旋CT影像学特征为早期灌注缺损,延迟灌注改善和残余灌注缺损;早期扫描高估梗死区域的面积。

    • 阻塞性黄疸大鼠肝功能和病理形态学研究

      2008, 29(7):0796-0799. DOI: 10.3724/SP.J.1008.2008.00796

      摘要 (3470) HTML (0) PDF 352.49 K (2784)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胆管阻塞对大鼠肝脏功能和病理形态学的影响。方法:60只健康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6组:胆总管结扎组(BDL,n=50)和假手术组(n=10,仅游离胆总管不予结扎)。BDL组据结扎持续时间又分为BDL3、BDL7、BDL14、BDL28和BDL42组(每组10只),分别于术后第3、7、14、28、42日测定血清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DBIL)、总胆汁酸(TBA)、谷丙转氨酶 (ALT)等肝功能指标,并观察肝脏组织病理形态。假手术组于术后7 d行上述检测。结果:与假手术组相比,BDL组大鼠肝脏功能指标明显改变,血清TBIL、DBIL、TBA值在阻塞早期(BDL3 或BDL7 组)为最高,后呈下降趋势,至实验末期(BDL42组)时仍高于对照组;ALT等酶学指标也有类似变化。BDL组大鼠的主要病理形态学改变为肝内小胆管增生和肝纤维化。结论:大鼠肝脏功能阻塞早期即发生明显的损害,机体可产生一定的代偿以改善肝功能,但持续存在的胆管阻塞最终导致肝纤维化。大鼠阻塞性黄疸期内病理形态学的改变显示其肝功能测定值并不能反映其肝脏组织的实际损害程度。

    • 西罗莫司抑制胆管缺血后代偿性增生的初步研究

      2008, 29(7):0800-0803. DOI: 10.3724/SP.J.1008.2008.00800

      摘要 (3461) HTML (0) PDF 334.84 K (2347)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雷帕霉素对大鼠肝内胆管缺血后代偿性增生的影响。方法:雄性SD大鼠随机分配到对照组(假手术组,n=28),假手术+雷帕霉素组(n=28),缺血组(n=32),缺血+雷帕霉素组(n=32),缺血组完全离断肝脏动脉血供,雷帕霉素处理组每日予雷帕霉素2.0 mg/kg灌胃,术后1、3、7、14 d处死动物,取肝组织行H-E、Ki-67染色,高倍镜视野下计数汇管区内小叶间胆管,汇管区周围小胆管,Ki-67阳性及阴性胆管细胞,计算平均小叶间胆管及汇管区周围胆管数目(总计数胆管数目/总汇管区数目),Ki-67(+)胆管细胞/ Ki-67(-)胆管细胞比值。结果:与对照组比较,缺血组术后平均小叶间胆管数量明显增加,给予雷帕霉素后,胆管缺血大鼠术后7、14 d平均小叶间胆管数目减少;术后3 d,缺血组Ki-67阳性与阴性胆管细胞比值达到高峰1.59±017,明显高于对照组,给予雷帕霉素后,峰值水平降低。结论:雷帕霉素影响缺血胆管上皮细胞Ki-67抗原表达,抑制肝内胆管代偿性增生。

