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 31(6):581-584. DOI: 10.3724/SP.J.1008.2010.0581
摘要:热带医学是根据地理空间位置界定的,它是集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和预防医学为一体,研究发生于热带或亚热带地区各种疾病的诊断、治疗、预防和控制的一门科学;而热带军事医学是热带医学与军事医学交叉的一门新兴前沿学科。随着我国及世界经济的发展、卫生条件的改善及人类健康水平的提高,以往的一些热带传染病逐渐得到控制。然而,目前愈发频繁的国际交流、过度生产活动引起的全球气候剧变等一系列因素将导致世界范围内疾病分布发生改变,并对军队的战略方针及战术方式等产生深远的影响。本文旨在对热带军事医学的研究概况作一回顾与展望。
2010, 31(6):585-589. DOI: 10.3724/SP.J.1008.2010.0585
摘要:目的 探讨兔颈动脉外膜损伤后血管粥样硬化(AS)程度与动脉内去甲肾上腺素含量及交感神经密度的关系,并分析通心络对AS的作用效果及可能机制。方法 采用Ⅰ型胶原酶局部损伤兔颈动脉外膜结合高脂喂养的方法,制备颈动脉外膜损伤致动脉粥样硬化模型,将模型动物随机分为2组:外膜损伤组、通心络治疗组;组内对左侧颈动脉行外膜损伤,右侧作为自身对照。分别于术后1、3、7 d、2、4、8周取血及双侧颈动脉,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兔血清及动脉壁中去甲肾上腺素含量,免疫组化法检测血管外膜交感神经密度。结果 外膜损伤组左侧颈动脉内膜增生面积明显大于右侧,内膜增生面积与神经染色强度及局部动脉壁去甲肾上腺素含量呈正相关(r=0.94,P<0.05;r=0.90,P<0.05);与外膜损伤组相比,通心络能够明显减轻外膜损伤后血管内粥样斑块面积\[IMR(48±2)% vs (70±3)%,P<0.01\],降低动脉壁组织中去甲肾上腺素含量\[(83.76±3.3) ng/g vs (74.25±2.1) ng/g,P<0.05\]及血管的交感神经密度(P<0.05)。结论 外膜损伤可加重高脂饮食诱导的AS病变程度,部分可能与其促进局部交感神经功能失调有关,通心络能够拮抗外膜损伤诱导的AS病变。
2010, 31(6):590-594. DOI: 10.3724/SP.J.1008.2010.0590
摘要:目的 建立一种早期快速检测西尼罗病毒的方法。方法 以人工合成西尼罗病毒基因(1 021~1 240,NY99)作为模板,利用环介导等温扩增技术(LAMP)原理,设计合成3套6对引物,特异性识别人工合成西尼罗病毒基因的8个位点,在恒温63℃ 60 min条件下扩增,80℃ 2 min终止反应,通过realtime PCR仪实时监测反应过程,最终产物经凝胶电泳观察。同时将该方法的灵敏度及特异性与常规PCR进行比较。结果 LAMP反应在20 min内即可完成,最终产物经电泳观察可见大小片段不等的呈梯度扩增条带, 而同为黄病毒属的登革热病毒、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及阴性对照等均无扩增。灵敏性是常规PCR的10倍,可以检测到9.23 copies/μl的病毒。结论 该方法具有灵敏、特异、快速、简便、成本低等优点,适合基层和现场检测使用,对西尼罗病的早期诊断和流行病学筛查具有重要意义。
阳揭宇,郭闻渊,肖 亮,傅 宏,施晓敏,刘 芳,丁国善,傅志仁
2010, 31(6):595-598. DOI: 10.3724/SP.J.1008.2010.0595
摘要:目的 观察重组Galectin9腺病毒对小鼠心脏移植物生存期及调节性T(Treg)细胞分化和增殖的影响。方法 建立小鼠心脏移植模型,随机均分为3组(n=10):对照组(术后用0.9%NaCl溶液)、空腺病毒组、重组Galectin9腺病毒组,记录心脏移植物生存时间,于移植心停搏或术后14 d取脾,分离单个核细胞,流式细胞仪检测CD4+CD25+Treg细胞比例。ELISA法检测外周血IL10、TGFβ1浓度。结果 与对照组、空腺病毒组相比,重组Galectin9腺病毒组心脏移植物生存时间明显升高(P<0.01),重组Galectin9腺病毒组CD4+CD25+Treg细胞比例明显升高(P<0.01)。重组Galectin9腺病毒组IL10、TGFβ1的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及空腺病毒组(P<0.01)。结论 重组Galectin9腺病毒能促进体内CD4+CD25+Treg细胞的分化与增殖,明显提高小鼠心脏移植物的生存时间。
李莹 , △ , 李德东 △ , 王彦 , 刘凌聪 , 黄海 , 付守廷 , 姜远英
