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姗姗 , 徐添颖 , 柯森方 , 徐学文 , 管云枫 , , 缪朝玉
2010, 31(8):813-817. DOI: 10.3724/SP.J.1008.2010.0813
摘要:目的研究尼古丁对大鼠胰岛素敏感性的影响及其与过氧化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PPAR-γ)的关系。方法将10~11周龄的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生理盐水组和尼古丁组,两组又各分为3个亚组(1周、3周及6周组),分别给生理盐水(生理盐水组)或3 mg·kg-1·d-1尼古丁(尼古丁组)1周、3周、6周。各组均为皮下注射给药,每天1次。每周记录大鼠体质量变化。给药3周、6周后进行胰岛素耐量试验;给药1周、3周和6周后检测血清生化指标;给药6周后对各部位脂肪称量,并通过蛋白质印迹方法检测PPAR-γ蛋白在内脏脂肪和皮下脂肪的表达情况。结果尼古丁给药后大鼠体质量增幅减缓;胰岛素耐量试验显示给药3周、6周后胰岛素敏感性增强(P<0.05);3周后血清三酰甘油明显下降(P<0.01);6周后血清胰岛素敏感性相关指数明显增加(P<0.05);给药6周后皮下脂肪、内脏脂肪的绝对质量和相对质量均下降(P<0.01),且内脏脂肪下降幅度大于皮下脂肪,而内脏脂肪和皮下脂肪PPAR-γ蛋白表达不改变。结论尼古丁可增强大鼠胰岛素敏感性,该作用部分与尼古丁减少脂肪组织,尤其是内脏脂肪组织量及减少血清三酰甘油水平有关,而与脂肪组织中PPAR-γ表达无关。
2010, 31(8):818-821. DOI: 10.3724/SP.J.1008.2010.0818
摘要:目的探讨microRNA分子miR-203对食管鳞癌Eca109细胞增殖及侵袭能力的影响。方法根据人源miR-203序列,设计并合成其双链模拟物。通过脂质体转染将miR-203模拟物分子导入食管鳞癌Eca109细胞中,转染无关microRNA模拟物作为对照。测定2组细胞的细胞倍增时间、细胞凋亡率以及侵袭细胞率,观察miR-203对Eca109细胞增殖及侵袭能力的影响。结果Eca109细胞转染miR-203后其细胞倍增时间为(26.1±0.5) h,较对照组(24.2±0.6) h明显延长(P<0.01);其凋亡细胞比例较对照组增加\[(4.5±0.4)% vs (3.7±0.4)%,P<0.05\];Transwell小室侵袭实验显示转染miR-203模拟物后,该组的侵袭细胞率明显低于对照组\[(39.2±5.8)% vs (49.5±6.8)%,P<0.05\]。结论miR-203能抑制Eca109细胞的增殖和侵袭能力,提示miR-203可能是食管鳞癌生物治疗的潜在靶点。
曹廷虎,常文军,胡锦新,朱军 , , 曹广文
2010, 31(8):822-825. DOI: 10.3724/SP.J.1008.2010.0822
摘要:目的预测肿瘤相关蛋白EIF4G1亚型的B细胞表位。方法下载EIF4G1蛋白各种亚型的氨基酸序列,以单参数(亲水性、可及性、柔韧性、抗原性)预测为基础,结合ABCpred和二级结构预测筛选等方法综合筛选EIF4G1蛋白质亚型特异性的B细胞表位。结果目前已知EIF4G1蛋白的亚型有5种,亚型间的氨基酸变化局限在一个由300个氨基酸形成的序列区域,亚型特异性的B细胞表位可能位于该区域的14~19、21~27、52~61、106~112、113~139、183~189、201~216和217~224位氨基酸残基区域内或附近。结论EIF4G1蛋白质亚型间存在特异性B细胞表位,这些表位对应用合成肽抗原检测蛋白质亚型和进行肿瘤患者的早期诊断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韩 燕 , 张 欢 , 宁启兰 , 钟 波 , 孙青竹 , 温玉荣 , 高成阁 , , 马 捷
2010, 31(8):826-829. DOI: 10.3724/SP.J.1008.2010.0826
摘要:目的 研究在中国汉族女性中NMDA受体途径重要基因G72与精神分裂症的关系。方法 在545名中国汉族女性(精神分裂症患者260例,正常对照285例)中对位于G72基因的3个单核苷酸多态性位点(rs3916965、rs3916967和rs2391191)进行基因分型和连锁不平衡分析。结果 遗传标记rs3916967的等位基因G(P=0.038 6)和rs2391191的等位基因A(P=0.009 6)均与精神分裂症相关。此外,由3个单核苷酸多态性位点构建的单倍型分析表明,单倍型GAG在病例-对照组中表现出统计学差异(P=0.002 4)。结论 在中国汉族女性中,G72基因是精神分裂症的一个重要易感基因,在后续的研究中有必要对本结果进行进一步的验证。
朱 霖 , 刘 萍 , 徐 彬 , 鲍远程 , 傅咏南 , 余元勋 , 李建平
2010, 31(8):830-833. DOI: 10.3724/SP.J.1008.2010.0830
