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娟 , 万旭英 , 王飞 , 许桂凤 , 刘珍 , 张天宝
2009, 30(8):869-873. DOI: 10.3724/SP.J.1008.2009.0869
摘要:目的:采用大鼠腔前卵泡体外培养方法研究纳米级二氧化钛(TiO2)对大鼠卵泡发育及卵母细胞成熟的影响,揭示纳米TiO2有无雌性生殖毒性,为其安全性评价提供依据。方法:机械性分离大鼠腔前卵泡,单个卵泡在96孔板中连续培养。将卵泡随机分为5组:3个25 nm TiO2(12.5、25和50 μg/ml)组、阴性对照组、微米级TiO2对照组。培养第10天诱导排卵,观察卵泡发育和卵母细胞成熟情况。结果: 随着纳米级TiO2剂量增加,卵泡存活率、有腔形成率及卵丘-卵母细胞复合体(COCs)排出率呈下降趋势(P<0.05);与阴性对照组相比,微米级TiO2组对卵泡发育与卵母细胞成熟无明显影响;25 μg/ml以上剂量纳米级TiO2组卵泡形态学明显异常,卵泡存活率及有腔形成率明显下降;50 μg/ml纳米级TiO2可使处于成熟阶段的卵母细胞数减少。结论:25 μg/ml剂量以上25 nm TiO2可以抑制体外大鼠腔前卵泡的生长发育与卵母细胞成熟,而微米级TiO2在相同剂量下对卵泡的生长发育和卵母细胞的成熟无明显影响。提示纳米级TiO2有不同于微米级TiO2的毒作用性质,可能有雌性生殖毒性,应引起关注。
2009, 30(8):874-878. DOI: 10.3724/SP.J.1008.2009.0874
摘要:目的:构建携带人巨细胞病毒(hCMV) UL144基因的重组腺病毒,研究UL144基因修饰的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DC)的功能变化。方法:从hCMV-DNA阳性患者外周血提取cDNA,采用PCR技术扩增出UL144基因。采用AdEasy系统构建携带hCMV UL144基因的重组腺病毒载体pAd-UL144,转染HEK293细胞后包装产生重组腺病毒Ad-UL144。通过RT-PCR检测目的基因的表达。将此重组腺病毒转染小鼠骨髓来源的DC,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DC表面分子,采用ELISA技术分析DC培养上清中的细胞因子,采用3H-TdR掺入法检测UL144基因修饰的DC激活T细胞增殖的能力。结果:成功将UL144基因片段克隆至载体上,并经HEK293细胞包装出病毒颗粒,经测定病毒滴度为3×1010 pfu/ml。流式细胞术检测显示,UL144基因修饰的DC表面分子CD80、CD86和I-Ad表达水平低于对照组(P<0.01)。ELISA分析表明,UL144基因修饰的DC分泌TNF-α、IL-6和IL-1β的能力减弱(P<0.05)。UL144基因修饰的DC介导的T细胞增殖功能明显低于DC对照组(P<0.01)。结论:UL144基因修饰的DC具有维持相对未成熟状态的能力,并减弱了对抗原特异性T效应细胞的刺激功能。
高飞 , 刘枫 , 李兆申 , 黄浩杰 , 张玲 , 满晓华 , 薄陆敏
2009, 30(8):879-883. DOI: 10.3724/SP.J.1008.2009.0879
摘要:目的:探讨人胰腺癌细胞株HHIP表达与其甲基化的关系,为胰腺癌发生机制的研究提供新的信息。方法:以人胰腺癌细胞株 BxPC-3、CFPAC-1、PANC-1、AsPC-1和PaTu8988s为研究对象,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及免疫细胞化学染色(S-P)法检测去甲基化制剂——DNA甲基转移酶抑制剂5-氮杂-2′-脱氧胞苷(5-Aza-CdR) 处理前后各胰腺癌细胞株HHIP mRNA/蛋白表达的变化,用甲基化特异性 PCR(MSP)结合测序检测HHIP基因CpG岛甲基化状态。结果:5-Aza-CdR处理前,胰腺癌细胞株BxPC-3、CFPAC-1、PANC-1、AsPC-1和PaTu8988s无HHIP mRNA/蛋白表达;经5-Aza-CdR处理后,HHIP mRNA/蛋白重新表达。MSP结合测序显示上述胰腺癌细胞株HHIP基因CpG岛存在高甲基化。结论:人胰腺癌细胞株HHIP表达抑制与其基因CpG岛高甲基化相关。HHIP 基因CpG岛高甲基化可能在胰腺癌的发生、发展中起一定作用。
左云 , 高军 , 李兆申 , 宋宇 , 涂建成 , 程志健 , 王浩 , 丰宇芳 , 陈亚楠 , 刘苏霞 , 龚燕芳
2009, 30(8):884-887. DOI: 10.3724/SP.J.1008.2009.0884