2010, 31(6):599-603. DOI: 10.3724/SP.J.1008.2010.0599
摘要:目的 考察白念珠菌IFD6基因对生物被膜形成能力的影响。 方法 构建白念珠菌IFD6基因高表达质粒,将IFD6基因开放阅读框(ORF)置于pCaEXP高表达载体中MET3启动子的控制下,醋酸锂法转染白念珠菌CAI4,PCR鉴定IFD6基因的原位整合,realtime PCR筛选IFD6基因表达量明显升高的菌株。利用XTT法和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测定并观察IFD6基因高表达前后生物被膜形成能力的变化,利用细胞表面疏水性实验考察白念珠菌细胞表面疏水性的变化。 结果 通过酶切和测序验证IFD6基因高表达质粒构建正确;通过PCR验证IFD6基因高表达菌株构建正确,并通过realtime RTPCR筛选得到1株IFD6基因表达量相对较高的菌株。XTT 法和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的结果一致显示IFD6基因高表达菌形成生物被膜的能力增强,细胞表面疏水性增加。 结论 IFD6基因高表达能增加白念珠菌细胞表面疏水性, 从而使白念珠菌生物被膜的形成能力增强。
沈晓龙,袁文,王新伟,张颖,唐勇,田野,曹鹏,林秋水 , 袁文
2010, 31(6):599-603. DOI: 10.3724/SP.J.1008.2010.0599
摘要:目的: 回顾性分析颈前路术后急性皮下血肿的临床特点及易发因素、预防措施。方法: 收集整理2004年12月至2008年12月1522例颈前路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25例患者术后发生急性皮下血肿,男17例,女8例,年龄41~76岁,平均57.7岁,所有患者均先采取保守治疗,保守治疗无效时行二次手术探查,患者神经功能采用JOA评分进行评价。结果: 25例患者术后3~18.4h(平均7.7±3.2h)发生急性皮下血肿,发生率1.64%,6例患者经保守治疗有效,症状无恶化,术前JOA评分为11.5±1.9分,术后12.5±1.8分,术后2月14.2±1.0分,19例行二次手术探查患者,除1例死亡外,其余18例术后血肿症状及神经功能明显改善,入院时JOA评分为10.1±2.9分,出院时11.3±2.4分,术后2月为13.2±2.6分。结论: 急性皮下血肿发生迅速,但不会导致患者神经功能恶化,保守处理对部分患者有效,紧急开放切口、二次手术是皮下血肿主要治疗方法,其对神经功能没有负面影响。
李文君 , 和明丽 , 程晓芸 , 徐倍 , 顾耀 , 吴国亭
2010, 31(6):604-607. DOI: 10.3724/SP.J.1008.2010.0604
摘要:目的选择GK大鼠为2型糖尿病模型,研究噻唑烷二酮类药物(TZDs)罗格列酮和吡格列酮对胰岛B细胞保护作用的机制。方法以雄性GK大鼠和正常对照雄性Wistar大鼠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4组:Wistar正常对照组13只(W组),GK+罗格列酮组10只(R组),GK+吡格列酮组10只(P组)和GK未治疗组10只(G组)。其中罗格列酮组给予罗格列酮钠2 mg·kg-1·d-1灌胃,吡格列酮组给予吡格列酮3 mg·kg-1·d-1灌胃,GK未治疗组不予药物干预,实验为期6周。实验结束后,取胰腺标本固定并进行电镜观察。同时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胰岛细胞Bcl-2和Bax蛋白的表达,并采用TUNEL法检测胰腺B细胞凋亡情况。结果电镜下,G组大鼠胰岛B细胞出现核皱缩,核仁消失,染色质边集,呈现凋亡早期改变;其他3组胰岛未见凋亡改变(P<0.01)。R组和P组的Bcl-2表达显著高于G组(P<0.01);W组与G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组、P组和W组的Bax表达低于G组(P<0.05);R组和P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GK大鼠胰岛B细胞存在细胞凋亡,可能与其发生糖尿病有关。罗格列酮和吡格列酮可以减少GK大鼠胰岛B细胞凋亡,且与Bcl-2、Bax表达变化有关。
2010, 31(6):608-611. DOI: 10.3724/SP.J.1008.2010.0608