摘要:目的 对Wilson病(WD)患者ATP7B基因外显子进行PCR扩增测序,研究其突变的特点。方法 对41例患者(WD组)、10例健康者(对照组)以及1个WD家系(先证者女儿及其父母3人)提取基因组DNA,PCR扩增外显子相关片段,并对扩增产物进行直接测序。结果 健康对照组未见异常,WD组发现11例患者存在外显子8点突变,其中6例患者呈Arg778Leu的复合杂合突变;4例患者存在外显子12点突变,其中2例存在Arg952Lys突变。在Wilson病家系中,先证者女儿携带2种杂合性突变,分别是父源的外显子8中Arg778Leu杂合性突变和母源的外显子13中Pro992Leu杂合性突变,其父母均为表型正常的杂合子携带者。结论 中国人WD患者中ATP7B基因外显子8、12为突变的热点区,但也存在其他外显子的突变,如外显子13。
赵 攀 , , 李晓东 , 李 乐 , 钟彦伟 , 徐东平 ,
2010, 31(8):834-837. DOI: 10.3724/SP.J.1008.2010.0834
摘要:目的 了解乙型肝炎病毒(HBV)逆转录酶区N236T单独突变患者与逆转录酶区N236T+A181T联合突变患者核苷(酸)类药物应用情况和病毒学特点的异同。方法 对发生HBV逆转录酶区N236T单独突变与逆转录酶区N236T+A181T联合突变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血清HBsAg、HBV DNA和丙氨酸转氨酶(ALT)水平进行检测和HBV基因分型,并对所有患者的核苷(酸)类药物治疗史进行回顾性调查。结果 逆转录酶区N236T单独突变组与逆转录酶区N236T+A181T联合突变组相比较,两者血清HBsAg水平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975 5),但后者血清HBV DNA(P=0.001 4)和ALT(P=0.003 2)水平高于前者。此外,C型较B型容易发生rtN236T+rtA181T联合突变(40% vs 20.45%,P=0.023 5),由拉米夫定换用阿德福韦的治疗方式容易引起病毒突变。结论 HBV逆转录酶区N236T单独突变患者与逆转录酶区N236T+A181T联合突变患者在引起突变的核苷(酸)类药物的使用情况上存在一致性(拉米夫定换用阿德福韦),但基因型构成和血清病毒学指标存在明显差异。
2010, 31(8):837-837. DOI: 10.3724/SP.J.1008.2010.0837
摘要:
2010, 31(8):838-841. DOI: 10.3724/SP.J.1008.2010.0838
摘要:目的 探讨宫颈脱落细胞中人类染色体端粒酶mRNA基因(hTERC)扩增与宫颈病变程度及不同亚型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的关系。方法 宫颈上皮内瘤样变(CIN)患者34例,其中CINⅠ 8例,CINⅡ 9例,CIN Ⅲ(包括宫颈原位鳞癌)17例;浸润型宫颈鳞癌(ISCC) 36例;慢性宫颈炎患者20例。对上述患者液基薄层细胞学检测(TCT)剩余样本应用荧光原位杂交技术(FISH)检测hTERC基因,快速导流杂交基因芯片技术检测HPV感染亚型,分析hTERC扩增与宫颈病变程度、HPV感染的关系。结果 慢性宫颈炎、CINⅠ、CINⅡ、CINⅢ、ISCC中hTERC扩增率分别为0.00%(0/20)、50.00%(4/8)、77.78%(7/9)、82.35%(14/17)和9722%(35/36),随着宫颈病变程度的增加,hTERC扩增率增高,组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慢性宫颈炎、CINⅠ、CINⅡ、CINⅢ、ISCC中HPV感染率分别为10.00%(2/20)、37.50%(3/8)、66.67%(6/9)、88.24%(15/17)、9167%(33/36);HPV16型阳性、其他高危型阳性、阴性/低危型阳性组中hTERC扩增率分别为90.38%(47/52)、66.67%(4/6)、28.13%(9/32),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 结论 hTERC扩增与宫颈病变的进展和HPV感染密切相关;HPV16型感染可能是导致高级别宫颈病变的主要原因,HPV58、33、52型在CIN及ISCC病变中也有一定优势作用。
2010, 31(8):842-845. DOI: 10.3724/SP.J.1008.2010.0842
摘要:目的 检测DLEC1 (deleted in lung and esophageal cancer 1) 基因在结直肠癌 (colorectal cancer, CRC) 患者组织和血清中的甲基化状态,分析其临床意义。方法 留取71例CRC患者癌组织、相应正常组织及术前血清标本,20例肠道良性病变及20例健康志愿者血清标本,甲基化特异性聚合酶链反应(MSP)检测DLEC1基因启动子区域甲基化情况。结果 71例CRC组织中,DLEC1基因启动子甲基化比例为45.1%(32/71),而正常组织为7.1%(4/5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DLEC1基因启动子甲基化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及CEA、CA19-9水平之间无相关性。相应CRC血清DNA中DLEC1甲基化比例为39.4%(28/71),而对照组为2.5%(1/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且血清DNA甲基化状况与组织中具有良好的一致性。结论 DLEC1基因启动子甲基化在CRC患者中有着较高的检出率,可望成为CRC辅助诊断的新型分子标记。
