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9年第30卷第2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专题报道
    • 带瓣膜主动脉瓣支架的研制及体外经导管植入实验

      2009, 30(2):117-119. DOI: 10.3724/SP.J.1008.2009.0117

      摘要 (3521) HTML (0) PDF 260.76 K (310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评价一种新的带瓣膜主动脉瓣支架经导管植入的可行性及其对冠脉血流的影响。方法:用超弹性镍钛记忆合金丝编织成圆柱状网状支架,腰部凹陷,并将网孔扩大,下段内置瓣膜环,将新鲜的猪心包经脱细胞处理后给予0.6%戊二醛浸泡36 h,缝合在瓣膜环上,制成带瓣膜主动脉瓣支架。支架近端连接丝线,收入鞘管,取离体猪心脏标本,经升主动脉将带瓣膜支架送至左室,直视下送至主动脉瓣位置,释放支架,注水观察瓣膜功能及冠脉水流量。结果:制备的带瓣膜主动脉瓣支架可牢固地置于原主动脉瓣位置,释放后可回收,人工瓣膜启闭功能好,冠脉流量及二尖瓣前叶活动未受影响。结论:带瓣膜主动脉瓣支架设计合理,可经导管释放并回收,瓣膜功能良好,不影响冠脉开口,可用于动物体内植入实验研究。

    • 带瓣膜主动脉瓣支架的研制及经导管植入动物实验

      2009, 30(2):120-123. DOI: 10.3724/SP.J.1008.2009.0120

      摘要 (3496) HTML (0) PDF 278.50 K (2825)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研制可经导管植入的带瓣膜主动脉瓣支架,探索经导管植入该瓣膜支架的可行性。方法:采用0.2 mm镍钛记忆合金丝编织内径为15~19 mm的网状支架。取牛心包,经固定处理后,按仿形类比设计的方法修剪成瓣叶,并缝合在支架的远端,制成带瓣膜主动脉瓣支架。所有瓣膜支架行体外冲水实验、释放实验、体外管道内释放及静态实验。小香猪7只,采用经导管逆行的方法行升主动脉内置入瓣膜支架的动物实验。结果:研制的带瓣膜主动脉瓣支架,经体外试验证明瓣膜关闭良好,反向均为中心水流,并明确该瓣膜支架能经导管顺利释放,释放后能迅速完全扩张,在管道内固定牢靠。采用12F~16F的输送导管,6只实验动物经髂总动脉植入,所有瓣膜支架均能顺利跨过主动脉弓达升主动脉,并顺利释放,除1例瓣膜支架释放后未完全扩张、移位外,其余均迅速完全扩张、固定良好。24 h后处死动物解剖,见支架固定,支架内未见血栓。结论:该带瓣膜主动脉瓣支架启闭功能、自膨功能良好,压缩后的体积符合经导管植入的要求,可采用逆行的方法经髂总动脉植入于升主动脉内,释放后能迅速扩张,固定牢靠。

    • TGF-β1调控组织工程瓣膜力学性能机制研究

      2009, 30(2):124-127. DOI: 10.3724/SP.J.1008.2009.0124

      摘要 (3631) HTML (0) PDF 289.93 K (2857)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采用转化生长因子(TGF-β1)联合肌成纤维细胞构建组织工程心脏瓣膜(TEHV),探讨TGF-β1能否改善TEHV的力学性能及其可能机制。方法:分离培养大鼠肌成纤维细胞,细胞鉴定后种植于去细胞瓣叶支架上。将瓣叶置于含10 ng/ml TGF-β1的培养液中,培养14 d构建的TEHV做为实验组,对照组除培养液中不添加TGF-β1外,其余同实验组。检测两组TEHV的赖氨酰氧化酶(LOX)和羟脯氨酸含量,LOX和Ⅰ型胶原(COLL-1) mRNA表达,以及力学性能。结果:实验组TEHV的LOX和羟脯氨酸含量均高于对照组(P<0.05),LOX和COLL-1 mRNA表达均高于对照组(P<0.05),最大负荷、最大应力均高于对照组(P<0.05),而两组的最大应变和弹性模量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体外构建TEHV过程中,通过TGF-β1对肌成纤维细胞的调控作用,可以在基因水平增强细胞COLL-1和LOX mRNA的表达,使得胶原蛋白合成和交联程度增加,从而使TEHV的力学强度增加,力学性能得到改善。

    • 严重瓣周漏行瓣膜置换术的疗效评价(附26例临床报告)