摘要:目的采用磁共振成像(MRI)法连续观察尿苷三磷酸(UTP)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作用。方法线栓法制备大鼠中脑缺血再灌注(MCAO)损伤模型,大脑中动脉缺血30 min后以微量输注泵采用大鼠尾静脉持续给予不同剂量的UTP,输注速度为5 ml·kg-1·min-1。再灌注24 h后测量大鼠脑含水量及神经损伤行为学评分(NDS),并采用TTC染色法观察大鼠脑梗死体积。采用MRI连续观察脑缺血再灌注后6、30、54 h大鼠脑梗死情况。结果10、30、90 μg/kg UTP组大鼠NDS评分明显低于生理盐水对照组(P<0.01),大鼠右侧大脑半球含水量明显少于生理盐水对照组(P<0.01)。随着UTP剂量的增加,梗死区域逐渐缩小,10、30、90 μg/kg UTP组梗死体积占整个脑半球体积的百分比均较生理盐水对照组明显减少(P<0.01)。与生理盐水对照组相比,90 μg/kg UTP组再灌注后6、30、54 h梗死区域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UTP对大鼠局灶性缺血再灌注损伤脑组织具有保护作用,可显著减少脑梗死体积。
2010, 31(6):612-614. DOI: 10.3724/SP.J.1008.2010.0612
摘要:目的观察常温、高温、高温高湿环境下晕动病发病的差异,探讨高温、高湿环境对晕动病发病的影响。方法某大学459名男性学员,18~23岁,体检和体能测试均合格,分别暴露于常温(20℃)、高温(38℃)及高温高湿(38℃/80%湿度)环境下,以科里奥利(Coriolis)加速度转椅试验诱发晕动病,采用格瑞比尔(Graybiel)法评定晕动病程度。结果常温、高温、高温高湿环境下受试者晕动病发病率分别为47.93%、68.94%、100%,格瑞比尔评分分别为2.07±3.12、6.06±5.45、11.87±3.42,高温高湿组显著高于高温组和常温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651.84, P<0.000 1);3种条件下,受试者晕动病发病等级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χ2=644.73,P<0.000 1)。结论高温高湿环境更容易诱导受试者产生晕动病,并可加重晕动病的症状。
2010, 31(6):615-620. DOI: 10.3724/SP.J.1008.2010.0615
摘要:目的分析并总结肝脏血管平滑肌脂肪瘤(AML)的临床表现和诊断,探讨其治疗策略。方法对1992-2006年第二军医大学东方肝胆外科医院手术病理证实的79例肝AML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研究,总结其诊治经验。结果患者女58例,男21例。发病年龄17~69岁,平均(43±8.14)岁,均无合并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或结节性硬化症。有临床症状者25例。肿瘤大小1.0~25 cm,平均(6.1±4.08) cm,均为单发肿瘤。肝右叶53例,左叶22例,尾状叶4例。术前正确诊断者41例(52%)。自发性破裂出血1例。79例均手术切除,无手术死亡或严重并发症。术后随访3~13年,1例术后6年复发,1年后死亡。结论肝血管平滑肌脂肪瘤无特异性临床症状,综合影像学检查有助于术前正确诊断,但鉴别诊断困难,特别是对直径小于5 cm的肿瘤术前难以确诊。最终诊断依赖于病理组织学检查和HMB-45免疫组化染色。手术切除是治疗肝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安全、有效方法。应警惕潜在恶性和自发性破裂出血可能,一旦诊断明确宜尽早手术,术后应密切随访。
2010, 31(6):621-624. DOI: 10.3724/SP.J.1008.2010.0621
摘要:的应用双源CT(DSCT)评估左心耳容积和功能,并与磁共振(CMR)检测结果进行对比,探讨双源CT的评估价值。方法2008年3月至2009年2月,对62例冠状动脉CTA检查患者进行DSCT和MR检查(1 d内完成),获得DSCT容积数据及左心房垂直长轴快速稳态平衡进动序列(FIESTA)电影图像,采用各自的心功能分析软件分别对原始数据进行后处理,测定左心耳最大容积(LAAVmax )、最小容积(LAAVmin)和左心耳射血分数(LAAEF)。采用线性相关和t检验分析DSCT、CMR检查结果的一致性;采用Bland-Altman分析操作者间的变异性。结果DSCT、CMR所测得左心耳容积及功能间无统计学差异,具有良好的相关性,LAAVmax 、LAAVmin、LAAEF(%)相关系数分别为0.85、0.86、0.76;但与CMR相比,DSCT有高估LAAVmax、LAAVmin和低估LAAEF的趋势。DSCT测量左心耳容积和功能的操作者间一致性高于CMR。结论DSCT可较准确评估左心耳容积和功能,且结果重复性高。
万卫平 , 陶晓峰 , 高 欣 , 赵殿辉 , 刘士远 , 萧湘生 , 郑建明
