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 31(10):1045-1048. DOI: 10.3724/SP.J.1008.2010.01045
摘要:目的 探讨出生后肝脏甲胎蛋白(AFP)基因异常高表达在ZBTB20基因敲除小鼠生长发育障碍、严重低血糖和未成年死亡等表型中可能的病理作用。方法 将ZBTB20单基因敲除小鼠与AFP单基因敲除小鼠杂交,建立ZBTB20与AFP的联合基因敲除小鼠模型,观察并监测其与ZBTB20单基因敲除小鼠在生长发育、存活率及血糖水平上的差异。结果 ZBTB20/AFP双基因敲除小鼠繁殖成功后,通过观察和监测发现其在生长发育、生存率及血糖代谢等方面与ZBTB20单基因敲除小鼠相比无明显差异。结论 ZBTB20单基因敲除小鼠生长发育障碍、严重低血糖和未成年死亡等表型与其AFP基因出生后异常开放无显著关系。
2010, 31(10):1049-1052. DOI: 10.3724/SP.J.1008.2010.01049
摘要:目的 构建癌基因p28GANK 缺失不同ankyrin序列的突变体,进一步研究p28GANK 的功能及在肝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 利用QuikChang Site-Directed Mutagenesis Kit 构建p28GANK 5个ankyrin 缺失突变体并检测各个突变体对p53的影响。 结果 构建出分别缺失第1个ankyrin(39~71aa)、第2个ankyrin (72~104aa)、第3个ankyrin(105~137aa)、第4个ankyrin(138~170aa)和第5个ankyrin(171~203aa)的突变体,琼脂糖凝胶电泳及蛋白免疫印迹法验证正确。野生型p28GANK 可促进p53降解,其他突变体对p53的表达无明显影响。 结论 成功构建了p28GANK 的5个突变体,证实p28GANK对p53的调控需要全部的ankyrin序列,为ankyrin的研究和p28GANK对肝癌的调控作用研究奠定了基础。
2010, 31(10):1049-1052. DOI: 10.3724/SP.J.1008.2010.01049
摘要:目的 观察链脲佐菌素(STZ)诱导糖尿病(DM)大鼠早期视网膜的形态学改变,评价该方法作为早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动物模型的可行性。方法 64只体质量(180±20) g的雄性SD大鼠随机均分为CON组、DM组(n=32),DM组按60 mg/kg体质量腹腔注射1%STZ 1次建立DM大鼠模型;CON组腹腔注射等量柠檬酸缓冲液作为对照。注射前DM组、CON组平均体质量、血糖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DM成模后每周测量各组体质量、血糖等一般生理指标。成模后第10周,各组随机抽样对视网膜组织进行H-E染色、FITC-dextran灌注视网膜血管铺片及透射电镜超微结构观察。结果 STZ腹腔注射诱导DM成模率100%。STZ腹腔注射后,DM组体质量增加不明显,后期甚至有所减轻;CON组体质量逐步增长,10周时DM组体质量明显低于CON组 \[(169.9±26.9) g vs (439.2±23.5) g,P<0.001\]。STZ腹腔注射72 h后,DM组血糖明显高于CON组\[(26.63±4.54) mmol/L vs (6.37±0.49) mmol/L,P<0.001\],至第10周DM组血糖均>16.7 mmol/L,CON组保持在5.6~7.4 mmol/L。H-E染色显示DM组大鼠视网膜毛细血管扩张,间质水肿;CON组视网膜未见明显异常。FITC-Dextran灌注视网膜显示DM组血管迂曲,管径不规则,未见毛细血管荧光渗漏、微血管瘤、视网膜无灌注区等;CON组血管管径均匀一致、分支自然流畅。