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9年第30卷第10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专家论坛
    • 科学研究的创新问题

      2009, 30(10):1101-1105. DOI: 10.3724/SP.J.1008.2009.01101

      摘要 (3195) HTML (0) PDF 398.68 K (2443)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前我国的科技创新能力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与世界其他主要国家相比,整体科技创新能力还较弱,科技创新水平远低于经济发展水平。笔者总结30年来从事科研工作的经验,从创新的动力与源泉及创新的价值与意义两方面,重点论述创新与意外发现、逆向思维、长期积累、挑战经典等的关系,以及创新对催生新理论、指导医疗实践、应对突发事件的巨大作用。

    • >论著
    • 中国东海亚硫酸杆菌属微生物的鉴定及生物学活性分析

      2009, 30(10):1106-1109. DOI: 10.3724/SP.J.1008.2009.01106

      摘要 (3027) HTML (0) PDF 1.44 M (2667)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对44株中国东海来源的亚硫酸杆菌进行16S rDNA的序列测定和生物学活性的初步分析。方法:用PCR方法对细菌的16S rDNA序列进行扩增,并在GenBank上进行相似性搜索。将全部亚硫酸杆菌的16S rDNA序列运用Clustal X1.8软件进行多序列比对并用MEGA4.1绘制进化树。利用稻瘟霉菌(Pyricularia oryzae) P-2b、枯草芽孢杆菌 (Bacillus subtilis) 和大肠埃希菌 (Escherichia coli) 作为指示菌检测菌株发酵液的抗菌活性。以HL-60、HepG2细胞作为细胞毒活性指示细胞株检测菌株发酵液的细胞毒活性。采用ABTS和DPPH抗氧化模型检测菌株发酵液的自由基清除能力。结果:经与GenBank数据库比对,44株菌均与亚硫酸杆菌属有很高的相似性(97%~100%)。所有菌株发酵液对指示菌未显示出抗菌活性。菌株发酵液有不同程度的细胞毒活性和清除自由基的能力。19株菌的发酵液对HepG2细胞有抑制作用,抑制率为6.8%~42.8%,18株菌的发酵液对HL-60细胞有抑制活性,抑制率为6.9%~43.6%。12株菌的发酵液对ABTS自由基有清除能力,清除率为4.49%~23.08%,8株菌发酵液对DPPH自由基有清除能力,清除率为1.23%~30.76%。结论:44株中国东海来源的亚硫酸杆菌表现出显著的细胞毒活性及抗氧化活性,具有潜在的药用价值。

    • GHSC-73对人肝癌细胞株HepG2细胞增殖及细胞周期的影响

      2009, 30(10):1110-1114. DOI: 10.3724/SP.J.1008.2009.01110

      摘要 (2900) HTML (0) PDF 537.90 K (2272)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观察来源于海芒果种子的强心苷化合物β-D-glucosyl-(1-4)-α-L-thevetosides of 17β-digitoxigenin(GHSC-73)对人肝癌细胞株HepG2细胞增殖和细胞周期的影响,并初步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采用MTT法检测不同浓度GHSC-73对人肝癌细胞株HepG2增殖的影响;采用流式细胞仪Propidium Iodide(PI)单标法检测GHSC-73对HepG2细胞周期进程的影响;Real-time RT-PCR检测S期相关基因在GHSC-73处理前后表达的变化。结果:GHSC-73可抑制HepG2细胞增殖,其作用具有时间和浓度依赖性,作用HepG2细胞24、48、72 h后,IC50分别为(5.18±0.21)、(0.37±0.08)、(1.66±0.16) μmol/L。与对照组相比,随着作用时间的延长,S期细胞百分比逐渐增多,而G0/G1期细胞百分比逐渐减少(P<0.05),G2/M期细胞百分比基本保持不变,表明GHSC-73阻滞HepG2细胞于S期。Real-time RT-PCR检测S期相关基因的结果显示:GHSC-73诱导后HepG2细胞GADD153、cyclin D1、p21基因表达上调,cyclin A2、 DHFR、TYMS基因表达下调。结论:GHSC-73可通过S期阻滞来抑制HepG2细胞增殖,其阻滞作用可能与GADD153、cyclin D1、 p21、 cyclin A2、DHFR和TYMS基因表达变化有关。

    • 肝癌细胞系EHBC-512的建立及其生物学特性分析

      2009, 30(10):1115-1118. DOI: 10.3724/SP.J.1008.2009.01115

      摘要 (3255) HTML (0) PDF 8.98 M (2532)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建立一株新的肝癌细胞系EHBC-512并分析其生物学特性,为后续研究奠定基础。方法:切取肝癌手术标本进行体外原代培养,采用光镜、电镜观察细胞形态,流式细胞检测细胞周期,并进行染色体核型分析,免疫荧光及化学发光法检测细胞上清液AFP的表达;裸鼠体内种植观察异种成瘤情况。结果:光镜下细胞形态具有肝癌细胞特征;电镜下细胞具有较多的线粒体,核异形性明显,染色体众数为110~120条。细胞群体倍增时间为48 h,贴壁率达90%。免疫荧光染色显示:细胞AFP、CK18表达,CEA、CK19未表达;细胞高分泌AFP,上清液AFP含量>1 210 μg/L。裸鼠体内成瘤病理检测与原发灶保持相同的结构和细胞形态。结论:成功建立一株生物学特性稳定并能体外高分泌AFP的人类肝癌细胞系(EHBC-512),为肝癌研究提供新的研究工具。