      2009, 30(2):128-132. DOI: 10.3724/SP.J.1008.2009.0128

      摘要 (3543) HTML (0) PDF 316.93 K (2742)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超声心动图诊断严重瓣周漏的手术疗效。方法:2000年6月至2007年12月收治26例人工瓣膜严重瓣周漏患者,其中男性19例、女性7例;年龄(33~68)岁,平均年龄(48±10.6)岁。其中主动脉瓣位11例,二尖瓣位15例。心功能(NYHA分级)Ⅲ级16例,Ⅳ级10例。术前经胸超声心动图检查结合术中所见是诊断的主要方法。7例患者行保守治疗,19例患者行再次机械瓣置换术。结果:手术组术后早期死亡1例,死于多脏器功能衰竭。长期存活18例,术后随访2个月~8年(平均2.7年),1例术后2个月瓣周漏复发,患者拒绝第3次手术,术后5个月死于心力衰竭。保守治疗组住院期间死亡1例,死于多脏器功能衰竭,术后随访6个月内均死于心力衰竭。结论:对于超声心动图诊断严重瓣周漏的患者应早期手术治疗,保守治疗死亡率高,再次机械瓣置换术可以显著提高严重瓣周漏患者的生存率,且术后心功能明显改善。

    • 二尖瓣脱垂合并感染性心内膜炎的手术治疗

      2009, 30(2):133-136. DOI: 10.3724/SP.J.1008.2009.0133

      摘要 (3519) HTML (0) PDF 304.13 K (2546)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手术治疗二尖瓣脱垂合并感染性心内膜炎的方法。方法:2000年6月至2007年12月手术治疗40例二尖瓣脱垂合并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其中男性30例、女性10例;平均年龄39.2岁(13~63岁)。术前血培养阳性率为42.5%。超声心动图检查结合术后病理检查是诊断的主要方法。心功能(NYHA分级)Ⅱ级15例,Ⅲ级21例,Ⅳ级4例。手术行二尖瓣成形术5例,行二尖瓣置换术35例,均选用机械瓣。结果:早期死亡1例,死于肾功能衰竭。1例Ⅲ度房室传导阻滞需安装永久性心脏起搏器。出院检查体温均正常。长期存活39例,术后随访6个月~8年(平均2.7年),无晚期死亡,未见心内膜炎复发及瓣周漏。结论:对二尖瓣脱垂出现中到重度二尖瓣关闭不全且合并感染性心内膜炎时应早期治疗,术中彻底清除感染病灶和围术期应用大剂量敏感抗生素是提高手术效果和防止术后心内膜炎复发的关键。术中根据瓣膜情况,决定施行二尖瓣修复术还是二尖瓣置换术,二尖瓣置换术选用机械瓣治疗效果良好。

    • >病例报告
    • 三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1例报告

      2009, 30(2):136-136. DOI: 10.3724/SP.J.1008.2009.0136

      摘要 (2967) HTML (0) PDF 136.19 K (2273) 评论 (0) 收藏

      摘要:

    • >论著
    • PTEN在电离辐射诱导旁效应细胞中的表达变化

      2009, 30(2):137-141. DOI: 10.3724/SP.J.1008.2009.0137

      摘要 (3446) HTML (0) PDF 408.23 K (2543)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研究PTEN基因在旁效应细胞中的表达变化。方法:采用未照射细胞与直接照射细胞按11共同培养,以及将直接照射细胞培养液离心加入未照射细胞中培养形成2种旁效应细胞模型,对比PTEN mRNA及蛋白表达在2种旁效应细胞、直接照射细胞、未照射细胞中的变化。结果:直接照射的PTEN 蛋白表达与照射剂量有关,照射剂量越大其下调越为明显;PTEN蛋白表达下调程度与细胞的处理方式有关,以受照细胞培养液培养的旁效应细胞表达下调最为显著,且2种旁效应细胞中PTEN蛋白的表达下调程度均高于直接受照细胞(P<0.01)。结论:PTEN蛋白表达与低剂量电离辐射生物学效应及电离辐射旁效应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 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趋化因子受体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2009, 30(2):142-146. DOI: 10.3724/SP.J.1008.2009.0142

