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0年第31卷第9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论著
    • 丙型肝炎病毒单链RNA免疫活性的研究

      2010, 31(9):929-932. DOI: 10.3724/SP.J.1008.2010.0929

      摘要 (2699) HTML (0) PDF 254.08 K (1825)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筛选丙型肝炎病毒(HCV)单链RNA(single strand RNA, ssRNA)序列中有效的免疫激活序列,并进一步确定与免疫激活序列特异结合的蛋白。方法 筛选并合成4条HCV ssRNA序列中的寡聚核苷酸序列(HCV-ORNs),通过ELISA法检测其诱导的细胞因子表达情况,确定有效免疫激活序列。然后通过改良型凝胶阻滞实验及质谱分析技术筛选与该序列特异结合的蛋白。结果 在4个HCV-ORNs中,ORNHCVtail可有效诱导细胞因子TNF-α、IFN-α升高(P<0.01)。与ORNHCVtail特异结合的蛋白条带经质谱鉴定共鉴定出83种蛋白,其中可能与HCV ssRNA激活免疫反应相关的蛋白包括:TLR3(Toll-like receptor 3),NLRC3(NLR family, CARD domain-containing 3),NLRC4(NLR family, CARD domain-containing 4,又称IPAF)。结论 成功筛选出HCV ssRNA序列中有效的免疫激活序列,并筛选出与其特异结合的蛋白,为HCV激活天然免疫反应的机制研究奠定了基础。

    • 饥饿诱导胶质瘤细胞自噬发生及Beclin-1表达的变化

      2010, 31(9):933-936. DOI: 10.3724/SP.J.1008.2010.0933

      摘要 (4703) HTML (0) PDF 270.56 K (3604)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饥饿诱导大鼠胶质瘤细胞C6自噬的发生及自噬相关蛋白Beclin-1的变化。方法 在培养大鼠胶质瘤细胞C6至对数生长期后,以无氨基酸培养液EBSS(Earle’s balanced salt)代替DMEM培养液培养细胞,培养1、3、6、12、18 h后收集细胞,采用蛋白质印迹分析和免疫荧光检测特异性标记自噬的微管相关蛋白1轻链3(microtubule-associated protein 1 light chain 3,LC-3)以及自噬相关蛋白Beclin-1,采用透射电镜观察自噬体。结果 饥饿处理1 h后胶质瘤细胞C6中LC-3表达开始增加,并随着饥饿时间延长而逐渐增加,12 h达到高峰后开始下降;免疫荧光下可见点状自噬体;透射电镜下观察到自噬体的形成。饥饿处理1 h后胶质瘤细胞C6中Beclin-1表达开始升高,3 h达到高峰后逐渐下降;免疫荧光下观察到Beclin-1表达增高。结论 饥饿可以诱导胶质瘤细胞C6发生自噬,Beclin-1与饥饿诱导的胶质瘤细胞C6的自噬相关,为进一步研究Beclin-1在胶质瘤细胞自噬中的作用机制打下基础。

    • 慢性哮喘肺组织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活性降低对气道平滑肌细胞表型转变的影响

      2010, 31(9):937-941. DOI: 10.3724/SP.J.1008.2010.0937

      摘要 (2390) HTML (0) PDF 313.50 K (1897)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慢性哮喘病理生理过程中肺组织组蛋白去乙酰化酶(HDAC)活性变化趋势及其对气道平滑肌细胞表型及生物学性状的影响。方法 构建慢性哮喘小鼠模型,检测肺组织HDAC活性。以HDAC抑制剂曲古霉素A(TSA)刺激体外培养的大鼠气管平滑肌及人原代支气管平滑肌细胞,采用蛋白质印迹、MTT、Transwell及三维凝胶收缩等方法检测抑制HDAC活性对气道平滑肌细胞表型转变的影响及其相应的细胞增殖、迁移、收缩能力的变化。结果 慢性哮喘组小鼠肺组织HDAC活性为(0.371±0.054) μmol/(L·μg),较正常对照组的(0.603±0.034) μmol/(L·μg)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TSA(0.5 μmol/L)作用后12~24 h,体外培养的大鼠气管平滑肌环及人支气管平滑肌细胞的α-sm-actin、SM22-α表达明显增加,作用后24 h及48 h支气管平滑肌细胞数目分别为(1.719±0.044)×104及(1.808±0.009)×104个,明显低于空白对照组的(1.911±0.048)×104及(2.537±0.01)×104个(P<0.05)。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PDGF)诱导的支气管平滑肌细胞迁移数也在TSA作用后显著降低(88±7.632 vs 52±7.5,P<0.05)。此外,TSA作用24 h后的三维凝胶收缩率\[(9.885±7.084)%\]较空白对照组\[(44.844±3.808)%\]及PDGF组\[(41.315±7.943)%\]明显降低(P<0.05)。结论 慢性哮喘小鼠肺部HDAC的活性下降,可能与气道平滑肌细胞向“收缩型”转变有关,但HDAC活性下降并不增加细胞的收缩能力。