    • 模拟晕船大鼠晕船行为学指标的筛选及适应规律的观察

      2009, 30(10):1119-1121. DOI: 10.3724/SP.J.1008.2009.01119

      摘要 (2791) HTML (0) PDF 359.27 K (2346)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筛选大鼠晕船行为学指标,探讨大鼠晕船适应时间及规律。方法:运用Crampton旋转刺激模型,对SD大鼠进行重复刺激,实时观察晕船刺激过程中尿液、粪便排泄量及刺激后自发活动的变化;采用抗晕药物干预法检验各行为学指标的特异性。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晕船刺激第1天刺激组大鼠粪便量显著增加(P<0.05),自发活动显著减少(P<0.01);随着刺激天数的增加,刺激组粪便量、自发活动均逐渐恢复,且与刺激天数间存在一定相关性(P<0.01),并分别于第9天和第7天下降至正常对照水平;用药组以东莨菪碱(0.5、1 mg/kg)灌胃后再进行旋转刺激,各行为学指标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旋转刺激时的排便量和刺激后的自发活动量可有效判断大鼠晕动病,连续刺激9 d左右后大鼠可达到晕船适应。

    • 创伤弧菌致死性感染对小鼠血液系统的影响及主要脏器的病理变化

      2009, 30(10):1122-1225. DOI: 10.3724/SP.J.1008.2009.01122

      摘要 (3716) HTML (0) PDF 19.00 M (1532)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观察创伤弧菌致死性感染对小鼠血液系统的影响及主要脏器的病理变化,探讨其可能的致死机制。方法:建立创伤弧菌致死性感染小鼠模型,ELISA法检测小鼠血清TNF-α、IL-1β、TF水平;采用全自动血液生化分析仪测定小鼠血清总胆红素、肌酐、尿素等生化指标含量;采用自动化血细胞分析仪进行全血细胞分析;创伤弧菌感染后8 h,取小鼠心脏、肺、肝脏、脾脏、肾脏,光镜、电镜下观察器官病理改变。结果:创伤弧菌感染后小鼠血清TNF-α、IL-1β、TF水平显著升高(P<0.05);血清尿素、肌酐、总胆红素、淀粉酶及丙氨酸转氨酶、尿酸、天冬氨酸转氨酶表达均显著升高(P<0.05);感染后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淋巴细胞百分比下降显著(P<0.05),红细胞计数、单核细胞百分比及血红蛋白水平显著上升(P<0.01)。感染后小鼠主要脏器均表现为充血、水肿、组织结构破坏、炎症细胞浸润,电镜下可见肝细胞凋亡。结论:创伤弧菌致死性感染可能通过引发机体过度炎症反应,激活凝血系统,诱发机体广泛组织损伤,导致不可逆性多器官功能衰竭,最终引起死亡。

    • 氯沙坦减轻自发性高血压大鼠急性脑梗死损伤的ABR机制

      2009, 30(10):1126-1130. DOI: 10.3724/SP.J.1008.2009.01126

      摘要 (2457) HTML (0) PDF 393.94 K (2203)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氯沙坦(losartan)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spontaneously hypertensive rat,SHR)急性脑梗死保护作用的动脉压力感受性反射(arterial baroreflex,ABR)机制。方法:灌胃给予氯沙坦2周,测定大鼠血流动力学指标及BRS (ABR功能用动脉压力感受性反射敏感性,baroreflex sensitivity)值。采用大脑中动脉 (middle cerebral arterial,MCA) 栓塞的方法诱发急性脑梗死,24 h后取脑组织,切片、染色,观察急性脑梗死面积;孤束核(nucleus of solitary tract,NTS)分别微量注射血管紧张素Ⅱ(angiotensionⅡ,AngⅡ)及小剂量氯沙坦,测定大鼠血流动力学指标及BRS值,采用MCA栓塞的方法诱发急性脑梗死,观察药物对急性脑梗死的影响。结果:与对照组相比,灌胃给予氯沙坦后大鼠ABR功能改善,脑梗死面积显著降低(P<0.05)。孤束核微量注射AngⅡ可明显升高动物血压,降低BRS值;孤束核微量注射氯沙坦后在不改变血压的情况下可以使ABR功能明显改善(P<0.05),减轻脑梗死损伤(P<0.05)。结论:氯沙坦改善了ABR的敏感性,从而对急性脑梗死起防治作用,孤束核可能是其作用部位。