透射电镜下DM组视网膜超微结构的改变主要有:毛细血管基底膜增厚,内皮细胞指状突起,线粒体肿胀、嵴脱落、空泡样变,周细胞线粒体肿胀、嵴脱落;内核层双极细胞线粒体肿胀、嵴脱落、空泡样变;感光细胞膜盘间隙增宽、数量减少;神经节细胞线粒体肿胀、嵴脱落、空泡样变。CON组视网膜超微结构未见明显异常改变。结论 STZ诱导的DM大鼠在病程10周时即已出现类似人类早期背景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BDR)的相关形态学改变,可作为早期DR的动物模型以用于相关研究,且该方法简单经济、用时较短、重复性好、成功率高。
2010, 31(10):1060-1064. DOI: 10.3724/SP.J.1008.2010.01060
摘要:目的 分析肺部局灶性磨玻璃密度结节(fGGO)多排螺旋CT(MDCT)影像的良恶性。方法 回顾82例经病理或抗炎治疗后证实的fGGO患者的一般资料(性别、年龄)、病灶部位、大小及MDCT征象(病灶形态、边缘形态、界面、内部结构、邻近结构)。采用Fisher确切概率法、χ2检验、非参数Mann-Whitney U检验及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进行良恶性分析。结果 82例fGGO中恶性61例,良性21例;良、恶性fGGO间一般资料、病灶部位和大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Logistic回归分析得出:分叶、界面和胸膜凹陷是良恶性fGGO间最重要的鉴别征象,诊断恶性的优势比分别是8.122、3.139、9.076;利用所得回归方程诊断的灵敏度、特异度和准确率分别是93.4%、66.7%、86.6%。结论 肺部局灶性磨玻璃密度结节MDCT影像若表现为具有分叶、清楚毛糙的界面和胸膜凹陷征提示恶性可能性较大。
2010, 31(10):1065-1067. DOI: 10.3724/SP.J.1008.2010.01065
摘要:目的 评估机能性端侧吻合与传统端侧吻合两种不同吻合术对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成形术的手术成功率及瘘管通畅率,总结治疗经验,以期进一步提高手术效果。方法 124例慢性肾衰需长期血液透析的患者被随机分为2组,分别采用机能性端侧吻合(n=63)与传统端侧吻合(n=61)进行动静脉内瘘成形术,比较两种吻合术对手术成功率及瘘管通畅率的影响并作统计学分析。结果 机能性端侧吻合组平均吻合时间为(20.4±5.6) min,传统端侧吻合组为(26.2±5.2) min,两组吻合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机能性端侧吻合组患者术后1个月、6个月和1年通畅率分别为93.6%、87.3%、76.2%,与传统端侧吻合组(术后1个月、6个月和1年通畅率分别为95.1%、82.0%、72.1%) 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对于长期血透患者,采用机能性端侧吻合建立动静脉瘘的近远期通畅率与传统端侧吻合无明显差异,但机能性端侧吻合建立动静脉内瘘制作更简便,手术时间更短,而且方便二次手术探查和取栓,更易被患者及家属所接受。
2010, 31(10):1068-1072. DOI: 10.3724/SP.J.1008.2010.01068