      摘要 (3083) HTML (0) PDF 368.15 K (2131)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初步探讨趋化因子受体(chemokine receptor)与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BC,primary biliary cirrhosis) 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 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和流式细胞术,分别从基因转录和蛋白表达水平检测60例PBC、60例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疾病对照)和60例健康对照者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s)中CCR1、CCR3和CCR5的表达;生化常规测定PBC 患者和健康对照者的总胆红素(TBIL)、γ-谷氨酰基转移酶(γ-GT)水平,分析它们与趋化因子之间的相关性。结果:PBC患者PBMCs中的CCR1、CCR3、CCR5的mRNA和蛋白表达均明显低于健康对照组和疾病对照组(P<0.05),而疾病对照组和健康对照组PBMCs中CCR1、CCR3、CCR5 mRNA和蛋白表达无统计学差异(P>0.05);PBC患者Ⅲ、Ⅳ期PBMCs中的CCR1、CCR3、CCR5的mRNA 和蛋白表达较Ⅰ、Ⅱ期明显降低(P<0.05);PBC患者CCR1蛋白表达水平与TBIL水平显著负相关(r=- 0.445,P<0.01),与γ-GT无线性相关关系(r=-0.230,P>0.05);CCR3蛋白表达水平与TBIL水平无线性相关关系(r=-0.173,P>0.05),与γ-GT水平负相关(r=-0.295,P<0.05);CCR5蛋白表达水平与TBIL、γ-GT水平均负相关(r=-0.531,P<0.01;r=-0.665,P<0.01)。结论:CCR1、CCR3、CCR5的表达与PBC的发生发展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可能参与了PBC的调控机制,为PBC的诊断和预防提供了新线索。

    • 组织块结合酶消化法培养婴幼儿血管瘤内皮细胞

      2009, 30(2):147-150. DOI: 10.3724/SP.J.1008.2009.0147

      摘要 (3787) HTML (0) PDF 342.78 K (2594)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血管瘤内皮细胞体外培养的方法并观察其生物学特性。方法:收集新鲜手术切除的婴幼儿血管瘤标本,采用组织块结合酶消化法培养内皮细胞,免疫组化EnVision法对培养的细胞进行鉴定;流式细胞仪FITC-CD34检测内皮细胞纯度;相差显微镜下观察血管瘤内皮细胞的生物学特性。结果:共收集血管瘤标本14例,有8例成功培养出内皮细胞,内皮细胞呈现两种形态:多角形和梭形,经免疫组化鉴定为内皮细胞;培养的细胞中CD34+细胞数为76.28%;血管瘤内皮细胞有明显的“管腔形成”。结论:组织块结合酶消化法能成功培养较纯的婴幼儿血管瘤内皮细胞,培养的内皮细胞具有某些生物学特性。

    • MPTP对快速老化小鼠黑质纹状体系统的急性损害及小胶质细胞的激活

      2009, 30(2):151-156. DOI: 10.3724/SP.J.1008.2009.0151

      摘要 (4065) HTML (0) PDF 567.19 K (330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MPTP(1-甲基-4-苯基-1,2,3,6-四氢吡啶)对快速老化小鼠(senescence accelerated mouse prone8,SAMP-8)黑质纹状体系统的急性损害及小胶质细胞激活与损害的关系。方法:57只健康雄性12周龄SAMP8小鼠,随机分为生理盐水对照组和MPTP组,每组再分别于第1次给药后6 h、24 h、3 d和8 d四个时间点处死小鼠,每个时间点6~9只。SAMP8小鼠背部皮下注射MPTP 20 mg·kg-1,1次/2 h,注射4次,观察各时间点小鼠的自主活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各时间点黑质TH+神经元数量、纹状体TH免疫反应性及小胶质细胞的状态;HPLC技术检测纹状体DA含量。结果:第3次注射后小鼠出现明显活动减少,并于第1次给药后48 h恢复近正常水平。与对照组相比:MPTP组黑质TH+神经元数目于第1次注射后6 h、24 h、3 d、8 d分别减少7.06%(P=0.235)、12.79%(P<0.05)、22.49%(P<0.01)、42.39%(P<0.001),两个时间点之间比较3 d与8 d有统计学差异(P<0.05);与对照组相比,MPTP组纹状体TH免疫反应性(COD值)减低,6 h (P<0.05)、24 h (P<0.01)、3 d (P<0.001)、8 d (P<0.001),两个时间点之间比较24 h与3 d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纹状体多巴胺含量6 h降低79.09% (P<0.001),24 h降低80.3% (P<0.001),3 d降低86.6% (P<0.001),8 d降低81.0% (P<0.001),但24 h、3 d、8 d比较无统计学差异。纹状体小胶质细胞于给药后24 h免疫反应性明显增强,3 d明显激活,8 d激活现象明显回落。结论:MPTP可导致SAMP8小鼠黑质纹状体系统的急性损害,出现自主活动减少、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减少及纹状体多巴胺能纤维脱失,多巴胺含量降低;小胶质细胞激活可能与MPTP-SAMP8小鼠的黑质纹状体系统损伤有关。