    • 睾酮水平正常的男性痤疮患者性激素水平的变化及抗雄激素治疗效果观察

      2009, 30(10):1131-1135. DOI: 10.3724/SP.J.1008.2009.01131

      摘要 (3332) HTML (0) PDF 425.73 K (4315)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观察血清睾酮水平正常的青少年男性痤疮患者的性激素水平变化,评价非那雄胺抗雄激素治疗对性激素水平的影响及临床疗效。方法:血清睾酮水平正常的青少年男性痤疮患者共40例,随机均分为治疗组、对照组(n=20),分别采用非那雄胺联合生活方式干预以及单纯生活方式干预两种方法进行对比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临床疗效,观察治疗前后血清总睾酮(testosterone,T)、双氢睾酮(dihydrotestosterone,DHT)、游离睾酮(FT)、性激素结合球蛋白(SHBG)、雌二醇(E2)水平的变化及不良反应,观察治疗组停药3个月后疗效变化。另选健康青少年男性40例为正常组,比较其与痤疮患者基线水平情况及激素水平的差异。结果:血清睾酮水平正常的青少年男性痤疮患者体脂含量、E2水平高于正常组(P<0.05),DHT、FT水平高于正常组(P<0.01),SHBG水平低于正常组(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90%)明显高于对照组(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停药3个月后有效率为85%。与治疗前相比,治疗组治疗后血清DHT水平明显下降(P<0.01)、FT水平下降(P<0.05),SHBG水平上升(P<0.05);治疗组及对照组均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结论:血清睾酮水平正常的青少年男性痤疮患者具有体脂含量、DHT、FT、E2水平高,SHBG水平低的特点;应用非那雄胺联合生活方式干预治疗此类患者临床疗效确切,可显著改善性激素水平,且不良反应少,停药后复发率低。

    • 雷帕霉素体外促进小鼠调节性T细胞的分化和增殖

      2009, 30(10):1136-1139. DOI: 10.3724/SP.J.1008.2009.01136

      摘要 (2861) HTML (0) PDF 760.08 K (2571)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观察雷帕霉素体外对小鼠调节性T细胞(regulatory T cells,Treg)分化和增殖的影响,为进一步探讨其可能的免疫耐受诱导机制奠定基础。方法:无菌条件下取C57BL/6小鼠脾脏,分离单个核细胞,免疫磁珠阴性分选获得CD4+T细胞,分别与0.1 μmol/L雷帕霉素(RAPA组)、0.5 μmol/L环孢素(CsA组)进行共培养7 d,并以正常培养细胞作为空白对照。流式细胞仪检测各组CD4+CD25+Treg细胞比例;RT-PCR检测各组T细胞Foxp3 mRNA表达水平。结果:与空白对照\[(7.42±0.82)%\]相比,CsA组CD4+CD25+Treg细胞\[(3.72±0.74)%\]所占比例明显降低(P<0.01);RAPA组CD4+CD25+Treg细胞\[(11.47±1.08)%\]所占比例明显升高(P<0.01)。RAPA组T细胞Foxp3 mRNA表达明显高于CsA组和空白对照(P<0.01);CsA组Foxp3 mRNA表达低于空白对照(P<0.05)。结论:雷帕霉素体外可促进CD4+CD25+ Treg细胞的分化和增殖,有利于免疫耐受的形成,其免疫抑制机制不同于CsA。

    • 塞来昔布通过抑制COX-2活性抑制Han:SPRD大鼠肾囊肿生长

      2009, 30(10):1140-1144. DOI: 10.3724/SP.J.1008.2009.01140

      摘要 (3206) HTML (0) PDF 21.53 M (1446)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观察塞来昔布(celecoxib,CXB)对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多囊肾病(autosomal dominant polycystic kidney disease,ADPKD)模型Han:SPRD大鼠肾囊肿生长的作用,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3周龄杂合(cy/+)Han:SPRD大鼠随机分成3组(n=19):小剂量(3 mg·kg-1·d-1)、大剂量(10 mg·kg-1·d-1)CXB作用组及空白对照组。大鼠饲养至16周龄,称取体质量(TBW)及双肾质量(2K),计算2K/TBW;取肾组织行H-E染色及特殊染色,观察肾间质炎细胞浸润程度,测定囊肿指数、纤维化指数;采用免疫荧光共聚焦扫描法检测肾组织环氧化酶(COX)-2、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共染的荧光斑表达丰度,采用Western印迹法检测肾组织COX-2、PCNA蛋白表达量。结果:小剂量CXB作用组大鼠2K/TBW低于空白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10±0.009)% vs (1.33±0.02)%,P<0.05\]。与空白对照组相比,小剂量、大剂量CXB作用组大鼠肾间质炎细胞浸润程度评分减轻\[(2.6±0.26)、(2.8±0.31) vs (3.7±0.33),P<0.05\],肾囊肿指数\[(42.9±6.56)、(47.1±7.28) vs (64.8±6.71)\]、纤维化指数\[(11.2±2.63)、(10.1±3.30) vs (16.3±4.16)\]明显降低(P<0.05)。小剂量CXB作用组大鼠肾组织COX-2、PCNA共染的荧光斑强度较空白对照组明显减弱,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空白对照组相比,小剂量、大剂量CXB作用组大鼠肾组织COX-2\[(0.326±0.011)、(0.409±0.008)vs (0.814±0.012),P<0.05\]、PCNA表达量明显降低\[(0.763±0.051)、(0.925±0.042)vs (0.988±0.031),P<0.05\]。结论:3、10 mg·kg-1·d-1塞来昔布可能通过抑制COX-2活性,减轻炎细胞浸润而发挥抑制Han:SPRD大鼠肾囊肿生长的作用。