    • 含氢保存液降低大鼠供心保存过程中氧化应激和炎性损伤

      2010, 31(9):942-945. DOI: 10.3724/SP.J.1008.2010.00

      摘要 (3100) HTML (0) PDF 243.02 K (1653)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观察含氢保存液对大鼠供心保存过程中氧化应激和炎性损伤的影响。方法 32只SD大鼠随机分4组(n=8):对照组(保存液为HTK液),H1组(保存液为含氢浓度约0.2 mmol/L的HTK液),H2组(保存液为含氢浓度约0.4 mmol/L的HTK液),H3组(保存液为含氢浓度约0.8 mmol/L的HTK液)。采用Langendorff离体大鼠心脏灌注法,心脏分别在各组保存液中冷存(4℃) 6 h,复灌后硫代巴比妥酸法检测心肌组织中MDA含量,黄嘌呤氧化酶法检测心肌组织中SOD活力,ELISA法检测心肌组织中8-羟基脱氧鸟苷、TNF-α、IL-6含量。结果 供心冷保存(4℃) 6 h后,H1、H2、 H3组MDA含量低于对照组(P<0.01,P<0.05)。H2、H3组SOD活力高于对照组(P<0.01,P<0.05);对照组8-羟基脱氧鸟苷水平高于H1、H2、H3组(P<0.01),对照组TNF-α、IL-6含量也高于H1、H2、H3组(P<0.01,P<0.05)。结论 含氢保存液能降低供心保存过程中的心肌氧化损伤,减少炎性细胞因子的产生。

    • 选择性雌激素受体调节剂对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脑脊髓炎小鼠的抗炎机制研究

      2010, 31(9):946-951. DOI: 10.3724/SP.J.1008.2010.00

      摘要 (2959) HTML (0) PDF 373.93 K (2063)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选择性雌激素受体调节剂(SERM)减轻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脑脊髓炎(EAE)炎症反应的可能机制。方法 用MOG35-55多肽诱发60只EAE小鼠模型,做去卵巢术。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n=30),治疗组予SERM(雷洛昔芬)治疗。比较2组EAE小鼠的临床症状评分。取脑和脊髓组织,行H-E染色、luxol fast blue(LFB)-H-E染色观察病理学改变;实时荧光定量PCR及ELISA法检测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干扰素γ(IFN-γ)、白细胞介素4(IL-4)水平;蛋白质印迹分析检测髓鞘碱性蛋白(MBP)表达量,分析脱髓鞘情况。结果 治疗组EAE小鼠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临床症状减轻(P<0.01)、发病率降低(P<0.05);H-E染色显示治疗组炎细胞浸润减少(P<0.05);LFB-H-E染色结果和MBP表达量显示治疗组脱髓鞘减轻(P<0.05);实时荧光定量PCR及ELISA结果示治疗组脑和脊髓组织中MMP-9、TNF-α、IFN-γ表达降低而IL-4增加(P<0.05,P<0.01)。结论 SERM可能通过降低MMP-9、TNF-α、IFN-γ表达,增加IL-4表达,从而减轻EAE小鼠炎症反应。

    • 白藜芦醇对体外高糖刺激下小鼠脑微血管内皮细胞解偶联蛋白基因表达的影响

      2010, 31(9):952-954. DOI: 10.3724/SP.J.1008.2010.00

      摘要 (2544) HTML (0) PDF 241.60 K (1719)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观察高糖对小鼠脑微血管内皮细胞解偶联蛋白(uncoupling protein,UCP)基因表达的影响,并探讨白藜芦醇的调节作用。方法 通过体外培养小鼠脑微血管内皮细胞系bEnd.3,采用RT-PCR方法观察不同浓度葡萄糖(5.5, 25 mmol/L)刺激及白藜芦醇(25 μmol/L)干预时UCP基因表达的变化。结果 25 mmol/L葡萄糖糖刺激24 h能上调UCP4、UCP5 mRNA表达(P<0.05),而对UCP1、UCP2基因表达无明显影响;白藜芦醇能上调基础状态及高糖状态下的UCP5基因表达(P<0.05),能抑制高糖引起的氧自由基增加(P<0.05)。结论 高糖刺激可特异性上调小鼠脑微血管内皮细胞UCP4、UCP5基因表达;白藜芦醇能降低高糖诱导的氧自由基生成,同时上调细胞UCP5基因的表达。