摘要:目的:探讨PTCH1基因甲基化在胃癌发生中的作用及去甲基化试剂5-氮杂-2′-脱氧胞苷(5-Aza-dC)对胃癌的治疗作用。方法:选取10例胃癌组织及其癌旁正常组织和胃癌细胞株AGS,抽提组织和细胞的总RNA和基因组DNA。实时定量QRT-PCR检测PTCH1基因的mRNA表达,MSP(methylation specific PCR)分析PTCH1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变化。用5-Aza-dC处理AGS细胞株,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周期和凋亡并观察PTCH1基因甲基化水平的改变。结果:胃癌组织、癌旁正常组织和胃癌细胞株AGS中PTCH1基因表达和启动子甲基化水平呈负相关,相关系数为-0.591(P=0.006);5-Aza-dC的处理可引起胃癌细胞AGS细胞发生凋亡和G0/G1期阻滞,PTCH1基因发生去甲基化变化并表达增加。结论: PTCH1基因启动子区高甲基化是胃癌细胞PTCH1低表达主要原因之一,5-Aza-dC能逆转PTCH1基因甲基化状态,调控其表达,对胃癌具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2009, 30(8):888-891. DOI: 10.3724/SP.J.1008.2009.0888
摘要:目的:测定葡萄糖培养早期胚胎体外发育各阶段的活性氧(ROS)水平,探讨葡萄糖对小鼠早期胚胎体外发育产生阻滞作用的机制。方法:通过在改良的CZB (m-CZB) 培养液中添加不同浓度(分别为0、5、10、15、20、25、30 mmol/L)的葡萄糖培养小鼠早期胚胎,根据其体外发育的不同阶段,用分子探针氢化乙啶(hydroethidine,HE)和紫外分光光度法分别检测小鼠胚胎内、外ROS含量。结果:葡萄糖浓度达到15 mmol/L时囊胚发育率开始出现明显下降(P<0.05),相同浓度培养的小鼠胚胎在2-细胞晚期阶段胚胎内部超氧阴离子(O2-·)和培养液中过氧化氢(H2O2)含量均明显升高(P<0.05),而发育其他阶段胚胎内部的O2-·与对照组(0 mmol/L葡萄糖组)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高浓度葡萄糖可能在2-细胞晚期阶段诱导ROS增多,致使小鼠早期胚胎体外发育受阻。
2009, 30(8):892-897. DOI: 10.3724/SP.J.1008.2009.0892
摘要:目的:筛选与CC趋化因子受体5(CC chemokine receptor 5,CCR5)第一、二膜外襻特异结合的模拟肽,并将其应用在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脑脊髓炎的小鼠模型(experimental autoimmune encephalomyelitis,EAE),来观察使用模拟肽后EAE模型小鼠的治疗效果。方法:用噬菌体随机7肽库筛选与CCR5特异结合的多肽序列,用ELISA鉴定其结合活性并进行DNA测序分析;接着合成与其氨基酸序列一致的模拟肽,腹腔内注射至EAE小鼠。取小鼠脊髓组织,通过H-E染色,观察模拟肽组和EAE对照组小鼠脊髓组织病理学改变。结果:随机挑出20个噬菌体克隆进行鉴定,ELISA分析显示其中18个克隆与CCR5有较强的结合活性,将其阳性噬菌体克隆进行测序,从中得到重复率极高的4段小分子肽,它们分别为 STFTTTL(SL)、TPITQLL (TL)、SLPLPKP (SP)、QTSSAAL(QL)。对照组EAE小鼠的平均临床评分为3分,模拟肽组EAE小鼠的平均临床评分为1分。H-E染色后,经病理分析EAE组小鼠的脊髓内有大量的炎症细胞浸润,白质脱髓鞘改变明显。而模拟肽组小鼠有较少的炎症细胞浸润,且没有白质脱髓鞘改变。4段短肽分别具有抑制、延迟发生EAE的作用,其平均抑制率为43%(EAE组为83%,两者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筛选的CCR5模拟肽具有对EAE明显的抑制作用,提示CCR5可能在EAE的发病进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2009, 30(8):898-902. DOI: 10.3724/SP.J.1008.2009.0898
摘要:目的:观察依达拉奉对脊神经结扎(SNL)大鼠痛敏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将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Sham)组、SNL模型组和依达拉奉(Eda)组,观察脊神经结扎大鼠术前及术后7 d机械痛反应阈值(PWMT)的变化;在术后相应时间点取各组大鼠手术侧L5和L4及对侧L5背根神经节(DRG)和脊髓,观察pJNK在DRG和脊髓中的表达分布及依达拉奉对pJNK表达的影响。结果:依达拉奉可以减轻脊神经结扎引起的痛敏现象;SNL组术后24 h手术侧L5DRG中pJNK阳性神经元的表达增加,术后3 d免疫双荧光显示脊髓中 pJNK在星型胶质细胞中存在高表达现象;依达拉奉可以降低相应时间点DRG和脊髓中pJNK表达的含量。结论:依达拉奉能抑制脊神经结扎引起的痛敏现象,其机制可能是通过降低脊髓和DRG中pJNK的含量而产生镇痛作用的。
2009, 30(8):903-906. DOI: 10.3724/SP.J.1008.2009.0903