    • 自制可调式钛钉支架植入治疗犬单侧声带麻痹的疗效观察

      2009, 30(10):1145-1149. DOI: 10.3724/SP.J.1008.2009.01145

      摘要 (2777) HTML (0) PDF 19.26 M (1351)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观察自制可调式钛钉支架植入治疗犬单侧声带麻痹的疗效及预后。方法:自行设计制备可调式钛钉支架。Beagle犬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n=3):实验组犬切断左侧喉返神经后,行可调式钛钉支架植入术,将左侧杓状软骨内移内收使左声带位于正中位,达到发音时声门闭合;对照组犬左喉返神经切断后不再行其他手术。术前、术后即刻及术后1、2、4个月对各组犬进行喉镜观察,术后即刻及术后1、2、4个月对各组犬行喉CT及喉部组织病理学检查,随访观察治疗效果及预后。结果:术后4个月,喉镜发现实验组可调式钛钉支架植入能使犬左侧杓状软骨内移内收,有利声门闭合,提高发音质量;对照组左声带位于旁中位,发音时声门有缝隙。喉CT示实验组钛钉支架植入位置良好,固定无脱落。术后1、2、4个月实验组、对照组犬喉标本病理学检查见局部早期轻微炎症,喉内肌萎缩随时间延长而明显;实验组未见植入物周围组织严重感染、植入物排出等现象。结论:自制可调式钛钉支架植入治疗犬单侧声带麻痹手术简便,术中可调性强且可即时观察,近期疗效可,值得深入研究以推广使用。

    • 开胸经导管植入带瓣膜主动脉瓣支架置换犬主动脉瓣膜的短期疗效观察

      2009, 30(10):1150-1153. DOI: 10.3724/SP.J.1008.2009.01150

      摘要 (3386) HTML (0) PDF 4.05 M (2205)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开胸经导管植入带瓣膜支架置换主动脉瓣膜的可行性及术后短期疗效。方法:新鲜猪心包以0.6%戊二醛浸泡36 h后缝合在瓣膜环上,并将其固定在哑铃型镍钛记忆合金自膨胀支架上,制成带瓣膜主动脉瓣支架。选择健康杂种犬8只,通过开胸穿刺左心室心尖部,超声引导下将带瓣膜支架经导管植入至主动脉瓣处,置换犬自身主动脉瓣膜,术后定期行心电图、心脏彩超、CT及DSA造影检查,随访3个月,观察治疗效果。结果:成功制作带瓣膜主动脉瓣支架,经导管植入置换主动脉瓣膜后5只犬成活;心脏彩超及DSA造影检查证实术后支架位置及瓣膜功能良好,冠脉血流未受影响,术后3个月CT检查未发现支架移位,无明显并发症发生。结论:开胸经导管途径植入自制带瓣膜主动脉瓣支架可有效置换犬主动脉瓣膜,短期随访疗效理想。

    • 冠心病患者血浆和肽素水平的测定及其对冠脉病变程度的诊断价值

      2009, 30(10):1154-1157. DOI: 10.3724/SP.J.1008.2009.01154

      摘要 (3448) HTML (0) PDF 258.81 K (2221)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测定冠心病(CHD)患者血浆和肽素(copeptin)水平,探讨其对冠脉病变严重程度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因疑似CHD住院而进行冠状动脉造影(CAG)检查的180例患者,按CAG结果分为CHD组(n=101)与对照组(n=79)。CHD组根据冠脉病变支数分为单支病变组(n=38)、双支病变组(n=34)、三支病变组(n=29);根据Gensini积分分为<20分(n=40)、20~40分(n=29)、≥40分(n=32)组。所有患者造影前均测定收缩压(SBP)、舒张压(DBP)等一般临床特征及生化指标;采用和肽素酶联试剂盒测定血浆copeptin水平,比较不同组别患者copeptin水平,探讨其诊断意义。结果:冠心病患者血浆copeptin水平(ng/ml)显著高于对照组(0.953 6±0.098 6 vs 0.924 4±0.064 9,P<0.05)。冠状动脉双支病变、三支病变组血浆copeptin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和单支病变组(P<0.05),但前两者间无统计学差异;Gensini积分20~40分、≥40分组患者血浆copeptin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和<20分组(P<0.05),但前两者间无统计学差异。结论:冠心病患者血浆copeptin水平较高,其在一定程度内可以反映冠脉病变程度,但对于严重冠脉病变可能鉴别意义不大。

    • 单切口经腹膜内途径腹腔镜下切除肾上腺肿瘤的初步尝试

      2009, 30(10):1158-1161. DOI: 10.3724/SP.J.1008.2009.01158

      摘要 (2834) HTML (0) PDF 2.81 M (1977)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初步尝试采用单切口经腹膜内腹腔镜技术行肾上腺肿瘤切除,探讨其临床疗效及安全性,为进一步临床应用奠定基础。方法:采用经腹腔内途径单切口腹腔镜技术对3例肾上腺肿瘤患者行肿瘤切除术,术中选择腋前线肋缘下3 cm切口,切口内置入3枚Trocar套管针,手术过程中使用 Cambridge Endo头端可弯腹腔镜器械、超声刀技术、Hem-o-lok等对3例肾上腺肿瘤进行切除。结果:3例手术均取得成功,无中转开放或术中增加Trocar套管针辅助。手术时间分别为75、116、135 min,平均(108.7±30.7)min,术中出血10、20、30 ml,平均(20±10)ml,术后1 d拔除胃管、导尿管,术后3 d拔除腹腔引流管,术后住院时间均为4 d。结论:单切口经腹膜内途径腹腔镜下肾上腺肿瘤切除术具有创伤小、出血少、安全性高、术后住院时间短的优点,但手术操作难度较大。

