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彤△ , 赵立军△ , 常文军 , 王国萍 , 何永超 , 孙沁莹 , 张宏伟 , 李强 , 曹广文
2010, 31(2):117-122. DOI: 10.3724/SP.J.1008.2010.0117
摘要:目的探讨核苷酸切除修复系统(NER)的3个重要基因切除修复交叉互补基因1(ERCC1)、着色性干皮病基因D(XPD)和乳腺癌易感基因 1(BRCA1)的单核苷酸多态性(SNPs)与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铂类药物化疗效果的相关性。方法对124例接受含铂类药物化疗的晚期 NSCLC患者进行临床疗效评价。采用TaqMan探针法对ERCC1 Asn118Asn(rs11615)、XPD Lys751Gln(rs13181)和BRCA1 Ser1613Gly(rs1799966)进行基因型分析。比较不同基因型与铂类药物化疗效果的关系。结果BRCA1 Ser1613Gly遗传多态与铂类药物化疗临床受益显著相关(P=0.014),携带Gly等位基因的患者临床受益率明显高于野生型患者 (P=0.006)。没有发现ERCC1 Asn118Asn和XPD Lys751Gln与临床受益的相关性。这3个基因多态存在一定联合作用,携带变异等位基因(ERCC1 T,XPD Gln和BRCA1 Gly)的数目越多,化疗临床受益率越高(P=0.036)。结论NER系统中的BRCA1 Ser1613Gly遗传多态与晚期NSCLC患者铂类药物化疗临床受益相关,联合分析多个基因的SNPs可能对指导化疗药物的选择更有帮助。
陈欢△ , 许青△ , 董瑞琦 , 杨生生 , 缪明永 , 焦炳华
2010, 31(2):123-127. DOI: 10.3724/SP.J.1008.2010.0123
摘要:目的结合基因芯片技术、生物信息学分析和染色质免疫共沉淀技术分析小鼠肝再生启动阶段的差异表达基因,并探讨其调控方式。方法采用小鼠全基因组基因表达谱芯片检测并验证肝再生启动阶段2组差异表达基因;应用基于TRANSFAC数据库的PAINT对差异表达基因进行转录调控分析;最后运用染色质免疫共沉淀技术验证NF-κB的潜在靶基因。结果肝切后4 h小鼠差异表达基因共332个(上调127个,下调205个),其中早期反应基因-2(immediate early response 2,IER2)上调约5倍;对所有差异表达基因进行PAINT分析,预测到多个转录因子如Stat家族和NF-κB均参与差异表达基因调控网络;免疫共沉淀技术证实IER2受NF-κB调控。结论NF-κB可能通过调控IER2参与肝再生启动。
2010, 31(2):128-131. DOI: 10.3724/SP.J.1008.2010.0128
摘要:目的对自行研制的可诱导共刺激分子-Ig融合蛋白的理化性质和体内生物学活性进行分析鉴定。方法采用HCl水解法、Edman法、胰酶消化MALDI- TOF-MS质谱法分别测定该融合蛋白的氨基酸组成、N末端15个氨基酸序列、肽谱等理化性质,并通过CFSE标记体内检测淋巴细胞增殖反应实验研究其抑制同种淋巴细胞增殖的生物学活性。结果氨基酸组成分析测得样品的氨基酸组成与ICOS-Ig理论值基本一致。蛋白N末端15个氨基酸序列为 EINGSANYEMFIFHN, 与ICOS-Ig理论值一致。MALDI-TOF-MS质谱测定共获得6个与理论预测值相符的肽段。ICOS-Ig可以明显抑制同种T细胞的体内增殖反应。结论所研制的可诱导共刺激分子-Ig融合蛋白结构表达正确且具有体内抑制同种淋巴细胞增殖的活性,为该融合蛋白的质量标准研究奠定了基础。
2010, 31(2):132-135. DOI: 10.3724/SP.J.1008.2010.0132
摘要:目的观察蒺藜甾体皂苷类化合物TTS-12对白念珠菌生物被膜形成的影响,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TTS-12对白念珠菌生物被膜生长形态的影响;采用XTT法考察不同浓度TTS-12对白念珠菌生物被膜形成的影响;应用光密度值测定及实时定量RT-PCR(real- time RT-PCR)法考察不同浓度TTS-12对白念珠菌细胞表面疏水性(cell surface hydrophobicity,CSH)及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结果与未加TTS-12的正常对照细胞相比,经TTS-12处理的白念珠菌生物被膜结构疏松,TTS-12可剂量依赖性地抑制白念珠菌生物被膜的形成,其生长动力学及细胞表面疏水性值下降,CSH1基因表达水平降低(P<0.01)。结论TTS-12可能通过降低白念珠菌CSH1基因表达来抑制白念珠菌生物被膜的形成。
宋少华△ , 郭闻渊△ , 傅志仁 , 傅宏 , 沈筱芸 , 刘芳 , 王正昕 , 丁国善