摘要:目的:比较不同剂量顺式阿曲库铵和罗库溴铵用于全麻诱导气管插管的效果。方法:60例全麻择期手术ASAⅠ~Ⅱ级患者,随机分为罗库溴铵(0.6 mg/kg)组(A组,n=20)、2倍ED95剂量的顺式阿曲库铵(0.1 mg/kg)组(B组,n=20)、3倍ED95剂量的顺式阿曲库铵(0.15 mg/kg)组(C组,n=20)。麻醉诱导用咪达唑仑、依托咪酯和芬太尼。加速度仪监测神经肌肉功能。采用4个成串刺激(TOF)方式,以麻醉前T1颤搐值(%)作为判断指标,待T1稳定(100%)后10 s内快速静脉注射肌松药。同时予纯氧面罩吸入2 min后行气管插管。记录患者入室、插管前、插管后1、2、3、4、5、10、15 min的收缩压、舒张压和心率,观察插管条件、能否顺利进行气管插管、首次剂量后自行恢复时间以及术中、术后不良反应和呼吸系统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3组气管插管后15 min内血流动力学变化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A、B、C组最大阻滞分别是(99.4±2.7)%、(99.1±1.9)%、(99.9±0.3)%,无统计学差异(P>0.05);起效时间分别为(1.9±1.1)、(3.6±2.1)、(3.3±1.5) min,A组起效时间明显短于B组和C组(P<0.05);临床作用时间分别为(35.7±11.6)、(35.2±13.0)、(50.9±15.1) min,A组临床作用时间显著短于C组(P<0.05),与B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A组声门暴露情况明显优于B组和C组(P<0.05);插管一次成功率3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罗库溴铵用于全麻诱导气管插管的起效时间、声门暴露效果优于顺式阿曲库铵,能够提供更好的插管条件。
2009, 30(8):907-912. DOI: 10.3724/SP.J.1008.2009.0907
摘要:目的:观察Bevacizumab(Avastin) 球结膜下注射对兔眼角膜新生血管(corneal neovascularization,CNV)模型的治疗作用。方法:新西兰大白兔48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A组,3只)、模型组(B组,9只)和Bevacizumab(Avastin)治疗组(C组,36只),C组又再次分为4组:1 d小剂量治疗组(C1组,9只),1 d大剂量治疗组(C2组,9只),14 d小剂量治疗组(C3组,9只),14 d大剂量治疗组(C4组,9只)。B组和C组采用角膜缝线法制备CNV模型,C组分别在相应时间点眼球结膜下注射Bevacizumab(25 mg/ml),小剂量组0.1 ml,大剂量组0.2 ml。术后每天观察兔眼角膜CNV生长情况并计算其面积,且于建模后7、14、28 d分别拍照记录,免疫组化方法检测各组角膜组织中VEGF的表达情况,ELISA法检测房水内VEGF含量。结果:CNV生长情况:7、14、28 d C1和C2组均较B组明显减轻(P<0.01),28 d时C3、C4组较B组明显减轻(P<0.01);28 d时C1组较C3组明显减轻(P<0.01),C2组较C4组明显减轻(P<0.01)。角膜组织中VEGF表达和房水中VEGF含量:B组随时间推移逐渐增高,且与CNV面积大小呈正相关(P<0.01);7、14、28 d 时,C1、C2组均低于B组(P<0.01);28 d时C3、C4组均低于B组(P<0.01);28 d时C1组低于C3组(P<0.01),C2组低于C4组(P<0.01)。C1和C2组之间以及C3和C4组之间在CNV面积、角膜和房水中VEGF水平方面均无显著差异。结论:球结膜下注射Bevacizumab可抑制CNV生长,且早期用药比晚期用药疗效更加显著,Bevacizumab的作用可能与其下调角膜组织VEGF的表达及房水中的VEGF含量有关。
2009, 30(8):912-912. DOI: 10.3724/SP.J.1008.2009.0912
摘要:1临床资料患者男性,52岁,既往无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病史和长期吸烟、猝死家族史。2007年2月晨起或中度体力活动后感胸闷,休息十余分钟可自行缓解; 4月27日在上3层楼后出现心前区疼痛,伴全身出汗,无肩部放射痛、心悸、气促、晕厥,休息后缓解,当地医院急诊心电图示胸前导联V2-V6 ST斜下形压低0.05~0.3 mV,T波正负双向或倒置;5月初患者多次出现心前区疼痛,运动、休息时均出现,程度、持续时间、缓解方式与前相似,于5月4日来我科就诊。入院查体无阳性体征;心电图示窦性心律,无ST-T改变;心脏彩超未见异常。冠脉造影见左冠脉近端痉挛明显,狭窄90%左右,患者有明显胸痛,予冠脉内注入硝酸甘油后缓解;再次造影(图1)见冠脉呈左冠优势型,左前降支中段心肌桥(收缩期狭窄80%),左主干近段、左回旋支开口狭窄40%。