    • 上海地区乙型肝炎家庭聚集性危险因素的流行病学调查

      2009, 30(10):1162-1165. DOI: 10.3724/SP.J.1008.2009.01162

      摘要 (2671) HTML (0) PDF 272.70 K (2173)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调查上海地区乙型肝炎(乙肝)家庭聚集性形成的危险因素。方法:设计调查表,调查先证者家庭成员乙肝感染相关行为危险因素,以乙肝聚集性家庭为病例,非聚集性家庭为对照进行危险因素的分析。结果:共调查298个家庭共870名家庭成员,经多因素Logistic 回归模型分析发现:家中有肝硬化患者(OR=2.548,95%CI 1.352~4.800;P=0.004)、共用搓澡巾(OR=1.864,95%CI 1.125~3.089;P=0.016)是乙肝家庭聚集性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与乙肝相关肝硬化患者共同生活和共用搓澡巾是上海地区乙型肝炎家庭聚集性形成的危险因素。

    • 七氟醚麻醉对体外循环下心脏手术患者心肌保护作用的meta分析

      2009, 30(10):1166-1172. DOI: 10.3724/SP.J.1008.2009.01166

      摘要 (2939) HTML (0) PDF 2.39 M (2135)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系统评价(system review,SR)体外循环(cardiopulmonary bypass,CPB)下七氟醚(sevoflurane)麻醉对心脏手术患者的心肌保护作用,为心脏手术临床麻醉决策提供循证医学依据。方法:检索截至2008年10月Medline、CNKI、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等中CPB下七氟醚麻醉对心脏手术患者心肌保护作用的随机对照研究(random control trail,RCT)的相关公开发表文献,并辅以手工检索,对检索文献进行质量评价及筛选,采用RevMan4.2软件对最终纳入文献的研究结果进行meta分析。结果:根据文献纳入及排除标准,共有14篇RCT文献纳入本研究,包括七氟醚麻醉616例、全凭静脉麻醉(total intravenous anesthesia,TIVA)610例。Meta分析结果表明:(1)与全凭静脉麻醉相比,七氟醚麻醉可有效增加术后心脏指数(WMD=0.20,95%CI 0.08~0.32;P<0.01)和心排量(WMD=0.79,95%CI 0.59~0.99;P<0.01);(2)七氟醚麻醉术后24 h心肌肌钙蛋白I(cTnI)较全凭静脉麻醉明显降低(WMD=0.20,95%CI 0.08~0.32;P<0.01);(3)与全凭静脉麻醉相比,七氟醚麻醉可有效减少术后机械通气时间(WMD=-0.68,95%CI -1.19~-0.17;P<0.01)和术后ICU留观时间(WMD=-15.83,95%CI -30.89~-0.78;P<0.01),但术后住院时间两者间无统计学差异;(4)七氟醚麻醉可有效降低术后正性肌力药物使用率(RR=0.57,95%CI 0.42~0.76;P<0.01),但术后房颤发生率、心肌梗死率及病死率与全凭静脉麻醉组无统计学差异。结论:CPB下心脏手术中采用七氟醚麻醉具有一定的心肌保护作用。

    • 基于面板数据的军队医院规模经济研究

      2009, 30(10):1173-1176. DOI: 10.3724/SP.J.1008.2009.01173

      摘要 (2362) HTML (0) PDF 233.53 K (2171)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对华中以北地区的军队医院规模经济进行测定。方法:收集3个地区57家军队医院2005~2007年的面板数据,共171个观测值,通过个体固定效应模型拟合多产出成本函数,并计算医院规模经济。结果:军队总医院在891~1 230张床位显示规模经济,超过1 300张床位规模不经济;编号医院规模经济与展开床位关系不明显。结论:较大的市场规模和行政资源配置方式使总医院在较大规模上实现经济性;规模不是经济性的决定因素,要素配置结构的优化和分工、专业化的合理才是使规模产生经济的重要因素。

    • 多功能自控加压止血绷带对犬股动脉出血的止血效果及安全性分析

      2009, 30(10):1177-1181. DOI: 10.3724/SP.J.1008.2009.01177

      摘要 (2711) HTML (0) PDF 7.12 M (2014)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观察多功能自控加压止血绷带对犬股动脉出血的止血效果,探讨其控制动脉出血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为临床应用奠定基础。方法:采用橡皮带止血带、卡式止血带和多功能自控加压止血绷带(简称止血绷带)3种止血带对18只犬进行股动脉止血。分别在止血后0.5、1、3、6 h检测3组动物的止血带下压力、相关生理生化指标,观察受累组织病理损伤程度。结果:3种止血带止血效果确切,均达到动脉切口无出血。止血绷带组的带下压力小于其他两组(P<0.05)。止血后各时间点,止血绷带组犬血清生化指标(CK、K+)和皮温(T)变化小于橡皮管组、卡式止血带组(P<0.05);止血绷带组静脉血气指标PvO2、SvO2高于卡式止血带组、橡皮管组(P<0.05),PvCO2低于卡式止血带、橡皮管组(P<0.05)。束扎6 h后病理分析显示,止血绷带组肌肉组织损伤小于其他两组。结论:止血绷带对犬股动脉出血的止血效果与橡皮带及卡式止血带相当,且对组织损伤更小。