    • 直肠癌低位前切除中预防性造口113例临床分析

      2008, 29(7):0804-0808. DOI: 10.3724/SP.J.1008.2008.00804

      摘要 (3499) HTML (0) PDF 257.48 K (2405)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直肠癌低位前切除术中预防性造口与吻合口漏发生的关系。方法:对长海医院2005年1月至2006年10月期间施行直肠癌低位前切除(吻合口高度≤6 cm)的270例病例进行研究,共有113例施行预防性造口(41.9%),将临床及病理资料建立数据库,利用SPSS 10.0 软件对是否预防性造口患者的吻合口漏发生率进行χ2检验。结果:低位前切除的患者中20例发生症状性吻合口漏,发生率7.4%。症状包括:腹痛(37%)、脉搏增快(53%)、发热(47%)、白细胞升高(53%)、盆腔引流液性状改变(68%)、肛门流脓血性液(26%)、其他(10%),平均年龄57.8岁,吻合口高度皆≤6 cm,没有病例因吻合口漏死亡。其中预防性造口组发生4例漏(3.5%),未造口组发生16例(10.2%),P=0.04。在有术前放疗史的24例患者中预防性造口率达到75%,其中18例预防性造口者无一发生漏(0/18),而未造口者却有2例漏(2/6),经Fisher精确概率法检验P=0.054。在做保护措施的142例低位前切除病例中,漏发生率为4.9%(7例),而剩余未做任何保护性措施的128例中吻合口漏发生率却高达10.2%(13例),P=0.10。有预防性造口的4例吻合口漏皆经保守治疗缓解,而未造口的16例漏中有8例因症状严重需手术干预,其中1例发生弥漫性腹膜炎。两组平均进食时间也有明显差异(P<0.01),但两组术后肠梗阻发生率(P=0.24)及住院天数(P=0.91)皆无明显差异。结论:吻合口漏仍是目前直肠癌前切除术后的主要并发症,预防性造口可以明显降低高危人群吻合口漏的发生率。考虑到吻合口漏有其不可预见性,建议吻合口高度低于6 cm的低位前切除病例行预防性造口。

    • 降温速率对血小板冰冻保存质量的影响

      2008, 29(7):0809-0812. DOI: 10.3724/SP.J.1008.2008.00809

      摘要 (2855) HTML (0) PDF 239.95 K (2963)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观察不同降温速率下血小板冰冻保存效果,探讨血小板冰冻保存的最佳降温速率。方法:在新型血小板冷冻保护剂作用下,血小板以不同速率(1、10、20℃/min)降温至-80℃后直接转入深低温冰箱保存,冻存1周后复温检测其体外功能和表面分子的变化,与非程序降温组及新鲜血小板作比较。结果:复温后各冰冻保存组的血小板计数均低于新鲜对照组(P<0.05或P<0.01)。肾上腺素诱导的最大聚集率10℃/min组与1℃/min组、非程序降温组两两比较无统计学差异,低于新鲜对照组(P<0.01),但高于20℃/min组(P<0.05)。CD42b表达的平均荧光强度10℃/min组高于其他各冷冻保存组(P<0.05),低于新鲜对照组,但无统计学意义。血小板复温后1℃/min组、20℃/min组、非程序降温组表面的CD62p荧光强度均高于新鲜对照组(P<0.05),10℃/min组CD62p荧光强度高于新鲜对照组,但无统计学差异。结论:降温速率对冰冻保存血小板效果影响较大,在新型血小板冷冻保护剂作用下,相对于1、20℃/min,10℃/min降温速率效果最佳。

    • 一种三唑醇类化合物的体内外抗真菌活性研究

      2008, 29(7):0813-0816. DOI: 10.3724/SP.J.1008.2008.00813

      摘要 (3524) HTML (0) PDF 286.45 K (2283)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观察三唑醇类化合物SL-130的体内外抗真菌活性。 方法:采用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委员会(NCCLS)1997年公布的M27-A方案,实验用菌株包括白念珠菌及非念珠菌致病真菌,用最低抑菌浓度MIC80表示抗真菌活性。此外利用纸片扩散法、时间-杀菌曲线及小鼠的存活率等方法考察SL-130的抗真菌活性。结果:SL-130具有一定的抗真菌活性,体外明显强于氟康唑,体内与氟康唑基本相当。结论:此三唑醇类化合物结构新颖,体内外的抗真菌活性明显,值得进一步研究。

    • 鼻用人参皂苷Rg3壳聚糖微球的制备

      2008, 29(7):0817-0821. DOI: 10.3724/SP.J.1008.2008.00817

      摘要 (3070) HTML (0) PDF 336.13 K (2404)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以壳聚糖为载体材料,人参皂苷Rg3为模型药物,制备鼻腔给药微球。方法:采用复乳化化学交联技术制备人参皂苷Rg3鼻用微球。利用Statistic软件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和二项式拟合,求得方程。以载药量,包封率及40~60 μm微球所占比例为指标,用星点设计-效应面优化法选取较佳工艺条件,扫描电镜观察微球表面形态。结果:据效应面优选的较佳处方范围为:投药比为0.4~0.5;有机相与水相之比为0.4~0.6;初乳与油相比为0.13~0.17。以此优选处方制备的三批微球形态良好,球形圆整,平均粒径为(44.99±12.59) μm,载药量为(10.25±0.08)%,包封率为(30.61±1.46)%。结论:所优化的制备工艺稳定,适于鼻用人参皂苷Rg3壳聚糖微球的制备。