    • 炎症诱导性早产小鼠血淋巴细胞CD86和CD69分析

      2010, 31(9):955-958. DOI: 10.3724/SP.J.1008.2010.0955

      摘要 (2885) HTML (0) PDF 279.60 K (261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分析小鼠血共刺激分子CD86和各淋巴细胞亚群活化分子CD69的表达,探讨Toll样受体4(TLR4)在脂多糖(LPS)诱发的早产中的作用。方法 在预先阻断TLR4或不阻断TLR4的条件下,腹腔注射LPS建立小鼠炎症诱导性早产模型,计算各组(LPS组、抗TLR4组和对照组)的早产率和死胎率。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血CD45+CD86+、CD3+CD69+、CD19+CD69+和CD49b+CD69+细胞的百分率。结果 LPS组的早产率\[50.0%(8/16)\]和死胎率\[11.0%(9/82)\]均高于对照组\[0(0/16),3.1%(5/163),P<0.01或P<0.05\],抗TLR4组的早产率\[6.3%(1/16)\]和死胎率\[3.9%(6/154)\]均低于LPS组(P<0.01或P<0.05)。预先阻断TLR4明显抑制LPS所致的血CD45+CD86+、CD3+CD69+和CD49b+CD69+细胞水平的升高(P均<0.01)。结论 LPS与其特异性受体TLR4作用,触发CD86+树突状细胞的活化和动员,导致T细胞和NK细胞等淋巴细胞亚群的激活,在早产的发生中具有重要作用。

    • >病例报告
    • 风湿性心脏瓣膜病合并活动期真菌性心内膜炎的手术治疗1例报告

      2010, 31(9):958-0. DOI: 10.3724/SP.J.1008.2010.0958

      摘要 (1974) HTML (0) PDF 144.94 K (2161) 评论 (0) 收藏

      摘要:

    • >论著
    • 饮食诱导肥胖与肥胖抵抗型非酒精性脂肪肝大鼠的对比研究

      2010, 31(9):959-963. DOI: 10.3724/SP.J.1008.2010.0959

      摘要 (2683) HTML (0) PDF 305.82 K (1816)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观察饮食诱导肥胖与肥胖抵抗型非酒精性脂肪肝大鼠相关指标的变化。方法 140只雄性SD大鼠,体质量(100±10) g。随机抽取20只作为正常对照组,喂食普通饲料;剩余120只用于模型建立,喂食高脂、高能饲料。连续8周后,将体质量大于正常对照组平均体质量+1.96倍标准差的模型大鼠作为肥胖型非酒精性脂肪肝组(O-N组),体质量小于正常对照组平均体质量+1.0倍标准差的模型大鼠作为肥胖抵抗型非酒精性脂肪肝组(OR-N组),并挑出O-N组体质量增加最多的20只和OR-N组体质量增加最少的20只作为实验对象。8周内动态观察大鼠的一般情况和体质量变化,8周末每组随机取8只处死,比较血清丙氨酸转氨酶(ALT)、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HDL)、瘦素(leptin)含量、胰岛素敏感指数(ISI)及能量利用率变化,并观察肝脏形态学改变。结果 O-N与OR-N组大鼠在喂养期间体质量差距逐渐增大,至8周末,O-N组体质量显著高于OR-N组及正常对照组(P<0.01);两组ALT、TG、leptin均显著升高(P<0.05,P<0.01),O-N组大鼠血清TC、TG、leptin、能量利用率均显著高于OR-N组(P<0.05,P<0.01);O-N组大鼠ISI、HDL显著低于OR-N组和正常对照组(P<0.01,P<0.05);O-N组与OR-N组肝细胞内弥散大量脂肪空泡。结论 高脂、高能饲料在诱导SD大鼠发生非酒精性脂肪肝的同时,发生肥胖与肥胖抵抗,血清leptin和胰岛素水平的变化可能与其直接相关。

    • 猪骨髓来源内皮祖细胞体外培养条件的优化

      2010, 31(9):964-969. DOI: 10.3724/SP.J.1008.2010.0964

      摘要 (3135) HTML (0) PDF 382.38 K (217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优化选择猪骨髓来源内皮祖细胞(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 EPC)体外培养条件,为后续研究奠定基础。方法 从猪髂骨抽取骨髓,利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得到单个核细胞(MNC),体外培养分化为EPC。在其他培养条件相同的前提下,分别比较不同的细胞接种密度(2×103/cm2、5×103/cm2、1×104/cm2、2×104/cm2),不同基础培养液(EGM、M199、DMEM),不同FBS浓度(5%、10%、20%、30%),以及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与不同细胞因子\[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基质细胞衍生因子(SDF)、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GF)和表皮生长因子(EGF)\]组合(VEGF+bFGF、VEGF+SDF、VEGF+bFGF+SDF、VEGF+bFGF+IGF+EGF、VEGF+bFGF+SDF+IGF)对EPC细胞增殖及迁徙功能的影响;采用细胞形态观察、双荧光染色法及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方法对培养的EPC进行鉴定。结果 猪骨髓EPC以1×104/cm2密度接种在盛有M199,并添加10% FBS和VEGF+bFGF+SDF+IGF细胞因子的培养液时,细胞的增殖能力和迁徙率最高。每组细胞经结合Dil标记的乙酰化低密度脂蛋白(Dil-ac-LDL)和FITC标记的荆豆凝集素(FITC-UEA-1)双色荧光染色鉴定双阳性率>76%,免疫细胞化学检测CD133、CD34、KDR均为阳性。结论 通过优化猪骨髓来源EPC的体外培养条件,可使细胞数量增多及功能增强,为后续研究奠定了基础。