    • 中国大陆部分多中心临床试验伦理审查模式现状调查

      2009, 30(10):1182-1185. DOI: 10.3724/SP.J.1008.2009.01182

      摘要 (2775) HTML (0) PDF 820.18 K (2997)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调查中国大陆部分多中心临床试验伦理审查模式的现状,分析原因,并结合国际趋势给出改进建议。方法:对来自辽宁、江苏、四川、上海和广东等省市共21家综合性或专科医院参加伦理审查执行能力培训班的代表进行匿名问卷调查;另外选择20家临床试验机构或伦理委员会进行电话调查,并填写调查表。回收所有调查表,判断其有效性后,对调研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65.1%的受访者表示不采用中心伦理审查方式,主要原因是不能评估中心伦理审查的质量、出于对受试者保护责任的考虑、与中心伦理委员会沟通不畅、难以满足知情同意书本地化的要求。34.9%受访者表示接受中心伦理审查,主要原因是可以缩短审查周期、避免影响研究进度和中心伦理审查质量令人满意。结论:中心伦理审查方式没有得到广泛认可,有待于完善制度、提高审查质量、加强伦理委员会间交流与合作。

    • >研究快报
    • 自制编织型三维支架对体外神经膜细胞生长的影响及体内降解观察

      2009, 30(10):1186-1190. DOI: 10.3724/SP.J.1008.2009.01186

      摘要 (2643) HTML (0) PDF 13.15 M (1775)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自制聚乙交酯-丙交酯(poly lactide-co-glycolide acid,PLGA)神经组织工程三维支架,观察该支架对体外神经膜细胞生长的影响及其体内降解情况及炎症反应,为后续研究奠定基础。方法:通过熔融、纺丝、拉伸、编织等步骤制作编织型三维PLGA支架,扫描电镜观察内部微管道的排列规律,测量微管道孔径大小。将原代培养的神经膜细胞接种到编织型三维支架上,采用倒置相差显微镜和扫描电镜观察细胞在支架上生长、黏附、增殖和凋亡情况,并与细胞培养皿和胶原海绵培养细胞进行对照。将携带神经膜细胞的三维支架植入大鼠脊柱两侧肌肉中,H-E染色观察支架在体内的降解情况及炎症反应。结果:支架外径为3 mm,微管道直径为100 μm,均匀平行排列。三维支架与细胞培养皿中的神经膜细胞细胞黏附率、增殖率无统计学差异,与胶原海绵培养细胞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维支架与胶原海绵上的细胞凋亡率无统计学差异,二者均低于细胞培养皿培养细胞,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维支架植入体内12周后完全降解,周围无明显炎性细胞浸润。结论:自制编织型三维支架对体外神经膜细胞生长无不良影响,体内能有效降解,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

    •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抗菌消炎片中绿原酸、黄芩苷、黄芩素和大黄酚的含量

      2009, 30(10):1191-1194. DOI: 10.3724/SP.J.1008.2009.01191

      摘要 (2846) HTML (0) PDF 392.09 K (2576)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抗菌消炎片中绿原酸、黄芩苷、黄芩素和大黄酚的含量。方法:抗菌消炎片去包衣粉末用50%甲醇超声提取30 min;色谱柱为Agilen Eclipse Plus-C18柱(4.6 mm×250 mm,5 μm);流动相:A相为0.1%磷酸水溶液,B相为甲醇,C相为乙腈,梯度洗脱;流速:0.8 ml/min;温度:30℃;进样量:10 μl;检测波长:254 nm。结果:绿原酸、黄芩苷、黄芩素和大黄酚4种成分在45 min内基线分离。峰面积(Y)对浓度(X)的标准曲线分别为:绿原酸 Y=12.89X-12.66,r=0.999 9;黄芩苷 Y=13.96X-1.013,r=1.0;黄芩素 Y=35.82X-4.923,r=0.999 9;大黄酚 Y=44.16X-3.280,r=0.999 9。方法学考察表明,日内及日间精密度、最低检测限均符合相关标准,加样回收率分别为(n=3):绿原酸101.5%(RSD=1.6%);黄芩苷103.4%(RSD=1.4%);黄芩素99.3%(RSD=2.0%);大黄酚98.1%(RSD=1.7%)。结论: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同时测定抗菌消炎片中绿原酸、黄芩苷、黄芩素和大黄酚的含量,样品处理简便,测定结果准确,可用于该制剂的质量控制。