2010, 31(2):136-139. DOI: 10.3724/SP.J.1008.2010.0136
摘要:目的观察丹参多酚酸盐预处理供肝对受体大鼠肝移植术后胆道损伤的影响,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根据供体肝脏保存方法,受体大鼠随机分为UW液组、丹参多酚酸盐预处理组(UW液+0.4 mg/ml丹参多酚酸盐)、生理盐水对照组(UW液+等量生理盐水)。大鼠行胆道持续外引流肝动脉化原位肝移植,观察移植术后1、6、24 h胆汁流量及胆汁酸盐分泌量。大鼠行肝动脉化大鼠原位肝移植,移植术后2周检测各组大鼠血清碱性磷酸酶、胆汁酸盐及总胆红素水平,观察胆道并发症发生率;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蛋白印迹法分别检测肝脏移植物内胆汁酸盐输出泵(bile salt export pump,BSEP)基因及蛋白的表达。结果与UW液组及生理盐水对照组相比,丹参多酚酸盐预处理组大鼠术后早期胆汁流量及胆汁酸盐分泌量明显增加 (P<0.05);术后2周血清碱性磷酸酶、胆汁酸盐及总胆红素水平明显降低(P<0.05),胆汁淤积等胆道并发症发生率明显降低 (P<0.01);肝脏移植物内BSEP mRNA及蛋白表达均升高(P<0.05)。结论UW液内加入丹参多酚酸盐保存供肝可明显减轻受体大鼠肝移植术后胆道损伤,降低术后胆道并发症的发生,可能与其促进移植肝内BSEP表达有关。
郑德义 , , 王建明 , , 贾一韬 , 付晋凤 , 吕开阳 , 郑兴锋 , 夏照帆
2010, 31(2):140-143. DOI: 10.3724/SP.J.1008.2010.0140
摘要:目的探讨c-Jun氨基端激酶(JNK)活化及其介导凋亡信号通路在小鼠小肠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方法C57 BL/6小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和缺血再灌注不同时间\[即刻(0)、0.5、1、4、6、12 h\]组,夹闭肠系膜前动脉40 min后再灌注造成小肠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假手术组不夹闭动脉。假手术后及再灌注后不同时间处死小鼠取小肠标本,Western印迹法检测小肠JNK、磷酸化JNK、Cleaved-caspase-3、Bcl-2和Bax蛋白表达水平,观察回肠组织病理学改变。结果肠缺血再灌注早期肠组织病理损伤最重,至12 h肠组织结构基本恢复正常。肠缺血及再灌注早期,小肠组织JNK持续活化,与假手术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假手术组比较,再灌注0.5、1 h小肠组织Cleaved-caspase-3明显增加(P<0.01),同时抗凋亡Bcl-2蛋白明显下调(P<0.01),各组间促凋亡蛋白Bax表达无统计学差异。结论肠缺血再灌注早期小肠组织JNK活化、抗凋亡蛋白Bcl-2表达下调,可能参与了caspase-3依赖的细胞凋亡和组织损害。
2010, 31(2):144-147. DOI: 10.3724/SP.J.1008.2010.0144
摘要:目的探讨去铁敏预处理对星型胶质细胞(AS)缺氧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可能机制。方法体外培养AS,建立去铁敏糖氧剥夺(OGD)模型,细胞分为:正常培养组、去铁敏预处理组(先给予去铁敏预处理,再给予去铁敏OGD)、OGD组(给予去铁敏OGD)。采用细胞活力测定、细胞核固缩比率、形态学改变评价去铁敏预处理后的保护效应。用免疫荧光染色检测去铁敏预处理后AS的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和促红细胞生成素(EPO)蛋白表达情况,RT- PCR检测HIF-1α和EPO的mRNA变化情况。结果去铁敏预处理组细胞形态保持良好,AS活力下降减轻为58%(OGD组 25%,P<0.05),细胞核固缩百分比为38%(OGD组30%,P<0.05)。免疫荧光染色发现,体外培养的AS在预处理后出现 HIF-1α和EPO蛋白表达。RT-PCR发现去铁敏化学缺氧能上调HIF-1α及EPO mRNA表达。结论去铁敏预处理有确切有效的抗缺氧损伤作用,这种效应与保护AS有关,其机制可能是去铁敏诱导了HIF-1α和EPO表达增加。
蔡慧 , 常文军 , 韩一芳 , 顾立强 , 马立业 , 曹广文
2010, 31(2):148-151. DOI: 10.3724/SP.J.1008.2010.0148