邹忠东 , 张再重 , 唐力军 , 涂小煌 , 王烈 , 王瑜
2009, 30(8):913-916. DOI: 10.3724/SP.J.1008.2009.0913
摘要:目的:探讨参附注射液(Shenfu injection,SFI)对重症急性胰腺炎(SAP)大鼠肠屏障功能障碍与二次打击的防护作用。方法:雄性Wistar大鼠54只,随机分为3组:SAP组(SAP,n=24),采用逆行十二指肠胰胆管注射5%牛黄胆酸钠溶液制备SAP大鼠模型;SAP+SFI组(n=24),建模前2 h先给予SFI 10 ml/kg 体质量腹腔注射;假手术组(SO,n=6)。建模成功后3、6、12、24 h,分别取血液和小肠、胰腺、肺脏、肝脏标本。光镜下观察小肠组织病理改变,检测各时段血浆TNF-α、IL-6和二胺氧化酶(diamine oxidase,DAO)活性,以及相应时段胰腺、肺脏、肝脏中髓过氧化物酶(MPO)含量。结果:SAP组各时间点血液TNF-α、IL-6、DAO均较SO组显著升高(P<0.01),6~24 h胰腺、肺脏、肝脏MPO较SO组显著升高(P<0.01);SAP+SFI组各时间点血液DAO、TNF-α和IL-6水平显著低于SAP组(P<0.05或P<0.01),6~24 h胰腺、肺脏、肝脏MPO显著低于SAP组(P<0.05或P<0.01);SAP+SFI组建模后24 h小肠病理组织改变较SAP组明显减轻。结论:SFI可防护SAP大鼠肠屏障功能障碍,并可减轻胰腺、肺脏、肝脏遭受二次打击的严重程度,其作用机制可能与减少中性粒细胞聚集、抑制促炎细胞因子TNF-α、IL-6相关。
2009, 30(8):917-920. DOI: 10.3724/SP.J.1008.2009.0917
摘要:目的:观察男性乳腺癌多种模式超声影像学特征表现,探讨其诊断意义及鉴别诊断要点。方法:回顾性分析8例经手术和(或)超声引导下穿刺病理证实为乳腺癌的男性患者病例资料,总结其二维成像、三维重建、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CDFI)、超声造影(CEUS)等多种模式下的超声影像学特征,并与同期确诊的7例男性乳腺增生患者的病例资料进行对照研究,探讨诊断意义,总结诊断要点。结果:(1)二维声像图:7例乳腺增生表现为弥漫性包块者,超声诊断与病理诊断符合率为6/7;8例均单发的单侧局灶性包块者,超声诊断均为乳腺癌,表现为肿块回声低、形态不规则、伴同侧腋窝淋巴结异常肿大(3例),可见明显的沙砾样钙化(3例),与病理完全符合(8/8)。(2)CDFI及CEUS:腺体增生者血流信号多不丰富,乳腺癌则全部显示丰富的血流信号;高频CEUS仅显示3例显著增强,而低频CEUS显示全部显著增强。(3)三维重建:局灶性乳腺癌中2例(2/8)可见三维冠状切面汇聚征。结论:多模式超声影像有助于全面把握男性乳腺疾病信息,对男性乳腺癌的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具有积极意义。
2009, 30(8):921-925. DOI: 10.3724/SP.J.1008.2009.0921
摘要:目的:探讨视神经脊髓炎(neuromyelitis optica,NMO)患者视神经的MRI表现特点。方法:对临床疑似NMO患者进行视神经、脑部和脊髓扫描,将满足NMO最新Wingerchuk诊断标准的41例患者纳为研究对象,进行随访研究,分析不同病程阶段视神经MRI表现特点,并与32位健康志愿者进行对照。同时,回顾性分析患者视神经诱发电位(visual evoked potential,VEP)检查结果,探讨MRI表现与VEP之间的关系。结果:正常志愿者MRI显示双侧视神经走行笔直,部分节段视神经鞘膜腔表现为稍高信号,但“双轨样”改变不明显。而NMO患者最常见的异常改变为视神经鞘膜腔信号显著增高,呈全程连续性“双轨样”改变,较健康志愿者明显不同。急性期,22例患者(53.7%)伴有视神经增粗或(和)扭曲; 17例(41.5%)可见视神经内点状高信号表现;31例(75.6%)在横断位T1WI上可见到视神经强化。缓解期,15例(36.6%)MRI上可见单侧或双侧视神经萎缩、变细和(或)扭曲。在本组研究结束时,共35例(80.5%)视神经内见点状高信号表现。对照VEP检查结果,MRI在反映视神经脱髓鞘改变上,敏感性为94.6%,但在急性期仅为43.6%,说明MRI检查具有一定的时间依赖性,不及VEP敏感。 结论:MRI能清晰显示NMO患者各个病理阶段视神经的形态改变,MRI可以成为视神经的首选影像学检查方法。
衷敬华, , 刘瑞林 , 陈晶 , 胡喜钢 , 王黎青 , 王勇
2009, 30(8):926-931. DOI: 10.3724/SP.J.1008.2009.0926