摘要:目的 探讨经皮微波消融治疗巨大肝海绵状血管瘤的安全性与疗效,阐述主动抽吸瘤体内淤滞血液对消融过程的意义。方法 使用频率2 450 MHz水冷式微波针在超声造影引导和监测下对19例多发且至少有1枚最大径大于6 cm的巨大肝海绵状血管瘤患者全身麻醉后进行消融治疗,对其中10例患者的20枚瘤体在最大径配对后分别采用和不采用主动抽吸瘤体内血液的策略,评价消融过程中制约安全性与耗时长短的因素、消融的彻底性及并发症发生率等。结果 19例患者消融总耗时39~163 min,平均每例患者需(93±39.85) min;瘤体最大径相近时,主动抽吸瘤内血液组平均每瘤消融耗时(29.61±14.07) min,不抽吸血液组则为(41.57±14.93) min(P<0.05);除丙氨酸转氨酶(ALT)轻度升高\[(133.58±46.29) U/L\]外,无出血、胆漏、血红蛋白尿等并发症;平均住院(4±0.95) d;经(2.75±0.87)次随访,所有瘤体均缩小,最大径缩小幅度最高达82.54%。所有患者的血管瘤相关症状均得到缓解。结论 超声造影引导和监测下经皮穿刺微波消融治疗巨大肝海绵状血管瘤技术可行、过程安全、疗效明显,可部分替代外科手术治疗高危部位的瘤体;而主动抽吸瘤体内淤滞血液可降低瘤体破裂的潜在风险及显著缩短消融耗时。
刘虎△ , 石学银△ , 陈巍 , 普隽 , 袁红斌 , 刘刚
2010, 31(10):1073-1075. DOI: 10.3724/SP.J.1008.2010.01073
摘要:目的对比观察HPHJ-A视频喉镜与Macintosh喉镜的临床插管应用效果,分析各自的优缺点。方法选择100例拟行气管插管全麻的患者,随机均分为2组,分别应用HPHJ-A视频喉镜和Macintosh喉镜进行声门暴露,插管。观察并记录使用两种喉镜暴露患者声门的Cormack-Lehane分级,插管前后患者血流动力学变化,插管时间及插管尝试次数。结果HPHJ-A视频喉镜暴露声门的Cormack-Lehane分级结果明显优于Macintosh喉镜,两组患者的血流动力学变化、插管时间及插管尝试次数没有显著差异。以患者是否存在困难插管进行亚组处理,Cormack-Lehane分级Ⅲ~Ⅳ级患者使用 HPHJ-A视频喉镜的血流动力学影响更小(P<0.05),插管时间和插管尝试次数更少(P<0.05)。结论HPHJ-A视频喉镜与Macintosh喉镜相比可以明显改善声门的暴露状况,尤其对困难气道患者的麻醉管理具有一定的优势。
2010, 31(10):1076-1080. DOI: 10.3724/SP.J.1008.2010.01076
摘要:目的测定卵巢上皮性癌患者血清中HER-2/neu自身抗体的表达水平,探讨其作为卵巢上皮性癌血清学标志物的诊断价值。方法采用ELISA法检测2007年至2009年40例卵巢上皮性癌患者、20例良性上皮性卵巢肿瘤患者和20例正常对照女性的血清HER-2/neu自身抗体水平;采用统计学方法分析血清HER-2/neu自身抗体的诊断价值。结果卵巢上皮性癌患者血清HER-2/neu自身抗体水平显著高于良性上皮性卵巢肿瘤患者和正常女性(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HER-2/neu自身抗体用于卵巢上皮性癌诊断的灵敏度和特异性分别为47.5%和97.5%;联合CA125检测可提高诊断特异性至90%且不降低灵敏度。偏相关系数表明血清CA125与HER-2/neu自身抗体水平无相关性。结论血清HER-2/neu自身抗体水平与卵巢上皮性癌相关,有望成为卵巢上皮性癌诊断的一种新血清学标志物。
顾彩霞 , 张静 , 王浩宇 , 张江兰 , 任君旭 , 吴靖芳
2010, 31(10):1081-1085. DOI: 10.3724/SP.J.1008.2010.01081
摘要:目的探讨舌下腺三叶因子2(TFF2)和三叶因子3(TFF3)在大鼠实验性胃溃疡自愈期间表达的变化。 方法雄性SD大鼠分为溃疡组(42只)和正常对照组(6只)。溃疡组在胃前壁近胃窦处将0.01 ml冰醋酸注入黏膜下层制作实验性胃溃疡模型,对照组不作任何处理。分别以免疫组织化学S-P法和RT-PCR检测溃疡组和正常组舌下腺TFF2及TFF3基因和多肽表达情况。结果TFF2及TFF3免疫反应阳性物质主要位于纹状管、闰管和肌上皮细胞,管腔内亦有阳性物质表达。TFF2的积分光密度在溃疡第1天时与正常组相比明显增高,第2天最低,第4、第6天逐渐升高(P<0.01),第10~23天均维持在较高水平(P<0.05);而TFF3的积分光密度在溃疡第1、第2天时接近正常组,第4、第6天逐渐增强并高于正常组(P<0.05),到第10天达高峰(P<0.01),至第23天仍高于正常组(P<0.05)。RT-PCR显示TFF2 mRNA和TFF3 mRNA的转录情况与相应多肽的表达趋势相似。 结论舌下腺TFF2和TFF3基因在大鼠实验性胃溃疡自愈期间表达增高,可能参与胃溃疡愈合过程的调节。