李 津 , 邓静静 , 满晓华 , 蒋 慧 , 陈 颖 , 徐晶晶 , , 郑建明
2010, 31(8):846-849. DOI: 10.3724/SP.J.1008.2010.0846
摘要:目的 观察胰腺导管腺癌(pancreatic ductal adenocarcinoma, PDA)组织中PUMA、P53、Bax和Bcl-2蛋白的表达,探讨PUMA在PDA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其与P53、Bax和Bcl-2蛋白表达的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EnVision方法检测65例PDA组织及配对癌旁组织中PUMA、P53、Bax和Bcl-2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 PDA中PUMA蛋白阳性表达率为30.8%(20/65),明显低于相应癌旁组织49.2%(32/6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肿瘤大小及有、无淋巴结转移患者肿瘤组织PUMA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不同年龄、性别、肿瘤部位、分化程度、肿瘤分期和有无神经浸润患者PUMA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肿瘤组织PUMA蛋白表达与P53、Bcl-2蛋白表达均负相关(P=0.019,P=0.015),而与Bax蛋白表达无相关性。结论 PDA组织中PUMA蛋白表达下调与肿瘤大小、淋巴结转移有关,PUMA可能参与了PDA的发生、发展,其蛋白表达水平的检测可能有利于PDA预后判定。
2010, 31(8):850-852. DOI: 10.3724/SP.J.1008.2010.0850
摘要:目的 探讨salusin-α水平与冠心病冠脉病变稳定性、严重程度及冠心病危险因素的关系。方法 选择住院的122例经冠状动脉造影确诊的冠心病患者作为病例组,病例组再分别根据临床类型、冠脉病变支数、Gensini积分分为若干个亚组;门诊健康受试者60例作为对照组。所有受试者均测定外周血salusin-α水平及一般生化指标,收集一般临床资料。结果 冠心病患者外周血salusin-α水平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0.50±0.18) ng/ml vs (0.69±0.23) ng/ml,P<0.01\]。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salusin-α水平明显低于稳定性心绞痛患者\[(0.46±0.17) ng/ml vs (0.56±0.19) ng/ml,P<0.01\];Salusin-α水平在Gensini积分0~20组、20~40组和≥40组3组间无统计学差异,在单支病变组、双支病变组、三支病变组间亦无统计学差异。结论 冠心病患者salusin-α水平可能与冠脉病变的稳定性相关,但不能反映冠脉粥样硬化病变的严重程度。
2010, 31(8):853-856. DOI: 10.3724/SP.J.1008.2010.0853
摘要:分析乳腺癌保乳术中不同距离切缘状态与雌激素受体(estrogen receptor,ER)、孕激素受体(progestogen receptor,PR)及HER-2表达的相关性,探讨不同近似分子亚型乳腺癌保乳术合适的阴性切缘距离。方法 入组80例接受保乳术的乳腺癌患者,术中切除肿瘤及肿瘤周围2 cm正常组织,冰冻切片报告切缘阳性者,改行改良根治术。对肿瘤6个方位进行标记,在每个方位上距肿瘤5、10、15、20 mm处取组织进行病理学检测。根据肿瘤组织免疫组化ER、PR、HER-2表达情况将乳腺癌划分为4个近似分子亚型,对不同类型患者阴性切缘距离进行统计学分析,筛选不同分析亚型下合适的手术切缘。结果 80例患者距癌旁5、10、15、20 mm处切缘阴性率为51.25%、81.25%、97.50%、98.75%,15 mm、20 mm处切缘阴性率明显高于5 mm、10 mm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Luminal A型乳腺癌患者10 mm处切缘阴性率达97.4%,与5 mm处阴性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15 mm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三阴型患者15 mm处切缘阴性率达100%,与10 mm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Luminal B型及HER-2阳性型各距离切缘阴性率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不同近似分子亚型乳腺癌保乳术的阴性手术切缘距离存在差异:Luminal A型患者合适的手术切缘可能为10 mm;三阴型乳腺癌患者可能为15 mm;而Luminal B型和HER-2阳性型患者可能为20 mm,必要时甚至需要进一步扩大。