摘要:目的:比较吉西他滨联合顺铂方案与氟尿嘧啶联合顺铂方案治疗晚期鼻咽癌的疗效与不良反应的差异。方法:采用Cochrane系统评价方法,检索Cochrane图书馆临床对照试验库、MEDLINE、EMBASE、CBM、CNKI等数据库,并辅以手工检索和附加检索。检索时间截至2008年。由2名评价者独立评价并交叉核对纳入研究质量,对同质研究采用RevMan 5.0软件进行分析。结果:共纳入4个研究,283例晚期鼻咽癌患者,分析结果表明,GP方案(吉西他滨+顺铂)与FP方案(氟尿嘧啶+顺铂)的1年、3年生存率相似(Z=0.89,P=0.37)、(Z=1.70,P=0.09),但具有更高的总缓解率(Z=2.34,P=0.02),具有相对低的致骨髓毒性和消化道反应(Z=2.47,P=0.01)、(Z=3.20,P=0.001)、(Z=2.19,P=0.03)。结论:吉西他滨联合顺铂方案与氟尿嘧啶联合顺铂方案相比,具有相当的疗效和更轻微的不良反应。
2009, 30(8):932-936. DOI: 10.3724/SP.J.1008.2009.0932
摘要:目的:探讨成人及青少年多发性大动脉炎(Takayasu arteritis,TA)的临床、影像学特征,分析相关治疗方法及转归。方法:回顾性分析125例TA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125例患者中女性108例,男性17例;平均发病年龄为(26.9±11.0)岁,31例起病时为青少年(≤18岁)。38.4%的患者有发热、关节痛等全身症状,71.2%的患者具有无脉或脉弱,红细胞沉降率(ESR)增高见于49.6%的患者。与成人患者相比,青少年中全身症状、脉搏减弱及ESR增高较为少见(P<0.05)。动脉造影结果显示Ⅰ型(40%)、Ⅳ型(20.8%)和Ⅴ型(30.4%)多见,而Ⅱa型(4.8%)、Ⅱb型(1.6%)和Ⅲ型(2.4%)少见。成人患者中Ⅰ型TA明显高于青少年患者(P<0.05)。有7/12例患者临床表现为静止期,但血管病理显示有炎细胞浸润。80例接受随访,随访中位时间为36个月。随访中58例接受糖皮质激素治疗,16例需联合细胞毒药物治疗;57例经治疗病情得到缓解。36例行血管旁路移植术治疗,21例行血管内介入治疗,再狭窄率分别为34.7%及77.3%。结论:与成人TA患者相比,青少年患者中无脉症少见。临床表现为静止期的患者仍可能有活动性血管病变。血管内介入治疗与外科手术相比再狭窄发生率较高。
杨阳 , , 蔡飞 , , 杨琦 , , 杨颖博 , , 孙连娜 , 陈万生
2009, 30(8):937-940. DOI: 10.3724/SP.J.1008.2009.0937
摘要:目的:研究头花蓼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反复硅胶柱层析和葡聚糖凝胶柱层析的色谱方法分离纯化头花蓼的化学成分,并根据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进行结构鉴定。结果:从头花蓼的石油醚萃取部位分离鉴定了14个化合物,分别为二十三烷醇(Ⅰ),二十五烷醇(Ⅱ),二十二烷酸(Ⅲ),二十四烷酸(Ⅳ),十六烷酸-2,3-二羟基丙酯(Ⅴ),二十二烷酸-2,3-二羟基丙酯(Ⅵ),齐墩果酸(Ⅶ),乌苏酸(Ⅷ),二十八烷基-1,27-二烯(Ⅸ),阿魏酸二十二酯(Ⅹ),β-谷甾醇(Ⅺ),二十三烷(Ⅻ),十六烷酸(),亚油酸()。结论:化合物Ⅰ~ Ⅹ为从头花蓼中首次分离得到,化合物Ⅸ、Ⅹ为从蓼属中首次分离得到。
刘晓帆△ , 娄子洋△ , 朱臻宇 , 张海 , 赵亮 , 柴逸峰
2009, 30(8):941-946. DOI: 10.3724/SP.J.1008.2009.0941
摘要:目的:采用高效液相色谱-高分辨飞行时间质谱(HPLC-TOF/MS)对中药复方小柴胡汤中的化学成分进行快速鉴别。方法:色谱柱Agilent ZORBAX SB-C18 (100 mm×3.0 mm,3.5 μm),甲醇与0.1%的甲酸水溶液梯度洗脱,柱温为25℃,进样体积4 μl,流速0.6 ml/min,检测器为飞行时间质谱,ESI离子源,质量数扫描范围m/z 200~1 500。结果:一次性鉴别出小柴胡汤中38个化学成分。结论:采用HPLC-TOF/MS对小柴胡汤中的化学成分进行了色谱表征,一次性在一张图谱上共表征出38个化学成分,这可为中药复方小柴胡汤中化学成分的体内代谢及作用机制的深入研究奠定基础。
2009, 30(8):947-949. DOI: 10.3724/SP.J.1008.2009.0947
摘要:目的:观察羟乙基淀粉(HES)130/0.4(万汶)对缺血再灌注(I/R)损伤心肌的干预作用,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24只SD大鼠随机均分为4组(n=6):假手术(S)组、缺血再灌注(IR)组、白蛋白-缺血再灌注(A-IR)组、HES-缺血再灌注(H-IR)组。后3组建立在体大鼠心肌I/R模型,分别在缺血25 min时股静脉持续泵入生理盐水、5%白蛋白或HES 130/0.4,假手术组行开胸手术但不结扎左冠状动脉前降支。再灌注180 min处死大鼠,取心肌组织观察病理学改变;处死前颈动脉采血ELISA法测定TNF-α、IL-1β浓度;测定心肌组织NF-κB活性。结果:H-IR组心肌组织损伤病理学改变较IR组、A-IR组减轻。IR组、A-IR组、H-IR组血清TNF-α、IL-1β水平和心肌NF-κB活性明显高于S组(P<0.05),但其中H-IR组血清TNF-α、IL-1β水平及心肌NF-κB活性上升程度不及IR组、A-IR组(P<0.05)。结论:羟乙基淀粉130/0.4能减轻缺血再灌注所致心肌病理损伤,可能与其抑制NF-κB的活性、减少促炎细胞因子的释放有关。