摘要:目的观察胃癌组织XAB2基因及蛋白表达的变化,探讨其与胃癌发生发展的可能关系。方法选取34例胃癌患者的肿瘤组织及癌旁正常组织,采用real- time RT-PCR技术检测XAB2 mRNA的表达;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胃癌组织、癌旁正常组织、胃炎组织XAB2蛋白的表达;分析不同临床病理指标下胃癌组织XAB2蛋白的表达差异。结果胃癌组织XAB2 mRNA表达显著低于癌旁正常组织(P<0.01),且在胃癌进展早期(Ⅰ+Ⅱ期)即明显下降。免疫组化检测显示:胃癌组织中XAB2蛋白表达的阳性率为50.0%(17/34),明显低于配对癌旁正常组织82.4%(28/34)和胃炎组织91.1%(31/3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1),而后二者间无统计学差异。胃癌组织XAB2蛋白表达与胃癌分化程度正相关(P=0.041),与肿瘤浸润深度、肿瘤大小负相关 (P=0.019、0.027);在不同性别、年龄、肿瘤部位、有无淋巴结转移、TNM分期间无统计学差异。结论XAB2低表达可能与胃癌发生、进展密切相关,值得深入研究以利于临床胃癌诊治。
李淑华 , 方美玉 , 刘世建 , 常文军 , 王珊珊 , 曹广文
2010, 31(2):152-156. DOI: 10.3724/SP.J.1008.2010.0152
摘要:目的建立一种单管巢式多重RT-PCR方法,以用于临床对于不同型别登革病毒混合感染的检测并分型。方法将1~4型登革病毒RNA混合,首先用1~4型病毒通用外引物进行一步法RT-PCR,然后以混合病毒RT-PCR产物为模板,在同一反应管内同时加入4对(5条)型特异性引物进行巢式多重PCR,结果用EB染色的3%琼脂糖凝胶电泳观察;并将其检测敏感性和特异性与该方法的单一病毒模板RNA扩增进行比较。结果经反应条件的优化,混合病毒模板单管巢式多重PCR可以在同一反应管内同时扩增出4条病毒特异性目的条带,分别为482、119、290、389 bp。其敏感性和特异性与单一病毒RNA的扩增相当,对模板RNA检测的敏感性可以达到66.068 copies/μl。结论该方法简便、快速、敏感、特异,可以根据扩增目的片段的大小进行诊断和分型,对于临床登革病毒混合感染病例的诊断和快速分型有应用价值。
2010, 31(2):157-160. DOI: 10.3724/SP.J.1008.2010.0157
摘要:目的探讨肿瘤转移抑制基因Kai1/CD82对人喉癌Hep-2细胞株增殖能力的影响。方法以喉癌Hep-2细胞株为研究对象,将携带有Kai1基因的重组腺病毒(rAd-Kai1)进行扩增、纯化并测定其滴度,用适量rAd-Kai1转染人喉癌Hep-2细胞株,以转染空病毒载体及未转染Kai1的喉癌细胞株为对照,用四甲基偶氮唑蓝(MTT)法测定Kai1对细胞增殖能力的影响,用RT-PCR技术对转染后的细胞进行检测。结果rAd-Kai1经扩增、纯化后,滴度可达6×1010PFU/ml ,当病毒量为30 MOI时,Hep-2细胞的转染率可达90%以上。MTT实验显示转染空腺病毒组与未转染组比较,Hep-2细胞株体外增殖能力无统计学差异,转染 Kai1组Hep-2细胞株体外增殖能力明显弱于未转染组(P<0.05),抑制率可达29%。结论肿瘤转移抑制基因Kai1/CD82对喉癌细胞株体外增殖能力具有抑制作用。
2010, 31(2):161-164. DOI: 10.3724/SP.J.1008.2010.0161
摘要:目的观察慢性收缩性心力衰竭(SHF)患者心脏收缩不同步的类型、发生比例,探讨QRS时限>135 ms对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术前病例筛选的价值。方法45例入选的SHF患者根据QRS时限分为:宽QRS组(QRS≥120 ms,n=24),窄QRS组(QRS<120 ms,n=21),采用体表心电图、常规超声心动图和组织多普勒来评价各组患者心脏收缩不同步的情况;以135 ms作为截断值,评价优化的QRS时限对SHF患者心脏机械收缩不同步的诊断价值。结果心功能指标:与窄QRS组相比,宽QRS组患者LVEDD、 LVEDV升高(P=0.03、0.01),LVEF降低(P=0.004);宽QRS组患者NYHA分级升高(P=0.002),利尿剂及洋地黄类药物使用率明显增加(P=0.01)。心脏机械收缩不同步指标:与窄QRS组相比,宽QRS组患者室间不同步比例明显升高(70.8% vs 15%,P<0.000 1),IVMD值亦明显升高(P<0.000 1);宽、窄QRS组患者室内不同步发生率均较高(79.2% vs 71.4%),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55);宽QRS组APET显著延长(P<0.000 1);两组患者其余指标(Ts-SD、Ts-12、SPWMD等)均无统计学差异。相关性分析显示:QRS时限与室间不同步发生显著相关 (r=0.58,P<0.000 1),但与室内不同步却相关不明显(r=0.07,P=0.64)。ROC曲线分析:以QRS时限>135 ms诊断室间不同步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80%和87.5%;但评价室内不同步的敏感性为44.1%,特异性为73.6%。结论SHF患者人群存在较高比例的心室机械收缩不同步;QRS时限>135 ms能较好地评价心室间机械收缩不同步,可能对优化CRT术前病例筛选有一定价值。
