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1年第32卷第1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论著
    • 雾化吸入肺表面活性物质对急性肺损伤大鼠血液氧合水平的影响

      2011, 32(1):1-4. DOI: 10.3724/SP.J.1008.2011.01

      摘要 (2882) HTML (0) PDF 231.16 K (204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雾化吸入肺表面活性物质(PS)对油酸型急性肺损伤(ALI)大鼠血液氧合水平的影响。方法43只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雾化生理盐水组和雾化PS组。颈外静脉注入油酸(0.2 ml/kg)复制ALI模型,约1 h后雾化生理盐水组和雾化PS组分别雾化吸入生理盐水和160 mg PS。实验过程中测定大鼠血气分析指标和呼吸频率(BR)。计算大鼠存活率。结果雾化吸入PS后,大鼠动脉血氧分压(PaO2)及动脉血氧饱和度(SaO2)均逐渐增加,至雾化吸入4 h后,PaO2及SaO2分别增加至99.4 mmHg(1 mmHg=0.133 kPa)及98.2%,与雾化生理盐水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大鼠BR自雾化吸入PS 0.5 h后即开始下降,雾化吸入PS 4 h后,BR降至100次/min,低于同时间点的雾化生理盐水组(P<0.05)。雾化PS组大鼠的存活率为100%,与雾化生理盐水组(60%)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雾化吸入PS能明显提高ALI大鼠血液的氧合状况,改善大鼠的肺功能及提高其存活率。

    • 恩替卡韦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时调节性T细胞和Th17细胞比率变化及与e抗原消失的关系

      2011, 32(1):5-8. DOI: 10.3724/SP.J.1008.2011.00

      摘要 (2923) HTML (0) PDF 340.95 K (2411)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研究恩替卡韦(ETV)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过程中调节性T细胞(Treg)与Th17细胞的比率(Treg/Th17)与血清中乙肝病毒e抗原(HBeAg)消失的关系。方法在应用ETV治疗的不同时间点抽取HBV感染患者及健康对照者静脉血,分离血清及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MBC),检测血清中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标志物(HBV-M)、乙型肝炎病毒核酸定量(HBV-DNA)、丙氨酸转氨酶(ALT)、血清特异白细胞介素17(IL-17)水平以及外周血中的Treg细胞与 Th17细胞的频数。结果与HBV-DNA及Treg细胞频数的下降相对应,所有患者表现为Th17细胞频数的快速增加,以及HBcAg特异性刺激条件下IL17分泌的下降。治疗引起的HBV复制抑制能够导致Treg/Th17比率的明显下降。第4周时的Treg/Th17比率下降和其后血清HBeAg的消失关系密切。 结论病毒复制的抑制不仅减轻Th17细胞的活动而且能够快速降低Treg/Th17比率。第4周时的Treg/Th17比率有望成为预测ETV治疗慢性HBV感染患者有效性的标志。

    • γ射线全身照射降低小鼠切割伤愈合伤口撕裂强度

      2011, 32(1):9-11. DOI: 10.3724/SP.J.1008.2011.09

      摘要 (3017) HTML (0) PDF 1.03 M (2772)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不同放射剂量全身放射对小鼠切割伤口愈合撕裂强度的影响。方法采用 60Coγ 射线一次性均匀照射4、6或8 Gy,照后30 min 内,全层切开小鼠背部正中皮肤,构建不同剂量全身放射+切割复合伤动物模型(n=20),以小鼠单纯切割伤作为对照组 (n=10)。各组动物于伤后第10天分别处死,取伤口处全层皮肤组织,利用生物力学方法分析伤口皮肤组织撕裂强度,并结合组织病理学方法综合评价伤口愈合情况。结果复合伤组小鼠伤口随照射剂量增加,撕裂强度降低明显。10 d时,4 Gy组伤口撕裂强度为(114.26±0.29) g,与单纯切割伤组\[(117.12±1.86) g\]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6 Gy组\[(91.87±1.96) g\]和8 Gy组伤口撕裂强度 \[(55.26±2.64) g\]均低于单纯切割伤组(P<0.05)。HE 染色显示,与单纯切割伤组相比,复合伤组小鼠伤口胶原纤维排列无序,组织疏松,成纤维细胞增殖较少。结论放射损伤延缓伤口愈合,全身放射+切割复合伤时伤口撕裂强度随放射剂量增高而降低。