    • 白介素-18增强T淋巴细胞直接接触激活的单核细胞分泌细胞因子的功能

      2009, 30(2):157-161. DOI: 10.3724/SP.J.1008.2009.0157

      摘要 (3645) HTML (0) PDF 363.34 K (2434)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研究IL-18是否参与调节T细胞通过直接接触激活的单核细胞的功能及其细胞内机制。方法:采用磁珠分离技术从健康人外周血分离纯化T细胞和单核细胞,被植物血凝素(PHA)预刺激的T细胞用多聚甲醛固定后按41与单核细胞共培养。采用ELISA法测定上清中肿瘤坏死因子(TNF)-α和IL-18的含量。采用流式细胞仪分析单核细胞表面IL-18受体α链的表达(IL-18Rα)。结果:PHA刺激48 h或72 h的T细胞诱导单核细胞产生的TNF-α显著高于未接受PHA刺激的T细胞。单独培养的单核细胞和T细胞几乎不产生TNF-α。T细胞直接接触可诱导单核细胞产生IL-18,且该作用能被核因子(NF)-κB抑制剂N-乙酰基-L-半胱氨酸(NAC)和磷脂酰肌醇(PI)3-激酶抑制剂LY294002分别抑制,但有丝分裂原激活蛋白激酶(MAPK)抑制剂SB203580对之无作用。与T细胞共孵育24 h的单核细胞表面IL-18Rα的表达明显上调。单克隆的IL-18中和抗体呈剂量依赖性抑制与T细胞共孵育的单核细胞产生TNF-α。IL-18不能促进单纯的单核细胞产生TNF-α,但呈剂量依赖性地促进由于接触T细胞膜而激活的单核细胞产生TNF-α,且该作用可被NAC和LY294002分别拮抗,但不受SB203580影响。结论:T细胞可通过直接接触诱导单核细胞产生TNF-α和IL-18,上调单核细胞表面的IL-18R,并激活单核细胞内的NF-κB和PI3-激酶。IL-18可增强T细胞接触激活的单核细胞分泌致炎细胞因子的功能,该作用依赖细胞内NF-κB和PI3-激酶途径的激活。

    • 阻塞性黄疸大鼠离体胸主动脉收缩与舒张功能的变化

      2009, 30(2):162-165. DOI: 10.3724/SP.J.1008.2009.0162

      摘要 (3366) HTML (0) PDF 326.89 K (2701)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研究阻塞性黄疸大鼠离体胸主动脉收缩及舒张功能的变化规律,探讨高胆红素血症导致阻塞性黄疸大鼠离体胸主动脉收缩及舒张功能变化的可能机制。方法:6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胆总管结扎(BDL)组和假手术(SO)组,每组30只,术后3、7、14 d,取大鼠离体胸主动脉环,分别测定大鼠胸主动脉对高浓度钾离子(K+)诱发的最大收缩幅度、梯度浓度去甲肾上腺素(NE)和去氧肾上腺素(PE)引起的收缩反应以及硝普钠(SNP)引起的舒张反应。另取4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SO组、BDL 3 d组、BDL 7 d组、BDL 14 d组,每组10只。取大鼠的胸主动脉组织,利用Western印迹方法检测大鼠胸主动脉肾上腺素α1D受体亚型(α1D-AR)蛋白表达情况。结果:高钾离子、NE、PE 在BDL大鼠离体胸主动脉引起的收缩反应弱于SO组,而硝普钠引起的舒张反应强于SO组;BDL组大鼠α1D-AR蛋白表达较SO组减弱,并且随阻塞时间的延长,减弱更加明显。结论:BDL大鼠离体胸主动脉的收缩与舒张功能在高胆红素血症时发生改变,α1D-AR蛋白表达下降可能是收缩功能减弱的原因之一。