李晓明 , 田建明 , 王敏杰 , 萧毅 , 郝强 , 陆建平 , 李玉华
2010, 31(2):165-168. DOI: 10.3724/SP.J.1008.2010.0165
摘要:目的筛选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评估下肢动脉闭塞性疾病(peripheral arterial occlusive disease, PAOD)的合理旋转时间及螺距。方法80例PAOD患者(包括间歇性跛行48例,缺血性静息痛或溃疡32例)全部应用小剂量团注试验分别确定主动脉峰值时间、腘动脉峰值时间及主腘动脉通过时间。患者随机均分入两组扫描参数进行下肢动脉64层螺旋CT血管造影(CTA)检查(n=40),A组参数为X线管球旋转时间330 ms,螺距1.0;B组为X线管球旋转时间500 ms,螺距0.85。由2位血管影像诊断方面有经验的放射科医师盲法对下肢动脉成像质量进行综合评价,比较不同参数下CTA图像质量。结果不同PAOD患者主动脉峰值时间(14~33 s)、腘动脉峰值时间(20~48 s)、主腘动脉通过时间(4~24 s)及主腘动脉通过速度(29~177 mm/s)差异较大,间歇性跛行和缺血性静息痛或溃疡患者上述各指标有很大一部分相互重叠。A组成像图像质量为优、良、差的节段分别占63. 3%(152/240)、30. 0%(72/240)、6. 7%(16/240);B组成像图像质量为优、良的节段分别占98. 3%(234/238)和1. 7%(4/238),无成像图像质量为差的节段。结论对PAOD患者行下肢动脉64层螺旋CT血管三维成像检查时,设定X线管球旋转时间为500 ms、螺距为0. 85、扫描时间大于30 s、造影剂注射时间保持在35 s,可获得较好的图像质量。
2010, 31(2):169-172. DOI: 10.3724/SP.J.1008.2010.0169
摘要:目的分析可疑腰椎病变患者L1~4椎间盘ADC值、腰动脉血供与相应平面椎间盘退变程度的相关性,评价ADC值对椎间盘退变的可能诊断价值,并探讨椎间盘退变的血供因素。方法可疑腰椎病变患者65例,年龄16~76岁,平均 (52.3±28.5)岁;其中下腰痛并坐骨神经痛11例,下腰痛无坐骨神经痛16例,坐骨神经痛无下腰痛33例,跛行5例;病程1~57周,平均(13.4±6.3)周。对所有患者采用椎间盘弥散成像测定L1~4椎间盘ADC值,采用腰动脉MRA进行腰动脉成像,分析椎间盘ADC值、腰动脉血供与相应平面椎间盘退变程度的相关性。结果L1~4平面ADC值与各自平面椎间盘退变分级明显相关(P<0.05),退变程度越大,椎间盘ADC值越小。L1、L2、L3平面腰动脉血供分级与各自平面(L1~2、L2~3、L3~4)椎间盘退变程度分级明显相关(rs=0.823,P=0.016 3;rs= 0.791,P=0.019 2;rs=0.835,P=0.010 3);L4平面腰动脉血供分级与L4~5椎间盘退变程度分级无明显相关(rs=0.306,P=0.209 2)。结论MR弥散成像测得的腰椎间盘ADC值能反映L1~4腰椎退变程度;血供因素是部分节段椎间盘(L1~2、L2~3、L3~4)退变的重要影响因素。
王浩 , 薛群 , 仲崇俊 , 周峰 , 朱昌来 , 刘麟 , 夏春秋
2010, 31(2):173-177. DOI: 10.3724/SP.J.1008.2010.0173
摘要:目的观察辅酶复合物在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术中的心肌保护作用。方法先天性心脏病患儿(NYHA分级为Ⅰ~Ⅱ级)40例,随机分为辅酶复合物组和阴性对照组 (每组20例)。辅酶复合物组患儿术日开胸前静滴辅酶复合物、术后连续3 d静滴,1次/d,剂量同前;阴性对照组不用辅酶复合物干预。分别在术前(T1)、主动脉阻断30 min(T2)、主动脉开放60 min(T3)、术后24 h(T4)、术后48 h(T5)、术后72 h(T6)、术后1周(T7),经外周静脉取血,测定丙二醛(MDA)、白介素8(IL-8)、肌钙蛋白I (CTnI)浓度。分别在主动脉阻断前和主动脉开放15 min取1 mm3右心耳组织,电镜下观察超微结构的变化。结果两组患儿在体外循环后MDA、IL-8、CTnI含量均明显升高,而辅酶复合物组患儿MDA在主动脉开放后60 min、术后24、48 h低于对照组(P<0.05或0.01),IL-8在主动脉阻断30 min,主动脉开放后60 min,术后24、48 h低于对照组(P<0.01),CTnI值在主动脉开放后60 min,术后24、48、72 h低于对照组(P<0.05或0.01)。主动脉开放后,两组患儿心肌细胞超微结构均较主动脉阻断前有不同程度损伤,且辅酶复合物组轻于对照组。结论辅酶复合物可能通过减少自由基和炎症因子的产生,减少CTnI释放,在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术中起心肌保护作用。