    • 皱皮木瓜的化学成分研究Ⅱ

      2009, 30(10):1195-1198. DOI: 10.3724/SP.J.1008.2009.01195

      摘要 (4306) HTML (0) PDF 632.52 K (2844)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研究皱皮木瓜的化学成分。方法:利用多种色谱法对皱皮木瓜的化学成分进行系统研究,并根据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进行结构鉴定。结果:从皱皮木瓜的乙酸乙酯萃取部位分离鉴定了9种化合物,分别为绿原酸甲酯(Ⅰ),5-O-咖啡酰基-奎宁酸丁酯(Ⅱ),奎宁酸丁酯(Ⅲ),5-羟甲基-2-糠醛(Ⅳ),三十烷酸(Ⅴ),(-)-表儿茶素(Ⅵ),7,8-二羟基香豆素(Ⅶ),3,4-二羟基苯甲酸乙酯(Ⅷ),原儿茶酸(Ⅸ)。结论:化合物Ⅲ~Ⅷ均为从本属植物中首次分离得到。

    • 覆盆子二氯甲烷萃取物中的化学成分

      2009, 30(10):1199-1202. DOI: 10.3724/SP.J.1008.2009.01199

      摘要 (2931) HTML (0) PDF 502.59 K (2177)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研究覆盆子二氯甲烷萃取物的化学成分。方法:利用硅胶柱色谱、Sephadex LH-20柱色谱及重结晶等技术提取分离覆盆子化学成分,用EI-MS、ES-MS、1HNMR、13CNMR、HMQC及HMBC等光谱方法鉴定化合物结构。结果:得到10种化合物,鉴定其中9种化合物,分别为二十六烷醇(Ⅰ)、β-谷甾醇(Ⅱ)、4-羟基-3-甲氧基苯甲醛(Ⅲ)、对羟基苯甲醛(Ⅳ)、齐墩果酸(Ⅴ)、stigmast-5-en-3-ol,oleate(Ⅵ)、1H-2-indenone,2,4,5,6,7,7a-hexahydro-3-(1-methylethyl)-7a-methyl(Ⅷ)、4-羟基-3-甲氧基苯甲酸(Ⅸ)、liballinol(Ⅹ)。结论:化合物Ⅰ、Ⅲ、Ⅳ、Ⅵ、Ⅷ、Ⅹ均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 >综述
    • 氢分子医学研究进展

      2009, 30(10):1203-1205. DOI: 10.3724/SP.J.1008.2009.01203

      摘要 (3456) HTML (0) PDF 221.01 K (3892) 评论 (0) 收藏

      摘要:过去人们对氢气的生物学效应认识存在误解。最近研究发现,氢气是一种良好的选择性抗氧化物质,对许多疾病具有显著治疗作用,本文就相关研究最新进展进行综述,并对将来研究方向进行展望。

    • 炎症相关疾病中髓样细胞表达的激发受体-1研究进展

      2009, 30(10):1206-1209. DOI: 10.3724/SP.J.1008.2009.01206

      摘要 (2683) HTML (0) PDF 295.40 K (2330) 评论 (0) 收藏

      摘要:髓样细胞表达的激发受体-1(triggering receptors expressed by myeloid cells-1,TREM-1)是新近发现的参与单核细胞作用和炎症反应的分子,是自然杀伤细胞受体家族成员,表达于中性粒细胞、成熟单核细胞及巨噬细胞,能增强由Toll样受体(TLR)-2和-4启动的炎症反应,扩大急、慢炎症反应。细菌或真菌感染患者体液中可检测到可溶性TREM-1(sTREM-1),提示其可作为感染的诊断指标;针对TREM-1的靶标治疗是值得深入探讨的抗炎治疗新方法。本文就炎症相关疾病中TREM-1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 >短篇报道
    • 辅助剑突下小切口的改良微创漏斗胸矫治术

      2009, 30(10):1210-1211. DOI: 10.3724/SP.J.1008.2009.01210

      摘要 (2455) HTML (0) PDF 174.96 K (2221) 评论 (0) 收藏

      摘要:微创漏斗胸矫治术(Nuss术)不需前胸壁切口,创伤小、恢复快、矫形效果好,已迅速在世界各地开展。气胸、术后疼痛和支架移位是该术式的主要并发症,在胸骨凹陷严重的患者还有可能发生心包和心脏损伤等。为进一步提高Nuss手术的效果,减少手术并发症,2007年7月以来我们采用辅助剑突下小切口对Nuss手术进行了改良,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 >病例报告
    • 以多发性溃疡为突出表现的韦格纳肉芽肿病1例报告

      2009, 30(10):1211-1212. DOI: 10.3724/SP.J.1008.2009.01211

      摘要 (2355) HTML (0) PDF 182.38 K (2201) 评论 (0) 收藏

      摘要:韦格纳肉芽肿病(Wegener’s granulomatosis,WG)是以毛细血管、微小动静脉受累为主的全身坏死性肉芽肿性血管炎\[1\]。典型的WG三联征包括上呼吸道、下呼吸道(肺)和肾脏病变,然而临床表现不典型者容易误诊。我院曾收治1例以多发性溃疡起病的WG患者,取得一些诊治经验,现报告如下。