2010, 31(10):1086-1091. DOI: 10.3724/SP.J.1008.2010.01086
摘要:目的观察通络方剂对链脲佐菌素(STZ)诱导的1型糖尿病大鼠肾组织CTGF、RAGE、p-ERK1/2表达的影响,并探讨其可能的肾脏保护机制。方法健康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n=10)和造模组(n=50)。造模组大鼠给予单次腹腔注射STZ 60 mg/kg,造模成功后随机分为5组:糖尿病非治疗组,通络方剂低、中、高剂量组,氯沙坦组(n=10)。适应性饲养1周后,按分组不同每天分别给予不同处理因素,持续12周后处死,称体质量,测血肌酐、尿素氮,留24 h尿检测尿肌酐、尿蛋白、尿微量白蛋白,取左肾称质量,Real-time PCR法检测右肾组织中CTGF mRNA、RAGE mRNA的表达,Western印迹法检测右肾组织CTGF、RAGE、p-ERK1/2、Total-ERK1/2蛋白的表达。结果通络方剂中、高剂量组较糖尿病非治疗组能明显降低糖尿病大鼠血尿素氮、24 h尿蛋白、尿微量白蛋白、肌酐清除率,改善肾功能,降低RAGE mRNA、CTGF mRNA的表达,减少RAGE、CTGF、p-ERK1/2蛋白表达(P<0.05)。结论通络方剂可能通过抑制RAGE-ERK1/2-CTGF信号转导通路发挥对1型糖尿病大鼠的肾脏保护作用。
刘志民 , 邢玉微 , 唐文佳 , 邹俊杰 , 石勇铨 , 刘志民
2010, 31(10):1091-1095. DOI: 10.3724/SP.J.1008.2010.01091
摘要:目的探讨复方血栓通胶囊对糖尿病大鼠肾脏的保护作用。方法雄性SD大鼠予链脲佐菌素(STZ)60 mg/kg单次腹腔注射诱发糖尿病,3 d后尾静脉血糖高于16.7 mmol/L者视为造模成功。实验动物分为正常对照组(NG)、糖尿病组(DM)、糖尿病复方血栓通胶囊处理组(XST)、糖尿病α-硫辛酸处理组(ALA),每组均10只。12周后比较各组体质量、血糖、肾脏/体质量、血脂、24 h尿蛋白含量、血肌酐、尿素氮。透射电镜及光镜观察肾脏超微结构改变。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DM组大鼠24 h尿蛋白排泄量明显增加(P<0.05),经复方血栓通及α-硫辛酸处理后,24 h尿白蛋白排泄量明显降低(P<0.05);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各模型组大鼠左肾质量/体质量比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经复方血栓通胶囊、α-硫辛酸处理后大鼠左肾质量/体质量比降低,其中XST组与DM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电镜下可见DM组大鼠肾小球基底膜厚度不均匀增厚,足突融合、消失,系膜细胞增生;经复方血栓通胶囊、α-硫辛酸处理后,上述病变有所好转。结论复方血栓通胶囊可降低24 h尿白蛋白排泄量,降低肾脏肥大系数(左肾质量/体质量),改善肾小球基底膜结构,对糖尿病大鼠肾脏具有保护作用。
2010, 31(10):1095-1199. DOI: 10.3724/SP.J.1008.2010.00