刘辉 , , 王春红 , 陈亚龙 , 李林芳 , 吴红平 , 钱炎珍 , 姜梨华 , 钱其军 ,
2010, 31(2):178-182. DOI: 10.3724/SP.J.1008.2010.0178
摘要:目的在嵌合型腺病毒的fiber中插入具有整合素特异性的RGD肽,构建可提高腺病毒感染效率的腺病毒载体,观察其对人肝癌细胞株HepG2、BEL- 7404以及成纤维细胞BJ的感染效率。方法将RGD-4C插入到AD5/11嵌合型腺病毒载体fiber的HI区,与腺病毒骨架质粒pPE3共转染大肠杆菌BJ5183,同源重组产生腺病毒重组质粒(pPE3-F11-RGD-4C),该重组质粒与PDC328-EF1-EGFP共转染人胚肾293细胞进行包装,产生重组腺病毒(AD11-RGD-4C-EGFP)。用该重组腺病毒感染HepG2、BEL-7404以及BJ细胞,通过荧光显微镜观察感染效率。结果所构建的重组腺病毒PCR扩增出1 123 bp包含目的片段的基因片段。同时,制备了高滴度的重组病毒,纯化后病毒滴度为1.3×1010pfu/ml。当MOI=10,48 h时该重组病毒对HepG2、BEL-7404及BJ细胞的感染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腺病毒(AD11-EGFP)。结论成功构建了可提高腺病毒感染效率的嵌合型腺病毒(AD11-RGD-4C-EGFP),为进一步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徐丹枫 , 车建平 , 高轶 , 阴雷 , 崔心刚 , 刘玉杉
2010, 31(2):183-185. DOI: 10.3724/SP.J.1008.2010.0183
摘要:目的初步探讨单切口腹腔镜输尿管切开取石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对2009年6月至7月6例输尿管结石患者初步尝试应用单切口腹腔镜输尿管切开取石术, 分析临床资料及手术效果,总结临床经验及手术安全性。结果所有患者均成功手术,无中转开放或另外置入Trocar辅助患者;手术平均时间为 (93.5±30.4) min,出血量平均为(28.5±16.2) ml,术后平均住院(5.4±1.1) d;无术中并发症发生。结论单切口腹腔镜输尿管切开取石术安全可行,具有创伤小、美容效果好等优点,但操作难度较大,对术者要求较高。
2010, 31(2):186-188. DOI: 10.3724/SP.J.1008.2010.0186
摘要:目的探讨人工心脏机械瓣膜慢性梗阻基础上合并急性功能障碍的早期外科诊断及治疗,提高对人工瓣膜置换术后机械瓣膜慢性梗阻的认识。方法回顾和总结诊治人工心脏机械瓣膜慢性梗阻合并急性功能障碍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资料。结果5例患者明确诊断后,通过限期手术(再次瓣膜置换手术)治疗,恢复顺利,无一例出现早期相关并发症,术后心功能状况改善明显。结论对于人造心脏机械瓣膜置换术后的患者远期出现类似于瓣膜狭窄的病理生理改变及相关的临床症状时,应高度怀疑慢性梗阻可能;其合并出现急性功能障碍时诊断并不困难,应争取时间尽快再手术,这是挽救患者生命的重要手段。
赵贵钧 , , 张崇禧 , 吴志军 , 李霞 , 杨颖博 , 孙连娜 , 郑水庆
2010, 31(2):189-192. DOI: 10.3724/SP.J.1008.2010.0189
摘要:目的肿柄菊乙酸乙酯部位化学成分的提取、分离和结构鉴定。方法肿柄菊地上部分80%的乙醇渗漉提取,通过萃取、硅胶柱层析、凝胶柱层析、MCI柱层析等方法进行成分分离,应用质谱、核磁等方法进行结构鉴定。结果从乙酸乙酯部位得到10个化合物,鉴定为香草醛(1)、麦角甾醇(2)、过氧化麦角甾醇(3)、 3-甲氧基-4-羟基肉桂醛(4)、对羟基苯甲醛(5)、异东莨菪内酯(6)、5-羟甲基糠醛(7)、尼泊尔黄酮(8)、二十二烷酸单甘油酯(9)和 13-羟基泽兰烯(10)。结论香草醛、麦角甾醇、过氧化麦角甾醇、3-甲氧基-4-羟基肉桂醛、对羟基苯甲醛、异东莨菪内酯、5-羟甲基糠醛、二十二烷酸单甘油酯和13-羟基泽兰烯均为首次从肿柄菊中分离得到。
2010, 31(2):193-195. DOI: 10.3724/SP.J.1008.2010.0193