    • 联合单层培养和三维培养的两步法培养软骨细胞

      2010, 31(9):970-974. DOI: 10.3724/SP.J.1008.2010.00

      摘要 (3085) HTML (0) PDF 320.93 K (1828)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联合单层培养和三维培养方法,探讨软骨细胞培养的理想方法。方法 第一步先将软骨细胞进行常规单层培养扩增,第二步再将单层培养第4代软骨细胞包裹于海藻酸钠水凝胶中进行三维培养。通过倒置显微镜定期观察软骨细胞的形态变化;应用锥虫蓝染色和LIVE/DEADR ○ Kit试剂盒检测软骨细胞的活力和细胞增殖;通过组织化学甲苯胺蓝特异性染色检测细胞外基质的形成变化。结果 单层培养3代之前软骨细胞能保持正常的组织学形态,三维培养能使去分化的4代软骨细胞逐渐恢复并持续维持正常的软骨组织表型。单层培养的软骨细胞的4代以前的细胞活力保持在90%左右,第4代以后开始下降;三维培养的软骨细胞活力都保持在90%以上。在细胞增殖率方面,单层培养6代软骨细胞(28 d)总的倍增率是同期三维培养的44倍。单层培养的软骨细胞4代之后,其细胞外基质平均染色强度降低(P<0.05);三维培养21 d和28 d后的软骨细胞外基质表达强度与7 d时相比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先通过单层培养使软骨细胞适宜扩增,然后将其转入水凝胶中三维培养恢复退变的软骨组织表型,可达到既扩增自体软骨细胞数目同时又保持正常组织表型的目的,两步培养法是一种较理想的软骨细胞培养方法。

    • 非心脏大手术中不同血流动力学指标对容量不足导致每搏指数低于正常的判断能力

      2010, 31(9):975-978. DOI: 10.3724/SP.J.1008.2010.00

      摘要 (2673) HTML (0) PDF 238.21 K (2085)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评价非心脏大手术中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中心静脉压(CVP)、肺动脉楔压(PAWP)和每搏量变异度(SVV)对容量不足导致每搏指数(SVI)低于正常的判断能力。方法 择期拟行骶骨肿瘤或后腹膜巨大肿瘤手术的患者12例,麻醉诱导气管插管后行桡动脉穿刺置管和颈内静脉置漂浮导管,放置完毕后即刻测定HR、MAP、CVP、PAWP、SVV、SVI,每隔30 min测定1次。如在预定测量时点之前的5 min内为维持血压使用了去氧肾上腺素,则测量时间推迟到给药后5 min时进行;如该患者需要持续泵注血管活性药物或强心药物维持灌注压则本例采集数据停止,否则至手术末期降低七氟烷浓度时止。作HR、MAP、CVP、PAWP、SVV各指标相对SVI<25 ml/m2的ROC曲线,计算曲线下面积。结果 SVV判断SVI<25 ml/m2的AUC为0.837;HR、MAP、CVP和PAWP判断SVI<25 ml/m2的AUC分别为0.615、0.647、0.623和0.658。SVV的ROC曲线上约登指数最大值出现在界值为9.5%时,此时灵敏度为82.4%,特异度为74.6%。结论 SVV对容量不足导致SVI低于正常的判断能力中等,HR、MAP、CVP及PAWP的判断能力较低。

    • 多排螺旋CT三期增强扫描术前评价胰腺癌可切除性的手术对照研究

      2010, 31(9):979-983. DOI: 10.3724/SP.J.1008.2010.00

      摘要 (2947) HTML (0) PDF 310.61 K (1965)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多排螺旋CT(MDCT)三期增强扫描术前观察胰周主要血管侵犯并评价肿瘤可切除性的价值。方法 回顾分析25例MDCT三期增强的图像资料,分析三期增强扫描胰腺癌与正常胰腺的密度差及胰周主要动静脉是否受侵等,并与手术结果进行对照。结果 25例胰腺癌病例中,胰头部17例,体部6例,胰尾部2例。肿瘤直径≤2 cm的小胰腺癌2例,>2 cm的胰腺癌23例。25例胰腺癌均行手术治疗,其中12例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13例行姑息性手术或剖腹探查,4例(9支)误判不可切除,3例(8支)误判可切除。MDCT动脉期利于观察动脉血管的受累情况及进行CT血管造影(CTA)成像,可以较好地评估肿瘤对胰周动脉的侵犯情况;在胰腺期,胰腺肿块与正常胰腺存在最大密度差,此期最易发现胰腺肿块;在肝脏期,肝脏实质与转移瘤密度差最大,易于病灶的显示与定性诊断。结论 MDCT增强扫描对胰腺癌的诊断及评估胰周主要动静脉受侵情况有重要价值,结合各项其他标准,有利于术前评估肿瘤的可切除性。