    • DWI、T2WI及动态增强MRI对早期肝脓肿的诊断价值

      2009, 30(2):166-169. DOI: 10.3724/SP.J.1008.2009.0166

      摘要 (3604) HTML (0) PDF 287.38 K (3465)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早期肝脏脓肿的影像学诊断困难,本研究分析DWI、T2WI及Gd-DTPA增强序列在检测早期肝脓肿中的价值。方法:对17例患者的17个早期肝脏脓肿分别进行了DWI、T2WI及Gd-DTPA增强检查,统计脓肿坏死区、非坏死区及正常肝脏在各序列的信号强度,计算坏死区、非坏死区及周围正常肝脏的ADC值,对坏死区、非坏死区及周围正常肝脏的ADC值进行比较。结果:脓肿坏死腔的ADC值\[(0.88±0.09) mm2/s\]很低,低于正常肝脏\[(1.31±0.12) mm2/s,P<0.05\],同时明显低于无明显坏死区\[(1.43±0.18) mm2/s,P<0.05\],在DWI及T2WI上均呈高信号,T1WI呈低信号,且增强图像无强化;而无明显坏死区ADC值\[(1.43±0.18) mm2/s\]则高于正常肝脏\[(1.31±0.12) mm2/s,P<0.05\],DWI及T2WI均呈中等高信号,T1WI呈低信号,增强有明显强化。结论:早期肝脓肿的磁共振表现有一定特征性,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有助于早期肝脓肿的诊断。

    • 敏感问题随机应答技术模型分层整群抽样下参数的估计

      2009, 30(2):170-177. DOI: 10.3724/SP.J.1008.2009.0170

      摘要 (3559) HTML (0) PDF 436.06 K (3803)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为敏感性问题提供科学的较复杂抽样调查方法及其统计量的计算公式。方法:使用Cochran W.G.的经典抽样理论,2种随机应答技术(RRT)模型,全概率公式,均数、方差的性质等理论与方法进行公式推导。结果:推导出二分类敏感问题双无关问题RRT模型分别在整群抽样、分层整群抽样下总体比例的估计量及其估计方差的计算公式;推导出数量特征敏感问题加法RRT模型分别在整群抽样、分层整群抽样下总体均数的估计量及其估计方差的计算公式;并在苏州大学学生婚前性行为、考试作弊次数的调查中取得了成功的应用效果。结论:本研究提供的敏感性问题2种RRT模型的整群抽样、分层整群抽样调查方法与统计量的计算公式信度较高。

    • 静脉内和冠脉内同时应用替罗非班在急性心肌梗死介入治疗中的疗效与安全性

      2009, 30(2):178-182. DOI: 10.3724/SP.J.1008.2009.0178

      摘要 (3289) HTML (0) PDF 304.40 K (305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评价静脉内和冠脉内同时应用负荷剂量替罗非班在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患者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中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43例拟行急诊PCI术STEMI患者随机选入替罗非班IV组(仅静脉内推注负荷剂量替罗非班,22例)和替罗非班IV&IC组(静脉内和冠脉内同时推注负荷剂量替罗非班,21例),观察患者PCI术前术后thrombolysis in myocardial infarction trial(TIMI)血流分级和心肌组织灌注,住院期间心脏超声、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出血事件和血小板减少,以及术后30 d的MACE。结果:两组患者的基础临床情况和术前冠脉造影特征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术后TIMI 血流分级,校正的TIMI帧数计数(CTFC)≤27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心电图ST段抬高总和回落(sumSTR)百分比≥70%,肌钙蛋白I(cTnI)与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峰值浓度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住院期间左室收缩功能、MACE、大量出血事件、血小板减少症的发生率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术后30 d MACE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在STEMI患者急诊PCI术中,静脉内和冠脉内同时应用负荷剂量替罗非班是安全的,近期疗效与单纯静脉内应用替罗非班相当。

    • 罗格列酮干预对老年SD大鼠氧自由基及相关生化指标的影响

      2009, 30(2):183-186. DOI: 10.3724/SP.J.1008.2009.0183

      摘要 (3682) HTML (0) PDF 283.29 K (2882)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观察罗格列酮对衰老大鼠血液生化指标及氧自由基的影响,为将来抗衰老的实验研究提供一定的实验依据。方法:24个月龄(老年)自然衰老SD大鼠为模型,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罗格列酮组、能量限制组,每组10只。罗格列酮组给予罗格列酮4 mg/(kg·d)灌胃,能量限制组给予正常对照组饮食的60%,第12周治疗结束时处死所有动物并检测各组大鼠的血液生化指标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丙二醛(DA) 的酶活性。结果:各组大鼠血糖值(GLU)、天冬氨酸转氨酶(AST)、丙氨酸转氨酶(ALT)、肌酐(Scr)、尿素氮(BUN)无明显差异,均在正常范围内。罗格列酮组血胆固醇(CH)较对照组出现下降,但无统计学差异。罗格列酮组及限食组血三酰甘油(TG)均较对照组出现了明显下降(P<0.05)。罗格列酮组及限食组血液SOD及MDA酶活性均较对照组有明显改善。结论:罗格列酮具有调节老年大鼠体内脂质代谢紊乱、减轻氧化损伤的作用,可能起到抗衰老的作用。