冯飞灵 , 刘 辰 , 谭蔚锋 , 邱应和 , 易 滨 , , 姜小清
2010, 31(8):857-860. DOI: 10.3724/SP.J.1008.2010.0857
摘要:目的 探讨胆囊癌侵犯胆管导致阻塞性黄疸患者采用手术治疗的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04年1月至2008年12月48例胆囊癌侵犯胆管导致阻塞性黄疸患者的临床资料并进行随访。结果 48例患者分为手术治疗36例,非手术治疗12例,生存时间分别为(17.39±3.98)、(3.75±0.51)个月,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手术治疗患者中接受R0切除15例,R1切除7例,R2切除14例,R0、R1、R2切除的生存时间分别为(30.93±7.42)、(13.57±6.70)、(5.00±0.67)个月,三者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胆囊癌伴阻塞性黄疸患者预后较差,但外科手术治疗能部分改善单纯因胆囊侵犯胆管导致阻塞性黄疸患者的预后,对此类患者应当尽量行根治切除术,必要时还需行扩大根治术。
2010, 31(8):861-863. DOI: 10.3724/SP.J.1008.2010.0861
摘要:目的 分析以喉癌为首发癌的多原发癌的发病部位、治疗效果及生存状况,探讨喉癌多原发癌临床诊治要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42例以喉癌为首发癌的多原发癌的临床资料,探讨临床疗效影响因素,总结各自临床诊治特点。结果 42例患者中,多原发癌发生在头颈部位的有22例(52.4%)、发生在非头颈部位的有20例(47.6%)。喉癌多原发癌3、5年生存率分别为47.6%(20/42)、26.2%(11/42)。经过积极治疗的多原发癌的3、5年生存率为56.3%(18/32)、34.4%(11/32),明显高于未予治疗的患者\[20.0%(2/10)、0(0/10),P<0.01\]。头颈部和非头颈部多原发癌患者的3、5年生存率无统计学差异。放疗患者头颈部多原发癌的发病率为77.3%,明显高于非放疗患者(45.0%,P<0.01)。喉癌的治疗方式与多原发癌预后无明显相关。结论 喉癌多原发癌以肺癌及鼻咽癌最为常见;放疗患者易发生头颈部多原发癌,积极对第二原发癌进行治疗有利于患者预后。
董环文 , 张月莉 , 刘珏莹 , 权振华 , 李铁军 , 李 科 , , 刘超美
2010, 31(8):864-869. DOI: 10.3724/SP.J.1008.2010.0864
摘要:目的 在苯并吡喃酮和其3位取代苯基、酯基和羟甲基之间插入双键或三键结构,或将异黄酮类化合物的3’-或4’-氨基与去甲斑蝥素形成酰胺结构,以发现抗肿瘤活性更强的异黄酮类化合物。 方法 以丹皮酚和甲酸乙酯为原料,经多步反应制得关键中间体3-碘-7-甲氧基苯并吡喃酮(5),再经Heck coupling反应和Sonogashira coupling反应分别制得3位有双键和三键取代基的目标化合物;经Suzuki coupling反应制得3’-或4’-氨基化合物,并与去甲斑蝥素反应制得酰胺目标化合物;通过1HNMR、MS和IR方法确定目标化合物的结构。选择人结肠癌细胞株HCT116和人肝癌细胞株SMMC 7721为实验瘤株,以姜黄素和大豆异黄酮为阳性对照测定体外抗肿瘤活性。 结果 设计合成的17个目标化合物均有一定的体外抗肿瘤活性,其中化合物7b和7e的活性较好,与对照品姜黄素的IC50值相当, 明显优于对照品大豆异黄酮的IC50值。 结论 在苯并吡喃酮和其3位取代苯基、酯基和羟甲基之间插入双键或三键不会降低目标化合物的抗肿瘤活性,可能会提高其抗肿瘤活性;但将异黄酮类化合物的3’-或4’-氨基与去甲斑蝥素形成酰胺似乎对提高其抗肿瘤活性没有多大帮助。
梁杨静 , 桑 柏 , 申旭霁 , 兰 薇 , 王世祥 , , 郑晓晖
2010, 31(8):870-873. DOI: 10.3724/SP.J.1008.2010.0870