    • 一株产鬼臼毒素内生真菌的分离及其代谢产物抗小鼠S180肉瘤的研究

      2011, 32(1):12-16. DOI: 10.3724/SP.J.1008.2011.012

      摘要 (2979) HTML (0) PDF 940.92 K (223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从秦岭濒危药用桃儿七(Sinopodophyllum hexandrum)植株内分离出产鬼臼毒素(podophyllotoxin)的内生真菌,研究其发酵液的抑瘤活性。方法采用组织分离法分离、纯化桃儿七植株根、茎部位的内生真菌,逐一鉴定其代谢产物,筛选出能够产鬼臼毒素的内生真菌。采用动物体内抑瘤实验研究内生真菌发酵液对小鼠S180肉瘤的抑制作用,并对荷瘤小鼠眼眶取血进行白细胞及淋巴细胞计数。结果分离出一株产鬼臼毒素的内生真菌T8,鉴定为Cephalosporium sp.。T8发酵液实验动物组的肿瘤质量低于模型组,大于环磷酰胺组(P<0.05),且其抑制率低于环磷酰胺(P<0.05)。T8发酵液能够促进白细胞和淋巴细胞的增殖。结论T8发酵液具有一定的抑制肿瘤生长的作用,经减毒处理后可以作为肿瘤治疗的辅助药物。

    • 胆管上皮细胞株抑制共培养的肝癌HepG2细胞株增殖

      2011, 32(1):17-20. DOI: 10.3724/SP.J.1008.2011.017

      摘要 (2744) HTML (0) PDF 331.50 K (2368)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通过体外共培养肝内胆管上皮细胞株(mIBEC)与肝癌细胞株HepG2,探讨mIBEC对HepG2细胞株的可能作用。方法体外共培养HepG2与mIBEC,采用CellTiter 96R○ AQueous One Solution Cell Proliferation Assay 分别测定并比较HepG2细胞单独培养时以及与mIBEC共培养后增殖的情况;实时定量PCR法分别测定HepG2细胞单独培养时以及与mIBEC共培养后其Ki67及caspase3 mRNA表达水平;蛋白质免疫印迹法分别测定HepG2细胞单独培养时以及与mIBEC共培养后其caspase3蛋白表达水平。结果与mIBEC共培养后24~72 h,HepG2细胞增殖水平低于其单独培养时的水平(P<0.01),且伴有Ki67 mRNA表达的下调(P<0.05);与mIBEC共培养后,HepG2细胞caspase3 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较其单独培养时均上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IBEC可抑制共培养的HepG2细胞增殖; caspase3激活表达上调可能是mIBEC抑制共培养的HepG2细胞增殖的机制之一。

    • 中国南海硬棘软珊瑚Scleronephthya sp.的活性成分研究

      2011, 32(1):21-24. DOI: 10.3724/SP.J.1008.2011.021

      摘要 (3177) HTML (0) PDF 270.55 K (2286)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研究中国南海硬棘软珊瑚Scleronephthya sp.生物活性成分。方法利用正、反相硅胶柱层析、Sephadex LH20以及HPLC等层析手段对一种硬棘软珊瑚中的生物活性成分进行分离。应用波谱分析技术并结合文献数据,对所得的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采用琼脂扩散试验对分离得到的化合物进行体外抗微生物活性测试。结果和结论从该种硬棘软珊瑚中分离得到3个过氧化麦角甾醇(1~3)、鲛肝醇(4)、鲨肝醇(5)和1,2O十八烷基甘油缩醛(6)。初步体外抗微生物活性筛选发现这些化合物均有不同程度的抗菌活性。化合物5对大肠杆菌和巨大芽孢杆菌具有一定的抑制活性,化合物6对花药黑粉菌具有很强的抑制活性。化合物1~4仅显示微弱的抗微生物活性。

    • 内镜下扩大经蝶术中蝶窦后壁的应用解剖

      2011, 32(1):25-27. DOI: 10.3724/SP.J.1008.2011.025

      摘要 (2369) HTML (0) PDF 1.51 M (228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为鼻内镜下扩大经蝶蝶鞍区手术中准确定位及避免损伤鞍区重要解剖结构提供解剖学参数。方法在鼻内镜下对20例头颅标本解剖,并对蝶窦后壁进行分区,准确定位蝶鞍、颈内动脉隆凸、视神经管。显微镜下观察、测量相关解剖结构。结果沿颈内动脉隆凸两侧缘分别画2条直线,4条直线将蝶窦后壁分成5个区域。测量了蝶鞍不同部位的厚度:鞍结节[2.20±0.19(0.63~6.90)] mm,鞍前壁[0.71±0.06 (0.36~2.78)] mm;鞍底[0.94±0.18 (0.23~2.81)] mm。垂体的横径为[14.72±1.07(10.92~18.38)] mm,前后径为[10.13±0.92(9.37~12.51)] mm,上下径为[5.13±0.74(2.37~7.91)] mm。结论内镜下扩大经蝶蝶鞍区手术时,按以上方法将蝶窦分成5个区域可准确定位鞍区的解剖结构,参考上述解剖数据有利于术中提供安全区域,避免损伤重要解剖结构。