2010, 31(6):625-629. DOI: 10.3724/SP.J.1008.2010.0625
摘要:目的 探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infiltrating ductal carcinoma,IDC)动态增强MRI边缘强化的组织病理学因素。方法 对65例女性乳腺肿块患者行平扫及动态增强MRI检查,从中筛选出30个经术后病理证实的乳腺浸润性导管癌肿块作为研究对象。观察肿瘤病灶动态增强MRI表现,观察肿瘤瘤巢大小、基质宽窄、微血管密度及纤维化程度等组织病理学特征,分析动态增强MRI表现与上述肿瘤组织病理学特征的相关性。结果 乳腺浸润性导管癌边缘强化明显,时间-信号强度曲线以流出型为主(17/30,56.7%),第一分钟内平均强化率(ΔSI1%)>75%。30例浸润性导管癌包括小癌巢13例(43%),中癌巢12例(40%),大癌巢 5例(17%);肿瘤纤细、窄、宽基质分别为5例(17%)、16例(53%)、9例(30%)。早期边缘强化与小癌巢明显相关(P<0.05),也与其高比值的周边部/中央部微血管密度及低比值的周边部/中央部纤维化显著相关性(P<0.01);延迟边缘强化与窄基质明显相关(P<0.05)。结论 浸润性导管癌边缘强化和造影剂流出现象不仅与肿瘤血管生成有关,还与肿瘤自身癌巢大小、基质宽窄及纤维化程度等组织病理学特征密切相关。
侯兵 , ,金华君,刘文超,钱其军,吕赛群 , 刘文超
2010, 31(6):630-633. DOI: 10.3724/SP.J.1008.2010.0630
摘要:目的研究正向和反向SV40 poly(A)信号在3种常用细胞株中对上游基因表达的调控作用,为基因表达研究中载体poly(A)信号的选择提供依据。方法将F-Luc与R-Luc两种荧光素酶基因插入同一质粒,构建带有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的载体Dual-Luc。在F-Luc基因后分别插入正向和反向互补的SV40 poly(A)信号序列,得到2个带有不同SV40 poly(A)信号的载体Dual-Luc2、Dual-Luc3。将其分别转染常用的3类细胞株293、L-02和HeLa细胞,应用双荧光素酶标仪和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法测定报告基因(F-Luc)的表达量,以R-Luc基因的表达量作对照。结果成功构建携带正向和反向互补SV40 poly(A)序列的双荧光素酶载体Dual-Luc2、Dual-Luc3;双荧光素酶标仪检测表明,在293细胞中,Dual-Luc2、Dual-Luc3的F-Luc/R-Luc比值分别为3.25±0.43、3.03±0.1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L-02细胞中,Dual-Luc2、Dual-Luc3的F-Luc/R-Luc比值分别为6.16±0.39、3.83±0.3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HeLa细胞中,Dual-Luc2、Dual-Luc3的F-Luc/R-Luc比值分别为1.21±0.10、0.66±0.0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T-PCR检测与荧光素酶检测结果一致。结论不同细胞中poly(A)信号序列对上游基因的调控作用存在差异;poly(A)信号对上游基因的调控作用主要发生于转录水平。
2010, 31(6):634-637. DOI: 10.3724/SP.J.1008.2010.0634
摘要:目的对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CDFI)各检测指标与经颅多普勒超声(TCD)各参数值进行相关性分析,探讨CDFI各检测指标与TCD各参数值间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08年3月至2009年3月在我院神经内科住院的118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研究对象均同时完善了CDFI及TCD检查。首先将118例患者分为有、无斑块两组行成组t检验,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有无与TCD参数值间的相关性;另将研究对象分为无斑块组、单侧斑块组和双侧斑块组,对3组资料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及SNK-q检验,探讨斑块数量与TCD参数值间的相关性;并将斑块组分为硬斑组、软斑组和混合斑组3个亚组,亦对该3组资料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及SNK-q检验,探讨斑块性质与TCD参数值间的相关性;最后对左颈总动脉内中膜厚度(IMT)与TCD参数值进行直线相关分析,分析IMT与TCD参数值间的相关性。