摘要:目的 建立大鼠体内的没食子酸和原儿茶酸的反相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方法,研究檀香对广枣中没食子酸、原儿茶酸在大鼠体内药代动力学的影响。方法 给SD大鼠灌服广枣水提液和广枣-檀香水提液,采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大鼠给药后不同时间血浆中原儿茶酸和没食子酸的浓度,DAS2.0药动学软件拟合房室模型,计算药动学参数。结果 广枣水提液组没食子酸的主要药动学参数Cmax为 (0.112±0.008) mg·L-1,CL/F (0.132±0.016) L·min-1·kg-1;Tmax (45.0±0) min,t1/2β (69.3±0) min;原儿茶酸的主要药动学参数Cmax为 (0.550±0.028) mg·L-1, Tmax (52.0±0) min,CL/F (0.078±0.011) L·min-1·kg-1,t1/2β (60.7±1.1) min。广枣-檀香水提液组没食子酸的主要药动学参数Cmax为 (0.187±0.010) mg·L-1,CL/F (0.094±0.017) L·min-1·kg-1,Tmax (30.0±0) min,t1/2β (69.3±3.3) min;原儿茶酸的主要药动学参数Cmax为(1.080±0.066) mg·L-1,Tmax (45.0±0) min,T1/2β (69.3±0.2) min,CL/F (0.011±0.001) L·min-1·kg-1。 结论 广枣-檀香水提液组没食子酸和原儿茶酸的达峰时间提前,清除率降低,半衰期延长,提示檀香可促进广枣中酚酸类物质吸收,延缓其消除。
刘青锋 , 鲁莹 , 周闺臣 , 宣吉明 , 谢绍波 , , 钟延强
2010, 31(8):874-877. DOI: 10.3724/SP.J.1008.2010.0374
摘要:目的考察注射型植入剂体外释放方法的可行性。方法建立模型药物诺氟沙星的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测定方法,以直接注射法、单向圆筒法、透析袋法及自制圆筒法考察注射型植入剂的体外释药特性,并与大鼠皮下注射的释放结果作比较。结果注射型植入剂体内释药速率明显快于体外,体内持续释药阶段(1~20 d)接近零级释药(r=0.993 5),而体外持续释药阶段以15 d为界分为缓慢释药、快速释药两个阶段。4种体外释放方法中,自制圆筒法的突释阶段较为接近体内释药。结论注射型植入剂的4种体外释放方法均有一定的缺陷,不能完全模拟药物在体内的释放情况,注射型植入剂的体外释放方法有待于进一步探索。
2010, 31(8):878-882. DOI: 10.3724/SP.J.1008.2010.0878
摘要:目的 探讨干、湿化学法两种生化分析系统检测结果的比对和修正方法, 使不同分析系统检测结果具有可比性。 方法 比对方法学参照EP9-A2文件, 并对数据进行偏倚分析, 计算修正参数, 重新设置实验检测系统后再做简单比对, 验证修正方案的可行性。 结果 10个比对项目中, 4个项目的结果比对偏倚超出规定误差范围, 以回归分析所获得的修正参数对干化学检测数据进行调整后, 新获得数据与对比仪器原始数据结果再次比对, 偏差落在规定误差范围内;以此修正系数进行仪器设定后进行简单比对, 结果可接受。 结论 不同原理检测系统参照本方案进行修正后, 仪器间的检测结果获得了可比性, 有利于临床工作中同一项目急诊(多为干化学法)与非急诊(多为湿化学法)检测结果之间变化的直接观察和分析。
2010, 31(8):883-886. DOI: 10.3724/SP.J.1008.2010.0883
摘要:目的 观察鞘内注射p38 MAPK抑制剂SB203580对坐骨神经压缩性损伤(CCI)神经病理性疼痛大鼠的镇痛效果及脊髓背角p38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p38 MAPK)、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的表达,探讨大鼠神经病理性疼痛可能的发生机制。 方法 30只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3组(n=10):假手术组、对照组(CCI组)、SB203580组(CCI术前30 min及术后第1~3天鞘内注射SB203580,剂量为0.1 ml/kg)。于CCI术前2 h以及术后第4~14天测定大鼠右足机械痛阈值;术后第14天取损伤侧腰段脊髓,采用免疫组化方法观察脊髓背角p38 MAPK及BDNF的表达。结果 与术前相比,假手术组术后机械痛阈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对照组、SB203580组在CCI术后机械痛阈值明显降低(P<0.05);与假手术组相比,CCI术后,对照组、SB203580组机械痛阈值明显降低(P<0.05);与对照组相比,CCI术后第4~14天SB203580组机械痛阈值明显升高(P<0.05)。与假手术组相比,对照组、SB203580组脊髓背角p38 MAPK表达及BDNF释放明显增加(P<0.05);与对照组相比,SB203580组损伤侧脊髓背角p38 MAPK表达及BDNF释放明显降低(P<0.05)。结论 鞘内注射p38 MAPK抑制剂可能通过降低损伤侧脊髓背角p38 MAPK表达,抑制BDNF释放,从而缓解CCI大鼠慢性神经病理性疼痛。
