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一明 , 李维卿 , 卢亦成 , 余宏宇 , 韩焕兴 , 何金 , 徐毅
2010, 31(12):1277-1281. DOI: 10.3724/SP.J.1008.2010.01277
摘要:\[摘要\]目的探讨大鼠神经干细胞对C6成胶质细胞瘤细胞生长的影响,并探讨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0.4 μm孔径的Transwell小室将C6成胶质细胞瘤细胞和大鼠神经干细胞(NSCs)按不同比例\[(C6NSCs):51(2×1054×104)、11(2×1052×105)、15(4×1042×105)\]在无血清培养基中共培养7 d作为实验组,以单独培养的C6成胶质细胞瘤细胞作为对照组。采用SCID荷瘤动物模型观察共培养体系中C6成胶质细胞瘤细胞的成瘤能力;利用半定量RT-PCR及蛋白质印迹等方法分析在共培养体系中C6成胶质细胞瘤细胞凋亡相关基因(BMP2、c-Myc、Bcl-2、p53 mRNA)及Wnt信号分子蛋白(β-catenin、survivin)的表达。结果与实验组相比,对照组的组织切片中肿瘤细胞恶性程度高,有较多的核分裂像,核/质比例高;大片区域出现单核或多核瘤巨细胞。在实验组中,随着共培养体系中起始神经干细胞比例增高,肿瘤细胞异型性逐步降低。随着共培养体系中起始神经干细胞比例增高,C6成胶质细胞瘤细胞p53 mRNA的表达水平逐步增高,BMP2、c-Myc、Bcl-2 mRNA表达水平则逐步降低(P<0.05),β-catenin、survivin蛋白表达水平逐步降低(P<0.05)。结论大鼠神经干细胞在胶质瘤微环境中可能通过Wnt/β-catenin途径促进神经胶质瘤细胞凋亡进而抑制神经胶质瘤生长。
2010, 31(12):1282-1285. DOI: 10.3724/SP.J.1008.2010.01282
摘要:\[摘要\]目的观察血管紧张素Ⅱ 1型受体(AT1R)和尼古丁α7 受体(α7nAChR)在心力衰竭大鼠心房的表达。方法将雄性SD大鼠随机分成4组,行腹主动脉缩窄术,制备心衰模型。采用蛋白质印迹法,比较缩窄4、8、12和16周后对照组和缩窄组大鼠心房AT1R和α7nAChR的表达变化情况。结果与同时间点对照组相比,心房AT1R和α7nAChR的表达在缩窄后4、8、12和16周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在腹主动脉缩窄致大鼠心衰模型中,心房AT1R和α7nAChR可能并不参与心衰早期发生、发展的病理过程。
金英顺 , 洪英礼 , 崔镇花 , 刘雨田 , 金海峰 , 金华 , 陈瑛 , 李灿
2010, 31(12):1286-1290. DOI: 10.3724/SP.J.1008.2010.01286
摘要:\[摘要\]目的观察血管紧张素Ⅱ(AngⅡ) 及其受体在慢性环孢素A(CsA)肾毒性中的表达。方法Sprague-Dawley大鼠皮下注射CsA(15 mg·kg-1·d-1) 4周, 建立慢性CsA肾毒性模型;正常对照组皮下注射橄榄油。检测各组大鼠的体重、收缩期血压、血CsA浓度、血清肌酐、肌酐清除率;三色染色观察肾小管间质纤维化;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和蛋白质免疫印迹法分别检测AngⅡ及其受体AT1和AT2的表达。结果慢性 CsA 肾毒性组表现为体重减少、血肌酐上升、肌酐清除率下降、肾小管间质带状纤维化 (P<0.01)。与对照组相比,毒性组大鼠AngⅡ的免疫活性明显增加(47±7 vs 13±4, P<0.01),主要分布于入球动脉的肾小球旁器,与肾小管间质纤维化程度紧密相关(r=0.769, P<0.001)。免疫印迹显示毒性组AngⅡ受体 AT1 的表达明显减少\[(114±14)% vs (42±6)%, P<0.01\],而 AT2 的表达增加\[(129±23)% vs (469±43)%, P<0.01\]。结论在慢性CsA肾毒性中,肾内肾素血管紧张素被激活,表现为AngⅡ免疫活性增加,这种AngⅡ免疫活性与肾小管间质纤维化紧密相关。
张旃 , 罗雅玲 , 周丽丽 , 赖文岩 , 徐建 , 黎振兴 , 任敦强 , 叶涵 , 钟浩海
2010, 31(12):1291-1295. DOI: 10.3724/SP.J.1008.2010.01291