结果与无斑块组相比,斑块组的左侧大脑中动脉(LMCA)、右侧大脑中动脉(RMCA)及基底动脉(BA)的PI、RI、S/D值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Vp、Vd、Vm无统计学差异。斑块数量、斑块性质、IMT与TCD参数值无相关性。结论除有无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外,其余各CDFI检测指标与TCD检测结果无相关性,联合应用CDFI、TCD能较全面地反映脑血管结构及血流动力学状况,为临床诊治疾病提供参考。
2010, 31(6):638-641. DOI: 6DOI:10.3724/SP.J.1008.2010.00638
摘要:目的 探讨术前病程对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dolescent idiopathic scoliosis,AIS)矫形手术及患者术后生存质量的影响。方法 行单纯后路矫形、全椎弓根内固定的AIS患者,根据术前病程分为2组:S组(术前病程<2年)和L组(术前病程≥2年)。两组患者以性别比相同、Lenke分型相同、主弯Cobb角相似进行匹配,每组均有55例入选。将两组患者术前、术后及随访时的各种放射学参数进行对比,比较两组融合椎体数、术中失血量、SRS-22量表得分等指标。结果 两组患者术前主侧凸Cobb角相似,S组主侧凸柔韧性大于L组(P=0.034)。S组术前次侧凸Cobb角小于L组(P=0.035)。术后两组冠状面及矢状面放射学参数相似,术中失血及输血量无统计学差异。L组融合椎体数多于S组(P=0.027)。随访时两组SRS-22量表中功能/活动度、疼痛、自我形象/外观及精神健康得分无统计学差异,S组治疗满意度维度得分高于L组(P=0.037)。结论 脊柱侧凸的柔韧性会随着病程延长而降低,病程可能是次侧凸进展的危险因素,对AIS患者术后生存质量存在影响。
杨波 , 王辉清 , 王林辉 , 徐斌 , 肖亮 , 周铁 , 孙颖浩
2010, 31(6):642-645. DOI: 10.3724/SP.J.1008.2010.0642
摘要:目的探讨联合经膀胱和胃路径进行猪肾脏切除术的可行性,总结操作经验。方法选取3只雌香猪,在输尿管硬镜下剪开膀胱前壁,并置入自制经膀胱Trocar,建立经膀胱路径; 在输尿管镜引导下,利用高频针状电刀穿刺胃壁,用球囊扩张后导入胃镜。在胃镜的引导下,经膀胱Trocar放入腹腔镜超声刀、剪刀、钛夹,完成肾切除术。结果成功进行3只雌香猪6个肾脏的切除术,手术时间(132±10.5)min,无明显出血,无明显并发症发生。第1例雌香猪的右肾静脉在用超声刀离断时出现出血,以钛夹处理,后5例肾脏血管处理前均以钛夹阻断后剪刀离断。结论联合经膀胱和胃联合路径可顺利切除猪肾脏,但术后未取出肾脏和关闭膀胱及胃壁穿刺口,仍需进一步研究改进。
2010, 31(6):645-645. DOI: 10.3724/SP.J.1008.2010.0645
摘要:
蒋国华 , 周富根 , 吴永发 , 曹烈虎 , 禹宝庆 , 李明 , 马玉海 , 王心玲,苏佳灿 , 吴永发
2010, 31(6):646-649. DOI: 10.3724/SP.J.1008.2010.0646
摘要:目的观察纳米人工骨结合支持钢板手术重建Schaterzker Ⅱ~Ⅲ型胫骨平台骨折的疗效。方法对33例Schaterzker Ⅱ~Ⅲ型胫骨平台骨折患者采用纳米人工骨结合支持钢板手术重建。全部病例术前均行正侧位摄片、CT扫描及三维重建,以准确了解骨折塌陷和粉碎程度及骨折碎片的翻转方向。凡骨折塌陷>3 mm,且伤前无关节退行性变者,均作为该手术方法的适应证。结果除 1 例Ⅲ型严重粉碎性骨折术后8个月发生高度丢失,平台复位效果不佳外,术后X线片显示其余所有骨折均达到解剖复位或接近解剖复位。经 6个月至2.5年\[平均(1.5±0.6)年\]的X线片和功能随访,维持解剖复位者28例(占85.7%);按Merchant评分标准评定膝关节功能优良29例(87.9%)。结论纳米人工骨结合支撑钢板手术重建Schaterzker Ⅱ~Ⅲ型胫骨平台骨折能有效避免复位后的再丢失,改善远期疗效;纳米人工骨作为骨移植替代材料,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前景。
2010, 31(6):649-649. DOI: 10.3724/SP.J.1008.2010.00
摘要:
2010, 31(6):650-652. DOI: 10.3724/SP.J.1008.2010.0650
摘要:目的观察小剂量阿斯匹林对同种异基因移植受体大鼠慢性移植肾肾病的作用并探讨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建立大鼠肾移植慢性排斥反应模型,移植受体大鼠随机分为2组(n=10),均自术前1 d开始每日以环孢素A 5 mg/kg灌胃,治疗组每日给予阿斯匹林5 mg/kg灌胃,对照组每日给予生理盐水2 ml灌胃,术后8周采静脉血测定血清肌酐、尿素氮水平;处死动物取移植肾组织进行H-E染色及免疫组化染色(测定TGF-β1 表达)。结果阿斯匹林治疗组大鼠血肌酐、尿素氮升高程度,组织病理损害及TGF-β1表达程度均较生理盐水对照组轻(P<0.05)。结论肾移植术后在常规抗排斥治疗基础上使用小剂量阿斯匹林对慢性移植肾肾病有治疗作用,其机制可能与致纤维化因子TGF-β1的表达减少有关。
2010, 31(6):653-656. DOI: 10.3724/SP.J.1008.2010.0653
摘要:目的 探讨SHP1基因在诱导K562细胞凋亡及红系分化中的作用。 方法 应用RT-PCR法克隆SHP1基因全长cDNA序列并克隆于真核表达载体pcDNA3.0,脂质体转染使其基因在K562细胞中过表达。Hoechst33258染色和FACS(Annexin Ⅴ-PI双标)分析检测转基因后K562细胞凋亡;联苯胺蓝染色和血型糖蛋白A(GPA)表达检测分析细胞分化情况。结果 pcDNA3-SHP1转染K562细胞,RT-PCR、蛋白免疫印迹分析证实SHP1在K562细胞中表达。转染48 h后, K562细胞出现凋亡,Annexin Ⅴ-PI双标FACS分析细胞凋亡率为16.84%,与转染空载体pcDNA3.0(6.23%)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联苯胺蓝染色细胞阳性率14.67%,GPA表达率19.38%,与转染空载体组比较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05)。结论 SHP1能有效地诱导K562细胞凋亡与红系分化。
2010, 31(6):657-662. DOI: 10.3724/SP.J.1008.2010.0657
摘要:目的从文献计量的角度反映近年来国际学术界对于“中国AIDS”问题的研究状况。方法选用Web of Science引文数据为检索来源,通过以“China”及AIDS相关的名词构成的检索式搜集文献记录。利用SPSS、Metalab、Excel等软件从文献量、参与研究的国家机构、文献内容及合作有效性等4个方面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近10年来,有关我国AIDS的文献量呈逻辑曲线型增长,目前处于拐点位置,年文献增量接近峰值。从国家和机构的发文量来看,中、美两国都是主要研究力量。文献集中分布在医学、公共卫生及社会科学领域。核心作者的研究内容也十分集中,重点关注高危地区及高危人群,试图找到可行的干预模式,有效预防AIDS发展。合作有效性分析表明,存在国际合作关系的文献拥有较高的被引量且发表在影响因子较高的期刊上。结论中国AIDS问题已经引起了国内外研究者的广泛关注,相关文献在未来一段时间仍会保持高速增长。相关学者关注的领域存在许多共同点,研究热点较为鲜明。此外,国际合作与机构合作有利于增加文献的影响力。
2010, 31(6):663-666. DOI: 6DOI:10.3724/SP.J.1008.2010.00663
摘要:目的 对第二军医大学近16年来科研论文产出情况进行计量分析,为科研决策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以1994-2009年科学引文索引扩展版(Science Citation Index Expanded,SCIE)收录的地址字段为第二军医大学的科技论文为数据依据,以科技信息研究所(Institute for Scientific Information,ISI)公布的2008年的影响因子(impact factor,IF)为标准,对第二军医大学1994-2009年发表的科研论文进行统计和分析。结果 共检出文献3 539篇,收录在926种期刊中;研究性论文(article)最多,占83%;IF小于5的论文占77%,IF大于10的占3.3%;被引用超过20次的共206篇;最活跃的学科为免疫学;合作发表论文最密切的机构为上海交通大学。结论 本研究从文献计量角度展现第二军医大学的科技论文产出与被引情况,为科研管理部门、科学研究人员提供了定量参考依据。
2010, 31(6):667-669. DOI: 10.3724/SP.J.1008.2010.0667