2010, 31(8):887-891. DOI: 10.3724/SP.J.1008.2010.0887
摘要:TRP 离子通道超家族可分为7个亚族,其功能受多方面因素的调节。最近的研究证明磷脂酰肌醇-4,5-二磷酸(PIP2)对多个家族的TRP通道功能均有调节作用,而且调节的结果既可以是激活也可以是抑制,作用比较复杂,涉及的机制和因素较多。本文综述了PIP2对几种不同家族TRP通道的调节作用及其病理生理学意义。
2010, 31(8):892-895. DOI: 10.3724/SP.J.1008.2010.0892
摘要: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C virus,HCV)的细胞入侵过程由多因素介导,包括多种受体及触发病毒内吞入胞的细胞因素。新发现的受体分子occludin已被证明与SR-B1、CD81、claudin同介导HCV细胞入侵,occludin和claudin同为组成细胞间紧密连接的整合蛋白,引起了研究者们对紧密连接及细胞极性对HCV入侵影响的广泛关注。对细胞极性及紧密连接的研究,有助于发现新的HCV治疗药物的作用靶点,从而干预其细胞入侵及细胞间蔓延。本文从肝细胞极性特点、紧密连接及主要整合蛋白claudin和occludin、极性细胞模型及与HCV入侵的关系等几个方面综述了近来的最新进展。
2010, 31(8):896-899. DOI: 10.3724/SP.J.1008.2010.0896
摘要:近期的研究表明,微小RNA(microRNA,miRNA)作为重要的转录后基因调控元件,在许多脏器的慢性损伤的发生和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本文就近年来miRNA与慢性肝脏损伤的相关研究作一综述。
2010, 31(8):900-903. DOI: 10.3724/SP.J.1008.2010.0900
摘要:目的 以合成的多肽制备人信号调节蛋白α(SIRPα)的单克隆抗体(mAb),并初步应用于免疫学检测,评价其应用效果。方法 以合成多肽与载体KLH交联的偶联物为免疫原,免疫BALB/c小鼠,应用细胞融合技术建立能稳定分泌抗人SIRPα的杂交瘤细胞株。采用分泌的mAb进行流式细胞术、蛋白质印迹及免疫组化检测,观察检测结果;采用分泌的mAb刺激经豆蔻佛波醇乙酯(PMA)处理的THP-1细胞,抗体芯片检测分泌细胞因子水平的变化,ELISA法验证其中TNF-α、IL-6的水平变化。结果 成功获取可分泌抗人SIRPα的杂交瘤细胞,分泌的mAb应用于流式细胞术、蛋白质印迹及免疫组化检测,取得较好的效果;与阴性对照组和同型抗体对照组相比,制备的mAb能促进经PMA处理的THP-1细胞分泌TNF-α、IL-6等细胞因子(P<0.01)。结论 利用合成多肽成功制备了高特异性抗人SIRPα的单克隆抗体。
2010, 31(8):904-906. DOI: 10.3724/SP.J.1008.2010.0904
摘要: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rimary biliary cirrhosis,PBC)是一种原因不明的自身免疫性肝病, 多伴有血脂代谢异常, 以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增高为主要特点。大量的临床观察和前期实验研究发现PBC患者发生动脉粥样事件的危险性和病死率并未增加, 本文复习相关文献,就此现象的可能原因及潜在机制进行分析。
2010, 31(8):907-908. DOI: 10.3724/SP.J.1008.2010.0907
摘要:目的 探讨氯沙坦对高糖及间歇性高糖诱导大鼠肾小管导管上皮细胞株NRK-52E转分化的抑制作用。方法 实验分为空白组(0 mmol/L葡萄糖)、正常葡萄糖组(5 mmol/L葡萄糖)、高糖干预组(25 mmol/L葡萄糖)、间歇性高糖干预组(5 mmol/L葡萄糖/25 mmol/L葡萄糖交替)、氯沙坦干预组(10 μmol/L氯沙坦)、氯沙坦高糖干预组(10 μmol/L氯沙坦预处理后再高糖培养)、氯沙坦间歇性高糖干预组(10 μmol/L氯沙坦预处理后再间歇性高糖培养), 根据分组对NRK-52E细胞施加相应因素作用72 h后, 蛋白免疫印迹法检测转分化标志物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Ⅰ型胶原、金属蛋白酶2(MMP-2)、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以及甲状旁腺素相关肽(PTHrP)在细胞中的表达, CM2H2DCFDA试剂盒检测细胞ROS含量。结果 高糖干预及间歇性高糖干预组TGF-β1、Ⅰ型胶原、MMP-2、α-SMA和PTHrP表达上调, ROS含量明显上升, 间歇性高糖作用更显著。应用氯沙坦干预后可以部分下调高糖或间歇性高糖诱导的TGF-β1、Ⅰ型胶原、MMP-2、α-SMA以及PTHrP表达, 降低细胞ROS含量。结论 氯沙坦可抑制高糖及间歇性高糖诱导的NRK-52E细胞转分化作用。