摘要:\[摘要\]目的检测IL-22在支气管哮喘患者血清中的表达,检测IL-22R1在人气道上皮细胞、气道平滑肌细胞、肺成纤维细胞中的表达,寻找IL-22作用的靶细胞。方法应用ELISA法检测36例支气管哮喘患者及20例正常对照者血清IL-22及IL-17的表达,同时检测36例患者肺通气功能,根据1秒率(FEV1/FVC)及FEV1占预计值的百分比将支气管哮喘患者分为支气管激发试验阳性组(17例)和支气管舒张试验阳性组(19例)。应用实时定量PCR检测人气道平滑肌细胞、人肺成纤维细胞、人气道上皮细胞IL-22R1 mRNA的表达,用免疫荧光以及蛋白质印迹法检测IL-22R1蛋白在上述3种细胞中的表达。结果支气管哮喘患者血清IL-22及IL-17水平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支气管舒张试验阳性组患者血清IL-22和IL-17水平高于支气管激发试验阳性组(P<0.05)。IL-22R1 mRNA及蛋白在上述3种细胞均有表达。结论IL-22可能涉及支气管哮喘的发生发展过程,气道平滑肌细胞、肺成纤维细胞、人气道上皮细胞可能均是IL-22发挥作用的靶细胞。
孟涛 , 晏勇 , 张华 , 晏宁 , 代政伟 , 李洁颖 , 赵丰丽 , 彭竹芸 , 易洋
2010, 31(12):1296-1299. DOI: 10.3724/SP.J.1008.2010.01296
摘要:\[摘要\]目的观察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对大鼠嗜铬细胞瘤细胞(PC12)胱硫醚-β-合成酶(CBS)及硫化氢(H2S)表达的影响以及可能的细胞信号通路机制。方法用不同剂量IGF-1(20、 40、80 ng/ml)作用体外培养的PC12细胞24 h,荧光定量PCR检测CBS基因表达,蛋白质印迹分析检测CBS、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ERK/MAPK)相关蛋白表达,敏感硫电极法检测H2S气体含量。之后选取最佳剂量的IGF-1(80 ng/ml) 作用于30 min前已加入ERK/MAPK抑制剂PD98059的PC12细胞再次检测CBS、ERK/MAPK相关蛋白及H2S气体表达水平。结果IGF-1增加CBS的表达和H2S的含量,上调pERK1/2的表达;而PD98059能够抑制IGF-1的上述作用。结论IGF-1及其调控的ERK/MAPK信号通路参与调节CBS及H2S的表达。
2010, 31(12):1300-1304. DOI: 10.3724/SP.J.1008.2010.01300
摘要:\[摘要\]目的探讨糖尿病脑病与氧化应激和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的关系,及姜黄素治疗的效果和机制。 方法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CN)、正常姜黄素组(Cur)、糖尿病组(DM)、糖尿病+姜黄素治疗组(DM+Cur),以注射链脲佐菌素建立糖尿病大鼠模型,Cur组和DM+Cur组采用Cur(60 mg·kg-1·d-1)灌胃给药。12周后测定海马组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及丙二醛(MDA)、一氧化氮(NO)含量,RT-PCR和免疫组化方法检测海马iNOS mRNA表达水平及iNOS免疫阳性细胞平均光密度值(MOD)值。 结果与CN组相比,DM组海马组织SOD和CAT活性明显降低(P<0.01),NO和MDA含量明显增加(P<0.01),海马组织iNOS mRNA及蛋白表达较CN组明显增加(P<0.01);与DM组相比,DM+Cur组SOD和CAT活性明显增加(P<0.01),NO和MDA含量明显降低(P<0.01),海马组织iNOS mRNA及MOD值明显降低(P<0.01)。 结论糖尿病脑病与氧化应激水平及海马组织iNOS 表达升高相关;姜黄素可能通过抗氧化活性及下调iNOS表达,而对糖尿病脑病起保护作用。
2010, 31(12):1305-1308. DOI: 10.3724/SP.J.1008.2010.01305