    • Clusterin基因沉默对卵巢癌SKOV3细胞增殖与侵袭的影响

      2011, 32(1):28-32. DOI: 10.3724/SP.J.1008.2011.028

      摘要 (2488) HTML (0) PDF 2.23 M (2032)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通过RNA干扰技术抑制卵巢癌SKOV3细胞分泌型clusterin(sCLU)基因的表达,研究其对卵巢癌细胞增殖、凋亡及侵袭能力的影响。方法通过脂质体介导靶向sCLU基因的siRNA转染卵巢癌SKOV3细胞,实验分为4组: 实验组(sCLUsiRNA +脂质体)、阴性对照组Ⅰ(negative control siRNA +脂质体)、阴性对照组Ⅱ(sCLUsiRNA)、空白对照组(等体积的完全培养液)。RTPCR和蛋白质印迹分析法检测sCLU表达;利用MTT法、Transwell小室体外侵袭实验及流式细胞仪Annexin Ⅴ/PI法检测评价sCLU基因抑制后对卵巢癌细胞增殖、侵袭及凋亡的影响。结果靶向sCLU基因的siRNA明显、特异性地抑制了sCLU mRNA和蛋白的表达水平;MTT实验结果显示实验组细胞增殖能力较各对照组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流式细胞仪Annexin Ⅴ/PI法检测结果显示实验组细胞凋亡率较各对照组明显升高,达到(15.84±1.53)%,较空白对照组升高了约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侵袭实验结果提示实验组细胞侵袭能力受到明显抑制,实验组穿膜细胞数量为(26.52±6.22)个/视野,较各对照组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sCLU基因沉默明显抑制了卵巢癌SKOV3细胞的增殖、侵袭能力,并增加了其凋亡率,sCLU基因有望成为卵巢癌治疗的新靶点。

    • 放射性核素标记的Ku70 反义寡核苷酸对甲状腺癌荷瘤小鼠疗效研究

      2011, 32(1):33-36. DOI: 10.3724/SP.J.1008.2011.033

      摘要 (2329) HTML (0) PDF 727.09 K (2463)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研究放射性核素标记的Ku70反义寡核苷酸(ASODNs)对甲状腺癌荷瘤小鼠的放疗疗效及其作用机制。方法采用131I标记Ku70 ASODNs,建立甲状腺癌TT细胞荷瘤小鼠模型,通过Ku70 ASODNs和(或)放射处理,观察小鼠成瘤率、死亡率和肿瘤生长情况。利用Annexin Ⅴ/PI染色后流式细胞术(FCM)检测肿瘤细胞凋亡水平。 蛋白质印迹分析检测不同处理后小鼠肿瘤组织Ku70蛋白的表达以及细胞增殖(PCNA)和凋亡指标(Bcl2)的表达。结果经131I标记Ku70 ASODNs处理后,肿瘤组织Ku70蛋白表达下调;肿瘤细胞生长抑制,与对照组相比肿瘤体积降低,而且小鼠成瘤率下降,死亡率亦降低(P<0. 01);并且131IASODNs组肿瘤体积与单纯131INa处理组相比也有降低(P<0. 05)。细胞凋亡检测发现131IASODNs组肿瘤细胞的凋亡率(35.6%)高于ASODNs组(10.4%)和生理盐水组(9.2%),与131INa组(26.6%)相比也有统计学差异(P<0. 05)。进一步检测发现131IASODNs组肿瘤组织细胞中的PCNA和Bcl2表达与对照组和ASODNs组相比都降低。结论131I标记Ku70 ASODNs能显著抑制甲状腺癌肿瘤细胞的生长,促进肿瘤细胞凋亡,其作用机制与Ku70表达抑制和PCNA及Bcl2信号通路相关。