2010, 31(8):909-911. DOI: 10.3724/SP.J.1008.2010.0909
摘要:目的 诱导和筛选胀果甘草胚性愈伤组织,以获得高产细胞株。 方法 以胀果甘草为材料,从外植体、激素等因素研究和分析愈伤组织诱导、胚性愈伤组织的发生过程,用半薄切片对胚性愈伤组织形态和结构作进一步分析。结果 适宜的外植体是下胚轴;筛选出胀果甘草细胞生长的适宜培养基。愈伤组织诱导培养基: 植物组织培养的基本培养基(MS)+6-苄基腺嘌呤(6-BA)2.0 mg/L+2,4-二氯苯氧乙酸(2,4-D)0.5 mg/L;胚性愈伤诱导培养基: MS+6-BA 0.5 mg/L+激动素(KT)0.5 mg/L+吲哚丁酸(IBA)0.1 mg/L;半薄切片结果,胚性愈伤组织的细胞为圆形或椭圆形,核大,质浓、染色深。结论 在适宜培养基中培养,胀果甘草胚性愈伤组织生长和发育良好,为进一步筛选甘草高产细胞株、甘草的大规模生产次生代谢产物、基因工程和人工制种奠定了基础。
郭宝文 , 杨 琳 , 夏庆安 , 张宝良 , 王瑞海 , 李琪佳
2010, 31(8):912-913. DOI: 10.3724/SP.J.1008.2010.0912
摘要:目的 探讨FLIP、FADD蛋白在结直肠癌中的表达及其与结直肠癌细胞凋亡、增殖的关系。 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FLIP、FADD和PCNA蛋白在60例结直肠癌及35例结肠腺瘤中的表达并经图像分析系统测量FLIP、FADD和PCNA蛋白的平均光密度(D)值。TUNEL法检测结直肠癌细胞凋亡并计算凋亡指数(AI),以PCNA阳性细胞所占细胞总数的百分比作为增殖指数(PI)。结果 FLIP、PCNA阳性物质在结直肠癌中表达高于结肠腺瘤(P<0.05),而FADD蛋白在结直肠癌中的表达低于结肠腺瘤(P<0.05);结直肠癌组细胞AI 低于腺瘤组(P<0.05),而PI高于腺瘤组。FLIP蛋白表达与细胞AI负相关(r=-0.856 0,P<0.05),与PI正相关(r=0.821 4,P<0.05);FADD蛋白表达与结直肠癌细胞AI正相关(r=0.900 3,P<0.05),与PI负相关(r=-0.841 1,P<0.05)。结论 FLIP蛋白可能对结直肠癌细胞有抑制凋亡、促进增殖作用,而FADD则相反;FLIP高表达和FADD低表达可能与结直肠癌的发生发展有关。
2010, 31(8):914-915. DOI: 10.3724/SP.J.1008.2010.0914
摘要:目的 观察Nd:YAG激光切断术治疗白内障超声乳化人工晶体植入术后前房内玻璃体纤维牵引条索的效果。方法 白内障超声乳化人工晶体植入术后伴有瞳孔变形、闪光感、眩光、视力下降、人工晶体偏位等的前房内玻璃体纤维条索牵引的患者31例(31眼),在表面麻醉下,用Nd:YAG激光将前房内切口与瞳孔后相连的玻璃体纤维牵引条索击断。结果 所有病例均成功切断玻璃体纤维条索,瞳孔恢复正圆形,症状得到改善,随访期间均未出现黄斑囊样水肿和视网膜裂孔及脱离。结论 Nd:YAG激光切断术是解除白内障术后前房内玻璃体纤维条索牵引、恢复正圆形瞳孔的非侵入式良好治疗手段。
薛 清 , 李白翎 , 王 崇 , 颜 涛 , 钟 铿 , 李 鑫 , , 张冠鑫
2010, 31(8):916-917. DOI: 10.3724/SP.J.1008.2010.0916
摘要:目的 探讨前列地尔注射液对成人体外循环术后急性肾损伤(AKI)早期患者肾功能的保护作用。方法 85例成人体外循环术后AKI早期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42例和研究组43例。对照组和研究组均予常规治疗,研究组在常规治疗的同时给予前列地尔注射液10 μg+生理盐水10 ml缓慢静注,1次/12 h,连用7 d。对照治疗期间(7 d),对照组2例、研究组3例患者因需透析治疗被剔除。观察治疗前后两组患者尿量(UV)、尿N-乙酰-β-D-氨基葡萄糖苷酶(NAG)、尿α1-微球蛋白(α1-MG)、尿β2-微球蛋白(β2-MG)、血清肌酐(Scr)、血尿素氮(BUN)的变化,并计算两组患者ICU停留时间、对照治疗结束后透析治疗率。研究组患者使用前列地尔注射液期间观察药物不良反应。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研究组治疗后UV明显增加(P<0.05),尿NAG、尿α1-MG、尿β2-MG、Scr、BUN降低(P<0.05)。研究组ICU停留时间少于对照组(P<0.05),但两组对照治疗结束后透析治疗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研究组患者使用前列地尔注射液期间无严重不良反应。结论 前列地尔注射液对成人体外循环术后AKI早期患者的肾功能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2010, 31(8):918-920. DOI: 10.3724/SP.J.1008.2010.0918