摘要:\[摘要\]目的利用体外培养的大鼠乳鼠心肌细胞,探讨葛根素(puerarin,Pue)对异丙肾上腺素(isoproterenol,ISO)所致心肌细胞肥大和心肌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新生大鼠心肌细胞培养,除对照组外,分别给予ISO(10-5mol/L)、Pue(10-6mol/L)、ISO(10-5mol/L)+Pue(10-6mol/L)、ISO(10-5mol/L)+普萘洛尔(propranolol,Pro, 2×10-6 mol/L),检测培养心肌细胞蛋白质含量、细胞体积、蛋白质的合成及细胞凋亡率。结果和对照组相比,ISO可使心肌细胞总蛋白含量、体积和凋亡率明显增加(P<0.01);Pue可以抑制由于ISO诱导所出现的上述情况,结果与Pro相近。结论Pue能对抗ISO引起的心肌肥大及细胞凋亡,此效应可能是葛根素抑制心肌肥厚发生的保护机制之一。
2010, 31(12):1309-1313. DOI: 10.3724/SP.J.1008.2010.01309
摘要:\[摘要\]目的探讨纤溶酶原激活因子\[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因子(t-PA)、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因子(u-PA)\]及其抑制因子1(PAI-1)与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发病机制之间的关联。方法选择2007年12月至2008年10月于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接受宫腹腔镜检查及手术的PCOS患者共30例及正常卵巢活检标本20例,用化学发光法检测血清性激素水平,免疫组化方法检测t-PA、u-PA及PAI-1的表达。结果PCOS组u-PA、t-PA在颗粒细胞中表达阳性率分别为20.00%及26.67%,在卵泡膜细胞中表达阳性率分别为33.33%及20.00%,对照组u-PA、t-PA在颗粒细胞中表达阳性率分别为65.00%及75.00%,在卵泡膜细胞中表达阳性率分别为75.00%及50.0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COS组PAI-1在卵泡膜细胞中表达阳性率为56.67%,在间质细胞中表达阳性率为63.33%,对照组PAI-1在卵泡膜细胞中表达阳性率为10.00%,在间质细胞中表达阳性率为10.0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PCOS患者卵巢组织中纤溶酶原激活、抑制因子的异常表达与PCOS排卵障碍的发生密切相关。
2010, 31(12):1313-1313. DOI: 10.3724/SP.J.1008.2010.01313
摘要:
李玉华 , 王姣锋 , 江峰 , 林文尧 , 沈福民 , 孟炜
2010, 31(12):1314-1318. DOI: 10.3724/SP.J.1008.2010.01314
摘要:\[摘要\]目的探讨华东汉族人群中生存素(survivin)基因与原发性肝细胞癌(HCC)的相关性。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在江苏省海门市收集176例HCC病例和196例健康对照。应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方法对survivin基因的rs9904341和rs1042489两个位点进行基因分型,在不同的遗传模式下分别分析rs9904341和rs1042489位点的基因型及其单倍型与HCC的关系。结果单因素分析表明,在不同的遗传模式下,rs9904341及rs1042489两个位点的基因型及等位基因分布在HCC病例组及对照组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连锁不平衡(LD)分析发现,rs9904341与rs1042489两个位点间存在LD(χ2=4.777,P=0.03),HCC病例组及对照组中两个位点的连锁不平衡常数D’分别为0.188和0.183。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别在不同的遗传模式下进行单倍型分析,根据赤池信息量准则(AIC)值最小原则筛选出隐性遗传模式下的模型为最优模型,在隐性遗传模式下,控制饮酒、乙肝史等因素后,以不具有rs9904341C-rs1042489T(C-T)单倍型为参照,具有C-T单倍型者HCC的发病风险下降(OR=0.48,P=0.04),未发现其他与HCC有关的单倍型;多因素分析还显示HBsAg+及乙肝史为HCC的危险因素,但未发现单倍型与环境因素的交互作用。结论在华东汉族人群中,未发现survivin基因的rs9904341及rs1042489位点多态性与HCC的发病有关,但rs9904341C-rs1042489T单倍型可能是HCC的保护单倍型。