2009, 30(8):950-952. DOI: 10.3724/SP.J.1008.2009.0950
摘要:Netrin家族以经典的神经导向因子而闻名。但近年来一系列的研究发现在非神经组织中也有netrins广泛表达,提示netrin家族的功能并不像先前理解的那么简单。其中netrin-1在促进和抑制血管生成中可能具有的双向作用无疑是netrin家族新功能中最令人关注的。尽管netrin-1在血管生成中的确切作用还存在不少争论,仍加深了我们对神经系统与脉管系统间的密切联系的了解,也为临床心脑缺血性疾病、糖尿病引起的血管和神经病变等的治疗以及抑制肿瘤血管生成提供了新思路。本文综述了netrin-1在血管生成中的可能的双向作用及其潜在的临床意义。
2009, 30(8):953-955. DOI: 10.3724/SP.J.1008.2009.0953
摘要:肿瘤干细胞(cancer stem cells,CSC)是存在于肿瘤组织中的一小群具有干细胞性质的瘤细胞,具有高度自我更新和不定向分化的潜能,是形成不同分化程度肿瘤细胞和肿瘤不断扩展的源泉。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MM)肿瘤干细胞的发现以及对其与侧群(side population,SP)细胞的关系和龛(niche)等的相关研究为MM的发病机制提供了新的解释。
张璇 , 耿仙 , , 陈兴娟 , 杨冀杰 , 杜肖娜 , 张海林
2009, 30(8):956-960. DOI: 10.3724/SP.J.1008.2009.0956
摘要:内向整流钾离子(Kir)通道是在很多组织中广泛分布的一种钾离子通道,在维持钾离子平衡电位、调节细胞兴奋性和胰岛素分泌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Kir通道是众多调节因素作用的靶点,这些因素包括:K+、Mg2+、pH、ATP、G蛋白偶联受体(GPCR),磷脂酰肌醇4,5二磷酸(PIP2)、蛋白激酶A(PKA)、蛋白激酶C(PKC)、花生四烯酸(AA)等。由于很多细胞外信号是通过PKC信号转导通路来调控Kir通道的,多年来为了更好地界定PKC在调控Kir通道功能中所扮演的角色及机制,人们进行了大量而深入的研究。本文对PKC调节Kir通道机制的研究进展及目前提出的一些新观点进行综述。
2009, 30(8):961-964. DOI: 10.3724/SP.J.1008.2009.0961
摘要: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focal segmental glomerulosclerosis,FSGS)是一组病因和发病机制各异的临床病理综合征,临床主要表现为大量蛋白尿甚至肾病综合征,病理特征为部分肾小球发生节段性硬化和足突融合。哥伦比亚病理分型标准按照光镜下改变将FSGS分为5种亚型:塌陷型、顶端型、细胞型、门周型和非特异型。哥伦比亚病理分型标准重在强调临床病理联系,并未完全阐明FSGS的发病机制以及5种亚型的病理生理学基础。近年来关于FSGS的发病机制及其不同病理亚型的形态学发生基础的研究取得了较大的进展,本文就相关内容作一综述。
2009, 30(8):965-967. DOI: 10.3724/SP.J.1008.2009.0965
摘要:目的:构建针对人β-catenin基因mRNA的shRNA真核表达载体,并转染HEK-293细胞,观察其对β-catenin的抑制效应。方法:化学合成用于产生针对β-catenin shRNA的对应DNA片段,将合成的寡核苷酸链退火形成双链,克隆入pSUPER真核表达载体,对重组质粒进行酶切分析和测序鉴定,筛选阳性克隆。通过脂质体介导,把重组质粒转染HEK-293细胞,RT-PCR、蛋白质印迹法检测其对β-catenin mRNA和蛋白的干涉效果,MTT比色法检测β-catenin基因表达抑制的细胞和对照组细胞的增殖。结果:RT-PCR和蛋白质印迹法检测结果显示转染组β-catenin基因的表达水平下调,MTT检测显示β-catenin表达抑制的细胞光密度值下降,细胞增殖受到了抑制(P<0.01)。结论:成功构建了针对人β-catenin基因的shRNA载体,转染HEK-293细胞后可抑制β-catenin基因的表达。
2009, 30(8):968-969. DOI: 10.3724/SP.J.1008.2009.0968
摘要:目的:探讨主动脉夹层致猝死的临床病理特点、发病机制及危险因素,提高其早期诊断及防治水平,降低病死率。方法:对2002-2007年7例主动脉夹层猝死病例进行临床尸检病理分析,总结其临床病理特点,分析发病机制及危险因素。结果:7例主动脉夹层猝死患者50岁以上4例,40岁以下3例,年龄30~71岁,平均(50.5±15)岁;多有主动脉粥样硬化和(或)高血压病史;临床表现最初大多为非心血管疾病症状。结论:主动脉夹层致病因素复杂,起病隐匿,常导致猝死;伴有长期高血压病、主动脉粥样硬化等高危人群出现突发性胸痛或休克表现时应警惕该病的发生并进行早期干预处理,降低患者病死率。