摘要:目的探讨采用改良腰椎后路椎间植骨单侧椎弓根螺钉固定术式在腰椎融合手术中的临床效果,并比较与传统腰椎后路椎间植骨椎弓根螺钉固定术式的术后疗效和并发症。方法随机选取2007年2月至2009年5月行腰椎后路融合手术96例进行回顾性研究,改良术式组(A组)40例,其中男14例,女26例,平均年龄(52.23±9.75)岁;传统术式组56例,其中男22例,女34例,平均年龄(56.02±10.25)岁。比较两组手术ODI评分、VAS评分、手术时间、出血量、住院时间、住院费用、植骨融合率、椎间隙高度等多项指标。结果两组术式术后短期ODI、VAS评分、椎间隙高度变化无明显差异。改良术式组较传统术式组手术时间短、出血量少、住院费用少(P<0.05)。术后12个月两组植骨融合率均为100%。结论改良腰椎后路椎间植骨单侧椎弓根螺钉固定是一种切实有效的腰椎融合术式,与传统术式相比具有创伤小、风险小和医疗费用少的优点,但远期疗效仍需进一步随访与研究。
王新霞 , 张丽 , 周闺臣 , 张国庆 , 鲁莹 , 钟延强 , 钟延强
2010, 31(10):1100-1103. DOI: 10.3724/SP.J.1008.2010.01100
摘要:目的制备用于肝动脉栓塞的可显影碘化油-氟尿嘧啶(iodized oil-5-fluorouracil,iodized oil-5-Fu)聚乳酸(polylactide acid, PLA)微球。方法选择具有良好生物相容性及生物可降解性的聚乳酸为载体,加入阳性造影剂碘化油,采用复乳法制备可显影碘化油-氟尿嘧啶聚乳酸微球。以外观、粒径、载药量、包封率为考察指标,采用正交设计确定可显影碘化油-氟尿嘧啶聚乳酸微球的制备工艺。结果显微镜下微球球形圆整,粒径分布均匀,扫描电镜下微球表面有孔,平均粒径约100 μm;载药量(10.78%±0.14%),包封率(63.34%±0.545%),微球显影效果好。结论以可生物降解的PLA材料可制备显影效果好的氟尿嘧啶微球,并且微球具有一定的缓释作用。
2010, 31(10):1104-1008. DOI: 10.3724/SP.J.1008.2010.01104
摘要:目的测定湿热环境训练组与空白对照组运动后血钾、钠离子浓度和白细胞计数,探讨运动后上述指标变化与机体对湿热环境习服的关系。方法选取某大学59名年龄18~23岁的男性健康志愿者,随机分为训练组30人、对照组29人,清晨空腹抽取上肢静脉血,测定血中的钾、钠离子浓度和白细胞计数;训练组进行为期6周的湿热环境体能训练,对照组未进行任何训练,随后对两组人员进行湿热环境下的踏步与负重跑运动测试,并于次晨取上肢静脉血测定钾、钠离子浓度和白细胞计数。结果训练前两组人员的血中钾、钠离子浓度和白细胞计数均无统计学差异;运动测试后,对照组血钾浓度相比训练组较训练前的基础值升高(F=9.27, P=0.003 5);训练组、对照组的血清钠浓度在运动测试后均较训练前基础值升高,而对照组升高则更明显(F=366.46, P<0.000 1);较训练前的基础值对照组白细胞总数相比训练组升高(F=10.20,P=0.002 3);在白细胞分类计数中,运动后的中性粒细胞绝对计数和比例升高(F=12.25, P=0.000 9; F=9.45, P=0.003 2),其他白细胞成分的变化不明显。结论湿热环境下体能习服训练有利于提高机体运动及调节能力。
干小强 , 卢亦成 , 胡国汉 , 陈菊祥 , 肖华胜 , 丁学华
2010, 31(10):1109-1113. DOI: 10.3724/SP.J.1008.2010.01109
摘要:目的应用基因芯片技术筛选人生长激素腺瘤发生、发展相关基因,为后续研究奠定基础。方法应用人全基因组寡核苷酸芯片HG-U133 Plus 2.0检测8例生长激素腺瘤组织、2例混合正常垂体组织的基因表达谱,差异表达基因进行筛选和生物信息学分析。Real-time qPCR验证芯片结果。结果筛选出与生长激素腺瘤相关的上调基因187条,下调基因899条;差异表达基因功能主要涉及分子结合、凋亡或肿瘤相关、代谢、信号转导、细胞周期、物质运输等多个生物过程。结论基因芯片技术可初步筛选出人生长激素腺瘤相关基因;生长激素腺瘤的发生、发展是多基因、多分子、多通路的网络调控过程。