    • 青蒿素自乳化制剂的制备及其在家兔体内的药动学研究

      2008, 29(7):0822-0825. DOI: 10.3724/SP.J.1008.2008.00822

      摘要 (3548) HTML (0) PDF 286.75 K (2595)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制备青蒿素自乳化系统,并对家兔体内药动学过程进行考察。方法:通过绘制相图并结合溶出度试验,以形成乳剂的乳化程度和乳化时间为指标,应用正交试验设计筛选最佳处方。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青蒿素的血药浓度,以青蒿素原料药作对照,比较家兔体内的药动学参数。结果:青蒿素自乳化系统主要由青蒿素、吐温-85 、油酸乙酯、乙醇组成。青蒿素自乳化制剂与青蒿素原料药在家兔体内平均滞留时间分别为4.750 h和4.628 h,家兔药动学研究结果表明,青蒿素自乳化系统口服后能很大程度上提高生物利用度。结论:自乳化制剂可以显著提高青蒿素的体外溶出及体内吸收。

    • 蒙特卡罗模拟在城市进攻战斗减员预计风险分析中的应用

      2008, 29(7):0826-0828. DOI: 10.3724/SP.J.1008.2008.00826

      摘要 (3632) HTML (0) PDF 250.01 K (2744)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应用风险分析的理论方法改进现行预测方法。方法:以城市进攻作战减员预计为例,整理分析了历史数据和影响减员的不确定因素,确定了日均减员率的统计分布,以定量判断模型为基础,设定参战人数、地形、气候、态势、突然性、战斗效能等因素,应用蒙特卡罗方法进行模拟,采用Microsoft Excel和Crystal Ball 2000建立了相应的预测模型,对减员模拟结果进行风险分析。结果:城市进攻作战日均减员率可用正态分布变量表达。结合上述因素的量化值,1 000模拟的结果为,日均战斗减员率均数0.42%,标准差0.21%。结论:蒙特卡罗模拟方法是改进现行预测方法的有效手段。

    • >研究快报
    • 不同植入方向微型种植体支抗的三维有限元分析

      2008, 29(7):0829-0832. DOI: 10.3724/SP.J.1008.2008.00829

      摘要 (3462) HTML (0) PDF 251.31 K (2438)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建立简化的微型种植体-骨三维有限元模型,研究不同植入方向下微型种植体-骨界面的生物力学变化,为微型种植体的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应用I-DEAS有限元分析软件,将微型种植体以30°角倾斜植入骨块,在保持加载力方向、微型种植体与植入处骨表面夹角不变的情况下,以植入点为圆心,微型种植体在骨平面上的投影线为半径水平旋转180°,设定0°、45°、90°、135°、180°共5个植入方向。在与植入处骨表面平行的200 g力作用下,分析微型种植体-骨界面的应力分布及位移变化。结果:各组应力值及位移值的变化均符合临床生理要求,微型种植体的植入区、骨皮质区应力相对集中,Von-mises应力、拉应力、压应力分布变化总体一致,应力曲线整体呈递减趋势。在脱位力作用下,0°、45°组应力值小于其他组,0°组应力值最小,0°、45°组位移值明显高于90°、135°、180°组,90°组的位移值最小。结论:不同植入方向的微型种植体可以安全承载与植入处骨表面平行的200 g正畸力。临床上选择微型种植体植入方向时,尽量减小加载力对其的脱位作用,才更有利于微型种植体的稳定。

    • 可显影固体栓塞剂硫酸钡海藻酸钠微球的研制

      2008, 29(7):0833-0836. DOI: 10.3724/SP.J.1008.2008.00833

      摘要 (3861) HTML (0) PDF 263.45 K (2584)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研制可显影固体栓塞剂硫酸钡海藻酸钠微球。方法:采用乳化-离子交联法制备微球,正交设计优化工艺,并考察微球的粒径、形态、分布、稳定性、悬浮性、包封率及X线显影性等理化特性。结果:微球平均粒径为(53.08±32.72) μm,分散良好,形态圆整;微球100℃水浴加热2 h、-4℃冰冻24 h、37℃振摇24 h、钴60(10 kGy)照射0.5 h各组的破损率分别为(2.0±1.1)%、(86.0±19.2)%、(39.0±14.7)%和(10.3±3.2)%;0.25%海藻酸钠微球混悬液的沉降体积比为(0.92±0.018);硫酸钡投料量为2.0 g时包封率为(69.2±13.2)%,且显影效果佳。结论:海藻酸钠、壳聚糖可作为硫酸钡微球的包封材料,乳化-离子交联法适用于此微球的制备。