    • 冠脉支架植入术后并发蛛网膜下隙出血1例报告

      2009, 30(10):1211-1213. DOI: 10.3724/SP.J.1008.2009.01211

      摘要 (2577) HTML (0) PDF 799.69 K (2259) 评论 (0) 收藏

      摘要:1病例资料患者男性,40岁,因“活动后心前区疼痛2周,加重2 d”于2008年5月5日入院。自诉2周前活动后出现心前区压榨样疼痛伴全身大汗,每次发作约3~5 min即自行缓解,无肩背部放射痛,无晕厥,无呼吸困难,近2 d胸痛加重。既往无高血压、糖尿病病史。入院查体:血压 156/80 mmHg(1 mmHg=0.133 kPa),肥胖体型,BMI 34.3 kg/m2,颈静脉无怒张,双肺呼吸音清,未闻及干湿啰音;心界不大,心率80次/min,律齐,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杂音;腹膨隆,腹软,无压痛、反跳痛,双下肢无凹陷性水肿;四肢运动好,病理反射征均阴性。心电图提示:V1~V3ST段抬高0.1 mV。血常规、肾功能、血电解质及凝血功能均正常,肌钙蛋白阴性。

    • 舌骨旁非典型性纤维黄色瘤1例报告

      2009, 30(10):1214-1215. DOI: 10.3724/SP.J.1008.2009.01214

      摘要 (2433) HTML (0) PDF 4.23 M (2003) 评论 (0) 收藏

      摘要:1病例资料患者,男性,54 岁,1年前发现颈部正中偏左有一鸽蛋大小的肿物,随吞咽活动,无明显疼痛和压痛。1个月前在我院门诊行局部细针穿刺细胞学检查示大量巨噬细胞,给予激素及抗生素治疗后肿块无明显改变,遂收治入院拟进一步诊治。专科检查示:颈软,气管居中,颈部皮肤无红肿;颈部正中偏左可触及一大小约 2.0 cm ×1.5 cm × 1.5 cm 的肿物,质中,活动度好;双侧甲状腺无明显肿大,双侧颈部也未触及肿大的淋巴结。舌部CT示双侧舌骨带状肌不均匀增厚(图1)。电子喉镜示鼻咽部未见明显异常。全麻下行肿块切除术,术中送冰冻切片诊断。显微镜下见瘤组织主要由成片的短梭形细胞密集排列构成,间杂有胞质较丰富且红染的多角形组织细胞,有的胞质透亮或呈泡沫状,也见有多量的多核巨细胞混杂( 图2A )。冰冻切片诊断:舌骨旁组织细胞源性肿瘤。

    • 心肌梗死后电风暴抢救成功2例报告

      2009, 30(10):1216-3F00. DOI: 10.3724/SP.J.1008.2009.01216

      摘要 (2548) HTML (0) PDF 193.62 K (2202) 评论 (0) 收藏

      摘要:1病例资料病例1:患者男性,46岁,因为“发作性胸痛4年,突发意识丧失80 min”于2007年6月16日入院。2003年7月患者因为胸痛曾就诊于当地医院,诊断为急性前壁心肌梗死,并于2003年8月行冠脉造影,显示前降支开口后99%狭窄,并在前降支病变部位植入Visemed 2.5 mm×20 mm支架。2007年1月起患者出现活动后心悸、气促,超声心动图示左室舒张内径6.73 cm,左室射血分数(LVEF)0.42,动态心电图显示频发室性早搏,24 h室性早搏14 568个,给予阿司匹林、依那普利、酒石酸美托洛尔(倍他乐克)、胺碘酮、地高辛等口服,患者病情稳定。2007年6月16日早晨8:20患者被人发现突然倒地,呼之不应,当地120院前持续胸外按压至急诊科,心电监护显示尖端扭转性室性心动过速及持续性多形性室性心动过速,经200~360 J能量电除颤及电复律5次、气管插管、肾上腺素、利多卡因、胺碘酮等处理后,于8:45左右恢复自主心律、呼吸,之后转入心内科病房。入院查体:HR 105次/min,双肺呼吸音粗,可闻及大量干湿啰音,心律齐,心音低钝。入院诊断:(1)心跳骤停,心肺复苏术后;(2)冠心病,陈旧性前壁心肌梗死,冠脉支架术后,频发室性早搏,持续性多形性室性心动过速,急性肺水肿;(3)肺部感染。转入病房后给予进一步复苏,患者出现烦躁,呼吸困难,咳粉红色泡沫痰,给予速尿、吗啡、地塞米松等药物处理后,呼吸困难症状减轻。14:10起患者反复出现室速,心室率180~250次/min,每次均经200 J能量同步电复律转为窦性心律,共复律40余次。期间给予25%硫酸镁10 ml静脉注射、胺碘酮75 mg静脉注射、胺碘酮1 mg/min持续静脉注射。21:05患者最后一次室速转为窦性心律后,未再出现室速。转复后患者心率偏慢,为46次/min,加用茶碱缓释片100 mg,每日1次,口服,同时给予其他高级复苏处理。2007年7月4日患者病情稳定后出院。院外患者长期服用阿司匹林、硝酸异山梨酯缓释片、茶碱缓释片、依那普利。2009年3月患者再次院外心脏骤停抢救无效死亡。

本期文章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

重要通知
友情提醒: 近日发现论文正式见刊或网络首发后,有人冒充我刊编辑部名义给作者发邮件,要求添加微信,此系诈骗行为!可致电编辑部核实:021-81870792。
            《海军军医大学学报》编辑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