    • 卡培他滨单药一线治疗Ⅱa期老年乳腺癌的临床研究

      2009, 30(2):187-189. DOI: 10.3724/SP.J.1008.2009.0187

      摘要 (3695) HTML (0) PDF 228.42 K (2412)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观察卡培他滨单药一线治疗Ⅱa期老年乳腺癌的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2002年6月至2005年6月本院收治的71例Ⅱa期老年乳腺癌,患者术后分别行卡培他滨单药口服化疗(X组)及CEF方案化疗(CEF组)。结果:X组3年和5年总生存率分别为97.06%、94.12%,复发及转移率为5.88%,均与CEF组患者无明显差异(P>0.05)。X组具有口服给药的优势,不良反应以手足综合征为主,发生率82.35%,均可耐受,其胃肠道反应以及骨髓抑制程度等均显著低于CEF组(P<0.01),未有因不良反应减量、中断或放弃化疗者,且无明显化疗恐惧感。结论:对于Ⅱa期老年乳腺癌患者术后采用卡培他滨单药口服化疗疗效可靠,给药方便,不良反应极小,患者对治疗的耐受及依从性佳。

    • HPLC法同时测定中药丹参中水溶性和脂溶性成分的含量

      2009, 30(2):190-193. DOI: 10.3724/SP.J.1008.2009.0190

      摘要 (4101) HTML (0) PDF 277.06 K (2567)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建立同时测定丹参中2种水溶性成分和2种脂溶性成分的方法。方法:HPLC-DAD法,采用Agilent Zorbax TC C18柱(4.6 mm×250 mm,5 μm),以甲醇2%醋酸为流动相进行梯度洗脱:0~15 min,30% B~40% B; 15~20 min,40% B~60% B; 20~25 min,60% B~90% B; 25~40 min,90% B。检测波长为281 nm,柱温:35℃。结果:迷迭香酸、丹酚酸B、隐丹参酮、丹参酮ⅡA浓度分别在3.76~120.20 μg·ml-1 (r=0.999 9)、34.20~1 094.5 μg·ml-1 (r=0.999 9)、0.64~20.32 μg·ml-1 (r=0.999 9)、1.02~32.72 μg·ml-1 (r=0.999 6)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4种成分精密度试验RSD <1%。48 h内稳定性RSD<1%。加样回收率为99.72%~100.63%。结论:该含量测定方法简便,分离效果好,能同时测定丹参中迷迭香酸、丹酚酸B、隐丹参酮及丹参酮ⅡA四种有效成分的含量,结果准确可靠。

    • 仙茅的酚苷和木脂素类成分的分离和鉴定

      2009, 30(2):194-197. DOI: 10.3724/SP.J.1008.2009.00194

      摘要 (4168) HTML (0) PDF 266.15 K (2695)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分离鉴定仙茅Curculigo orchioides Gaertn.的酚苷和木脂素类成分。方法:利用硅胶和Sephadex LH-20凝胶柱层析,以及半制备HPLC方法分离化学成分,通过理化性质和光谱方法确定所分离化合物的结构。结果:仙茅乙醇提取物中得到5个酚苷类成分,1个木脂素类成分,1个甾醇类成分。经鉴定分别为2,6-二甲氧基苯甲酸(1)、仙茅苷(2)、仙茅苷乙(3)、仙茅素A(4)、2,4-二氯-5-羟基-3-甲基苯酚-1-O-β-D-吡喃葡萄糖-(1→6)-β-D-吡喃葡萄糖苷(5)、3,3′,5,5′-四甲氧基-7,9′7′,9-二环氧木脂素-4,4′-二-O-β-D-葡萄糖苷(6)、β-谷甾醇(7)。结论:从仙茅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出7个化合物,其中化合物(5)为一新的含氯酚类成分,命名为仙茅素D。

    • 1-(1H-1,2,4-三唑-1-基)-2-(2,4-二氟苯基)-3-(N-环丙基-N-取代氨基)-2-丙醇的合成及其抗真菌活性

      2009, 30(2):198-201. DOI: 10.3724/SP.J.1008.2009.0198

      摘要 (3917) HTML (0) PDF 268.66 K (2524)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研究具有环丙基结构的三唑醇类化合物的抗真菌活性。方法:设计合成了9个三唑醇类新化合物,所有目标化合物结构都通过1HNMR、MS和元素分析验证;选择8种真菌为实验菌株,进行体外抑菌活性测试。结果:目标化合物对8种真菌特别是深部真菌均有比较强的抑制活性,所有目标化合物对白念珠菌的MIC80值<0.125 μg/ml,是氟康唑活性的4倍以上,与伊曲康唑活性相当。结论:1-(1H-1,2,4-triazole-1-yl)-2-(2,4-difluoro-phenyl)-3-\[N-cyclopropyl-N-(3,4-dichlorobenzyl)amino\]-propanol(化合物6f)的活性比较好,有进一步研究开发的价值。