摘要:目的 观察奈福泮复合舒芬太尼静脉自控镇痛对混合痔患者手术后疼痛和围术期应激反应的影响。方法 60例ASAⅠ~Ⅱ级混合痔手术患者,男34例,女26例,年龄20~60岁,体质量52~66 kg,随机均分为3组:A组为间断肌内注射哌替啶组,B组为舒芬太尼组,C组为盐酸奈福泮复合舒芬太尼组。B组、C组使用一次性静脉镇痛泵48 h,观察术后2、4、6、8、12、24、48 h的视觉模拟评分(VAS评分)、镇痛药的使用剂量和PCA泵的按压次数及不良反应(恶心、呕吐、皮肤瘙痒、胸闷等)。分别测定麻醉前(基础值)、术后6 h、术后第1天清晨外周血清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皮质醇(COR)和C反应蛋白(CRP)含量。结果 3组患者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前血清ACTH、COR和CRP基础值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6 h及术后第1天清晨血清ACTH、COR和CRP含量均比术前基础值升高(P<0.01)。术后同时点A组患者血清ACTH、COR和CRP含量高于B、C组(P<0.05)。B组患者术后各时间段PCA按压次数均大于C组(P<0.05,P<0.01);A组术后各时间点VAS评分显著大于B组、C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结论 奈福泮复合舒芬太尼静脉镇痛可有效减少混合痔患者术后镇痛舒芬太尼用量及自控追加次数,且不良反应小于单用舒芬太尼组;也可降低手术创伤引起的应激激素生成,有利于减轻围术期应激反应,促进患者术后康复。
魏品康 , 施 俊 , 武 峰 , 杨玉兴 , , 修丽娟 , 林晖明 , 陆 烨 , 赵 颖 , 李勇进
2010, 31(8):921-922. DOI: 10.3724/SP.J.1008.2010.0921
摘要:目的 调查5·12地震后救援军人的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发生情况,观察中药白龙解郁颗粒对PTSD的干预作用。方法 对震后参与救援的9 672名军人进行调查,诊断为PTSD的救援军人307名用SCL-90量表进行评估,与中国军人常模进行各因子分比较;分为中药组(203名)及安慰剂组(82名),分别给予白龙解郁颗粒及安慰剂治疗,2周后再次用SCL-90量表评估,进行治疗前后比较。结果 救援军人的PTSD发生率为3.2%(307/9 672);PTSD阳性的救援军人其躯体化因子分高于中国军人常模,偏执因子分低于中国军人常模(P<0.05);白龙解郁颗粒治疗后躯体化因子分、抑郁因子分及偏执因子分较治疗前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安慰剂组治疗前后各因子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地震后救援军人的心理应激应予以重视;白龙解郁颗粒能改善PTSD引起的躯体障碍,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2010, 31(8):923-924. DOI: 10.3724/SP.J.1008.2010.0923
摘要:目的 观察乌药、大黄合用对重症胰腺炎患者胃肠功能恢复的治疗作用。方法 将我科于2009年1月至10月收治的45例重症胰腺炎患者随机分为3组(n=15):常规治疗组,在抑制胰酶分泌和抗感染等传统治疗的基础上给予50%硫酸镁50 ml胃管注入,2次/d;大黄组,在传统治疗的基础上给予大黄水煎液100 ml高位保留灌肠,2次/d;乌药+大黄组,在传统治疗的基础上给予乌药水煎液50 ml胃管注入,大黄水煎液100 ml保留灌肠,2次/d。观察3组患者腹胀改善情况(腹围)、腹压(膀胱测压)、APACHE-Ⅱ评分、中性粒细胞、C反应蛋白及第1、3、5、7、9天血清中二胺氧化酶(DAO)的含量。结果 3组治疗后腹围、腹压、APACHE-Ⅱ评分、中性粒细胞等指标均明显下降(P<0.05或P<0.01),以乌药+大黄组递减最明显,而C反应蛋白无明显变化。DAO含量在3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且每组随着时间的延长而递减。结论 乌药、大黄合用能促进重症胰腺炎患者胃肠功能恢复。
2010, 31(8):925-927. DOI: 10.3724/SP.J.1008.2010.0925
摘要:目的 修订适合我国护士的留职意愿问卷。方法 采用文献回顾法、翻译及回译、专家咨询法等,形成6条目的初始问卷;对104名护士实施测试后,检验问卷的信度和效度。结果 中文版护士留职意愿问卷由6个条目构成单维度问卷,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结论 修订的问卷为护理管理者了解护士留职意愿提供了适合的评价工具。
2010, 31(8):928-0. DOI: 10.3724/SP.J.1008.2010.0928
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