2010, 31(12):1319-1322. DOI: 10.3724/SP.J.1008.2010.01319
摘要:\[摘要\]目的探讨慢性缺血性心力衰竭伴发抑郁障碍患者血管内皮功能的状态。方法对56例临床症状稳定的慢性缺血性心力衰竭患者Zung抑郁自评量表(SDS)进行抑郁障碍评估,根据SDS标准分分为抑郁障碍组(n=20)、非抑郁障碍组(n=36),分别用超声检测肱动脉血流介导的血管舒张(FMD),同时检测血浆NO、ET-1水平,比较两组之间血管内皮功能的差异。结果56例慢性缺血性心衰患者中抑郁障碍发生率35.7%;抑郁障碍组FMD参数即反应性充血后肱动脉内径变化率\[(5.97±0.78)%\]、血浆NO水平\[(48.90±9.82) μmol/L\]低于非抑郁障碍组\[(6.66±0.83)%、(55.13±10.32) μmol/L,均P<0.05\],血浆ET-1水平\[(83.35±13.39) ng/L\]高于非抑郁障碍组\[(74.67±10.95) ng/L,P<0.05\]。结论慢性缺血性心力衰竭伴抑郁障碍者血管内皮功能受损程度较非抑郁障碍者更为严重。
2010, 31(12):1323-1325. DOI: 10.3724/SP.J.1008.2010.01323
摘要:\[摘要\]目的应用超声弹性成像技术评价不同阶段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弹性变化。方法根据临床症状和常规超声检查诊断为DVT的49例患者入选,根据患者症状开始时间将其分为急性期、亚急性期和慢性期血栓组。观察不同时期血栓的超声弹性图像特点,计算不同阶段血栓的应变比值(静脉周围肌肉组织/血栓)并进行比较。结果(1)超声弹性成像显示,急性期血栓主要表现为红色,亚急性期血栓主要表现为绿色,慢性期血栓主要显示为蓝色。(2)慢性血栓组及亚急性血栓组的应变比值高于急性血栓组(P<0.001,P<0.05),慢性血栓组应变比值高于亚急性血栓组(P<0.05)。结论不同阶段血栓的超声弹性成像表现、血栓与周围肌肉组织的应变比值不同,超声弹性成像技术可用于评价不同阶段下肢深静脉血栓的硬度变化,对于血栓治疗方案的选择和预测并发症的发生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肖世南 , 秦永文 , 张海成 , 白元 , 吴景玲 , 薛卫军 , 鲁轩浩 , 李露
2010, 31(12):1326-1329. DOI: 10.3724/SP.J.1008.2010.01326
摘要:\[摘要\]目的探讨心电图QRS离散度(QRSD)对左束支传导阻滞(LBBB)患者左室收缩功能及心室非同步运动的评价情况。方法42例心内科住院时发现的伴有LBBB的患者,按病因分为孤立性LBBB组(7例)和合并器质性疾病的LBBB组(35例),另选择28例正常人作为对照组。对比分析三组间超声心动图及心电图数据,包括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室射血分数(LVEF)、E/A比值、室间机械延迟时间(IVMD)、左心室收缩不同步指数(TS-SD)、QRSD、QRS间期(QRSd); LBBB两组QRSD、QRSd分别与超声心动图相关指标做多元相关性分析。结果LBBB组与对照组比较,除孤立性LBBB组LVEDD外(P=0.145),其余指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LBBB两组之间比较,除QRSd外(P=0.175),其余指标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LBBB两组QRSd与QRSD均与LVEF呈负相关,其中QRSd的相关系数为-0.310(P=0.046),QRSD的相关系数为-0.341(P=0.027); QRSD与TS-SD呈正相关,其相关系数为0.318(P=0.040),其余指标相关性不强。结论心电图QRS离散度对评价LBBB患者左室收缩功能损害方面有参考价值,对评价心室非同步运动方面作用有待于进一步研究确定。
2010, 31(12):1330-1336. DOI: 10.3724/SP.J.1008.2010.01330