    • 单纯性肥胖患者血管形成素相关生长因子的表达及意义

      2011, 32(1):37-39. DOI: 10.3724/SP.J.1008.2011.037

      摘要 (2968) HTML (0) PDF 206.89 K (1929)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单纯性肥胖患者血管形成素相关生长因子(AGF)表达水平及其与体质指数(BMI)、腰围(WC)、腰臀比(WHR)、空腹血糖(FBG)、空腹胰岛素(FINS)、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等的关系。方法采用ELISA法检测40例正常人和40例单纯性肥胖患者血浆AGF水平,并分析了AGF水平与BMI、WC、WHR、血脂、糖化血红蛋白(HbA1c)、FBG、FINS和HOMAIR等的关系。结果单纯性肥胖患者AGF水平高于对照组[(177.55±74.09) ng/ml vs (122.37±66.91) ng/ml,P<0.05]; 线性相关分析表明,AGF水平与三酰甘油(TG)、FINS和HOMAIR呈正相关(r=0.325,P<0.05; r=0.451,P<0.01; r=0.483,P<0.01),与HDL呈负相关(r=-0.529,P<0.01)。 以AGF为因变量,性别、年龄、WC、WHR、BMI、TG、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HbA1c、FBG、FINS和HOMAIR为自变量,进行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结果表明HDL、BMI 和FINS是影响AGF水平的相关因素。二项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控制性别、年龄、TC、TG、HDL、LDL后AGF水平与单纯性肥胖仍呈显著相关(OR>1)。结论AGF水平的改变与肥胖患者的代谢紊乱有关,并可能参与了单纯性肥胖的发生和发展。

    • F框/WD-40域蛋白7、脂肪酸合成酶和微小染色体维持蛋白7在大肠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2011, 32(1):40-44. DOI: 10.3724/SP.J.1008.2011.040

      摘要 (2169) HTML (0) PDF 254.64 K (2185)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研究F 框/WD40 域蛋白7(FBXW7)、脂肪酸合成酶(FAS)、微小染色体维持蛋白7(MCM7)在大肠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FBXW7、FAS、MCM7在大肠癌、腺瘤、正常黏膜组织中的表达。结果FBXW7在大肠癌、腺瘤、正常黏膜组织中的表达率分别为58.2%、75.0%、88.9%,大肠癌与正常黏膜组织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与大肠癌的分化程度(χ2=10.516,P=0.001)、淋巴结转移(χ2=4.489,P=0.034)、肿瘤直径(χ2=9.974,P=0.002)有关;FAS在大肠癌、腺瘤、正常黏膜组织中的表达率分别为94.3%、75.0%、55.6%,在大肠癌与正常黏膜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与患者的年龄相关(χ2=7.643,P=0.006);MCM7在大肠癌、腺瘤、正常黏膜组织的表达率分别为95.8%、66.7%、22.2%,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FBXW7与FAS、MCM7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r=-0.276,P=0.008;r=-0.443,P=0.000),FAS、MCM7之间呈正相关关系(r=0.228,P=0.024)。结论FBXW7、FAS、MCM7有可能成为大肠癌早期诊断、判断预后的新指标及治疗靶点。

    • 涎腺黏液表皮样癌中Cox-2、Ki-67的表达及意义

      2011, 32(1):45-48. DOI: 10.3724/SP.J.1008.2011.045

      摘要 (2621) HTML (0) PDF 2.10 M (1782)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检测涎腺黏液表皮样癌(mucoepidermoid carcinoma,MEC)、正常涎腺组织(normal salivary gland,NSG)中Cox2、Ki67蛋白的表达情况,为MEC预后评估提供可筛选的标志物。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染色方法(PV6001二步法)检测11例NSG、34例MEC中Cox2、Ki67的表达,采用SPSS 16.0软件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MEC、NSG中Cox2 的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不同病理类型(高、中、低分化)、是否复发、是否转移MEC中Cox2的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而在不同性别、年龄、民族、部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Ki67在MEC与NSG中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高、中与低分化间、不同部位、是否复发、是否转移中的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在高、中分化间及不同性别、年龄、民族中无统计学意义。Cox2和Ki67在MEC中表达正相关(rs=0.788, P<0.01)。结论涎腺黏液表皮样癌Cox2、Ki67的表达与组织病理分型有关,可能参与MEC的发生、发展过程,二者协同表达越高越容易发生浸润和远处转移;联合检测Cox2、Ki67可能有助于MEC的预后判断。

    • 乳腺导管内癌和浸润性导管癌中骨桥蛋白的表达及意义

      2011, 32(1):49-52. DOI: 10.3724/SP.J.1008.2011.049

      摘要 (2765) HTML (0) PDF 1.96 M (2323)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正常乳腺组织、乳腺导管内癌和浸润性导管癌中骨桥蛋白(osteopontin,OPN)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P法测定OPN在正常乳腺组织、乳腺导管内癌和浸润性导管癌中的表达,采用SPSS 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正常乳腺组织、乳腺导管内癌、浸润性导管癌OPN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0%(0/20)、20.0%(5/25)、43.1%(25/58),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有否家族史、不同年龄、不同原发肿瘤大小的浸润性导管癌患者间OPN的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不同组织学分级、不同临床TNM分期、腋窝淋巴结转移与否患者间OPN的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OPN可能参与了乳腺癌的发生、发展和转移,有利于乳腺癌的预后判断。