    • >综述
    • 氧应激与细胞信号转导

      2008, 29(7):0837-0840. DOI: 10.3724/SP.J.1008.2008.00837

      摘要 (3369) HTML (0) PDF 208.19 K (2911) 评论 (0) 收藏

      摘要:氧应激是脂肪肝、动脉粥样硬化、癌症、器官缺血再灌注损伤等病理生理过程中导致器官组织损伤的主要因素之一。近年对氧应激与细胞信号转导的路径的研究逐步深入,为药物和基因治疗奠定了良好的研究基础。本文就氧应激与细胞信号转导的有关通路包括核转录因子、生长因子信号通路、蛋白酪氨酸激酶(protein tyrosine kinases,PTK) 和蛋白酪氨酸磷酸酶(protein tyrosine phosphatases,PTP)系统及其丝氨酸/苏氨酸激酶信号系统作一综述。

    • 用于战时调节飞行人员睡眠与抗疲劳的精神类药物

      2008, 29(7):0841-0844. DOI: 10.3724/SP.J.1008.2008.00841

      摘要 (3259) HTML (0) PDF 250.48 K (3198) 评论 (0) 收藏

      摘要:精神药物,包括中枢兴奋药与中枢抑制药,对现代军事斗争中军人的心理状态有深远的影响。本文综述了精神药物的代谢动力学特点及其作用机制与使用效果,并对精神药物在战时(伊拉克战争、英阿马岛战争、美军空袭利比亚和海湾战争) 调节飞行人员睡眠与抗疲劳中的应用进行了综述,同时对战时合理使用精神药物提出建议。

    • >技术方法
    • 微波辅助-固相萃取-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稻谷中苯噻草胺残留量

      2008, 29(7):0845-0847. DOI: 10.3724/SP.J.1008.2008.00845

      摘要 (3719) HTML (0) PDF 245.04 K (242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建立测定稻谷中苯噻草胺残留量的微波辅助-固相萃取-高效液相色谱法(MAE-SPE-HPLC)。方法:以丙酮-乙腈(体积比37)为提取剂,采用微波辅助萃取稻谷中残留的苯噻草胺,经弗罗里硅土固相萃取小柱净化后,用高效液相色谱-二极管阵列检测器检测。以乙腈-水为流动相,流速1.0 ml/min,217 nm检测。结果:苯噻草胺在0.198~9.900 μg/ml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最低检测限为0.039 6 μg/ml。稻壳添加平均回收率为90.8%,RSD为1.8%;糙米添加平均回收率为85.6%,RSD为2.5%。结论:MAE-SPE-HPLC法简便、快速,可用于稻谷中苯噻草胺残留量的测定。

    • >短篇论著
    • Akt、Bad在大鼠肝缺血再灌注中的变化及作用

      2008, 29(7):0848-0850. DOI: 10.3724/SP.J.1008.2008.00848

      摘要 (2701) HTML (0) PDF 243.59 K (1991)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研究PI3K-Akt信号转导系统成员Akt1、Bad在大鼠肝缺血再灌注(IR)后的激活规律,探讨该通路在IR损伤中的作用。方法:将60只SD雄性大鼠随机分成4组:空白对照组(Sham)、缺血再灌注组(IR)、溶剂对照组(DMSO)、阻断剂组(LY),于复灌0、0.5、1、2、4 h各不同时间点取材,应用免疫组化和免疫印迹法测定肝组织中Akt1、p-Akt1等信号蛋白的表达;H-E染色观察肝组织显微结构;同时测定血清肝功酶水平。结果:IR组大鼠在各复灌时间点上都显示明显肝细胞损伤,并随复灌时间延长加重;肝细胞胞质内有p-Akt1(Thr-308)表达,并在复灌0.5 h达到高峰。应用PI3K特异性阻断剂LY294002后,大鼠p-Akt1(Thr-308)表达在复灌0.5 h较IR组明显减少(P<0.01),但血清肝功酶指标在复灌4 h才明显升高(P<0.01);同时,LY294002使Akt1下游底物Bad(Ser-136)磷酸化水平降低、细胞损伤加重。结论:在缺血再灌注过程中 PI3K-Akt信号转导通路的激活对肝脏起到了一定的保护作用。