摘要:目的建立离子对色谱法测定青风藤中青藤碱的含量。方法使用Eclipse Plus C18柱 (4.6 mm×250 mm,5 μm);乙腈磷酸盐缓冲液(0.03 mol/L磷酸二氢钾和0.03 mol/L庚烷磺酸钠,磷酸调节pH值至4.0)=1882为流动相,流速1.0 ml/min,柱温40℃,检测波长262 nm。结果青藤碱在0.025~0.5 mg/ml(r=1.000)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最低检测限为2.5 μg/ml,低、中、高3个浓度的日内精密度RSD分别为0.62%、0.35%、0.60%,日间精密度RSD为1.54%、0.70%、0.45%。平均回收率99.9%(RSD=2.9%,n=6),均符合分析要求。结论该方法简单快捷,结果准确,适用于测定青风藤中青藤碱的含量。
2010, 31(2):196-199. DOI: 10.3724/SP.J.1008.2010.0196
摘要: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全球老龄化现象的日渐加剧,减少老年人慢性病发病率,提高社会的整体生活质量,是当今医学工作者着力研究的重点。成年后的机体在细胞、组织以及器官等各方面都存在不同程度的不可逆转性。“胎源假说”认为生命早期营养不良与成年后患代谢综合征(metabolic syndrome,MS)关系密切,如果在生命早期就采取干预措施,应该能够减少或避免成年后一系列疾病的发生。因此,本文就生命早期营养不良与MS各组分(肥胖、高血糖、高血压及高血脂等)的关系作一综述。
2010, 31(2):200-203. DOI: 10.3724/SP.J.1008.2010.0200
摘要: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已成为目前消化系统疾病的重要临床诊断及治疗手段,但其术后胰腺炎(post-ERCP pancreatitis,PEP)等并发症的高发病率大大限制了临床应用,亦给患者生命带来了严重威胁。预防PEP成为ERCP相关研究的热点。药物预防PEP的现状不容乐观,目前尚无一种药物可有效预防PEP;然而,非药物措施,如胰管支架植入术、导丝引导插管等在PEP的预防中显示出良好的效果,为 PEP的有效预防带来了新希望。本文就非药物预防措施预防PEP的研究现状作一综述。
2010, 31(2):204-206. DOI: 10.3724/SP.J.1008.2010.0204
摘要:Toll样受体(Toll-like receptors,TLRs)是近年来发现的在宿主抗病原微生物免疫应答中发挥重要作用的受体分子,它在天然免疫中可识别病原微生物相关分子模式,激活先天性免疫应答。本文阐述了部分Toll样受体(TLR4、TLR5、TLR9)在辐射防护中的作用及其相关机制,为进一步研究Toll样受体在辐射防护中的作用提供理论依据。
2010, 31(2):207-209. DOI: 10.3724/SP.J.1008.2010.0207
摘要:内源性硫化氢(H2S)是继一氧化氮(NO)和一氧化碳(CO)之后发现的第3种气体信号分子,通过胱硫醚-β-合成酶(CBS)和胱硫醚-γ-裂解酶 (CSE)途径合成或产生。它通过直接作用于KATP通道、减少细胞外Ca2+的内流及与睾酮、NO、CO协同作用等方式来舒张阴茎海绵体血管平滑肌,改善血管舒张功能;还可抑制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促进其凋亡,改善血管重构。因此,深入研究H2S在阴茎勃起调节中的作用,可为治疗勃起功能障碍(ED)提供新的途径。
戚鹏△ , 王爱华△ , 顾星 , 周飞国 , 窦同海 , 高春芳
2010, 31(2):210-212. DOI: 10.3724/SP.J.1008.2010.0210
摘要:目的探讨microRNA-196a2 T>C基因多态性与肝硬化发生的相关性。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和连接酶检测反应法(PCR-LDR)检测110例肝硬化患者及391例健康对照者 microRNA-196a2 T>C基因多态性,运用SPSS 10.0软件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并分别对男性及女性个体microRNA-196a2 T>C基因多态性进行分析。结果肝硬化组与对照组都是以CT基因型为主,CC基因型及等位基因C在肝硬化组的分布频率(0.191,0.423)低于健康对照组(0.235,0.487),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该位点基因型及等位基因在男性或女性个体中的分布趋势与整体趋势相似, 相关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中国汉族人群中,microRNA-196a2 T>C基因多态性与肝硬化的发生并没有明显相关性。