摘要:\[摘要\]目的观察全麻期间持续应用盐酸右美托咪定对食管癌根治术患者围术期血糖、β-内啡肽(β-EP)、肿瘤坏死因子α (TNF-α)和白细胞介素6(IL-6)表达水平的影响。方法40例择期行食管癌根治术的患者,所有患者均采用全凭静脉麻醉,随机分为盐酸右美托咪定组和对照组(n=20)。两组分别于麻醉诱导前(T0)、拔管(T1)即刻、术后l d(T2)和术后2 d(T3)晨抽取静脉血,测定血糖、血浆β-EP、血清TNF-α和IL-6水平。结果与T0点相比,对照组在T1时点MAP和HR显著升高(P<0.05),T1~T3时点血糖、血浆β-EP浓度显著升高(P<0.05),T1~T2时点血清TNF-α和IL-6的浓度明显上升(P<0.05);盐酸右美托咪定组在各时点均无明显变化,两组各时间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全麻期间持续应用盐酸右美托咪定可有效降低食管癌根治术患者围术期血糖、血浆β-EP、血清TNF-α和IL-6水平,抑制围术期应激反应。
2010, 31(12):1333-1336. DOI: 10.3724/SP.J.1008.2010.01333
摘要:\[摘要\]目的探讨肝胆疾病患者麻醉苏醒期躁动的危险因素。方法选择肝胆疾病患者110余例,术后30 min内按镇静躁动分级法对其苏醒状况进行评分,排除4分以下的患者,对余下90例患者的相关病史资料分别作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评价麻醉苏醒期躁动的相关因素。结果单因素分析发现:气道管理方式、麻醉维持方式、手术时间及吸附器的使用与躁动的发生显著相关(P值分别为:0.014、0.011、0.042、0.019)。多因素分析发现:麻醉诱导使用咪达唑仑、麻醉后导尿、全凭吸入麻醉等与躁动发生显著相关(P值分别为:0.026、0.049、0.004,OR值分别为:5.481、10.867、11.604)。结论肝胆疾病患者麻醉诱导给予咪达唑仑、麻醉后导尿、全凭吸入麻醉维持,术后躁动发生率显著增高。
2010, 31(12):1337-1340. DOI: 10.3724/SP.J.1008.2010.01337
摘要:\[摘要\]目的系统评价腹腔镜腹股沟疝修补术中应用钉合与免钉合技术的疗效。方法检索截至2010年9月PubMed、EMBASE、CENTREN、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等中所有关于钉合与免钉合腹腔镜腹股沟疝修补术疗效比较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并辅以手工检索,对检索文献进行质量评价及筛选,采用RevMan5.0软件对最终纳入文献的研究结果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8个随机对照试验,meta分析结果显示,钉合组与免钉合组疝修补术后复发率(RR=1.24,95%CI 0.36~4.26,P=0.74 )、并发症发生率(RR=1.18,95%CI 0.84~1.65,P=0.34)、术后恢复正常活动天数(MD=0.14,95%CI -0.16~0.44,P=0.37 )均无差异,但钉合组手术时间长于免钉合组(MD=4.52,95%CI 1.46~7.59,P=0.004 )且手术费用高,两组患者术后疼痛情况尚不确定。结论钉合与免钉合技术的临床疗效无明显差异,但钉合技术所需手术时间更长,费用更高,术后疼痛仍需更多设计合理的大样本随机对照试验以明确结论。
2010, 31(12):1341-1345. DOI: 10.3724/SP.J.1008.2010.01341
摘要:\[摘要\]目的考察微针阵列对纳米粒经皮给药的促渗作用,以及纳米粒在接收液和皮肤中的分布。方法采用双荧光探针指示纳米粒的经皮过程,采用Franz扩散池法,将裸鼠皮肤置于扩散池间,微针组供给室加入纳米粒混悬液,皮肤采用微针阵列作用;对照组皮肤无微针作用。采用共聚焦显微镜观察纳米粒在皮肤内的渗透过程,采用HPLC法测定纳米粒的分布。结果共聚焦显微镜观察显示纳米粒经由微针作用皮肤后产生的微孔渗透进入皮肤。 48 h后测定显示没有纳米粒进入接收液,皮肤中纳米粒的滞留量如下:微针组表皮125.99 μg/cm2,真皮55.31 μg/cm2,皮肤中总量181.30 μg/cm2;对照组表皮42.15 μg/cm2,真皮32.76 μg/cm2,皮肤中总量74.91 μg/cm2。微针可以增加纳米粒在皮肤内的滞留量(P<0.01),并且纳米粒在表皮层中的滞留量大于真皮层(P<0.01)。结论微针作用于皮肤后可显著增加纳米粒的皮肤内递送量,纳米粒沉积在皮肤中缓慢释放药物,有利于局部皮肤给药。
王军凯 , 徐丹枫 , 刘玉杉 , 高轶 , 车建平 , 崔心刚 , 姚亚成 , 任吉忠