    • HPLC-MS法评价2种茴拉西坦胶囊的人体生物等效性

      2011, 32(1):53-57. DOI: 10.3724/SP.J.1008.2011.053

      摘要 (2963) HTML (0) PDF 333.46 K (2077)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建立HPLCMS法测定人血浆中茴拉西坦的活性代谢物对甲氧基苯甲酰氨基丁酸(ABA)的浓度,比较2种茴拉西坦胶囊的人体生物等效性。方法24名健康男性志愿者单剂量交叉口服受试制剂或参比制剂200 mg,采用HPLCMS法测定血浆中不同时间点茴拉西坦代谢物ABA的血药浓度,计算主要药代动力学参数及相对生物利用度,评价2种制剂的生物等效性。结果受试制剂和参比制剂的主要药动学参数: Cmax分别为(9.30±5.13)和(8.70±3.17) μg/ml; tmax分别为(38.41±17.89)和(39.09±19.92) min; t 1/2分别为(37.21±10.51)和(38.45±9.24 ) min; AUC0t分别为(555.21±157.10)和(545.39±97.22) μg/(ml·min); AUC0∞分别为(566.24±158.01)和(554.71±100.32) μg/(ml·min)。以AUC0t 和AUC0∞计算,受试制剂的相对生物利用度F0t和F0∞分别为(101.22±17.17)%和(101.52±16.63)%。2种制剂的主要药代动力学参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2种茴拉西坦胶囊具有生物等效性。

    • 用α1A-肾上腺素受体色谱研究哌嗪类化合物的生物亲和作用

      2011, 32(1):58-61. DOI: 10.3724/SP.J.1008.2011.058

      摘要 (2321) HTML (0) PDF 274.53 K (2049)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用α1A肾上腺素受体(α1AAR)色谱法研究哌嗪类化合物与α1AAR的生物亲和作用。方法采用亲和层析色谱法从家兔心脏组织中纯化得到α1AAR, 以大孔硅胶为载体, 采用温和的化学偶联方法, 将α1AAR通过共价键均匀地固载在大孔硅胶表面,用盐酸特拉唑嗪、去甲肾上腺素、坦索罗辛、间羟胺和乌拉地尔表征α1AAR色谱柱的保留特性;化学合成6种哌嗪类化合物,并用该色谱模型研究其与α1AAR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结果所合成哌嗪类化合物与α1AAR之间有生物亲和作用,其亲和力大小为: 化合物3>化合物4>化合物1>化合物2>化合物5>化合物6。结论α1AAR色谱法是一种特异、可靠的生物亲和色谱方法, 可用于药物活性的初步研究。

    • 拉曼光谱法测定连翘苷含量的探讨

      2011, 32(1):62-65. DOI: 10.3724/SP.J.1008.2011.062

      摘要 (2543) HTML (0) PDF 395.79 K (2689)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建立含量测定方法,对拉曼光谱内标法中2种参量的定量分析结果进行比较,确定拉曼内标定量法最适合的参量。方法分别以拉曼峰的相对峰强和峰面积比值作为参量,以不同采收时期和不同产地的连翘叶为对象,采用内标法进行连翘苷的含量测定。以相对峰强为参量时,选取样品溶液拉曼光谱中连翘苷苯环振动(1 319.1 cm-1处的强峰)和溶剂甲醇中CH3O反对称伸缩振动(2 974.7 cm-1)作为定量峰和内标参比峰;以峰面积比值作为参量时,选取连翘苷苯环振动(1 319.1 cm-1处的强峰)和溶剂甲醇中CH3O对称伸缩振动(3 020.9 cm-1)作为定量峰和内标参比峰。分别以定量峰与内标峰强和峰面积的比值为纵坐标,以连翘苷浓度为横坐标绘制标准曲线,并对线性和加样回收率进行比较。结果以2种参量作为响应值用于拉曼光谱定量分析,均有良好的线性,相关系数r分别为0.998 0和0.997 6; 回收率均在100.04%~101.30%之间,回收完全;对2种参量的测定结果进行线性拟合,得出回归方程C2=1.030 4C1-0.033 1, r=0.999 6。结果表明两者测得结果一致,利用2种参量进行定量分析都能取得准确结果。结论无论以相对峰强,还是以峰面积比值作为参量都可以用于拉曼光谱定量分析,2种参量的测定结果基本一致。拉曼光谱用于连翘苷的定量分析具有操作简便、迅速等优点,可以用于中草药的含量测定。

    • 城镇居民医疗保险人口模型分析

      2011, 32(1):66-71. DOI: 10.3724/SP.J.1008.2011.066

      摘要 (2524) HTML (0) PDF 285.98 K (2243)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针对城镇居民医疗保险政策,揭示各类人群的人口分布规律、潜在的医疗保险参保人群,同时估计个人和家庭的收入趋势。方法利用微观模拟模型技术构建城镇居民医疗保险人口模型。首先是构建2005~2010年的人口结构,根据目标人口将2000年人口普查样本更新到2005~2010年,然后将更新后的人口数据库与参保职工数据实现统计拼接。结果完成了城镇居民微观人口模型的构建,经分析获得潜在医疗保险参保人群分布、家庭经济收入状况。在此模型的基础上,可针对参保居民的门诊大病和住院医疗过程进行模拟分析。结论分析结果有助于政府在