    • >研究快报
    • 海参皂苷nobilisideA注射用脂质体冻干制剂的制备及其性质考察

      2009, 30(2):202-207. DOI: 10.3724/SP.J.1008.2009.0202

      摘要 (3702) HTML (0) PDF 372.70 K (3242)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制备海参皂苷nobilisideA冻干脂质体并对其性质进行考察。方法:采用薄膜分散法制备了nobilisideA脂质体并将其冻干制成nobilisideA冻干粉,测定冻干脂质体的药物含量和包封率、粒径、ζ电位等指标,考察其与葡萄糖配伍的稳定性和溶血性,了解nobilisideA冻干脂质体的性质。结果:通过工艺优化,制备了以蔗糖为冻干保护剂的nobilisideA冻干脂质体,具有较好的成型性和复溶能力。测得冻干前后nobilisideA脂质体的百分含量分别为108.3%和108.6%,包封率分别为98.4%和97.8%,粒径分别为89.9 nm和115.8 nm,ζ电位分别为-19.9 mV和-15.9 mV。脂质体在葡萄糖输液中8 h内含量、包封率、粒径以及溶血率均无明显变化。结论:所制得的nobilisideA冻干脂质体粒径分布范围窄,包封率高,性质稳定,是一种很有应用前景的nobilisideA脂质体制剂。

    • >综述
    • 小胶质细胞在肌萎缩侧索硬化症发病机制中的作用

      2009, 30(2):208-212. DOI: 10.3724/SP.J.1008.2009.0208

      摘要 (3738) HTML (0) PDF 281.33 K (3255) 评论 (0) 收藏

      摘要:肌萎缩侧索硬化症(amyotrophic lateral sclerosis,ALS)是以选择性运动神经元变性,进行性瘫痪为特点的慢性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关于此病的发病机制已有多种假说,近年来许多新的研究进展都是关于伴随着运动神经元死亡而产生的神经炎症反应,人们对于此病的认识也越来越深刻。小胶质细胞及其与运动神经元的相互作用在炎症和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针对此提出的一系列治疗策略显示出了重要的临床价值。

    • 登革热药物防治研究进展

      2009, 30(2):213-216. DOI: 10.3724/SP.J.1008.2009.0213

      摘要 (3530) HTML (0) PDF 258.07 K (3955) 评论 (0) 收藏

      摘要:登革热作为一种全球性热带传染病,其防治已成为全世界难题。抗体依赖的感染增强作用以及对病毒致病机制的尚未完全阐明均阻碍了登革热预防与治疗药物的发展应用,目前并无临床可用的特异性预防与治疗药物,但近年来,随着登革热发病机制以及治疗方法研究的不断深入,在登革热药物防治方面的研究有了新进展。为更好地认识登革热以及其药物防治研究现状,本文就登革热药物防治方面的最新进展以及存在的主要问题作一综述。

    • >技术方法
    • X-连锁肾上腺脑白质营养不良分子诊断中排除假基因干扰的一个新方法

      2009, 30(2):217-219. DOI: 10.3724/SP.J.1008.2009.0217

      摘要 (4259) HTML (0) PDF 263.31 K (2565)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X-连锁肾上腺脑白质营养不良分子诊断中排除假基因干扰的新方法。方法:应用长链RT-PCR技术扩增3个X-连锁肾上腺脑白质营养不良患者的ABCD1基因编码区全长,再分4个片段进行二次PCR,并对PCR产物直接测序;应用巢式PCR对ABCD1基因相应区域进行扩增,其中第一轮PCR产物覆盖ABCD1基因从外显子6至3′非编码区的一个大片段,并对PCR产物进行测序,分析患者的基因组DNA,进一步确证其ABCD1基因突变。结果:在3个XALD患者的ABCD1基因上,存在3个不同的碱基改变(2235C>T,2065C>T和2190A>T),分别造成2个错义突变(R617C和P560L)和1个无义突变(K602X)。结论:应用巢式PCR能快速、有效地排除X-ALD分子诊断中ABCD1假基因的干扰。