2010, 31(12):1346-1348. DOI: 10.3724/SP.J.1008.2010.01346
摘要:\[摘要\]目的探讨瘦素(leptin)水平与勃起功能障碍(erectile dysfunction,ED)的关系。方法收集门诊主诉为ED的患者38例,分别填写勃起功能国际指数问卷(IIEF-5),评分均<21分,平均(12.3±2.4)分,根据得分高低将患者分为轻、中、重度三组。应用ELISA法分别检测38例患者(患者组)及15名健康成人(对照组)清晨空腹血瘦素水平,记录所有人的身高、体质量,并计算体质指数(body mass index,BMI)。结果患者组和对照组瘦素水平均与BMI明显相关(P<0.05),而与年龄、病史无关;在排除BMI影响的情况下,患者组瘦素值(10.16±8.67) μg/L高于对照组(4.81±3.66) μg/L(P<0.05);同时轻、中、重度三组的瘦素值分别为(6.98±4.99) μg/L、(10.3±9.51) μg/L、(13.1±10.02) μg/L,两两分析显示,中、重度组患者的瘦素水平与轻度组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瘦素水平与ED的发生发展有一定关系。
刘冰△ , 王林辉△ , 杨印辉 , 罗文彬 , 罗睿 , 杨波 , 邓震 , 杨庆 , 肖亮 , 孙颖浩
2010, 31(12):1349-1352. DOI: 10.3724/SP.J.1008.2010.01349
摘要:\[摘要\]目的尝试经脐单孔多通道腹腔镜下肾部分切除术,总结应用体会和手术难点。方法2009年8月至9月对2例患者施行单孔多通道腹腔镜下肾部分切除术,均为右肾,总结手术经验和难点。结果2例手术均顺利完成,术中增加1个5 mm辅助通道以牵开肝脏。手术时间分别为255、240 min,肾动脉阻断时间分别是48、40 min,出血量分别为100、50 ml,术中术后均未输血,未使用镇痛剂,分别于术后9、5 d拔除引流管,术后住院天数分别为13、12 d。结论单孔多通道腹腔镜下肾部分切除技术可行、手术安全,且瘢痕小而隐蔽,美容效果好;但临床开展需要特殊的手术器械,缝合打结操作有一定难度;右侧肾脏手术常需要辅助通道牵拉肝脏以获得良好的显露效果。
2010, 31(12):1353-1355. DOI: 10.3724/SP.J.1008.2010.01353
摘要:\[摘要\]目的研究自主改进的Mapleson-D型(麦氏D型)呼吸回路在短小手术静脉麻醉中的使用效果。 方法选择112例在静脉麻醉下行门诊短小手术患者,ASAⅠ~Ⅱ级,随机分为2组,每组56例。A组术中使用普通面罩吸氧,发生呼吸抑制时换用急救呼吸器进行人工辅助通气;B组使用改进型麦氏D型呼吸回路吸氧,发生呼吸抑制时用该呼吸回路行人工通气。记录两组患者术中呼吸频率(RR)、血氧饱和度(SpO2)、呼气末CO2分压 (PETCO2),及呼吸抑制患者的发生时间(T1)、纠正时间(T2)。 结果使用改进型麦氏D型呼吸回路患者呼吸抑制的总体发生率低于普通面罩吸氧组,低氧血症的发生率较低,且纠正时间也较短。结论与普通吸氧面罩比较,改进型麦氏D型呼吸回路使用简便,发生呼吸抑制程度较轻且纠正迅速,在短小手术静脉麻醉的呼吸管理中较有使用价值。
2010, 31(12):1356-1358. DOI: 10.3724/SP.J.1008.2010.01356
摘要:\[摘要\]近年来,随着研究的深入,一氧化氮(NO)越来越多的生物学功能逐渐被发现。以往国内外很多报道都证实NO在抗微生物感染方面起到重要作用,然而近年来的一些发现表明,NO对微生物的生长还起到保护作用,这种保护作用体现在NO能促进细菌的耐药及在氧化应激和压力应激时对微生物的保护等方面。本文综述了NO对微生物生长影响作用的两面性及其机制的研究进展。
2010, 31(12):1359-1362. DOI: 10.3724/SP.J.1008.2010.01359
摘要:\[摘要\]危险信号相关模式分子(DAMPs)是指能被模式识别受体识别的危险信号分子,从细胞胞内释放到胞外的高迁移率族蛋白B1(HMGB1)是经典的DAMPs,HMGB1的释放提示机体已经受到损伤。已有大量的研究证明HMGB1参与了肿瘤血管形成、凋亡抵抗、生长刺激以及侵袭转移,表明HMGB1能够促进肿瘤的发生进展。而新近有研究报道指出HMGB1具有佐剂样作用,能够增强获得性抗肿瘤免疫反应。种种研究显示HMGB1具有双向的肿瘤免疫调节作用。因此,本文主要对HMGB1的肿瘤免疫调节作用及其机制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2010, 31(12):1363-1365. DOI: 10.3724/SP.J.1008.2010.01363