    • 叶酸预防结直肠腺瘤复发作用的Meta分析

      2010, 31(9):984-989. DOI: 10.3724/SP.J.1008.2010.00

      摘要 (2614) HTML (0) PDF 397.09 K (1857)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补充叶酸与结直肠腺瘤复发风险的关系。方法 计算机检索Cochrane图书馆临床对照试验资料库、Pubmed、Embase、CBMdisc、CNKI等数据库, 手工检索相关文献, 纳入结直肠腺瘤切除后人群补充叶酸与安慰剂的随机对照研究(RCT)。评价质量及提取资料后, 采用RevMan 5.0.24软件对腺瘤及进展期腺瘤复发风险进行合并。结果 共纳入6项RCT研究, 2 002例患者。分析提示:腺瘤复发风险在补充叶酸与安慰剂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R=0.97, 95% CI(0.79, 1.19), P=0.76\];而进展期腺瘤的复发风险, 两组间存在统计学差异\[RR=1.33, 95% CI(1.01, 1.74), P=0.04\],该效应在补充叶酸1 mg/d、≥3年时已出现\[RR=1.49, 95%CI(1.07, 2.09), P=0.02\]。结论 补充叶酸未能显示出减少结直肠腺瘤复发风险的作用, 可能增加了进展期腺瘤的复发风险。

    • 龙爪槐角与槐角对照药材中主要黄酮苷元成分的对比

      2010, 31(9):990-992. DOI: 10.3724/SP.J.1008.2010.00

      摘要 (2711) HTML (0) PDF 234.34 K (1617)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应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龙爪槐角与槐角对照药材中主要的黄酮苷元成分进行比较, 探索龙爪槐角替代国槐槐角应用的可行性。方法 采摘石家庄不同地点的龙爪槐角, 以槐角对照药材为参照, 提取水解后, 高效液相色谱法绘制HPLC色谱图, 同时测定其中的主要黄酮苷元成分槲皮素、山柰酚和主要异黄酮苷元染料木素的含量。HPLC测定条件: Diamonsil C18柱(150 mm×4.6 mm, 5 μm), 0.4%磷酸-甲醇(50∶50)为流动相, 流速1.0 ml/min, 检测波长360 nm。结果 龙爪槐角与槐角对照药材HPLC色谱图峰型基本一致, 其中的槲皮素、染料木素和山柰酚平均含量分别为(0.30±0.07)%、(3.04±0.27)%和(2.74±0.30)%, 与槐角对照药材中三者的含量接近。结论 龙爪槐角与槐角对照药材的主要黄酮苷元成分种类相同, 含量接近, 具有代替槐角的应用前景。

    • 用于降糖类药物真伪快速检测的3种拉曼光谱处理方法的比较

      2010, 31(9):993-997. DOI: 10.3724/SP.J.1008.2010.00

      摘要 (2966) HTML (0) PDF 268.09 K (2633)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比较3种用于药品真伪快速检测的拉曼光谱处理方法的适用性。方法 采用必达泰克便携式拉曼光谱仪测定6类降糖类药物对照品和相应的市售药品与12种常用制剂辅料的拉曼光谱,采用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专利改进方法(MSFDSS)、局部直线筛选法(LSLS)和改进的局部直线筛选法(MLSLS)等3种处理方法对光谱进行处理。结果 MLSLS法处理结果的灵敏度、专属性、阴性预报性和检出效率分别为96.77%、97.20%、99.29%和96.02%,总体结果在3种处理方法中最佳。结论 发源于红外光谱的LSLS方法经过改进后,可以用于药品真伪的拉曼光谱法快速检测。

    • >研究快报
    • 同时发生的下咽-胸段食管多原发癌的外科治疗(附7例报告)

      2010, 31(9):998-1001. DOI: 10.3724/SP.J.1008.2010.00

      摘要 (2689) HTML (0) PDF 262.19 K (1879)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分析同时发生的下咽-胸段食管多原发癌(MPC)的发病特点、诊断及外科手术方式的选择与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2年1月至2008年1月7例下咽-胸段食管MPC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采取的辅助检查手段、临床分期和病理类型以及手术方式的选择、术后并发症情况和远期疗效等。结果 术前有6例明确为MPC,另外1例经术后病理证实。所有病例均为鳞状细胞癌,胸段食管癌均为高分化鳞状细胞癌,下咽癌中高分化4例、中分化3例。所有病例均采用全喉全下咽全食管切除胃咽吻合术,无一例围手术期死亡,术后均恢复良好的吞咽功能。2例发生术后并发症:胸腔积液1例,伤口感染1例,经保守治疗后治愈;随访至今,1例无瘤生存超过5年,3例术后3年现仍健在,2例术后2年复发死亡,1例术后10个月局部复发出血死亡。结论 下咽-胸段食管同时性MPC病史特点相似,应该常规应用各种辅助检查手段,以免术前漏诊;全下咽全食管切除胃咽吻合术具有操作相对简单的优点,是治疗下咽-胸段食管同时性MPC的首选术式。