2009, 30(8):970-971. DOI: 10.3724/SP.J.1008.2009.0970
摘要:目的:探讨肾癌组织Notch 1、HIF-1α的表达及意义。方法:应用组织芯片、免疫组化染色法比较肾癌(n=60)及正常肾组织(n=30)中Notch 1、HIF-1α蛋白的表达差异,分析二者表达与肿瘤临床分期的相关性。结果:肾癌组织Notch 1、HIF-1α阳性表达率高于正常肾组织(40.0% vs 13.3%,58.3% vs 0%,P<0.05);TNM分期Ⅲ~Ⅳ期肾癌组织Notch 1、HIF-1α阳性表达率高于Ⅰ~Ⅱ期(27.5% vs 65.0%,45.0% vs 85.0%,P<0.05)。结论:肾癌组织中Notch 1、HIF-1α表达均高于正常肾组织,且与肿瘤临床分期有关,二者对判断临床预后可能具有一定价值。
2009, 30(8):972-974. DOI: 10.3724/SP.J.1008.2009.0972
摘要:目的:评价加巴喷丁在全麻前和全麻中的效应及对患者术后疼痛的影响。 方法:40例 ASA Ⅰ~Ⅱ级行择期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20例。实验组在术前2 h口服加巴喷丁300 mg,对照组口服安慰剂。进入手术室后评价患者的焦虑程度并记录。记录全麻诱导后及气管插管后即刻,1、2、5 min的血压和心率。术后使用视觉模拟量表(VAS)在术后2、6、12、18及24 h时间点评价患者静息状态下的疼痛程度并记录。采用Ramsay镇静评分评价患者的镇静情况。记录术后恶心呕吐、眩晕、呼吸抑制等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 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患者在术前的焦虑度评分更低,气管插管后的血压、心率变化更小,术后疼痛VAS评分明显降低,术后恶心呕吐的发生率更低;眩晕、呼吸抑制的发生率和术后镇静评分在2组相似。结论: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前口服300 mg加巴喷丁,可缓解患者的术前焦虑,降低喉镜操作和气管插管的反应,缓解术后疼痛和降低术后恶心呕吐的发生率,而且不会产生明显的不良反应。
2009, 30(8):975-977. DOI: 10.3724/SP.J.1008.2009.0975
摘要:目的:评价国产封堵器介入治疗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的成人动脉导管未闭(PDA)的安全性和长期疗效。方法:应用国产PDA封堵器对31例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的成年PDA患者行封堵治疗,所有患者在术前、术后1 d进行详细体检并行12导联心电图(ECG)、X线胸片和经胸超声心动图(TTE)检查,术后进行定期随访。结果:31例患者中成功封堵26例,5例试封堵后证实肺动脉高压为阻力型而收回封堵器。26例成功封堵患者中,PDA直径(12.11±4.12) mm,所选封堵器直径(17.54±4.28) mm。封堵后即刻肺动脉收缩压由(101.92±24.86) mmHg(1 mmHg=0.133 kPa)降至(64.96±26.33) mmHg,肺动脉平均压由(75.54±16.16) mmHg降至(44.88±19.30) mmHg。少量残余分流3例,微量穿隔血流1例。术后平均随访(39±17.4)个月,心功能明显改善(2.62±0.64 vs 1.92±0.39),复查X线胸片示心胸比有所缩小;TTE改变主要是左心和主肺动脉直径缩小及射血分数提高,2例仍存在少量残余分流。结论:应用国产封堵器治疗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的成人PDA安全有效,但必须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
周水根 , , 孙颖浩 , 许传亮 , 王建东 , 高建平 , 周晓军
2009, 30(8):977-979. DOI: 10.3724/SP.J.1008.2009.0977
摘要:目的:观察前列腺癌细胞株中EphA1基因表达及甲基化情况,探讨DNA甲基化酶抑制剂对其表达及甲基化的影响。方法:采用实时定量RT-PCR法检测雄激素依赖性、非依赖性前列腺癌细胞系LNCaP、PC-3中EphA1基因表达情况;用DNA甲基化酶抑制剂5-氮杂-2′-脱氧胞苷(5-aza-2′-deoxycytidine,5-Aza-dC)处理细胞,实时定量RT-PCR法观察处理后EphA1基因表达的变化。亚硫酸氢钠处理后,采用DNA测序法对前列腺癌细胞EphA1基因进行甲基化状态分析。结果:LNCaP、PC-3细胞中EphA1基因表达低下;5-Aza-dC作用后,LNCaP细胞EphA1基因无明显变化,而PC-3细胞中EphA1基因表达显著恢复(P<0.001)。PC-3细胞中EphA1基因启动子区存在高甲基化,而LNCaP细胞该区域较少发生甲基化。结论:启动子甲基化可能是导致雄激素非依赖性PC-3细胞EphA1基因表达下调的重要机制。