    • 给定灵敏度和特异度下混合样本方法对提高总体率点估计精度的作用

      2011, 32(1):72-75. DOI: 10.3724/SP.J.1008.2011.072

      摘要 (2728) HTML (0) PDF 208.40 K (2461)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通过混合样本方法减小检测精度带来的误差,提高对低总体率估计的精度。方法通过公式推导说明对给定的灵敏度和特异度,有其适宜检测的理想总体率值;在给定总体率、灵敏度和特异度下,利用计算机模拟和计算不同混合样本大小下对率估计的平均相对误差。结果当实际总体率小于理想值时,通过样本混合可以调整率值,从而减小检测精度带来的误差。结论在低总体率下,针对给定的灵敏度、特异度,混合样本方法可以极大地提高率的估计精度,且减少检测的次数。

    • >研究快报
    • STAT3反义寡核苷酸对人肺腺癌裸鼠移植瘤生长的抑制作用

      2011, 32(1):76-79. DOI: 10.3724/SP.J.1008.2011.076

      摘要 (2912) HTML (0) PDF 1.45 M (2365)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我们自行设计的STAT3(signal transducer and activator of transcription 3) 反义核酸(ASODN)对裸鼠肺腺癌A549细胞移植瘤的成瘤能力和移植瘤的抑制作用。方法将经全硫代修饰的STAT3 ASODN加入到培养的A549细胞内,CCK8法检测细胞生长的抑制率,然后将这种细胞接种于裸鼠颈部皮下,观察肿瘤出现的时间和肿瘤体积的变化,并计算成瘤率。同时取未经处理的A549细胞接种于裸鼠颈部皮下建立移植瘤模型,待瘤结节直径大于5 mm后,分为STAT3 ASODN实验组、生理盐水组和无义寡核苷酸对照组。实验组用15 mg/kg ASODN每天1次直接瘤内注射,连续3周,隔日测量肿瘤大小。处理30 d后,剥离瘤块称质量。蛋白质免疫印迹法检测肿瘤中STAT3、pSTAT3的表达。结果STAT3 ASODN显著抑制A549细胞生长,与无义寡核苷酸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TAT3 ASODN作用后的A549细胞在裸鼠皮下成瘤能力明显降低,抑瘤率达75.8%。在各组荷瘤动物模型中,生理盐水对照组和无义寡核苷酸对照组的瘤体进行性增大,而STAT3 ASODN处理组的瘤块生长缓慢,与2个对照组相比均有差异(P<0.01),处理30 d后,ASODN处理组的肿瘤质量与2个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STAT3 ASODN处理组裸鼠A549细胞移植瘤的生长明显受到抑制,抑瘤率为51.1%。肿瘤中STAT3蛋白表达水平以及磷酸化水平也明显下调。结论STAT3 ASODN能降低A549细胞的成瘤率、抑制移植瘤生长。

    • 微针对熊果苷皮肤给药的促渗作用研究

      2011, 32(1):80-83. DOI: 10.3724/SP.J.1008.2011.080

      摘要 (2640) HTML (0) PDF 1.74 M (2976)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考察微针对熊果苷皮肤给药的促渗作用,并与化学促渗剂氮酮进行比较。方法采用深反应离子刻蚀技术制备星形硅微针。制备熊果苷水凝胶剂,采用Franz扩散池法,将人体腹部皮肤置于扩散池间,分3组:微针实验组供给室加入熊果苷水凝胶,皮肤采用微针作用;氮酮对照组供给室分别加入含有1%、3%、5%氮酮的熊果苷水凝胶,皮肤无微针作用;空白对照组供给室加入无氮酮熊果苷水凝胶,皮肤无微针作用。分别在1、3、6、12、24、36、48 h等时间点取样,以HPLC法测定接收池、皮肤表皮层和真皮层中的熊果苷含量,液相条件: C18柱(250 mm×4.6 mm,5 μm);流动相为甲醇1×10-3mol/ml盐酸(595);柱温25℃;流速1 ml/min;检测波长282 nm。求算熊果苷的累积透过量(Qr)、稳态透皮速率(Js)及皮肤累积滞留量(Qs)。结果星形硅微针可以刺穿人体皮肤角质层。HPLC标准曲线方程C=0.000 2A-0.182 9 (r=0.999 9),线性范围0.4~50 μg/ml、日内精密度和日间精密度分别为2.4%和2.74%,回收率均大于90%。微针作用组的熊果苷累计透过量、稳态透皮速率和表皮累计滞留量均高于5%氮酮组(P<0.01)。结论 微针作用皮肤后可显著增加熊果苷皮肤渗透量。