    • 热区某抗洪抢险部队疾病与非战斗外伤逐日减员率的统计分布

      2008, 29(7):0851-0852. DOI: 10.3724/SP.J.1008.2008.00851

      摘要 (3331) HTML (0) PDF 159.48 K (2368)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研究每日疾病与非战斗外伤减员率的统计学分布,为今后模拟研究提供基础。方法:引用某抗洪抢险部队逐日疾病与非战斗外伤发生数,计算逐日疾病与非战斗外伤减员率,运用χ2和柯尔莫哥洛夫-斯米尔诺夫方法进行理论统计分布的拟合优度检验。结果:逐日疾病与非战斗外伤减员率分布符合对数正态分布,而各病种逐日减员率不全一致。结论:疾病与非战斗外伤减员率符合对数正态分布,可作为相关模拟研究的基础。

    • 血管内治疗重症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

      2008, 29(7):0853-0854. DOI: 10.3724/SP.J.1008.2008.00853

      摘要 (2958) HTML (0) PDF 293.73 K (2322)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血管内治疗重症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的安全性及其疗效。方法:2006年1月至2007年1月,6例重症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患者经血管内治疗,采用静脉溶栓与动脉溶栓相结合、静脉溶栓与静脉内机械碎栓相结合。术后积极消除病因,抗凝治疗3~6个月。结果:6例患者经治5例痊愈,无手术相关并发症,1例病情危重者溶栓效果不佳死亡。4例DSA示浅表静脉扩张消失,静脉窦显影正常,1例浅表静脉扩张明显改善,静脉窦显影基本正常。结论:血管内治疗重症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是一种安全、快速、有效的治疗方法,长期疗效有待进一步观察。

    • 乌司他丁对婴幼患儿体外循环手术炎性反应的影响及对肺的保护

      2008, 29(7):0855-0857. DOI: 10.3724/SP.J.1008.2008.00855

      摘要 (3179) HTML (0) PDF 177.16 K (2073)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研究乌司他丁对婴幼儿体外循环手术中炎性反应的影响及对肺的保护作用。方法:38例诊断为室间隔缺损的婴幼儿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n=18)和对照组(n=20)。实验组乌司他丁按1.2万U/kg 计算用药量,生理盐水溶解稀释至10 ml,主动脉插管前经外周静脉缓慢推注半量,另半量加入预充液中;对照组以等量生理盐水代替,用法同上。于术前和术后1、4、24 h进行血气分析、检测炎性介质(TNF-α、IL-6、IL-8)。结果:炎性介质(TNF-α、IL-6、IL-8)术前均无差异,术后明显升高(P<0.05);实验组术后各时点IL-6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IL-8术后各时点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TNF-α术后4、24 h较对照组低(P<0.05)。结论:乌司他丁能抑制IL-6、IL-8的释放,对TNF-α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可减轻婴幼儿体外循环手术中炎性反应,保护肺功能。

    • >短篇报道
    • 地震后野外条件下儿童感染性休克的紧急诊断与救治

      2008, 29(7):0858-0859. DOI: 10.3724/SP.J.1008.2008.00858

      摘要 (3475) HTML (0) PDF 161.87 K (2327) 评论 (0) 收藏

      摘要:

    • 单纯性肥胖症青少年颈动脉超声指标与血清瘦素的关系

      2008, 29(7):0860-封三. DOI: 10.3724/SP.J.1008.2008.00860

      摘要 (2742) HTML (0) PDF 160.17 K (2339) 评论 (0) 收藏

      摘要:

本期文章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

重要通知
友情提醒: 近日发现论文正式见刊或网络首发后,有人冒充我刊编辑部名义给作者发邮件,要求添加微信,此系诈骗行为!可致电编辑部核实:021-81870792。
            《海军军医大学学报》编辑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