王保刚 , 邹敏辉 , 李文哲 , 柴晓云 , 俞世冲 , , 吴秋业
2010, 31(10):1114-1119. DOI: 10.3724/SP.J.1008.2010.01114
摘要:目的合成1,2,3-三唑侧链取代三唑醇类化合物并考察其体外抗真菌活性。方法设计合成了21个三唑醇类新化合物,所得化合物结构都经过1HNMR、MS确证;选择8种真菌为实验菌株,进行体外抗真菌活性测试。结果所合成的化合物均具有一定的体外抗真菌活性,其中化合物7 {1-(1H-1,2,4-三唑-1-基)-2-(2,4二氟苯基)-3-\[N,N-(4-亚甲基-1-取代苄基-1H-1,2,3三唑)\]-2-丙醇}对白色念珠菌的MIC80值为0.25 μg/ml,是氟康唑活性的4倍,化合物Ⅵ {1-(1H-1,2,4-三唑-1-基)-2-(2,4二氟苯基)-3-(N,N-二炔丙基)-2-丙醇}对白色念珠菌的MIC80值为0.015 6 μg/ml,是氟康唑活性的64倍,是伊曲康唑的4倍。结论利用13偶极加成反应可以方便地在化合物中引入1,2,3-三唑基;较大的侧链结构可能不利于目标化合物活性的提高。
2010, 31(10):1120-1122. DOI: 10.3724/SP.J.1008.2010.01120
摘要:目的对中药射干Belamcanda chinensis(L.)DC根茎80%乙醇提取物进行化学成分分析。方法利用硅胶色谱、Sephadex LH-20色谱以及反相HPLC等手段进行分离纯化,应用MS、NMR等光谱方法对分得的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结果从射干根茎中分离并鉴定了10个化合物,分别为鸢尾苷(tectoridin,Ⅰ),香草乙酮(acetovanillone,Ⅱ),对羟基苯乙酮(4-hydroxy-acetophenone,Ⅲ),β-谷甾醇(β-sitosterol,Ⅳ),β-胡萝卜苷(β-daucosterol,Ⅴ),5,7,4′-三羟基-3′,5′-二甲氧基黄酮(5,7, 4′-trihydroxyl-3′,5′-dimethoxyflavone,Ⅵ),木犀草素(luteolin,Ⅶ),芹菜素(apigenin,Ⅷ),5,7,4′-三羟基二氢黄酮(5,7,4′-trihydroxyflavanones,Ⅸ),异鼠李素(isorhamnetin,Ⅹ)。结论化合物Ⅵ、Ⅶ、Ⅷ、Ⅸ为首次从射干中分离得到。
2010, 31(10):1123-1127. DOI: 10.3724/SP.J.1008.2010.01123
摘要:脂肪组织以往仅被看作为机体的燃料贮存库或组织器官间的填充剂,但随着一些脂肪细胞分泌的因子被发现,脂肪细胞的其他重要功能逐渐显现出来。脂肪组织还是一个内分泌器官,分泌的细胞因子通过自分泌、旁分泌和血液循环的方式作用于靶器官,在肥胖、胰岛素抵抗和2型糖尿病发病机制中发挥重要作用。本文主要就其中的脂联素、瘦素及抵抗素的信号转导通路及其在肥胖时的分泌改变作一综述。
2010, 31(10):1128-1132. DOI: 10.3724/SP.J.1008.2010.01128
摘要:微小RNA(microRNA, miRNA)是一种长度为21~25个核苷酸组成的内源性非编码小分子RNA,可以通过与靶基因序列特异性翻译抑制的相互作用在转录水平对基因表达进行调节,从而参与多种重要的生物学进程。miRNA在人体肿瘤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中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已发现若干miRNA与某些肿瘤的发生和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不仅是组织中的miRNA,外周血循环中的miRNA也与肿瘤的发生和发展密切相关,部分可作为疾病的诊断标志物,为临床疾病的早期诊断提供了新思路。血中肿瘤特异性miRNA的检出对肿瘤的早期诊断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2010, 31(10):1133-1137. DOI: 10.3724/SP.J.1008.2010.01133