    • >综述
    • 炎症与肿瘤转移的研究进展

      2011, 32(1):84-87. DOI: 10.3724/SP.J.1008.2011.084

      摘要 (2277) HTML (0) PDF 257.22 K (3821) 评论 (0) 收藏

      摘要:炎症与肿瘤转移的相关性研究备受关注,已取得一系列的初步成果,如versicanTLR2TNFα通路、RANKLRANKIKKαMaspin通路等,极大地转变了目前的肿瘤治疗思路。传统的单纯针对肿瘤细胞的治疗方案越来越局限,针对肿瘤微环境的化疗药物的研发趋于深入,尤其是针对参与转移且与肿瘤发生发展密切相关的炎症细胞的相关研究越来越多。因此,本文就炎症和肿瘤转移的最新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 严重烧伤胰岛素抵抗与胰岛素受体后信号转导缺陷

      2011, 32(1):88-91. DOI: 10.3724/SP.J.1008.2011.088

      摘要 (2779) HTML (0) PDF 264.87 K (2588)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严重烧伤、创伤后可引起胰岛素抵抗(insulin resistance,IR)。IR导致代谢紊乱,血糖异常升高,对常规剂量胰岛素治疗效果不显著。长期大剂量的胰岛素治疗,有时会出现低血糖,危及患者生命安全,使病情变得复杂,不利于临床治疗。目前,IR的发生机制尚未完全明确,本文对严重烧伤后IR的受体后信号转导机制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作一综述。

    • 他汀类药物防治帕金森病的临床效果及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2011, 32(1):92-95. DOI: 10.3724/SP.J.1008.2011.092

      摘要 (2663) HTML (0) PDF 248.52 K (2164)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他汀类药物是一类降血脂药,它们是羟甲基戊二酸单酰辅酶A还原酶的抑制剂。他汀类药物具有多效性,最近的研究表明其可能具有防治帕金森病的潜力。本文就近年来他汀类药物在防治帕金森病的临床效果及作用机制方面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 树枝状聚合物在靶向给药中的应用进展

      2011, 32(1):96-100. DOI: 10.3724/SP.J.1008.2011.096

      摘要 (3230) HTML (0) PDF 0.00 Byte (5795) 评论 (0) 收藏

      摘要:树枝状聚合物是一种人工合成的新型纳米材料,具有天然的纳米尺寸、独特的单分散性、表面多官能团等特点。这些独特的理化性质使其在生物医学领域得到了广泛地应用,尤其在靶向药物传递方面。药物可包封在树枝状聚合物的内部空腔,也可通过化学键偶联在其表面的官能基团上。表面众多的官能团还可与各种靶向配基如抗体和其Fab片段、叶酸、生物素等偶联,从而将药物传递至配基靶向部位,实现靶向治疗。本文主要探讨树枝状聚合物在靶向药物传递中的应用,并简单介绍这种聚合物的毒性作用。

    • >短篇论著
    • 外源性硫化氢对急性氧中毒的影响

      2011, 32(1):101-102. DOI: 10.3724/SP.J.1008.2011.0101

      摘要 (2231) HTML (0) PDF 196.57 K (1928)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研究外源性硫化氢对急性氧中毒的影响。 方法昆明小鼠随机分为3组(n=12): 正常对照组、生理盐水组+高压氧暴露组、硫氢化钠(NaHS)组+高压氧暴露组。动物暴露前按分组腹腔注射生理盐水和NaHS(50 μmol/kg)溶液后立即进舱暴露(100%纯氧,压力500 kPa, 40 min),观察动物惊厥潜伏期,出舱后检测脑组织丙二醛(MDA)和一氧化氮(NO)含量。结果外源性硫化氢可减轻急性氧中毒的损伤,延长惊厥潜伏期,降低脑组织MDA和NO含量。结论外源性硫化氢对急性氧中毒造成的脑损伤具有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降低NO含量有关。