摘要:后纵韧带骨化(ossification of the posterior longitudinal ligament,OPLL)是临床常见脊柱疾患,好发于颈椎,主要表现为神经压迫症状,严重损伤患者健康。其发病机制尚不明确,与遗传因素、基因多态性、机械刺激、代谢异常等多种因素有关,可能是多基因、多因素导致的疾病。该病具有鲜明的遗传特性,与多个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位点的改变相关。因此,本文就其发病相关基因(COL11A2、BMP-2、TGF-β1、TGF-β3、NPPS、COL6A1、Runx2)的多态性研究进展作一综述,为后续研究奠定基础。
2010, 31(6):670-673. DOI: 10.3724/SP.J.1008.2010.0670
摘要:大量基础研究表明,哺乳动物中枢神经系统(CNS)损伤后神经再生受限的主要原因是轴突生长抑制因子的存在。研究者试图通过不同的方法来中和或破坏髓鞘,清除髓鞘相关抑制分子,从而达到促进脊髓损伤后轴突再生和神经功能恢复的目的。目前,与Nogo蛋白相关的药物和基因治疗已成为CNS损伤后促进轴突再生新的有效手段,现对其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2010, 31(6):674-677. DOI: 10.3724/SP.J.1008.2010.0674
摘要:良恶性腹水的鉴别诊断在临床上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尤其是恶性腹水的早期诊断相对更困难。临床上常规应用细胞学检查寻找癌细胞而确诊,但漏诊率较高,且阴性结果并不能排除肿瘤可能。越来越多新的检查方法和指标在临床工作中得到应用,取得初步成效,为良恶性腹水的鉴别诊断提供了依据。本文就良恶性腹水鉴别诊断的实验室检查指标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2010, 31(6):678-678. DOI: 10.3724/SP.J.1008.2010.0678
摘要:目的观察神经干细胞(NSCs)移植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脑组织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和炎症因子(IL-1β、TNF-α)表达的影响,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大鼠随机分为脑组织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组(MCAO组)和神经干细胞移植组(MCAO+NSCs组),每组16只,干细胞移植后进行神经功能损害评分(NSS),采用蛋白质免疫印迹法和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脑组织GFAP表达,蛋白质免疫印迹法检测脑组织IL-1β、TNF-α的表达。结果移植后2周、4周神经功能评分显示MCAO+NSCs组显著优于MCAO组(P<0.05);MCAO+NSCs组Nestin、Brdu阳性细胞数多于MCAO组(P<0.05),GFAP阳性细胞数显著少于MCAO组(P<0.05);MCAO+NSCs组IL-1β、TNF-α表达水平显著低于MCAO组(P<0.05)。结论NSCs移植可能通过抑制脑组织星形胶质细胞的激活、降低脑内炎症反应对大鼠缺血再灌注损伤脑组织发挥保护作用。
2010, 31(6):682-684. DOI: 10.3724/SP.J.1008.2010.0682
摘要:目的观察己酮可可碱(PTX)对体外培养的人卵巢癌细胞增殖及其AnnexinⅡ、NF-κB p65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不同浓度PTX作用于人卵巢癌细胞HO-8910PM,采用四甲基偶氮唑蓝(MTT)比色法检测其对HO-8910PM增殖的影响; 采用免疫细胞化学方法检测PTX作用前后HO-8910PM细胞AnnexinⅡ、NF-κB p65蛋白表达的变化。