摘要:\[摘要\]近年来,趋化因子及其受体家族在免疫性疾病中的作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它们在维持细胞存活、诱导基因表达、直接引导细胞迁移以及免疫调节等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本文综述了趋化因子受体CXCR3及其配体在免疫性疾病中的表达及作用,以及以此为靶位的治疗措施的研究进展。
2010, 31(12):1366-1367. DOI: 10.3724/SP.J.1008.2010.01366
摘要:\[摘要\]目的对42个常见的肿瘤细胞株进行筛选,明确细胞株中是否存在CD133+可能的肿瘤干细胞。方法取对数生长期的肿瘤细胞株,CD133抗体标记后用流式细胞仪检测,观察CD133+细胞的比例。结果42个肿瘤细胞株中,肝癌细胞株SK-HEP-1、HepG2、Hep3B、L2-2-15、PLC/PRF5,胰腺癌细胞株PANC-1、BXPC-1,结肠癌细胞株SW620、HT29,鼻咽癌细胞株CNE-2,共10个细胞株CD133+细胞数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42个肿瘤细胞株中检出10个细胞株存在CD133+可能的肿瘤干细胞亚群。
2010, 31(12):1368-1371. DOI: 10.3724/SP.J.1008.2010.01368
摘要:\[摘要\]目的评价伤椎置钉技术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7年3月至2009年7月伤后采取不同内固定方法治疗的116例胸腰椎爆裂性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甲组(54例)为伤椎置钉技术治疗组,乙组(62例)为后路短节段椎弓根钉内固定术治疗组。所有患者随访12~40个月,平均(21.33±6.67)个月。分别于术前(T0)、术后1个月(T1)及术后1年(T2)记录两组患者伤椎前缘高度比(FVHR)、矢状面Cobb角,并运用重复设计资料方差分析进行比较;对两组患者T0及T2两时间点后的神经功能进行分级并采用χ2检验比较构成比;同时运用两样本t检验比较在T2时间点内固定失败率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评分的差异。结果所有患者均得到不少于1年的随访。(1)两组患者在T0及T1两时间点FVHR和矢状面Cobb角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在T2时间点组间比较及组内各时间点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在T0及T2两时间点组间神经功能分级构成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T2时间点甲组内固定失败率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评分较低,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伤椎置钉技术与后路短节段椎弓根钉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近期都可取得满意的疗效,但远期疗效前者优于后者。
2010, 31(12):1372-1373. DOI: 10.3724/SP.J.1008.2010.01372
摘要:\[摘要\]目的探讨导针锤入法空心钉内固定术治疗股骨颈骨折的疗效。方法2007年1月至2010年1月,将60例股骨颈骨折患者随机分为导针锤入组(简称锤入组)和传统组各30例,锤入组采用导针锤入法空心钉内固定术治疗,传统组采用空心钉内固定传统术式治疗。观察并记录两组的手术时间、术中透视次数、出血量、螺钉穿出股骨头例数、骨折愈合时间及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结果锤入组在手术时间、透视次数及出血量方面均优于传统组(P<0.05),两组在骨折愈合时间及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方面相仿。 结论采用导针锤入法空心钉内固定术治疗股骨颈骨折能有效减少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术中透视次数。