摘要: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 disease, AD)是老年人群中最常见的一种痴呆症,为病因和发病机制尚不清楚的神经系统退行性病变。AD的组织病理学表现主要为老年斑(senile plaques, SP),神经元纤维缠结(neurofibrillary tangles, NFTs),以及由凋亡引起的区域性神经细胞死亡等。患者脑内老年斑主要是由具有神经毒性和血管毒性的β淀粉肽(β-amyloid, Aβ)生成。由于AD为多因异质性疾病,目前“Aβ-淀粉样肽级联假说”引起广泛关注和重视,本文就近年关于Aβ与AD的关系作一综述。
2010, 31(10):1141-1142. DOI: 10.3724/SP.J.1008.2010.01141
摘要:目的应用色素原位杂交法(chromogenic in situ hybridization, CISH)检测HER2蛋白弱阳性表达乳腺癌患者的HER2基因扩增状态,为乳腺癌的临床诊治提供依据。方法收集HER2蛋白弱阳性()表达乳腺癌患者石蜡切片标本187例,采用Invitrogen公司的HER2 CISHTM 检测试剂盒,根据美国临床肿瘤学会/美国病理医师学会推荐标准,分析标本HER2基因状态及其与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表达的相关性。结果乳腺癌HER2蛋白弱阳性表达标本HER2基因扩增阳性率为53.48%(100/187),基因扩增阳性者ER、PR阳性表达率分别为44.00%、46.00%;HER2基因扩增阴性率为46.52%(87/187),基因扩增阴性者ER、PR阳性表达率分别为70.73%、78.05%。HER2基因扩增结果与性激素受体(ER、PR)表达明显负相关(P<0.01)。结论HER2蛋白弱阳性表达乳腺癌患者有必要进一步明确其基因扩增状态,CISH可有效检测此类患者的HER2基因扩增状态。
2010, 31(10):1143-1145. DOI: 10.3724/SP.J.1008.2010.01143
摘要:目的评价前路减压结合椎间融合器Solis植骨融合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31例患者中20例单节段椎间隙病变者行椎间盘摘除后植入单枚Solis椎间融合器,9例双节段椎间隙病变者和2例三节段椎间隙病变者行多节段椎间盘摘除,分别植入2枚和3枚Solis椎间融合器植骨融合,所有病例未行颈椎前路钢板固定,手术前后进行JOA评分,并观察各项疗效指标。结果术后随访6~34个月,平均(25±1.4)个月,神经症状均明显改善。术前JOA评分平均(10.4±0.5)分,术后末次JOA评分平均(14.2±0.4)分。神经功能改善率为76.3%;31例患者术后线X线片示植骨在术后12~18周获骨性融合,植骨融合率100%,术后颈椎间隙高度和生理曲度维持良好,内置物Solis-cage位置良好,无松动现象。2例患者发生脑脊液漏,3例并发喉返神经损伤,术后2个月恢复。结论颈椎前路减压椎间盘切除加单纯Solis椎间融合器植骨融合可有效治疗脊髓型颈椎病,但必须加强围手术期管理,预防并发症的发生并积极处理并发症。
董家勇 , 李瑞东 , 殷浩 , 郭闻渊 , 林峰 , 邹游 , 张晓军 , 吴幼民 , 丁国善 , 傅志仁 , , 王正昕
2010, 31(10):1146-1148. DOI: 10.3724/SP.J.1008.2010.01146