钱红△ , 肖农△ , 秦志峰 , 刘彦军 , 沈毅君 , 王一 , 许青
2010, 31(2):212-214. DOI: 10.3724/SP.J.1008.2010.0212
摘要:目的研究中药方剂Bingdeling体外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等细菌的抑制作用。方法采用菌落形成计数方法,观察Bingdeling对临床常见4种细菌 (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沙门菌、铜绿假单胞菌)体外抑菌作用;采用液体培养基连续稀释法测定Bingdeling体外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生长的最小抑菌浓度(MIC);采用纸片扩散法进行中药方剂Bingdeling联合青霉素以及β-内酰胺类抗生素(阿莫西林)、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庆大霉素)、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罗红霉素)等抗菌药体外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药敏试验。结果体外抑菌实验结果表明,中药方剂Bingdeling体外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生长具有非常明显的抑制作用;Bingdeling体外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生长的MIC是原液的0.016倍;体外Bingdeling联合青霉素、阿莫西林、庆大霉素、罗红霉素应用,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有协同增强抗菌作用。结论Bingdeling体外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有明显的抑菌作用,且与阿莫西林等抗菌药有协同抑菌作用,具有潜在的临床应用价值。
2010, 31(2):215-217. DOI: 10.3724/SP.J.1008.2010.0215
摘要:目的探讨HMGA2在原发性肝癌中的表达及其与原发性肝癌患者临床资料间的关系。方法通过RT-PCR检测HMGA2 mRNA在肝癌组织及正常肝组织中的表达,蛋白质印迹分析、免疫组化分别检测HMGA2蛋白在肝癌组织及正常肝组织中的表达水平,分析HMGA2蛋白的表达与肝癌患者临床资料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HMGA2 mRNA在肝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为43.69%,高于在正常肝组织中23.30%的阳性表达率,其在肝癌组织中的相对表达值为0.71±0.03,高于其在正常肝组织中0.28±0.04的相对表达值 (P<0.05)。 HMGA2蛋白在肝癌组织中的相对表达值为0.56±0.04,高于其在正常肝组织中0.19±0.03的相对表达值 (P<0.05)。免疫组化结果显示HMGA2蛋白在正常肝组织中阳性表达率为20.39%,明显低于其在肝癌组织中37.86%的阳性表达率 (P<0.05),HMGA2蛋白的表达与肝癌患者性别和肿瘤大小无关(P>0.05),但与淋巴结转移数量、肝内转移以及临床分期相关 (P<0.05或P<0.01)。结论HMGA2在肝癌组织中高表达,且其高表达与肝癌的淋巴结转移数量、肝内转移及临床分期紧密相关,可作为肝癌转移和恶化的肿瘤标志物。
2010, 31(2):218-220. DOI: 10.3724/SP.J.1008.2010.0218
摘要:目的观察碘缺乏大鼠肾脏的损伤情况及核转录因子激活蛋白-1(activator protein-1,AP-1)亚单位c-Jun在肾组织中的表达差异,探讨低碘地区肾脏损伤的可能发病机制。方法给予Wistar大鼠缺碘饲料,通过饮用含不同浓度碘的水分为重度缺碘组、轻度缺碘组和正常对照组,3组每日总碘摄入量分别约为1.24、5、10 μg。测定甲状腺功能状态,利用H-E染色观察肾脏病理变化,利用RT-PCR、免疫组化方法分析肾脏组织中AP-1亚单位c-Jun在基因和蛋白水平表达的差异。结果重度缺碘组与轻度缺碘组、对照组比较TT3、TT4、FT3、FT4均明显下降(P<0.01),轻度缺碘组与对照组相比TT4、 FT3明显下降(P<0.01),TT3、FT4稍有降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缺碘大鼠肾小球系膜区扩大,肾小球面积减小,随缺碘程度增加而加重。对照组大鼠肾组织可少量表达c-Jun,重度缺碘组与轻度缺碘组大鼠肾组织中c-Jun在基因及蛋白水平表达均增强,且重度缺碘组与轻度缺碘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碘缺乏大鼠甲状腺激素分泌减少,肾脏发生损伤,肾组织c-Jun表达上调。