2010, 31(12):1374-1376. DOI: 10.3724/SP.J.1008.2010.01374
摘要:\[摘要\]目的探讨帕瑞昔布钠在颌面外科手术患者围术期超前镇痛中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择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merican Society of Anesthesiologists,ASA)Ⅰ~Ⅱ级、择期行颌面外科手术治疗的患者60例,随机分为A、B、C 3组(n=20):A组于麻醉诱导前30 min和手术结束前30 min分别静脉注射生理盐水2 ml和吗啡4 mg(用生理盐水稀释至4 ml);B组于麻醉诱导前30 min和手术结束前30 min分别静脉注射生理盐水2 ml和帕瑞昔布钠40 mg (用生理盐水稀释至4 ml);C组于麻醉诱导前30 min和手术结束前30 min分别静脉注射帕瑞昔布钠20 mg和帕瑞昔布钠40 mg (分别用生理盐水稀释至2 ml和4 ml),分别观察和记录3组患者术后苏醒时间、拔管时间、定向力恢复时间、拔管期躁动情况;拔管后15、30、45 min镇静评分;术后1、3、6、10、18、24 h VAS评分;术后当晚患者睡眠时间及观察期间有无恶心呕吐、呼吸抑制、尿潴留、皮肤瘙痒等不良反应。结果A组术后苏醒时间、拔管时间、定向力恢复时间明显长于B组和C组(P<0.05),拔管后15、30 min镇静评分明显高于B组和C组(P<0.05),B组拔管期躁动发生率明显高于A组和C组(P<0.05)。3组患者术后1、3、6 h VAS评分无差别,术后10 h B组和C组VAS评分明显低于A组,术后18、24 h C组VAS评分明显低于A组和B组(P<0.05);C组术后睡眠时间明显长于A组和B组(P<0.05),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A组和B组(P<0.05)。结论帕瑞昔布钠超前镇痛苏醒快,不良反应少,镇痛效果好,可安全地应用于颌面外科手术患者围术期镇痛。
2010, 31(12):1377-1379. DOI: 10.3724/SP.J.1008.2010.01377
摘要:\[摘要\]目的研究透明保持器边缘位置不同设计对牙周健康的影响。方法以32例固定矫正结束后符合要求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制作透明保持器。保持器以上、下牙弓中线为界,左侧边缘平龈乳头,基本保持在牙冠2/3高度(龈上设计),而右侧则覆盖龈缘并超过3~5 mm(龈下设计)。于患者戴入保持器后第1周和6个月后各检查1次,分别记录菌斑指数(PLI)、出血指数(BI)、探诊深度( PD)、牙周袋内硫化物(PS),并将测量结果应用SPSS13.0软件作统计学分析。结果佩戴保持器6个月与1周时比较,发现无论龈下组还是龈上组的牙周健康指数及PS值均发生明显变化,且变化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对6个月后龈下组与龈上组之间各项指标差异进行横向对比则显示前者牙周状况不如后者,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透明保持器对牙周组织健康有影响,且龈下边缘设计较龈上边缘设计更不利于牙周健康。
2010, 31(12):1379-1380. DOI: 10.3724/SP.J.1008.2010.01379
摘要:
2010, 31(12):1381-1383. DOI: 10.3724/SP.J.1008.2010.01381
摘要:
2010, 31(12):1384-1385. DOI: 10.3724/SP.J.1008.2010.01384
摘要:
2010, 31(12):1386-1387. DOI: 10.3724/SP.J.1008.2010.01386
摘要:
2010, 31(12):1388-0. DOI: 10.3724/SP.J.1008.2010.01388
摘要:
2010, 31(12):1389-0. DOI: 10.3724/SP.J.1008.2010.01389
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