摘要:目的探讨CD4+T细胞的ATP含量与肝移植术后早期(术后1个月内)感染的相关性。方法采集85例肝移植患者、60名健康志愿者(对照组)的全血标本,术前、术后1、2、4周及感染当日和经治疗后体温正常3 d各1份;用ImmuKnowTM免疫细胞功能测定试剂盒检测CD4+T细胞的ATP值。结果感染组ATP值在术前较低,术后第1周达到低谷,显著低于同期非感染组(P<0.01)。经ROC曲线分析,术后第1周的低ATP值对诊断肝移植术后感染具有较好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当截断值为161 μg/L时,其诊断感染的敏感度为85%,特异度为91%。感染当日的ATP含量降低与感染具有良好的相关性,经抗感染治疗体温正常3 d后,其ATP值较感染当日明显升高(P<0.01)。结论肝移植术后早期CD4+T细胞的ATP值动态变化与肝移植术后感染具有良好的相关性,监测肝移植术后患者该指标对评估其免疫状态、预防和诊治感染具有一定价值。
2010, 31(10):1149-1151. DOI: 10.3724/SP.J.1008.2010.01149
摘要:目的比较不同桩核材料及漏斗深度对桩核冠修复漏斗状根管残根后的应力分布差异,寻找对残留牙体组织较少残根的最佳修复方法。方法建立桩冠修复上颌中切牙漏斗状根管残根三维有限元模型,设定漏斗状根管漏斗深度为0、2、4、6 mm。成品桩为碳纤维桩,铸造桩采用镍铬合金材料,以Von Mises 应力、最大主应力为分析指标。结果桩冠系统修复漏斗状根管的残根后根部Von Mises应力高应力区分布在唇舌侧,随漏斗的深度增加,高应力区范围逐渐扩大。与碳纤维桩相比,铸造桩修复后Von Mises应力分布不均匀,各深度组的高应力分布区较同深度碳纤维桩组明显增大,应力集中明显,根尖及漏斗底处出现了应力集中。随漏斗深度增加,碳纤维桩根牙本质Von Mises应力峰值增加了3.101 MPa,增幅为10.3%,最大主应力峰值增加了2.958 MPa,增幅为11.7%;铸造桩Von Mises应力峰值增加了6.157 MPa,增幅为22.6%,最大主应力峰值增加了5.486 MPa,增幅为19.7%。结论漏斗深度及修复材料是影响根牙本质应力的重要因素。桩核冠修复漏斗状根管的残根设计时应尽量保存根唇舌向牙体组织,以增加牙根抗力,同时在桩核冠修复设计时应降低所受咬合力。在修复漏斗状根管的残根时,尤其是深漏斗状根管的残根时,推荐使用碳纤维桩。
2010, 31(10):1152-1154. DOI: 10.3724/SP.J.1008.2010.01152
摘要:目的探讨人脑胶质瘤组织CD105 mRNA和蛋白的表达及意义。方法应用组织芯片结合免疫组化技术检测152例脑胶质瘤(WHO Ⅰ级4例,Ⅱ级32例,Ⅲ级68例,Ⅳ级48例)与20例正常脑组织中CD105蛋白的表达;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研究22例胶质瘤(Ⅱ级7例,Ⅲ~Ⅳ级15例)与4例正常脑组织中的CD105 mRNA表达。所得结果采用秩和检验、t′检验。结果脑胶质瘤组CD105 mRNA表达高于正常组(P=0.032 2),Ⅲ~Ⅳ级组高于Ⅱ级组(P<0.05)。CD105标记的微血管密度(MVD)在Ⅲ~Ⅳ级组高于Ⅰ~Ⅱ级组(P<0.05),Ⅰ~Ⅱ级组高于正常组(P<0.05)。结论人脑胶质瘤组织CD105 mRNA在转录水平已上调,CD105的表达与胶质瘤病理分级有关。
2010, 31(10):1155-1157. DOI: 10.3724/SP.J.1008.2010.01155
摘要:
2010, 31(10):1158-1159. DOI: 10.3724/SP.J.1008.2010.01158
摘要:
2010, 31(10):1160-0. DOI: 10.3724/SP.J.1008.2010.01160
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