2010, 31(2):221-223. DOI: 10.3724/SP.J.1008.2010.0221
摘要:目的比较乳酸林格液(LR)和6%羟乙基淀粉200/0.5(HES 200/0.5)对脓毒症犬进行液体复苏时对氧代谢和毛细血管通透性的影响,为液体选择提供依据。方法30只犬随机分为3组(n=10):对照组行假手术后用乳酸林格液作为输注液体,LR组造脓毒症模型后用乳酸林格液作为复苏液体,HS组造脓毒症模型后用羟乙基淀粉200/0.5作为复苏液体。在脓毒症前、脓毒症后1、4、8 h测白蛋白逃离率(AER)、氧耗(VO2)、氧供(DO2)、混合静脉氧饱和度(SvO2)、心排血量(CO)、心脏指数(CI)、血浆容量(PV)、动脉血压(MAP)、中心静脉压(CVP)和肺毛细血管楔压(PCWP)等。结果 LR、HS组MAP、CO、 DO2 、SvO2在脓毒症发生后4、8 h较同组基础值及对照组均有明显下降,但HS组较LR组高(P<0.05);LR组的VO2在脓毒症发生后8 h较基础值明显下降(P<0.05),而对照组和HS组VO2无明显变化;在脓毒症发生后4、8 h,对照组血浆容量(PV)明显升高,LR组明显降低(P<0.05),而HS组无明显变化;在脓毒症发生后4、8 h,LR、HS组AER较基础值及对照组明显升高(P<0.05),而LR和HS组间无明显差异。结论脓毒症后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乳酸林格液、 6%HES对犬脓毒症后毛细血管通透性的影响没有明显差异,但6%HES更有利于血浆容量的维持和氧合的改善。
2010, 31(2):226-227. DOI: 10.3724/SP.J.1008.2010.0226
摘要:牛磺酸具有多种生物学功能,近来的研究热点集中于其对肝脏损伤的保护作用,尤其是对肝纤维化的防治\[1-2\]。而肝星状细胞的活化是导致肝纤维化的重要原因。本实验应用基因芯片技术筛选牛磺酸作用于肝星状细胞后的差异表达基因,并对这些基因进行功能分类和代谢通路分析,进一步阐明牛磺酸抗肝纤维化的作用机制。
2010, 31(2):228-229. DOI: 10.3724/SP.J.1008.2010.0228
摘要:孕妇血浆中胎儿游离DNA、RNA的发现使无创产前诊断成为可能\[1\]。利用母体血浆中的胎儿游离DNA可获得胎儿的遗传信息,包括胎儿性别、血型 Rh(D)状态等\[2\];母体血浆胎儿RNA的发现也为应用胎儿游离核酸无创进行产前诊断提供了条件\[3\]。MicroRNAs (miRNAs)是一种大小约21~23个碱基的单链小分子RNA,可通过与靶基因非编码区的结合来抑制翻译,从而调控基因表达,参与一系列生命进程,包括早期发育、细胞增殖、细胞凋亡和细胞分化等\[4\]。 母体血浆胎源性miRNAs的发现为无创性产前诊断开辟了一个新视角\[5\]。miRNA通过与一些小分子微颗粒结合免于被RNases降解,而稳定存在于孕妇血浆中\[6\],有利于无创性产前诊断;但由于其含量甚微且对保存温度要求较高,后续检测工作难度较大。因此,必须制定合理的孕妇血浆处理规范,以保证从血浆中稳定获得高浓度miRNA进行无创产前诊断。本研究观察mirVana miRNA Isolation Kit(Applied Biosystems)和TRIzol抽提法提取血浆中胎盘特异性has-miR-141的效果及稳定性,比较两者对血浆中miRNA的富集效率。
2010, 31(2):230-231. DOI: 10.3724/SP.J.1008.2010.0230
摘要:2000年8月至2007年9月我院收治16例(16眼)睑板腺癌患者,采用手术切除肿瘤及Ⅰ期同侧眼睑滑行组织瓣眼睑重建术,经过随访取得满意的效果。
2010, 31(2):232-3f00. DOI: 10.3724/SP.J.1008.2010.0232
摘要:原发性支气管肺癌是目前国内和全球发病率及病死率较高的恶性肿瘤之一,70%~80%的肺癌患者就诊时已属于中晚期而丧失手术机会\[1-3\],这些患者中约30%后期会逐渐出现肿瘤性气道阻塞。肿瘤性气道阻塞是支气管肺癌患者晚期的致死性危急重症,如不及时解除,患者很快就会因呼吸衰竭而死亡。 Vergnon等\[4\]研究认为,气道阻塞达50%以上时支气管镜介入治疗应作为首选,在镜下去除肿瘤并放置支架,然后联合放疗和化疗,可获得较好的效果。我们近年采用纤维支气管镜下高频电刀烧灼术后放置网状支架联合气管腔内放疗,对16例支气管肺癌所致的肿瘤性气道阻塞进行治疗,并观察近期疗效,总结相关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