结果MTT结果显示: 不同浓度PTX(0.25 ~2.0 mg/ml)作用于HO-8910PM细胞12、24、48、72 h,均可不同程度抑制细胞增殖,同一时间段各浓度PTX作用组与空白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浓度PTX作用组组内两两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TX同一浓度组各时间点两两相比细胞增殖抑制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免疫细胞化学显示: 以不同浓度的PTX(0.5~2.0 mg/ml)作用HO-8910PM细胞24、48、72 h后,AnnexinⅡ蛋白较空白对照组有所降低; 同一时间段内AnnexinⅡ蛋白表达呈浓度依赖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一剂量组AnnexinⅡ蛋白表达呈时间依赖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浓度PTX(0.5~2.0 mg/ml)作用于HO-8910PM细胞24、48、72 h后,NF-κB p65蛋白的表达均有所降低,也呈时间和浓度依赖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TX可能通过抑制HO-8910PM卵巢癌细胞AnnexinⅡ、NF-κB p65蛋白表达而抑制其增殖。
2010, 31(6):688-688. DOI: 10.3724/SP.J.1008.2010.0688
摘要:目的探讨腹腔镜保留肾单位手术(LNSS)治疗T1期肾癌的手术特点和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48例行腹腔镜保留肾单位手术治疗T1期肾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32例,女性16例,年龄43~61岁,平均(54±1.8)岁;对侧肾脏正常39例,对侧肾脏存在疾患9例;肿瘤直径1.5~4.0 cm,平均(2.3±0.6) cm;28例行后腹腔镜保留肾单位手术,20例行经腹腔途径腹腔镜保留肾单位手术。术后每3个月行腹部CT、肾脏ECT、超声及尿常规、肾功能检查。结果48例手术均顺利完成,无中转开放。手术时间65~140 min,平均(110±15) min;热缺血时间16~40 min,平均(25±4) min;出血量50~500 ml,平均(150±22) ml;术后留置引流管3~7 d,平均(5±0.6) d;术后住院8~12 d,平均(10±0.8) d。术后病理报告:肾透明细胞癌39例,乳头状肾细胞癌6例,肾嫌色细胞癌3例。术后无尿漏、继发性出血等并发症。随访10~25个月,平均(16.8±3.5)个月,5例术后1个月双肾总肾小球滤过率(GFR)出现轻度下降,术后3个月恢复正常,48例均无肿瘤局部复发或远处转移。结论腹腔镜保留肾单位手术治疗T1期肾癌安全、有效,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2010, 31(6):691-693. DOI: 10.3724/SP.J.1008.2010.0691
摘要:目的应用在线联机分析处理(online analytical process, OLAP)探讨腰椎后路减压植骨内固定术治疗腰椎神经根损伤效果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07年1月至2008年6月第二军医大学长征医院61例行腰椎后路减压植骨内固定术的腰椎神经根损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汇总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基本的住院号、性别、职业、年龄、病史、症状持续时间等,建立数据仓库,在此平台上应用OLAP技术进行数据的多维分析处理,验证手术治疗效果的影响因素。结果经过分析处理发现在各项相关因素的综合作用中,神经根受压迫时间较为重要,直接影响术后治疗效果,符合临床实际。结论OLAP技术能有效处理大宗腰椎神经根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有利于指导临床实践。
裘毅敏 , 李士通 , 江继宏 , 汪正平 , 周雅春 , 杨立群 , 俞卫锋
2010, 31(6):694-695. DOI: 10.3724/SP.J.1008.2010.0694
摘要:目的 探讨腹腔注射东莨菪碱建立大鼠谵妄模型的可行性及有效性。方法 将大鼠随机分为生理盐水对照组及东莨菪碱组,采用旷场实验观察腹腔注射药物前及注射后1 h内SD大鼠情绪及行为学变化。结果 与对照组及用药前相比,用药后东莨菪碱组大鼠周边格跑格数、垂直运动次数均显著提高(P<0.05);旷场实验箱中央格停留时间延长,跨格数增加(P<0.05),其中以5~10 min的变化最明显;修饰次数及修饰时间减少(P<0.05)。结论 腹腔注射东莨菪碱可建立稳定的大鼠谵妄模型。
2010, 31(6):696-696. DOI: 10.3724/SP.J.1008.2010.0696
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