    • 七氟烷复合小剂量瑞芬太尼在小儿纤维支气管镜气管插管中的应用

      2011, 32(1):103-104. DOI: 10.3724/SP.J.1008.2011.0103

      摘要 (2217) HTML (0) PDF 201.38 K (2204)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观察小儿5%七氟烷复合0.3 μg/kg瑞芬太尼诱导下经纤维支气管镜气管插管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全麻手术患者36例,年龄6~10岁、ASA分级Ⅰ~Ⅱ级,行静吸复合麻醉诱导的眼科手术的小儿,入室后吸入5%七氟烷,2 min后在1 min内静脉注射瑞芬太尼0.3 μg/kg,在呼吸末端七氟烷浓度为3.2%~3.4%时,经纤维支气管镜气管插管;插管完毕后给予维库溴铵0.1 mg/kg、瑞芬太尼2 μg/kg加深麻醉。观察诱导插管过程中插管满意率、患儿呼吸情况及插管对循环功能的影响等。结果插管成功率为94.4%,插管满意率为80.6%。麻醉诱导后与插管时、插管后比较对循环功能的影响较小,患儿自主呼吸保持良好。结论吸入5%七氟烷联合0.3 μg/kg瑞芬太尼诱导过程平稳,在保证自主通气的前提下能顺利完成经纤维支气管镜气管插管。

    • 瓣膜置换术围术期使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82例临床分析

      2011, 32(1):105-107. DOI: 10.3724/SP.J.1008.2011.0105

      摘要 (2222) HTML (0) PDF 228.77 K (2193)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总结瓣膜置换术围术期使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的经验,评估IABP治疗瓣膜置换术后低心排血量综合征的疗效、死亡率和并发症发生率。方法自1998年3月至2008年12月在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行瓣膜置换术围术期使用IABP辅助循环的顽固性心功能不全患者82例,其中二尖瓣置换术(MVR)27例,主动脉瓣置换术(AVR)20例,双瓣膜置换术(DVR)35例;术中使用IABP 37例,术后使用IABP 45例。总结手术经验,评估其疗效、死亡率和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52例 (63.4%)有效,撤机后患者均预后良好,正常出院;30例死亡(36.6%),其中20例因难逆性术后低心排血量综合征而死亡。置管时间32~631 h,平均126 h。IABP并发症发生情况:下肢缺血表现1例(1.2%),局部血肿4例(4.9%),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1例(1.2%),坠积性肺炎15例(18.3%)。结论 IABP对瓣膜置换术后低心排血量综合征的治疗具有辅助作用,对于瓣膜病史较长,左室较大,心功能受损严重的患者,应适当放宽IABP的使用指征,以免错过最佳的应用时机,甚至可预防性应用;穿刺操作熟练、术后严密护理可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 非特异性炎症反应与老年人非心脏手术后早期认知功能障碍的相关性研究

      2011, 32(1):107-109. DOI: 10.3724/SP.J.1008.2011.0107

      摘要 (2293) HTML (0) PDF 203.83 K (2018)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非特异性炎症反应与老年人非心脏手术后早期认知功能障碍(POCD)发生的相关性。 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对2009年4月至2010年1月88例术前ASA Ⅲ级以上行非心脏手术的老年患者用简易智能量表(MMSE)评价手术前后认知功能的变化,并收集相关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探讨非特异性炎症反应与此类患者POCD发生的相关性。结果88例患者中有12例患者发生POCD;单因素分析显示POCD患者中性粒细胞比值较认知功能正常患者升高(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术后早期体温升高超过1℃和术后中性粒细胞比值增加是术后24 h内POCD发生的独立影响因素,而术前受教育时间为混合影响因素。结论非特异性炎症反应可能是POCD发生的影响因素。

    • >短篇报道
    • 伐地那非联合盐酸舍曲林治疗按需服用舍曲林无效的早泄患者疗效探讨

      2011, 32(1):110-111. DOI: 10.3724/SP.J.1008.2011.0110

      摘要 (2185) HTML (0) PDF 187.03 K (2781) 评论 (0) 收藏

      摘要:

    • >病例报告
    • 急性心肌梗死后合并心室电风暴1例报告

      2011, 32(1):111-112. DOI: 10.3724/SP.J.1008.2011.0111

      摘要 (2051) HTML (0) PDF 483.83 K (2167) 评论 (0) 收藏

      摘要:

    • 原发脊柱硬膜外非霍奇金淋巴瘤2例报告

      2011, 32(1):113-115. DOI: 10.3724/SP.J.1008.2011.0113

      摘要 (2506) HTML (0) PDF 2.83 M (1825) 评论 (0) 收藏

      摘要:

    • 心脏海绵状淋巴管瘤1例报告

      2011, 32(1):115-116. DOI: 10.3724/SP.J.1008.2011.0115

      摘要 (2674) HTML (0) PDF 1.62 M (2885) 评论 (0) 收藏

      摘要:

本期文章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

重要通知
友情提醒: 近日发现论文正式见刊或网络首发后,有人冒充我刊编辑部名义给作者发邮件,要求添加微信,此系诈骗行为!可致电编辑部核实:021-81870792。
            《海军军医大学学报》编辑部
关闭