    • >短篇论著
    • 新型生物降解材料PHBV动物体内的组织相容性

      2009, 30(2):220-223. DOI: 10.3724/SP.J.1008.2009.0220

      摘要 (3439) HTML (0) PDF 461.25 K (3235)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通过动物体内实验研究羟基丁酸-羟基戊酸共聚物(PHBV)在小鼠体内的降解行为和组织相容性,进一步探讨生物可降解材料PHBV作为生物医用材料的应用。方法:将PHBV(其中HV含量为9.5%)和对照材料聚乳酸(PLA)植入28只KM小鼠皮下,分别于术后1、2、4、6、8及13周取出2组植入材料,一组行肉眼观察,取组织切片后行H-E染色,然后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另一组进行扫描电镜(SEM)观察。结果:PHBV组在植入56 d后动物体内炎症反应已经消失,组织相容性较同期PLA组良好。90 d内机体未对PHBV膜造成严重的侵蚀和破坏,而且在植入PHBV材料的部位均无脓肿形成及组织坏死发生。结论:PHBV在动物体内降解速率缓慢,具有良好的组织相容性。

    • 盐酸多奈哌齐分散片在健康人体的生物等效性研究

      2009, 30(2):224-226. DOI: 10.3724/SP.J.1008.2009.0224

      摘要 (3033) HTML (0) PDF 369.06 K (2709)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建立HPLC-MS法测定人体血浆中多奈哌齐的药物浓度,研究口服盐酸多奈哌齐分散片在健康人体的生物等效性。方法:20名健康志愿者单剂量交叉口服受试制剂盐酸多奈哌齐分散片或参比制剂盐酸多奈哌齐片5 mg。采用HPLC-MS测定其不同时间点血药浓度,计算主要药代动力学参数及相对生物利用度,判断其是否具有生物等效性。结果:在0.1~16 ng·ml-1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最低定量限为0.1 ng·ml-1。受试制剂和参比制剂的主要药代动力学参数:t1/2分别为(57.38±15.27)、(59.27±27.02) h; Tmax分别为(3.4±1.42)、(3.75±2.73) h; Cmax分别为(9.56±2.4)、(9.54±2.73) ng·ml-1 ;AUC0-t分别为(602.94±190.43)、(623.25±299.76) ng·h·ml-1。受试制剂的相对生物利用度为(105.2±43.2)%。两制剂的主要药代动力学参数无显著性差异。结论:2种制剂具有生物等效性。

    • LC-MS法评价两种硫普罗宁片的人体生物等效性

      2009, 30(2):226-228. DOI: 10.3724/SP.J.1008.2009.0226

      摘要 (2894) HTML (0) PDF 264.01 K (203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建立LC-MS法测定人血中硫普罗宁的药物浓度,并对2种制剂进行生物等效性评价。方法:20例健康受试者单剂量交叉口服400 mg硫普罗宁供试制剂或参比制剂后,采用LC-MS测定人血中不同时间点硫普罗宁的浓度,计算其药代动力学参数和相对生物利用度,评价两制剂的生物等效性。结果:硫普罗宁供试制剂和参比制剂主要药代动力学参数如下:Cmax分别为(2.31±0.64)、(2.33±0.83) μg/ml,AUC0-15分别为(6.70±1.57)、(6.68±1.53) μg·h·ml-1,Tmax分别为(3.1±0.7)、(3.7±0.6) h,t1/2分别为(3.08±0.86)、(2.90±0.84) h。本方法在0.04~10.0 μg/ml浓度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最低定量浓度为0.04 μg/ml,两制剂主要药动学参数经统计学检验无显著性差异。结论:本方法简单、快速、准确,2种制剂具有生物等效性。

    • >研究简报
    • 凋亡相关蛋白Livin、HSP90α在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疾病中的表达

      2009, 30(2):229-230. DOI: 10.3724/SP.J.1008.2009.0229

      摘要 (2671) HTML (0) PDF 212.07 K (2164) 评论 (0) 收藏

      摘要:

    • >病例报告
    • 多发性骨髓瘤M蛋白转型1例报告

      2009, 30(2):231-232. DOI: 10.3724/SP.J.1008.2009.0231

      摘要 (2481) HTML (0) PDF 280.23 K (2685) 评论 (0) 收藏

      摘要:

    • 右前臂巨大型恶性神经鞘膜瘤1例报告

      2009, 30(2):232-233. DOI: 10.3724/SP.J.1008.2009.0232

      摘要 (2637) HTML (0) PDF 192.19 K (2959) 评论 (0) 收藏

      摘要:

本期文章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

重要通知
友情提醒: 近日发现论文正式见刊或网络首发后,有人冒充我刊编辑部名义给作者发邮件,要求添加微信,此系诈骗行为!可致电编辑部核实:021-81870792。
            《海军军医大学学报》编辑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