    • HPHJ-A视频喉镜临床应用价值的初步评估

      2010, 31(9):1002-1005. DOI: 10.3724/SP.J.1008.2010.00

      摘要 (3002) HTML (0) PDF 247.04 K (1906)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初步评估HPHJ-A视频喉镜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60例需进行气管插管全身麻醉的患者使用HPHJ-A视频喉镜进行插管操作, 由两位操作者分别进行30例插管操作, 观察并记录患者使用两种喉镜暴露声门的Cormack-Lehane分级、插管所需的操作时间、插管的尝试次数、插管所致各种损伤包括口咽黏膜损伤和(或)牙齿损伤等。结果 应用HPHJ-A视频喉镜暴露, 13例患者声门Cormack-Lehane分级由Ⅱ级提升为Ⅰ级, 7例患者由Ⅲ级提升为Ⅱ级, 2例患者由Ⅳ级提升为Ⅱ级, 1例患者由Ⅳ级提升为Ⅲ级;26例声门Macintosh喉镜下Cormack-Lehane分级≥Ⅱ级的患者有23例声门可视状况有提升。60例患者中, 53例患者一次插管成功, 7例患者在第2次尝试中成功。所有患者均无任何重大不良事件, 也没有发生黏膜损伤和牙齿损伤。结论 HPHJ-A视频喉镜相比Macintosh喉镜可以提供更好的声门视界, 学习操作更容易, 可有效改善插管条件, 有利于辅助临床麻醉插管。

    • 肝脏肿瘤肝切除术后并发肺栓塞的临床诊治

      2010, 31(9):1006-1009. DOI: 10.3724/SP.J.1008.2010.00

      摘要 (2821) HTML (0) PDF 263.96 K (2265)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分析肝脏肿瘤肝切除术后并发肺栓塞的临床特点,总结临床诊治经验及防治策略。方法 2005年1月至2009年12月,在我院接受肝切除的肝脏肿瘤患者13 054人次,其中术后出现肺栓塞患者4例。回顾性分析该4例患者的临床特点及发病机制、诊断和治疗方式。结果 肝切除术后并发肺栓塞例数占同期我院肝切除例数的0.03%;出现肺栓塞时间为术后2~6 d,患者表现为呼吸困难、紫绀、胸闷、心慌、猝死及血氧分压(PaO2)、氧饱和度(SaO2)下降等肺栓塞症状。1例(25%)患者死亡。结论 肺栓塞是肝切除术后的严重并发症,急诊胸部X片和D-Dimer检测可早期明确诊断,一旦确诊必须立即处理。

    •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小柴胡汤中黄芩苷、汉黄芩苷的含量

      2010, 31(9):1010-1013. DOI: 10.3724/SP.J.1008.2010.00

      摘要 (3075) HTML (0) PDF 256.64 K (2718)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小柴胡汤中黄芩苷、汉黄芩苷的含量。方法 饮片粉末用水回流提取,色谱柱:Agilent Zorbax XDB-C18(150 mm×4.6 mm, 5 μm);流动相为乙腈和水;A 相为0.2%磷酸-水,B 相为乙腈,梯度洗脱;流速1 ml/min ,柱温25℃,检测波长275 nm,进样量15 μl。结果 黄芩苷和汉黄芩苷在30 min内基线分离。以峰面积(Y)对浓度(X)的标准曲线分别为:黄芩苷Y=44.16X-36.22(r=0.999 9); 汉黄芩苷Y=52.08X-28.69(r=0.999 9)。日内及日间精密度均小于1%,黄芩苷和汉黄芩苷的定量限分别为0.615 6 μg/ml和0.220 8 μg/ml,黄芩苷和汉黄芩苷加样回收率(n=6)分别为95.73%(RSD=0.8%)及97.02%(RSD=1.56%)。结论 该方法稳定性好,测定结果准确可靠,可用于小柴胡汤的质量控制研究。

    • >综述
    • NPTX2基因概述及其相关疾病

      2010, 31(9):1014-1017. DOI: 10.3724/SP.J.1008.2010.00

      摘要 (3396) HTML (0) PDF 222.71 K (3054) 评论 (0) 收藏

      摘要:Neuronal pentraxin Ⅱ(NPTX2)属于神经元五聚体蛋白家族, 但其分布广泛,不局限于神经系统。近来发现NPTX2与恶性神经胶质瘤、帕金森病、发作性睡病、药物成瘾、肺癌、胰腺癌等疾病的发生相关。本文综述了NPTX2及其在神经系统内外疾病中作用的研究进展。