李彬 , 高磊 , 王开侠 , 许青峰 , 朱宝欣 , 李淑德
2009, 30(8):980-981. DOI: 10.3724/SP.J.1008.2009.0980
摘要:上消化道出血(upper gastrointestinal bleeding,UGB)是临床多发病,也是多种疾病的常见并发症。尽早明确病因并及时对因治疗是提高疗效、减少再出血、降低病死率的关键。文献报道UGB病因较多,不同地区主要出血病因不尽相同。沂蒙山区地域偏僻、经济不发达且交通不便,关于该地区UGB主要病因及其近年来的变化趋势尚未见报道。本研究就1998年1月-2007年12月10年间沂蒙山区3家县级医院收治的2 135例UGB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该地区UGB病因及其变化趋势特点,为今后UGB治疗提供启示。
2009, 30(8):981-983. DOI: 10.3724/SP.J.1008.2009.0981
摘要:锁骨骨折在临床上较为常见,占全身骨折的6%左右\[1\] 。一般将锁骨发生粉碎性骨折、骨缺损、术后再骨折、骨不连等较难实现功能复位及骨愈合的骨折称为难治性骨折,其治疗均以植骨内固定为主。这类骨折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后常因软组织嵌入、断端血供不足等多种复杂因素造成骨不连和骨缺损,导致治疗困难。此外由于锁骨存在两个生理弯曲,其手术难度较大。我科根据天鹅记忆接骨器(swanlike memorycompressive connector,SMC)治疗四肢长骨骨干骨不连的经验\[2\],配合加垫式、夹板式和播种式新型组合式植骨方法,共治疗锁骨难治性骨折9例,全部病例均一次手术治愈,效果满意,现总结报告如下。
2009, 30(8):983-984. DOI: 10.3724/SP.J.1008.2009.0983
摘要:1.1一般资料患者,男,18岁。在外院行右侧胸壁原发性骨肉瘤切除术后2年(术后接受8个疗程化疗和1个疗程放射治疗);本次入院前1年内2次出现局部复发,分别于1年前和6个月前在外院行复发肿瘤切除;2个月前在前手术部位再次出现软组织肿块。入院后,患者一般情况良好,右前外侧胸壁可见3条前次手术瘢痕,腋前线第4、5肋间水平可见胸壁软组织包块(图1A),累及皮肤面积约3 cm×4 cm,有轻压痛。胸部X线及CT片可见:右前外侧胸壁软组织肿块,约5 cm×6 cm×4 cm;溶骨和成骨现象混合出现;第4、5、6前肋缺失(前次手术切除);左下肺单发圆形结节,直径约2 cm(图1B)。腹部B超、核素骨扫描、心电图、肺功能检查未见异常。术前诊断为原发性胸壁骨肉瘤局部复发伴左下肺转移。
2009, 30(8):984-3F00. DOI: 10.3724/SP.J.1008.2009.0984
摘要:1临床资料患者,男,68岁,因“右腹股沟包块1年余,进行增长大伴右下肢疼痛半年”于2007年7月7日入住我院骨科。入院时查体:生命体征平稳,双侧腹股沟区可扪及数枚肿大淋巴结,呈串珠样排列;右侧腹股沟内侧扪及一约13 cm×11 cm大小包块,质中、不活动、边界不清、无压痛、皮温不高。院外CT检查示:右侧髋臼、耻骨梳部骨质破坏吸收,邻近软组织影明显肿胀;活检提示:梭形细胞瘤。入院后MRI检查示:右侧髋臼及右耻骨上支骨质破坏,并有一约10 cm×6 cm×7 cm大小软组织肿块形成,考虑骨转移性肿瘤可能。2007年7月12日在持续性硬膜外麻醉下行肿瘤切除术,术中见肿瘤呈外生性生长,探查发现外露肿瘤约10 cm×6 cm×4 cm,与耻骨、坐骨相连;外膜表面有数个直径约3 mm扩张的静脉支分布;切开肿瘤包膜,内为白色质韧实质组织,实质组织与包膜之间无明显界限,中间有液化或坏死组织。考虑肿瘤浸及较广泛,血供丰富,手术切除困难,遂切取2块肿瘤组织送活检。术后病理:右腹股沟多形性透明变性血管扩张性肿瘤(图1A);免疫组化染色示:波形蛋白(vimentin)(+)(图1B),CD34(+),S-100蛋白、结蛋白(desmin)、EMA 、NSE均为阴性。2007年7月21日转入我科行放射治疗,给予6 MeV X线,SAD照射。射野:14 cm×18 cm;照射方式:连续常规分割。放疗过程中患者右下肢疼痛逐步减轻,右腹股沟包块进行性缩小;照射剂量达20 Gy 时患者右下肢疼痛消失,右腹股沟区包块为5.5 cm×4 cm×3 cm。2007年8月7日进行缩野照射,射野:12 cm×14 cm,其余同前。照射剂量共40 Gy,放疗于2007年8月19日结束,查体右腹股沟包块明显缩小为5 cm×4 cm×3 cm,遂转入骨科行肿瘤切除术。手术顺利,肿瘤被完整切除,随访1年无复发及远处转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