    • 活化型肝星状细胞清除机制及其相关抗肝纤维化策略

      2010, 31(9):1017-1019. DOI: 10.3724/SP.J.1008.2010.01017

      摘要 (2736) HTML (0) PDF 208.23 K (2795) 评论 (0) 收藏

      摘要:已知肝星状细胞(hepatic stellate cells, HSCs)活化是肝纤维化的核心环节。越来越多的基础和临床研究证实,肝纤维化可以逆转。而肝纤维化消退的主要表现之一是活化型HSCs数量不断减少。因此,如何清除活化型HSCs并使之成为抗肝纤维化治疗新策略正逐渐受到关注。现有两种可能机制用于解释活化型HSCs的清除现象,即活化型HSCs的表型逆转和凋亡。本文旨在对基于活化型HSCs清除机制的抗肝纤维化策略进展做一综述。

    • 干扰素γ与系统性红斑狼疮

      2010, 31(9):1020-1022. DOI: 10.3724/SP.J.1008.2010.00

      摘要 (2565) HTML (0) PDF 202.13 K (2492) 评论 (0) 收藏

      摘要: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的病因及发病机制至今尚未完全清楚,作为Th1型细胞因子之一的干扰素γ(IFN-γ)可能参与了SLE的发病及炎症过程。本文就近年来国内外对狼疮患者及狼疮鼠模型的血清、体外细胞培养分泌的IFN-γ水平、IFN-γ诱导蛋白和IFN-γ相关基因表达以及中医药治疗等方面的研究作一综述。

    • >学术园地
    • 免疫调节剂治疗多发性骨髓瘤的抗血管生成及免疫调节作用机制

      2010, 31(9):1023-1025. DOI: 10.3724/SP.J.1008.2010.00

      摘要 (2840) HTML (0) PDF 201.47 K (2497) 评论 (0) 收藏

      摘要:多发性骨髓瘤是一种多进程疾病,不同疾病进程对化疗和放疗的敏感性不同,敏感性减低可造成疾病复发或成为难治性多发性骨髓瘤。骨髓瘤细胞的生长、凋亡的抑制及耐药性依赖于参与免疫调节的细胞因子和血管生成的生长因子,如IL-6、VEGF等。沙利度胺既具有抗血管生成作用,又具有免疫调节功能,是治疗多发性骨髓瘤的有效药物之一,但长期服用沙利度胺可引起深静脉血栓等严重并发症,使与沙利度胺结构相似但比其更安全、高效的免疫调节类药物(immunomodulatory drugs, IMiDs)的探讨成为热点。IMiDs具有抗新生血管形成作用,同时可共刺激T细胞亚群,诱导细胞因子产生并提升NK细胞数量与功能,通过增强抗体依赖细胞介导的细胞毒性杀伤肿瘤细胞。本文简述IMiDs治疗多发性骨髓瘤的机制及其初步临床试验结果。

    • >短篇论著
    • 西维来司钠对犬缺血再灌注损伤心肌线粒体的保护作用

      2010, 31(9):1026-1028. DOI: 10.3724/SP.J.1008.2010.00

      摘要 (2568) HTML (0) PDF 218.67 K (1808) 评论 (0) 收藏

      摘要:的 探讨中性粒细胞弹性蛋白酶(NE)抑制剂西维来司钠对体外循环(CPB)中犬缺血再灌注损伤心肌线粒体功能的保护作用。方法 12只犬随机分为对照组(C组,n=6)和西维来司钠组(S组,n=6),建立CPB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S组于CPB前静脉注射西维来司钠(40 mg/kg),C组静脉注射等量生理盐水。分别于CPB前、阻断主动脉60 min和开放主动脉60 min时,测定血浆NE、白细胞介素-1β(IL-1β)、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浓度以及心肌线粒体三磷酸腺苷(ATP)、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总抗氧化能力(T-AOC)、丙二醛(MDA)含量、髓过氧化物酶(MPO)水平、线粒体肿胀度(MSD)和线粒体含量。于CPB前和开放主动脉30、60 min时测定血流动力学指标。结果 S组在阻断主动脉60 min和开放主动脉60 min时ATP、SOD、GSH-Px、T-AOC、MSD和线粒体含量均高于C组(P<0.01),而NE、IL-1β、TNF-α、MDA和MPO均低于C组(P<0.01)。与CPB前相比,开放循环后C组CO、CI和SV均下降(P<0.01);S组在开放30 min时CO、CI和SV均降低(P<0.05),在开放60 min时CO、CI和SV均恢复至CPB前水平。开放循环期间S组CO、CI和SV均高于同期C组(P<0.01)。结论 西维来司钠可明显提高犬缺血再灌注损伤心肌线粒体抗氧化能力,改善心肌能量代谢。

    • 靶向c-myc基因小RNA干扰对胆囊癌细胞侵袭运动的影响

      2010, 31(9):1029-1031. DOI: 10.3724/SP.J.1008.2010.00

      摘要 (2407) HTML (0) PDF 259.00 K (1788)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研究c-myc基因在胆囊癌侵袭和转移中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采用实时定量PCR和蛋白质印迹法检测亲代和高转移胆囊癌细胞系中c-myc基因表达,设计靶向c-myc的干扰性小RNA(siRNA)转染高转移的胆囊癌细胞,体外Transwell实验研究c-myc siRNA对胆囊癌高转移细胞迁移和侵袭能力的影响。通过蛋白质印迹法检测转染c-myc siRNA后c-myc下游部分信号通路的变化。结果 高转移细胞中c-myc基因表达高于亲代细胞,转染c-myc siRNA后,c-myc的表达在转录和翻译水平均降低。同时GBC-SD/M3细胞的转移和侵袭能力受到抑制。对c-myc下游信号通路的检测发现LIN28的表达下调。结论 c-myc在高转移的胆囊癌细胞中表达上调;通过siRNA下调其表达后可以抑制胆囊癌细胞的转移和侵袭,这种抑制作用可能与LIN28的下调有关。

    • 茚并异喹啉酮类化合物对前列腺癌细胞DU-145增殖抑制活性的三维定量构效关系

      2010, 31(9):1032-1037. DOI: 10.3724/SP.J.1008.2010.00

      摘要 (3063) HTML (0) PDF 321.43 K (2233)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建立比较分子力场分析法(CoMFA)和比较分子相似性指数分析法(CoMSIA)模型,研究茚并异喹啉酮类化合物对前列腺癌细胞DU-145增殖抑制活性的三维定量构效关系。方法 选取63个文献报道的茚并异喹啉酮类化合物,采用CoMFA和CoMSIA方法进行研究。在CoMFA研究中,系统考察了分子取向与网格平移对q2值的影响,并基于得到的最优q2值结果,考察了网格点步长对统计结果的影响;在CoMSIA研究中,系统考察了各种分子场组合、网格点步长和衰减因子对模型统计结果的影响。结果 衰减因子为0.35,网格点步长为0.15 nm 时,仅用疏水场就可以得到最佳模型,所建立CoMFA和CoMSIA模型的交叉验证系数q2值分别为0.630和0.635,都具有较强的预测能力。结论 CoMFA和CoMSIA模型的三维等值线图直观地解释了该类化合物的构效关系,阐明了化合物结构中各位置取代基对前列腺癌细胞DU-145增殖抑制活性的影响,为进一步结构优化以提高抗前列腺癌活性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 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烟酰胺磷酸核糖转移酶特征及其与肿瘤坏死因子α的关系

      2010, 31(9):1038-1041. DOI: 10.3724/SP.J.1008.2010.00

      摘要 (2708) HTML (0) PDF 260.94 K (1892)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T2DM)和糖调节受损(IGR)患者血清烟酰胺磷酸核糖转移酶(Nampt)的特征及其与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关系。方法 入选本院内分泌科连续6个月间新诊断尚未接受降糖药物治疗的70例T2DM患者、42例IGR患者,测定并分析血清Nampt和TNFα水平与54例健康对照者的差异,分析各组血清Nampt水平与TNFα、人体测量参数和代谢参数之间的关系。结果 血清Nampt和TNFα水平在T2DM组、IGR组与健康对照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Nampt水平在T2DM非肥胖亚组高于健康对照非肥胖亚组(P<0.05),在IGR和健康对照腹型肥胖亚组高于对应非腹型肥胖亚组(P均<0.05),在T2DM和IGR总组与TNFα无线性相关,在IGR和健康对照腹型肥胖亚组则与TNFα呈线性负相关(P<0.05,P<0.01),在IGR总组、IGR和T2DM非腹型肥胖亚组与糖化血红蛋白线性正相关(分别为P<0.01,P<0.05和P<0.05)。结论 初发T2DM患者、IGR患者血清Nampt和TNFα与健康者无差异。非肥胖糖代谢紊乱者血清Nampt水平与糖化血红蛋白正相关;不伴或伴有轻度糖代谢紊乱的腹型肥胖者血清Nampt水平与TNFα水平负相关。

    • >病例报告
    • 唑来膦酸治疗颅内血管外皮细胞瘤术后骨转移1例报告

      2010, 31(9):1042-1043. DOI: 10.3724/SP.J.1008.2010.00

      摘要 (1815) HTML (0) PDF 219.77 K (1876) 评论 (0) 收藏

      摘要:

    • 血管内大B细胞淋巴瘤误诊为风湿性多肌痛1例报告

      2010, 31(9):1044-0. DOI: 10.3724/SP.J.1008.2010.01044

      摘要 (2000) HTML (0) PDF 215.18 K (1904) 评论 (0) 收藏

      摘要:

本期文章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

重要通知
友情提醒: 近日发现论文正式见刊或网络首发后,有人冒充我刊编辑部名义给作者发邮件,要求添加微信,此系诈骗行为!可致电编辑部核实:021-81870792。
            《海军军医大学学报》编辑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